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自媒体生态下的网络暴力应对策略_第1页
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自媒体生态下的网络暴力应对策略_第2页
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自媒体生态下的网络暴力应对策略_第3页
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自媒体生态下的网络暴力应对策略_第4页
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自媒体生态下的网络暴力应对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新媒体的发展空间和力量也日趋强大,互联网进入了自媒体生态下,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同时网络暴力也应运而生,扰乱了原本的互联网秩序也侵害了人权。网络暴力容易造成网民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也会酿成网络“信任危机”,还会使网络环境混浊化,秩序混乱,互联网信息文化交流共享的功能也会因此而受损。论文结合自媒体生态下网络暴力的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网络治理的对策。关键词:自媒体生态;网络暴力;舆论整治;对策

引言互联网的发展引人注目,我们进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生态下,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在网络上了解新近发生的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互联网发展让人们突破时间空间的障碍,人际交往变得便捷,但由此也诞生了新的社会问题——网络暴力现象肆无忌惮、没有代价的发言让网络环境变得乌烟瘴气。网络暴力现象最早开始于2006年,猫扑论坛的“铜须门事件”和黑龙江的“高跟鞋虐猫事件”这两个事件引起了网民公愤,在“网络通缉”的强大攻势下,当事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被人肉搜索公开,其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逐渐脱轨。自此,网络暴力就像病毒一样蔓延开来,因为不认识当红明星被网暴,因为自己的微信头像被盗用而无辜遭受网暴,给小狗减牙尖却被网友添油加醋成是下毒手拔小狗的牙而被网暴,仅仅是去取个快递都会陷入被网暴的漩涡,被网暴的理由千奇百怪,被网暴的方式也越来越残忍,从最初的辱骂、曝光个人信息到干扰现实生活、让其“社会性死亡”。“社会性死亡”最初只是网友自嘲语,如今演变为个体遭遇网络暴力后,陷入社交往来被阻断,社会声誉被倾轧的困境代名词。网络暴力愈演愈烈,施暴者黑白都不用分,一拥而上打倒再说,完全不在乎别人的感受,而网络暴力的恶果却要受害者独自承受。失控的网络暴力打击着受害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损耗着受害者的生理健康,打破了受害者的正常生活秩序。受害者往往不敢出门,感觉全社会都跟他敌对,慢慢得会产生对社会的不信任感,同时网络暴力向现实社会延伸也会影响社会的稳定,网络暴力离我们越来越近并且已经向下一代蔓延,越来越可怕的发展甚至已经威胁到人的生命、社会的稳定,遏制网络暴力现象意义重大。网络暴力的概念自媒体生态下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公众舆论的参与度,网络暴力也因此应运而生。自媒体生态下下的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环境中实施的暴力行为,是自媒体生态下的社会现象,是现实社会中暴力的延伸。网络暴力是施暴者借助互联网这一空间,利用语言、图像或直接侵犯当事人现实生活和隐私的现实行动来欺凌当事人的网络霸凌行为。施暴者在网上无节制得使用语言暴力人身攻击他人,肆意诋毁、辱骂、抨击他人,大肆进行人肉搜索并传播。可能只是因为一句话,可能只是因为对某一事件的观点看法与人相悖,他们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抨击别人,以“领导者”的姿态讥讽、数落受害人。最早开始网络暴力的“铜须门事件”,一发帖引来无数目光聚集,网友开始同情发文者即所谓“受害者”,谴责文中的“不道德的人”,开始人肉他的真实姓名、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将他的个人隐私发布于网络,故意煽动网友转发使其个人隐私暴露于大众视野,直接让其社会性死亡。实施人肉搜索的本意是为了惩罚“不道德的人”,殊不知他们这样做也已经成为了一个“不道德的人”,人肉搜索不仅触犯了道德的底线,也触碰了法律的红线,侵犯了受害者的隐私权和人格权,严重扰乱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身边亲友也深受其害,遭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他们可能并不相识,只是浩瀚宇宙中的渺小一粟,却因互联网的出现把他们连接起来,使他们产生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无处不在的,就连最亲近的亲人都会有矛盾产生,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社会”里也避免不了,一些人处理矛盾的方法就是非得争个你死我活,不达目的不罢休,进而衍生出了网络暴力。自媒体生态下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语言暴力网民通过对未经证实的社会事件在社交网络上发表负面评价,他们不明真相却表达看法,或是自己生活不顺利,情绪无法排解,便将网络作为排出口,将自己不良情绪通过侮辱和谩骂在网络上释放开来,利用侮辱性的语言攻击、中伤受害人,多使用污言秽语等难以入耳的语言,完全不考虑当事人的感受,也把自己的责任推卸为零。演员潘长江在电视节目中因不认识歌手蔡徐坤随便叫出其他艺人的名字而惨遭网暴,粉丝们不断在潘长江的微博下留言恶评,谴责他“不认识蔡徐坤还混什么娱乐圈”,潘长江不堪其扰,发文质问道:“不认识蔡徐坤难道有错吗”?事实上潘长江并没有错,娱乐圈这么多明星谁能一个不落得叫出名字来?更何况是一个年过六旬的老艺术家。图画或视频攻击网民通过P图软件或其他高新技术手段将当事人的真实照片P图恶搞并在互联网上传播,有的网友甚至开办了P图大赛,谁更能丑化当事人谁更优胜,于是乎,四面八方来的网友纷纷效仿参与进P图大赛,铺天盖地的恶搞图片传播出来,使受害人更深陷网络暴力的漩涡。除了恶搞图片近年来也出现了恶搞视频,例如B站的“鬼畜”视频,对明星的选秀视频进行恶意剪辑,侮辱并且贬损了他们的努力。吉林四平的孔女士被P图虐猫,惨遭网络暴力。网络上流传着孔女士自己跟朋友“炫耀”自己拿水果刀划伤小猫的聊天记录截图。孔女士查看手机软件时,发现百十条谩骂她的信息,微信、电话都是谩骂她的声音,明明没有做过这件事却要被人肆意咒骂,莫名的指责和不堪入目的字眼让孔女士接近奔溃。孔女士表示,除了那张恶意P图,她的电话和店铺地址也在网上流传,对其伤害特别大,还有人跑来孔女士的店里,质问其猫在哪里,对她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干扰。自媒体生态下网络暴力的产生原因用户下沉:赋权狂欢与个人主体性回归自媒体的兴起塑造了产业结构,信息呈现核心—边缘的扩散模式。技术革命之下,受众赋权狂欢,个人主体性回归。过去精英时代中,话语权牢牢把握在上游,致使传播渠道窄化。而自媒体生态下的出现,娱乐的过度消费,民间舆论场生态出现畸形,从而出现了“嘲讽式”审判,言论偏激等行为,这无形之中助长了网络暴力的发生。自媒体乱象:碎片化传播与媒体的消费主义倾向进入Web3.0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阅读方式碎片化,娱乐消费理念崛起。由于“眼球经济”的驱使,自媒体在进行自我结构创建过程中,通过把关素材的框限与议程的设置,形成巨大的“铺垫效果”,煽动用户情绪,这很容易使用户有冲动言论和过激行为。媒介技术助推:新闻把关缺位与真实性沦落基于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依托于强大网络技术的社会化媒体平台,过度追求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导致中间环节把关缺位,重“时效”而不重“真实”。受众通常基于自身“认知基模”而迅速站队,群体多级传播更使得信息原本的面目模糊化,使受众情绪极易被煽动。大量同质化的信息呈现“内容空壳化”的状态,内容的创编缺乏结构性,忽略了网络交互空间的构建,仅仅只为了夺人眼球。自媒体生态下网络暴力的治理对策提升行业自律,实现环境自我净化随着自媒体竞争的越发激烈,为了脱颖而出,许多自媒体账号利用新的话语权,将各种“权威”和具有主观倾向的声音传播至用户端。这些复杂难辨的声音极易滋生网络暴力。对于自媒体这样的网络空间乱象,行业自律对其内部秩序建设不可或缺。应该顺应自媒体发展规律,充分激发各个枢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调适能力,发挥自律作用,实现环境的自我净化,遏制网络暴力的发生。打造把关机制,重建新闻价值标准应对自媒体中病毒式的信息传播,关键是要建立完善的把关机制。媒体平台要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建立高品质、全时化的新闻价值标准,从而营造真实积极的信息环境,有效抑制网络暴力。在遏制的过程中,还应将“事实”与“人文关怀”并重。提高用户群媒介素养网民要提高自身媒介素养,规范自身网络行为。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被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所左右,坚决抵制网络暴力。面对网络暴力,不点赞不转发不评论,并向平台投诉让平台介入,杜绝网络暴力传播,从我做起。同时提高心理素质和个人修养,做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自媒体生态下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但在行使言论自由时,也要有责任意识,不能为所欲为。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权利时,不得破坏社会秩序,不得违背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或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因此,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没有底线。相反,在当前思维活跃的时代,更应当严防不当言论引导舆论影响价值判断,面对复杂的舆论环境,我们要牢牢把握法律底线,规范自己的言行,坚决对网络言论失范行为说“不”,秉持自尊自爱、健康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拒绝网络暴力,依法上网,理性发声,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除了知法守法外,我们还要懂得用法。当遭遇网络暴力时,解决方法不是一味的与别人对骂,这样非但没有解决反而导致事态越来越严重,我们可以搜集证据并报警,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让网络暴力施暴者受到应有的惩罚。提高媒体人准入门槛,引导行业自律提高媒体人准入门槛,引导行业自律。媒体人要自觉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责任,要切实加强和改进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作为一个媒体,真实、客观的描述新闻事件是本质要求,适当引导群众向善是职业操守与道德原则,而大多媒体过分追求单纯的点击量,则会畸形的让那些容易引起纷争的帖子成为热帖,这无疑会使那些别有用心的人获利;当今媒体人的素养参差不齐,在新闻的发表叙事中就已经对新闻进行道德审判,陈述事实有失偏颇,带偏舆论观点。使得新闻传播凌驾于道德之上,新闻传播不再是客观的,他们无视新闻的真实情况,进行有偏见的报道。因此,面对自媒体乱象应设立“黑名单”,进行信用评估和登记,严格准入门槛,营造一个优质的媒体人环境。要培养高素质的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不被利益所驱使,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断提高新闻业务能力和水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此外,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行业自律”,行业自律已成为各国政府应对互联网暴力言论的常见做法,互联网企业在发达国家政府的指导下建立行业自律组织,通过制定行业规范处理社会投诉的宣传教育等方式,在维护网络内容健康、维护公共利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网络平台也要积极响应遏制网络暴力的号召,自动过滤掉一些信息,加强平台内容监管。对在网络平台上传播的谣言第一时间分析辟谣,将网络暴力扼杀在摇篮里。

结束语当下复杂的媒介环境,传播主体下移,话语权下放,自媒体百家争鸣,我们不能因为新媒体环境下极易滋生的网络暴力等现象而否定其发展,而应充分考虑网络传播环境的特点,针对网络暴力现象,建立一种以预防为主、多方合作、共同治理的理想机制。当我们进入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人云亦云,共同抵制网络暴力;网络媒体要加强自身素养,要对网络舆情做出正确的研判,积极弘扬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府要健全法律法规,与时俱进,填补网络暴力治理法律空缺的漏洞,注重网络技术研发做到有效监管和控制网络传播。参考文献[1]李玉琪.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成因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20.[2]陈鹏运,毛书兵.从“反转新闻”看网络媒体权威性构建[J].中国报业,2020(18):18-19.[3]欧运东,谢宇程.网络暴力行为的困境与规制[J].法制博览,2020(33):187-188.[4]陈婷.自媒体生态下网络暴力行为及其治理探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0.[5]邱锐.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的互联网舆情研究及舆论引导[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