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浙江专用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浙江专用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浙江专用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选择题1.(2024·浙江4月学考)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验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下列选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①石斧②耧车③骨镰④曲柄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A石斧是“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故①正确;耧车是“牛耕铁犁”阶段的耕作工具,故②错误;骨镰是“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故③正确;曲柄锄是“牛耕铁犁”阶段的耕作工具,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2.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影响深远。这一耕作方式形成于()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解析:B西周时期耕作方式还是石器锄耕,故A项错误;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纳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铁犁牛耕耕作方式起先形成,故B项正确;秦汉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进一步普及,故C项错误;隋唐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进一步普及,故D项错误。3.(2024·浙江慈溪期末)下面图片是我国古代某农业工具。下列关于该工具表述正确的是()A.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B.推动了冶铁技术进步C.标记着犁耕技术成熟D.有利于播种效率的提高解析:D图片为汉代的耧车,是用于播种的工具,该工具的出现干脆有利于播种效率的提高,故本题答案选D项。耧车出现在西汉,不是春秋战国时期,解除A项;B项因果倒置,应是冶铁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耧车的出现,解除;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标记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解除C项。4.读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耕作技术示意图,下列关于它们共同特点的相关表述,最为精确的是()A.回转便利,耕作较为轻巧 B.显示人力、畜力协作深化C.便于普及,利于山地开垦 D.敏捷自如,限制耕地深浅解析:B三幅图分别是二牛抬杠的耦犁、一牛挽犁和曲辕犁。A、D仅符合曲辕犁,C不符合耦犁,三种耕作技术都显示了人力、畜力协作的深化,故B正确。5.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两汉时期农业就达到精耕细作水平,在此起关键作用的是农业工具的独创和改进。这些“独创和改进”包括()①出现曲柄锄和耧车②独创了铁铲和铁锄③从耦犁到一牛挽犁④从直辕犁到曲辕犁A.①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④解析:B留意题干中的时间“两汉时期”。铁铲和铁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解除②;曲辕犁唐代出现,解除④,选项B正确。6.《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觉,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觉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B.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C.中原地区的战乱严峻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D.铁制工具仍旧没有普遍运用解析:DA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题目牵涉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地区运用农具材质的不同,与经济重心无关,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学问,春秋战国时期整体处于战乱时期,并非仅中原地区,故C项错误;依据题目中“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长江流域……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得出当时各地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铁制工具没有普遍运用,故D项正确。7.(2024·浙江台州期末)《史记·河渠书》对中国古代某水利工程记载道:“渠就,用注填阏(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此水利工程位于如图中()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C材料关键信息为“关中为沃野”“秦以富强”。结合所学可知,郑国渠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因此该水利工程是郑国渠,③处于关中地区,故C正确。①位于京津地区,②位于江苏地区,均不符合“关中”,故解除A、B;④是都江堰,在四川成都地区,也不符合“关中”,故解除D。8.学者萧雄的《西疆杂述诗》描述了古代中国某一水利工程:“道出行回火焰山,高昌城郭胜连环。疏泉穴地分浇灌,禾黍盈盈万顷间。”该水利工程()A.是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B.是汉代新疆农夫创建,又名井渠法C.由竖井、暗渠和明渠等部分组成D.位于黄河流域,关中平原成为肥沃之地解析:C本题考查古代中国闻名的水利工程。材料讲的是坎儿井(井渠法),为西汉时期汉中人民所创,非新疆农夫所创,故A、B错误。材料中提及的地点为新疆吐鲁番,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仙配》是我国一个漂亮的神话故事,它寄予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憧憬。其中唱道: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起先运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须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建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敏捷便利,因而特殊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运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陈文华《农具发展史》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种生产方式?结合所学分析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列举汉代出现的铁制农具。结合材料二指出为什么曲辕犁在江南得到推广?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你耕田来我织布”,可知是小农户个体经营的生产方式。其次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中“铁农具起先运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犁铧”“犁壁”“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等信息得出耕作技术的不断革新;依据材料中“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和“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等信息可得出由北方向南方推广。其次小问,依据所学干脆回答即可。第三小问,据材料“它操作起来较为敏捷便利,因而特殊适于土质黏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