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东省各市高三语文一模卷【古代诗歌阅读题】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5年山东省各市高三语文一模卷【古代诗歌阅读题】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5年山东省各市高三语文一模卷【古代诗歌阅读题】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5年山东省各市高三语文一模卷【古代诗歌阅读题】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5年山东省各市高三语文一模卷【古代诗歌阅读题】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山东省各市高三语文一模卷【古代诗歌阅读题】2025年青岛市高三一模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次韵答致政杜公以迁职惠诗韩琦满岁穷边喜未还,飞尘犹拟助高山。一年愿借虽惭寇①,万里思归却笑班②。紫塞风烟长冷淡,赤松③光景正安闲。何时少奉挥金宴,免役劳魂梦寐间。【注】①寇:东汉寇恂。他离任后,百姓曾请求再留他治理一年。②班:东汉班超。他在西域多年,年老思乡,上疏请求归乡。③赤松: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守边生活写起,“飞尘”“高山”暗含诗人虽身份低微但期冀仕途显达之意。B.颔联与杜甫《登高》的颈联都运用时空对举的手法,巧妙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C.颈联上句“冷淡”二字意寓边境安定,与下句的“安闲”和尾联的“挥金宴”相绾合。D.这首七律融叙事、抒情、描写于一体,用典精切,含蓄蕴藉,深沉咏怀,表现力强。

16.请简要分析本诗情感的矛盾之处。(6分)参考答案:15.(3分)A16.(6分)(1)作者既为能在边疆为国效力而感到自豪,但也因离家太远思念家乡,内心有所纠结。(2)另一方面,作者既想在朝为官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对官场繁复的应酬感到疲惫,希望能过上安闲的生活,寻得心灵的宁静。(每条3分,答出2条即可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济南市2025高三一模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雨中赠仙人山贾山人柳宗元寒江夜雨声潺潺,晓云遮尽仙人山。遥知玄豹在深处,下笑羁绊泥涂间。

浩初①上人见贻绝句欲登仙人山因以酬之柳宗元珠树玲珑隔翠微,病来方外事多违。仙山不属分符客②,一任凌空锡杖③飞。【注】①浩初:僧人法名。②分符客:柳宗元自谓。分符,这里指接受朝命为柳州刺史事。③锡杖:僧人所持的禅杖。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寒江”句多感官营造出凄清的氛围;“潺潺”二字写夜雨淅淅沥沥连续不断,衬托诗人凄冷孤寂的感受。B.“晓云”句写出夜雨后天空逐渐放亮,山雾缭绕;“玄豹”这一神秘的意象,给读者带来想象的空间。C.“珠树”句中的“隔翠微”三字,近距离描写了仙人山绿树葱茏的景象,充分表达了对仙人山的喜爱之情。

D.两首诗都是酬赠诗,对象都是独立于红尘俗世之外的人士,作者借诗表达不能与友人登仙人山的复杂情感。16.明代李攀龙《唐诗训解》说柳宗元诗往往“末收句健”,请结合两首诗的末句分析。(6分)15.C16.①两首诗末句形象鲜明,情感强烈,强有力地收束全诗,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以上四点,答出任意两点给2分)②“下笑”句以玄豹的口吻表达对世俗羁绊的轻蔑与嘲讽(1分)及对自由理想生活的向往(1分)。

③“一任”句想象浩初上人游览山水的飘逸行姿与俊逸形象(1分),强烈表达了对浩初上人自由生活的羡慕(1分),衬托(反衬)自身处境的无奈。

(1分)

(共6分。每点2分。第三个要点中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满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枣庄市2025高三一模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一)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注】。(二)赠升州王使君忠臣①李白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贤人当重寄,天子借高名。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应须救赵策,未肯弃侯嬴。注: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注:①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诗人李白晚年漂泊东南时期。②侯嬴本是穷困出身的隐士,被魏公子信陵君收归门下,后献计帮信陵君窃得了兵符解救赵国,因年事已高不能随行,在信陵君到达军队之日自刎而死以报答知遇之恩。15.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首诗均以南京为依托,从其历史积淀与地理形胜,构建了宏大磅礴的时空意境。B.“横溃豁中国”隐喻盛唐潜在的危机,(二)则借海江之景象写天下安定太平。C.两首诗均以赞其地起,中间颂其人并言时局,收尾抒己怀,脉络清晰,结构严谨。D.两首诗皆以豪放为底色,共同构成李白诗歌“豪而不野,典而不僵”的语言风格。16.李白在奔放恣纵的语言表达背后,深藏着浓烈深厚的现实主义情怀。请分析这两首诗中的这情怀。(6分)参考答案:15.(3分)B16.(6分)(1)(一)诗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自比任公子,诗人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流露出些许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3分)(2)(二)诗自比侯赢,虽晚年漂泊,但仍希望获得王忠臣的任用;并表达出作者想要为国效命、建立功勋的愿望。(3分)潍坊市2025高三一模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试

笔①范仲淹偶缘疏拙得天真,岂问前途屈与伸。车马纵能欺倦客,江山犹可助骚人。懒如叔夜②书盈几,狂似渊明酒满巾。况有南窗姬易③在,此心那更起纤尘。[注]①试笔,一种诗歌类型,是诗人在私人空间、放松状态下随意书写的诗文。②叔夜:嵇康,字叔夜。其《与山巨源绝交书》云:“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几。”③姬易:周文王姓姬名昌,故此处指《周易》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疏抽”是自嘲之语,写自己不善逢迎,与陶潜的“守拙”都是对本真的坚守。B.颔联写诗人虽在官场受排挤不得志,但依然可以从自然山水中获得心灵的慰藉。C.诗人借用嵇康的典故,写自己和嵇康一样,性情向来懒散,不爱处理政事俗务。D.本诗虽然是“试笔”,随意而写,但是以得天真始,以不染纤尘终,章法严谨。16.本诗与《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表达的精神追求,看似矛盾,实则一致。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5.C16.①本诗表面上写寄情山水,向往田园,远离官场;②实则是仕途失意时的一时之语、愤激之词,诗人要保持本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隐含着对官场的不满;

③这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表达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6分。每点2分)

日照市2025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己未元旦文徵明

劳生九十漫随缘,老病支离幸自全。百岁几人登耄耋?一身五世见曾玄。只将去日占来日,谁谓增年是减年?次第梅花春满目,可容愁到酒樽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生”写出诗人一生辛劳,“漫随缘”则体现出人生应顺应机缘,不必强求。B.诗人年老体弱、疾病缠身,新年来临深感忧虑,希望能够保全自己,安度晚年。C.诗人用问句发出感慨,能活到耄耋之年的人寥寥无几,也为能五世同堂感到欣慰。D.梅花依次绽放,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春日美好图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之感。16.颈联蕴含着诗人深刻的人生感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15.B

16.①“只将去日占来日”,诗人年近九十,认为自己生活过的每一天都是对未来的占取,表达出对人生的知足与感恩;②“谁谓增年是减年”用反问句反驳了年龄增长生命就不断减少的观点,体现出诗人的乐观豁达;③通过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珍惜当下、不惧衰老的积极人生态度。【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新年来临深感忧虑,希望能够保全自己,安度晚年”错误。“老病支离幸自全”意思是虽然年老多病,身体支离破碎,但庆幸自己还能保全身体。表达出一种坦然的心态,以及一份满足感,没有“深感忧虑”。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①“只将去日占来日”意思是这些过去的日子实际上是对未来时间的占取,诗人年近九十,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度过了很多日子,表达出对人生的知足与感恩;②“谁谓增年是减年”意思是谁说年龄

增加就是生命的减少呢?用反问句反驳了年龄增长生命就不断减少的观点,体现出诗人的乐观豁达;③“只将去日占来日”是诗人对时间的深刻认识,生命是有限的,更应该珍惜当下;“谁谓增年是减年”是诗人是对生命的考虑,年龄增长,不代表就是衰老,不代表生命的减少,反映了诗人不惧衰老的积极人生态度。

淄博市、滨州市2025高三一模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题方寺丞西重山瀑布亭刘克庄与客穷源上尽山,林霏初卷岭泥干。似嫌甲第施朱戟,别筑茅亭俯碧湍。龙怒岂容缘磴汲,雹寒不敢近崖看。

平生粗有登临胆,今日凭高立未安。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是作者为西重山瀑布亭所作,该瀑布亭是由其好友方寺丞建造,可以用来观赏瀑布。B.诗歌开头交代友人一同探寻瀑布源头,描绘了山林之中小雨淅沥的景象,暗示了探寻之旅的艰辛。C.尾联“平生粗有登临胆”与“今日凭高立未安”形成反差,通过写诗人登临高处时的感受侧面烘托瀑布的特点。D.与苏轼《题西林壁》注重景、理结合的写法不同,本诗更侧重写景,当然景物中也透露着作者的情感、态度。16.古代诗文中,形容瀑布多用“素练”而本诗用“龙怒”,形容飞溅的水珠常用“飞雪”而本诗用“雹寒”。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15.B16.①“素练”从视觉上写出瀑布如白色绢绸般的特点,“龙怒”则运用比喻,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瀑布奔腾而下、气势磅礴的特点,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②“飞雪”运用比喻写出水珠飞溅如雪花飘落的轻盈之态,“雹寒”则运用比喻写出水珠飞溅时如冰雹般打在人身上的寒冷,更突出了瀑布的力量之大、气势之猛。【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描绘了山林之中小雨淅沥的景象”错误。诗的开头“与客穷源上尽山”确实交代了与友人一同探寻瀑布源头,但“林霏初卷岭泥干”,意思是山林中的雾气渐渐卷起,岭上的泥土已经干透,描绘的是山林中雾气初散、泥土干燥的景象,而非“小雨淅沥”。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素练,指白色绢帛,比喻瀑布如白色的绸缎,从视觉上写出瀑布的形态有如白色绢绸般的特点,形象柔和平静,给人以优雅、宁静之感。龙怒,指的是龙在愤怒时的状态,比喻瀑布如发怒的龙,形象威猛、气势磅礴、声音震天,给人以震撼、壮丽之感。龙怒既有龙发怒之声的听觉,也有龙奔腾动作的视觉,从视听两方面写出瀑布奔腾而下、气势雄伟的特点,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②飞雪,指飞散的雪花,比喻水珠如雪花般轻盈飘逸,给人以轻盈、柔美之感。雹寒比喻水珠如冰雹般冷硬、沉重,水珠如冰雹般打在人身上,更突出了瀑布的力量之大、气势之猛,给人以冷峻、刺骨之感,营造出一种壮丽而险峻的氛围,突出了瀑布的震撼力和诗人的敬畏之情。聊城市202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5~16题。重游青云寺蒲松龄深山春日客重来,尘世衣冠动鸟猜。过岭尚愁僧舍远,入林方见寺门开。

花无觅处香盈谷,树不知名翠作堆。景物依然人半异,一回登眺一徘徊。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以拟人手法描写山中飞鸟对“尘世衣冠”的陌生猜忌,侧面凸显春日深山的幽寂超脱凡尘的意境。B.颔联通过“过岭愁远”到“入林见寺”的转折,暗含“追寻后顿悟”的哲理,与辛词“蓦然回首”的意境契合。C.颈联运用嗅觉和视觉的感官互通,写出了幽芳无形、草木蓊郁之景,显示了山谷的生机与隐逸之趣。D.全诗以“尘世衣冠”与“深山景物”、“景依然”与“人半异”的时空对照,构建出物是人非的深沉哲思。16.请分析诗人在游览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6分)参考答案:15.C16.①期待。春日深山,重访旧地,充满期待。②愁绪。翻山越岭,路途遥远,顿生愁绪。③惊喜。寺门突现,花木葱茏,惊叹欣喜。④感伤。世事变迁,物是人非,心生感伤。

临沂市2025届高三一模试题(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秋晚悲怀李

靓①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数分红色上黄叶,一瞬曙光成夕阳。春水别来应到海,山松生命合禁霜。壶中若逐仙翁去②,待看年华几许长。【注】①李靓,北宋中期诗人,出身寒微,多次科举不第,靠讲学自给。②据《云笈七篆》记载,壶中有日月如世间,有老翁夜宿其内,自号壶天,人称为壶公。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日渐年迈,面对秋晚,内心不免生忧。首句开门见山,直接抒发了悲怀,足以见其情真。B.百事繁忙,暗示作者可能还有比人生迟暮更深的忧虑;“天寒日短”既照应题目,又喻指年华。C.颔联意在借描写自然现象抒发对时移世易的感慨,体现了宋代诗歌长于说理的鲜明特点。D.诗人想摆脱现实中的人生蹉跎,表示若能追随壶中的仙翁而去,很想看看人生日月有多长。16.对于诗歌颈联,有人认为上下句分别是写友人和自己;也有人认为整联都是写自己。你是如何理解的?请分析。(6分)参考答案:15.C(3分。“体现了宋代诗歌长于说理的鲜明特点”错,本联重在借景抒情,而不是说理)16.参考答案一:

(1)是分别写友人和自己。

(2)颈联是说,上次你我在水畔一别,那春水也应流到大海了;而那苍劲山松,应能承受住风霜。(3)上句点出了“分别”之意,明显是写友人;这是借春水到海隐喻,祝福友人成就事业。下句是以山松自喻,勉励自己力求振奋。参考答案二:(1)整联都是写自己。(2)颈联是说,那春日别我而去的河水应抵达大海了;而我也要像山松一样禁得住风霜洗礼。(3)整句以春水与山松自况,勉励自己不虚度光阴,始终保持进取精神;理解为诗人自勉,也呼应了题目。(6分。明确观点1分;解释诗句大意2分,其中上下句意各1分;感情或原因分析3分。最后这3分的分配,如果主张分别写,三个要点一个要点1分;如果主张都是写自己,感情2分,呼应题目1分。如有其他表述,意思合理即可给分)

菏泽市2025年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6题。夜过舒尧文戏作①苏轼先生堂前霜月苦,弟子读书喧两庑。推门入室书纵横,蜡纸灯笼晃云母。先生骨清少眠卧,长夜默坐数更鼓。耐寒石砚欲生冰,得火铜瓶如过雨。郎君②欲出先自赞,坐客敛衽谁敢侮。明朝阮籍过阿戎③,应作羲之羡怀祖④。【注】①苏轼曾任徐州知州,当时好友舒尧文任徐州州学教授,此诗即为诗人夜间拜访好友时有感而作。②郎君:指舒尧文的儿子。③阿戎:指王浑之子王戎,其清谈水平深得阮籍赏识。阮籍曾对好友王浑说:“与你交谈,不如和阿戎交谈。”④怀祖:指王述。王羲之对儿子说:“我不比怀祖差,可是地位待遇相差悬殊,那么这是因为你们不如王坦之(王述之子)的缘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公众号:天海题库A.先生堂前月光如霜,弟子的读书声震响堂下两旁的廊屋,这两句视听结合,场景感极强。B.诗人推门进入室内,在云母片装饰的蜡纸灯笼晃动的光亮下,看到书到处都是,感受到浓浓书香。C.先生有仙人一样超凡脱俗的气质,且长夜读书不休息,诗人以此赞美了其读书的勤奋专注。D.诗人以冰冷的石砚和取暖用的铜瓶等意象写出读书环境的艰苦,衬托了先生对授业的坚守。16.古诗中的“戏作”看似诗人戏谑随意而为,实则富有生活情趣。请结合本诗的后四句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15.(3分)C(“且长夜读书不休息,诗人以此赞美了其读书的勤奋专注”错误)16.(6分)(1)先生在儿子出场前先夸赞一番,客人都敬重其子,不敢有轻侮之意,诗人以此烘托出先生声誉威望之高,富有生活情趣。

(2)诗人以阮籍自比,戏言自己再见到先生之子,必定像王羲之那样感叹自己孩子不如对方之子,以此烘托出先生教子有方,生活气息浓郁。(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济宁市2025高三一模试题(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龙门道中作邵雍物理人情自可明,何尝戚戚向平生。卷舒在我有成筭①,用舍随时无定名。满目云山俱是乐,一毫荣辱不须惊。侯门见说深如海,三十年来掉臂行②。[注]①成筭(suàn):筹划,打算。②掉臂:甩动胳膊走开,自在行游貌。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可”与“何尝”使前后两句衔接自然连贯,在逻辑上构成了因果关系。B.颔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生活态度,让人领会到他对人生的深刻认识。C.诗人将目光投向自然,认为云山美景能够带来快乐,表现对出自然的欣赏。D.全诗虽然语言简洁平易,却富有理趣,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16.诗人为什么能“三十年来掉臂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5.B(“含蓄地表达”错)16.①诗人对世间万物和人情世故有着清晰的理解,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不会感到忧虑不安,②面对人生的进退与取舍,诗人有自己的计划和打算,能够淡然处之。③面对美景,乐在其中,表现出热爱自然、荣辱不惊的人生态度。④虽说侯门深如海,自己无视无睹,表达了对权贵豪门的不屑一顾。(共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泰安市2025高三一模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读书陆游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注。灯前日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读书辛弃疾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注】元元,百姓。15.下面对陆游《读书》和辛弃疾《读书》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陆诗前两句间接抒情,表意含蓄,强调了自己并非没有归隐田园的想法。B.陆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