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第一次学情调研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儒家思想认为,社会和人性需要发展,通过后天的教育发展,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价值。但是儒家在注重人性的进步与发展时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其中可能出现的人性的扭曲或错误的引导。这个时候,道家提出以“返朴归真”的思想来扭转这种理想出现偏差的情况,提出要保持人性中先天的淳朴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祥和。但道家难以划清“复归”与“倒退”的界限,在追求本我回归的同时,却摒弃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相对偏执的。儒道互补并不是折中,而是在人性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追求“复归于朴”的状态,这样使得人性既能在发展中积累智慧,亦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本我的纯净自然。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讲究务实是儒家的一大特点,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的世界中,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的人区别于禽兽之处在于人是遵守伦理规范的。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儒家的要求。儒家是注重现实主义的人学,而道家却往往超脱于现实。道家偏重于讲自然之道,把自然之道当作最根本的东西,而仁义之类的出现是由于自然之道的隐没,因此他们追求“返朴归真”。其途径常是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如《庄子》中所描述的“坐忘”。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向往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中解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时代不断演替的过程中,儒家不断地从道家借鉴哲学思想,道家为了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也一直向儒家学习处世思想。虚实互补,在追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儒家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刚毅进取的,其“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等,无不透露出儒家的阳刚之气。尽管儒家也有刚柔调和、阴阳互补之说法、但实际上儒家思想中仍然是将以刚主柔、以阳制阴之道作为主导的。而较之于儒家之阳刚,道家更多的则是讲究谦和精神,推崇水德,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为宗旨。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倡导水之阴柔及能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在儒家思想培养出一批批社会中流砥柱的同时,道家以其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熏陶出一批隐士或居于市井的文人,让他们自下而上地观察这个社会,发现社会的问题,使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儒家与道家的联系便如阴阳乾坤一般,互补却不能替代,相关却不相同。(摘编自崔雪茹、李明睿《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材料二:儒道互补之说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念。所需注意的是,一些持道家主干说的论者之所谓儒道互补,是建立在道家之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的,互补的方式主要是“以道补儒”,进而反映出儒学的道家化。从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看,确实存在着一种儒学的道家化倾向。但是否也意味着还存在一种道学的儒家化倾向呢?目前尚无人明确这么说,但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儒道互补”,而不仅是“以儒补道”。“互补”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是相互刺激、相互吸收的。无论是偏重于“以儒合道”,还是偏重于“以道合儒”,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以企求“自然”和“名教”的统一。王泽应先生认为,儒道互补既通过以改造了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和援道入儒的方式来进行,也通过以改造了的儒家思想解释道家经典和援儒入道的方式来进行。前者如王弼、何晏等正统玄学,后者如东晋葛洪的学说。有专家认为,儒道互补途径大致有三。一是哲学思维方式的途径。如儒家正面求解,通过对仁义道德的正面倡导,来表达自己修齐治平的愿望;道家以反求正,通过知雄守雌、主静贵柔来为人们设立安身立命之道。这正与负是互补的。二是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途径。儒家入世,故心在庙堂之上,一心想参政;道家避世,故钟情于山林,淡化当官心理。这两者形成了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为中国人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三是文学艺术的途径。儒家强调“文以载道”,重在人的心理、性情的陶冶塑造和社会现实的批判改造,突出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和现实效用,充溢着一种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精神;道家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主张冲破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和现实世俗的人伦纲常,突出艺术和美的独立,追求忘怀得失、忘已忘物的“天乐”,这是一种超现实、超世俗的审美境界和浪漫情怀,二者恰恰可以相互补充。(摘编自余国瑞《中国文化历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儒道互补话题,但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儒道各自的文化传:统、互补机制,后者侧重互补的方式目的。B.材料一指出,儒家讲究务实,注重现实,道家倡导求虚,超脱于现实,两家互相借鉴,虚实互补,最终提高了我们的思想境界。C.材料一认为,儒家倡导刚毅进取,培养了许多社会的中流砥柱,而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熏陶出一些隐士或市井文人。D.材料二指出,从哲学思维方式这一途径看,儒家完全是正面求解,道家则完全是以反求正,但两家一正一负是可以互补的。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道互补方式既然有“以道补儒”,从理论上讲,似乎也应该有“以儒补道”。B.儒道互补可以以改造的此家思想解释彼家经典,故出现了两家各自代表人物。C.儒家入世,道家避世,这为我们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D.儒家强调“文以载道”,道家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但二者可相互补充。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主体部分连用三组对比,多角度展现儒家与道家思想差异性和互补性。B.材料二第二段运用反问手法,肯定地回答了学界关于儒道互补研究的具体情况。C.材料一末段用词严谨,如“无不”“尽管”“但”准确突出儒家追求阳刚的特点。D.材料二末段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明确儒道互补有三种途径,然后逐一展开论证。4.材料一观点明确,结构清晰,请对此作简要分析5.儒道两家思想在互补的过程中体现出怎样的共同特征?请简要概括。(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与周瑜相遇迟子建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绣来。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拦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坐。我们相对着。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你不希望与我相遇?”“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文本二:2020年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自然景观与社会景象的相勾连,生物灵性与各色人性的相贯通,使得她的小说,地气与元气相得益彰,灵气与生气融为一体,从而使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地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摘编自《澎湃新闻》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布衣”代表和平宁静的生活,“鼓角声”“铠甲”代表战争。B.小说前后“我颤抖不已”和“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和不舍。C.文中的“我”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在战场、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的和平守卫者更是大英雄。D.文中“我”和周瑜的交谈内容在变化,“我”的感情在变化,可周瑜对待战争的态度却没有变化。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小说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素雅、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战前紧张激烈的氛围,为周瑜的出场做了铺垫。B.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这一细节,营造“我”和周瑜相见的氛围,推动故事的发展;“艾”与“爱”谐音,象征友爱和睦。C.第一人称适合直接表达人物情感,便于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本文第一人称的使用,将村妇内心世界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D.小说采用梦境方式穿越历史时空,通过类似寓言的方式寄寓人生道理,以女性的视角看待英雄人物,表达了珍爱和平这一主题。8.文中“我”和周瑜之间存在多处对比,请指出并结合文本分析。9.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与周瑜相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诗意美学”?请结合文本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秦二年十月,沛公攻胡陵、方与,还守丰。秦泗川监平将兵围丰,破之。令雍齿守丰。十一月,沛公引兵之薛。魏人周市略地丰沛,使人谓雍齿曰:“丰,故梁徙也,今魏地已定者数十城。齿今下魏,魏以齿为侯守丰;不下,且屠丰。”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即反为魏守丰。沛公攻丰,不能取,沛公还之沛,怨雍齿与丰子弟畔之。(节选自班固《汉书·高帝纪》)材料二: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亲爱,所诛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有故怨,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则群臣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臣光曰:张良为高帝谋臣,委以心腹,宜其知无不言;安有闻诸将谋反,必待高帝目见偶语,然后乃言之邪!盖以高帝初得天下,数用爱憎行诛赏,或时害至公,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故良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国家无虞,利及后世。若良者,可谓善谏矣。(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材料三:夫公家之事,知无不为,见无礼于君,如鹰鹑之逐鸟雀。子房之少也,倾家结客,为韩报仇。此则忠义素彰,名节甚著。其事汉也,何为属群小聚谋将犯其君遂默然杜口俟问方对?倘若高祖不问,竟欲无言者邪?且将而必诛,罪在不测。如诸将屯聚,图为祸乱,密言台上,犹惧觉知;群议沙中,何无避忌?为国之道,必不如斯。然则张良虑反侧不安,雍齿以嫌疑受爵,盖当时实有其事也。如复道之望、坐沙而语,是说者敷演,妄溢其端耳。(节选自刘知几《史通·暗惑第十二》)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何为属群小A聚谋B将犯C其君D遂默E然F杜口G俟问H方对?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之,到、往;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牛何之”中的“之”意思相同。B.因,凭借;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因之以饥馑”中的“因”意思不同。C.善,擅长;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意思不同。D.彰,表彰,与《劝学》中“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彰”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国人周市进攻丰、沛两地,并派人游说雍齿。由于使者的威逼利诱,雍齿不得不选择了投降并替魏国镇守丰邑。B.张良认为,将领们担心因往常的过失被猜疑而遭诛杀,同时也担心因土地有限而无法全部获得封赏,于是想要谋反。C.司马光认为张良本应知无不言,却并没有立即进谏,大概是因为他想借着这件事进献忠言以改变高帝的心意。D.材料三先表明应对公家之事的态度,再以假设性问题引导读者,并进行推理,最后论断史书表述的正误。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安有闻诸将谋反,必待高帝目见偶语,然后乃言之邪!14.材料三中,刘知几认为“妄溢其端”有什么依据?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湖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湖口送友人时所见,极言江面宽阔、空旷广袤,境界阔大,气象雄浑。B.颔联中“云梦雪”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意境颇为相似,都写出了洞庭湖的壮阔。C.颈联描绘了友人登船后看见了洞庭湖波翻浪涌、奔流不息、星河璀璨、水天一片的景象。D.尾联写临近新年,诗人送友归去,既自伤不能同归,又自然含蓄地表现了对友人的依恋。16.本诗虽为送别诗,却大片写景不见伤别字眼,而是将一片离情融入景中。请结合诗歌对此进行简要赏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3)唐代政治家魏征曾有“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的名句,写尽景色之荒凉凄楚。用“猿”与“鸟”共同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的写法在诗歌中较为常见,如“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学校咖啡店学习的时候,常常会听到学生们A地讨论自己属于哪种MBTI人格。不知从何时开始,MBTI话题变成了社交中常见的一环。①它原本是个职业取向测试,②后来逐渐变成了目前性格评估最流行的测试,③用来衡量一个人的精力支配、认知方式、理性或感性的判断逻辑以及对于生活的态度。④它会把做题者分割为16型人格中的一类,③每类人格都有相对应的角色和诠释。现在认识新朋友时,总会不自觉地问一下对方的MBTI,把它当作对一个人的初印象。这让我想起大学时,好多人热衷于研究星座,用一个人的出生月份来定义他的喜好。(甲),一个人的生长环境的确会对他的性格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说1月出生的人会比同龄人在体格上更为成熟,因此在体育项目上更强,从而也许更加自信,但要说能把人的行为归咎于星象使然总显得太过玄乎。或许是酒杯太浅敬不到来日方长,遇到的人太多、交集的时间又太短,所以只能通过最快的途径去了解一个人。不仅如此,心理学大师荣格曾说过“人类对自己的了解,宛如暗夜行路,要了解自己,就需要他人的力量”,因此我们也将心理测试当成一个了解自己性格的过程。基于测试的结果或是对于星座的描述,给别人也给自己贴上一个较为熟悉的标签。甚至在标签相撞(即遇到与自己性格类似的人)的时候,我们会有种B的感觉。(乙),但我觉得很难说它算不算是一种自我应验预言。有时候,也不知道是我们的选择定义了答案,还是答案定义了我们。细细想来,人很复杂。如果人是一千块散落的拼图,那这一块拼图仅仅是启程,去拼凑别人的同时,也完成自己。去拥抱陌生,去期待惊喜,去建造个性,我们可以是任何样子。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文中加点的“不自觉地”一词,有人说多余,有人说必不可少。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为“去拥抱陌生,期待惊喜,建造个性,我们可以是任何样子”,为什么说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孔子明知“道之不行”仍不放弃周游列国,以宣扬其仁政主张,被人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而庄子的“庖丁解牛”之“道”,可以理解为“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这两种不同的人生之“道”,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第一次学情调研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儒家思想认为,社会和人性需要发展,通过后天的教育发展,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价值。但是儒家在注重人性的进步与发展时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其中可能出现的人性的扭曲或错误的引导。这个时候,道家提出以“返朴归真”的思想来扭转这种理想出现偏差的情况,提出要保持人性中先天的淳朴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祥和。但道家难以划清“复归”与“倒退”的界限,在追求本我回归的同时,却摒弃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相对偏执的。儒道互补并不是折中,而是在人性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追求“复归于朴”的状态,这样使得人性既能在发展中积累智慧,亦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本我的纯净自然。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讲究务实是儒家的一大特点,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的世界中,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的人区别于禽兽之处在于人是遵守伦理规范的。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儒家的要求。儒家是注重现实主义的人学,而道家却往往超脱于现实。道家偏重于讲自然之道,把自然之道当作最根本的东西,而仁义之类的出现是由于自然之道的隐没,因此他们追求“返朴归真”。其途径常是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如《庄子》中所描述的“坐忘”。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向往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中解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时代不断演替的过程中,儒家不断地从道家借鉴哲学思想,道家为了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也一直向儒家学习处世思想。虚实互补,在追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儒家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刚毅进取的,其“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等,无不透露出儒家的阳刚之气。尽管儒家也有刚柔调和、阴阳互补之说法、但实际上儒家思想中仍然是将以刚主柔、以阳制阴之道作为主导的。而较之于儒家之阳刚,道家更多的则是讲究谦和精神,推崇水德,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为宗旨。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倡导水之阴柔及能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在儒家思想培养出一批批社会中流砥柱的同时,道家以其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熏陶出一批隐士或居于市井的文人,让他们自下而上地观察这个社会,发现社会的问题,使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儒家与道家的联系便如阴阳乾坤一般,互补却不能替代,相关却不相同。(摘编自崔雪茹、李明睿《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材料二:儒道互补之说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念。所需注意的是,一些持道家主干说的论者之所谓儒道互补,是建立在道家之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的,互补的方式主要是“以道补儒”,进而反映出儒学的道家化。从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看,确实存在着一种儒学的道家化倾向。但是否也意味着还存在一种道学的儒家化倾向呢?目前尚无人明确这么说,但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儒道互补”,而不仅是“以儒补道”。“互补”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是相互刺激、相互吸收的。无论是偏重于“以儒合道”,还是偏重于“以道合儒”,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以企求“自然”和“名教”的统一。王泽应先生认为,儒道互补既通过以改造了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和援道入儒的方式来进行,也通过以改造了的儒家思想解释道家经典和援儒入道的方式来进行。前者如王弼、何晏等正统玄学,后者如东晋葛洪的学说。有专家认为,儒道互补途径大致有三。一是哲学思维方式的途径。如儒家正面求解,通过对仁义道德的正面倡导,来表达自己修齐治平的愿望;道家以反求正,通过知雄守雌、主静贵柔来为人们设立安身立命之道。这正与负是互补的。二是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途径。儒家入世,故心在庙堂之上,一心想参政;道家避世,故钟情于山林,淡化当官心理。这两者形成了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为中国人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三是文学艺术的途径。儒家强调“文以载道”,重在人的心理、性情的陶冶塑造和社会现实的批判改造,突出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和现实效用,充溢着一种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精神;道家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主张冲破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和现实世俗的人伦纲常,突出艺术和美的独立,追求忘怀得失、忘已忘物的“天乐”,这是一种超现实、超世俗的审美境界和浪漫情怀,二者恰恰可以相互补充。(摘编自余国瑞《中国文化历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儒道互补话题,但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儒道各自的文化传:统、互补机制,后者侧重互补的方式目的。B.材料一指出,儒家讲究务实,注重现实,道家倡导求虚,超脱于现实,两家互相借鉴,虚实互补,最终提高了我们的思想境界。C.材料一认为,儒家倡导刚毅进取,培养了许多社会的中流砥柱,而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熏陶出一些隐士或市井文人。D.材料二指出,从哲学思维方式这一途径看,儒家完全是正面求解,道家则完全是以反求正,但两家一正一负是可以互补的。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道互补方式既然有“以道补儒”,从理论上讲,似乎也应该有“以儒补道”。B.儒道互补可以以改造的此家思想解释彼家经典,故出现了两家各自代表人物。C.儒家入世,道家避世,这为我们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D.儒家强调“文以载道”,道家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但二者可相互补充。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主体部分连用三组对比,多角度展现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差异性和互补性。B.材料二第二段运用反问手法,肯定地回答了学界关于儒道互补研究的具体情况。C.材料一末段用词严谨,如“无不”“尽管”“但”准确突出儒家追求阳刚的特点。D.材料二末段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明确儒道互补有三种途径,然后逐一展开论证。4.材料一观点明确,结构清晰,请对此作简要分析。5.儒道两家思想在互补的过程中体现出怎样的共同特征?请简要概括。【答案】1.C2.B3.B4.①开篇直接提出“儒道两家思想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观点,观点明确;②采用总分结构方式,先提出观点,然后从三个方面对儒道互补展开论证,结构清晰。5.①相对独立,保持自我特色;②学习吸收对方长处,弥补自己短处;③有共同互补目的,达到“儒道兼综”“情理兼到”;④互补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后者侧重互补……目的”错误,后者侧重的是互补的方式途径。B.“最终提高了我们的思想境界”错误,由原文“在追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可知,“追求务实”和“提高思想境界”是并列关系,所以该项“最终”提高思想境界的说法错误。D.“完全是”错误,由原文“儒家正面求解,通过对仁义道德的正面倡导,来表达自己修齐治平的愿望”可知,“完全是”的说法过于肯定化、全面化,原文无此意。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故……”错误。由原文“王泽应先生认为,儒道互补既通过以改造了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和援道入儒的方式来进行……后者如东晋葛洪的学说”可知,原文只是说到儒道互补的思想以及代表人物,前后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运用反问手法”错误,“但是否也意味着还存在一种道学的儒家化倾向呢?目前尚无人明确这么说”应该是设问手法。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说到儒道两家思想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所以,材料一开篇直接提出“儒道两家思想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观点,观点明确。第二、三、四段分别围绕“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这三个方面对儒道互补的观点展开具体的论证。所以,材料一采用了总分结构方式,先提出观点,然后从三个方面对儒道互补展开论证,结构清晰。【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可知,儒道两家思想在互补的过程中,相对独立,保持自我特色。由原文“‘互补’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是相互刺激、相互吸收的”可知,儒道两家思想在互补的过程中,学习吸收对方长处,弥补自己短处。由原文“无论是偏重于‘以儒合道’,还是偏重于‘以道合儒’,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以企求‘自然’和‘名教’的统一”可知,儒道两家思想在互补的过程中,有共同的互补目的,达到“儒道兼综”“情理兼到”。由原文“有专家认为,儒道互补途径大致有三”可知,儒道两家思想在互补的过程中,互补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与周瑜相遇迟子建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绣来。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拦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坐。我们相对着。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你不希望与我相遇?”“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文本二:2020年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自然景观与社会景象的相勾连,生物灵性与各色人性的相贯通,使得她的小说,地气与元气相得益彰,灵气与生气融为一体,从而使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地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摘编自《澎湃新闻》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布衣”代表和平宁静的生活,“鼓角声”“铠甲”代表战争。B.小说前后“我颤抖不已”和“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和不舍。C.文中的“我”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在战场、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的和平守卫者更是大英雄。D.文中“我”和周瑜的交谈内容在变化,“我”的感情在变化,可周瑜对待战争的态度却没有变化。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小说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素雅、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战前紧张激烈的氛围,为周瑜的出场做了铺垫。B.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这一细节,营造“我”和周瑜相见的氛围,推动故事的发展;“艾”与“爱”谐音,象征友爱和睦。C.第一人称适合直接表达人物情感,便于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本文第一人称的使用,将村妇内心世界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D.小说采用梦境方式穿越历史时空,通过类似寓言的方式寄寓人生道理,以女性的视角看待英雄人物,表达了珍爱和平这一主题。8.文中“我”和周瑜之间存在多处对比,请指出并结合文本分析。9.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与周瑜相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诗意美学”?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6.D7.A8.(1)人物身份对比:周瑜是带兵征战的高级将领;“我”是过着平凡生活的村妇。不同的身份,决定了看待战争与英雄的不同立场。(2)人物所处时代对比:周瑜是三国时代的英雄,“我”实际上是梦中化身农妇的现代人。不同时代的对比,便于读者以平常心态、现代意识,更加清醒客观地理解历史和英雄。(3)人物对英雄(或战争)理解的对比:周瑜认为英雄的价值存在于战争中,“我”认为真正的英雄不披铠甲。这种对比揭示了珍爱和平的主题。9.(1)环境描写体现诗意美:故事始终有月光笼罩,艾香萦绕;人物出场时的环境开阔、宁静、素雅;“我”喜欢的声音里呈现出的温馨、祥和。(2)人物形象体现诗意美:“我”是砍芦苇喂猪奶孩子的村妇,却对英雄有自己深刻的看法,能让战争的参与者放下武器,人物内外对比体现诗意美;周瑜开始时身穿铠甲,后来穿白粗布的长袍,人物先后对比体现诗意美。(3)情节设置体现诗意美:整个故事都发生在梦境之中,现实人物和历史人物相遇,穿越时空进行交流。(4)主题体现诗意美:小说通过“我”对于战争和英雄的理解,表达对和平的期待,对平凡、朴素、美好的世俗生活的喜欢和向往。(5)语言体现诗意美:小说用语简洁、凝练、隽永,善用短句,使用多种修辞,“艾草”和“鼓角声”两个意象具有深远的象征意味。【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D.“周瑜对待战争的态度却没有变化”错误,从“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到后来“不再身披铠甲”,换上“白粗布长袍”,说明他对“我”的话有所触动和认同。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理解和鉴赏能力。A.“紧张激烈”错误。虽然有“鼓角声”,由原文“帐逢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逢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可知,第二段并没有渲染“紧张激烈”的气氛。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从人物身份看,结合“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我是一个村妇”“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可知,周瑜是带兵征战的高级将领,“我”是过着平凡生活的村妇。不同的身份,决定了看待战争与英雄的不同立场。从人物所处时代看,结合“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可知,周瑜是三国时代的英雄,“我”实际上是梦中化身农妇的现代人。把不同时代进行对比,突显不同时代下对英雄理解的不同,便于读者以平常心态、现代意识,更加清醒客观地理解历史和英雄。从人物对英雄(或战争)的理解看,结合“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可知,周瑜认为英雄的价值存在于战争中,“我”认为真正的英雄不披铠甲。这种对英雄(或战争)不同理解的对比,揭示了现代人珍爱和平的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结合“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可知,文章选取的场景宁静而优美,温馨而祥和,展现出环境的诗意美。结合“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可知,“我”虽身份普通,但人物形象有一种对英雄的独特理解,身上有一种独特的诗意美;“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周瑜前后的变化揭示了形象的改变,对和平的渴望,人物身上闪烁着诗意美。结合“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我说”“周瑜笑了起来”“我们相对着”可知,整个故事就是一个梦境的展现,在梦中现实人物和历史人物相遇,穿越时空进行交流,情节设置体现诗意美。结合“这鼓角声令我心烦”“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可知,小说主要借助梦境展现“我”对战争和英雄的理解,表达对和平的期待,对平凡、朴素、美好的世俗生活的喜欢和向往。主题体现诗意美。结合“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可知,本文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生动,抒情味浓厚,“艾草”和“鼓角声”的渲染,使文章意象具有独特的象征意味。语言体现诗意美。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秦二年十月,沛公攻胡陵、方与,还守丰。秦泗川监平将兵围丰,破之。令雍齿守丰。十一月,沛公引兵之薛。魏人周市略地丰沛,使人谓雍齿曰:“丰,故梁徙也,今魏地已定者数十城。齿今下魏,魏以齿为侯守丰;不下,且屠丰。”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即反为魏守丰。沛公攻丰,不能取,沛公还之沛,怨雍齿与丰子弟畔之。(节选自班固《汉书·高帝纪》)材料二: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亲爱,所诛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有故怨,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则群臣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臣光曰:张良为高帝谋臣,委以心腹,宜其知无不言;安有闻诸将谋反,必待高帝目见偶语,然后乃言之邪!盖以高帝初得天下,数用爱憎行诛赏,或时害至公,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故良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国家无虞,利及后世。若良者,可谓善谏矣。(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材料三:夫公家之事,知无不为,见无礼于君,如鹰鹑之逐鸟雀。子房之少也,倾家结客,为韩报仇。此则忠义素彰,名节甚著。其事汉也,何为属群小聚谋将犯其君遂默然杜口俟问方对?倘若高祖不问,竟欲无言者邪?且将而必诛,罪在不测。如诸将屯聚,图为祸乱,密言台上,犹惧觉知;群议沙中,何无避忌?为国之道,必不如斯。然则张良虑反侧不安,雍齿以嫌疑受爵,盖当时实有其事也。如复道之望、坐沙而语,是说者敷演,妄溢其端耳。(节选自刘知几《史通·暗惑第十二》)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何为属群小A聚谋B将犯C其君D遂默E然F杜口G俟问H方对?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之,到、往;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牛何之”中的“之”意思相同。B.因,凭借;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因之以饥馑”中的“因”意思不同。C.善,擅长;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意思不同。D.彰,表彰,与《劝学》中“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彰”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国人周市进攻丰、沛两地,并派人游说雍齿。由于使者的威逼利诱,雍齿不得不选择了投降并替魏国镇守丰邑。B.张良认为,将领们担心因往常的过失被猜疑而遭诛杀,同时也担心因土地有限而无法全部获得封赏,于是想要谋反。C.司马光认为张良本应知无不言,却并没有立即进谏,大概是因为他想借着这件事进献忠言以改变高帝的心意。D.材料三先表明应对公家之事的态度,再以假设性问题引导读者,并进行推理,最后论断史书表述的正误。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安有闻诸将谋反,必待高帝目见偶语,然后乃言之邪!14.材料三中,刘知几认为“妄溢其端”有什么依据?请简要分析。【答案】10.BDG11.D12.A13.(1)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土地呢?(2)哪里有已经听说诸将要谋反,却一定要等到高帝亲眼见到将领们聚在一起议论,这样以后才禀报这件事的道理啊!14.①张良不可能等到被问才回答;②诸将议反,不可能无所顾忌。【解析】【导语】这三则材料展现了不同视角下的历史叙事与评论。材料一以《汉书》为据,叙述了沛公与雍齿的矛盾,突显了权力斗争中的个人恩怨;材料二通过《资治通鉴》展现了张良的谋略,强调了其以封赏化解危机的智慧;材料三则以刘知几的《史通》质疑了前两则材料的真实性,认为其中存在夸张与虚构。三则材料共同揭示了历史书写中的主观性与复杂性。【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什么又要与一群小人聚首密谋,将要侵犯君主,却沉默不语,直到被问时才回答呢?“属”的宾语为“群小聚谋”,中间不应断开,应在“谋”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犯”的宾语为“其君”,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君”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默然”是“杜口”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口”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沛公领兵到薛。/把牛牵到哪里去?B.正确。凭借;/接续。句意:所以张良借着这件事进献忠言以改变高帝的心意。/接着又遇上饥荒。C.正确。擅长;/与……交好。句意:可以说是善于劝谏的了。/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D.“意思不同”错误。均为“显著,明显”。句意:这说明他的忠义向来显扬。/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由于使者的威逼利诱,雍齿不得不选择了投降”错误。由材料一“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即反为魏守丰”可知,雍齿投降还因为“雅不欲属沛公”。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活用名词,远地;“焉”,为何;“陪”,增加。(2)“安”,哪里;“目见”,亲眼见到;“偶语”,聚在一起议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①由材料三“子房之少也,倾家结客,为韩报仇。此则忠义素彰,名节甚著。其事汉也,何为属群小聚谋,将犯其君,遂默然杜口,俟问方对?倘若高祖不问,竟欲无言者邪”可知,从张良的为人看,张良不可能等到被问才回答。②由材料三“如诸将屯聚,图为祸乱,密言台上,犹惧觉知;群议沙中,何无避忌”可知,诸将议反,不可能无所顾忌。参考译文:材料一:秦二世二年十月,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后,回师丰邑。秦泗川监平领兵围丰,打败秦军。派雍齿守丰。十一月,沛公领兵到薛。魏将周市略取丰沛,派人对雍齿说:“丰曾是魏的临时都城,今日魏地已被收复数十城。雍将军如能归顺于魏,魏就委你为侯镇守丰地;若不归顺,魏兵就要屠城。”雍齿平素本不愿居沛公之下,到魏招降时,就归顺于魏而为魏守丰了。沛公攻丰,无法攻下。沛公引兵回沛,对雍齿与丰子弟的叛变恨恨不已。材料二:高祖已封立了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他的人日夜争功而没有结果,没能封赏。高祖在洛阳南宫,从复道上望见将领们常常聚坐在沙地上互相谈论。高祖问:“这是在说什么呀?”留侯(指张良)说:“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谋反呀。”高祖说:“天下才刚安定,为什么要谋反呢?”留侯说:“陛下出身平民,依靠这些人取得天下;现在陛下成为天子,而所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亲信喜爱的故人,所诛杀的都是生平仇怨之人。现在军吏计算功劳,认为天下的土地不够封赐所有的功臣,这些人担心陛下不能全部封赐,又恐怕自己过去所犯的过错被陛下猜疑以至于遭到诛杀,所以便相聚谋反。”高祖于是担忧地说:“该怎么办呢?”留侯问:“皇上生平所憎恨,而且是群臣共知的人中,谁是最恨的?”高祖说:“雍齿与我本有积怨,我本想杀他,因他功劳多,故此不忍下手。”留侯说:“现在赶紧先封赐雍齿以昭示群臣。群臣看见雍齿受封,就会心安了。”于是高祖便设宴,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吃完酒宴,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被封为侯,我们就不用担忧了。”臣司马光曰:张良作为高帝的谋臣,被当作心腹亲信,应该是知无不言,哪有已经听说诸将要谋反,却一定要等到高帝亲眼见到有人成群结队地议论,这样以后才禀报这件事的道理啊!大概因为高帝刚刚得到天下,多次凭着个人的好恶来封赏诛杀,有时就会损害公平公正,大臣们常常产生怨恨和感到自己有危险的心理。所以张良借着这件事进献忠言以改变高帝的心意,使在上位者没有偏袒私情的过失,在下位者没有猜疑恐惧的念头,国家没有忧患,利益延及后世。像张良这样,可以说是善于劝谏的了。材料三:至于说到国家公事,只要知道了就应该去做,发现有人对君主失礼,就像鹰鹯追逐鸟雀一样,迅速予以惩治。张良年轻时,曾不惜倾家荡产去结交宾客,要为韩国报仇。这说明他的忠义向来显扬,名节十分显著。后来他归附汉朝,为什么又要与一群小人聚首密谋,将要侵犯君主,却沉默不语,直到被问时才回答呢?如果高祖不问他,难道竟要一言不发吗?况且谋反一定要被杀头,罪在不赦。像将领们屯兵聚众,图谋作乱,他们即使向朝廷秘密报告,还怕泄露机密而被发觉;像这样在众人之中公开议论,怎么能没有顾忌呢?治理国家的道理,一定不能像这样。但是张良担心反叛而国家不安,雍齿封爵有猜疑,这大概是当时确有这种情况。至于说在复道上观望、坐在沙中议论,那只是讲述者铺陈夸张,虚构了事情的细节罢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湖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湖口送友人时的所见,极言江面宽阔、空旷广袤,境界阔大,气象雄浑。B.颔联中“云梦雪”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意境颇为相似,都写出了洞庭湖的壮阔。C.颈联描绘了友人登船后看见了洞庭湖波翻浪涌、奔流不息、星河璀璨、水天一片的景象。D.尾联写临近新年,诗人送友归去,既自伤不能同归,又自然含蓄地表现了对友人的依恋。16.本诗虽为送别诗,却大片写景不见伤别字眼,而是将一片离情融入景中。请结合诗歌对此进行简要赏析。【答案】15.C16.①首联、颔联中诗人借暮霭、芦苇、田野、飞雪、去雁等景象,渲染了凄凉清冷的送别氛围,融情入景,抒发诗人送别友人的伤别、孤独之情;②颈联中通过想象友人离别后独对洞庭风波的画面,表达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之情;③尾联中腊月里零落的梅花,既是眼前之景,也是诗人自况,诗人将自己比作零落的梅花,既包含了自伤落寞之意,又表现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解析】【导语】李频《湖口送友人》,首联绘湖口暮景,颔联写岸边壮阔之象,颈联以去雁离人对仗,借景暗示送别,尾联“谁见”二字,将离情别绪深蕴于景中,含蓄蕴藉,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委婉传达出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与牵挂。【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友人登船后看见了洞庭湖波翻浪涌、奔流不息、星河璀璨、水天一片的景象”错误。诗歌颈联是“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是虚写,是由“洞庭船”引发的想象,而非眼前景象。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据题干提示,诗歌题材为送别诗,“大片写景不见伤别字眼,而是将一片离情融入景中”需依次找出写景内容,并体会景物特点,进而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离情的作用,看作者是如何融情入景的。从全诗看,题目是“送友人”,第三句照应题目,前三句都是写景,写湘江渡口所见的景象,写到的景物有暮霭、芦苇、田野、飞雪、去雁等,这些景物具有凄凉清冷的特点,为送别友人渲染了氛围,作者融情入景,可以表现出送别友人的伤别、孤独之情。承接前四句,颈联“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也是写景,写洞庭湖的景象,并非实写,而是由“洞庭船”引发的想象,洞庭湖波翻浪涌,奔流不息,入夜,则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他对洞庭湖水的描绘,流露着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而有关星河高悬的遐想,则是对孤舟夜渡的遥念。尾联“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醉及新年”是说友人归去当及新年,而自己却不能回去。“零落梅花”是诗人自况,也是一景。由腊月而想到梅花,由“残”而冠以“零落”,取景设喻妙在自然含蓄。此联固然表现了诗人的自伤之意,但同时也表现了念友之情,因为诗人之所以感到孤独,完全是由友人的别离引起的,故而这种自伤正是对友人的依恋。(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3)唐代政治家魏征曾有“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的名句,写尽景色之荒凉凄楚。用“猿”与“鸟”共同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的写法在诗歌中较为常见,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为国以礼④.其言不让⑤.风急天高猿啸哀⑥.渚清沙白鸟飞回(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易错字:“毋”、“渚”、“猱”。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学校咖啡店学习的时候,常常会听到学生们A地讨论自己属于哪种MBTI人格。不知从何时开始,MBTI话题变成了社交中常见的一环。①它原本是个职业取向测试,②后来逐渐变成了目前性格评估最流行的测试,③用来衡量一个人的精力支配、认知方式、理性或感性的判断逻辑以及对于生活的态度。④它会把做题者分割为16型人格中的一类,③每类人格都有相对应的角色和诠释。现在认识新朋友时,总会不自觉地问一下对方的MBTI,把它当作对一个人的初印象。这让我想起大学时,好多人热衷于研究星座,用一个人的出生月份来定义他的喜好。(甲),一个人的生长环境的确会对他的性格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说1月出生的人会比同龄人在体格上更为成熟,因此在体育项目上更强,从而也许更加自信,但要说能把人的行为归咎于星象使然总显得太过玄乎。或许是酒杯太浅敬不到来日方长,遇到的人太多、交集的时间又太短,所以只能通过最快的途径去了解一个人。不仅如此,心理学大师荣格曾说过“人类对自己的了解,宛如暗夜行路,要了解自己,就需要他人的力量”,因此我们也将心理测试当成一个了解自己性格的过程。基于测试的结果或是对于星座的描述,给别人也给自己贴上一个较为熟悉的标签。甚至在标签相撞(即遇到与自己性格类似的人)的时候,我们会有种B的感觉。(乙),但我觉得很难说它算不算是一种自我应验预言。有时候,也不知道是我们的选择定义了答案,还是答案定义了我们。细细想来,人很复杂。如果人是一千块散落的拼图,那这一块拼图仅仅是启程,去拼凑别人的同时,也完成自己。去拥抱陌生,去期待惊喜,去建造个性,我们可以是任何样子。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文中加点的“不自觉地”一词,有人说多余,有人说必不可少。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为“去拥抱陌生,期待惊喜,建造个性,我们可以是任何样子”,为什么说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8.A:兴致勃勃B:相见恨晚19.②后来逐渐变成了目前最流行的性格评估测试。④它会把做题者分类为16型人格中的一类。20.甲:不可否认(的是)乙:虽然我也热衷性格测试21.示例一:多余。“总会”是“总是会,都会”的意思,表明“问一下对方的MBTI”已经成了人们的自觉行为,而且“总会”表示态度更肯定,因而无须加“不自觉地”。示例二:必不可少。“不自觉地”与“总会”连用,写出了相信MBTI的人很多,这种想法已经深入人们的内心,这种行为是下意识的,已经形成了惯,更能体现MBTI对人们的影响之深。如果去掉,则不能准确体现。22.①原句用三个相同的句式,形成了排比,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②增强了语句的气势,更能表达对个人自由、创造力和个性的追求及积极向上的态度。【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从文中“在学校咖啡店学习时候,常常会听到学生们……地讨论自己属于哪种MBTI人格”可知,学生们讨论MBTI人格的状态是充满兴趣、情绪高涨的,可填“兴致勃勃”。“兴致勃勃”形容兴趣很浓厚,情绪很高涨的样子。B处:依据“基于测试的结果或是对于星座的描述,给别人也给自己贴上一个较为熟悉的标签。甚至在标签相撞(即遇到与自己性格类似的人)的时候”,当遇到和自己性格类似的人时,会有一种遗憾认识得太晚的感觉,可填“相见恨晚”。“相见恨晚”意思是只恨相见得太晚,形容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语序不当,“最流行的”应修饰“性格评估测试”,“性格评估”是对“测试”的类别限定,所以应改为“后来逐渐变成了目前最流行的性格评估测试”。④搭配不当,“分割”有把整体分开的意思,而这里是将做题者按照一定标准分类,“分类”更准确,所以应改为“它会把做题者分类为16型人格中的一类”。【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根据后文“一个人的生长环境的确会对他的性格造成一定的影响”,这里需要一个表示认可、承认某种事实的语句来引出后面关于生长环境对性格影响的阐述,可填“不可否认(的是)”。乙处:从后文“但我觉得很难说它算不算是一种自我应验预言”可知,这里存在转折关系,前面应该表达“我”对性格测试也有一定的兴趣、参与等情况,可填“虽然我也热衷性格测试”。【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认为多余的理由:“总会”强调的是一种经常性、习惯性的行为,有“总是会,都会”的意思,已经能体现出“问一下对方的MBTI”是人们常有的行为,并且“总会”的表述态度更肯定,所以“不自觉地”在这里似乎就显得多余了,不加也不影响表达人们习惯问对方M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