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女性劳动供给差异:儿童照料方式的视角》14000字(论文)_第1页
《城乡女性劳动供给差异:儿童照料方式的视角》14000字(论文)_第2页
《城乡女性劳动供给差异:儿童照料方式的视角》14000字(论文)_第3页
《城乡女性劳动供给差异:儿童照料方式的视角》14000字(论文)_第4页
《城乡女性劳动供给差异:儿童照料方式的视角》14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3-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一)概念界定1.机构照料与隔代照料照料一般是指由依法设立的幼儿园、托儿所等儿童照料机构提供的有偿儿童照料服务,付费主体通常为个人或者政府。本文所指机构照料是指学龄前儿童接受的来自幼儿园、托儿所的照料以及6~12岁儿童接受的来自学校或课外机构提供的照料,但不包括义务教育学校提供的教育(李文哲,张晨曦,2022)。隔代照料是指当父母因无暇等原因而无法照料儿童时,由祖辈(含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提供部分或全部儿童照料服务。从中可以悟出本文所指隔代照料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白天或者晚上提供的儿童照料服务。2.劳动供给与劳动参与率劳动供给是指在现有的工资水平下,劳动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参与率是指经济活动人口(含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通常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状况。在劳动年龄人口给定的条件下,这在一定程度上注解了劳动参与率越高,劳动供给越多,因此,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将直接增加劳动供给。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女性的劳动年龄是指16~49岁(除女干部55岁退休外),而按照我国婚姻法规定,女性的结婚年龄最早为20岁,且我国未成年儿童保护法规定儿童泛指不足18岁的任何人,但考虑到13岁及以上的儿童已进入初高中,具备自理能力,其看护需求和对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均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描绘了故不在本文所考虑的儿童范畴内(王思远,赵子和,2023)。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年龄在20~49岁且有0~12岁孩子的女性群体,并认为符合上述条件的女性就业者和失业者均为参与劳动力市场的群体,其余则为不参与劳动力市场的群体(刘子昂,周明浩,2021)。(二)理论基础1.个人劳动供给模型个人劳动供给模型的一个基本模型是工作决策模型,即劳动者在工作与闲暇间进行决策,其中工作是指花费在有报酬的活动上的时间,闲暇则是指各种无报酬的活动,包括休闲、家务等,这在一定尺度上说明劳动者的决策目的是在可自由支配时间的约束下实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将对性别因素的考虑引进工作决策模型,即可得到沙文主义模型(黄云飞,许志强,2021)。沙文主义模型分别定义了男性与女性的预算函数,这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即假定在一个家庭中,男性在进行劳动供给的决策时不会将女性的劳动供给状况纳入考虑范围,而仅考虑自身的工资水平和家庭的非劳动收入,但女性在做劳动决策时会将其配偶的收入作为财产收入或是非劳动收入(周梓和,孙凯婷,2022)。利用个人劳动供给模型,本文将对女性如何在工作和照料儿童上配置可自由支配时间以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进行研究,并探讨女性在考虑配偶收入时的劳动决策。2.家庭比较优势理论家庭作为一个整体,不仅是一个消费单位,更是一个生产单位,而为使家庭产出最大化则应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比较优势,既让在工作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家庭成员在一定程度上专业化于市场劳动,让在家庭管理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家庭成员在一定程度上专业化于家务劳作,最终各个家庭成员获得相同的边际产出(赵丽娜,邓宇航,2020)。一般认为,女性在照料儿童上相对于男性具有比较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本文将基于家庭比较优势理论去讨论家庭如何实施分工以实现家庭整体产出的最大化。3.雇主统计歧视理论在招聘过程中,求职者和雇主通常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位置,虽然雇主能够采取各种考核方式来选择求职者,这在一定意义上透露了但由于信息收集的成本很高且雇主不可能获得求职者的全部信息,所以雇主在选择求职者时会考虑求职者的所属群体,这样可能使得雇主雇佣到满意的求职者,但也会让某些虽然归属于某群体但其所具备的群体特征并不明显的求职者无法获得心仪的工作(吴佳琪,邱文杰,2019)。因此,在这等背景下统计歧视理论主要会导致雇主更偏好于占优势的求职者群体,使得处于不同群体的相同素质的劳动者受到不同的待遇。在雇主统计歧视理论的指导下,本文能够更好地揭示当前女性在就业上所面临的困境,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田佳慧,林宏伟,2019)。二、中国儿童照料方式与女性劳动供给的现状分析(一)中国儿童照料方式现状1.隔代照料现状在我国,隔代照料是除母亲照料外最主要的儿童照料方式,其在农村与城市都非常普遍。基于中国老龄中心2014年的数据,国家卫计委发布了《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称在我国0-2岁儿童的照料上,祖父母提供隔代照料的比例达60%~70%,其中还有30%的儿童完全由祖辈看护,在这等场景下即使3岁以后孩子开始进入幼儿园或小学,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机构照料,但祖辈仍旧提供照料的比例约有40%。随着三孩政策的放开,隔代照料的比例有进一步上升的需求,但延迟退休的政策使得这一需求的满足难以实现,年轻夫妇可能因为无法获得祖辈提供的帮助而不得不自行看护儿童,通常在这种情况下抚育儿童的责任会落在年轻女性身上(邵子琳,蒋紫萱,2019)。2.机构照料现状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所接受到的机构照料会有所差异,因此关于机构照料现状的分析将依据儿童的不同年龄阶段展开。从这些步骤可以领悟到首先是3岁以下婴幼儿受到的机构照料,当前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低但需求较大,2017年至2020年,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自4.1%涨至5.5%,距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平均入托率36.1%还有很大差距(何晨曦,龚睿颖,2019)/chanyeguihua2/?utm_source=baidu&utm_medium=cpc&utm_term=%E4%BA%A7%E4%B8%9A%E7%A0%94%E7%A9%B6%E9%99%A2&utm_content=%E4%BA%A7%E4%B8%9A%E8%A7%84%E5%88%92&utm_campaign=P%E8%A7%84%E5%88%92%E5%92%A8%E8%AF%A2&key=chanyeyanji{{{UYU}}}an&bd_vid=8677723384480742775。但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市场的实际需求并非如此,前瞻产业研究院在2021年的调研中发现接受调研的育有3岁以下的婴幼儿的家庭对机构照料的需求旺盛,其中约有95%的家庭表示出明确需求(郑晓萌,叶芝和,2019)前瞻产业研究院/report/list/300.html。基于当前的理论架构,本文对一些理论成果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这些理论不仅在理念上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在实际应用中同样展现出了显著的指导作用。本文的研究指出,它们能够准确地预测和阐述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件,为解决具体问题提供了系统性的方法论框架。另外,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考察,这些理论架构在不同情境下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这些迹象表明了其次是3~5岁儿童接受的机构照料,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接受的机构照料主要来自幼儿园,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的幼儿园总数达291715所,幼儿园在校生人数为4818.26万人,这两项数据分别较2019年增长3.75%和2.17%,中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在2020年已达85.2%,尽管近年来儿童入园率攀升,但仍存在入园贵、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冯宏宇,蔡宇和,2020)。/chanyeguihua2/?utm_source=baidu&utm_medium=cpc&utm_term=%E4%BA%A7%E4%B8%9A%E7%A0%94%E7%A9%B6%E9%99%A2&utm_content=%E4%BA%A7%E4%B8%9A%E8%A7%84%E5%88%92&utm_campaign=P%E8%A7%84%E5%88%92%E5%92%A8%E8%AF%A2&key=chanyeyanji{{{UYU}}}an&bd_vid=8677723384480742775前瞻产业研究院/report/list/300.html图1全国幼儿园数及在校生人数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二)中国女性劳动供给现状近年来我国劳动参与率整体呈下降趋势,这可能是因为国民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且由图2可知,女性劳动参与率与男性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幅度大致相当,但女性劳动参与率一直低于男性劳动参与率。这在一定程度上注解了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到2021年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为60.57%,仍位居世界前列,女性就业者占全社会就业人员中的比重为43.5%(李怡婷,薛俊杰,2019)中国政府网中国政府网http://{{{WWW}}}./xinwen/2021-09/27/content_5639545.htm图2中国男性与女性的劳动参与率(15岁及以上)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从婚育、职场发展等多角度去分析职场女性的生存现状,可以发现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仍遭遇一些不公平待遇。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除在年龄影响职场前景这一项上男性表示遭受过不公待遇的比例略高于女性外,其他项如婚育、升职加薪等女性所遭受过的不公待遇均多于男性(唐子俊,徐紫琪,2019)智联招聘智联招聘{{{WWW}}}.图3不同性别职场人遭遇过的不公待遇资料来源:智联招聘具体来看女性在职场中的生存现状,可从下述几个方面展开:一是薪资待遇,2022年职场女性的整体薪酬比男性低12%,这在一定程度上描绘了这一指标与上一年持平,造成女性薪酬偏低的原因主要是女性多从事于财务、行政、人力资源以及销售等缺乏高薪属性的岗位(宋晓晓,侯文婷,2019);二是工作机会,女性在求职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婚育问题而遭受雇主的统计性歧视,在男性和女性的受教育水平等条件相当的情况下,这在一定尺度上说明在职场晋升中雇主也会优先考虑男性,使得女性在管理层中占比较低。此阶段结论彰显了跨领域合作的潜力。当代科研难题日益复杂多变,仅凭单一学科的知识手段难以透彻洞悉并妥善处置。跨领域合作不仅能集结多元领域的专业智慧与技术资源,还促进了新思维、新理论与新方法的孕育与发展。集合来自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人才,能够带来视角的广泛化与思维的碰撞,进而激发创新潜能,提升研究效能与成果质量。近年来女性高管占比幅度略有上升,但距离男性占比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刘婧怡,刘浩宇,2019)。图4近三年不同性别职场人薪酬水平资料来源:智联招聘图5五年来女性高管占比变化资料来源:猎聘大数据此外,应注意到职场中大部分女性为追求男女平等而做出了实际努力,智联招聘发布的报告显示,超过80%的女性为追求性别平等而选择了“加强各方面学习,完善自我”和“增强技能,提高职场竞争力”(罗子杰,崔瑞芳,2022)。这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由图6还可看出为追求性别平等,女性付出了比男性更多的努力智联招聘。智联招聘图6不同性别职场人为追求性别平等做过的努力资料来源:智联招聘整体来看,近年来15岁及以上的女性由于受教育年限延长等因素使得其劳动参与率有所下降,但女性就业者在全社会就业人员中的比重有所上升(余子豪,钱瑶瑶,2023)。女性在职场中比男性更容易遭受歧视,整体薪资水平和高管占比均低于男性,为此,女性在追求性别平等上付出了更多的努力(胡彦祖,蔡欣怡,2022)。三、儿童照料方式对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机制分析基于上文所介绍的理论基础以及我国儿童照料方式与女性劳动供给的现状,本章节将探讨儿童照料方式对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机制并提出假设。如Becker所说,每个人的时间、精力和努力程度的禀赋是有限的,投资于特定活动的人力资本积累与花费在该活动上的时间和付出的努力程度是成正比的(袁淑仪,赖晨阳,2022)。对于个体来说,在工作和闲暇中合理配置自身的可自由支配时间是实现个体效用最大化的关键,然而,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专业化才是理想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即要充分发挥各家庭成员的比较优势,通常认为相较于男性,女性在照料儿童上具有比较优势(江浩然,陆思颖,2021)ATheoryoftheAllocationofTime[J].TheEconomicJournal,1965,75(299):。凭借这些初步的研究成果,本文能构建更多前瞻性的假设与研究方向,加深对本领域的理解,并促进理论与实务的更加紧密结合。基于这些初期结论所规划的研究蓝图,将有助于提升整个领域的研究层次,加快科学发现的步伐,并为政策规划、产业发展和社会演进提供稳固的理论根基与实践指引。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本文期待能揭示更多深层次的原理。但当女性在儿童照料中发挥主要作用时,这无疑会耗费其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使其难以在工作中付出和没有儿童照料任务加身的职员的相当的专注与努力,同时照料儿童还会挤占女性的劳动、培训和闲暇时间,进而降低女性的劳动供给。ATheoryoftheAllocationofTime[J].TheEconomicJournal,1965,75(299):从家庭比较优势理论出发,应特别注意到由于我国受传统的大家庭观念影响,在进行儿童照料决策时常常由父代与子代家庭共同参与。这在一定意义上透露了在父代与子代的所有家庭成员中,尽管年轻女性相较于年轻男性在儿童照料上具有比较优势,但整体而言,老年夫妇相较于年轻夫妇在儿童看护上更有比较优势。因此,在这等背景下以父代与子代两个家庭作为一个决策主体,不仅可以提升家庭效用,也能使年轻女性从儿童照料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多地进入劳动市场(吕天睿,于晓琦,2022)。从经济效率上来看,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愈发具有竞争力,获得高收入的可能性增加,两性经济地位趋于平等,在这等场景下那么两性在家庭内部的分工也应趋于均等化,但事实不然,调查显示女性在家庭中的无偿劳动时间仍显著高于男性,尤其在照料孩子上,女性付出更多袁晓燕,石磊.受教育程度对女性劳动时间配置的影响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7(06):31-41+52.DOI:10.19626/31-1163/f.2017.06.005.。这种不平等主要源于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规范,长久以来大家似乎默认女性就该承担家务与照料孩子(赵春杰,范志雄,2021)。A2在这种认知下,女性的劳动供给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事实上,对于这些可获得较高收入的女性而言,即使她们无法获得来自祖辈提供的隔代照料,她们也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去寻求机构照料的帮助,关键在于机构照料服务是否全面和可靠(孔志宇,邓婉君,2021)袁晓燕,石磊.受教育程度对女性劳动时间配置的影响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7(06):31-41+52.DOI:10.19626/31-1163/f.2017.06.005.在职业选择上,女性由于受到多重社会角色压力的影响,更偏好于稳定的职业和工作现状熊数.浅析全面二胎政策对女性就业影响的分析及应对[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02):92-93.。女性作为生育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这些迹象表明了常常面临平衡家庭与工作关系的困境,当二者难以兼顾时,女性不得不转向更具有弹性的工作岗位或者不断地进入、退出劳动市场(蔡思远,朱若冰,2022)。这种对职业的偏好也使得已育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面临着雇主的统计性歧视,使得女性获得心仪岗位的机会大大降低。从中可以悟出已育女性被企业雇佣后,其需在企业的管理和约束下进行工作,当女性面临育儿和工作的冲突时而又难以通过弹性工作制或居家远程办公的形式来解决冲突时,她们只能辞职回归家庭(贺子阳,章伊婷,2020)。在这种情况下,若有其他的儿童照料方式能够替代或者帮助母亲照料,熊数.浅析全面二胎政策对女性就业影响的分析及应对[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02):92-93.综上,本文作出下述假设:假设一:隔代照料和机构照料相比于母亲照料均能够增加女性的劳动供给。假设二:儿童照料方式对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因儿童年龄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假设三:儿童照料方式对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因女性受教育水平的高低而存在差异。假设四:儿童照料对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在城乡己婚女性间存在差异。四、中国儿童照料方式对女性劳动供给影响的实证研究为验证前一章节提出的假设,本章节将选取相关数据并构建适当模型,根据回归结果来对假设进行深入分析,并在这一过程中对本文的主旨内容展开论述。(一)数据来源本文进行实证研究的数据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FamilyPanelStudies,CFPS),该调查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描绘了调查范围覆盖25个省,调查数据涉及个体、家庭和社会三个层次,并从多角度揭示了我国的经济水平、国民健康、教育发展等信息(丁宇和,马佳琪,2020)。CFPS调查以2010年为基线进行追踪调查,目前可得数据较新的年份为2020年,但由于2020年的数据尚只更新了一部分,而2018年的数据在关于隔代照料等本文研究所需的关键信息上缺失较多,这在一定尺度上说明故本文研究是基于2016年的数据进行考察。(二)变量选取1.被解释变量本文将“女性是否参与劳动”设为被解释变量。判断女性是否参与劳动的标准是女性回答的工作状态,若女性回答正处于工作或失业状态,则认为其参与劳动,反之则认为其未参与劳动(俞子晨,邹雪雯,2022)。而对于那些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女性,若其回答“目前没有工作的主要原因”是照料家庭、没有找到合适工作以及其他选项,根据失业的概念界定也可判断这部分女性参与劳动。2.核心解释变量本文将“隔代照料”和“机构照料”设为两个核心解释变量。隔代照料变量是由问卷中的“白天孩子由谁照管”和“晚上孩子由谁照管”的问题得出,当受访者的答案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孩子的外公/外婆”时,则认为是隔代照料;同样地,机构照料变量也由上述问题得到,当受访者回答孩子在白天或晚上由托儿所/幼儿园照料时,则认为是机构照料(段昊天,高菲菲,2022)。这些新成果为后续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导向,凸显了理论构建与实证数据相结合的重要性。本研究不仅证明了现有理论体系的可靠性,还揭示了实践应用中可能遭遇的困境与挑战,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洞见。研究成果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实用的方案与措施,促进了理论知识向实践行动的转化,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实用性。3.控制变量考虑到除儿童照料方式外,这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还存在许多其他影响女性劳动供给的因素,故本文所设控制变量尽量全面。本文将孩子特征变量、女性特征变量、配偶特征变量和家庭特征变量设为控制变量。其中,孩子特征变量包括孩子的数量、年龄和性别;女性特征变量包括女性的年龄、受教育水平以及健康状况;配偶特征变量包括配偶的收入;家庭特征变量包括家庭总收入和城乡地域区别。(三)基本模型设定为探讨儿童照料方式对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本文设定如下的Probit回归方程:FLS其中,FLSi为虚拟变量,女性i参与劳动力市场则赋值为1,不参与劳动力市场赋值为0;GPCi为虚拟变量,使用隔代照料则赋值为1,不使用隔代照料则赋值为0;KGCi为虚拟变量,使用机构照料则赋值为1,不使用机构照料则赋值为0;Xi为控制变量;εi为误差项;α、β1、β2、γ均为待估参数(李浩宇,张静宜,2022)。因为要研究的被解释变量女性劳动供给状况为虚拟变量,故本文将应用Probit模型来加以分析。在设定上述模型时假定没有内生性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但事实上由于下述原因模型存在内生性(王梓和,刘雅静,2023):一是反向因果关系,即既可能是通过隔代照料和机构照料去缓解女性的儿童看护压力,从而使女性有时间和精力参与进劳动市场,又可能是因为女性想进入劳动市场而主动去寻求隔代照料和机构照料的帮助;这在一定意义上透露了二是解释变量间的内生性问题,即女性在面临儿童看护压力时,可能同时寻求隔代照料和机构照料两种儿童看护服务的帮助;三是遗漏变量问题,由于数据和统计上的局限性,有些变量难以纳入上述模型,如家庭分工观念。为解决内生性问题,可使用工具变量法(刘嘉豪,赵婉君,2023)。本项研究不仅确认了当前理论框架的有效性,还揭示了实践运用中可能存在的限制与改进机会。通过深入分析实际状况,本文发现现有理论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成效存在差异,这促使本文进一步思考如何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并优化理论架构,以增强其实用性和指导意义。同时,研究还指出了实践运用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如资源分配不均、技术实施障碍以及文化多样性等,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四)描述性统计通过表1可知,在选取的样本数据中女性劳动参与率为73.2%。从核心解释变量中可以看出,选择机构照料的家庭略多于隔代照料,这可能是因为本文儿童年龄选择的关系。从控制变量中可以看出,孩子的平均年龄约为6岁,在这等背景下其中男孩的数量稍多于女孩(高志远,孙梦琪,2022);女性的年龄平均约为33岁,而其配偶平均年龄为35岁,在受教育年限上,女性平均少于男性1年;该样本数据中每户家庭平均约有两个小孩,家庭纯收入对数的均值为11.012,城市的数据略少于农村(成明和,韩雅琳,2022)。表1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变量名变量定义样本数均值标准差被解释变量女性劳动参与率参与劳动=1423073.20.432核心解释变量隔代照料隔代照料=142300.2450.457机构照料机构照料=142300.2540.465控制变量孩子年龄年龄42306.1234.003孩子性别男孩=142300.5330.521孩子数量女性的孩子数42301.9210.899女性年龄年龄423032.7566.345女性受教育水平受教育年限38857.7354.764女性健康状况女性健康=142300.9210.315配偶年龄年龄411635.0126.762配偶受教育水平受教育年限40988.7844.593配偶健康状况配偶健康=142300.9470.228家庭纯收入对数纯收入对数422611.0120.784居住地城市=141890.4460.501资料来源: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下同。从表2中看出,在总样本中,有74.4%的女性选择自己照看小孩,24.5%的家庭选择隔代照料,25.4%的家庭选择机构照料,在这等场景下父亲照料儿童的比例最低,仅为6.3%。按0-5岁和6-12岁来区分儿童年龄,可以看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母亲照料儿童的压力有所减轻,母亲照料的比例从82.4%下降到了68.8%(曹天瑜,何慧妍,2022);在儿童0-5岁时,家庭选择隔代照料的比例超过机构照料,这是因为该阶段儿童年纪较小,可选择的机构照料较少;在儿童6-12岁时,相比于隔代照料,从这些步骤可以领悟到家庭更多地选择了机构照料,这既是因为儿童已初具自理能力,对于机构照料的要求相对降低,也是因为儿童进入小学,开始系统地参与各类课业辅导班、兴趣培训班等(许博瀚,马欣怡,2019)。按女性是否参与劳动市场来分,可以发现,不参与劳动市场的女性相比于参与劳动市场的女性更多地选择自己照料儿童,相应地,不参与劳动市场的女性对机构照料和隔代照料的需求少于参与劳动市场的女性。表20-12岁儿童照料方式选择(区分女性工作状态)隔代照料机构照料母亲照料父亲照料总体(样本=4230)参与率%24.525.474.46.30-5岁儿童(样本=1974)参与率%30.820.382.84.36-12岁儿童(样本=1949)参与率%22.127.968.87.4女性参与劳动市场(样本数=3062)参与率%27.429.270.26.8女性不参与劳动市场参与率%13.222.389.51.7注:一个家庭可同时选择多种儿童照料方式。(五)实证分析结果1.基础回归结果本文利用Pr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在依次将孩子特征变量、女性特征变量、配偶特征变量和家庭特征变量加入控制变量的基础上,这些迹象表明了研究隔代照料对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以及隔代照料和机构照料同时作用于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吴志杰,周婉婷,2020)。回归结果详见表3,其中(1)~(5)为Probit模型估计的边际效应的结果。如表3所示,隔代照料可以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的17.5%~22.4%,而机构照料能提升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幅度为7.4%~9.1%,从中可以悟出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在保持控制变量不变的基础上,仅隔代照料就能提高女性17.5%的劳动参与率,当将机构照料也纳入回归模型中,隔代照料可提高21.3%的女性劳动参与率(冯涩煜,谢雨欣,2022)。表3Probit模型的逐步回归结果女性劳动参与率(1)(2)(3)(4)(5)隔代照料0.211***0.224***0.212***0,175***0.213***机构照料0.091***0.082***0.082***—0.074***孩子年龄0.031***0.022***0.022***0.024***0.019***孩子性别0.040***0.039***0.039***0.039***0.040***孩子数量0.014***-0.004***-0.004***-0.009***-0.007***女性年龄—0.027**0.034***0,035***0.034***女性受教育水平—-0.001-0.002-0.0004-0.001女性健康状况—-0.004-0.003-0.016-0.012配偶年龄——-0.027-0.027-0.027配偶受教育水平——-0.0001-0.0005-0.0005配偶健康状况——0.0310,0290,031家庭纯收入对数———0.028***0.027***居住地———-0.053***-0.071***PseudoR20.0760.0880.0910.0930.210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下同。2.异质性分析(1)儿童年龄的异质性如上文所说,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于各种照料方式的需求存在差异。从表2可看出,6~12岁的儿童对于母亲照料的需求低于0~5岁的儿童。同时,家庭在选择隔代照料或是机构照料时,也会考虑到儿童年龄(程顶远,蒋雅琳,2021)。这在一定程度上注解了因此,本文想要探讨在儿童的不同年龄阶段,隔代照料和机构照料对于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表4是在保持其他控制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利用Probit模型对儿童年龄分别为0~5岁和6~12岁的异质性回归结果。当儿童的年龄为0~5岁时,由表2可知有82.8%的女性参与到儿童照料中,同时家庭使用隔代照料的比例为30.8%,这在一定程度上描绘了高于选择机构照料的比例20.3%(丁好豪,余婉如,2022)。家庭做出这种选择可能是考虑到儿童年纪过小,更需要母亲的看护和陪伴,并且祖辈提供的看护服务比机构提供的看护服务更为可靠。但同时Probit模型显示,对于育有0~5岁儿童的女性而言,机构照料相比隔代照料对于女性劳动参与的积极影响更大,即可提高34.2%的女性劳动参与率并在1%的水平上显著。上述结果在全面覆盖和逻辑清晰性方面均达标,反映了本研究团队的严谨态度和科学方法。通过深入剖析,本研究不仅完全涉及了所设定的研究问题和目标,而且在逻辑结构内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进行了合理的说明。这一结论为相关领域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本研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期待未来的工作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解决当前的挑战,以获得更为深入的洞察。6~12岁的儿童可以进入小学接受义务教育并且具备了基本的自理能力,对于母亲照料和隔代照料的需求有所下降。Probit模型显示,对于育有6~12岁儿童的女性来说,隔代照料可提高其劳动参与率的12.2%,这在一定尺度上说明机构照料可以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的3.6%,两者都在5%的水平上显著,隔代照料比机构照料更能提高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这可能是因为本文未将6~12岁儿童接受的义务教育纳入机构照料的范畴。整体来看,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不论是隔代照料还是机构照料,对女性劳动供给的积极影响均逐渐减弱(沈嘉伟,钱研究,2021)。表4儿童年龄的异质性分析隔代照料机构照料0-5岁儿童0.274***0.342***6-12岁儿童0.122**0.036**PseudoR20.07770.058(2)女性受教育水平的异质性上文所说女性的人力资本水平会随着其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上升,女性会更愿意进入职场实现更多元的价值(宋天俊,魏梦瑶,2022)。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本文想要讨论隔代照料和机构照料对于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影响是否会因女性受教育水平的高低而存在显著性差异。本文依据学历将样本数据中的女性分为两类,一类为受教育水平较低,学历是小学及以下,另一类为受教育水平较高,学历是初中及以上。在保持其他控制变量不变的基础上,利用Probit模型进行异质性分析得到表5(姚博涛,田慧琳,2020)。从表5中可以看出,无论女性受教育水平的高低,隔代照料都比机构照料更能促进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提高,这在一定意义上透露了并且隔代照料和机构照料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影响更大,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相对于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女性,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女性拥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和更多的工作技能,在这等场景下因而其在劳动力市场上更富有竞争力,更容易留在劳动市场中且退出劳动市场的成本较高,所以这类女性需要更多地非母亲照料服务(雷嘉琪,岳雅静,2022)。表5女性受教育水平的异质性分析隔代照料机构照料学历为小学及以下0.138***0.030学历为初中及以上0.275***0.135***PseudoR20.1180.089(3)城乡地域的异质性从这些步骤可以领悟到我国的城市与农村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市场完善程度和育儿观念等方面上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对儿童看护方式和女性劳动参与产生影响(孔志宇,邓婉君,2021)。因此,本文想要研究隔代照料和机构照料对于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影响在城乡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为考察这一异质性,从中可以悟出本文以女性的居住地为划分标准,分为城市与农村两类。利用Probit模型在保持其他控制变量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异质性分析,得到表6。针对这一设计的合理性,本文会通过最终成果进行验证,并融合文献中的理论架构与实证探索,来确认本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对结果的深度挖掘不仅能体现该设计在解决特定问题上的出色表现,还能揭示其在更广泛情境下的潜在价值和应用空间。此外,本文还对比了现有文献中相似研究的设计及成果,进一步凸显了本设计的独特之处及其对领域的促进作用。从表6可以知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隔代照料比机构照料对于女性劳动供给的积极影响更大。对于城市女性而言,隔代照料和机构照料分别能提高其劳动参与率的25.6%和9.7%,这两种照料方式对城市女性劳动供给的积极影响均高于农村女性(胡浩然,林梦婷,2022)。

表6城乡地域的异质性分析隔代照料机构照料城市0.256***0.097***农村0.179***0.066***PseudoR20.1050.134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通过上述的实证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注解了本文可归纳出几个重要结论。同时,依据实证结果所揭露的儿童照料方式与女性劳动供给的一般关系,再结合当前我国的儿童照料方式现状和女性劳动供给现状,本章节将就儿童照料这一角度提出增加女性劳动供给的政策建议(韦梓和,罗慧琪,2022)。(一)研究结论1.隔代照料和机构照料均能提高女性的劳动供给,但隔代照料影响更为显著在Probit模型的逐步回归过程中,隔代照料和机构照料均能够显著提高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这在一定程度上描绘了其中隔代照料可以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的21.3%,高于机构照料的7.4%。在我国,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看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是除女性亲自照料外最主要的儿童照料方式,其主要原因有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儿童安全以及费用的考虑。但近年来由于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隔代照料的供给有所减少,又因为国家放开三孩政策,家庭对儿童照料的需求增加,这一供需之间的缺口亟需机构照料发挥重大作用,因此增加、规范和完善托幼机构迫在眉睫。2.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隔代照料和机构照料对女性劳动供给的积极影响减弱在儿童年龄的异质性分析中,对于0~5岁的儿童,隔代照料和机构照料分别能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的27.4%和32.2%,而当儿童年龄为6~12岁时,隔代照料和机构照料仅能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的12.2%和3.6%(范工俊,唐婉琳,2023)。这在一定尺度上说明这是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各项照料方式的需求均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因此,隔代照料和机构照料对于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也减小了。3.随着女性学历水平的提高,隔代照料和机构照料对女性劳动供给的积极影响增强在女性受教育水平的异质性分析中,机构照料和隔代照料可以提高学历水平较低的女性的劳动参与率的3%和13.8%,低于学历水平较高的女性的13.5%和27.5%。女性接受的教育程度越高,在劳动力市场中就更具有竞争优势,退出劳动市场的成本更高,就更有动力去寻找隔代照料或机构照料去替代母亲照料。4.隔代照料和机构照料对增加城市女性的劳动供给相较于农村女性效果更为显著在城乡地域的异质性分析中,在农村地区,机构照料照料仅能提高6.6%的女性劳动参与率,隔代照料可提高17.9%,而在城市地区,机构照料和隔代照料分别能增加9.7%和25.6%的女性劳动参与率(刘子昂,周明浩,2021)。通过严谨的设计、执行和验证环节,本研究成功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所研究的问题提供了可靠的解答,并为后续的研究铺平了道路。同时,本研究也认识到了潜在的不足,期望未来的研究能够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拓宽知识视野,解答更多未知问题。一般而言,城市可为女性提供更多、更正规以及工资更高的工作岗位,因此育有儿童的城市女性相较于农村女性更愿意进入劳动市场,非母亲照料对城市女性的积极影响自然更加显著。(二)政策建议1.重视并支持隔代照料隔代照料作为除母亲亲自照料外最重要的儿童照料方式,是已育职业女性的主要选择,应该重视并支持老年人参与隔代照料。为此,这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本文给出下述建议:一是对有儿童照料需求的老年人实行较灵活的工作政策,比如缩短老年人的工作时间、实行弹性工作制或适当放宽退休年龄等;二是向老年人普及科学育儿观念,提供育儿指导,老一辈人在照顾幼儿上可能会有迷信思想和行为,这不仅会与年轻父母产生分歧还可能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需要老年人接收必要的科学育儿知识(黄云飞,许志强,2021);三是对于老年人提供的儿童照料服务给予适当的表彰与补贴,充分肯定老年人对于家庭、社会的贡献,调动其积极性。2.规范并完善机构照料当育有儿童的女性想要进入职场但又无法获得或仅能获得有限的隔代照料时,机构照料就成了这些女性的首要选择。随着二孩、这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三孩政策的相继出台,家庭对机构照料的需求攀升,但现有儿童照料机构尤其是托儿所、幼儿园等存在供给少、收费高、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周梓和,孙凯婷,2022)。上述结果也考虑到理论设计与实践中存在的差异性,因此本文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调整。为了确保理论模型能够更贴近实际操作环境不仅对理论框架进行了严谨的推导和验证,还深入实践领域通过更加多元化的研究方法等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同行内的其他第一手资料。这些实践数据使研究能够识别并理解理论模型在应用于实际情况时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偏差。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修正迭代优化来构建适应性更强的研究过程,并被应用于修正和完善现阶段的成果,以提高其预测准确性和实用性,确保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泛化能力。通过这些综合考量本文不仅深化了对研究主题的理解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了更具操作性和指导意义的理论工具。对此,本文希望下述建议有所帮助:一是增加幼儿园、托儿所等儿童照料机构的供给,这需要由政府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并拨出一定的财政资金去建立必要的公立幼儿园、托儿所等,同时还应该鼓励有资质的个体或组织去创办高质量的私立幼儿园和托儿所等儿童看护机构,满足家庭多样化的需求;二是降低幼儿园、托儿所等机构的费用,为此政府应将机构照料服务定义为民生领域的公共服务,尤其是应将学龄前儿童机构照料的开支列入公共卫生服务和教育事业经费中,这在一定意义上透露了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降低家庭对幼儿的教育费用(赵丽娜,邓宇航,2020);三是提升幼儿园、托儿所等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可靠性,这需要中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开办儿童照料机构的各项要求,如场地、卫生、师资等,同时当地政府需要结合本地实情落实管理和监察工作,严格幼师考核制度,严审机构资格证,提高机构照料的安全性和可行性。3.发挥并开拓更多类型的儿童照料方式(1)发挥其他家庭照料者的作用无论是从文化传统还是现实情况来看,育儿都应该是父母双方的责任,只是碍于传统性别分工的刻板印象,母亲在儿童照料中付出更多。事实上,父亲参与到儿童照料的工作中去不仅有利于减轻母亲的看护压力和增加女性劳动供给,在这等背景下也有利于儿童成长,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和幸福家庭。为此,政府可以做到以下三点:一是通过线上媒体向大众介绍父亲在儿童照料中的重要作用,在这等场景下帮助父亲树立正确的育儿观;二是在社区举办亲子活动,鼓励父亲带孩子一起参与,激发父亲的育儿兴趣;三是出台并落实相关政策,延长男性的生育假,使男性有时间更多更专注地参与儿童照料。(2)开拓社区儿童照料服务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儿童照料需求,应在社区中积极开拓各类儿童照料方式,以下方式可供参考:一是互助型儿童照料,几户育有学龄前儿童的家庭为一个单位,当某位照料者因工作或其他事情在某个时间段无法照顾自家幼儿时,从这些步骤可以领悟到可由其他照料者代为看护,而当其空闲时又可帮助他人看护小孩,如此可互帮互助,同时承担较少照料工作的照料者可给予承担较多照料工作的照料者予以适当的经济补贴(吴佳琪,邱文杰,2019);二是积极老龄化式儿童照料,由社区管理层出面招纳社区中退休的具有教育、医疗等专业知识的老年人组成业余儿童照料团队,提供有偿儿童照料服务。4.完善并落实女性就业保障制度为破解已育女性面临的家庭-就业平衡困境,政府应完善并落实女性的就业保障制度。首先是政府应落实生育保障制度,这些迹象表明了避免女性因生育造成收入减少或职业中断。政府可以通过给予企业专项补贴、减免税收等手段来部分分担企业雇佣女性职员的成本,保障女性平等就业的权利。其次对于结束产假回归职场但仍部分负有儿童照料责任的女性群体,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允许这部分女性拥有更为弹性的工作安排。最后是针对因照料儿童而没有及时回归劳动的女性群体,由于较长时间脱离劳动市场,女性的人力资本累计效应中断,使得其重回职场的难度提升,为此需要政府为这部分女性提供必要的工作技能培训,并给予心理疏导和法律援助等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1]杜凤莲,董晓媛.转轨期女性劳动参与和学前教育选择的经验研究:以中国城镇为例[J].世界经济,2010,33(02):51-66.[2]李文哲,张晨曦.学龄前儿童照管方式对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20(12):95-105.DOI:10.19681/ki.jcufe.2022.12.008.[3]王思远,赵子和.照料孙子女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基于流动老人和非流动老人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9(02):119-129+148.DOI:10.13916/ki.issn1671-511x.2023.02.016.[4]陈海明,刘子凡.代际支持、女性劳动供给与中国性别工资差异收敛——基于性别分工的视角[J].财经研究,2021,47(04):124-138.DOI: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