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一、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4分)请注意: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1分)1.(1分)研学游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触自然,了解历史。某校准备到中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遗址进行研学游,他们应该去的地点是()A.北京 B.浙江 C.云南 D.陕西2.(1分)图1和图2考古发现证明,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的三种农作物均发现于中国。这说明()A.河姆渡人培育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稻 B.中国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重要贡献 C.半坡人培育出世界上最早的粟和黍 D.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农作物培育地3.(1分)2023年杭州亚运会的吉祥物之一琮琮的设计理念来源于良渚古城遗址发掘的玉琮,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除玉琮外,这表明中国()A.古代历史遗存分布广泛 B.已出现了早期国家形态 C.文明最早发祥于长江流域 D.旧石器时代生产水平高超4.(1分)“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出自《三字经》)从夏、商、周三代灭亡的共同原因中我们得到的主要启示是()A.防民之口,胜于防川 B.失民心者,失天下 C.轻徭薄赋,以德化民 D.严刑峻法,有利统治5.(1分)2023年3月以来,淄博烧烤现象级出圈,淄博有齐国故都之称。在这里,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他”是()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6.(1分)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A.奴隶制度开始形成 B.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C.封建制度正式确立 D.生产力飞速发展7.(1分)公元前346年的新年,秦国一个老人的四个儿子回到家中,老大说他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三讲自己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老四说他因经商致富得到政府奖励。根据你所学的知识()A.大儿子 B.二儿子 C.三儿子 D.小儿子8.(1分)“光盘行动”体现的是勤俭节用的传统美德。战国时期,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节用”的是()A.老子 B.孟子 C.韩非子 D.墨子9.(1分)为了改变文物在展柜中的“高冷”形象,让历史可听、可看、可感,央视推出了一部独树一帜的文物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三星堆青铜人像会对你说()A.我的血脉源于原始农耕遗址 B.我是夏商时期中华文明繁荣的代表 C.我展现了春秋生产力的提高 D.我的身上可以发现中国文字的起源10.(1分)年代标尺可以直观呈现不同历史时期政权更迭。下列关于如图年代标尺中①处的表述正确的是()A.秦国建立,公元前3世纪前期 B.秦国建立,公元前3世纪后期 C.秦朝建立,公元前3世纪前期 D.秦朝建立,公元前3世纪后期11.(1分)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小钱币,大历史”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并整理了以下示意图,其作用是()A.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行政的管理 B.有利于抵御北方匈奴族的进攻 C.有利于不同地域的人民顺畅沟通,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改变了统一前的币值混乱状况,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12.(1分)《史记•过秦论》记载:“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天下多事,吏弗能纪,其民危也。”这段史料适合用于研究秦末农民起义的()A.经过 B.原因 C.特点 D.影响13.(1分)阅读“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图,汉武帝针对其反映的社会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是()A.盐铁专卖 B.实行“推恩” C.裁减官员 D.迁都洛阳14.(1分)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A.统一思想,加强皇权 B.以法治国,巩固统治 C.顺应自然,保障民生 D.选贤任能,反对攻伐15.(1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原则之一。下面的画像砖描绘了刘秀在位时期市场贸易的景象,它能够用来佐证()A.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B.光武中兴的社会盛况 C.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D.东汉百姓生活的艰苦16.(1分)创建太平道的张角,历经十多年传教,积攒了数十万信徒,正确的是()A.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B.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C.建立了“张楚”政权 D.推翻了东汉统治17.(1分)与下面知识卡片信息直接相关的历史人物及著作是()知识卡片著作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3000年的史事著作地位:“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A.老子与《道德经》 B.孔子与《论语》 C.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D.司马迁与《史记》18.(1分)“看图说史”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A.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B.为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9.(1分)历史解释是对史实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关于两晋时期的表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B.291年,西晋发生“八王之乱” C.西晋的腐朽统治加速了西晋政权的衰亡 D.两晋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20.(1分)西晋因八王之乱陷入动乱之中,周边少数民族乘机起兵,他们攻入中原,使得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但也存在一定的积极意义,其()A.推动了人口的增长 B.使江南地区遭到破坏 C.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D.使社会经济被破坏,民不聊生21.(1分)《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曾统计:北方人民大规模南下是因为永嘉之乱、淝水之战等战乱,总数有90万人左右;当时北方平均每8人中就有1人南渡()A.造成了北方局势的长期混乱 B.推动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阻碍了长江流域的民族交融 D.结束了东晋十六国对峙局面22.(1分)中国历史留给后人的典故非常多,下列典故与如图所示历史事件相关的是()A.纸上谈兵 B.朝秦暮楚 C.草木皆兵 D.三顾茅庐23.(1分)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图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4.(1分)中国古代有一位科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印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这位科学家是()A.王羲之 B.祖冲之 C.蔡伦 D.毕昇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26分)25.(9分)经济的发展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1)(1分)依据材料一,说说当时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新现象对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材料二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而将相乘牛车。——《汉书•食货志》“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2)(2分)比较两则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书》中描述的生活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汉朝实施了哪一政策?并说出这一政策实施后出现的第一个盛世是什么?材料三西汉以来,在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上,中西往来密切。中国输出西方的物品和技术西方输入中国的物品和文化①大量的丝织品和漆器②凿井、冶铁等技术①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等农作物②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③罗马的杂技、印度的佛教(3)(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是什么?这条通道在中外往来中有何重大意义?材料四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汉】司马迁《史记》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南朝】沈约《宋书》(4)(2分)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宋书》与《史记》记录中江南经济发生变化的原因。(至少答出两点)(5)(2分)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26.(8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承载着生生不息的民族力量和自信。某中学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以“走进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图(1)(2分)据材料一读图回答,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秦统一后颁行全国的文字是什么?材料二孔子的政治活动失败了,而孔子的教育事业却留下了一个绝大的影响。——钱穆《国史大纲》(2)(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孔子在教育方面留下了什么“绝大的影响”?(答出一点即可)材料三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并且酷爱医学,又曾拜同乡著名中医张伯祖为师,面对瘟疫的肆虐,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摘编自百度(3)(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三中的“他”是谁?他还发展了什么思想?材料四(4)(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后人纪念蔡伦的理由,并指出《齐民要术》的历史地位。27.(9分)民族大交融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为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1)(1分)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谁?材料二华夏诸侯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吸收、统一,到战国时期只剩下齐、燕、楚、赵、魏等几个大国和在它们夹缝中的几个小国了。地区性的局部统一,为华夏一统奠定了基础——摘编自管彦波《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2)(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二中的“诸侯”的出现与哪一制度有关?材料中诸侯国数量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材料三汉通西域,将西域从此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西域各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毫无疑问,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形成了中国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的基本格局,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摘编自汪高鑫《汉代的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3)(2分)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位为西汉王朝“通西域”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并指出西汉政府“将西域从此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的重大举措。材料四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摘编自《简明中国读本史》(4)(2分)北魏成为“汉化先行者”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作用。(5)(2分)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你认为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哪些?(至少答出两点)

2024-2025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4小题)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CBBBABDDBDD题号1213141516171819202122答案BBABBDCCCBC题号2324答案D一、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4分)请注意: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1分)1.(1分)研学游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触自然,了解历史。某校准备到中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遗址进行研学游,他们应该去的地点是()A.北京 B.浙江 C.云南 D.陕西【分析】本题考查元谋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我国学者在云南元谋发掘出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之一。故C符合题意,排除A,排除B,排除D。故选:C。2.(1分)图1和图2考古发现证明,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的三种农作物均发现于中国。这说明()A.河姆渡人培育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稻 B.中国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重要贡献 C.半坡人培育出世界上最早的粟和黍 D.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农作物培育地【分析】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的三种农作物均发现于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农作物的国家之一、粟、黍的国家。题干考古发现说明了中国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河姆渡人培育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稻,排除AC、粟、黍三种农作物均发现于中国,排除D。故选:B。3.(1分)2023年杭州亚运会的吉祥物之一琮琮的设计理念来源于良渚古城遗址发掘的玉琮,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除玉琮外,这表明中国()A.古代历史遗存分布广泛 B.已出现了早期国家形态 C.文明最早发祥于长江流域 D.旧石器时代生产水平高超【分析】本题考查良渚古城遗址,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解答】A.题干材料只是介绍了良渚古城,不能说明古代历史遗存分布广泛;B.据题干“2023年杭州亚运会的吉祥物之一琮琮的设计理念来源于良渚古城遗址发掘的玉琮,良渚古城由宫殿区,除玉琮外,良渚古城有宫殿区,并且在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有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等,有统治阶层掌握军事指挥等重要权力,这是早期国家形态的重要表现;C.文明最早发祥于长江流域,这种表述过于绝对化;D.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而不是旧石器时代、玉钺等文物,它们经过精细的打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故选:B。4.(1分)“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出自《三字经》)从夏、商、周三代灭亡的共同原因中我们得到的主要启示是()A.防民之口,胜于防川 B.失民心者,失天下 C.轻徭薄赋,以德化民 D.严刑峻法,有利统治【分析】本题考查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解答】据题干“夏传子,家天下、迁夏社、国号商,至纣亡,始诛纣、最长久,从夏、商。夏桀建行许多豪华宫室,强迫他们服劳役,反抗桀的暴政,施用炮烙酷刑;周幽王沉湎酒色,在位期间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为政贪婪腐败,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最终致使西周灭亡;防民之口,排除A项,以德化民与文景之治有关;严刑峻法不利于维护统治。故选:B。5.(1分)2023年3月以来,淄博烧烤现象级出圈,淄博有齐国故都之称。在这里,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他”是()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同时改革军制,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故A正确、秦穆公,排除BCD。故选:A。6.(1分)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A.奴隶制度开始形成 B.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C.封建制度正式确立 D.生产力飞速发展【分析】本题考查战国七雄。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七个国家。【解答】“退避三舍”出自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卧薪尝胆”出自春秋后期的吴越争霸;“纸上谈兵”出自长平之战。故选:B。7.(1分)公元前346年的新年,秦国一个老人的四个儿子回到家中,老大说他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三讲自己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老四说他因经商致富得到政府奖励。根据你所学的知识()A.大儿子 B.二儿子 C.三儿子 D.小儿子【分析】本题以商鞅变法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内容的知识。【解答】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在秦国实行变法,因此说老人的小儿子(老四)是在吹牛皮。故选:D。8.(1分)“光盘行动”体现的是勤俭节用的传统美德。战国时期,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节用”的是()A.老子 B.孟子 C.韩非子 D.墨子【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相关知识。“兼爱”“非攻”“节俭”“节用”是特定的思想主张,需要我们从战国时期的各个思想家中找到与之对应的人物。【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要求人们互爱互利、残害生命,他还提倡“节俭”“节用”,D项符合题意,他主张顺应自然,A项错误,他主张“仁政”,B项错误,他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故选:D。9.(1分)为了改变文物在展柜中的“高冷”形象,让历史可听、可看、可感,央视推出了一部独树一帜的文物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三星堆青铜人像会对你说()A.我的血脉源于原始农耕遗址 B.我是夏商时期中华文明繁荣的代表 C.我展现了春秋生产力的提高 D.我的身上可以发现中国文字的起源【分析】本题考查三星堆遗址的相关内容。【解答】根据材料可知,三星堆青铜人像是商代晚期古蜀文明的杰出代表、艺术风格和祭祀功能均体现了夏商时期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多样性;三星堆的青铜铸造技术已高度成熟,与原始农耕无直接关联;春秋时期(东周)晚于商代,时间不匹配;三星堆文物中未发现成熟文字系统,与三星堆无直接关联。故选:B。10.(1分)年代标尺可以直观呈现不同历史时期政权更迭。下列关于如图年代标尺中①处的表述正确的是()A.秦国建立,公元前3世纪前期 B.秦国建立,公元前3世纪后期 C.秦朝建立,公元前3世纪前期 D.秦朝建立,公元前3世纪后期【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建立和公元纪年法。世纪的计算方法是:年份的百位数字加1即为世纪数,公元前的世纪,数字越大表示时间越早;年代则是年份的十位数字。【解答】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属于公元前3世纪后期;秦国建立的时间并非公元前221年,不是前期;公元前221年不是秦国建立的事件;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不是前期。故选:D。11.(1分)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小钱币,大历史”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并整理了以下示意图,其作用是()A.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行政的管理 B.有利于抵御北方匈奴族的进攻 C.有利于不同地域的人民顺畅沟通,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改变了统一前的币值混乱状况,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反映了秦朝统一货币的史实,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在全国流通,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D项正确,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行政的管理;秦朝修筑万里长城有利于抵御北方匈奴族的进攻;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故选:D。12.(1分)《史记•过秦论》记载:“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天下多事,吏弗能纪,其民危也。”这段史料适合用于研究秦末农民起义的()A.经过 B.原因 C.特点 D.影响【分析】本题考查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赋敛无度,吏弗能纪,其民危也”可知。故B正确,不是经过、影响。故选:B。13.(1分)阅读“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图,汉武帝针对其反映的社会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是()A.盐铁专卖 B.实行“推恩” C.裁减官员 D.迁都洛阳【分析】本题考查推恩令,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依据“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可知,当时地方势力过大。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划归临近的郡管辖,侯国越来越多。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盐铁专卖是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措施,排除A,排除C,排除D。故选:B。14.(1分)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A.统一思想,加强皇权 B.以法治国,巩固统治 C.顺应自然,保障民生 D.选贤任能,反对攻伐【分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统一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但目的相同,加强皇权,排除B,秦代没有实行;选贤任能,秦代和汉代都没有实行。故选:A。15.(1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原则之一。下面的画像砖描绘了刘秀在位时期市场贸易的景象,它能够用来佐证()A.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B.光武中兴的社会盛况 C.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D.东汉百姓生活的艰苦【分析】本题考查了光武中兴。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解答】根据材料图片及“画像砖描绘了刘秀在位时期市场贸易的景象”可知,反映了刘秀在位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刑罚,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画像砖描绘了刘秀在位时期市场贸易的景象,排除A项,排除C项,由材料不能推断出东汉百姓生活的艰苦。故选:B。16.(1分)创建太平道的张角,历经十多年传教,积攒了数十万信徒,正确的是()A.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B.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C.建立了“张楚”政权 D.推翻了东汉统治【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黄巾起义的相关史实。东汉末年爆发的一场有准备、有组织的农民起义是黄巾起义。【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张角创立了太平道,是早期道教的派别,经过10多年在社会底层传教。184年,张角等领导的、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B项正确;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没有建立新政权;张角起义没有推翻东汉统治。故选:B。17.(1分)与下面知识卡片信息直接相关的历史人物及著作是()知识卡片著作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3000年的史事著作地位:“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A.老子与《道德经》 B.孔子与《论语》 C.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D.司马迁与《史记》【分析】考查《史记》的相关知识。【解答】A.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的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是道家的经典,排除A项。B.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排除B项。C.《《伤寒杂病论》是医书,不是史书,排除C项。D.根据材料“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等信息可知。《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故选:D。18.(1分)“看图说史”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A.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B.为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解答】根据图示信息“刘备军、赤壁,与此相关的是赤壁之战,C项正确,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排除A项,与题意不符;孙权称帝,与题意不符。故选:C。19.(1分)历史解释是对史实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关于两晋时期的表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B.291年,西晋发生“八王之乱” C.西晋的腐朽统治加速了西晋政权的衰亡 D.两晋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解释的相关史实。注意掌握区别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的方法。【解答】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则是对史实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选项C则是对西晋腐朽统治的评价。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20.(1分)西晋因八王之乱陷入动乱之中,周边少数民族乘机起兵,他们攻入中原,使得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但也存在一定的积极意义,其()A.推动了人口的增长 B.使江南地区遭到破坏 C.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D.使社会经济被破坏,民不聊生【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永嘉之乱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西晋的衰落及永嘉之乱的影响的相关史实。【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永嘉之乱是西晋后期匈奴军攻破晋都,最终使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北民南迁,胡人虽然说用暴力战胜了汉人。C项正确,社会动荡,排除A项,北民南迁,促进南方开发;“永嘉之乱”使社会经济被破坏,这不是积极的意义。故选:C。21.(1分)《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曾统计:北方人民大规模南下是因为永嘉之乱、淝水之战等战乱,总数有90万人左右;当时北方平均每8人中就有1人南渡()A.造成了北方局势的长期混乱 B.推动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阻碍了长江流域的民族交融 D.结束了东晋十六国对峙局面【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与江南地区经济开发,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北方局势的长期混乱是造成北方人民大规模南下的原因,而不是影响;依据题干“北方人民大规模南下是因为永嘉之乱、淝水之战等战乱……”可知,北方人民大规模南下,北方人口南迁,也充实了劳动力,有利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人口大规模南下有利于推动南方长江流域的民族交融,排除C项;结束东晋十六国对峙局面的是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B。22.(1分)中国历史留给后人的典故非常多,下列典故与如图所示历史事件相关的是()A.纸上谈兵 B.朝秦暮楚 C.草木皆兵 D.三顾茅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中的“前秦”“东晋”“淝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但由于骄傲自大。淝水之战后,北方重陷混战状态,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草木皆兵、东山再起”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题干图片与淝水之战有关,C项正确,排除A项,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有的诸侯小国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楚;三顾茅庐是公元206年冬至公元207年春,三次到襄阳古隆中请诸葛亮辅佐的故事,渐成典故,一再邀请,排除D项。故选:C。23.(1分)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图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分析】本题考查了三国鼎立的形成、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主要涉及的是远古时期,如原始人群,与示意图中的历史时期不符。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主要指夏、商,示意图中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早已是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主要指秦汉时期,这一时期政权分立是主要特征,C错误,政权分立,同时各民族之间在长期的交往,民族融合趋势加强,故该单元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故选:D。24.(1分)中国古代有一位科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印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这位科学家是()A.王羲之 B.祖冲之 C.蔡伦 D.毕昇【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祖冲之,他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近一千年。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祖冲之设计制造指南车,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故选:B。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26分)25.(9分)经济的发展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1)依据材料一,说说当时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新现象对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材料二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而将相乘牛车。——《汉书•食货志》“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2)比较两则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书》中描述的生活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汉朝实施了哪一政策?并说出这一政策实施后出现的第一个盛世是什么?材料三西汉以来,在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上,中西往来密切。中国输出西方的物品和技术西方输入中国的物品和文化①大量的丝织品和漆器②凿井、冶铁等技术①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等农作物②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③罗马的杂技、印度的佛教(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是什么?这条通道在中外往来中有何重大意义?材料四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汉】司马迁《史记》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南朝】沈约《宋书》(4)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宋书》与《史记》记录中江南经济发生变化的原因。(至少答出两点)(5)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要求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回答。【解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反映了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春秋时期。尤其是春秋后期,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2)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或:下令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为稳定民心,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定,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3)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时期开通了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任答一点即可)(4)结合所学江南开发的原因可知,南方自然条件适宜;南迁的北方人带去了劳动力;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等。(5)综合材料信息,推动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先进的生产技术;社会的安定;坚持对外开放。(符合题意即可)故答案为:(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或:使农业的深耕细作、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2)休养生息政策(或:下令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鼓励民众致力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文景之治”。(3)丝绸之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4)南方自然条件适宜,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社会秩序比较安定。(5)先进的生产技术;国家政策的调整;自然条件的优越,互通有无等26.(8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承载着生生不息的民族力量和自信。某中学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以“走进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图(1)据材料一读图回答,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秦统一后颁行全国的文字是什么?材料二孔子的政治活动失败了,而孔子的教育事业却留下了一个绝大的影响。——钱穆《国史大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孔子在教育方面留下了什么“绝大的影响”?(答出一点即可)材料三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并且酷爱医学,又曾拜同乡著名中医张伯祖为师,面对瘟疫的肆虐,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摘编自百度(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三中的“他”是谁?他还发展了什么思想?材料四(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后人纪念蔡伦的理由,并指出《齐民要术》的历史地位。【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解答】(1)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而且还是大教育家,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总结教育规律、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3)根据材料“面对瘟疫的肆虐,他痛下决心,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及所学知识,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术高明,他还提出“治未病”理论。后世尊称他为“医圣”。(4)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故答案为:(1)甲骨文;小篆。(2)“仁”;创办私学;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了因材施教;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答出一点即可)(3)张仲景;“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