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台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检测一试卷历史(考试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测试范围:《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10课。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我国是玉的王国,古人对用玉赋予了不同的涵义。《礼记》中有“君子比德于玉”、“君子佩玉”的记载;东汉关于“玉、石之美者,有五德”的说法,则将玉石的五种物理性质比喻为人的五种品德。上述用玉观寄托了我国古代()A.选贤任能的用人理念 B.崇尚自由的生活态度C.修身明德的道德追求 D.隆礼重法的治国精神2.吴承旺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中说“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城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这一材料表明中华文化的特点是A.品格独特,内容优秀 B.博大精深,底蕴深厚C.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D.博采众长,兼收并蓄3.孔子学院是中国向世界推广汉语,增加各国对中国的了解而设立的中外合作、非营利性教育官方机构。其当代价值是()孔子学院全球分布数量表(截至2023年)大洲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总计孔子学院数/所170209837625563所在国(地区)/个373827475154A.推动当地教育居世界先进水平 B.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C.推动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推动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4.宋代以后,家训流行,且内容和形式都有所创新。如《袁氏世范》分为三部分:“睦亲”要父慈子孝、长有贵和;“处己”要不损人利已、不妨人而利己;“治家”要体恤、宽厚。家训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传统家国同构观念5.如表是《汉谟拉比法典》关于“打人脸颊”行为的三种处理规定。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法条规定第202条“倘自由民打地位较高者之颊,则应于集会中以牛皮鞭之六十下”第205条“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A.能为受害人伸张正义 B.祛除了习惯法的印记C.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 D.保护了奴隶主的财产6.下图为中古时期某一帝国的统治疆域,对该帝国表述正确的是()A.开展了长达百年的翻译运动 B.推动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C.促使了罗马法律体系的完整 D.阻断了东西方的传统商路7.约翰·赫斯特在其《你一定爱读极简欧洲史》这样说到:罗马人比希腊人更骁勇善战,他们用来治理帝国的法律比希腊人高明,对打仗和治国方面都极为有用的工程建筑,水准也在希腊人之上。可是,在其他方面,就连罗马人也承认希腊人比他们高明,心甘情愿地卑躬屈膝、复制仿效。这体现出古代罗马文明的特点是()A.创造性与继承性 B.多样性与开放性C.多元性与统一性 D.凝聚性与世俗性8.观察下面示意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A.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B.佛教的兴起与传播C.海陆丝绸之路开通 D.咖啡的传播与流行9.自公元前2千纪开始,以印欧人为主体游牧部落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优势开始大规模迁徙,对整个亚欧大陆的区域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印欧人迁徙对下图所示序号的区域文化影响,其相关史实叙述无误的是()A.①处居民在人类历史上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B.②处居民建立的国家最终瓦解于“海上民族”C.③处诗歌比赛获胜的作品会悬挂在神庙壁上D.④处雅利安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哈拉帕文化10.在鸦片战争前,华工主要是自愿结伙出国谋生,其多分布在东南亚,人数较少。但从鸦片战争到清末,出国的大多数是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拐掠、贩卖的契约华工,且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这一变化根源于()A.列强侵略的不断加剧 B.清政府被迫允许华工出国C.人地矛盾的不断激化 D.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11.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计划在城市建立身份证制度,因客观条件及种种原因而没有实施。1983年5月,公安部党组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提请国家立法,实行《公民证》制度,得到批准。1985年9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开始施行。该条例的施行反映()A.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 B.体制改革助推基层自治C.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D.人口流动推进政策调整12.下表是我国古代部分外来农作物的引进情况时期原产地名称西汉西域胡萝卜、胡豆(蚕豆)、胡椒、胡瓜(黄瓜)、胡桃(核桃)等北宋占城占城稻明后期美洲番薯(红苕)、番茄、番椒(辣椒)、番豆(花生)、马铃薯(土豆)等这些古代农作物的引进,主要得益于A.对外贸易不断深入发展 B.人口猛增对优良作物的需求C.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D.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持续兴盛13.1995年,新疆尼雅遗址发现一处东汉夫妻合葬墓,男性墓主右臂绑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和弓箭、箭箙、短剑鞘等物品放置一起。这可以佐证()A.中原与西域的交通往来 B.阴阳五行学说开始流传C.丝绸之路始终动荡不安 D.西域织锦技术赶超内地14.下表为16至17世纪西班牙从马尼拉转运的美洲白银数量统计(单位:千克)时间国家数量(千克)私人数量(千克)总计(千克)1601—161030030898861199161611—1620649671290351940021621—1630925251386382311831631—164093882897161835981641—165056408449081013381651—1660385565152390079据此可知,表中现象的出现()A.促进了世界贸易网络的构建 B.保障了西葡两国社会的转型C.彻底改变了全球财富的流向 D.导致了欧亚货币形态的变化15.17~18世纪,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从中国服饰中汲取灵感,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这反映出()A.中欧服饰文化发展一体化 B.中国文化引领欧洲思想解放C.商品流动带来了文化交融 D.中国服饰改变欧洲审美观念二、材料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有多方面内容。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颜渊》中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梁惠王下》中最早提出“忧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荀子·大略》中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唐太宗李世民专门写了《民可畏论》,强调国家的安危、存亡、兴衰、功业,均取决于人民。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说:“未论行事之是非,先观众心之向背。”朱熹说:“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摘编自张弓《民本思想促进中华文明发展》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王韬等人关于民的观念呈现出新的气息。王韬提出:“故今日我国之急务,其先在治民,其次在治兵,而总其纲领,则在储材。诚以有形之仿效,固不如无形之鼓舞也;局厂之炉锤,固不如人心之机器也。”“治民之要,在乎因民之利而导之,顺民之志而通之。”王韬认为中国取士的方法必须改变,取士之法不变则无法产生真正的人才,必须改革学校制度,重视实学和政学。他把西方的君民共治看作国家富强的根本原因,因此他提出,中国要富强、要救贫,就必须开议院以通下情。——摘编自韩丽雯《近代中国民本思想演变的机缘和桥梁——以王韬为例的思想史解读》材料三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以民为本”是孙中山一贯的主张。从同盟会成立乃至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改组国民党,其理论和实践活动无不体现着他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摘编自肖飞《孙中山民本思想探析》等(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意义。(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相比,王韬关于“民”的观念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有利条件。(3)材料三展示了孙中山将传统民本思想发展为民主思想的历史逻辑。根据材料三,简述这一历史逻辑的史实依据。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文明互鉴材料一材料二中国文化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汲取营养,先后融合了多种外来文化。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文化作强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结合材料一中外来文化传入中国的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观点。18.【文明的传承与认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拜占庭帝国早中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希腊人”(Hellen)这一称呼等同于异教徒甚至野蛮人。然而,拜占庭帝国对于古希腊文化的传承却未因此而断裂,帝国早期的教父们就致力于去除古希腊文化中的多神教色彩,将其融合、吸纳到基督教文化中。拜占庭希腊认同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2世纪,“Hellen”含义开始发生变化,它代表着接受过相同古典教育的人。随着帝国内部的混乱与西欧的崛起,单纯的政治和宗教差异已经不能将他们同西欧区分开来,拜占庭人只能转向一种更持久的遗产,即古典希腊。在帝国灭亡前后,拜占庭的希腊认同发展到了顶峰。贝萨里翁在给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一封信中,把希腊人称为我们的族群。——金志高《拜占庭帝国希腊认同的缘起与流变》材料二二战后,欧洲各国从世界中心沦为二流国家的时候,欧洲人的共有意识使他们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欧洲认同逐步形成。20世纪50年代,法、(西)德、意等六国率先通过一体化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实体。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导致了仅仅在经济上的欧洲一体化遭到危机,欧洲人开始意识到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开展不仅需要各国物质利益上的协调合作,而且需要一种欧洲意义上的观念和意识。其后,经过不断的深化和扩大,1993年欧洲联盟建立,这标志着经济与政治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欧洲一体化最初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展开,随着冷战结束,一些原本属于苏联阵营的东欧国家也加入了欧盟。——牛靖丽《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文化认同》(1)根据材料一,指出拜占庭帝国对希腊认同加强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一体化演变的特点。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17——18世纪,传统茶叶市场继续存在,但市场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传统茶马贸易走向衰落,客观上促进了国内茶叶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也带动了甘肃兰州、安徽屯溪、湖北汉口等城市的发展。陕商、晋商、徽商等对茶叶市场参与程度更深,参与范围更广。国外消费需求的带动,中国茶叶出口增长迅猛,逐渐占据中国出口货物的第一位。1870年代之前,茶叶的价格基本上是受中国支配的。而此之后,这种格局彻底改变,即茶叶的价格逐渐改由伦敦市场支配。导致这种格局改变最根本的因素当然是印度和锡兰茶叶的竞争。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海上交通的便捷和通讯系统的快捷,即1870年的苏伊士运河通航和1871年的欧洲与中国电报联系的接通,这些都使茶叶的供求市场发生了急遽的变化。正是在19世纪,中国和欧美国家拉开了距离,茶叶出口危机只是19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危机的一个侧面。——摘编自仲伟民《茶叶和鸦片:19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材料二战争结束后的20年间西方殖民帝国纷纷瓦解,以前阻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帝国藩篱被拆除。1955年在印尼万隆召开亚非会议,体现了新兴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建立,意图掌控世界石油的生产和定价。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尝试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成为推动地区整合的重要力量,也说明了世界各国都在争取发展的权利。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步入高峰期。全球化理论构想中每个国家作出平等贡献、获取平等好处的目标在现实中并未实现,世界变得更不平等了。——摘编自钱乘旦《新世界史纲要》(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18世纪中国茶叶市场格局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并概括1870年代以来中国“茶叶出口危机”的主要外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析二战后推动发展中国家争取“发展的权利”的有利条件,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变得“更不平等”的主要表现。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检测一试卷历史(考试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测试范围:《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10课。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我国是玉的王国,古人对用玉赋予了不同的涵义。《礼记》中有“君子比德于玉”、“君子佩玉”的记载;东汉关于“玉、石之美者,有五德”的说法,则将玉石的五种物理性质比喻为人的五种品德。上述用玉观寄托了我国古代()A.选贤任能的用人理念 B.崇尚自由的生活态度C.修身明德的道德追求 D.隆礼重法的治国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古代中国将玉与人的品德相结合,体现出当时对崇高的品德修养的追求,C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用人和选贤的标准,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崇尚自由的生活态度,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隆礼重法的治国精神,隆礼重法强调礼法并重,即礼和法在治国中同等重要,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2.吴承旺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中说“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城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这一材料表明中华文化的特点是A.品格独特,内容优秀 B.博大精深,底蕴深厚C.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D.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能够与外族文化相互融合,体现了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特点,故选D;材料突出的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并未体现品格独特、底蕴深厚以及绵延不断等特点,故ABC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3.孔子学院是中国向世界推广汉语,增加各国对中国的了解而设立的中外合作、非营利性教育官方机构。其当代价值是()孔子学院全球分布数量表(截至2023年)大洲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总计孔子学院数/所170209837625563所在国(地区)/个373827475154A.推动当地教育居世界先进水平 B.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C.推动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推动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孔子学院是中国大陆向世界推广汉语,增加各国对中国的了解而设立的非营利性教育中外合作建立的官方机构”可知,孔子学院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机构,所以孔子学院当代的价值是推动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得出“居世界先进水平”的结论,排除A项;孔子学院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并不是要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排除B项;孔子学院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层面,无法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4.宋代以后,家训流行,且内容和形式都有所创新。如《袁氏世范》分为三部分:“睦亲”要父慈子孝、长有贵和;“处己”要不损人利已、不妨人而利己;“治家”要体恤、宽厚。家训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传统家国同构观念【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以后,家训流行,家训主要内容强调孝道、以和为贵、待人治家要宽厚等,这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因此家训的流行符合传统的主流价值观,也有利于强化儒家思想,B项正确;家训的流行并没有确立理学的主导地位,排除A项;家训流行有利于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排除C项;家训流行恰恰有利于传统家国同构观念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5.如表是《汉谟拉比法典》关于“打人脸颊”行为的三种处理规定。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法条规定第202条“倘自由民打地位较高者之颊,则应于集会中以牛皮鞭之六十下”第205条“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A.能为受害人伸张正义 B.祛除了习惯法的印记C.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 D.保护了奴隶主的财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严惩自由民、奴隶打脸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反映出《汉谟拉比法典》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C项正确;能为受害人伸张正义与打脸地位较高的人,身心都会受到重罚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成文法与习惯法的关系,并且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割掉奴隶的耳朵并非是对奴隶主财产的保护,排除D项。故选C项。6.下图为中古时期某一帝国的统治疆域,对该帝国表述正确的是()A.开展了长达百年的翻译运动 B.推动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C.促使了罗马法律体系的完整 D.阻断了东西方的传统商路【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中的疆域范围及时间来看,该帝国是阿拉伯帝国,其中阿拉伯帝国开展了长达百年的翻译运动,A项正确;希腊化时代指从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灭亡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的一段中近东历史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查士丁尼颁布的《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形成完整的体系,排除C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了东西方的传统商路,排除D项。故选A项。7.约翰·赫斯特在其《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这样说到:罗马人比希腊人更骁勇善战,他们用来治理帝国的法律比希腊人高明,对打仗和治国方面都极为有用的工程建筑,水准也在希腊人之上。可是,在其他方面,就连罗马人也承认希腊人比他们高明,心甘情愿地卑躬屈膝、复制仿效。这体现出古代罗马文明的特点是()A.创造性与继承性 B.多样性与开放性C.多元性与统一性 D.凝聚性与世俗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罗马人比希腊人更骁勇善战,他们用来治理帝国的法律比希腊人高明,……就连罗马人也承认希腊人比他们高明,心甘情愿地卑躬屈膝、复制仿效。”可知,罗马在治理帝国的法律以及工程建筑上要比希腊人更高明,说明罗马文明具有创造性的特点,而在其他方面继承了希腊文明,体现了继承性,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多样性与开放性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多元性与统一性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凝聚性与世俗性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8.观察下面示意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A.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B.佛教的兴起与传播C.海陆丝绸之路的开通 D.咖啡的传播与流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本题材料“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结合所知识可知,图示的中心在南亚次大陆,所示路线向四周传播,由此推知,该图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佛教的兴起与传播,B项正确;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应该既涉及到亚洲也涉及到欧洲,示意图中没有出现欧洲,排除A项;丝绸之路应该是从中国出发,而不是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出发,排除C项;咖啡的传播与流行应该涉及到其原产地美洲,但材料中的示意图并没有美洲,排除D项。故选B项。9.自公元前2千纪开始,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优势开始大规模迁徙,对整个亚欧大陆的区域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印欧人迁徙对下图所示序号的区域文化影响,其相关史实叙述无误的是()A.①处居民在人类历史上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B.②处居民建立的国家最终瓦解于“海上民族”C.③处诗歌比赛获胜的作品会悬挂在神庙壁上D.④处雅利安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哈拉帕文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千纪(欧洲)。根据材料“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优势开始大规模迁徙,对整个亚欧大陆的区域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可知,印欧人迁徙到小亚细亚,逐渐发展为赫梯人,建立了赫梯帝国,在公元前8世纪,被亚述帝国和“海上民族”所灭,B项正确;赫梯是最早发明冶铁术和使用铁器的国家,而不是希腊人,排除A项;诗歌比赛获胜的作品会悬挂在神庙壁上是在阿拉伯,而非伊朗,排除C项;雅利安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印度古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10.在鸦片战争前,华工主要是自愿结伙出国谋生,其多分布在东南亚,人数较少。但从鸦片战争到清末,出国的大多数是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拐掠、贩卖的契约华工,且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这一变化根源于()A.列强侵略的不断加剧 B.清政府被迫允许华工出国C.人地矛盾的不断激化 D.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鸦片战争前,华工出国是零星的民间行为;鸦片战争后,西方通过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为满足殖民地和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西方以拐卖、契约形式大规模掠夺华工。因此,这一变化的根源在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需求‌,D项正确;列强侵略是中国被迫开放的直接原因,但题干中“华工被拐卖、输出到世界各地”的本质驱动力并非侵略本身,而是西方对劳动力的需求。侵略是手段,而非根源,排除A项;清政府允许华工出国(如1860年《北京条约》允许列强在华招工)是政策变化,但这一政策是西方施压的结果,其根源仍是西方需要劳动力。‌因而清政府被迫允许华工出国是表象,非根源‌,排除B项;国内人口压力可能促使部分人自愿出国(如鸦片战争前的东南亚华工),但题干强调的变化是“从自愿到被拐卖”,与国内矛盾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11.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计划在城市建立身份证制度,因客观条件及种种原因而没有实施。1983年5月,公安部党组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提请国家立法,实行《公民证》制度,得到批准。1985年9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开始施行。该条例的施行反映()A.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 B.体制改革助推基层自治C.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D.人口流动推进政策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计划实施身份证制度,但当时由于实行计划经济,户口人员流动较少,最终没有实施,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人口流动量加大,因此居民身份证条例得以实施,这说明人口的流动推动了国家人口管理政策调整,D项正确;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排除A项;材料中人口管理政策调整的确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但人口管理政策调整不属于基层自治,排除B项;人口管理的政策是针对全国性的,不能缩小城乡差距,排除C项。故选D项。12.下表是我国古代部分外来农作物的引进情况时期原产地名称西汉西域胡萝卜、胡豆(蚕豆)、胡椒、胡瓜(黄瓜)、胡桃(核桃)等北宋占城占城稻明后期美洲番薯(红苕)、番茄、番椒(辣椒)、番豆(花生)、马铃薯(土豆)等这些古代农作物的引进,主要得益于A.对外贸易的不断深入发展 B.人口猛增对优良作物的需求C.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D.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持续兴盛【答案】A【解析】【详解】表中所列引进的外来农作物都与外贸有直接关联,这说明对外贸易的不断深入发展,故A正确;我国人口猛增主要在明清时期,由此排除B;C错在“长期开放”,这与史实不符;D错在“持续兴盛”上,不符合史实。13.1995年,新疆尼雅遗址发现一处东汉夫妻合葬墓,男性墓主右臂绑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和弓箭、箭箙、短剑鞘等物品放置一起。这可以佐证()A.中原与西域的交通往来 B.阴阳五行学说开始流传C.丝绸之路始终动荡不安 D.西域织锦技术赶超内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男性墓主右臂绑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和弓箭、箭箙、短剑鞘等物品放置一起。”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疆地区出土了中原地区的物件,说明两个地区有一定的交往,A项正确;“开始流传”表述错误,阴阳学说产生于夏朝,它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源流和基础,排除B项;“丝绸之路始终动荡不安”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对西域织锦技术和内地的织锦技术进行对比,无法得出西域织锦技术赶超内地,排除D项。故选A项。14.下表为16至17世纪西班牙从马尼拉转运的美洲白银数量统计(单位:千克)时间国家数量(千克)私人数量(千克)总计(千克)1601—161030030898861199161611—1620649671290351940021621—1630925251386382311831631—164093882897161835981641—165056408449081013381651—1660385565152390079据此可知,表中现象的出现()A.促进了世界贸易网络的构建 B.保障了西葡两国社会的转型C.彻底改变了全球财富的流向 D.导致了欧亚货币形态的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下表为16至17世纪葡萄牙从马尼拉转运的美洲白银数量统计”并结合所学可知,16至17世纪西班牙从马尼拉转运的美洲白银数量巨大,这是因为西班牙商人从马尼拉运载大量丝、瓷、茶等中国产品到美洲交换为白银,再将白银运回欧洲或亚洲,最后这些白银至少有一半流入中国,从而促进了世界贸易网络的构建,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西葡两国把大量白银用于购买英、法、荷的奢侈品,并未用于本国经济发展的资本,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财富主要流入欧洲,为欧洲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本,而未改变全球财富的流向,排除C项;D项说法违背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15.17~18世纪,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从中国服饰中汲取灵感,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这反映出()A.中欧服饰文化发展一体化 B.中国文化引领欧洲思想解放C.商品流动带来了文化交融 D.中国服饰改变欧洲审美观念【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18世纪(欧洲)。据题干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18世纪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并且欧洲艺术家从中国服饰中汲取灵感,这些都是商品流动带来的文化交融的体现,C项正确;中欧服饰文化发展一体化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A项;虽然中国文化对欧洲有一定影响,但“引领欧洲思想解放”过于夸大,排除B项;中国服饰对欧洲审美观念有一定影响,但题干中的信息更多地体现了文化交融,而非改变欧洲审美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有多方面内容。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颜渊》中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梁惠王下》中最早提出“忧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荀子·大略》中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唐太宗李世民专门写了《民可畏论》,强调国家的安危、存亡、兴衰、功业,均取决于人民。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说:“未论行事之是非,先观众心之向背。”朱熹说:“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摘编自张弓《民本思想促进中华文明发展》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王韬等人关于民的观念呈现出新的气息。王韬提出:“故今日我国之急务,其先在治民,其次在治兵,而总其纲领,则在储材。诚以有形之仿效,固不如无形之鼓舞也;局厂之炉锤,固不如人心之机器也。”“治民之要,在乎因民之利而导之,顺民之志而通之。”王韬认为中国取士的方法必须改变,取士之法不变则无法产生真正的人才,必须改革学校制度,重视实学和政学。他把西方的君民共治看作国家富强的根本原因,因此他提出,中国要富强、要救贫,就必须开议院以通下情。——摘编自韩丽雯《近代中国民本思想演变的机缘和桥梁——以王韬为例的思想史解读》材料三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以民为本”是孙中山一贯的主张。从同盟会成立乃至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改组国民党,其理论和实践活动无不体现着他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摘编自肖飞《孙中山民本思想探析》等(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意义。(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相比,王韬关于“民”的观念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有利条件。(3)材料三展示了孙中山将传统民本思想发展为民主思想的历史逻辑。根据材料三,简述这一历史逻辑的史实依据。【答案】(1)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思想。(2)发展:君民共治。有利条件:列强侵略造成的民族危机的加深;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有识之士的努力探索。(3)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民主义”,三民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和吸收西方民主思想。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制。然而革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1924年国共合作,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思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方针,体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近代中国民本、民主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历史探究的能力与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素养。第(1)问第①小问,据材料“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可得出爱民恤民,政以养民;据材料“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强调国家的安危、存亡、兴衰、功业,均取决于人民”可得出畏民重民,尊重和敬畏人民;据材料“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未论行事之是非,先观众心之向背”可得出知民得心,体察民情民意;据材料“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可得出立君为民;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得出为民谋利益,富民强国。第②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约君主行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民众生活、社会稳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等角度作答即可。第(2)问第①小问,据材料“故今日我国之急务,其先在治民,其次在治兵,而总其纲领,则在储材。诚以有形之仿效,固不如无形之鼓舞也;局厂之炉锤,固不如人心之机器也”“治民之要,在乎因民之利而导之,顺民之志而通之”可得出重视民意、民生;据材料“王韬认为中国取士的方法必须改变,取士之法不变则真正的人才无法产生,必须改革学校制度,重视实学和政学”可得出重视教民和实用人才的培养;据材料“他把西方的君民共治看作是国家富强的根本原因,因此他提出,中国要富强、要救贫,就必须开议院以通下情”可得出提出君民上下相通的制度保障,即开议院。第②小问,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前期的相关知识,从传统民本思想、晚清统治、西学传入、民族资本主义、洋务运动等方面作答。第(3)问,首先,要通过阅读材料三明确“这一历史逻辑”是指“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然后,结合所学孙中山生平的相关知识,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新三民主义等角度作答即可。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文明互鉴材料一材料二中国文化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汲取营养,先后融合了多种外来文化。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文化作强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结合材料一中外来文化传入中国的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观点。【答案】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发展。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开辟,外国传教士来华,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以徐光启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会通中西文化,编译科学著作,促进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鸦片战争后,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特别是随着启蒙思想的传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进一步深入,推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入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指导了中国的革命与建设。总之,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明末清初的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根据材料“中国文化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汲取营养,先后融合了多种外来文化”可以拟定论题为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发展。然后结合西学东渐、近代西方思想传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知识加以说明: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开辟,外国传教士来华,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以徐光启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会通中西文化,编译科学著作,促进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鸦片战争后,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特别是随着启蒙思想的传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进一步深入,推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入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指导了中国的革命与建设。最后进行总结,总之,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18.【文明的传承与认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拜占庭帝国早中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希腊人”(Hellen)这一称呼等同于异教徒甚至野蛮人。然而,拜占庭帝国对于古希腊文化的传承却未因此而断裂,帝国早期的教父们就致力于去除古希腊文化中的多神教色彩,将其融合、吸纳到基督教文化中。拜占庭希腊认同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2世纪,“Hellen”含义开始发生变化,它代表着接受过相同古典教育的人。随着帝国内部的混乱与西欧的崛起,单纯的政治和宗教差异已经不能将他们同西欧区分开来,拜占庭人只能转向一种更持久的遗产,即古典希腊。在帝国灭亡前后,拜占庭的希腊认同发展到了顶峰。贝萨里翁在给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一封信中,把希腊人称为我们的族群。——金志高《拜占庭帝国希腊认同的缘起与流变》材料二二战后,欧洲各国从世界中心沦为二流国家的时候,欧洲人的共有意识使他们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欧洲认同逐步形成。20世纪50年代,法、(西)德、意等六国率先通过一体化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实体。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导致了仅仅在经济上的欧洲一体化遭到危机,欧洲人开始意识到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开展不仅需要各国物质利益上的协调合作,而且需要一种欧洲意义上的观念和意识。其后,经过不断的深化和扩大,1993年欧洲联盟建立,这标志着经济与政治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欧洲一体化最初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展开,随着冷战结束,一些原本属于苏联阵营的东欧国家也加入了欧盟。——牛靖丽《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文化认同》(1)根据材料一,指出拜占庭帝国对希腊认同加强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一体化演变的特点。【答案】(1)拜占庭帝国长期传承了古希腊文化;拜占庭帝国陷入困境,借助希腊文化凝聚人心;西欧崛起后,拜占庭通过认同希腊寻求与西欧的认同。(答对3点)(2)从经济一体化发展到政治经济一体化(阶段性发展);以共同的欧洲文化认同为基础;从西欧扩展到东欧。【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拜占庭帝国时期。原因:依据材料“拜占庭帝国对于古希腊文化的传承却未因此而断裂……,将其融合、吸纳到基督教文化中”可知,拜占庭帝国长期传承了古希腊文化;依据材料“随着帝国内部的混乱与西欧的崛起,单纯的政治和宗教差异已经不能将他们同西欧区分开来,拜占庭人只能转向一种更持久的遗产,即古典希腊”可知,西欧崛起后,拜占庭通过认同希腊寻求与西欧的认同和拜占庭帝国陷入困境,借助希腊文化凝聚人心。【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特点:依据材料“二战后,欧洲各国从世界中心沦为二流国家的时候,欧洲人的共有意识使他们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欧洲认同逐步形成”并结合所学可知,以共同的欧洲文化认同为基础;依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法、(西)德、意等六国率先通过一体化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实体”“经过不断的深化和扩大,1993年欧洲联盟建立,这标志着经济与政治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可知,从经济一体化发展到政治经济一体化(阶段性发展);依据材料“欧洲一体化最初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展开,随着冷战结束,一些原本属于苏联阵营的东欧国家也加入了欧盟”可知,从西欧扩展到东欧。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17——18世纪,传统茶叶市场继续存在,但市场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传统茶马贸易走向衰落,客观上促进了国内茶叶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也带动了甘肃兰州、安徽屯溪、湖北汉口等城市的发展。陕商、晋商、徽商等对茶叶市场参与程度更深,参与范围更广。国外消费需求的带动,中国茶叶出口增长迅猛,逐渐占据中国出口货物的第一位。1870年代之前,茶叶的价格基本上是受中国支配的。而此之后,这种格局彻底改变,即茶叶的价格逐渐改由伦敦市场支配。导致这种格局改变最根本的因素当然是印度和锡兰茶叶的竞争。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海上交通的便捷和通讯系统的快捷,即1870年的苏伊士运河通航和1871年的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