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练(附详解答案)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练(附详解答案)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练(附详解答案)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练(附详解答案)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练(附详解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组一

(2025·甘肃陇南·模拟预测)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重构了当代人的文化接受模式。算法通过用户停留时长、点赞偏好等数据精准投喂内容,形成“算法茧房”——个体被禁锢在狭窄的兴趣领域,逐渐丧失对复杂文本的耐心。研究显示,短视频用户的平均单次阅读时长已从2019年的150秒降至2024年的47秒,深度阅读能力衰退与“文化反刍”能力的缺失形成恶性循环。但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同样显著:短视频将《诗经》谱曲传唱,让敦煌壁画“活”起来,年轻人通过弹幕共创“二次元孔子”,使传统文化以“数字反刍”形式重新进入大众视野。正如社会学家李培林所言:“文化焦虑的本质,是技术迭代中人类对自我认知方式的调试。算法茧房是牢笼还是跳板,取决于我们能否在碎片中重建意义。”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12月《数字时代的文化焦虑:短视频对传统阅读的冲击与重构》材料二:数字阅读工具的普及正悄然重塑人类的认知模式。Kindle、微信读书等平台通过“笔记共享”“AI摘要”功能,将阅读从私人行为转变为社交化实践;喜马拉雅有声书则用“听读”解放双眼,让《百年孤独》在通勤路上被“消化”。表面看来,技术似乎为经典阅读提供了便捷入口,但神经科学研究揭示:频繁切换电子设备的读者,其大脑前额叶活跃度比纸质书读者低27%,长期依赖AI摘要的群体,在理解《史记》隐含逻辑时表现出显著劣势。这种“浅层认知依赖症”引发学界争议。技术乐观派认为,数字工具降低了《理想国》的阅读门槛,短视频解读版《红楼梦》让95后观众增长43%,“技术平权”使文化经典触达更多群体;人文忧思派则指出,当读者习惯用3分钟视频替代30万字原著时,柏拉图“洞穴隐喻”的哲学厚度已被算法碾碎。对此,哈佛大学语言学教授艾琳·凯恩提出“认知带宽守恒定律”:“人类大脑的信息处理总量恒定,数字工具节省的时间成本,可能以牺牲思维深度为代价。”值得关注的是,技术也在反向激发深度阅读需求。豆瓣“长文共读小组”成员超200万,用户自发组织《尤利西斯》精读计划;微信读书的“沉浸模式”屏蔽社交消息,2024年用户日均深度阅读时长同比提升18%。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文涛总结:“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承呈现‘双向解耦’特征——技术既肢解传统阅读,又催生新型深度思维。当碎片化成为常态,对抗浮躁的‘逆数字生存’反而成为刚需。”选自《文化研究》2025年第3期《数字阅读工具:深度思维的拯救者还是掘墓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用户单次阅读时长下降至47秒,直接导致《诗经》《红楼梦》等经典作品彻底失去传播价值。B.算法茧房既可能限制用户认知广度,也可能通过“数字反刍”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这取决于人类对技术工具的主观运用。C.神经科学研究证明,纸质书读者大脑前额叶活跃度更高,说明电子阅读必然导致人类思维能力退化。D.微信读书“沉浸模式”日均使用时长增长18%,表明数字工具已完全解决碎片化阅读带来的认知浅薄问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豆瓣长文共读小组的案例,印证了技术刺激下产生的“逆数字生存”需求,体现文化传承的双向解耦特征。B.《史记》隐含逻辑理解劣势与AI摘要使用群体的关联,为“认知带宽守恒定律”提供了实证支撑。C.弹幕共创“二次元孔子”的现象,本质上是通过解构经典文本的严肃性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D.柏拉图“洞穴隐喻”被算法碾碎的担忧,源于短视频解读可能消解哲学原著的思辨深度与阐释空间。3.结合两则材料,最能体现“技术平权”与“思维深度牺牲”悖论的是(

)A.Kindle笔记共享功能促进读者互动,却使《理想国》的辩证思维过程被简化为摘要式结论。B.敦煌壁画活化项目吸引年轻群体,但用户日均观看同类传统文化内容时长不足1分钟。C.有声书让《百年孤独》在通勤时被收听,但听众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特征认知存在偏差。D.短视频平台《诗经》谱曲播放量破亿,但半数用户无法准确记忆诗中核心意象的象征意义。4.请根据材料二,简述“双向解耦”特征在数字阅读中的具体表现。5.材料一提及“算法茧房是牢笼还是跳板”,材料二强调“认知带宽守恒定律”。请综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技术时代如何平衡阅读效率与思维深度的理解。题组二

(2025·新疆乌鲁木齐·二模)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苏轼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说柳永《八声甘州》中的名句“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称道蔡景繁的“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与蔡景繁书》)。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他在《与鲜于子骏》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冢……颇壮观也。”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宋杨湜《古今词话》即说苏轼“凡赋诗缀词,必写其所怀”,金人元好问更认为东坡词是“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新轩乐府》)。例如在密州写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表现了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这现实中的“射虎”太守和理想中“挽雕弓”“射天狼”的壮士形象,继范仲淹《渔家傲》词后进一步改变了以红粉佳人、绮筵公子为主要抒情主人公的词坛格局。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苏轼在徐州时就感悟到“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永遇乐》“明月如霜”)。“乌台诗案”以后,人生命运的倏然变化使他更加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幻。他不止一次地浩叹“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所谓“人生如梦”,既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指命运如梦般地难以自我把握,即《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一词所说的“长恨此身非我有”。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进取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之中。入宋以后,柳永开始将词境延伸到都邑市井和千里关河、苇村山驿等自然空间,张先则向日常官场生活环境靠近。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苏词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或以奔走流动的气势取胜;或以清新秀美的画面见称;有时则把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思考结合起来,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有时又钟情于和谐宁静的自然山水,借以表现忘怀物我、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苏轼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为诗之苗裔”,不是指二者在外形上有相似之处,而是指二者具有同样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B.“射虎”太守、“射天狼”的壮士形象首次改变了以红粉佳人、绮筵公子为抒情主人公的词坛格局。C.苏轼虽然认识到“人生如梦”,但没有否定人生,反而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D.词表现的生活场景从亭台院落转向千里关河、日常交际、闲居游览等,体现了词朝外在的世界拓展。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以苏轼对柳永和蔡景繁的词的评价为例,是为了说明:苏轼主张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B.虽然苏轼对柳永的词评价很高,但如果有人亦步亦趋地效仿柳永词,苏轼会持反对意见。C.苏轼发出“长恨此身非我有”的感慨,是因为长期被贬谪到偏远地方,还忙于为当地做事。D.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走向同一,在这方面,苏轼比之前的词人更进了一步。8.原文中提到苏轼“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下列最能体现这一影响的一项是(

)A.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B.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C.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D.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9.请简要概括苏轼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是如何提升词的文学地位的。10.请结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内容,说说它是如何体现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的观点的。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A.“直接导致”“彻底失去”绝对化,材料一提及传统文化通过数字形式重新传播;C.“必然导致”推理过度,材料二指出依赖电子设备与思维深度的相关性而非必然性;D.“完全解决”与材料二末段“刚需”表述矛盾。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C.“解构……严肃性”理解错误,材料一强调这是“数字反刍”形式的创新传播,而非消解严肃性。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A.既体现技术降低门槛(平权),又反映思维简化(牺牲深度),符合题干悖论;B.未涉及思维深度;C.“认知偏差”非材料强调的思维深度问题;D.侧重记忆而非思维过程。4.①解构层面:数字工具肢解传统深度阅读,引发浅层认知依赖(如AI摘要简化逻辑、多设备切换降低专注度);②重构层面:技术反向激发深度需求(如长文共读小组、沉浸模式提升阅读时长),催生新型深度思维模式。5.①承认技术必然性:短视频/数字工具提升文化传播效率,算法推荐、听读模式等技术实现“技术平权”;②警惕认知异化:需防止算法茧房窄化认知、带宽守恒导致思维浅表化,维护经典文本的阐释深度;③构建辩证认知:通过“逆数字生存”主动选择(如沉浸阅读、精读计划),在利用技术便捷性的同时保持思维主动性,实现“数字反刍”与深度思考的良性互动。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首次”错误。原文第五段明确指出“射虎”太守和“射天狼”壮士形象是“继范仲淹《渔家傲》词后进一步改变了词坛格局”。7.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是因为长期被贬谪到偏远地方,还忙于为当地做事”错误。原文第六段提到“长恨此身非我有”是苏轼对“命运如梦般难以自我把握”的感慨,并非因“忙于为当地做事”。

8.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错误。主要表达的是对扬州昔日繁华不再的感慨,情调较为感伤,风格偏婉约,不符合苏轼开启的豪放风格,不能体现其对南宋辛派词人的影响。B.错误。主要是伤春怀旧之作,风格婉约,没有体现出苏轼词中那种充满进取精神、豪迈壮阔的风格。C.正确。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以及高洁的情怀,展现出一种旷达、豪迈的风格,与苏轼词中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相符,能体现苏轼对南宋辛派词人的影响。D.错误。主要是写春燕,风格细腻婉约,不能体现苏轼对南宋辛派词人的影响。

9.理论方面:①破除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②提出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实践方面:①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将表现女性化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豪情之词,将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②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增强词境的哲理意蕴;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③词既向内心世界开拓,也朝外在世界拓展,描绘生活场景,展现大自然壮丽景色。10.表现社会生活:①词中描绘了赤壁古战场的壮丽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