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1页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2页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3页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4页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枣庄八中北校

王永平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导:导言,查预习(列时间、找两段)读:课标要求: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展:大概念:古代的生产工具和劳作方式变化充分展现了中国先民的智慧,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拓展提升——精耕细作——生产工具的进步精耕细作:通过投入更多的劳动、更多的肥料、改进生产工具、提高耕作技术、修建水利工程、改进耕作制度等方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一、农业工具的变化原始社会石、木、骨、蚌质的_____等新石器晚期出现______的农具,数量有限春秋战国________广泛用于农业生产南北朝出现________制作的铁农具唐朝_______(标志步犁定型)(一)耕作工具的变化耒耜青铜铸造铁制农具灌钢法曲辕犁耒耜镰锄犁铧刀耕火种

锄耕、犁耕铁犁牛耕桔槔辘轳翻车高转筒车筒车趋势:从人力驱动到自然力驱动(二)灌溉工具的变化灌溉工具进步简表时期工具其他原始社会东汉末年唐代陶器利用杠杆原理翻车三国时期广泛使用筒车借助水力(三)驯化工具饲养禽畜:捕捉动物:喂马:马槽圈厩弓箭、网探究参考点:筒车,耧车!!!!!(学生阅读不到位,仍然是曲辕犁!)提高灌溉效率开垦荒地私田促进精耕细作材料一:杜甫在田园诗《春水》中写道: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己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材料二: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其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请思考材料反映的两种生产工具的作用。中国古代耕作方式不断演变,西周“千耦其耘”;战国“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秦汉以后,则是“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这种演变反映的本质是()A.人口的增加B.土地的开垦C.生产力的进步D.劳作方式的变化C二、“制其器”——手工业工具的进步中国纺织旧石器时代——骨针新石器晚期—陶纺轮汉朝——纺车、提花机元朝——纺织机成为必备陶瓷新石器晚期—坯车南朝——匣钵唐宋——支钉冶炼西周晚期——冶铁东汉——水排南北朝——灌钢法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经营形态出现时间生产经营模式产品及流向地位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西周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政府经营,规模大私人经营,明清成为主体家庭副业,规模小政府、君主。后期扩大市场市场,甚至进入官方采购自给自足,交纳赋税,后期部分售卖明中叶前,主导地位;阻碍商品经济明中叶后,地位上升稳定社会。近代逐步破产。【知识拓展】笔记3.(2022山东)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3.B【解析】地理分布较集中。三、劳作方式的发展(一)农业家庭式劳作农业家庭式劳作时期特点原因商周时期千耦其耘生产力低下春秋战国古罗马男耕女织铁犁牛耕家庭劳作三、劳作方式的发展(二)农业庄园式劳作农业庄园式劳作背景中央集权弱化,割据势力增强特点代表罗马中古西欧东汉、魏晋①农奴集中劳作。②大个头的自然经济。大型奴隶制庄园领主的庄园经济田庄经济、坞堡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三)手工业劳作方式手工业劳作方式类别特点家庭式劳作作坊式劳作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政府固定行业目的是稳定;祖传秘方是保护技术!)造纸作坊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耕作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器)农业工具的变化手工业工具的进步灌溉工具(陶器、杠杆、翻车、筒车)畜牧工具农业家庭式、农业庄园式劳作方式的发展纺织工具、制陶瓷工具冶铁工具手工业家庭与作坊式课堂总结

材料一“耕读传家”“耕读结合”这一现象存在于几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它的形成与古代农耕文明的经济政治文化特征密不可分。春秋时期墨家成员既从事教学也从事劳动生产,他们崇拜的是大禹“沐疾风,置万国”“形劳天下”的刻苦精神;宋代陆九渊在象山精舍,率领弟子开山造田,聚粮筑室,相与讲习。明代著名理学家吴与弼长期居乡,躬耕食力,弟子从者甚众,其学生一日未早起,他便大声斥责说“秀才,若为懒惰,即他日何从到伊川(程颐)门下?又何从到孟子门下?”耕读结合的价值取向彰显了劳作教育的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改编自胡青《耕读——中国古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耕读结合”现象长期存在的原因。(10分)1)原因: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重农政策的影响;“耕读”中的勤劳刻苦精神是中华传统美德;耕读结合符合理学修身养德的价值观;耕读结合有利于扩大教育的社会基础。(10分,每点2分)【课堂小结】

从中国之优到中国之忧

——古代生产工具变化的影响课堂探究

如果说,在传统农业社会,欧洲乘坐的是牛车,中国乘坐的是马车,长时间内中国保持着它的相对领先的地位。明清时期,中国农业的马车不仅没有停顿,而是驷马驱动,跑得更快了。然而,19世纪以后,西欧改乘汽车、火车,牛车、马车逐渐淘汰,但中国仍然继续以马车为主要工具,尽管中国也在前行,但后劲不足的态势已经越来越明显。认识:生产工具是反映生产力性质的综合性标志,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动力;生产工具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课堂小结】

从迟滞落后到风骚独领

——生产工具变化的启示

(1800年前后)在世界工业化、城市化日新月异的进程中,中国仍然固守传统,不思变化,终于导致在新一轮世界性竞争中落到了后面。不同于3G的跟跑、4G的并跑,5G时代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国际标准制定、商用测试等方面实现了领跑。更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华为面向全球推出了手机芯片——麒麟98,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

“虽然华为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里处于世界顶级技术水准上,但仍然希望中国加强教育,因为中国还有更多的公司仍然在技术研发上落后于西方国家,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将来这些公司或可能同样遭遇到当下华为面临的困境。”

——任正非

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习近平据以上材料,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并加以说明。4.(2024山东)宋元时期,畜牧兽医专著记述最多的是马,并以医马、相马的书为多;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牛,各种相牛、养牛、医牛的书占畜牧兽医专著总数的50%以上。这是因为明清时期A.政府强化了军事资源控制B.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C.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D.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4.C解析:定时空:宋元到明清。找核心:畜牧重视马匹变为重视牛。联系史实:宋元的北方战争;明清大一统的稳定。结合所学,宋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多战争征伐,作为战略资源武器的战马,备受重视。明清农耕经济持续发展,耕畜作为农家役用的主要动力,受到高度重视。因而有关牛的专业性农书数量和种类丰富,选C。(2020·江苏高考·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C【解析】“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迹”,“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表明这时期江西出土的成套的农具并非用于耕地,更多的是发挥礼器的作用,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故选C项;材料内容说明江西新干出土青铜农具,没有体现青铜农具最早出现的地区,无法得出青铜农具最早出土于江西新干的结论,排除A项;“更无使用之痕迹”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因此无法得出成套青铜农具是否有利于精耕细作的结论,排除B项;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随堂巩固手工工具的进步二

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衣服的主要原材料,富贵者是丝,平民百姓则以麻、葛为主。至唐代,在广大内地,棉布还是稀有之物。元朝时,闽广广泛种植棉花,“纺织为布”;“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推动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1289年,元朝政府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设置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棉布十万匹;1296年,又颁布江南税则,规定棉花和棉布为夏税征收的实物。到了清代,“天下无不衣棉之人,无不宜棉之土”。【思考】元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影响:进一步推动棉花作为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税收的来源,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各阶层广泛使用棉织物,丰富了衣着的材质。原因:棉花的广泛种植;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政府重视,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将棉花和棉布作为税收的内容。材料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将“爱劳动”列为国民五项公德之一。……1954年,因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仍普遍存在,部分小学和初中毕业生不愿毕业后成为劳动者,对无法如愿升学产生不满。……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中共中央首次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我国的教育方针。

——改编自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劳动教育地位的变化,并简评其影响。(10分)

变化:由国民基本公德到成为教育方针,地位明显上升。(2分)

影响:有利于扭转歧视体力劳动者的观念;树立劳动光荣的时代精神;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提供更多的技术人才;(任意三点6分)但左倾思想的影响,过度强调劳动教育的比重会影响文化知识的学习时间。(2分)1.古代的赫梯王把铁视为专利,不许外传,以至铁贵如黄金。当时他们所制造出来的铁兵器——赫梯弯刀(见右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