钢滑道顶升改造老旧小区技术规程_第1页
钢滑道顶升改造老旧小区技术规程_第2页
钢滑道顶升改造老旧小区技术规程_第3页
钢滑道顶升改造老旧小区技术规程_第4页
钢滑道顶升改造老旧小区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ECST/CECS***:202*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钢滑道顶升改造老旧小区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RebuildingOldResidentialCommunityby

JackingTechnologyofSectionSteelSlide

(征求意见稿)

(2023年8月9日)

(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

II

*t—1-

刖三

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2019年第一批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

的通知》(建标协字(2019)012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

践经验,参考有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本规程。

本规程共分为9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材料、建

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监测、质量检验与验收等。

请注意本规程的某些内容可能直接或间接涉及专利,本规程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

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规程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砌体结构专业委员会归口管理,由武汉巨成结构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程在使用过程中如有需要修改或补充

之处,请将有关资料和建议寄送解释单位(地址: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大园路4

号巨成大厦,邮编:430223),以供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武汉巨成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武汉大学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勘察测绘院(集团)有限公司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南工程咨询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中工武大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正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奕辉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海南周华结构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湖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长江水利委员会陆水试验枢纽管理局

主要起草人:高作平李霆周剑波李治王启文卢亦炎陈明祥

李北星徐厚军彭林立陈守祥郑张玉龚代瑜施浩

张京街谭光宇卜明华陈志新彭夏军王康柱彭奕亮

张辉甘永辉周华陈其春毕琼姜文张俊文

廖杰洪张畅吴博周志勇何英明

主要审查人:

III

目次

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2

2.1术语.................................................................2

2.2符号.................................................................3

3基本规定..................................................................5

4材料.......................................................................6

4.1顶升钢构件............................................................6

4.2垫块和垫板............................................................6

4.3细石混凝土............................................................6

5建筑设计...................................................................7

5.1一般规定...............................................................7

5.2建筑布局及功能........................................................7

5.3消防设计...............................................................7

5.4围护结构...............................................................7

6设计......................................................................8

6.1一般规定............................................................8

6.2荷载计算..............................................................8

6.3顶升工程施工期设计...................................................8

7施工......................................................................13

7.1一般规定............................................................13

7.2顶升工程施工........................................................13

7.3施工设备与操作......................................................14

8监测......................................................................15

8.1一般规定..............................................................15

8.2监测要求..............................................................15

8.3监测成果..............................................................15

9质量检验与验收...........................................................17

9.1一般规定..............................................................17

9.2质量控制和验收.......................................................17

附录A同步顶升施工记录表...................................................18

附录B顶升工程施工监测记录表...............................................19

本规程用词说明..............................................................22

引用标准名录................................................................23

条文说明....................................................................24

IV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s.......................................................................................................................1

2Termsandsymbols......................................................................................................................2

2.1Terms.................................................................................................................................2

2.2Symbols.........................................................................................................................3

3Basicrequirements......................................................................................................................5

4Materials.......................................................................................................................................6

4.1Jackingsteelmembers.......................................................................................................6

4.2Cushion...............................................................................................................................6

4.3Groutingmaterial...............................................................................................................6

5Architecturaldesign.....................................................................................................................7

5.1Generalrequirements.........................................................................................................7

5.2Buildinglayoutandfunction............................................................................................7

5.3Firecontroldesign...........................................................................................................7

5.4Enclosurestructure............................................................................................................7

6Jackingengineeringdesign..........................................................................................................8

6.1Generalrequirements.........................................................................................................8

6.2Loadcalculation................................................................................................................8

6.3Constructionperioddesignofjackingengineering........................................................8

7Construction...............................................................................................................................12

7.1Generalrequirements.........................................................................................................12

7.2Constructionofjackingproject.....................................................................................12

7.3Constructionequipmentandoperations........................................................................13

8Monitoring...............................................................................................................................14

8.1Generalrequirements........................................................................................................14

8.2Monitoringcontents..........................................................................................................14

8.3Monitoringresults.............................................................................................................14

9Qualityinspectionandacceptance............................................................................................16

9.1Generalrequirements........................................................................................................16

9.2Qualitycontrolandacceptance........................................................................................16

AppendixAConstructionrecordsheetofsynchronousjacking...............................................17

AppendixBConstructionmonitoringrecordofjackingproject..............................................18

AppendixCCompletionacceptancerecordofbuildingjackingproject.................................20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pecification................................................................................21

Listofquotedstandards.................................................................................................................22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23

v

1总则

1.0.1为使钢滑道顶升技术用于老旧小区增层改造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

理、环保节能的要求,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老旧小区建筑物顶升增层改造工程和其它建(构)筑物顶升工程

的设计、施工、监测、质量检验及验收。

1.0.3顶升工程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基础和上部结构类型、使用状

态、环境条件、气象条件等因素。

1.0.4顶升工程的设计、施工、监测、质量检验及验收除应遵循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

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老旧小区Oldresidentialcommunity

建成年代较早、建设标准较低、基础设施老化、建筑功能不全、配套设施不完善的

住宅小区(含单栋住宅楼)。

2.1.2顶升Jacking

在建筑物某一部位水平截断后,将上部结构通过顶升设备向上垂直升高的过程。

2.1.3钢滑道顶升技术Jackingtechnologyofsectionsteelslide

通过钢滑道和工程垫块叠成的柱芯交替受力进行分段顶升的技术。

2.1.4钢滑道Sectionsteelslide

在顶升过程中建筑物沿其向上滑动,下端固定于基础或可靠的下部结构,紧靠柱或

墙的外表面的钢构件,在顶升过程中作为受力构件,在顶升完成后作为永久柱或墙的一

部分。

2.1.5悬挂式钢牛腿Hangingsteelcorbel

悬挂于钢滑道上作为千斤顶的底座的钢构件。

2.1.6穿双孔式钢牛腿Steelcorbelfixedwithdoublesteelbars

通过两根圆钢棒穿过混凝土柱的上下两个平行圆孔,为千斤顶提供支座的钢构件,

分为单顶和双顶两种形式。

2.1.7工程垫块Engineeringcushion

在顶升过程中用于承担上部结构竖向力,顶升完成后作为混凝土柱芯的具有高精度

和高强度的预制构件,分为钢筋混凝土工程垫块和钢骨混凝土工程垫块。

2.1.8工作垫块Toolingcushion

在顶升过程中与千斤顶共同使用,用于调整千斤顶底座高度,作为工具使用的具有

高精度和高强度的预制构件,分为钢筋混凝土工作垫块和钢骨混凝土工作垫块。

2.1.9可伸缩钢支撑Telescopicsteelsupport

两端钱接于钢抱箍、长度可调节、用于抵抗水平力的限位受拉钢构件。

2.1.10钢抱箍Steelhoop

通过抱紧钢滑道或结构柱来连接可伸缩钢支撑的连接件。

2

2.1.11钢垫板Steelbackingplate

用于临时代替工程垫块,可反复使用的高精度钢构件。

2.1.12群控同步顶升成套设备Completeequipmentforgroupcontrolsynchronous

jacking

通过操作站发布指令给群控站,群控站指挥若干个集控站,集控站控制数控泵站对

液压千斤顶进行位移同步控制,实现同步顶升的大型设备。

2.1.13操作站Operationstation

用于给群控站发布指令的工作平台。

2.1.14群控站Groupcontrolstation

由群控同步顶升软件和多种芯片组成的可控制多个集控站的控制站。

2.1.15集控站Centralizedcontrolstation

由集中控制同步顶升软件和多种芯片组成的控制站,可控制多个数控泵站和液压千

斤顶。

2.1.16数控泵站Numericalcontrolpumpstation

通过芯片实现数字化控制注入油量的泵站。

2.1.17钢滑道受力状态Bearingcapacitystateofsectionsteelslide

液压千斤顶在顶升过程中切断面以上的荷载由钢滑道承受的受力状态。

2.1.18柱芯受力状态Bearingcapacitystateofcolumncore

切断面以上的荷载由工程垫块叠成的柱芯承受的受力状态

2.1.19组合钢管混凝土柱Compositeconcrete-filledsteeltubularcolumn

每顶升一段后,柱芯受力状态时,用外封钢板将钢滑道封闭成钢管柱,在钢管柱和

柱芯之间的空隙浇筑细石混凝土形成的组合构件。

2.2符号

S—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作用下的设计值;

R—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设计值;

N—计算截面处的压力设计值;

J结合面剪力设计值;

一所计算构件段范围内对强轴的最大弯矩设计值;

%一所计算构件段范围内对弱轴的最大弯矩设计值;

3

力一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4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

人钢材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Ac—垫块的截面面积;

4一混凝土结合面面积;

A—钢滑道的毛截面面积。

4—钢滑道的净截面面积;

跖一钢滑道的净截面模量;

0—强度折减系数;

人、/y—截面塑性发展系数。

4

3基本规定

3.0.1老旧小区建筑物的顶升增层改造应进行安全、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

3.0.2顶升工程设计与施工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3.0.3顶升工程设计前,应对原结构进行检测鉴定,必要时进行工程地质勘察。

3.0.4顶升工程施工前,应完成施工组织设计、监测方案及应急预案等技术文件的编

制工作。

3.0.5顶升工程施工应进行全过程监测。

3.0.6顶升工程施工应按本规程和相关标准进行质量检验和验收。

5

4材料

4.1顶升钢构件

4.1.1钢滑道、钢牛腿、钢抱箍、可伸缩钢支撑宜采用Q235、Q355钢材制作,其质量

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

和《建筑结构用钢板》GB/T19879的规定。

4.1.2拉杆材料不宜低于4.8级,延伸率不宜低于10%,其质量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碳素结构钢》GB/T700>《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的规定。

4.1.3穿孔钢棒材料不宜低于Q355,延伸率不宜低于10%,其质量应分别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的规定。

4.1.4钢材的性能指标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的规定采用。

4.2垫块和垫板

4.2.1钢筋混凝土垫块和钢骨混凝土垫块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50o

4.2.2钢骨混凝土垫块的型钢、高精度钢垫板宜采用Q235、Q355钢制作,其质量应分

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和《建

筑结构用钢板》GB/T19879的规定。

4.2.3垫块接触面平整度不应低于0.06mm,平行度不应低于0.1mm。

4.3细石混凝土

4.3.1钢管柱与柱芯之间空隙填充应采用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20mm的微膨胀细石

混凝土。

4.3.2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1天龄期抗压强度不宜低于设计强度等级值的

50%,水中7天限制膨胀率不应低于0.015%。

6

5建筑设计

5.1一般规定

5.1.1顶升改造宜进行绿色设计和适老化设计。

5.1.2顶升改造宜进行给排水、暖通、电气和消防设计。

5.2建筑布局及功能

5.2.1顶升改造的既有建筑应充分利用增加的空间,使用功能合理。

5.2.2需要加装电梯的顶升改造应进行策划、设计、选型,并评估经济性和可建造性,

可按《既有建筑增设电梯技术规程》T/CECS862执行。

5.3消防设计

5.3.1改变原有使用功能的既有建筑顶升改造应执行现行标准;未改变原有使用功能的

顶升改造建筑可适用原有标准。

5.3.2既有建筑顶升改造后其耐火等级应根据改造后的建筑高度、使用功能确定,并不

低于既有建筑的耐火等级。

5.3.3改变原有使用功能的顶升改造建筑工程,其防火间距、消防车道及救援场地应满

足现行标准相关要求。

5.3.4改变原有使用功能的顶升改造建筑工程,其防火分区、安全出口、疏散楼梯数量

和宽度、疏散走道宽度、疏散距离执行现行标准。

5.4围护结构

5.4.1顶升改造后的建筑应进行外围护结构的修缮。

5.4.2围护结构宜进行节能改造,外墙及屋面保温材料的选用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节

能设计标准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相关规定。

5.4.3屋面防水宜进行改造,并符合相关标准。

7

6设计

6.1一般规定

6.1.1顶升增层后建(构)筑物使用年限,不应低于原建(构)筑物剩余使用年限,且

不应低于30年。

6.1.2顶升工程设计应根据结构形式、工程条件、技术要求及检测鉴定结论等,选择

相适应的钢滑道结构形式。

6.1.3顶升工程设计应对顶升过程中两种受力状态及完成后的整体结构、基础及局部构

件分别进行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验算。对有特殊要求的公共建筑和有特殊抗震要求的

建筑物应进行抗震、隔振或减振设计。

6.1.4设计文件中应对顶升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参数控制及监测提出要求。

6.2荷载计算

6.2.1顶升工程施工期的设计荷载应包括永久荷载、可变荷载、风荷载。

6.2.2顶升工程施工期的风荷载宜按10年一遇取值,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应按实际荷载

取值。

6.2.3顶升工程完成后建(构)筑物设计荷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采用。

6.3顶升工程施工期设计

6.3.1顶升工程施工期设计应包括钢滑道受力状态(图6.3.1a)、柱芯受力状态(见图

6.3.1b)、钢滑道支撑体系(图634)等设计,应分别进行顶升过程中各顶升构件承载力

计算,并满足式6.3.1要求:

S<0.67/?(6.3.1)

式中:S—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作用下的设计值;

R—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设计值;

Q67—承载力调整系数。

8

(a)钢滑道受力状态简图(b)柱芯受力状态简图

1.悬挂式钢牛腿2.穿双孔式钢牛腿3.钢滑道4.工程垫块5.组合钢管混凝土柱

图631两种受力状态

6.3.2钢滑道受力状态时(图6.3.2)应根据顶升时上部结构重量对钢滑道、液压千斤顶、

工作垫块、钢牛腿等构件进行产品选型。计算时应考虑钢滑道稳定性和强度,钢滑道顶

升为分段顶升,设计按强度控制。

1.钢滑道2.穿双孔式钢牛腿3.悬挂式钢牛腿4.千斤顶5.工程垫块6.工作垫块7.拉杆

(a)顶升平面和顶升立面

9

1-四角格构式柱;2-外封钢板;3-抗剪加强板

(b)钢滑道构造示意图

1-钢牛腿;2-钢牛腿挂钩;3-拉杆孔

(c)悬挂式牛腿示意

图532钢滑道组成部件及受力状态

6.3.3柱芯受力状态时,应进行工程垫块的承载力计算。每阶段顶升时,工程垫块竖

向叠加高度不宜超过90cm,叠加数量不宜超过6块,叠加后组合垫块在上部结构轴向

荷载作用下的截面承载力应按式6.3.3计算:

N<Q.61(pAcfc(6.3.3)

式中:N—柱芯轴向压力设计值(N);

正一垫块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N/mtrf);

0—垫块混凝土强度折减系数,按表6.3.3取值;

4—工程垫块的受压面积(mm2)。

10

表6.3.3垫块混凝土强度折减系数0

垫块叠加层数123456

(P10.930.860.790.720.65

注:本表数据适用于平面尺寸200mm-400mm,高度150mm的垫块,其它规格尺寸垫块

应根据抗压试验结果确定。

6.3.4组合钢管混凝土柱,其承载力计算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要求,其中受拉和受剪

承载力计算时不考虑混凝土作用。

6.3.5钢滑道支撑体系(图634)主要由钢滑道、钢抱箍、可伸缩钢支撑组成,应按钢框

架-支撑结构分别对顶升过程中水平荷载作用下钢滑道整体结构和各构件进行计算。

1钢梁与钢支撑宜设计成可拆卸式,随着顶升的进行而改变标高。

2框架纵横向应分别设置合理的支撑形式。

3可伸缩钢支撑宜在端跨设计成交叉撑的形式,可伸缩钢支撑宜按受拉构件设计。

4应根据顶升时实际受到的水平荷载,选用不同规格的可伸缩钢支撑产品。

1-柱;2-钢滑道;3-可伸缩钢支撑;4-钢抱箍

图6.3.4钢滑道支撑体系

6.3.6当砌体结构顶升时,应根据顶升完成后上部结构所受到的全部荷载进行基础和托

盘梁设计。

6.3.7当剪力墙结构顶升时,应根据剪力墙结构顶升方案结合墙肢的长度对托换方式进

行设计。

6.3.8切断面位置应根据牛腿的高度,施工操作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

6.3.9切断面上下和连接段构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连接段应按组合钢管混凝土柱进行设计。

2连接段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比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一级,且不得低于C30,

并宜采用便于灌注和成型的自密实微膨胀混凝土。

6.3.10对顶升过程中的新增梁柱节点应进行专项设计,确保连接可靠,并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GB50936和现行行业标准《组合结构设计规范》JGJ

138的规定。

11

12

7施工

7.1一般规定

7.1.1顶升工程施工前应进行下列准备工作。

1结合顶升设计图纸,现场查勘顶升工程的现状。

2编制施工组织方案和专项顶升方案。

3制定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7.1.2顶升施工应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机构,明确人员岗位,确保分工明确。

7.1.3顶升工程施工前应对现场工程垫块进行抽样检验。

7.1.4当风速大于12m/s时不宜进行顶升施工。

7.1.5顶升施工前应根据顶升需要确定每次顶升量,最大顶升量不应超过设计要求。

7.1.6框架结构顶升时,应对切割面进行表面找平处理;砌体结构顶升时,应对托盘梁底

支点处进行表面找平处理。

7.1.7钢滑道安装前应对柱子表面进行修平处理,平整度不应大于3mm。钢滑道与柱安

装间隙不宜大于5mm,用于顶升纠偏时按倾斜率计算加大间隙。

7.1.8顶升前,应对可能产生影响的相邻建筑物、地下设施实施保护。

7.2顶升工程施工

7.2.1框架结构顶升工程应按图7.2.1所示工序施工。

柱表面处理一|安装钢滑道~~1钢构件安装

A设备安装和调试一截柱一>试顶升——►正式顶升

图721框架结构顶升工程施工顺序

7.2.2砌体结构顶升工程应按图7.2.2所示工序施工。

图7.2.2砌体结构顶升工程施工顺序

13

7.2.3截柱施工时顶升系统应处于保压状态

7.2.4试顶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次试顶升高度不宜大于2mm。

2砌体结构试顶升不应少于3次,第一次试顶升持荷时间不少于10分钟,第二次

试顶升持荷时间不少于30分钟,第三次试顶升持荷时间不少于2天,并进行沉降观测,

第三次试顶升持荷时间内沉降量小于0.5mm方可正式顶升。

7.2.5砌体结构建(构)筑物顶升速度不宜大于4nlm/min,回落速度不宜大于2mmzmin。

7.2.6每一阶段顶升完成后,应及时进行该阶段柱子的封钢板、浇筑混凝土等工作,形

成组合钢管混凝土柱,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阶段顶升。

7.2.7每次浇筑组合钢管混凝土柱的细石混凝土应留样,在下一次顶升前2小时对细石

混凝土试样进行抗压试验,试验强度不应低于20MPao

7.2.8顶升宜采用同步位移控制方案,并应保证足够的精度,控制各升降点的升降差符

合下列要求:

1砌体结构,同步顶升相对高差应不大于其单跨长度的1/3000且不大于1.5mm。

2混凝土框架结构,同步顶升相对高差应不大于其单跨长度的1/2000且不大于3mm。

3钢结构,同步顶升相对高差应不大于其单跨长度的1/1000且不大于6mm。

7.3施工设备与操作

7.3.1顶升设备及配套产品应有产品合格证。

7.3.2所有施工设备的操作人员应持操作上岗证。

7.3.3施工前应按要求安装监控系统。

14

8监测

8.1一般规定

8.1.1顶升施工前,应制定现场监测方案并布设完成监测点。

8.1.2顶升工程应对建筑物的倾斜、沉降、裂缝等进行监测。

8.1.3监测点布置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在顶升过程中的变形特征,并应对监测点

采取保护措施。

8.1.4监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和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变形

测量规范》JGJ8的有关规定。

8.2监测要求

8.2.1沉降观测和相对位移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一般建筑物,沉降及相对位移监测等级不应低于三级沉降观测;对文保建筑物

和其他重要建筑物,不应低于二级沉降观测。

2沉降及相对位移监测应设置高程基准点,基准点设置不应少于3个。

3顶升完成后,应对各点沉降记录进行复核并编制沉降观测报告。

8.2.2倾斜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物的倾斜监测应测定建筑物顶部监测点相对于底部监测点或上部相对于下

部监测点的水平变位值和倾斜方向,并计算建筑物的倾斜率。

2倾斜监测点宜布置在建筑物的角点和倾斜量较大的部位,并应埋设明显的标志。

3倾斜监测报告内容应包括倾斜监测点位布置图、倾斜监测成果表、主体结构倾斜

曲线图,倾斜监测成果分析与评价。

8.2.3裂缝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顶升工程施工前,应对建筑物原有裂缝进行观测,包括裂缝位置、分布、走向、

长度、宽度及变化情况,统一编号并做好记录。

2顶升工程施工过程中,当监测发现原有裂缝发生变化或出现新裂缝时,应停止顶

升施工,分析裂缝变化或产生的原因,评估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程度。

3裂缝监测报告内容应包括裂缝位置分布图、裂缝观测成果表、裂缝变化曲线图。

8.3监测成果

15

8.3.1应依据工程施工进度,及时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对结构状态作出评定,并提交

施工阶段监测报告,施工结束后提交监测总结报告。

8.3.2位移和裂缝监测成果应包括以下内容:

1各施工阶段各测点实时位移,裂缝宽度、长度和时间关系图。

2各测点阶段位移累计值与设计限值的比较。

3实测裂缝宽度与监测限值的比较。

16

9质量检验与验收

9.1一般规定

9.1.1建筑物顶升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

标准》GB50300的规定。

9.1.2工程竣工验收,除应提交第9.1.1条规定的文件外,尚应提交下列文件:

1工程竣工图、会审记录和设计变更文件。

2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

3竣工验收报告。

4工程监测报告。

9.1.3分部、分项工程质量验收应提交下列资料:

1原材料、构配件的出厂质量合格证书、检测报告和进场见证抽样复验报告。

2水泥、砂浆、混凝土等试块的强度检测报告,钢筋、型钢、钢管连接接头的感观

质量检查记录和试验报告。

3分部工程实体抽样验收记录报告。

4隐蔽工程的施工记录和验收记录报告。

5施工阶段性检测报告。

6工程重大问题处理记录

9.2质量控制和验收

9.2.1倾斜率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要求。

9.2.2沉降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要求。

9.2.3同步顶升高度位移误差应满足本规程7.2.8条规定。

9.3.4质量不合格时,应按以下情况分别处理:

1倾斜率不合格,应进行纠偏处理。

2沉降不合格,应进行基础加固。

3同步顶升高度位移误差不满足,应调整相对高度。

17

附录A同步顶升施工记录表

工程名称施工单位

监测点顶升开始时间

序日期(yy-时间设上卜顶升实际顶升顶升偏

号备注

M-d)(hh:mm-hh:mm)高庾:(mm)高度(nun)差(m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记录人:顶升操作人:技术负责人:

18

WR1汨隆匹涮汨是走蜜市北市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测量单位

工程名称:

起算点号:起点算高程

结构形式:基础形式:建筑层数:仪器型号:

初次次次次第次

第第第

时日时

年月日年月日时年月日时年月年月日时

测点量

本次本次沉

本次本次沉

本次本次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