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考评三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河北省保定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考评三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河北省保定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考评三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河北省保定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考评三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河北省保定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考评三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这篇演说中,毛泽东对作为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宣传工具或表现形式的党八股这样一种有害的形式主义的文风,进行了深入揭露和批判。他首先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指出党八股在党内已经有较长久的历史,尤其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有时竟闹得很严重”。毛泽东接着分析说,五四运动时期,我们反对了那种专门信奉孔夫子一套的老八股、老教条,提倡了民主和科学。但后来,在我们党内一些人违反了马克思主义,又产生了洋八股、洋教条。他们发展这种错误,以致成为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东西。这些洋八股、洋教条在党内那些人的头脑中弄得根深蒂固,从而使得今天开展整风运动,进行思想改造的工作还要费很大的力气。其次,毛泽东列出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即“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不负责任,到处害人”;“流毒全党,妨害革命”;“传播出去,祸国殃民”。他指出,党八股这种形式,不但不便于表现革命精神,而且非常容易使革命精神窒息。再次,他分析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产生的根源和实质,指出,这些东西在我们党内,是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反映。从其思想实质来看,这三样东西都是反马克思主义的,都不是无产阶级所需要的,而是剥削阶级所需要的。他进一步指出,因为中国是一个小资产阶级成分极其广大的国家,我们党是处在这个广大阶级的包围中,我们又有很大数量的党员是出身于这个阶级。因此,他们都不免或长或短地拖着一条小资产阶级的尾巴到党内来。“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的狂热性和片面性,如果不加以节制,不加以改造,就很容易产生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它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洋八股,或党八股。”最后,毛泽东提出,要使党内的革命精神获得发展,就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必须联系中国的革命实际来研究马克思主义。“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就是结论。(摘自《马克思主义大辞典》)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历来是我们党倡导的优良文风。毛泽东同志1942年就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严肃批评长而空的文章,把它比作是“懒婆娘的襄脚,又长又臭”,要求“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我们提倡“短实新”文风,“短”是排在第一位的。大道至简,要言不烦。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短短200来字,凝练传神,堪称典范;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起草的碑文,不过114字,却追溯百年历史,缅怀万千英烈,言简意赅,铿锵有力。1975年,邓小平同志负责起草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报告,一共只有5000字,“也很管用”。话不必多,说透就行;文不在繁,管用就成。可见,文章因时而著,是长是短要看实际需要。文章的好坏,不在篇幅长短;分量的轻重,不在文字多寡;学术水平,与长短没有直接高一老评三语亡笛1而艹~百关系。文章精彩与否,在于有没有真情实感、真知灼见,是不是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写文章的本领,在于把复杂的事情说明了,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说复杂。群众看得懂的小短文,照样可以是好文章;而那些玄而又玄的文章,就算辞藻华丽,也毫无实际意义。文贵简约。好的文风,能给党风和社会风气以积极影响。期待更多短而新、短而实的好文章!(摘自阎婷《让文章短下来》)“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由此可见,文风自古以来就是非常重要的事,那么,好的文风是什么样的?我多年和公文打交道的心得体会,一是“准”,二是“诚”。“不偏之谓中”“天下之正道”,是为准也;“不易之谓庸”“天下之正理”,是为诚也。好文章的标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其实就在一个“准”字。起初我觉得这只是最低标准,后发现它又是最高要求。从内容上说,好的文章要具备“三性”,即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归根到底还是准确性,该鲜明时你含糊,该生动时你呆板,那就还是不够准。从形式上说。好的文章应该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作文给谁看、干啥用,动笔之前就得搞清楚,并匹配上合适的文体、长短、深浅、叙议、雅俗,还是要做到准。文章不能无事,无事则会生非,察事不能含混,事昏昏则无法文昭昭;说事就会及人,及人要及根本。写文章,改文风,是在遣词造句,更是在搞明白那些事。把事搞懂,把字码对,方才可文章作准,需要心诚。“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只有做到最大真诚,才能最大程度发挥自己、最大程度激发他人、最大程度物尽其用。我们党对改进文风有着优良传统,早在延安时期,著名的《反对党八股》一文,言辞犀利、鞭辟入里。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正党风、促政风、转民风。今天,我们改进文风,就要真真切切察实情、求真理,规规矩矩不自欺、不欺人,做到外准而内诚、文准而心诚。(摘自杨小波《文准而心诚》)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毛泽东认为党八股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宜传工具或表现形式,必须废止,主张采取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B.毛泽东在陈列党八股的八大罪状时,不仅有“空话连篇”的间接评价,还有“开中药铺”似的比喻。C.因为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是我们党倡导的优良文风,所以有时候那些长会、长话、长文在某种程度上没有价值。D.好的文章应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其中最重要的是准确性,在于一个“准”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材料一阐述了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一文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为读者阅读这篇文章提供了参考。B.材料一使用了引证法,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交替,呈现了《反对党八股》一文的论证过程。C.材料三的作者在陈述“何为好文风”这一观点的时候,融入了自我心得,具有主观性,不能算“准”。D.材料二和材料三皆提到了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都是为了佐证文章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高一考评三语文第2页共10页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2分)A.荀子创作《劝学》,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改变不良的思想和行B.在以“我与图书馆”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中,小明套用王佐良的《上图书馆》完成了演讲D.鲁迅写作杂文《拿来主义》,观点鲜明,批判当时社会上的各种错误倾向,特别是对文4.材料三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5.若根据下表的评分标准(节选),材料二属于“一等”文章。请你根据“一等”文章的要求,从“内容”“表达”“特征”中分别各选一个点,简要说明材料二被判定为“一等”文章的理由。(6分)一等(20~16分)二等(15~11分)三等(10~6分)四等(5~0分)基础等级①主题明确①中心基本明确②内容单薄①中心不明确②内容不当表分①结构严谨②语言流畅③文体特征明显①结构完整求①结构基本完整要求①结构混乱语病多要求发展等级特分性;立意深刻…①较深刻③较丰富①略显深刻③略显丰富①个别语句有深意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在我看来,真正的阅读需要走遍书中描述的那些地方,这样,文字上的东西就变成了自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我们获得知识的两个主要途径。“读万卷书”和到《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一路的书写都是鲜活的过往。最近我走蜀道,可以带上的诗高一考评三语文第3页共10而就更多了。这条路杜甫走过,岑参走过,陆游也走过。今天,很多人的旅游方式变成了打卡,去一个景点比画一个姿势,拍一张照片,就去赶下一个景点。这样的旅行当然也能增长一定的见识,但“得来终觉浅”。我觉得,如果把自己放到中国文学源远流长的传统中去,你会发现,中国山水原来是别有更深层的情感、别有更高尚的美感的。我要去一个地方旅行,我一定要读过那个地方的书,并对那个地方有好感或者很好奇。所以我相信,我去过一个地方肯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有些地方我一直没去,不是说那些地方不好,是因为我没有读过那里的书。上个月我去了河北保定,因为我读了一些关于洋务运动的书,我觉得应该去保定看看。这是我几十年来第一次到河北。但过了一个星期,我又去了。朋友们问我为什么又来了,我说又读了一本新书,所以要到书里写的地方去看看。我曾经到智利的一所学校去讲学。讲完后,校长问我想不想四处转转,就给我开了一张单子,建议我去这些地方。我打开单子一看,上面都是热门旅游目的地,用中国话说都是“节日景区”。我只圈了其中的两个地方,接着又把自己想去的地名写了下来。对方很奇怪,问我为什么要去这些地方。我说,是因为读了一本书,所以我想去这本书上写到的地方。这是一本智利诗人巴勃鲁·聂鲁达的诗集,叫作《诗歌总集》,是写美洲历史的。它用诗歌的方式写了南美被殖民的几百年历史,并结合了美洲的人文地理——高山、大海、沙漠,印第安人的旧城遗址以及他们种植的盐田、玉米、豆子等。所以,我按图索骥去了智利,又去了秘鲁,被这片神秘的大地所震撼。这就是一本书和一次旅行的互相印证。我觉得这样的旅行很有意思。我是藏族人,6岁上学的时候才开始学汉语。上小学的第一年,我们叫“预备班”,先学普通话,然后开始读书。我发现自己比别的孩子更愿意读书。我的很多同学可能只满足于读完书包里的几本课本,但是我自己从小读书,总觉得不满足,读书时还会不断地提问题。读书本来是要给你答案的,而我读书会读出很多的问题,或者说读出更多的想阅读的冲动。比如历史课上讲秦朝,课本上只有薄薄的3页内容,可我想知道这么伟大的秦朝为什么会垮台。书上没说,有时候老师也回答不了我的问题。恢复高考之后,我考入马尔康民族师范学校,开始系统学习文学史。我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就是在那个时候打下的。但是,我偏偏还喜欢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比如,讲到屈原,通常读一点《离骚》《天问》就行了,而我会把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找来读完。讲到汉代的诗歌,我不仅把《古诗十九首》全部找来,还有汉代的乐府诗歌,也都找来读一读。我读唐诗如此,读宋词也是如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只把课堂上得来的知识当成一个线索,而不是终结。就这样,我的知识体系在不断地阅读中得到了扩张和丰富。我发现,现在的年轻人也读很多书,但一些读书方法是不对的。为什么?你应该从你自己熟悉的知识体系出发。知识是互相勾连的,就像一颗石子投在水里,水的涟漪是环环扩大的。有的人读书效率很低,比如,人家在读安徒生,你也去读安徒生;人家在读《十万个为什么》,你又去读《十万个为什么》。人家说这是经典,你就去读了,读了之后没感觉,味同嚼蜡。所以,我从来不向年轻人荐书,他们应该读他们想要读的书。你把你觉得好的书推荐给他,他的人生经历、他的兴趣、他的境界还不足以读懂这本书,读了不是白读吗?每个人的人生不同,想要的生活也不同,阅读的书自然也不同,你要寻找那些与自己契合的、可以互相感应的书。阅读是要帮助人建立可靠的知识链接,而这个链接是从每一个阅读者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的。当你对某件事感兴趣时,你自然会通过阅读去进一步扩充自己的知识,认知的乐趣高一老评三语文第5而共10页也就这样产生了。我小时候对历史有着强烈的兴趣,这个兴趣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依托于学校教的那点有限的知识,那是根据地,那是出发点。所以,读书是为了把一个世界打开,读书是一个开悟的过程。我们觉得自己非常熟悉这个世界,但是通过阅读,通过知识的链接,你会发现,原来它比我们熟悉的那个世界更精彩、更丰富。(有删减)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阿来坚决反对打卡式旅游,认为应当先阅读完相关文学作品,然后再带着中国文学的传统去旅游。B.阿来去过许多地方旅行,曾两次去了保定,每次都是因为阅读了相关书籍,后来还去了智利讲学。C.阿来6岁开始学汉语,他从小就比别的孩子爱读书,他在师范学校便打下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D.阿来从不喜欢给年轻人推荐书,因为他认为每个人应当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阅读,而不是盲目跟风。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文中引用古人之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为了说明他去很多地方旅行都要带上古人写的诗的原因。B.文章语言平实,讲述读书、旅行等经历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深刻的观点,体现随笔的特点。C.文中偶用第二人称“你”进行表述,仿佛作者在与读者进行对话,拉近了文章与读者之间的距离。D.文章多次使用“所以”这个关联词来引出观点,呈现一定的逻辑推理性,增强相关观点的权威性。8.若将文章分为两部分,请你在文中画横线处为每部分拟写一个小标题,高度概括每部分的内容。(4分)9.阿来说:“读书是为了把一个世界打开,读书是一个开悟的过程。”这在他的经历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说明。(4分)(三)整本书阅读(本题共1小题,7分)请根据《乡土中国》相关章节内容,完成下面的10-12小题。10.在一些偏远山区的小村庄里,多年来村里的大小事务基本都由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商量决定。这些老人凭借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在村民中的威望来处理问题,比如解决邻里纠纷、组织传统祭祀活动等。这种现象与《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哪种政治模式最为相似?(2分)A.无为政治B.长老统治C.两者都不是,这是民主自治D.无法判断11.某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在管理上出现了有趣的情况。政府没有过度干预社区的发展,只是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资源支持,大部分的社区事务由社区内居民推选出来的长辈们牵头,依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大家共同认可的道德观念来处理。以下关于这种情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政府的做法体现了《乡土中国》中“无为政治”的部分特点,即权力的无为。B.这种模式主要依靠传统的力量管理,也能达到社会安定的效果。C.这种模式完全摒弃了现代管理理念,不利于社区长远发展。D.这种管理模式融合了传统乡土观念与现代政策支持的因素。12.为了辅助记忆《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一章的主要内容,你的同桌绘制了下面的流程图。请你根据流程图总结出血缘社会和契约社会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不同点。(3分)选择自由&信用二、古诗文阅读(5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9题。材料一: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zhí,脚掌】数千而后足;虽不足,犹若有跖。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无丑不能,无恶不知。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虽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故学士曰:辩议不可为。辩议而苟可为,是教也。教,大议也。辩议而不可为,是被褐而出,衣锦而入。戎人生乎戎、长乎戎而戎言,不知其所受之;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今使楚人长乎戎,戎人长乎楚,则楚人戎言,戎人楚言矣。由是观之,吾未知亡国之主不可以为贤主也,其所生长者不可耳。故所生长不可不察也。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立已定而舍其众,是得其末而失其本。得其末而失其本,不闻安居。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贵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①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②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田骈谓齐王曰:“孟贵④庶乎患术,而边境弗患。”楚、魏之王辞言不说,而境内已修备矣,兵士已修用矣,得之众也。(选自吕不韦《吕氏春秋》)材料二: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chī,一种凶猛的鸟】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注】①乌获: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②离娄:传说为黄帝时期视力最好的人,“能见针末于百步之外”。③田骈:战国时齐人,道家。④孟贲:战国时卫国的勇士,据说可以生拔牛角。高一考评三语文第6页共10页13.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此事遍A于经史国吾亦不能郑重D聊举近国世切回要G以启国寤汝耳1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若齐王之食鸡也”与“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两句中的“之”用法不同。B.足,满足,与《师说》“位卑则足羞”中的“足”意思不同。C.虽,即使,与《劝学》“虽有槁暴”中的“虽”意思相同。D.衣,穿着,与《琵琶行》“整顿衣裳起敛容”中的“衣”意思相同。1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此君人之大宝也”与《师说》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句式类型相同。B.所以,……的原因,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思相同。C.褐,指用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是古时贫穷或地位卑贱的人所穿的衣服。D.学者,古今异义词,古义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1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A.“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与“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而”用法不同。B.“衣锦而入”与“惑而不从师”(《师说》)两句中的的“而”用法相同。C.“而有粹白之裘”与“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中的“而”用法相同。D.“而境内已修备矣”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两句中的“而”用法不同。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A.材料一认为事物都有长短,人也是这样,不要认为“不能”“不知”是一种耻辱。B.材料一认为如国让楚人在戎地生长,让戎人在楚地生长,那么楚人就说戎人的语言,戎C.材料一认为君王不应该舍弃众人,否则便是舍本逐末,最终难以让其治理的国家长久安D.材料二认为学习是为了获取利益,如果不能使自己获利,反而使自己受损,不如不学习。18.将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2)吾未知亡国之主不可以为贤主也,其所生长者不可耳。(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7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0~21题。(共5分)李清照征鞍不见邯郸路。莫便匆匆归去,秋风萧条何以度。明窗小酌,暗灯清话,最好留连处。【注】①本词盖写于词人南渡以后为送别弟兄而作。谢奕之女,聪明而有才学。一日降雪,叔父谢安便欣然咏道:“白雪纷纷何所似?”道韫的哥哥谢朗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道:“未若柳絮因风起。”叔父甚悦。世因称才女为“咏絮才”。后以“盐絮家风”指家庭中爱好文学的风尚和传统。20.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A.叠词“匆匆”与《声声慢》中“寻寻觅觅”皆呈现了人物的状态,前者表现远去者的匆忙,后者表现寻觅者的迷茫。B.“秋风萧条”揭示了送别的时节及气候状况,“何以度”的疑问又暗示词人正处于动荡不安、不知所依的环境中。C.“盐絮家风”借典喻己,通过写东晋谢道韫与叔父、兄长以妙句咏白雪之事,表明词人曾经也是生长于书香之家。D.本词朴素清新却婉转凄楚,尽显易安居士的婉约之风,同时,本词与《声声慢》都实写了“风、雨”等秋日意象。21.本首词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A.“烟涛微茫信难求”和“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信”,意思不同。B.“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和“千呼万唤始出来”(《琵琶行并序》),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D.《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句式随着诗人情感与思绪的变化而变化,《归园田居》则是一首五言律诗。2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1分)A.“银瓶乍破水浆迸”(《琵琶行》)和“乍暖还寒时候”(《声声慢》)两句中的“乍”意思相同。B.《师说》中“其贤不及孔子”和“师不必贤于弟子”两句中的“贤”意思相同。C.“或师焉,或不焉”(《师说》)和“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或”含义不同。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风流”意思不同。2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最近天气忽暖忽冷,小刚受了风寒,咳嗽、打喷嚏、鼻塞一起“击打”着他,这令他彻夜难眠,不禁想到了李清照《声声慢》中所言:“。"(2)在古诗词中,“马”是常见的意象之一,但其具体内涵有所差异。如孟郊《登科后》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表达了中进士后的喜悦,而辛弃疾《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则写刘裕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展现出像猛虎一样的豪迈气势。(3)从古至今,议论文写作,开篇立论是常见的方式,如《劝学》开篇则用一句话将中心论点总结为“":《师说》首句也直陈“”,亮出了中心论点。(四)课内片段及读背默写(共20分)25(5分)9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_,用心躁也。《劝学》26(5分)彼童子之师,’o—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韩愈《师说》 0,路远情长。28.(4分)成功的实现除却自身的能力,凭借外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正所谓“好风凭力借,送我上青云”。 — ,29.读背微写作(3分)《劝学》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道理,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体会到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要学会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注、心无旁骛,还有善于自省……请结合《劝学》内容、联系现实,并结合读背中关于“借助外物、学会积累、坚持不懈、专注、自省……"等话题内容,从以上所给话题中任选一个话题角度写一个不少于100三、语言文字运用(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0~31题。铁凝笔下的《哦,香雪》让我对火车产生了别样的情感。书中,在那个闭塞落后的小山村里,火车的每一次停留都如同希望的灯塔,照亮了香雪她们——山村少女们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与追求。从那时起,我便把火车与“梦想”“希望”连接了起来,火车在我心中不再只是一种交通工具,而是连接梦想与现实的桥梁,是希望之光的载体。和香雪一样,火车也成了我的希望灯塔,照亮了我心中那片对远方无限向往的海洋。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工作,因此也见证了家乡火车开通的难忘时刻。家乡的火车开通之路漫长而艰辛,大瑞铁路大理至保山段的修建,穿越了(A),跨越了湍急的河流。无数建设者的汗水与智慧凝聚在这条铁路上,他们用(B)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结束了保山不通铁路的历史。“高铁坐的是儿女,火车坐的是父母;高铁是理想,火车是归途。”在我看来,无论是高铁的疾驰,还是火车的慢行,它们都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见证和时代进步的缩影。在它们的轰鸣声中,聆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未来的召唤,那里既有未知的挑战,虽然有无限的可30.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写恰当的成语。(2分)3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分)高一考评三语文第9页共10页四、作文(60分)3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这样的情况:有的时候,他人的文化看似很好,拿来放到自己的国家却又出现“水土不服”;有的时候,他人的好文化,拿来结合自己的情况加以改进,便仿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拿来”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一考评三语文第10页共10页2.C【解析】“具有主观性,不能算‘准’”错误。材料三的作者融入自己的心得,是为了以实践体验佐证自己3.B【解析】演讲比赛需要具有感染力,也需要表达效果:把写文章的形式比喻成“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评分参考】论证方法2分;表达效果2分。约,使得结构严谨。③有文采:多用四字短句,简洁典雅,第三段使用对仗句式(或排比),整散结合。示例三:①思想健康:本文论述写文章的方法,倡导好的文风。②文体特征明显:本文是议论文,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从“内容”“表达”“特征”中各选一个点,言之成理即可。6.A【解析】“阿来坚决反对打卡式旅游”错误。根据原文“这样的旅行当然也能增长一定的见识,但‘得来终 第二个小标题能够结合该部分的内容体现“阅读开拓视野”的作用即可给满分。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只要能够结合作者的阅读经历 【评分参考】每点1分。言之有理即可。(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共3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15.B【解析】“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为“用来……的”,二者意思不同。17.D【解析】材料二第二段是说如果看了几十卷书便自高自大重点字:“故”,所以,因此;“假”,借助;“遂”,于是,就,便,各1分。(2)我不相信亡国的君主不可能成为贤明的君主,(只不过是)他们所生长的环境不允许罢了。重点字:“吾”,我;“为”,成为;“其”,他们;各1分。精英高一语文三调答案第1页共3页精英高一语文三调答案第2页共3页②对比论证(1分)《劝学》中通过蚯蚓和螃蟹的对比,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1分)材料二通过古今学者 【评分参考】论证方法正确1分,分析正确1分(《劝学》和材料二每分析对一个得1分)【参考译文】仍然觉得有鸡脚掌的味道。万物本来就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人也是这样。所以善于学习的人,能借别人的环境不允许罢了。因此,对于人们所生长的环境不可不注意考察啊!的力量啊!材料二:自古以来,圣明帝王尚且必须勤奋学习,何况普通人呢!这类事例在经书史籍中有很多,我也朵一样;修身利行,就好像收获秋天的果实一样。21.①亲人匆匆离别的不舍:词人不愿弟兄匆匆离去。②人生迟暮、容颜憔悴的感伤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其中的任意2点即可得满分。“离别的不舍"2分,"时光流逝"或“岁月流逝”或“容颜憔悴”或“人生迟暮”2分,“怀念过往”或“感慨昔盛今衰”或“今昔对比的悲苦/感伤”2分。24.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3)学不可以已;古之学者必有师【25-28题的默写判卷标准。每空:0.5势【25-28题的默写判卷标准。每空:0.5势棋中25-26阙卷标准中一个向丽中有企错字的按何务,利应分数即画》2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27.丝绸包裹的种子,来自中国,饱满飘香的稻谷,长在非洲。从一个项目到一个产业,黄皮肤汉子的执著让黑皮肤的兄弟,理解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意。稻浪千重,路远情长。28.成功的实现除却自身的能力,凭借外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正所谓“好风凭力借,送我上青云”。遥想赤壁之战孙刘联盟巧借风势火烧曹兵,以弱胜强之战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贫民出身的刘邦善于识人用人,在张良、萧何、韩信的助力下最终取得天下大业;朱元璋借助农民起义军的力量打下根基最终建立王朝,这些都是善假于物的结果。善于借助外物者能够开辟一条捷径,及早到达成功的彼岸。29.略30.示例:A.崇山峻岭;层峦叠嶂;绿水青山;B.坚韧不拔;坚不可摧;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坚定不移 【评分参考】每空1分。第一空根据语境,火车穿越所经过的路景,除了后文的“河”,还应有“山”故可联想到“崇山峻岭”等成语,1分。第二空,填写的成语能够修饰“意志”,表现意志坚定、顽强即可。31.在它们的轰鸣声中,我聆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未来的召唤,那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