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众人物行政处罚决定公开的突出问题及发生机理分析综述目录TOC\o"1-2"\h\u23056(一)公众人物行政处罚决定公开的法律挑战与实践迷失 1172051.法律条文的边界模糊 1175592.不可逆转的首因效应 1262893.权益保护的过度挤压 214224(三)公众人物行政处罚决定公开问题的发生机理 2249951.公权威力的过度强调 217382.预防与责罚相均衡 32243.绝对法治的过分威慑 3(一)公众人物行政处罚决定公开的法律挑战与实践迷失公权力的行使通常会伴随着对公民基本权利在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将对公民个人的行政处罚决定加以公开,就意味着某一特定公民的个人身份信息和受到处罚的原因及其后果都会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和品评,尤其是广受关注的公众人物。由于法律并没有细化规定而赋予行政机关极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往往出现随意公开公众人物行政处罚决定的问题,可能过度挤压其合法权益,造成种种恶果。1.法律条文的边界模糊《行政处罚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行政处罚决定公开的主要依据,《行政处罚法》第48条虽然明确了处罚决定向社会公开,但“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表述过于弹性和模糊,不同行政机关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赋予了过多自由裁量的空间,有必要对此进行细化,防止裁量权的滥用。另外,公众人物因其身份的特殊性,相较一般人,更容易被侵犯合法权益,法律规定也需要更为严格。因此,尽管行政处罚理论研究已经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但是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新的素材,理论与实践都不能固步自封,行政处罚公开需要慎重斟酌考量,防止因权利边界模糊而损害相对人合法权利,造成执法混乱的局面。2.不可逆转的首因效应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往往会凭借最初获得的信息,即第一印象对对象做出判断,而对之后的信息不太重视,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首因效应。魏猛:《首因效应视角下的网络谣言控制》,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27卷第1期,第121-125页。行政机关做出行政处罚决定并进行公示,假设之后新的证据材料表明由于政府没有经过多方证实所做出的公布行为错误,虽然《行政处罚法》第48条新增行政处罚撤回制度,但社会公众往往因为首因效应影响更愿意相信行政机关此前发布信息的准确性,甚至质疑撤回的合法性和背后动因,而既往公开的处罚信息已在较短时间迅速发酵、无法消除、无法弥补。魏猛:《首因效应视角下的网络谣言控制》,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27卷第1期,第121-125页。陈武略:《论行政处罚决定的公开——<行政处罚法>第四十八条评介》,载《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21年第33卷第1期,第35-44页。3.权益保护的过度挤压实践中,行政机关做出行政处罚决定后进行公布时往往同时公开了当事人个人信息,当行政相对人为公众人物时,虽然可以对隐私权适当加以限制,但也会导致对其权益保护的过度挤压。毋庸置疑,虽然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实现行政机关处罚的目的,但由此对相对人带来的隐私权、人格尊严等侵害也让人担忧,不容忽视。例如北京警方就曾公布过演员黄海波嫖娼的办案细节与涉案人员的照片,对他来说,除了接受法律的惩罚,还需承担的代价或许是余生一直背负着舆论的强烈谴责,事业几乎断送,在生活中也受到极大影响。无独有偶,行政机关的随意公开也往往会造成对公众人物人格尊严的极大践踏。比如网络上曾流传出著名导演王全安嫖娼现场图片及视频,这样“高调”执法无疑有利于肃清社会风气,提高道德要求,但背后违法者的人格尊严是否得到保障却备受争议。卖淫活动纵使违法,但却并未构成犯罪,行政机关应本着教育和惩戒相结合的原则。这种随意曝光侮辱了当事人的人格,甚至会造成其心理的极度歪曲,反倒不利于对行政违法行为的矫正。从上述案例看,规范行政处罚决定的公开任重而道远。其实,把握处罚决定公布的时机和程序,平衡公布时的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都是行政机关在采取这一手段时需要审慎考虑的因素。所以,公安机关在发布公众人物违法案件信息之时,除了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法律和条例外,也应适度践行信息把关机制,将不适合放在公众视野下讨论的细节信息从源头上隔离开来,健全现行立法规范中关于公开行政处罚决定的规定已经迫在眉睫。(三)公众人物行政处罚决定公开问题的发生机理如前所述,公开对公众人物的处罚决定存在规制过度、侵犯合法权益等问题,其发生的内在机理是过度依靠公权力治理,导致公开滥化,对国家权力过度依赖导致的权益损害加大行政处罚的力度,国家与社会形式上粘合,实质上脱嵌。1.公权威力的过度强调国家治理过度使当下公众人物行政处罚决定公开出现了“国家权力过密”现象。王卫民:《国家权力过度“下沉”的结果与反思:基于我国乡村治理体制的回顾》,载《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2卷第3期,第57-64页。行政机关执法的终极目标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但是实际在行政机关内部充斥的思想却是权力本位,为谁服务、为谁掌权、为谁执法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政府过于重视对社会的管理和公权力的掌控,家长意识浓厚,忽视其应有的依照法律规定服务社会的职责,依法行政原则便落于下风。这种思想反映到对公众人物处罚决定的公开中来,便是以一种“训政”的思维来进行执法,将公众人物视为“需要教化的子民”。那么,过度干预私人生活,使公众人物信息遭遇“裸奔”的危机就不足为奇了。因此,行政权唯有对每一位公民保持一份必要的谦逊与尊重,保持权力的克制,才有可能赢得公民对公权力的尊重与信赖。王卫民:《国家权力过度“下沉”的结果与反思:基于我国乡村治理体制的回顾》,载《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2卷第3期,第57-64页。门中敬:《控制行政权的范式转换:从分散控制到相对抑制》,载《政治与法律》2021年第8期,第71-84页。2.预防与责罚相均衡显然,在一般意义上难以否认行政处罚决定公开具有预防的目的和功能,此处的预防是主观面向的,表现为心理威慑、吓阻,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只要违法的公众人物具备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公开就具有特殊预防的意义,也能让公众对其日后行为进行监督;只要处罚决定对外公开,就不乏一般预防的意义,有助于给社会大众敲响警钟。然而,在实践中,公开是为了追求预防效果,也可能导致公众人物处罚决定公开引发更高的社会关注度,容易走向过度责罚而脱离法治框架。群众对公众人物的道德进行谴责,会对其人身和财产利益造成一定影响,日后也难以继续回归社会,因此,要让“防患于未然”和“惩恶于己然”实现一定程度的衡平统一。3.绝对法治的过分威慑任何一个社会对强制力的承受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国家完全依靠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矛盾并不现实,必须用多元治理手段来弥补法治缺失的领域。章越松;戴大新:《“枫桥经验”时代变迁的伦理之善》,载《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8年第38卷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