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伤仲永》2004-2011年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题汇总1(黄石市·2011)(二)比较阅读。(14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材料,完成10-13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安石《伤仲永》)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
)(2分)A.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乡为身死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C.或以钱币乞之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睢不辱使命》)D.色愈恭,礼愈至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1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A.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B.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C.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倡(《陈涉世家》)D.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12.用“/”为甲文中画浪线句子断句。(断五处,不要求加标点。)(2分)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译文:
(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译文:
14.乙则材料中,因“家贫“和”嗜学“之间的矛盾,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两个方面的困难?(各用两个字概括)(2分)答:
15.两则材料都涉及到成才话题,从甲则材料来看,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送》文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终成为饱学之这士,这两则材料对的成才观有什么启发?(2分)答:
答案:10.C11.B12.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
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13.(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2)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14.无书,幼时求学借书抄录之难;无师,成年求师叩问之难。从师求教的跋涉之难;衣食粗劣,生活简朴。15.是没有继续学习。由这两篇文章看来,宋濂以他的亲自实践和体会告诉马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习的内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别,但他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仍然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安于贫贱,不慕富贵的精神和对后学的热情关怀和谆谆教导的态度,诚实守信、尊师重教也都是值得肯定的。如果学习条件差,要勤勉治学,不怕吃苦;学习条件好,要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2(济宁市·2011)[甲]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乙]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注释】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人名。
②咨嗟:赞叹。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①贤于材人远矣
贤:
②不宜老思于此
老思: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得为众人而已耶?②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9.[甲]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了
;[乙]文则直接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之间
的过程。(4分)答案:(二)7.①胜过,超过②劳神,费心思(4分)8.①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②范宣看后,赞叹不已,认为大有益处,才开始重视画画。(4分)9.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虚心学习,相互切磋(4分)3、2010广西省玉林市、防港市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8~10题伤仲永
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未尝识书具/尝射于家圃B、并自为其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C、传一乡秀才观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从先人还家/扁鹊望桓侯而还走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有误的一项是(
)(3分)A、今溪民方仲永,世隶耕译文:金溪县百姓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译文:从此,(大人)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译文:天天让仲永去拜访同县的人。D、泯然众人矣译文: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题目《伤仲永》中的“伤”是“为……感到悲伤”的意思,流露出作者对方仲永才华泯灭的悲伤之情。B、“即书诗四句”、“邑人奇之”这些语句,充分表现了儿童时代的方仲永的神奇。C、“父利其然也”“不使学”,方仲永父亲这种急近功利的行为,是他才能衰退直到泯灭的最主要原因。D、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重视后天的学习,也会变得平庸。11、下面《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与故事情节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3分)A、宋
江——怒杀阎婆惜
B、诸葛亮——巧设空城计C、孙悟空——智取红孩儿子
D、张
飞——大意失荆州答案:8、A
9、C
10、A11、D4、呼和洁特市(09内蒙古)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伤仲永》)9.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B.余闻之/也久
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D.父/异焉,借旁近/与之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世隶耕
(
)
(2)即书诗四句
(
)
(3)父异焉
(
)
(4)称前时之闻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
12.后天的学习很重要。请你把方仲永的故事提炼成一个论据来论证这个论点。(2分)答:
答案:9.D本题是对学生文言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考查,腻乎较容易的题目。在四个备选答案中:A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其涛/以养父母收族为意”,8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余闻之也,久”,C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即/书涛四句,并/自为其名”,D项朗读节奏划分正确。故正确答案选D)项。
簧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先要准确理解文甸的意思;然后,结食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及具体的语境加以分析,就能够进行正确划分。10.(1)属于(2)书写
(3)感到诧异(认为奇怪)
(4)相当(2分)11.(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水题诗。(2分)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2分)12.简述这个故事即可。如:自小天资聪明的仲永,因为没有后天的学习,不也同样落得“泯然众人矣”的下场吗?
(2分)5、襄樊市(09湖北省)阅读文言文《伤仲永》,完成12-16题。(10分)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贤于材人远矣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初极狭,才通人B.未尝识书具
默而识之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异之D.忽啼求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14.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2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15.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
”,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16.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2分)答案:12.(1)文采和道理;(2)胜过、超过。
(2分)13.C
(2分)14.(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2分。“卒”“众人”“受于人”“不至”必须译正确,译错一处扣0.5分)15.受于人者不至;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分。每空1分)16.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结合原文1分,说出理由1分,共2分)6、2009·漳州市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9—13题。(17分)【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乙】板桥居士,姓郑氏,名燮,扬州兴化人。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①陋,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②,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③,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④古人之奥区⑤,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食具、羹匙和筷子,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注释】①寝:丑陋。
②竖立:同“树立”,自竖立,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③屈曲委蛇(yí):指书中曲折难尽的深意。④赴:探求。⑤奥区:奥妙的境界,指难攻的古代学术问题。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4分)
(1)未尝识书具(
)
(2)从先人还家(
)
(3)少长,虽长大(
)
(4)或对客不听其语(
)10.下面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并自为其名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有仙则名
日数千言不肯休C.即书诗四句
D.还自扬州
板桥每读一书
并自忘其所语11.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12.方仲永和郑板桥幼时在天资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个依据。(4分)13.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至少使用一句名言)(3分)答案:9.(1)曾经(2)跟随(3)但是(4)有时10.B11.(1)让他作诗,不能符合以前的好名声了。(2)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不知道(他)不是善于记忆,是善于背诵罢了。12.仲永特点:天资聪颖,是个神童。
依据: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板桥特点:资质平常。
依据:幼时殊无异人之处。13.示例:“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郑板桥虽资质平常,但正是靠着自己勤奋刻苦的精神,终于取得成功。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像郑板桥那样,努力学习,使自己学有所成。评分意见:第9题4分,每小题1分。第10题2分。
第11题4分,每小题2分。第12题4分。(特点2分,依据2分)
第13题3分。(名言1分,分析2分,言之有理即可)7、2008·东营市【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伤仲永》【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①邑人奇之
(
)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12.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4分)共同观点相通之处:根据(或理由):13.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2分)答案:10.答案:①感到惊异
②没有用来……(的方法或途径)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1.答案:①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它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②用宁静修养身心,用俭朴培养品德。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12.答案:观点:要靠后天持恒不懈,否则难以成才。根据或理由:甲文:父亲醉心于眼前名利,致使仲永荒废学业;乙文:示例: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顽强意志就无法成就学业。
评分:观点2分,根据理由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13.答案:甲文借事说理;乙文从反面(或否定的角度)论述观点。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8、2005·济南市课改区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余闻之也久。
7、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8、作者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3分)答案:6、余/闻之也久7、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8、略,能言之成理即可。9、2005·临沂市课改区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卒之为众人
卒: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至: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④终无济于天下
济: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8.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
具体有什么不同。(3分)9.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分)
甲文:
乙文:答案:6.①终于
②达到
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④帮助(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7.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8.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3分。答对甲文所强调的重点得1分,答对乙文所强调重点的两个方面即可得2分]9.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4分,各2分)10(2005·乌鲁木齐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20~24题。(共15分,每题3分)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22.填空。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
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
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表明了作者的观点。2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答案:21.(1)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3)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22.时间
三
受于人者不至
23.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联系实际1分,二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者可酌加l一2分)
11、2005·资阳市(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l)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5.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1分)26.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5分)(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7简略说说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2分)
答案:24.(1)啊,表感叹语气
(2)以宾客之礼相待(该题2分,答对一处给1分。)25.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后者叙议结合,以事说理。(该小题1分,言之有理即可。)26.(1)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该题5分,其中(1)题2分,给分点在后两个分句。(2)题3分。三个分句可每分句1分。重点落实“刮目相待”、“见事”、“利其然”、“日”、“环”、“谒”等词语。)27.略(该题2分,扣住要重视学习,哪怕天资再聪明也要不断地学习,即使今后走上了工作岗位也还要加强学习即可。)12(2004·宁德市)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17分)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协议书范本:夫妻共同财产分割与债务处理
- 教育机构租赁合同提前终止及图书资料归档协议
- SET安全协议在网络安全产业政策制定中的应用合同
- 住宅小区消防安全管理及业主应急处理能力提升协议
- 农家乐民宿装修设计施工及品牌推广合作协议
- 离婚双方关于子女监护权及抚养费支付协议
- 竞业限制协议范本: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保障
- 新冠疫情防控儿科应急预案
- 应急预案中最常用的有哪些
- 小区业主改水电营销方案
- 政治校本课程
- 抽油机井示功图分析判断1
- GB/T 39141.3-2022无机和蓝宝石手表玻璃第3部分:定性标准和试验方法
- 特劳特《定位》PPT通用课件
- GB/T 1732-1993漆膜耐冲击测定法
- 二十四节气演讲稿
- GA/T 2000.7-2014公安信息代码第7部分:实有人口管理类别代码
- 2023年安徽国贸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初中作文指导-景物描写(课件)
- 植物灰分的测定
- 实验室资质认证评审准则最新版本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