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第二单元千米和吨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
第五单元年、月、日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第八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第十单元期末复习
课题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1、例2,“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2.会进行简单的估算。过程
与方法
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
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
联系。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
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方法,会进行简单的
估算。
难点:理解口算的算理以及估算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课
前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和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大
家一起来口算下面的几道式子:
20X530X640X86X70师生交流口算的方
法。
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乘法口算,不过是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
算。(板书课题)
2.谈话:蔬菜美味又有营养,一天,李叔叔将自己培育出一批的新品
种菜椒送给敬老院,看看他遇到了什么问题呢?
3.出示主题图及题目。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题1。
⑴师生交流列算式。
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并列出算式
吗?
学生讨论并交流,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注意每盒有12个这
个信息。
⑵探讨12X10的算法。(板书:12X10=)
谈话:观察例题中的10箱菜椒是怎样摆放的,你能利用学过的
知识计算出10箱菜椒一共有多少个吗?
交流学生的算法。
学生可能运用的算法有:
①12X5=6060X2=120②12义9=
108108+12=120
③把每箱12瓶分成10瓶和2瓶,10个10瓶是100瓶,10个2瓶是
20瓶,一共是120瓶。
④由12X1=12,可以想到12X10=120(板书)
⑶让学生讨论这几种算法中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说一说理由。
⑷答:送给敬老院120个。
2.教学“试一试二
师:刚才大家已经会算12X10,对于以下几个式子大家会吗?自己
试试看。
出示“试一试”,学生独立解决。
老师校对答案,交流20X30的口算方法。(可以用20X3,再添一个
0;或者用30X2,再添一个0;或者用2X3,再添两个0。)
3.归纳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问:你认为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引导学生认识
到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先乘十位上的数,再在得到的数末尾添写1
个0。)
4.教学例题2。
对于两位数乘整十数,大家已经会进行口算了,在实际生活当中,我
们还可以利用大家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估算。瞧,王大叔就遇
到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一起来帮他解决吧!
出示例2情境图。
(1)提问:观察抽样得出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指出有的比30千克少一些,有的比30千克多一些,即每袋蒜头
都差不多重。
(2)教师明确:这里每袋蒜头都大约30千克重,估算王大伯去年一
共收获多少蒜头的时候就可以按每袋30千克估算,看60袋一共有多
少千克。
即30X60=1800(千克)
答:大约一共
收货蒜头1800千克。
(3)追问:这里为什么取每袋30千克进行估算?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以及它的简单实
际应用估算,那么你知道我们如何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吗?
生: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时,先把。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再把。添上
去,特殊的,对于几十乘几十时,先算几乘几,再添两个0。(板书)
师:在学完了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后,我们下一节课就要一起探讨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希望大家课后把下一节课要讲的内容预
习一下。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例1、12X10=120(个)
12X1=12,12X10=120
答:送给敬老院120个。
习题补充习题第1页。
教学反思
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3〜5页,例3,“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6
题。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
笔算的方法和格式。
难点:能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明确和理解笔算的算理。
教学方法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学法: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口算。
27X10=34X20=28X10=20X
40=5X4+3=6X8+2=2X3+2=5X
9+4=•学生口答,并说说是怎样口算的。
2.用竖式计算。
•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可以把学生的
错误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来纠正。
二.讲授新课
1.投影出示例图。
引导: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
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题,并口头列式。
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迷你南瓜?
2.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的进行板书。
3.明确问题。
提出要求:怎样才能求出24X12的准确结果呢?
•学生尝试解决,小组内交流、讨论、汇报自己的算法:
(1)6个2箱是12箱,2箱有24X2=48个,有这样的6个两箱就
是48X6=288个。
(2)10箱有24X10=240个,2箱有24X2=48个,合起来12箱就是
240+48=288个。
(3)有的学生可能用竖式计算
(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式,理解算法,掌握方法。)4.竖
式计算。
交流展示:竖式计算的学生板演计算过程。(选择有代表性的几
种)启发:你是怎样想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及每一步得数表示的意义,总结出正确的竖式。
(通过语言描述加深对算法的理解与掌握。)
5.归纳算法。
•第一步算的是什么?
•第二步算的是什么?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
•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6..指导完成“试一试”。
提出要求:交换12和24的位置让学生计算。-学生独立完成,教
师个别指导。
明确:用这种方法可以对乘法算式进行验算。
引导小结: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来进行验算。
(培养验算的习惯,养成验算意识。)(板书)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例3、24X12=288(个
2
4
X12
4
8(2箱的个数)24
(10箱的个数)288
(12箱的个数)
验算方法: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习题补充习题第2、3页。
教学反思
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例4,“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情况,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
算乘法。
2.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过程,
掌握进位笔算的方法,并能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会用交
换乘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过程,
掌握笔算的方法和
格式。
难点:能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明确和理解笔算的算
理。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竖式计算。
1324
31XI
3X12X
23
•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可以把学生的
错误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来纠正。
【设计说明:巩固前面所学知识,掌握整十数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
位笔算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复习两位数乘两位
数不进位的笔算,有利于学生回顾乘法笔算的过程和方法。】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的方法。
提问:在刚才计算三道笔算题的时候,笔算步骤是怎样的
呢?
•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总结:在笔算的时候,先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个位,然后用两位
数乘两位数十位,最后上下相加,得出答案。
这一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乘法的笔算,只不过是进位的情况。
二.讲授新课
1.投影出示问题:
每箱迷你南瓜24个,53箱一共有多少个?
引导:你能解决这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一起回答,并口头列式。(板书:24X53=)
2.对于这一道算式,你会用竖式计算吗?让我们大家一起来
用竖式算一算。
•师生一起计算竖式的第一步,教师板书。
3.你能接着往下算吗?请大家继续完成课本第5页例4的竖
式。
•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展示:竖式计算的学生板演计算过程。(选择有代表性的几
种。)
启发:你是怎样想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及每一步得数表示的意义,总结出正确的竖式。
(通过语言描述加深对算法的理解与掌握。)
5.归纳算法。•第二步怎么算的?•第三步怎么算的?
•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6.验算一下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交流验算方
法。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位)
例4、24X53=1272
(个)24
X53
72(24X3的得
数)1
20(24X50箱的个
数)1
272(上下相加的得数)
答:53箱一共有1272个。
习题
补充习题第4、5页。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2.熟练
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以及不进位的笔算。3,会用交换乘数的位
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
教学重难点重点:1.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
法。
2.熟练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以及不进位的笔算。
难点: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教学方法
教法:练习指导。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
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有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首先我们来复习
一下这些知识。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时有哪些注意点?•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
师总结。
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时,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再把0添上去,
特殊的,对于几十乘几十时,先算几乘几,再添两个0。
如:12X10=30X40=(学生口答,教师板
书)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笔算的方法。
提问:在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笔算时,步骤是怎样
的呢?
•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总结:在笔算的时候,先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个位,然后用两位
数乘两位数十位,最后上下相加,得出答案。
如:24X53=
(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教师板书)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定的练习,
提高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课
1.口算练习。
做练习一第1题。
①示口算题目。
②②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③反馈校对,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2.计算并验算。
做练习一第2题。
②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并验算。
②指名做的快的同学板演。
③反馈评议,注意出错的原因。
解题时,应注意些什么?
3.解决实际问题。
(1)做练习一第3题。
(2)①出示题目。
②学生独立计算,在书上完成。
③反馈校对,提炼数量关系式:每盒水彩笔的枝数X盒数=水彩
笔一共的枝数。
④拓展深化:
如果已知“水彩笔一共的枝数”和“每盒水彩笔的枝数”,
怎样求“盒数”?
如果已知“水彩笔一共的枝数”和“盒数”,怎样求“每盒
水彩笔的枝数”?
(2)做练习一第4题。
①生看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②独立解答问题:张叔叔去年一共收获多少千克蜂蜜?
③反馈评议。
(3)做练习一第5题。
(4)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5)②学生尝试填表。
③反馈评议,要求学生说说每一个空填的意义。
④总结:单价义数量=总价钱。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乘法的估算,然后继续完成练习
一。1.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还记得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如何估算的吗?(板书知识点)
•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2.总结: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把每一个数接近哪一个整十数,然
后计算几十乘几十。
如:27X32,当我们进行估算时,看27接近30,32接近30,所以
估算时直接算30X30=900。(板书)
接下来我们就运用乘法的估算来解决计算和一些实际问
题。
二.讲授新课
1.估算和笔算练习。
做练习一第6题。
①示笔算题目。
②②学生独立在本子上完成。
③③反馈校对,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④2.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⑤(1)做练习一第7题。
②示题目,学生齐读题目。
②学生独立完成,列出估算式和计算式。
③反馈评议,注意出错的原因。
估算的时候,怎么估算?为什么?
⑵做练习一第8题
①出示题目,学生齐读题目,出示第一个问题。
②明确要看5辆这样的车够不够,可以先进行估算,大家自己先去估
算一下。
③反馈评议,出示第二个问题。
④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校对答案。
(3)做练习一第9题。
①出示情境,学生齐读题目,出示第一个问题。
②引导学生认知,要想快速地知道买的是哪种瓷砖,可以进行估
算。
③学生估算,确定答案,教师教对。
④出示第二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教对。
3.简单的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1)做练习一第10题。
①出示题目。
②学生独立计算,在书上完成。
③反馈校对,指出要求“一共收获苹果多少筐”,首先要知道“运走
了多少”。
④拓展深化:
一共收获的苹果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运走的,另外一部分是剩
下的。
(2)做练习一第11题。
①学生看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独立解答问题:12幢这样的小高层楼房一共可以住多少户?
③反馈评议。
明确要求“12幢这样的小高层楼房一共可以住多少户”必须先知道1
幢可以住多少户,所以先求出一幢小高层可以住多少户。
(3)做练习一第12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独立解答。
③反馈评议。
④总结:每一盒的支数义盒数=总支数单价义数
量=总价钱。
板书设计
练习一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1
2X10=12030X40=1200
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4X53=1272
24
X53
72
120
1272
习题
补充习题第6、7、8、9页。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14页,“练习二”第1〜8题,练习二。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末尾有0)。2.会解决两部连乘
的实际问题。3.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
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1.两位数笔算(末尾有0)的方法。
2.解决两部连乘的实际问题。
难点:会用不同方法解决两部连乘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
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有关两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笔算和两步连乘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些知识。
1.两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时有哪些注意点?(板书)
•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在笔算的时候,把两位数与整十数的十位对齐,算出答案后,再把个
位的“0”添上去。
2.复习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板书)
提问:在用不同方法解决两步连乘实际问题时,步骤是怎样的
呢?
•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总结:在用不同方法解决两步连乘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找出相关
连的条件,看这两个条件组合起来能求出什么,然后再进行解答。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定的练习,提高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课
1.口算练习。
做练习二第1题。
①出示口算题目。
②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③反馈校对,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2.竖式计算。
做练习二第2题。
②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
②指名做的快的同学板演。
③反馈评议,注意出错的原因。
解题时,应注意些什么?
3.解决实际问题。
(1)做练习二第3题。
①出示题目。
②学生独立计算,在书上完成。
③反馈校对。
指出,要求一共栽了多少棵松树和柏树,必需先求出松树多少
棵。
(2)做练习二第4题。
①学生看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独立解答问题。
③反馈评议。题中有哪些条件,哪两个条件组合可以求出什么?有不
同的方法吗?
④交流方法二。(板书)
(3)做练习二第5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尝试解答。
③反馈评议。
要求学生说说题目中的条件是什么。哪两个条件组合可以求出什么?
有不同的方法吗?
④交流方法二。追问:还有别的方法吗?
⑤交流方法三。
(4)做练习二第6题。
①学生看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独立解答问题。
③反馈评议。题中有哪些条件,哪两个条件组合可以求出什么?有不
同的方法吗?
④交流方法二。
(5)做练习二第7题。
①学生看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独立解答问题。
③反馈评议。题中有哪些条件,哪两个条件组合可以求出什么?有不
同的方法吗?
④交流方法二。
(6)做练习二第8题。
①学生看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
息?②独立解答问题。
③反馈评议。题中有哪些条件?要求“5件大衣一共要多少元?”必
须先求什么?
板书设计
练习二
1.两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笔算
46
X
50
2
300
2.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方法一:4X6=24(元)3
X24=72(元)方法二:3
X6=18(个)18X4=72(元)
答:买3盒这样的茶杯一共
要72元。
习题
补充习题第14、15页。
③反馈校对,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2.计算并验算。
做复习第2题。
②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并验算。
②指名做的快的同学板演。
③反馈评议,注意出错的原因。
解题时,应注意些什么?
3.先估算在计算。
做复习第3题。
②示题目。
②教师集体交流估算式子和估算结果。
③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
④反馈评议,检查估算结果是否与实际结果接近。
填表。
做复习第4题。
①生看表理解题意,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填什
么?
②②独立完成表格。
③反馈评议。指出:每筐千克数义筐数=总千克数。解决实际问
题。做复习第5题。
①学生看题理解题意。
①思考: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独立完成题目。③反馈评议。
指出:要看买的是哪一种球?就要看19个这样的球的价钱最接近800
元,而且不超过800元。
(2)做复习第6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尝试解答。
③反馈评议,要求学生说说每一步的含义。
④总结:这一道题先要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去春游。
(2)做复习第7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尝试解答。
③反馈评议,要求学生说说每一步的含义。
④总结:求卖出电视机多少台,根据“卖出电视机的台数是洗衣机的
2倍”这一句话先要求出洗衣机的台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接着来复习本单元的一些知识。1.复习两步连乘解决实
际问题。(板书)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总结:在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先找出题目的条件,然后
把有联系的条件组合起来看看可以先算什么,然后再看问题要求什
么。(板书:有联系的条件)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进行一定的练习,提高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能
力。
二.讲授新课
1.填表。
做复习第8题。
①示表格,说说表格每一行的量有什么关系。
②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③反馈校对,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多少倍,积也扩大多少
倍。)
2.在口里填上合适的数。
做复习第9题。
①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②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③反馈校对,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增加10,积增加20个10即增加200o
后面一个填空都比前面一个多20o)
3.计算。
做复习第10题。
②示题目。
②学生独立一组一组地完成。
③反馈校对,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每组算式虽然形式不同,但结果相等。)
④24X25,60X31,26X19你能运用刚才的方法快速算出结果吗?。
4.先观察,再填空。
做复习第11题。
②察每组算式中的前三题,你发现什么?
②独立完成填空。
③反馈评议。
指出:第(1)组算式中,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3的1倍、2倍、3倍
,,,,时,积分别是
111、222、333,,,,第(2)组算式中,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7的1倍、
2倍、3倍,,,,时一,
积分别是91的1倍、2倍、3倍,”,这其实是积的变化规律。5.
解决实际问题。
(1)做复习第12题。
(2)出示题目。
②提问:要求30个这样的书架大约一共放多少本书?首先得要求什
么?③学生独立计算,在书上完成。
④反馈校对。
(2)做复习第13题。
①生看题理解题意,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独立解答问题。
第二单元:千米和吨
1把米尺是1米(手指米尺),1000米就是多少把米尺的长度?那2
千米呢?8千米又等于多少呢?(6)即时练习(想想做做第3
题。)三、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在生活中,有许多千米的例子,我们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250米,
如果要想跑完1000米,应该跑几圈呢?
200米一圈,可以跑几圈呢?标准的跑道一圈是400米,如果跑1000
米,又要跑几圈呢?四、复习巩固,综合运用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400米的跑道,我们一起来看看。
跑道每圈400米,小华跑5圈跑了多少米?是多少千米?(2)通
过今天的学习,长度单位这个大家族里又多了一位新伙伴一一千米
(km),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你们能不能给这些生活中常见的
图片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想想做做第2题。)
(3)看来今天同学们都学了很多有关千米的知识,谁来说说,你掌
握了什么?下面老师就出道判断题,考考大家。
①汽车每小时行60
米。()②1千
米又叫1公
里。()③
跑道长400千
米。()④
50千米和5000米同样
长。()五、全课总结,
交流收获
说说今天都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同桌之间交流交流。
板书设计
认识千米1千米=1000米
10个100米是1000米,就是1千米。
教学反思
课题认识吨
教学内容
教材22-23页例2及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实例,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
1吨的观念,初步学会用吨作单位估计物体有多重。
2.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3.在
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
信心。
教学重难点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袋25千克的大米4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估计体重。
提问:能估计一下老师的体重吗?学生自由估计。
谈话:同学们估计老师的体重,虽然数值上稍有差别,但使用的单位
都是千克,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呢?
指出:计量比较轻的物体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
体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2.引入“吨二
(1)出示鲨鱼图(图略),提问:你能估计一头大鲨鱼的体重
吗?学生估计。(注意引导学生体会鲨鱼的体重很重)出示:它
的体重是3000千克。
谈话:还有更重的呢!出示鲸鱼和恐龙的图片以及它们的体重。提
问:对这些动物的体重,你有什么感觉?
(2)出示教材例题的轮船、火车、集装箱图片,让学生想象这些
物品有多重。
提问:计量这些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如果都用千克作单位,
结果会怎样?(数很大,不够方便)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出示: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货物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一般用
字母t表示。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吨1.初步感受1吨。
搬一搬:每组一袋25千克的大米,学生轮流搬一搬,感受其重量,
并在小组、班级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算一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学生计
算后汇报结果。
指出:一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提问:2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吨?10吨是多少千
克?想一想:我们知道一袋大米是25千克,这样的40袋就是1吨。
想象一下,如果让你来搬这1吨的大米,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指出:1吨是很重的,搬运这样重的物品,一般需要借助机械力
量。2.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
提问:我们班有40个同学,全班同学体重的和有没有1吨?学生猜
测,然后计算。指出:同学们的平均体重大约是30千克,33个同学
的体重大约是1吨。
全体同学起立,学生观察并想象33个同学的体重。3.利用常见
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
(1)出示教材第22页第1题,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
再在全班交流汇报。
三、实际运用,深化认识1.想想做做第2题。2.想想做做
第3题。学生练习后,组织全班交流。3.想想做做第4题。4.
想想做做第5题。5.想想做做第6题。四、总结全课,拓展延
伸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吨1吨=1000千克
课题练习三
教学内容
教材24-25页练习三1-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收集的数据,进行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练习,进一步巩
固对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认识,较熟练地进行长度单位间
的简单换算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培养学生合理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会查找资料,借助生活情景体验、感悟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
点1.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之间的单位换算。
2.解决有关长度单位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单位换算。
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
课前学生收集生活中使用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实例,师根据课
前调查的数据资料整理成练习纸;本课相关挂图。教学过程
一、沟通新旧知识,全面回顾(理一理)
1.提问: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你能按顺序整理一下,并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有的同学是像这样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整理的(贴板书),也有的同学
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的,你填对了吗?
2.提问:观察这些长度和质量单位的进率,你发现了什么?小结:
除了米和千米的进率是1000,其他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
是10o相邻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o
3.快速反应:
4吨=()千克6千米二
()米8千米=()
米9000千克=()吨5米=
()厘米3000克=
()千克二、运用实例材料,巩固基础(填一填)(一)
复习单位的选用(练习三第1题)。
(二)、复习单位换算(练习三第2题)。三、解决实际问题,拓展
运用(算一算)1.练习三第3题。
(1)第一个问题:从学校到体育场近还是到少年宫近?近多少千
米?
提示:如果有困难可以画线段图看一看。
(2)第二个问题:少年宫到体育场的路程是多少千米?提示:如
果有困难的话,可以先画一画线段图,再算一算。4.完成练习三
第4题。
看着你解答出来的数据,你有什么想说的?5.完成练习三第5
题。
提示:可以把792千克看作多少千克来估计?6.完成练习三第6
题。独立解答,集体订正。7.完成练习三第7题。独立解答,
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练习,我们不仅练习了本单元的知识,还复习了
前面长度、质量单位的知识。知道了长度、质量单位有哪些,分别有
多大,关系怎样,怎么使用,还用这些单位还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还曾经研究过时间单位和货币单位,把这些单
位综合起来就可以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讨论这
些问题。
板书设计
练习三
10001000
质量单位:克千克吨
1010
101000
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课件出示第4题图片)
师:你能用刚才学过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完成在练习纸
上。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师:为什么先算9X5?四、
全课总结
师:用一句话概括今天的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
(1)一共用去多少元?130+85=215元抓住问题想根据问题
写出数量关系,(2)剩下多少元?300-215=85
元确定先算什么。
习题教学反思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画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1页例2及想想做做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问题筛选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
及问题反思的过程,熟练掌握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能用
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的策略寻找解题方法,并正确解答。2.使学
生初步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条
件和问题的联系,体会从问题想起寻找条件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分
析、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积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可以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感受数
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策略的体验和理解。
教学方法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如果一个题目中的条件比较多,不适合从条件想起的时
候,可以从“问题想起”,谁来说说如何应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
来解题?
抓住问题想,然后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分步列
式计算。
今天我们继续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来解决新的问题?二、新课
学习。1.学习例题。(1)出示例2。
从图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有哪些条件?你能完
成课本29页下面的线段图吗?怎么表示出问题?提示:用多长的
线段来表示上衣的价格呢?为什么?怎样画能让人一眼看出来上衣
价格是裤子的3倍?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线段图,并通过课件展示出来。
裤子:48
元
上衣:
现在你能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吗?一套衣服价格=裤子价
格+上衣价格根据数量关系,你能确定先算什么吗?
上衣的价格不知道,所以要先算买一件上衣需要多少元。请同学们在
自己的作业本上完成这道题的解答。
汇报交流。
(1)买一件上衣要用多少元?48X3=144(元)(2)买一套
衣服要用多少元?48+144=192(元)答:买一套衣服要用192
元。(2)还有其它的解题方法吗?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发现:上衣的价格是裤子价格的3倍,就是说上
衣相当于3条裤子的价格,求一套衣服多少元,也可以看成一共有4
条裤子的价格。所以这道题可以用48X4=192(元)来解答。(可以
让学生结合线段图来思考理解,这种解法对于学生不作相关要求。)
2.尝试练习。
想一想:如果求买一件上衣比买一条裤子多用多少元?应该如何解答
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下。(提示:可以利用刚才的
线段图,找出上衣比裤子多出来的部分。)
汇报交流。
根据问题,可以确定下面的数量关系:
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多用的钱数=上衣的价格-裤子的价格
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
因为上衣的价格不知道,所以要先算上衣的价格。(1)买一件上
衣要用多少元?48X3=144(元)(2)买一件上衣比买一条裤子
要多用多少元?
144-48=96(元)
答:买一件上衣比买一条裤子要多用96元。3.比较总结。
比较刚才两道题目的解题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讨论交
流。汇报。
引导学生总结:这两道题都采用了相同的思考策略,都是从问题想起,
列出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式,确定先计算什么,再分步计算。
三、练习提高。1.想想做做第1题。
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表示问题的是哪一段?然后再根据问题说出数量
关系式,最后确定先计算什么,再分步列式。
注意让学生说清楚解决的思路。2.想想做做第2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表格,说一说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再引导学生找出数
量关系式,并分步列式计算。
注意让学生说清楚解决的思路。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
两人一共有多少枚=女孩邮票的数量+男孩邮票的数量因为男孩邮
票的数量不知道,所以要先求出男孩有多少枚邮票,再求两人一共有
多少枚邮票。
4.想想做做第4题。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说解决的思路。
(2)比较两个问题在解决时有什么相同处,有什么不同处。四、
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又学习到了什么新知识?有什么样的体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习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分组完成每组算式,并让4位学生到黑板上完成;(2)
引导学生观察每组题,说说运算顺序的不同,并校对结果;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读题,尝试自己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指名2位学生进
行计算【可以选择性地选择学生板演,一差一优有利于发现问题】;
(2)就板演结果进行校对结果,口头统计学生错误情况,并指出错
误同学的错误,明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的理由;
四、小结:
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五
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练习五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对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和掌握。2.能通过列综合
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难点:列综合算式
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回答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
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再算();如果算式
里有括号,要先算()。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五”第1题。让学生直接把得数写在书
上,集体订正。2.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五”第2题。
(1)先指名回答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2)
比较每组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说说你发现了什么。3.完成教
材第40页“练习五”第3题。
先指名回答每道题的运算顺序,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4.
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五”第4题。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
和所求问题。
引导:分析各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然后全班订正,教师结合学生的错
例适当追问。
5.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
算什么,然后列式解答,指名汇报答案,教师适时评价。三、综合
练习
1.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五”第6题。
(1)先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2)
比一比每组题目的运算顺序和得数,说说发现了什么。(3)小结:
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这两个数的和;一个数连续除以
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五”第7题。要求:不计算,比较两道
算式的大小。3.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五”第8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说说运算顺序。4.完成教材第
41页“练习五”第9题。(1)让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要解决“平均每天看多少页?”你认为应该先求什么?(5天
看了多少页)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组织分小组讨论,说出解决的方案,并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来。汇报
交流,教师板书:(132-72)4-5
(2)引导:“如果只能借阅9天”说明剩下的书只能几天看完?你能
列综合算式吗?师根据汇报板书。
5.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五”第10题。让学生观察图形,阅读题
目。
引导:从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中,你读懂了什么?要求
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四、
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算“24点”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43算24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算“24点”的基本方法,并在游戏中巩固混合运算
的运算顺序。
2.激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
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算“24点”的规则和基本方法。难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新规定:试用期必须签订正式合同
- 2025域名转让合同样本模板
- 2025年超细合金粉末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抗疟药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家庭装饰装修合同范本
- 2025授权合同:房地产评估委托合同书
- 2025年血透后终末消毒试题
- 2025年电容器用钽粉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工业清洗清理设备:工业吸尘设备合作协议书
- 2025年车库坡道用漆项目建议书
-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实验中学-主题班会-《阳光心态美丽青春》【课件】
- 提高单病种上报率
- The+Person+I+respect+高考应用文写作+导学案 高三上学期英语一轮复习专项
- 2025年中考考前物理押题密卷(河北卷)(考试版A4)
- 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24版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测试题及答案
- “煎炒烹炸”与中药疗效(安徽中医药大学)知道智慧树章节答案
-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专题讲座
- 加油站卸油时跑冒油应急演练及方案
- 药品供货服务方案
- 137案例黑色三分钟生死一瞬间事故案例文字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