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汇报人: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过综合单元学习成果反馈汇报人:单元综合检测
75分钟
100分1.新情境
《秦律》规定:保举被废除官籍的人为吏,要罚以两副铠甲。无独有偶,汉代律令中也有“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的记载,山阳侯张当居为太常时因荐举子弟多不符实而受到“完为城旦”的处罚。材料意在强调秦汉时期(
)
CA.官吏选任注重实际从政能力
B.推行了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C.国家注重所荐举官吏的质量
D.道德是考核官员的主要标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解析】
材料显示秦汉时期实行的官员举荐过程中,举荐人和被举荐人存在连带责任关系,如果被举荐人不合格(贪腐,能力不足等),举荐人就会受到牵连,这是一种变相的监察,意在约束和督促举荐人举荐合格人选,体现了当时国家注重所举荐官吏的质量,C项正确;对于官员从政能力的重视只是材料部分内容,不够全面,排除A项;外儒内法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官员考核,排除D项。2.[2024江苏南通调研]西汉时,朝廷的主计机构是丞相与御史府,皇帝想要向郡国上计吏了解情况,则要遣近臣问询。东汉初年,计吏上计后,还要面见皇帝应对提问,还有可能被授予官职,部分计吏还要负责转呈刺史的奏事。这一变化反映出(
)
BA.察举选官制度日益完善
B.大一统国家治理的优化C.官员考核程序渐趋复杂
D.郡国计吏获得了监察权时间计吏上计情况历史解读西汉郡国上计吏向丞相与御史府上计,皇帝想要向郡国上计吏了解情况,则要遣近臣问询皇帝间接了解地方事务东汉计吏上计后,还要面见皇帝应对提问,还有可能被授予官职,部分计吏还要负责转呈刺史的奏事皇帝可以直接掌握地方上计的相关情况,加强了对地方事务的掌控,政府的治理能力得到提升,B项正确【解析】解读材料,上计属于官员考核制度,察举制属于选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通过上计制度皇帝加强对地方掌控,并未对具体考核程序进行强调,排除C项;“部分计吏还要负责转呈刺史的奏事”说明计吏起到一定监察作用,但并不具有监察权,排除D项。3.人物品题即臧否人物,是汉魏六朝士族社会最重要的文化风尚之一。有学者总结为:汉末清议,尚“德行”;曹魏初霸,辨“形名”;两晋玄风,重“神韵”;南朝衰落,好“文采”。其实质是(
)
DA.削弱地方豪强势力
B.强化对官员的监察C.巩固儒学正统地位
D.控制选官的话语权【解析】
依据材料“人物品题即臧否人物”可知,涉及选官制度;“德行”“形名”“神韵”“文采”,体现的是各朝各代选官的依据和标准在发生变化,其实质是通过对人物品评,来控制选官的话语权,D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豪强势力大盛,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监察,排除B项;由“形名”“神韵”“文采”看不出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排除C项。4.新角度
唐代科举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诸科;明朝时经义、诗赋、策论虽并为科举考试科目,但将经义置于统摄地位。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
)
C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B.儒学统治地位逐步确立C.官僚政治角色发生变化
D.科举取士程序走向完善【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唐代科举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诸科,分科选拔精通经义、策略、法律、算数等有专业技能的技术型官僚。明朝时将经义置于统摄地位,表明科举制由选拔技术型官僚转向选拔具有价值立场(即信奉儒家义理)、政教兼通(即兼通行政和经学文教)的领导型官僚。从唐朝到明朝,科举制度由分科取士逐步演变为专以进士科(主要考经义)取士,所反映的是科举官僚政治角色的变化,C项正确;唐代和明代都实行科举制,只是考试科目和内容有变化,从中看不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排除A项;儒学统治地位在汉朝就逐步确立,唐代和明代都以儒学为正统,排除B项;材料反映科举考试科目和内容的变化,不能体现程序走向完善,排除D项。5.[2024皖江名校联盟月考]据记载,宋代,尤其南宋时期,学者们对科举考试试卷选本中优秀诗文进行圈点与品评蔚然成风,诗文评点也成为文学评论中的一种全新体裁,并涌现出了吕祖谦、谢枋得、刘辰翁等一些评点名家。这些现象的出现(
)
AA.与主流选官制度引发的文化需求相关B.表明主流文学体裁发生改变C.缘于文学艺术作品世俗化倾向的显现D.反映了文人雅趣与市井风情【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是宋代主流选官制度,文化教育也以科举考试为导向,这就导致社会上出现以诗文评点为科考服务的现象,这有利于提高士子的应试能力,实际上是一种文化需求的表现,A项正确;宋代主流文学体裁是词,诗文评点是“文学评论中的一种全新体裁”,并非主流文学体裁,排除B项;文艺作品世俗化倾向主要表现为市民文艺的发展,与材料现象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文人雅趣与市井风情,排除D项。6.[2024江南十校联考]宋代沿袭唐代监察体制,御史台与谏院构成中央行政监察机构,合称台谏系统。宋代以降至明清,言官多结党营私,谏官制度逐渐演化为皇帝御下之工具,始而谏院独立,继而科道合一,六科独立置署而后干脆并归都察院。这一过程(
)
DA.提升了监督稽查效率
B.避免了国家决策失误C.扩大了司法职权范围
D.适应了皇权强化需要【解析】
据材料,从宋代到明清,谏官从规劝君主到成为君主耳目监察百官,言谏机构也逐渐演变为专职监察机构,还出现了设在六部里的监察机构,这些变化体现出加强监察百官的趋势,监察机构成为强化皇权的工具,适应了皇权强化的需要,D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言谏机构不断演变,逐渐成为独立机构,其地位逐渐上升,但是无法判断其效率情况,排除A项;古代谏官有规劝君主的职责,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但后期其职责发生变化,由规劝君主到监督百官,主要作用是维护君主专制,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内容主要是监察机构的变化,监察机构不属于司法部门,因此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7.新概念·会推制度
[2024江西吉安期中]明朝嘉靖时期,会推制度已明确分为敕推和廷推,是指品级较高的官位缺员应补时,由吏部会集九卿等官,推举合格的候选人,呈请皇帝简选任用。下表所示为明万历以后的会推制度情形。会推层次参与官员候补官缺京官官缺外官官缺敕推大九卿(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五品以上官、科道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兵部尚书陕西三边总督、宣大总督、蓟辽总督、两广总督会推层次参与官员候补官缺京官官缺外官官缺廷推大九卿(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三品以上官大九卿三品以上官员(尚书、侍郎、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国子监祭酒等巡抚续表会推制度的实施()A.便于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
B.成为明朝主要的补官制度C.构建了较融洽的君臣关系
D.推动中央政令的贯彻执行【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推举官员的参与者比较多,而且都是朝廷的重要官员,综合了多方面看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人才,A项正确;会推制度只针对品级较高的官位,“主要的补官制度”不能得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君臣关系,排除C项;材料讲述的是推举官员制度,与中央政令贯彻执行无关,排除D项。√8.新角度·治理理念与实践
[2024河南郑州四中月考]雍正认为“凡地方水旱灾祲,皆由人事所致。或朝廷政事有所阙失,或督抚大吏不修其职,或郡县守令不得其人……此数端者,皆足以干天和而召灾祲”,一度下旨拟将水旱“定为地方官之考成”。这一治国理念(
)
CA.是对董仲舒儒学的继承与发展B.弱化了君主集权与国家治理的联系C.客观上助长地方讳匿灾情情形D.使国家治理蒙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解析】
材料中显示雍正认为“或朝廷政事有所阙失,或督抚大吏不修其职,或郡县守令不得其人”导致自然灾害,并准备将水旱灾害纳入地方官吏考核中,体现的是“天人感应”的国家治理理念,这一理念加强了朝廷对地方官员的约束,但同时也容易造成地方官吏为了政绩而隐匿水旱灾情的情况出现,C项正确;由材料看不出对“天人感应”理念的发展,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雍正帝的想法强化了君主集权与国家治理的联系,排除B项;材料中雍正强调通过加强吏治来避免自然灾害、更好地治理地方,此理念并非“神秘色彩”的体现,排除D项。9.[2024北京牛栏山一中月考]下图是1904年颁布的新学制“癸卯学制”的结构示意图(高等教育部分)。据图可知,清末高等教育改革(
)
注:通儒院,即清代的研究生院。DA.以发展近代实业为宗旨
B.彻底摒弃了“中体西用”思想C.重视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D.有利于推动社会择业观转变【解析】
据示意图,“癸卯学制”(高等教育部分)分为普通学堂、师范教育、实业教育三个体系,目的是培养近代社会需要的各类不同人才,体现了不同于传统科举制的价值追求,有利于推动社会择业观念的转变,D项正确;推行“癸卯学制”目的是改革教育,发展科教,培养人才,进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不单以发展实业为宗旨或目标,排除A项;“通儒院”的设置表明清末的高等教育改革仍然带有“中体西用”的某些痕迹,排除B项;该学制中的高等教育部分突出了结构多样化特点,旨在适应近代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而不是强调学生个体的全面协调发展,排除C项。10.[2024浙江温州模考]1934年,国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国性普通考试,涉及普通、教育、财务等行政人员,法院书记官,监狱官等9种考试种类,以选拔低级官员为主。从1931年到1947年,此类普通考试共举行14次,录取委任级文官6
210人。由此可见,普通考试(
)
CA.成为公务员的主要选拔方式
B.完成了西方文官制度中国化C.有利于公务员队伍的专业化
D.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解析】
根据材料,国民政府通过比较公平公正的全国性普通考试选拔低级官员,可使政府广纳贤才,提高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由“教育、财务”“法院书记官,监狱官”可知,考试按专业分类招收人员,这都有助于公务员队伍的专业化,C项正确;材料未介绍其他选拔方式,没有比较不能得出这成为公务员的主要选拔方式,排除A项;“完成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介绍考试程序,不能得出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排除D项。11.[2024江苏淮安调研]下表是1978—2011年我国部分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内容。这些改革(
)
1978—1986年明确提出干部“四化”的方针;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等1987—1999年提出分类管理改革,颁布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2000—2011年制定实施《改革纲要》,颁布实施《公务员法》AA.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组织保障
B.促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成C.确立了党管干部的组织原则
D.逐步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建设【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及所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干部队伍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组织保障,A项符合题意;改革开放后,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改革完成”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党对干部的管理,且党管干部的组织原则在新中国初期已经确立,排除C项;党内监督制度包括各级党的纪委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12.教材概念深化
[2024河北沧州调研]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一开始实行的是入门摸底考试,这是在招聘某个职位时单独设置的一个水平测试,只是考查考生是否具备基本工作能力。应试者是具有赐官权的议员或官员推荐来的,他们竞争某一岗位,表现最优异者会被录取。这种考试(
)
DA.杜绝了政党分肥制的弊端
B.折射了英国政党之间的尖锐斗争C.体现了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D.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恩赐官职制【解析】
据材料“应试者是具有赐官权的议员或官员推荐来的,他们竞争某一岗位,表现最优异者会被录取”可知,最初的文官选拔仍然以党派、关系、门第为基础,因此这种考试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恩赐官职制,D项符合题意;考试竞争的形式有利于选拔出有能力者,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政党分肥制的弊端,但是“杜绝”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凸显政党争斗,排除B项;材料中只涉及摸底考试一种形式,“考试形式的多样化”不能得出,排除C项。13.1813年,英国议会在新颁发的东印度公司特许状中,特意增加了一条新内容:将未在海莱伯里学校系统中修完4个学期课程或已修完但考试成绩不合格者任命为印度殖民政府职员的行为是非法的。1853年,英国议会剥夺了公司董事会的恩赐权。这一变化(
)
CA.完善了英国的政党政治
B.杜绝了政府官员的腐败C.积累了文官选用的经验
D.有利于政治的平稳运行【解析】
任命为印度殖民政府职员的条件是修完学校系统课程且成绩合格,“剥夺了公司董事会的恩赐权”,反映了官员选用重视学历、能力,体现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这积累了文官选用的经验,C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完善英国的政党政治无关,排除A项;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文官不受选举和执政党更迭影响,这有利于保障政府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材料所述不能体现,排除D项。14.[2024江西宜春十校联考]大洋造成的隔绝性、西部边疆亟待开发的广阔资源以及急剧膨胀的人口,使美国在政府管理事务中必然要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即“提倡一个人应该有一种明确被认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长,以期在施展其才能时获得优厚的报酬”。据此可知,美国文官制度(
)
BA.忽视了官员道德素质
B.适应了其政治经济发展需要C.加强了对人才的虹吸
D.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解析】
材料“提倡一个人应该有一种明确被认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长”说明美国文官制度强调专才,其背景是“大洋造成的隔绝性、西部边疆亟待开发的广阔资源以及急剧膨胀的人口”。综合可知,美国文官制度没有延续官僚政治传统、没有照搬欧洲文官通才制度,美国根据本国国情建立了一种适合美国政治与经济发展需要的考试制度,即文官制度强调专才的特殊地位,B项正确;强调专才未必就会忽视官员道德品质,二者之间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官制度与美国国情的适配性,未强调此制度对世界其他地区人才的吸引力,不能得出C项,排除;“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的结论不能据材料得出,排除D项。15.[2024山西吕梁四校联考]20世纪,随着美国政府规模的不断扩大,文官集团日益崛起与膨胀,他们可以通过提供方案、资料和信息等途径来影响总统决策,通过参与政治决策的形式来制约总统;在执行政策与法律的过程中,他们也拥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可以改变总统政策的初衷。材料表明美国文官(
)
DA.打破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实现了宪法权力框架的重构C.扭转了国会权力衰微的趋势
D.成为权力结构中的制衡力量【解析】
根据材料“通过提供方案、资料和信息等途径来影响总统决策,通过参与政治决策的形式来制约总统”“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可以改变总统政策的初衷”可知,美国文官在行政方面可以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制约总统,成为权力机构中的制衡力量之一,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文官在行政方面对总统的影响与制约,美国依然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权力框架并没有重构,排除A、B两项;国会是立法机关,材料没有涉及立法权,排除C项。16.在英国,撒切尔夫人将政治态度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这一行为(
)
BA.不利于文官参与政策制定和决策
B.试图加强对文官队伍的政治控制C.导致了政务官和事务官权责不分
D.破坏了文官制度职务常任原则【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撒切尔夫人将政治态度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基本的前提条件,并根据官员的政治倾向进行任命,意在加强对文官队伍的控制,打破文官“政治中立”的传统,维护其所在政党的利益,B项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些举措有利于文官参与决策,排除A项;“权责不分”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破坏职务常任原则,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新情境·退休制度(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据《礼记》载,西周“大夫七十而致事(仕)”。秦汉以降,官吏可以通过见功与赏、因能授官而入仕,告老还乡、因病乞退的致仕制度也逐渐发展起来。唐时已有“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等规定。明洪武十三年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依清制,凡文官六十岁令致仕,武官则官职愈低,致仕愈早。综观历朝,官员愤而致仕者有之,退而复用者有之,圣意强留者有之,贪墨恋栈者亦有之。——摘编自沈星棣、沈凤舞《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等
材料二
民国时期,从北京政府的《文官恤金令》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官吏恤金条例》《公务员退休法》等,公务员退休的相关法规条例陆续出台。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公布《学校职教员养老金及恤金条例》;1944年,为解决覆盖面过小的问题,南京国民政府修正并颁布《学校教职员退休条例》。然而,民国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经济的衰败也使国家财政捉襟见肘,退休金常难以兑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发布《关于退休人员处理办法的通知》,适用于过去有退休金的机关,如铁路、海关、邮局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退休制度由此发轫。——摘编自柯龙山《民国时期公务员退休制度探略》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特点。(8分)【答案】
特点:起源早并逐步发展;体现儒家敬老思想;主要适用于官员群体,与官僚政治相适应;服务于专制皇权的需要,得到历代王朝重视;制度执行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人治色彩)。(8分,答出4点即可)根据材料特点据《礼记》载,西周“大夫七十而致事(仕)”起源早西周……秦汉以降……唐时已有……明洪武十三年诏令……依清制……逐步发展,逐渐完善;服务于专制皇权的需要,得到历代王朝重视官吏;文官;武官适用于官员群体【解析】根据材料特点告老还乡;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体现儒家敬老思想官员愤而致仕者有之,退而复用者有之,圣意强留者有之,贪墨恋栈者亦有之制度执行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人治色彩)续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民国时期的退休制度。(10分)【答案】
评价:加强了退休制度的制度化建设(近代化);扩大了退休制度的覆盖范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官员、教师队伍的稳定,提升了国家治理水平;实际效果有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退休制度提供了借鉴。(10分,每点2分)根据材料评价《文官恤金令》《官吏恤金条例》《公务员退休法》等加强了制度化建设(近代化)1944年,为解决覆盖面过小的问题,南京国民政府修正并颁布《学校教职员退休条例》扩大了退休制度的覆盖范围【解析】根据材料评价政权更迭、社会动荡,经济的衰败也使国家财政捉襟见肘,退休金常难以兑现实际效果有限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发布《关于退休人员处理办法的通知》,适用于过去有退休金的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退休制度由此发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退休制度提供了借鉴续表(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退休制度的认识。(7分)【答案】
认识:完善并落实退休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退休制度随时代发展而发展;退休制度改革应汲取历史智慧与国际经验,与国情相结合。(7分)【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退休制度的发展背景、特点、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一项制度之逐渐创始而臻于成熟,在当时必有种种人事需要,逐渐在酝酿,又必有种种用意,来创设此制度。这些,在当时也未必尽为人所知,一到后世,则更少人知道。但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
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结合中外官员选拔制度,以两则具体史实阐述“外在需要”“内在用意”对制度变迁的影响。(要求:史实充分,阐述逻辑清晰)【答案示例】
角度1
九品中正制的出现有其特殊的背景和用意。(1分)
阐述:东汉末年,政治和社会秩序被打乱,豪强大族把持地方察举,往往推荐名门望族的子弟,而不问学识品格,被察举者名不副实,甚至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现象。为了减少选官过程中的徇私舞弊行为,澄清吏治,更好地选举人才,加强中央集权,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立大中正、小中正,由在中央任高官的本籍人担任。新的选官制仍将家世作为标准之一,是基于维护统治和笼络豪强势力的需要。(5分)
角度2
西方文官制度的出现与社会需求有关。(1分)阐述: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出现后,出现了所谓“政党分肥制”。执政党上台后,一般会把官职分给党内同僚。由于任期有限,新上台的官员急于为自己牟取利益,造成腐败泛滥、官员素质不高,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
基于此背景和需求,英国通过多次改革确立文官制度。为提高官员素质,提升政府效能,文官制度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文官晋升、惩罚日益规范化;为避免受政府政务人员更换的影响、增强政策稳定性,采取文官常任制和中立制;基于社会事务增加的需要,又新设立许多职能部门。(5分)材料信息历史解读某一项制度之逐渐创始而臻于成熟,在当时必有种种人事需要,逐渐在酝酿,又必有种种用意,来创设此制度任何制度的产生与发展,都是时代的产物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任何一制度的创立,可从外在需要、内在用意两方面来分析【解析】首先,对材料信息进行分段解读。材料信息历史解读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要注意收集相关历史时代的一手文献资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对制度的研究,要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切忌“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续表
其次,从中外官员选拔制度中,如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中国近现代的学堂选官制、干部制度、公务员制度,世界近代史上的文官制度等,选择其中两个。最后,结合所选制度的时代背景知识,梳理制度的历史发展脉络,阐述“外在需要”“内在用意”对制度变迁的影响。19.新素材·科考与时代
(15分)[2024山东德州期中]20世纪初,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清政府的科举考试也体现出因应时变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题目出处强国之道,财政为先,试取泰西理财之法,参以中国情势,通盘筹画,分别其缓急利病之宜,以濬利源而裨国计论光绪壬寅(1902)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湖北乡试富强基于兴学,应比较中西学派性情风尚之异同,参互损益,以定教育之宗旨论材料20世纪初清朝科考题目(部分)题目出处俄主专制,英主立宪,美主共和,政策之宗旨不同,国民之感动顿异,试抉其利病得失之政策光绪壬寅(1902)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湖北乡试中外刑律互有异同,自各口通商日繁,交涉应如何参酌损益,妥定章程,令收回治外法权策光绪壬寅(1902)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江南乡试续表题目出处西国学术导源希腊,其流派若何?学校废兴若何?教育名家孰为最著?宗旨孰优?方今博采良法,厘定学制,试陈劝学之策光绪壬寅(1902)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浙江乡试天下大利必归农,工商皆其委也。中国地大物博,宜如何兼采泰西农学,各任土宜,广种植以尽地力策光绪癸卯(1903)恩科广东乡试续表题目出处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中考二模地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国方形链条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数控螺纹钢轧辊月牙槽铣床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新疆哈密石油高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调查研究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小儿维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征预防和措施课件
- 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中历史一:第课世界多极化趋势教案
- 新疆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高级细胞生物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2030年中国PVAC乳液境外融资报告
- 新疆职业大学《Hadoop综合实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邢台市临西县2025届三下数学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操控员资质考试题及答案
- T-CAWAORG 014-2024 老年综合评估及干预技术应用规范
- 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预防与护理
- 《大学生就业指导》期末笔记
- 《诉衷情》(陆游)课件
- 铝塑板发光字招牌施工方案
- 陕西省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 江苏省南京市(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部编版期末考试(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4年战略规划咨询服务合同
- 2024年度山东省国家电网招聘之管理类测试卷(含答案)
- 《大学心理》笔记(1-14章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