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规范_第1页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规范_第2页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规范_第3页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规范_第4页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第1章总则1.1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的定义、分类及抗震设防类别,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1.2设计原则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安全可靠,保证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不发生破坏或倒塌;使用功能合理,满足建筑物的功能需求;经济合理,优化设计,提高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减少对环境的影响。1.3设计依据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应依据以下文件:国家现行建筑、结构设计标准和规范;设计单位自行制定的设计文件;施工图设计文件;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相关法律法规。1.4设计参数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参数包括:结构材料功能参数;结构几何参数;地震作用参数;风荷载参数;持久荷载参数。参数类型描述结构材料功能参数包括材料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等结构几何参数包括结构尺寸、结构形状、构件截面等地震作用参数包括地震加速度、地震作用系数等风荷载参数包括风速、风压等持久荷载参数包括恒载、活载等1.5设计文件编制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文件应包括:结构设计说明书;结构施工图;结构计算书;结构抗震计算书;结构稳定性计算书;其他必要的设计文件。第二章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2.1地质勘察要求根据《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地质勘察工作应满足以下要求:勘察深度:应达到场地地质条件的深度,保证勘察资料的可靠性。勘察内容:应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力学性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等。勘察方法:应结合工程特点,合理选择勘察方法,如钻探、槽探、坑探、地面测绘等。勘察报告:应包含勘察成果、地质评价、地基基础设计建议等。2.2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相关要求:地下水类型:应查明地下水类型、分布、补给、排泄条件等。地下水位:应调查地下水位、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渗透系数:应测定土的渗透系数,用于计算地基沉降和渗透流量。水质评价:应评价地下水质,保证水质符合设计要求。2.3地基处理要求地基处理是保证高层建筑结构稳定和安全的重要措施,以下为相关要求:地基处理类型:应根据地基土质、地下水位、建筑荷载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如换填、排水、加固等。施工要求:地基处理施工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保证施工质量和效果。监测要求:施工过程中应进行监测,保证地基处理效果。2.4地基承载能力评价地基承载能力评价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环节,以下为相关要求:地基承载能力计算:应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建筑荷载和地基土质情况,计算地基承载能力。地基变形计算:应计算地基变形,保证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安全系数:应根据地基承载能力计算结果,确定地基安全系数。序号参数名称说明1地基承载力单位面积地基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载2基床系数基床对地基承载力的贡献系数3地基沉降地基在荷载作用下发生的沉降量4安全系数地基承载力与实际荷载的比值,表示地基的安全程度5地基变形建筑物在荷载作用下地基发生的整体变形6地基稳定性地基在荷载作用下保持稳定的能力第3章结构体系与材料3.1结构体系选择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结构体系的合理选择对建筑的安全性、经济性和适用性。常见的结构体系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支剪力墙结构、板柱结构等。以下为选择结构体系时应考虑的因素:考虑因素评价标准地震烈度根据设计地区的地震烈度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如抗震设计、防震设计等。使用功能考虑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如住宅、办公楼、医院等,以满足不同功能的承载和抗震要求。施工技术结合施工技术水平,选择适合的结构体系,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经济效益综合考虑结构体系的建造成本和后期使用成本,优化设计方案,提高经济效益。可施工性考虑施工难度和现场条件,保证施工顺利进行。3.2结构材料选用高层建筑结构材料的选用直接影响建筑的安全功能和耐久功能。常用结构材料的选用原则:材料种类适用场合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等结构。钢材钢筋混凝土框架、钢框架、钢框架支撑结构等。砌体砌体结构房屋,如多层住宅、宿舍等。木结构适用于小高层建筑、木结构房屋等。3.3材料力学功能要求材料力学功能是评估结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的关键指标。以下为常用结构材料的力学功能要求:材料种类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钢筋混凝土≥30MPa≥5MPa≥30000MPa钢材≥235MPa≥235MPa≥200000MPa砌体≥15MPa≥6MPa≥10000MPa木材≥5MPa≥5MPa≥10000MPa3.4材料耐久性要求材料耐久性是保证高层建筑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以下为常用结构材料的耐久性要求:材料种类抗渗性抗冻性抗碳化性钢筋混凝土高高高钢材高高中砌体中中低木材低低低第4章建筑模数与尺寸4.1建筑模数系统建筑模数系统是指在建筑设计中采用的标准尺寸体系,它保证了建筑物的尺寸统一和协调。根据我国现行规范,建筑模数系统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模数类型尺寸范围(mm)基本模数300扩大模数600,900,1200基本尺寸150,300,450,600,750,900,12004.2建筑尺寸要求建筑尺寸要求是保证建筑物功能性和美观性的关键因素。建筑尺寸的一些基本要求:层高要求:住宅建筑层高一般不宜低于2.8米,公共建筑不宜低于3.0米。房间尺寸:住宅建筑房间尺寸应满足使用功能和舒适度要求,一般卧室宽度不宜小于3.0米,长度不宜小于4.0米。门窗尺寸:门窗尺寸应根据使用功能和建筑风格确定,一般门窗宽度不宜小于0.8米,高度不宜小于2.0米。4.3建筑间距与布置建筑间距与布置是影响建筑物采光、通风、消防等安全因素的重要环节。一些基本要求:防火间距: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不同类型建筑的防火间距应满足相应的要求。采光间距:住宅建筑的采光间距应根据房间朝向、窗户面积等因素确定,一般不应小于建筑高度的1/10。通风间距:住宅建筑的通风间距应根据房间朝向、建筑密度等因素确定,一般不应小于建筑高度的1/8。4.4结构空间布局结构空间布局是保证建筑物安全、稳定和耐久的关键。一些基本要求:承重结构:建筑物的承重结构应满足设计荷载要求,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空间利用:建筑物的空间布局应充分考虑使用功能,合理分配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抗震功能: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应符合现行抗震规范的要求,保证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能够保持稳定。第5章结构计算与分析5.1计算方法选择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计算方法的选择。几种常用的计算方法:方法名称适用范围主要特点结构力学法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基于力学理论,适用于一般性结构计算虚拟位移法高层建筑结构复杂变形计算采用位移法原理,计算精度较高计算机辅助设计复杂结构计算、优化设计等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计算,提高设计效率蒙特卡洛法结构不确定性和风险分析通过模拟随机事件,评估结构可靠性5.2结构计算模型结构计算模型是结构设计的基础,几种常见的结构计算模型:模型类型适用范围模型特点常规框架模型多层及高层建筑框架结构模型简单,便于分析刚弹性框架模型结构具有较大侧向变形的多层建筑考虑了结构的弹性特性,适用于复杂结构分析超静定模型结构具有较多支撑和连接的多层建筑模型较为复杂,但能更好地反映结构实际工作状态混凝土墙模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考虑了墙体的剪切变形和墙体相互作用5.3结构动力特性分析结构动力特性分析是评估结构抗震功能的重要环节,一些常用的分析方法和指标:方法名称主要特点指标说明自振频率法计算结构的自振频率和振型频率、振型、阻尼比考虑阻尼的响应谱法分析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态响应位移、速度、加速度动力时程分析法考虑地震动时间历程对结构动态响应的影响时程分析结果,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多点地震激励法考虑多个地震动输入对结构响应的影响位移、速度、加速度5.4结构抗震功能评价结构抗震功能评价是保证结构安全性的关键环节,一些常用的抗震功能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主要内容评价标准结构破坏等级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程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划分持续承载能力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承载能力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结构延性功能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能力延性系数、延性等级结构恢复力功能结构在地震作用后的恢复能力恢复力指数、恢复力特征曲线由于本平台无法联网搜索最新内容,以上表格信息仅供参考。实际应用中,请以最新规范和研究成果为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第6章荷载与作用6.1荷载类型与计算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荷载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永久荷载、可变荷载、偶然荷载和地震作用。计算荷载时,需考虑荷载的效应组合、荷载分项系数以及荷载组合系数等因素。6.2静力荷载静力荷载主要包括结构自重、屋面及楼面荷载、设备荷载、活荷载等。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荷载标准值和荷载分布情况。6.3动力荷载动力荷载主要包括地震作用、风荷载、车辆荷载等。地震作用计算应遵循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风荷载计算应遵循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风荷载计算规范》;车辆荷载计算应遵循现行国家标准《车辆荷载规范》。6.4气候荷载气候荷载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冰雪、冻土等。设计时应根据建筑所处的气候区,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气候区划标准》和相关气候参数进行计算。6.5设备与设施荷载设备与设施荷载主要包括建筑设备、装饰装修、照明等。设计时应根据设备与设施的重量、尺寸及分布情况,计算其作用在结构上的荷载。荷载类型计算公式计算参数结构自重G=γVγ:材料重度,V:结构体积屋面及楼面荷载Q=γAγ:材料重度,A:屋面或楼面面积设备荷载F=mgm:设备质量,g:重力加速度活荷载P=γSγ:材料重度,S:活荷载面积地震作用F=ηMη:地震系数,M:地震作用效应风荷载F=γwWsHγw:风荷载系数,Ws:风压,H:建筑高度车辆荷载F=γvFvγv:车辆荷载系数,Fv:车辆荷载效应温度荷载ΔT=αΔT0α:材料线膨胀系数,ΔT0:温度变化量湿度荷载ΔH=ρΔVρ:材料密度,ΔV:体积变化量冰雪荷载F=γiSiγi:冰雪荷载系数,Si:冰雪荷载面积冻土荷载F=γdSdγd:冻土荷载系数,Sd:冻土荷载面积第7章结构设计计算7.1抗震设计计算抗震设计计算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部分,其目的是保证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以下为抗震设计计算的主要步骤:地震作用计算:根据建筑所在地地震设防烈度和建筑类型,确定地震作用系数,计算地震作用力。结构抗震验算:依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等规范,对结构各构件进行抗震验算,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结构动力特性分析: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包括自振周期、振型、振幅等。抗震措施设计:根据地震作用计算结果,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如设置抗震墙、设置隔震装置等。7.2稳定性设计计算稳定性设计计算旨在保证高层建筑在正常使用和施工过程中保持稳定。以下为稳定性设计计算的主要步骤:结构稳定性分析:分析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包括整体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荷载组合:根据规范要求,进行荷载组合,计算结构在多种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结构稳定性验算:对结构各构件进行稳定性验算,保证其在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7.3耐久性设计计算耐久性设计计算是保证高层建筑长期稳定性的关键。以下为耐久性设计计算的主要步骤:耐久性评估:评估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腐蚀、老化等问题。材料耐久性设计:根据材料功能和耐久性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施工工艺。耐久性验算:对结构各构件进行耐久性验算,保证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7.4极限状态设计计算极限状态设计计算是在结构达到极限状态时的设计计算,主要目的是保证结构在极端情况下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以下为极限状态设计计算的主要步骤:极限状态分析:分析结构在极端情况下的内力和变形,确定极限状态。极限状态验算:对结构各构件进行极限状态验算,保证其在极限状态下的安全性。极限状态措施设计:根据极限状态验算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序号极限状态验算方法适用条件1荷载内力位移法结构达到极限状态时,荷载、内力与位移之间存在线性关系2荷载强度法结构达到极限状态时,荷载与结构强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3破坏机理法基于结构破坏机理进行分析,确定结构在极限状态下的安全性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第8章构件设计与施工8.1构件类型与选型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构件类型与选型。构件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梁、板、柱、墙等。选型时应考虑建筑功能、荷载要求、材料特性、施工条件等因素。8.2构件尺寸与形状构件尺寸与形状的设计需遵循以下原则:尺寸应满足结构受力要求,保证安全可靠;尺寸应便于施工,降低施工难度;尺寸应考虑材料功能,提高构件利用率。8.3构件连接设计构件连接设计是保证结构整体功能的关键。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连接方式应满足结构受力要求;连接节点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连接节点应便于施工和维护。8.4施工要求与措施施工要求与措施包括: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选用合适的施工设备和材料;保证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表格:构件施工要求与措施序号要求与措施说明1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保证施工质量与设计要求一致2选用合适的施工设备和材料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工质量3保证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避免安全发生,保证施工顺利进行4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定期检查施工质量,发觉问题及时整改5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防护设置安全防护措施,保证施工人员安全8.5施工质量控制施工质量控制是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安全的重要环节。主要措施包括:施工前的质量控制:审查施工图纸,检查施工设备和材料;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定期检查施工质量,发觉问题及时整改;施工后的质量控制:验收工程质量,保证结构安全可靠。第9章防火与安全设计9.1防火设计要求根据《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以下简称为“规范”),防火设计是保证建筑在火灾发生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关键。以下为防火设计的基本要求:建筑材料选择:应选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减少火灾蔓延的风险。防火分隔:应在建筑内部设置防火墙、防火门、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设施,保证火灾能在一定区域内得到控制。防火分区:根据建筑高度和用途,划分相应的防火分区,保证火灾蔓延时不会影响其他区域。安全疏散设施:保证设有足够数量的安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和疏散指示标志。9.2安全疏散设计安全疏散设计是高层建筑防火设计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以下为安全疏散设计的关键要素:疏散楼梯:设置疏散楼梯的数量和位置,满足人员安全疏散需求。疏散走道:保证疏散走道的宽度,保证在紧急情况下人员可以快速通过。避难层设置:在建筑适当高度设置避难层,作为紧急情况下的安全区域。紧急疏散时间:计算疏散时间,保证人员在火灾发生时能在规定时间内安全撤离。9.3应急照明与通风设计应急照明与通风设计在火灾发生时对人员疏散。以下为应急照明与通风设计的要求:应急照明:设置应急照明系统,保证在火灾发生时,人员能在低光照环境下看清疏散路径。通风设计:合理设置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降低火灾发生时的烟雾浓度,帮助人员安全疏散。9.4防火分区设计防火分区设计是防火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下为防火分区设计的基本原则:分区编号分区面积(m²)防火墙耐火极限(h)人员密度(人/m²)分区110003.000.20分区220002.500.15分区330002.0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