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
(一)针灸学概念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基础上,运用
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经络、腌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
一门学科。包括经络、腌穴、刺灸、针灸治疗等。
(二)针灸的起源与发展
1、针灸的起源
针刺疗法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分为针的起源与灸的起
源。
2、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阶段: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个人临床实践对针灸知识的初步认识,大约在《黄帝内经》成书以
前。具有代表性的医家有传说中的岐伯、伯高、少俞等和春秋时期的名医医缓、医和等。1973
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经脉的文献,即“足臂十一脉
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其中对十一经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及灸法进行了论述,
这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反映了经络系统认识的早期面貌。
第二阶段: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
时间:主要从战国到秦汉,以《黄帝内经》成书为标志。
代表作品:《黄帝内经一灵枢》、《明堂孔穴治要》、《素问》
代表人物:扁鹊、张仲景、华佗
第三阶段:针灸学术发展时期
魏晋时代的皇甫谧编写的《针灸甲乙经》,共收录349个腌穴的名称、定位和刺灸法,并
对各科病证的针灸治疗进行了归纳和论述,成为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隋至唐初的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广泛收集了前代针灸医家的经验和个人的体会,
并绘制了“明堂三人图”,把人体正面、侧面及背面的十二经脉用五种颜色标出,奇经八脉
用绿色标明,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腌穴图(已佚),他还创用了“阿是穴”和“指寸
法”。
北宋的针灸学家王惟一在经穴考订和针灸学教具方面作了开拓性的工作,他对354个明
堂孔穴进行了重新考订,于公元1026年著《铜人腌穴针灸图经》,雕印刻碑,由政府颁布。
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
第四阶段:针灸学术的衰退时期:清朝开始走向衰退
第五阶段:针灸学术的兴起。
1979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推荐43种病应用针灸治疗。为适应针灸医学的国
际化发展要求,我国成立了多个针灸国际培训中心,为许多国家培养了针灸人才,目前在全
世界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治病。
第二讲
一、经络的定义
经络是人体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包
括经脉和络脉。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包括经脉与络脉,经络指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包括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
十二皮部;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踊脉、阳踊脉。
络脉指十五络脉和孙络与浮络。
三、十二正经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
膀胱)和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四、十二经脉的命名
阴:指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心包;
阳:指腑,包括: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五、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规律1: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规律2:四肢的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
规律3: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规律4: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规律5: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
规律六:表里阴阳经在四肢末端衔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衔接;异名阴经在胸部衔接
第三讲
一、腌穴的发展、分类和命名
腌穴的概念:腌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施术
的部位。
⑴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和任、督脉循行线上的腌穴,具有固定的名称、
部位和归经,是人体穴位的主体。
⑵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
四经系统的腌穴。这些穴位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
⑶阿是穴:是既无固定名称也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
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腌穴。
(4)交会穴:指二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合部位的腌穴。
二、腌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1)腌穴的主治特点
⑴近治作用:即所有腌穴可治疗所在部位局部及临近组织、器官的病证,这是一切腌穴
的最基本主治特点。
⑵远治作用:是指十四经脉的腌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能治疗本经脉所联系
的远端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
⑶特殊作用:是指许多胸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某些相对特异性的治疗作用。
(2)腌穴的主治规律:分经主治规律和分部主治规律
⑴分经主治规律:是指某,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或相应脏腑等的病证。
①手三阴经手太阴经:肺、喉病。手厥阴经:心、胃病、神志病。手少阴经:心病、
神志病。三经的相同主治为胸部病。
②手三阳经手阳明经:前头、鼻、口、齿病。手少阳经:侧头、胁肋病,耳病、目病。
手太阳经:后头、肩胛、神志病,耳病,目病。三经的相同主治为咽喉病和热病。
③足三阴经足太阴经:脾胃病。足厥阴经:肝病。足少阴经:肾病、肺病、咽喉病。
三经的相同主治为前阴病和妇科病。
④足三阳经足阳明经:前头、口齿、咽喉、肠胃病。足少阳经:侧头、耳病,胁肋病。
足太阳经:后头、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病)。三经的相同主治为眼病、神志病和热病。
⑤任督二脉任脉: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督脉: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有醒
脑开窍作用。两经的相同主治为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⑵分部主治规律: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腌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即腌穴的
分部主治与腌穴的位置特点相关。
①头面部:眼区穴治眼病;鼻区穴治鼻病,督脉该区穴具有醒脑开窍作用;颈区穴治疗
舌病、咽喉病、喑哑、哮喘、食管病、颈部病;前头和侧头区穴治疗局部、眼、鼻病;后头
区穴治疗神志病、局部病;项区穴治疗神志病、喑哑,咽喉、眼、头顶病。
②胸膺胁腹部:胸膺区穴治疗胸、肺、心病,任脉该区穴治疗胸、肺病;腹区穴治疗肝、
胆、脾、胃病,任脉的鸠尾、巨阙治疗神志病,上院至下脱区治疗胃肠病,水分治疗水肿病;
少腹区穴治疗经带、前阴、肾、膀胱、肠病;任脉该区穴治疗经带、肾、膀胱、肠、前阴病,
可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
③肩背腰尻部:肩胛区治疗局部、头项病;背部膈俞以上主治肺、心病,督脉至阳以上
主治发热、神志、肺病;背腰区肝俞至三焦俞主治肝、胆、脾、胃病,督脉筋缩至悬枢主治
脾、胃、神志、腰脊病;腰尻区肾俞至会阳主治肾、膀胱、肠、后阴、经带病,督脉命门至
长强主治肾、经带、后阴、腰脊病。
三、腌穴的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作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
以确定腌穴位置的方法。
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也称自然标志定位法):是根据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
据来确定胸穴位置的方法。人体体表解剖标志可分为固定的标志和活动的标志。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根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腌穴的定位方法,包
括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和横指同身寸。
4.简便定位法:是临床上一种简便易行的腌穴定位方法。
第四讲
一、毫针刺法
1.毫针:构造、规格、检查和保藏。
2.毫针刺法的练习:包括指力练习、手法练习和自身练习。毫针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选
大小、长短适宜的针具。消毒包括针具、医者手指、针刺部位和治疗室的消毒等。
3.体位的选择:常用的体位有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
4.毫针刺法:毫针进针法包括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
针法、提捏进针法)和针管进针法。
针刺的角度主要根据病情治疗需要、补泻的要求和穴位所在部位的特点而决定;针刺的
角度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和横刺三种。针灸临床必须掌握适宜的深浅度,-•般应察形气、观
年龄、辨病情、识部位酌定其深浅度。
行针又名运针,进针后为促使得气、调节针感和为使针感向某一方向传导而采取的操
作方法(运针)。行针的手法可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基本手法为提插法和捻转法,是行
针的基本操作方法。辅助手法有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和震颤法。
5.得气: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捻转或提插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
位获得经气感应。针刺得气表现为患者和医者两个方面的感觉,患者可感觉针刺部位有酸胀、
麻重等,有时还出现热、凉、痒、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方向和部位的传导和
扩散现象。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肤瞄动、震颤等反应,有的还可见到针刺腌穴部位的
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象。医者的刺手亦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得气是毫针刺法取得疗效的关键。若针刺后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
者刺手亦感觉到针下空松、虚滑。若针刺不得气,可采用行针催气,或留针候气,或温针,
或加灸等辅助方法以促使其得气。
6.针刺补泻手法:有单式补泻手法和复式补泻手法两类。
⑴单式补泻手法包括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
和平补平泻。⑵复式补泻手法主要有烧山火、透天凉。临床上最常用的是捻转、提插补泻和
平补平泻,应重点掌握其操作方法。
针刺补泻效应与患病机体的功能状态、所取腌穴的性能和针具、施术手法等因素有关。
7.留针与出针:也是毫针刺法的重要内容。留针分为“静留针”和“动留针”,留针时间的
长短,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出针是指行针完毕后,将针拔出的操作方法。出针的快慢,必
须结合病情和各种补泻手法的需要而定,出针一般情况下要防止出血。
8.针刺异常情况:是指在针刺过程中发生的特殊现象,如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和
气胸等。异常情况的出现,多由操作不慎,疏忽大意,或犯刺禁,或针刺手法不当,或对人
体解剖部位缺乏全面了解所致。
第五讲
1、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体内: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返循胃口,上膈属肺。
体表:从胸前壁外上方,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止于拇指梯侧端。支脉从腕后到食指梯侧
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二、主治概要
肺系疾病: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咳血,胸痛。
外经病:肩背痛,肘臂挛痛,手腕痛。
三、腌穴
本经共11个腌穴: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
少商。(重点掌握5穴)
1、中府(肺募穴,手、足太阴经交会穴)
【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云门穴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功效】宽胸理气,清热宣肺。
【主治】1.咳嗽,气喘,胸痛,胸中烦满。
2.肩背痛。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可灸。
2、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梯侧凹陷处。
【功效】清泻肺热,降逆止咳。
【主治】1.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2.吐泻,腹痛。
3.小儿急、慢惊风。4.肘臂挛痛,瘫痪。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放血;可灸。
3、孔最(郑穴)
【定位】在前臂掌面槎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功效】调理肺气,清热止血。
【主治】1.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失音,热病无汗。
2.急性出血病证(呼吸系统多用)。痔疮出血。
3.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0寸;可灸。
4、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槎侧,梯动脉搏动处。
【功效】清热宣肺,止咳利咽,疏经通络。
【主治】1.咳嗽,气喘,咳血,胸中烦满,咽喉肿痛。
2.无脉症。
3.腕臂痛。
【操作】避开楼动脉,直刺0.3〜0.5寸;可灸,禁化脓灸。
5、少商(井穴)
【定位】在拇指末节梯侧,距指甲角0.1寸。
【功效】清肺利咽,开窍苏厥。
【主治】1.急救穴之一,多用于抢救中风昏迷,小儿惊风,中暑。
2.急性咽喉肿痛,吞食困难。3.咳嗽,气喘,鼻蚂,喉痹。4.热病,癫狂。
【操作】浅刺0.1〜0.2寸,或点刺放血;可灸。
2手厥阴心包经
一、经脉循行
体内:起于胸中,属心包,络三焦。
体表:从胸部抵腋下,沿上肢内侧正中下行,止于中指端。支脉从掌中至无名指尺侧端,
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二、主治概要
心胸病:心痛,心悸,心烦,胸闷,胸痛。
神志病:不寐,多梦,癫狂,痫证,小儿高热惊厥。
外经病:肘臂痛,掌心热。
三、月俞穴
本经共9穴:天池、天泉、曲泽、郑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重点掌握3穴)
1、曲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功效】清热宁心,疏经活络,降逆止呕。
【主治】1.心痛,心悸,胸痛。2.呕吐,胃痛,中暑,泄泻。
3.热病,瘾疹。4.肘臂痛。
【操作】直刺0.8〜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可灸。
2、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税侧腕屈肌腱之间。
【功效】宁心安神,理气和胃,疏经活络。
【主治】1.心悸,心胸胁痛。2.休克,无脉症,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
3.胃痛呕吐,呃逆。4,失眠,癫狂,痫证,郁证,偏头痛。
5.中风偏瘫,肘臂挛痛。6.热病,疟疾。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3、中冲(井穴)
【定位】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功效】清热开窍,宁心安神。
【主治】1.(急救)中风昏迷,中暑,昏厥,小儿惊风。2.胸痛,心烦,舌强肿痛。
3.热病,掌中热。
【操作】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3、手少阴心经
一、经脉循行
从心中开始,出来属于心脏与它脏相连的系带,下过膈肌,络小肠。
支脉:从心脏的系带部向上挟咽喉,而与眼球内连于脑的系带相联系。
直行经脉:从心系(即心与它脏相联系的系带)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腋下(极泉),沿上臂
内侧后缘,走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青灵),下向肘内(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灵道、
通里、阴郡、神门),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少府),沿小指的德硼于末端(少冲),
接手太阳小肠经。
二、主治概要
心胸病:心痛,心悸,怔忡,心烦,胸痛。
神志病:不寐,健忘,癫狂痫。
外经病:肘臂痛,掌心热。
三、腌穴
本经共9穴: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都、神门、少府、少冲。
(重点掌握2穴)
1、少冲(井穴)
【定位】在手小指末节槎侧,距指甲角0.1寸。
【功效】醒脑开窍,清热熄风。
【主治】1.心痛,心悸,胸胁痛。
2.中风昏迷,癫狂,热病。
【操作】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2、少海(合穴)
【定位】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牌连线的中点处。
【功效】清心安神,通络止痛。
【主治】1.肘臂挛痛,麻木,颤抖。
2.心痛,癫狂痫证,瘴病,善笑,健忘。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可灸。
第六讲
1、手阳明大肠经
一、经脉循行
体表:从食指槎侧端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经肩颈上颜面,在人中沟交叉到对侧,在鼻翼
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体内:络肺,属大肠。面部支脉进入下齿龈,绕上唇。联系的器官有齿(入下齿中)、口、
鼻(还出夹口…上夹鼻孔)
二、主治概要
头面五官疾病: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头痛,鼻蝴。
热病:身热,热病无汗,多汗。外经病:疹疡,肩臂痛,上肢不遂。
三、腌穴
本经共20穴: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
池、肘醪、手五里、臂席、肩鹘、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醪、迎香。(重点掌握7穴)
1、商阳(井穴)
【定位】在手食指末节槎侧,距指甲角0.1寸。
【功效】清肺利咽,开窍泻热。
【主治】1.中风,热病昏厥。2.咽喉肿痛,下齿痛。3.耳鸣,耳聋。
4.食指麻木。现多用于腮腺炎,咽炎,急性扁桃体炎,口腔炎,急性胃肠炎等。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2、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槎侧缘的中点处。
【功效】清泄邪热,助阳解表,行气活血,通调腑气。
【主治】1.头面一切疾患,如头痛,下齿痛,口眼歪斜,鼻蜘,鼻渊,耳聋,瘁腮,失喑,
目赤肿痛。2.胃肠病主要配穴之一如胃腕痛,腹痛,便秘,痢疾。3.外感病:发
热恶寒,无汗多汗,咳嗽,疟疾。4.半身不遂,小儿惊风,狂躁证。5.疔疮,疥
疮,瘾疹等皮肤外科病证。6.痛经,经闭,滞产,胎盘不下等产科病证。7.本穴为
全身镇痛镇静要穴之一,常用于针刺麻醉。
【操作】直刺0.5〜1.0寸。可灸。孕妇禁针刺。
3、阳溪(经穴)
【定位】在腕背横纹槎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功效】清热安神,明目利咽。
【主治】1.头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齿痛,目赤。2.热病,心烦,癫狂,痫证。
3.腕臂痛。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4、曲池(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牌连线中点。
【功效】散风止痒,清热消肿。
【主治】1.热病,丹毒,疮,疥,瘾疹,瘵疡,疟疾。2.咽喉肿痛,牙齿痛,目赤肿痛。3.上
肢不遂,肘臂无力。4.腹痛,呕吐,泄泻,痢疾。
5.癫狂,善惊,高血压。6.月经不调。
【操作】直刺0.8〜1.2寸;可灸
5、手三里
【定位】在前臂背面槎侧,当阳溪穴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功效】疏经活络,理气通腑。
【主治】1.手臂麻木,疼痛,肘挛不仰,上肢不遂。2.牙齿痛,颊肿。
3.腹胀,腹痛,呕吐,泄泻。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6、肩鹘
【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功效】疏风散热,通经活络。
【主治】1.肩臂痛,上肢不举,上肢不遂,肩中热。2.瘵痈,风热瘾疹,牙痛。
现多用于肩周炎,上肢瘫痪,臂神经痛等。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可灸。
7、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功效】散风清热,通利鼻窍。
【主治】1.鼻塞,不闻香臭,鼻蝴,鼻渊,鼻息肉。2.口眼歪斜,面痒,面浮肿。
【操作】斜刺0.3〜0.5寸一;可灸。
2、手少阳三焦经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无名指尺侧端,沿上肢外侧正中上行,经肩、颈,绕耳,止于眉梢,支脉在目
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体内:属三焦,络心包,支脉到额角、面颊、目眶下和耳内。
二、主治概要
头面五官疾病:偏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肿痛,咽喉痛。
热病:感冒发热,疟疾,便秘。外经病:手背肿痛,肘臂痛,肩背痛,颈项痛。
三、腌穴
本经共23穴: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
冷渊、消海、席会、肩髅、天髅、天牖、翳风、瘦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醪、丝竹空。
(重点掌握2穴)
1、关冲(井穴)
【定位】在手环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功效】清热解表,清心聪耳。
【主治】1.中风昏迷,热病,心烦,中暑。
2.咽喉肿痛,头痛,目赤,耳鸣耳聋。
【操作】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2、外关(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槎骨之间。
【功效】清热解表,聪耳明目,解痉止痛。
【主治】1.手指疼痛,肘臂屈伸不利,肩痛,上肢偏瘫。
2.热病,偏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3.胸胁痛。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3、手太阳小肠经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小指尺侧端,沿上肢外侧后缘上行,经肩,绕肩胛,上颜面,过目外眦至耳
屏前。支脉从额部至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体内:络心,属小肠。
联系的脏腑器官包括小肠、心、胃、咽、目、耳、鼻。
它是唯一-的--条既到达目内眦(睛明穴),又到达目外眦(瞳子髅)的经脉。
二、主治概要
头面五官疾病:耳鸣,耳聋,头痛,目翳,咽喉肿痛。
热病:发热,疟疾,黄疸。外经病:肘臂痛,肩背痛,颈项强痛。
三、腌穴
本经共19穴: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嚅俞、天宗、
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额修、听宫。(重点掌握2穴)
1、少泽(井穴)
【定位】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功效】增液通乳,清热利窍。
【主治】1.头痛,项强,咽喉肿痛,耳鸣耳聋。
2.热病昏迷,中风昏迷。
3.乳痈(初起),乳汁少。
【操作】斜刺0.1寸;或用三棱针放血;可灸。
2、听宫(手足少阳、手太阳经交会穴)
【定位】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牌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功效】聪耳消肿。
【主治】耳鸣耳聋,孵耳,齿痛。
【操作】微张口,直刺0.5〜1寸;可灸。
手三阳经的比较
手阳明手太阳手少阳
起于食指槎侧端小指尺侧端手无名指尺侧端
沿上肢外侧前缘后缘中间
经过肩上肩后,绕肩胛上肩
络属脏腑器大肠、肺、下齿、小肠、心、胃、咽、三焦、心包、耳、目
官口、鼻目外眦、耳、鼻锐眦
上颜面,止
对侧鼻翼旁同侧耳屏前眼外角
于
商阳少泽关冲少商少冲中冲
食指槎小指尺无名指拇指梯小指槎中指中
定位
侧侧尺侧侧侧间
不手阳明手太阳手少阳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
归经
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肺经心经心包经
同耳鸣耳舌强不
乳痈、乳咽喉肿心悸心
主治齿痛聋头痛语小儿
少痛痛
点目赤惊风
相1、特定穴类别:都属于井穴,脉气较小。
同2、治疗:均可治疗热病、昏迷;少商、商阳、少泽主治咽喉肿
点痛。
3、针刺方法: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第七讲
1、足太阴脾经
(-)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足内侧、小腿内侧胫骨后缘上行,在内踝上8寸交到足厥阴肝
经之前,上行于小腿及大腿内侧前缘,经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和胸部(前正中线旁开
6寸)上行,止于腋下第六肋间。
体内:属脾,络胃,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支脉从胃上膈,注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脾、胃、心、咽、舌。
(-)主治概要
脾胃病: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鸣,胃脱痛。
前阴病:月经不调,崩漏,小便不利,遗尿,遗精。外经病:下肢痿痹,脚气。
(三)腌穴
本经共21穴: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
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1、隐白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功效】调经统血,健脾宁神,醒脑开窍。
【主治】1.多用于血证:如月经过多,崩漏,吐血,蚓血,尿血,便血。
2.癫狂,多梦,惊风,昏厥。3.腹胀,泄泻。
【操作】浅刺0.1〜0.2寸一,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2、太白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功效】健脾化湿,理气和胃。
【主治】1.胃痛,腹胀,腹痛,肠鸣,呕吐,泄泻等消化系疾病。
2.体重节痛,足痛,足肿,痿证。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3、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功效】健脾化湿,和胃宁神。
【主治】1.胃肠道疾病:胃痛,呕吐,食不化,腹痛,肠鸣腹胀,泄泻,痢疾。
2.心痛、胸闷。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4、三阴交(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功效】健脾和胃,补益肝肾,调经止带。
【主治】1.脾胃疾患:肠鸣腹胀,泄泻,饮食不化。
2.妇产科疾患:月经不调,带下病,经闭,崩漏,产后血晕,恶露不行,痛经。
3.小浸疾患:遗精,阳痿,不孕,难产,滞产,疝气,小便不利,遗尿,水肿。
4.失眠、高血压。
5.皮肤病。
6.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孕妇禁针刺)
5、血海(采用简便取穴法)
【定位】在大腿内侧,怅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功效】调经统血,健脾化湿。
【主治】1.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
2.皮肤湿疹,瘾疹,丹毒,皮肤瘙痒。
【操作】直刺0.8-1寸;可灸。
2、足少阴肾经
(-)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循内踝,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经腹胸第一侧线,
止于锁骨下。
体内: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循咽喉,挟舌本,支脉从肺联络心脏,流注胸中,
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本经联系的脏腑器官包括肾、膀胱、肝、肺、心、喉咙、舌。
(-)主治概要
妇科、前阴病: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精,遗尿,瘾闭。
肾虚证:耳鸣,耳聋,腰痛,咽痛,气喘,下渴、齿痛。
外经病:足心热,下肢痿痹,股内后侧痛。
(三)腌穴
本经共27穴: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
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
神藏、鹿中、俞府。(重点掌握4穴)
1、涌泉
【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
前1/3与后2/3交点处。
【功效】益肾通便,平肝熄风。
【主治】L头痛,眩晕,昏迷,晕厥,善恐,癫狂,小儿惊风,失眠。
2.便秘,小便不利。
3.咽喉肿痛,舌干,失音。
4.足心热,下肢瘫痪。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2、然谷
【定位】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功效】益肾固泄,导赤清心。
【主治】1.妇科病及生育疾患:月经不调,阴挺,阴痒,白浊;遗精,阳痿。
2.小便不利,泄泻,消渴,黄疸。
3.咽喉肿痛,咳血。
3、太溪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益肾纳气,培土生金。
【主治】1.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咳嗽,气喘,咯血。
2.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健忘,失眠。
3.消渴,小便频数,下肢冷厥,足跟痛。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4、照海(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功效】滋阴宁神,通调二阴。
【主治】1.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频数。
2.目赤肿痛,咽喉干痛,失音。
3.失眠,嗜卧,痫证,惊恐不宁。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第八讲
1、足阳明胃经
(-)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鼻翼旁,上行眼眶下缘,折回下行口角,在下颌角前分成两支,一支上额角,另
一支下沿颈前外下行缺盆,循乳中,夹脐旁两寸,经下肢前缘下行,止于足次趾外侧端。胫
部支脉从膝下三寸至中趾外侧,附部支脉从足背至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体内:属胃,络脾。入上齿龈。
(-)主治概要
・脾胃疾病:胃脱痛,呕吐,腹胀,肠鸣,痢疾。
•头面五官疾病:头痛,口眼歪斜,齿痛,面痛,牙关紧闭。
•外经病:乳痈,膝痛,下肢痿痹,脚气。
(三)腌穴
本经共45穴:承泣、四白、巨髅、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
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
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
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重点掌握17穴)
1、梁门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功效】健胃调中,和胃理气。
【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2、天枢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
【功效】健脾和胃,调经导滞。
【主治】1.绕脐腹痛,腹胀肠鸣,肠痈,痢疾,泄泻,呕吐。
2.痛经,月经不调,崩漏。
【操作】直刺1.0〜1.5寸;可灸。
3、归来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功效】调经止带,理气止痛。
【主治】1.闭经,白带,阴挺,少腹痛,月经不调。
2.疝气,阴茎痛。
【操作】直刺1.0〜1.5寸;可灸。
4、伏兔
【定位】在大腿前面,当慌前上棘与谶底外侧端的连线上,谶底上6寸。
【功效】疏经通络,理气活血。
【主治】1.腰膝冷痛,下肢痿痹。
2.腰胯疼痛。
3.腹胀,疝气。
【操作】直刺1.0〜2.0寸;可灸。
5、梁丘
【定位】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骼前上棘与骸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骸底上2寸。
【功效】通经活络,理气止痛。
【主治】1.急性胃痛,乳痈。
2.膝骸肿痛,下肢不遂。
【操作】直刺1.0〜1.5寸;可灸。
6、犊鼻
【定位】屈膝,在膝部,膑骨与膑韧带外侧凹陷中。
【主治】膝肿痛。
【操作】屈膝90°,向后内斜刺1.0〜1.5寸。
7、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功效】健脾和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通经活血。
【主治】L全身强壮要穴,常用艾灸能强身健体。
2.胃肠病之主穴,如胃痛,呕吐,腹胀,泄泻,便秘,疳疾等消化系病证。
3.咳嗽多痰,癫狂,妄笑,痫证。
4.心悸气短,产后血晕,晕厥。
5.膝胫疫痛,下肢不遂,脚气,水肿。
6.乳痈。
【操作】直刺1.0〜2.0寸;可灸。
8、上巨虚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功效】健脾和胃,理气通腑。
【主治】1.肠中切痛,痢疾,泄泻,腹胀,肠鸣,腹痛。
2.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0〜L5寸;可灸。
9、丰隆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功效】健脾化痰,和胃降逆。
【主治】1.哮喘,咳嗽多痰(本穴为全身祛痰之要穴)。
2.头痛,眩晕,癫狂痫证。
3.下肢痿痛,痿痹。
【操作】直刺L0〜1.5寸;可灸。
10、解溪
【定位】在足背部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主治】1.头痛,眩晕,癫狂。
2.腹胀,便秘。
3.下肢痿痹,足踝肿痛。
【操作】直刺0.5〜1.0寸。
2、足少阳胆经
(-)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目外眦,经耳前、耳后、颍部、肩,沿胸、腹、下肢外侧下行,止于足第四趾外
侧端。支脉从足背至足大趾外侧端,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体内:络肝,属胆。
(二)主治概要
头面五官疾病: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肿痛,口眼歪斜,齿痛,咽喉肿痛。
神志病:癫狂痫,多梦,惊悸。
热病:黄疸,口苦。
外经病:肩痛,胁痛,腰腿痛,下肢痿痹。
(三)腌穴
本经共44个腌穴:重点掌握瞳子髅、听会、率谷、阳白、风池、肩井、日月、带脉、环跳、
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足窍阴16穴。
1、风池(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
【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平肝熄风,清热解表,聪耳明目。
【主治】1.头痛,颈项强痛,感冒,热病。
2.眩晕,中风,高血压,口眼歪斜。
3.目赤肿痛,鼻塞,鼻渊,耳鸣。
【操作】针尖微向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或向对侧风池方向透风府(督脉穴)。
深部为延髓,不可向上斜刺,严格掌握深度与角度;可灸。
2、肩井
【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处。
【功效】散风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1.颈项强痛,肩背痛,手臂不举。
2.乳痈,乳汁少,难产,滞产,疝气。
【操作】直刺0.5〜0.8寸,深部为肺尖,慎不可深刺,孕妇禁针刺;可灸。
3、环跳(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
【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慨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
点处。
【功效】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腰腿痛。
【操作】直刺2〜3寸,(有麻感向下肢放射);可灸。
4、阳陵泉(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功效】疏肝利胆,舒筋镇痉。
【主治】1.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
2.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
3.小儿惊风。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5、光明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功效】明目,通络。
【主治】1.夜盲,目痛,颊肿。
2.下肢痿痹,膝痛。
3.乳房胀痛,乳汁少。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6、悬钟(八会穴之髓会)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功效】疏肝益肾,强筋健骨。
【主治】1.颈项强痛,胸胁疼痛,半身不遂。
2.腰腿痛,脚气。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3、足太阳膀胱经
(-)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目内眦,上额,循头顶,夹督脉下项,分成两支,沿脊柱旁开1.5寸及3寸、大
腿后侧下行,汇合于胴窝正中,沿小腿后侧、足外侧下行,在小趾外侧端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体内:络肾,属膀胱,联络脑。
(-)主治概要
外经病:头痛,目疾,项强,背腰痛,下肢痿痹。
脏腑病:背俞穴主治所属脏腑的病证。
神志病:癫狂,痫证,失眠。
(三)腌穴
本经共67穴:重点掌握睛明、攒竹、天柱、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
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修、承扶、委中、膏肓、志室、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23穴的定位、归经、特定穴类别、操作。
1、风门
【定位】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解表宣肺,护卫固表。
【主治】L发热,咳嗽,鼻塞,多涕。
2.头痛,颈项强痛,肩背痛。
【操作】向内斜刺0.5〜0.8寸;可灸。
【应用】1.风门为祛风要穴之一,治一切外感中风之证。
2.《玉龙歌》:“媵理不密咳嗽频,鼻流清涕气昏沉,须知喷嚏风门穴,咳嗽宜加艾
火深。”
2、肺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宣肺平喘,化痰止咳,清热理气。
【主治】1.咳嗽,气喘,胸满,鼻塞。
2.骨蒸,潮热,盗汗。
3.喉痹,吐血,咯血。
4.风疹,座疮,腰背痛,癫狂。
【操作】向内斜刺0.5〜0.8寸;可灸。
3、心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宽胸降气,宁心止痛。
【主治】1.心痛,心悸,胸闷。
2.咳嗽,气喘。
【操作】向内斜刺0.5〜0.8寸;可灸。
4、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5、胆俞: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清热化湿,疏肝利胆。
共同主治:肝胆疾病,尤其是黄疸病。
【操作】均向内斜刺0.5〜0.8寸;可灸。
6、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7、胃俞: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健脾和胃,理中降逆。
共同主治:脾胃疾患。
【操作】均向内斜刺0.5〜0.8寸;可灸。
8、肾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益肾助阳,纳气利水,强腰聪耳。
【主治】1.生育疾患:遗精,阳痿。
2.小浸疾患:遗尿,小便频数,小便不利。
3.妇科疾患:月经不调,白带。
4.耳鸣耳聋,腰膝痰痛。
5.洞泄不化,五更泄泻。
6.咳喘少气。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9、承扶
【定位】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功效】消痔通便,舒筋活络。
【主治】1.腰腿疼痛,下肢瘫痪。
2.痔疾。
【操作】直刺L5〜2.5寸;可灸。
10、承山
【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
尖角凹陷处。
【功效】理肠疗痔,舒筋活络。
【主治】1.痔疾,便秘。
2.腰腿痛。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11、昆仑
【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舒筋活络,清利头目,镇痉止痫。
【主治】1.头痛,项强,肩背拘急,目眩,鼻蚂。
2.癫痫,难产。
3.腰舐疼痛,足跟肿痛。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孕妇禁针刺)
12、申脉(八脉交会穴,通阳跷)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功效】镇静止痫,宁心安神。
【主治】L头痛,眩晕,失眠,癫狂,痫证。
2.腰腿痛,项强,足背痛。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第九讲
一、任脉
(-)任脉的循行
任脉起始于中极下的会阴部,向上经过阴毛处,沿腹里上出关元穴,向上到咽喉部,再
向上到下颌、口旁,沿面部进入目下。
(-)主治概要
♦下焦病:少腹胀满、疼痛,二便不通,遗精,月经不调,痛经。
♦中焦病:腹胀,腹痛,肠鸣,腹泻,胃院痛,呕吐,纳呆,水肿。
♦上焦病:胸闷,气喘,咳嗽,胸痛,呃逆。
♦面颈部疾病:失语,口眼歪斜,齿痛。
(三)腌穴
本经共24个腌穴: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脱、
建里、中脱、上腕、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矶、天突、廉泉、承
浆。
1、中极(膀胱募穴,任脉、足三阴经交会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功效】助阳利水,调经止带。
【主治】1.痛闭,水肿,遗尿。
2.遗精,阳痿,疝气。
3.痛经,产后恶露不下,阴挺,月经不调,带下。
【操作】直刺1〜1.5寸;穴位深部为膀胱,需排空尿液后再行针刺;廨闭者用斜刺或平刺;
孕妇禁针刺;可灸。
2、关元小肠募穴,任脉、足三阴经交会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功效】培元固本,补益下焦。
【主治】1.遗精,阳痿,早泄,遗尿,小便频数,尿闭。
2.痛经,黄白带下,月经不调,不孕。
3.腹痛,泄泻。
4.中风虚脱,虚劳羸瘦无力。(为全身强壮穴之一,为保健要穴。)
【操作】直刺1〜1.5寸;穴位深部为膀胱,需排空尿液后再行针刺;癖闭者用斜刺或平刺;
孕妇禁针刺;可灸。
3、气海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功效】益气助阳,调经固精。
【主治】1.腹痛,泄泻,便秘。
2.遗尿,耀闭,遗精,滑精,阳痿。
3.崩漏,带下,月经不调,阴挺,产后恶露不止。
4.中风虚脱,真气不足,肌体羸瘦无力。(具强身健体作用,为保健要穴之一。)
【操作】直刺1〜1.5寸,宜用灸法;孕妇慎用。
4、神阙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功效】回阳救逆,利水固脱。
【主治】1.久泻,脱肛,腹胀,绕脐腹痛。
2.中风虚脱,四肢厥冷。
【操作】禁针刺;宜用隔盐灸,或艾条灸;孕妇慎用。
5、中皖RN11(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效】健脾和胃,温中化湿。
【主治】1.胃痛,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反胃,呕逆,食不化,纳呆,疳积。
2.咳喘痰多,失眠,脏躁,癫痫。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二、督脉
1、督脉的循行
起于小腹内,出会阴,经长强沿慨、腰、背、项正中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顶,下前额,
经鼻柱,止于上唇内。联系脏腑有肾、心。联系的器官有生殖器、脑、鼻、咽喉、口唇、眼。
2、督脉的腌穴
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地产项目合作开发与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合同
- 2025年度汽车租赁合同细则-含新能源汽车充电支持
- 2025版实习保密协议书及数据保密条款
- 2025年度新能源电池产品全国代理商合作协议
- 2025年酒店餐厅桌椅升级改造采购合同示范
- 2025年智慧城市照明系统电工施工劳务分包合同
- 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版石材地质勘探与矿山开采合作协议
- 2025年度多金融机构联合贷款合同
- 2025年高端别墅及私人住宅保洁服务承包合同
- 2023年福建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解析
- 未成年人保护法普法宣传教育课件
- 智慧车辆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 《泌尿系统护理》课件
- 《化工仪表知识培训》课件
- DB21T 2655-2016 花生节本增效栽培技术规程
-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基础乐理与视唱》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网约车司机安全培训
- 《汽车文化(第二版)》中职全套教学课件
- 混凝土劳务加工合同模板
- 2019新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1整本教材课后习题全部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