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播学纲要(第三版)OutlineofCommunication新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第八章跨文化传播一、认识跨文化传播二、文化模式与跨文化传播三、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冲突类型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传播好中国声音
章节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化的定义、特点及对传播的影响,把握跨文化传播的定义、范围和起源;2.了解东西方文化系统的宏观差异,了解不同文化维度下的价值观差异;3.领会文化休克的概念、心理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了解其他传播障碍;4.学会从受众需求出发讲好中国故事。1.能运用文化和跨文化传播的概念、理论,深入剖析现实中的跨文化传播现象;2.在跨文化交流场景中,能灵活运用语言和非语言传播技巧,提高传播效果。能力目标第八章跨文化传播第八章跨文化传播导入文化社群的稳定性人们之间日常的信息传播活动大多是在同一生活共同体的范围之内。从文化传播的的角度来看,这个共同体可以被视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社群”。在共享文化语境的同一个文化社群中,通常不存在明显的传播障碍,常常意识不到跨文化传播的存在。跨文化成为常态其实,早在原始社会,当不同部落的人相遇时,跨文化传播就开始了。我国与西方之间的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历史,从另一个角度看,也都包含着跨文化的传播活动。信息时代,跨文化的交流更已经成为常态,因而跨文化传播成为人们经常意识到的问题,需要予以重视了。一、认识跨文化传播关于什么是“文化”,说法很多。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B.Tylor,1832-1917)强调文化作为精神或社会心理层面上的意义,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惯”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CliffordGeertz,1926-2006)则认为这样“大杂烩”式的定义过于模糊,他援引马克思·韦伯的观点,主张文化“实质上是一个符号学(semiotic)概念”,即文化就是“一些由人类自己编制的意义之网”基督教的教堂作为文化的产物,其物质存在本身作为“情境”,会对传播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文化的概念赵毅衡更直接地说,“文化,就是一个社会所有意义活动的总集合”。因此,文化不仅仅是精神性的,物质性要素如果成为意义活动的对象,也会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对传播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一、认识跨文化传播对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主要有以下几点:文化是动态的既定文化是人们行为的无形向导和规范文化是后天的烙印文化作为社会遗产为人类所特有文化文化是一个共享的系统,共同的历史和传统帮助每个人回答“我是谁?”这个首要的问题。关于对世界的认识,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所处的文化系统获得的。(一)文化的概念首先、文化作为社会遗产为人类所特有人发明了语言、文字等符号来传承人类的文化。这不仅积累了个人经验,还能累积别人的经验,形成社会共同的经验。语言和文字的发明与传承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人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使得文化可以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来维持。抽象能力与象征体系费孝通认为,每个人的“当前”不仅包括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历史与个人文化决定了我们说汉语,英美人说英语,日本人说日语等,这些语言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文化与语言文化还决定了人们信仰的不同,如有的人每周到教堂,有的人到清真寺,有的人到寺庙,还有的人选择在家自我反省。文化与信仰文化影响个体的行为和习惯,如有些人喜欢安静地在家思考,而有些人则喜欢在教堂、清真寺或寺庙中寻求心灵的慰藉。文化与个体行为一、认识跨文化传播(一)文化的概念第二、文化是后天的烙印文化环境的影响从出生起,个体的经验和行为就受到所在民族习俗的塑造,文化习惯和信仰也随之成为个人的一部分。文化的生理影响打喷嚏是生理现象,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此有不同的反应,如英美人会说"Godblessyou",中国人则认为打喷嚏意味着有人在思念或谈到你。文化习惯的体现日常行为明显受到后天文化学习的影响,如非东北人模仿东北的炕上坐姿会感到不适。文化的色彩差异文化决定了人们对颜色的不同联想,如白色在中国与死亡相关联,而在美国则是黑色,伊朗则是黄色。文化传承性质文化具有传承性,但并非生理遗传,而是后天的学习。个体的文化身份由其生活的文化环境决定。文化学习的普遍性通过文化学习,一个婴儿可以成长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部落民、印第安农夫或都市居民。一、认识跨文化传播(一)文化的概念第三、既定文化是行为的无形向导和规范人们可能意识得到显性的物质文化,比如服装、食物、建筑,但隐性的精神文化无意识地规范着人们的行为,犹如人对空气没有感觉,但实际上无法脱离一样。比如一日三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天经地义,在另外的文化下可能并非如此。只有在跨文化交流时,由于存在明显对比,人们才可能深切地感觉到自己所处的文化特征。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文化决定了某些民族会把狗、牛、猪当做优良肉质的来源吃掉,满族人会把狗供奉起来,印度人会把牛当神一样,穆斯林忌讳提到猪,而在美国新教徒那里,狗可以爬上主人的床铺睡觉,猪也会成为宠物。文化决定了中国面对夸奖常常回应“哪里哪里”以表谦逊,而美国人会毫不吝啬赞美自己并心安理得地享受所有的溢美之词。不同文化引导不同行为一、认识跨文化传播(一)文化的概念第四、文化是动态的文化虽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但在与外部交流过程中也会发生缓慢的演变(特殊情况下急遽变化),在与异文化不断的交流、互动过程中吐故纳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文化亦然,顽固坚持原有传统而拒绝变化的文化,往往不是消亡,便是被其他文化所替代。文化在交流互动中更新我国1949年后经历了很多政治变故,不同时期的思维、话语和行为因受外部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很大。例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化思维:即使牺牲生命也要保住集体的财产;而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由于中国与其他文化发生了密切接触,于是一种新的认识替代了原来的,即人的生命远比财产重要,不论它属于国家的,集体的还是私人的。以我国为例0102一、认识跨文化传播(一)文化的概念一对石狮子引发的争议2003年,日本一款汽车“丰田霸道”的广告引发中国公众的抗议,因为广告图的石狮中,一只向开过来的“丰田霸道”敬礼,另一只向车子鞠躬。狮子有象征中国的意味,狮子向一辆日本品牌的汽车敬礼、鞠躬,不能不让人联想起卢沟桥、石狮子、抗日三者之间的关系,由此感到愤恨。这幅广告因此被撤下。一、认识跨文化传播(二)跨文化传播一双筷子引起的风波2018年,意大利奢侈品牌杜嘉班纳(Dolce&Gabbana)在上海时装秀前发布了名为“起筷吃饭”预热宣传片,片中旁白的“中式发音”、语气以及“中国模特”以错误的姿势用筷子吃披萨等片段,被网友认为是歧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行为。舆论发酵后,大量明星宣布退出时装秀,两位品牌创始人碍于压力发布中文道歉视频跨文化传播的定义这些事件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只不过表现为冲突而已。美国跨文化传播学者萨默瓦(LarrySamovar,1935-)关于跨文化传播的定义是:“跨文化交流指的是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他们的这些不同足以改变交流事件。“一、认识跨文化传播(二)跨文化传播010203文化影响的主导性文化作为传播情境跨文化传播的差异在跨文化传播中,哪一方熟悉对方的文化、掌握对方的符号组合规范和意义,哪一方就能首先影响对方。这种文化上的主导性,可以决定交流的方向和深度。从传播的角度看,“文化”是传播的“情境”。在这一情境中,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是自然的一旦进入跨文化传播的情境,传播就成了一件显在的事情。由于传播的符号组合、规范、意义存在差异,这时的交流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敏感性来理解和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与传播一、认识跨文化传播(二)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的多种表现:跨文化传播不仅表现为不同种族、民族、国家之间的交流,人们因分属不同群体或阶层而形成的各种亚文化之间的交流,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视为跨文化传播。老红卫兵与城南市井子弟团伙例如作家王山(1953-2012)的小说《血色青春》描述的“文革”时期在北京发生的老红卫兵与城南市井子弟团伙之间的冲突中高层官僚与下层黑社会再如贾鲁生1988年发表的报告文学《黑话》,讲述当代中国社会中高层官僚、下层黑社会性质的团伙使用的言语冲突一、认识跨文化传播(二)跨文化传播一般认为,跨文化传播研究始于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Hall,1914-2009)的小册子《无声的语言》(1959年)。(图8-3)随后,这类研究逐渐遍及欧美。在我国,初期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主要研究对外国际交流。研究起源图8-2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中文版封面一、认识跨文化传播(二)跨文化传播社会学家齐美尔提出陌生人理论:所谓跨文化传播,实际上就是与文化上的陌生人进行交流,这里的“陌生人”不是指同一文化圈内的陌生人。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GeorgSimmel,1858-1918)1908年就此提出了“陌生人”(stranger)理论,陌生人是指那些今天来、明天走的漫游者,或者不完全被社会系统的其他成员接受的人。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人,彼此间是陌生人。齐美尔认为,陌生人用不同于我们的方式观察社会系统,带来了远距离视角的独特优势在与群体的交往中拥有多元文化视角,因而能在交流中以对方的视角看问题,成为文化体系之间的漫游者。这样的人是向交流自由里填充了内容的人,是与世界发生普遍交往关系的人,因而是真正自由的人。陌生人作为文化漫游者理论简介一、认识跨文化传播(三)陌生人理论图8-3格奥尔格·齐美尔齐美尔两方面解读中心词:陌生在陌生人身上显现着跨文化传播的基本元素:社会距离、跨界生存、同质与异质的关系、开放与封闭的文化系统基本元素恐惧和排外跨文化传播首先是基于文化差异和文化陌生感的,陌生人的存在提供了跨文化传播的内在心理动因。因此,“陌生”也是理解跨文化交往的一个中心词在跨文化传播中,我们可能处在本地社会的位置,与陌生人进行互动;也可能闯入另一文化背景的社会,成为陌生人。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而言,“陌生人”的行为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的,人们容易会对“陌生人”产生恐惧心理,继而发展到仇视,引发种种非理性的“排外行为”,例如当今社会很多当地人与外来群体发生的冲突。一、认识跨文化传播(三)陌生人理论迁移者和边缘人罗伯特·帕克在齐美尔“陌生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迁移者”(migrant)和“边缘人”(marginalman)两个概念,指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界、对两个世界都陌生的人,他们也是“文化混血儿”,是在未完全相融的文化边缘生活的个体。与移民现象直接相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新移民来到美国。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着排斥新移民的现象,如何使这些新移民同化,是当时美国主流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世界交往,人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一个人的“特性怎样发展为多方面的或是地方性的,……决定于世界交往的发展,决定于他和他所生活的地区在这种交往中所处的地位。“010203理论拓展一、认识跨文化传播(三)陌生人理论语言反映文化语言建构文化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爱德华·萨丕尔(EdwardSapir,1884-1939)指出:“人们处于成为该社会表达手段的特定语言的支配之下。“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们的语言构筑起来的。该理论主张语言即文化。语言不仅反映人们的思维,而且语言的结构、词汇等决定人们的思维、信念、价值观等文化中深层次的东西。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一方面文化依靠语言而得到传承;另一方面文化对语言进行渗透,词汇的构成、运用无不带着文化的意味。比如亲属称谓,在中国讲究“长幼有序”,兄长的地位明显高于弟弟;而在英语中却只有“brother”和“sister”来称呼兄弟姐妹,大小不分。语言传播(四)跨文化传播的方式一、认识跨文化传播01词的基本意义或概念意义是对该词表述对象的概括,除此之外的引申意义就是词的文化意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中意义迥异。例如,“龙”通常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图腾,在汉语运用中,龙也常与高贵、吉祥、生机等褒义相关,比如龙凤呈祥、生龙活虎。而在西方,龙(dragon)却常常是邪恶和可怕东西的象征。”02语用规则对顺畅传播的影响或许更大。语用规则的形成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不像语言规则那样明显可见,因此对传播的制约和影响是隐含的。”语用规则影响传播词反映着特定文化内涵(四)跨文化传播的方式一、认识跨文化传播非语言传播非语言传播方式对跨文化的影响并不亚于语言传播,甚至更为复杂。其意义的获取依赖于对特定文化背景的了解。语言传播之外的所有传播方式即非语言传播颜色是人的眼睛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物理的反映,但不同的颜色在不同的文化中意义差别很大,因此也构成非语言传播的一类。现象二:颜色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文化对不同的花卉赋予不同或相同的象征意义,例如玫瑰象征爱情遍及世界,而牡丹象征富贵是中国人的认识。现象四:花语语言传播的断裂即沉默。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推崇“沉默”,孔子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强调“讷于言而敏于行”。西方文化却赋予“沉默”以消极意义,认为沉默意味着单调、灰暗、悲观甚至狡猾等。现象一:沉默除了语言艺术之外,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可以看作是非语言传播。不同文化对艺术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例如绘画,西方的油画适于表现浓重的环境,而中国画突出的是清淡和细腻的典雅。现象三:艺术人体或动植物发出的气味,可能会给人造成生理上的愉悦或不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因此在交际场合,人们注重香水的使用,同时牺牲口腹之欲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品,里面有文化的考虑。现象五:气味(四)跨文化传播的方式一、认识跨文化传播二、
文化模式与跨文化传播引入语言和其他符号的理解和使用差异,以及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语言和其他符号的理解和使用的差异,直接影响跨文化传播,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更是对跨文化传播具有重大影响。本节讨论的各种文化模式都是在民族、种族、国家等宏观意义上的,不能简单套用来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跨文化传播现象,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同时属于不同的微小文化群体,不可能与其所属文化的某些宏观的表现完全一致。全世界的文明如何分类?对于该问题有很多不同观点,而且由于文明本身也是在历史中发展流变的,有的文明在历史中已经终结,另一些文明则在历史中演化或独立出来。这就导致答案非常多样,甚至同一位学者自身也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看法。例如,奎格利提出了16个明显文明和另外8个的观点;汤因比则列出了20个和23个文明。影响力较大的观点如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将当代世界分为七到八个文明。其中,他比较明确的五个主要文明分别是:中华文明、日本文明(作为中华文明后代但独立发展出的独立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欧洲、北美和部分拉美)。另外再加上三个分别是:东正教文明(区别于其母文明拜占庭文明和西方基督教文明)、拉美文明(作为欧洲文明的后代,可被视为西方文明的次文明)、非洲文明(其当前的独立存在受到一定质疑)。二、
文化模式与跨文化传播(一)东西方两大文化的宏观差异从东方中国的视野出发,一种比较笼统的说法是将全世界简单地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文化系统。其文化差异的简单对比如下:东方
西方人事浑然人事分明来龙去脉,模糊语境语感直观,寓意明确喜欢用“心”喜欢用“脑”人际关系工作关系历史意识现代科技意识中庸、含蓄、自我中心直白、外露、自我实现情、理、法法、理、情二、
文化模式与跨文化传播(一)东西方两大文化的宏观差异二、文化维度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期,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Hofstede,1928-2020)(图8-6)对来自53个国家的IBM公司雇员的相关材料进行研究,于1980年出版《文化的后果》一书,他认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跨文化传播中优劣势并存,提出以下衡量价值观的四个文化维度心理学家的研究二、
文化模式与跨文化传播(二)文化维度衡量价值观的四个文化维度1.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3.“权力距离”,即承认等级秩序程度的差异2.“不确定性规避”,即对社会变动适应度的差异4.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的差异霍夫斯泰德将文化分为“高度不确定性规避”和“低度不确定性规避”两类。前者的文化不希望变动,因此以明确的规章、典礼、仪式等规范来防范,低度不确定性规避的文化中,人们乐于接受外部和内部的变动,对不确定性容忍度较强。按照某一文化对个人、集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霍夫斯泰德将看重个性和独立精神的价值观冠以“个人主义”或“自我导向”,而将个人服从集体、集体成员各就其位的价值观冠以“集体主义”或“集体导向”,作为区分不同的文化的一种标尺。霍夫斯泰德将文化分为“较大权力距离”的文化和“较小权力距离”的文化。前者文化中的人们,崇尚权力威严,权力高度集中,等级间界限泾渭分明。在权力距离较小的文化中,人们认为权力只是为方便社会组织而发挥作用,社会应该有保障每个人获取权力的机制。霍夫斯泰德还将文化分为男性特征的文化和女性特征的文化,当然,这只是一种喻证。男性特征文化强调性别角色,崇尚竞争、进取,认为社会由男性主导,男性应该勇敢、坚强、自信、重物质;而女性则应该谦逊、温柔、重感情。二、
文化模式与跨文化传播(二)文化维度语境的定义传播的意义除了来自传播符号的赋予,还更多地来自于语境。所谓语境,即传播活动的具体时空环境以及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文化就是最大的语境。爱德华·霍尔美国学者爱徳华·霍尔根据语境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突出倾向,将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又译强势语境和弱势语境)两大类。在高语境文化中,传播的意义相当程度需要根据语境而不是可见(听)的语言符号,因而传播是含蓄而模糊的,注重“意会”。与此相反,在低语境文化中,传播的意义主要依赖于语言符号,语境对传播的意义并不明显,因而传播是直接而明确的,注重“言传”。0102二、
文化模式与跨文化传播(三)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在传播中对意义的获取,还需要根据语境进行推测和揣摩。这一特征遍及中国文化及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例如“原则上不可以”和“原则上可以”,就都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去揣测。意义的展示主要依赖于直接的语言传播,“有一说一”,直陈其事,强调传播双方对意义的直接交流。所以美国人很容易说“No”,而这个词在中国,当事人会思前想后,憋很久也不一定敢大声说出来。在农村社会,人与人相当熟悉,共享的信息很多,所以传播属于相对高语境。而在低语境环境下,重要的是通过词语全面、准确地表达意思,没有遗漏,如大城市的银行、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等地方。同一个文化下的农村和城市,又分别属于高语境和低语境。相反,美国是“低语境文化”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二、
文化模式与跨文化传播(三)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定义跨越文化进行交流时,原本熟悉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陌生起来,心理上的种种不适也随之而来,这种情形被称为“文化休克”。1960年,美国人类学家奥伯格(KalervoOberg,1901-1973)首次在一篇论文中提出“文化休克”(cultureshock)的概念,他写道:“文化休克是由我们失去了所有熟悉的社会交流符号和标志所带来的焦虑引发的."文化休克的心理演变过程奥伯格还分解了“文化休克”的心理演变过程(U形曲线):蜜月期、沮丧期、调整期、适应期。如下图:三、
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冲突类型(一)文化休克在跨文化传播中,人们因缺乏对异文化的敏感而下意识地按照自身文化的规范去要求别人,当所期望的事实没有发生时就会形成传播障碍,产生挫败感。美国跨文化传播学者斯道蒂(CraigStorti,1947-)描述了这种认识过程:期望对方与自己一样——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现实与预期落差很大、引起文化冲突——感到愤怒、恐惧——决定退缩。1.认为别人与自己一样看问题文化中心主义是一种普遍现象,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从生理的角度对其原因进行了解释:“当人注视宇宙时,他对宇宙的奥秘不过是投之一瞥,而且这甚至可能是不可靠的。人类观察者不得不从他本人所在的空间某一点和时间某一点上选择一个方向,这样他必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是成为人的一部分代价。因此他的观点必然是片面的、主观的。”3.文化中心主义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社会认知的一类,指人们先入为主,对某个社会群体、事物、人物的一种简单而固定的看法。传播学先驱李普曼就此写道:“多数情况下我们并非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在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我们会优先认出自己的文化里已经定义的事物,然后又倾向于按照文化业已在自己脑海中设定好的刻板印象去理解这些事物。”2.文化刻板印象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不限于上述几个方面,比如文化赖以形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会对跨文化传播造成影响。除了自然的障碍,传播政策也是非常大的障碍,不同的政策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其他方面三、
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冲突类型(二)跨文化传播的其他障碍1.客体冲突由具体的事件、问题引发的跨文化传播冲突被归纳为“客体冲突”。这类冲突的特点是围绕着客体发生有意无意的分歧和误解,在同一个事物或问题上,不同的文化得出不同的结论。3.权重冲突权重冲突主要是指不同的文化相遇时关于道德判断的冲突。所谓“权重”,在这里即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把什么置于重要的位置。显然,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常常相左。2.关系冲突“关系冲突”是指人们的行为对彼此的不同意义。跨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冲突各方在各自的文化框架内对权利、责任的不同认识,而这些认识是确立人的身份关系的基础。4.解决跨文化冲突的基本思路解决冲突的第一步是承认对方及对方观念的存在,不做是与非的绝对判断。第二,把问题具体化。一些冲突集中在抽象的概念上,其实可以暂时撇开概念的冲突,把文化差异的问题暂时搁置,回到讨论具体问题上来。第三,表明关心对方的诚意。尤其在冲突发生以后,有必要设法表达这种诚意,以便跨文化传播得以继续。三、
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冲突类型(三)跨文化冲突的主要类型传播学纲要----认识跨文化传播(一)“三新”的要求和“三结合”的国际传播创新路径习近平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打造“三新”,其重要性在于,它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没有新的思路,所讲的故事只能沿袭陈旧的思路。2013年8月19日2016年2月19日下午,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再次论证了国际传播工作,再次提出“三新”,并自己回答了如何实现“三新”的思路。2016年2月19日2021年5月31日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在这次讲话里,他第三次提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2015年5月4日2015年5月4日,习近平就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作出批示,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做了第一次具体阐释,他要求该报“总结经验、发挥优势、锐意创新,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成为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2018年8月21日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再次指出:“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四、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传播好中国声音传播学纲要-跨文化传播较长时间内,中国的国际传播将外国受众视为“宣传对象”,采用“以我为主”的单向传播模式。这种模式忽视了“他者”文化需求的背景,导致传播效果不尽人意。中国国际传播的传统模式01尽管现在对外的新闻、出版、影视、文艺已经有了一些改进,但一本版本多种文字的现象尚未根本改变。这忽视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需要更多的考虑和调整。传播内容的改进需求02中国在国际场合的传播内容偏重宏观,缺乏细节,导致套话和空话较多。中国代表的发言或表态也缺乏个性和针对性,需要注意站在听者的角度考虑表达方式和语言。国际场合的传播问题03在跨文化交流中,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文化。要克服文化差异,最大限度地达到传播效果,需要因地、因时制宜,了解交流对象的信息需求和表达习惯。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与应对04唯有开放、包容、共享、多赢,尊重各地区和各国人民的愿望和选择,中国才能在世界上得到各国人民发自内心的尊重。这是中国国际传播的重要方向和目标。尊重多样性与实现多赢05(一)“三新”的要求和“三结合”的国际传播创新路径四、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晓红用一句话就点到了问题所在:“无论是视频还是图片,大家说我们要学会讲故事,拍到了一个人物,拍到一个故事,为什么不感人,很多时候我觉得没有把人物还原到日常生活状态中去,我们往往从功利的角度去宣传他。”功利化,即过于强烈的宣传意识,让人家一眼就能看出来你是在宣传,这样一来就谈不上传播效果了。因此,在国际传播上,需要注重以下几点:国际传播的问题所在(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四、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传播好中国声音1量体裁衣,选对主题:外国人想听什么?对于中国当下的国际传播目标而言,应该首先做到意义共享,这是一个从了解到理解,再从理解到认可的动态构建过程。“在跨文化传播中,实现意义共享是相对的,关键要找到实现共享意义的路径。想办法尽可能扩展跨文化传播的共通意义空间,将文字符号转换为双方更容易接受的视觉符号、图像符号是一种可行的路径,它降低了跨文化传播中的差异。2013年在中国出版的漫画《一个中国人的一生》(图-8-19)(法文版2010年出版)是一个集中体现视觉符号这一人类共享符号的跨文化传播案例。视觉符号、图像符号(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四、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传播好中国声音2.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斯图亚特·霍尔讲过:“意义生产依靠于诠释的实践,而诠释依靠我们积极地使用符码,将事物编入符码——以及靠另一端的人们对意义进行翻译或者解码来完成”。因此,中国的国际传播中要减少不同语境中我方“编码”的障碍,就得考虑对方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将“中国故事”讲述成“包含中国元素的国际故事”。中国故事进入“国际表达”的路径可以有以下的思路:A.对接。即通过挑选合适的话题,进入到适合双方共同的关注点上。成功的例如赵启正、帕罗合著的《江边对话》、2018年BBC拍摄的《中华的故事》……B.嫁接。即把中国文化的碎片镶嵌到外国故事的大框架里。成功的例如新闻报道《梅根与中医》,通过报道英国王妃梅根使用中医疗法,介绍了中国。C.重构。即按照对方的话语方式,装进我方的内容。成功的例如2000年李安导演的电影《藏龙卧虎》,荣获第7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马的解剖生理课件
- 2025届新疆维吾尔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股权管理学课件
- 工程项目的多维度评估试题及答案
- 水利水电工程前沿动态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市政工程绩效评价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经济师行业前景展望试题及答案
- 工程项目管理法规试题及答案
- 通信行业客户服务手册
- 2025年市政工程公共事务试题及答案
- 2020年10月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 食品营养与安全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信阳农林学院
- 《森林培育学》考博复习资料
- DCF-现金流贴现模型-Excel模版(dcf-估值模型)
- 甘肃敦煌莫高窟简介
- GB/T 1839-2008钢产品镀锌层质量试验方法
- 制冷空调管件的焊接与质量控制
- 科技公司外部涉密信息导入涉密计算机审批表
- 大型火力发电厂汽轮机知识资料培训课件
- 核电工程项目建设过程概述课件
- 年产12万吨甲烷氯化物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