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模拟预测试卷历史(一)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两卷,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全卷共6页,满分75分,考试时间7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3.答案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共30分)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1.2024龙年春晚的LOGO是以“龘(dá)”字为视觉符号,整体设计采用了中国传统篆刻艺术中极具特色的“国朝官印”字体——九叠篆,既展示龙腾飞的样子,又通过金属质感的色彩光泽使得造型酷似一枚芯片,将古老汉字与现代科技相连接从中可知()A.龘字像龙腾飞的样子,属于象形文字B.九叠篆已成为现代流行的书法字体C.标识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D.政府重视并鼓励推广九叠篆字体2.数据分析是历史学习常用的重要方法。小芳同学收集了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人口及辖郡的数量并制作了以下对比图。这些数据反映了()A.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B.推行“独尊儒术”的原因C.实施推恩令的原因 D.实施推恩令的影响3.晋华中学开展“千古吟咏的唐诗——‘诗’中有‘史’”的活动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诗,其中最能表现唐朝政治腐败的是()A.《忆昔》唐·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B.《哭晁卿衡》唐·李白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C.《过华清宫》唐·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D.《陇西行》唐·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A.A B.B C.C D.D4.下侧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对中国古代某个时期历史阶段特征进行的概括。这个时期指的是()政局由分裂走向统一民族向心力:民族交融经济驱动力:江南开发文化认同力:多元文化政治推动力:孕育统一A.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B.秦汉时期C.宋元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5.恩格斯说:“每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但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下列史实可以支撑这一论述的是()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变法 D.元朝的建立6.下图是根据史料记载-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八天内,皇帝处理奏章和行政事务的总工作量和平均工作量绘制的统计图。关于此图体现了()A.皇帝勤政爱民,工作效率高 B.军机处的设置增加了皇帝负担C.内阁制度建立加强中央集权 D.宰相制度废除的直接后果7.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得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当时中国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不是“自强”“求富”,而是“救亡”。此后资产阶级进行了两条路径的“救亡”探索,代表性的事件是()A.虎门销烟、金田起义 B.抗日战争、辛亥革命C.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D.维新变法、辛亥革命8.如表内容是近代报纸《申报》在1928年和1939年使用“民族”“中华民族”两词的次数。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1928年1939年民族11192369中华民族183372A.护国战争 B.国共第一次合作C.国共第二次合作 D.人民解放战争9.近代以来,民族危机日重,中国社会各阶层努力探寻国家出路。以下观点与所关联的人物对应准确的是()①“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②“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③“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④“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A.①—洪秀全 B.②—李鸿章C.③—梁启超 D.④—孙中山10.“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材料中改革进入新阶段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主要是因为()A.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B.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从政策的调整向制度的创新转变C.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从农村向城市转移D.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下图为苏美英法四国1928-1936年工业生产指数变化趋势图。请据此回答下列小题。11.上面折线图中能够分别反映美国和苏联工业生产指数变化趋势的是()A.①③ B.②④ C.③② D.③④12.以上折线图中①②两个国家在1932年工业生产指数都出现了明显变化。那么出现变化的原因是()A.第二次工业革命 B.第一次世界大战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经济危机的影响13.法国大革命前,贵族们衣着雍容华贵,通过服饰一眼就能识别穿戴者的身份和地位,然而大革命后,衣着华丽者几乎有反革命的嫌疑,而下层民众简单、朴素的服装样式却成为时尚潮流。这表明()A.政治活动深刻影响服饰变迁 B.政治活动推动思想观念变革C.服饰变迁直接凸显人权理念 D.服饰变迁反映人的政治立场14.在18世纪,美国人普遍抱有“权力和自由二元对立”的思想:一方面,权力是一种天生倾向于腐败的因素;另一方面,美国的建国者大多相信人性倾向于恶。基于这样的认识,美国()A.完善了国会的立法体系 B.形成了两党交替执政的格局C.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 D.强化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15.下列这则故事反映了()如果没有中国产品生活会怎么样?萨拉突发奇想,决定在2005年全家不买中国产品。.....4岁的儿子要买球鞋,一双中国产的球鞋10美元,但她却不得不买一双68美元的意大利产品;丈夫要过生日,买不到非中国产的生日蜡烛;商店里的玩具都是中国制...年的尝试结束后,萨拉不得不感叹:不买中国产品的日子,实在太难了。A.世界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 B.世界逐渐开始连一个整体C.经济全球化深刻影响生活 D.中国制造不受美国市场欢迎第II卷非选择题(共45分)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45分。16.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以下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项目名称】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项目目标】通过编写剧本,收集人物图片等方式,围绕主题自主合作学习,并展示成果,形成责任担当意识,增强家国情怀。【项目任务】任务—一组同学编写了“中国近代名人谱”的历史剧,进行布展。台词一:堂堂中华大国,而战败于边僻海岛的“虾夷”,这脸在地球上真是丢得又丑又苦!瓜分的灾祸迫在眉睫,所以到了戊戌年间,除了冥顽无耻的少数败类以外,都可以说是渴望政治改革有如甘霖的了。——吴其昌《梁启超传》台词二:我们为什么发动这样的运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愤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的屈辱外交,国家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八项主张。——张学良、杨虎城《张、杨告东北军、十七路军将士书》任务二二组同学收集到以下人物的图片,制作了如下布展。林则徐(1785—1850)邓世昌(1849—1894)李大钊(1889—1927)(1)从史料价值的角度分析,台词一与台词二哪个更有助于还原真实的人物形象?说明理由。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以上人物入选的共同原因。(2)请选择两位人物分别写出他们的事迹,并思考在国家、民族发展过程中,你的责任与担当是什么。17.世界近现代史上,国际关系格局不断调整,影响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明晰和相应举措的出台,国内外将“一带一路”倡议与美国战后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的说法增多。国内媒体多从经济视角出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会产生马歇尔计划在欧洲经济复苏和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西方学者和媒体则多从政治与安全视角出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国际力量中心转移背景下,中国经营势力范围、争夺地区主导权的政治安全战略。——《金玲:“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不再“以苏划线”“共同制苏”,而是提出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尤其是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改变过去与美国建立针对苏联的“战略关系”,适当拉开距离,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中国实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经受住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冲击,坚守住了社会主义阵地,取得了内外工作的重大胜利。——摘编自吴恩远《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材料三“欧洲国家必须建立联盟,维护欧洲的和平。”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欧洲的联合是历史的要求。”共同的地域使欧洲国家一直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卢梭欧洲国家痛定思痛,为免遭战祸而联合起来,成立欧洲合众国;届时国与国的界限将大大减少,不受限制的旅行将成为可能,欧洲经济将成为一个整体,作为现代国家和文明之母的欧洲将再现辉煌。——《丘吉尔在苏黎世大学的演讲(1946年)》1947年到2016年欧洲大事年表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推行马歇尔计划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2016年英国公投脱欧(1)“一带一路”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吗?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政策的内涵,归纳这一政策对世纪之交的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联合带来的影响。18.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内容。材料一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七年,鉴于国际国内的需要,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不得不主要模仿苏联的现代化模式,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实施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效。苏共二十大后,随着苏联自身问题的暴露,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致力于摆脱苏联模式,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体系》材料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央视网中共二十大报道(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图上四个探索史实分别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建国初期在经济、政治建设活动中我国模仿苏联模式取得的效果。在模仿苏联模式的基础上,我国在制度和政策方面有何创新之举?(3)中共二十大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之对应的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大多以非和平方式伴随,请以美、英为例予以说明。19.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李老师以“文明交流”为主题设计了下面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任务一:解读文献·感受文明碰撞】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任务二:分析史料·了解文明交流】一战后,法国建立了共产党,印发大量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翻译多种革命报刊书籍,吸引了周恩来、邓小平等大批先进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留法学生们通过阅读原著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对国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毛泽东曾指出“在法国,许多勤工俭学的人也组织了共产党,几乎是和国内的组织同时建立起来的。”——据冉世民、孔令国《百年前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等【任务三:阐述史实·体会文明互鉴】中外文明交流情况表(部分)史实概况四大发明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经各种途径传至西方。西方交通工具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丝路沿途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的平台。(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大批先进青年留法勤工俭学的历史背景和作用。(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部分史实提炼一个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至少举两例,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5年中考模拟预测试卷历史(一)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两卷,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全卷共6页,满分75分,考试时间7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3.答案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共30分)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1.2024龙年春晚的LOGO是以“龘(dá)”字为视觉符号,整体设计采用了中国传统篆刻艺术中极具特色的“国朝官印”字体——九叠篆,既展示龙腾飞的样子,又通过金属质感的色彩光泽使得造型酷似一枚芯片,将古老汉字与现代科技相连接从中可知()A.龘字像龙腾飞的样子,属于象形文字B.九叠篆已成为现代流行的书法字体C.标识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D政府重视并鼓励推广九叠篆字体【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2024龙年春晚的LOGO……将古老汉字与现代科技相连接”可知,春晚LOGO通过九叠篆与芯片意象的结合,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赋予其现代科技内涵,生动诠释了“继承与创新”的主题,继承体现在采用九叠篆这一传统篆刻艺术,延续汉字文化,创新体现在将“龘”字金属质感与芯片造型结合,象征传统与科技的融合,C项正确;“龘”由三个“龍”字叠加而成,属会意字(通过组合表意),而非直接描绘事物形状的象形字,排除A项;九叠篆是古代官印专用字体,以繁复折叠为特点,现代主要用于艺术或特殊场景(如春晚LOGO),并非广泛流行的日常书法字体,排除B项;春晚使用九叠篆体现文化设计,但未提政府行为,不能直接推断政策导向,排除D项。故选C项。2.数据分析是历史学习常用的重要方法。小芳同学收集了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人口及辖郡的数量并制作了以下对比图。这些数据反映了()A.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B.推行“独尊儒术”的原因C.实施推恩令的原因 D.实施推恩令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人口及辖郡的数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数据反映了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问题是封国权力过大,威胁朝廷,结合所学可知,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使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因此材料体现了实行推恩令的原因,C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实行于汉初,且其实行的原因是汉初经济凋敝等,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原因是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并非封国人口等,排除B项;推恩令的实施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3.晋华中学开展“千古吟咏的唐诗——‘诗’中有‘史’”的活动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诗,其中最能表现唐朝政治腐败的是()A.《忆昔》唐·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B.《哭晁卿衡》唐·李白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C.《过华清宫》唐·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D.《陇西行》唐·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A.A B.B C.C D.D【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干信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并结合所学可知,《过华清宫》以“荔枝快递”微观事件,映射唐玄宗后期朝政腐败、帝王昏聩的宏观现实,符合题干“政治腐败”的核心要求,C项正确;《忆昔》回忆开元盛世,对比安史之乱后的衰败,通过“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等句,追忆盛唐繁荣,并非政治腐败,排除A项;《哭晁卿衡》悼念日本友人晁衡(阿倍仲麻吕)的遇难,“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表达哀思,并非政治腐败,排除B项;《陇西行》反映唐边塞战争的惨烈。“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聚焦战争悲剧,非政治腐败,排除D项。故选C项。4.下侧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对中国古代某个时期历史阶段特征进行的概括。这个时期指的是()政局由分裂走向统一民族向心力:民族交融经济驱动力:江南开发文化认同力:多元文化政治推动力:孕育统一A.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B.秦汉时期C.宋元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包括三国鼎立、晋朝的统一短暂,然后是南北朝的分裂,这一时期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同时,民族交融明显,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汉化,文化上,南北朝时期有佛教传入和玄学发展,形成多元文化,最终隋朝统一了南北,结束了分裂,所以这个时期确实是从分裂走向统一,符合题目中的现象,A项正确;秦汉时期,秦朝统一六国,结束战国分裂,建立中央集权,汉朝延续统一,但题目中的现象如江南开发可能不太明显,因为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民族交融方面,秦朝主要是统一六国,汉朝有与匈奴的和战,但可能不如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显著,文化上,秦汉时期主要是儒家思想的确立,可能不如南北朝多元,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宋元时期,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元朝统一全国,江南在宋朝得到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民族交融方面,元朝时期民族融合加强,文化上,宋元时期文化繁荣,但题目中的现象可能更指向分裂到统一的过程,而宋元时期本身有统一和分裂交替,但题目中的现象可能更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的统一,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是分裂时期,最终由秦统一,但题目中的现象如江南开发可能不明显,因为当时经济重心在北方,江南开发主要在三国以后,排除D项。故选A项。5.恩格斯说:“每次由比较野蛮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但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下列史实可以支撑这一论述的是()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变法 D.元朝的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可知,恩格斯认为军事征服者虽暂时占据统治地位,但长期会被被征服者更先进的经济、文化所渗透,征服者最终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标志着文化同化的完成,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是北魏鲜卑族统治者主动推行汉化政策,其中包括全面汉化的内容,如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通婚汉族等,其推动鲜卑贵族逐渐融入汉族,语言与文化被彻底同化,完全符合恩格斯“征服者被被征服者同化”的论述,B项正确;商鞅变法是秦国内部的政治经济改革,未涉及民族征服与文化同化,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是北宋内部的经济与军事改革,未涉及民族征服问题,排除C项;元朝建立后虽实行了一些汉化措施,但统治阶层未完全放弃蒙古文化,且元朝存续时间短,同化不彻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6.下图是根据史料记载-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八天内,皇帝处理奏章和行政事务的总工作量和平均工作量绘制的统计图。关于此图体现了()A.皇帝勤政爱民,工作效率高 B.军机处的设置增加了皇帝负担C.内阁制度的建立加强中央集权 D.宰相制度废除的直接后果【答案】D【解析】【详解】据图表数据可知,1384年(宰相废除后仅4年),皇帝在8天内处理奏章和行政事务的总工作量极大,平均每日需处理大量事务,这直接反映了宰相废除后皇帝政务负担的加重,结合所学可知,明初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宰相废除后,皇帝需直接处理所有政务,导致工作量爆炸式增长,题目统计图正是这一制度变革的直接体现,D项正确;处理大量政务可能是勤政的表现,但题目更强调制度性原因(宰相废除)导致的工作量激增,而非皇帝个人品质,排除A项;军机处是清朝雍正时期(1729年)设立的,与明朝无关,时间线矛盾,排除B项;内阁制度虽在明成祖时期(1402年后)逐渐形成,但题目时间为1384年(明太祖时期),此时内阁尚未成熟。且内阁本质是皇帝顾问机构,加强中央集权更多是宰相废除的结果,与题目现象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7.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得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当时中国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不是“自强”“求富”,而是“救亡”。此后资产阶级进行了两条路径的“救亡”探索,代表性的事件是()A.虎门销烟、金田起义 B.抗日战争、辛亥革命C.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D.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得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此后资产阶级进行了两条路径的‘救亡’探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资产阶级进行的救亡探索有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D项正确;1839年的虎门销烟,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等组成的领导集团经过多年筹备后,发动对满清朝廷的武力对抗,在金田村庄严宣告起义,这与资产阶级无关,排除A项;抗日战争是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并非资产阶级的救亡探索,而是全民族共同的抗战,排除B项;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是甲午战前的“自强”尝试,不属于材料所述“救亡”阶段的史实,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其破产,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8.如表内容是近代报纸《申报》在1928年和1939年使用“民族”“中华民族”两词的次数。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1928年1939年民族11192369中华民族183372A.护国战争 B.国共第一次合作C.国共第二次合作 D.人民解放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在1928年和1939年使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为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申报》在1939年使用“民族”“中华民族”的次数较1928年成倍增长,正是因为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C项正确;护国战争发生于191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集团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第一次合作关系开始破裂,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人民解放战争开始于1946年,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9.近代以来,民族危机日重,中国社会各阶层努力探寻国家出路。以下观点与所关联的人物对应准确的是()①“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②“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③“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④“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A.①—洪秀全 B.②—李鸿章C.③—梁启超 D.④—孙中山【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④“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反映的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叙述正确的是④,D项正确;①“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反映的是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与之相关联的人物是李鸿章;①不符题意,排除A项;②“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反映的是戊戌变法,与之相关联的人物是梁启超;②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③“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也。”出自《天朝田亩制度》,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革命纲领;③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0.“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材料中改革进入新阶段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主要是因为()A.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B.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从政策的调整向制度的创新转变C.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从农村向城市转移D.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并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决策标志着改革从政策调整(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企改革)转向制度层面的根本性创新,中共十四大前,改革以政策调整为主(如农村改革、城市国企改革),中共十四大后,改革核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属于制度创新,符合题意,B项正确;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与中共十四大无关,排除A项;改革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是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提出的,属于改革的第二阶段,与中共十四大无关,排除C项;“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1世纪提出的理念,与中共十四大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下图为苏美英法四国1928-1936年工业生产指数变化趋势图。请据此回答下列小题。11.上面折线图中能够分别反映美国和苏联工业生产指数变化趋势的是()A.①③ B.②④ C.③② D.③④12.以上折线图中①②两个国家在1932年工业生产指数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那么出现变化的原因是()A.第二次工业革命 B.第一次世界大战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经济危机的影响【答案】11.B12.D【解析】【11题详解】根据材料“苏美英法四国1928—1936年工业生产指数变化趋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美国在1933年开始实行罗斯福新政,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因此到了1936年其经济获得恢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一,因此②为美国;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928—1937年,苏联完成了第一、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量超过英、法等国,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由此可以判断苏联在“1928—1936年”工业生产指数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④为苏联。②④为美国和苏联,B项正确;①和③为英国和法国,英国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因此①为英国,③为法国,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12题详解】据图表信息可知,①为英国,②为美国,其在1929年之后工业生产急剧下降,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价格突然暴跌,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与材料信息相符,D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在20世纪初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1914—191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在19世纪中期已经结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3.法国大革命前,贵族们衣着雍容华贵,通过服饰一眼就能识别穿戴者的身份和地位,然而大革命后,衣着华丽者几乎有反革命的嫌疑,而下层民众简单、朴素的服装样式却成为时尚潮流。这表明()A.政治活动深刻影响服饰变迁 B.政治活动推动思想观念变革C.服饰变迁直接凸显人权理念 D.服饰变迁反映人的政治立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启蒙思想使民主、平等等思想广泛传播,人们反对封建专制,提倡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服饰变迁代表了政治立场,大革命中,穿着老式贵族服饰会遭到嘲讽,代表着对封建制度的摒弃,大革命后,下层民众的服饰成为潮流,代表着民主、平等思想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同,因此反映了服饰变迁反映人的政治立场,D项正确;这种变化指服饰不代表等级制度,代表了政治立场,大革命中,穿着老式贵族服饰会遭到嘲讽,代表着对封建制度的摒弃,大革命后,下层民众的服饰成为潮流,代表着民主、平等思想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同。不能体现政治活动影响服饰变迁和政治活动推动思想观念变革,排除AB项;服饰变迁不能直接凸显人权理念,排除C项。故选D项。14.在18世纪,美国人普遍抱有“权力和自由二元对立”的思想:一方面,权力是一种天生倾向于腐败的因素;另一方面,美国的建国者大多相信人性倾向于恶。基于这样的认识,美国()A.完善了国会的立法体系 B.形成了两党交替执政的格局C.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 D.强化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一方面,权力是一种天生倾向于腐败的因素;另一方面,美国的建国者大多相信人性倾向于恶”和所学知识可知,确立分权制衡的原则,正是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因为权力容易腐败,人性又倾向于恶,通过将权力分散并相互制衡,可以有效地约束权力,避免其走向腐败和滥用,这与题目中美国人的认识是相符合的,C项正确;完善国会的立法体系,并不能直接解决权力容易腐败和人性恶的问题,排除A项;两党交替执政格局的形成,主要是政治竞争的结果,并非是针对权力腐败和人性恶的直接应对措施,排除B项;强化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这与防止权力腐败和滥用的思路背道而驰,反而可能增加权力腐败的风险,排除D项。故选C项。15.下列这则故事反映了()如果没有中国产品生活会怎么样?萨拉突发奇想,决定在2005年全家不买中国产品。.....4岁的儿子要买球鞋,一双中国产的球鞋10美元,但她却不得不买一双68美元的意大利产品;丈夫要过生日,买不到非中国产的生日蜡烛;商店里的玩具都是中国制...年的尝试结束后,萨拉不得不感叹:不买中国产品的日子,实在太难了。A.世界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 B.世界逐渐开始连为一个整体C.经济全球化深刻影响生活 D.中国制造不受美国市场欢迎【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4岁的儿子要买球鞋,一双中国产的球鞋10美元,但她却不得不买一双68美元的意大利产品;丈夫要过生日,买不到非中国产的生日蜡烛”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全球化之下,中国的商品深刻影响到了其他国家与地区人民的生活,C项正确;材料强调经济方面的全球化,而不是政治的多极化,排除A项;世界逐渐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B项;从材料来看,中国的商品深受美国的欢迎,排除D项。故选C项。第II卷非选择题(共45分)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45分。16.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以下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项目名称】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项目目标】通过编写剧本,收集人物图片等方式,围绕主题自主合作学习,并展示成果,形成责任担当意识,增强家国情怀。【项目任务】任务—一组同学编写了“中国近代名人谱”的历史剧,进行布展。台词一:堂堂中华大国,而战败于边僻海岛的“虾夷”,这脸在地球上真是丢得又丑又苦!瓜分的灾祸迫在眉睫,所以到了戊戌年间,除了冥顽无耻的少数败类以外,都可以说是渴望政治改革有如甘霖的了。——吴其昌《梁启超传》台词二:我们为什么发动这样的运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愤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的屈辱外交,国家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八项主张。——张学良、杨虎城《张、杨告东北军、十七路军将士书》任务二二组同学收集到以下人物的图片,制作了如下布展。林则徐(1785—1850)邓世昌(1849—1894)李大钊(1889—1927)(1)从史料价值的角度分析,台词一与台词二哪个更有助于还原真实的人物形象?说明理由。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以上人物入选的共同原因。(2)请选择两位人物分别写出他们的事迹,并思考在国家、民族发展过程中,你的责任与担当是什么。【答案】(1)选择:台词二理由:台词一摘自吴其昌《梁启超传》,属于后人对梁启超的研究,是二手史料,而台词二的台词是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的当时产生的一手史料,更符合历史事实。原因: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在民族危亡关头勇于担当救亡图存的责任;他们的举动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的进步等。(2)林则徐:1839年,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他雷厉风行,缉拿烟贩、整顿海防,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共237万斤),展现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决心。他编译《四洲志》,系统介绍西方地理、政治,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与200余名将士一起壮烈殉国。光绪帝为其写下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李大钊:作为新文化运动领袖,李大钊1918年发表《庶民的胜利》,率先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他推动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参与创建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1921年,他参与筹建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的早期理论奠基人。责任与担当:维护国家利益,推动社会进步;传承优秀文化;以史为鉴,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解析】【小问1详解】图片和理由:从史料价值的角度分析,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一手史料能够说明历史的真实性。台词一是人物传,经过艺术加工,不是一手史料。台词二是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的当时产生的,是一手史料。故答案为:选择:台词二。理由:台词一摘自吴其昌《梁启超传》,属于后人对梁启超的研究,是二手史料,而台词二的台词是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的当时产生的一手史料,更符合历史事实。原因:根据所学可知,梁启超是维新派的代表,为了变法图强,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来改变中国的命运;面对日本的侵略扩张,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他们入选“中国近代名人谱”的共同原因是: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在民族危亡关头勇于担当救亡图存的责任;他们的举动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的进步等。【小问2详解】事迹:结合所学近代史的知识从中选择两位人物,说明事迹,如选择林则徐,结合所学虎门销烟的知识可知,1839年,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他雷厉风行,缉拿烟贩、整顿海防,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共237万斤),展现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决心。他编译《四洲志》,系统介绍西方地理、政治,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如选择邓世昌,结合所学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可知,在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与200余名将士一起壮烈殉国。光绪帝为其写下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如选择李大钊,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可知,作为新文化运动领袖,李大钊1918年发表《庶民的胜利》,率先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他推动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参与创建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1921年,他参与筹建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的早期理论奠基人。责任与担当:开放性试题,强调爱国和努力学习等,如维护国家利益,推动社会进步;传承优秀文化;以史为鉴,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17.世界近现代史上,国际关系格局不断调整,影响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明晰和相应举措的出台,国内外将“一带一路”倡议与美国战后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的说法增多。国内媒体多从经济视角出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会产生马歇尔计划在欧洲经济复苏和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西方学者和媒体则多从政治与安全视角出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国际力量中心转移背景下,中国经营势力范围、争夺地区主导权的政治安全战略。——《金玲:“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不再“以苏划线”“共同制苏”,而是提出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尤其是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改变过去与美国建立针对苏联的“战略关系”,适当拉开距离,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中国实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经受住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冲击,坚守住了社会主义阵地,取得了内外工作的重大胜利。——摘编自吴恩远《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材料三“欧洲国家必须建立联盟,维护欧洲的和平。”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欧洲的联合是历史的要求。”共同的地域使欧洲国家一直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卢梭欧洲国家痛定思痛,为免遭战祸而联合起来,成立欧洲合众国;届时国与国的界限将大大减少,不受限制的旅行将成为可能,欧洲经济将成为一个整体,作为现代国家和文明之母的欧洲将再现辉煌。——《丘吉尔在苏黎世大学的演讲(1946年)》1947年到2016年欧洲大事年表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推行马歇尔计划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2016年英国公投脱欧(1)“一带一路”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吗?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政策的内涵,归纳这一政策对世纪之交的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联合带来的影响。【答案】(1)观点:不是。说明:“一带一路”倡议国以共同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平等互利为原则,以务实合作为导向,强调共商共建共享,不干涉他国内政;马歇尔计划是一项政治与安全战略,美国通过附加条件的援助,与苏联进行“冷战”。(2)内涵:实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以苏划线”,反对一切霸权主义,推动全方位外交,改善与美苏关系,站在和平力量一边。影响:成功应对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冲击,坚守了社会主义阵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3)原因:政治需求:恢复欧洲的国际地位;经济考量:促进经济复兴(马歇尔计划推动);安全考虑:应对美苏争霸的压力。积极影响:推动了欧洲经济腾飞,提高了欧洲国际地位,促进了世界多极化发展,成为区域一体化的成功范例。消极影响:内部存在发展不平衡,面临主权让渡的争议(如英国脱欧),在外交防务一体化上进展缓慢。【解析】【小问1详解】观点:据所学“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知识可知,“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说明:据所学可知,“一带一路”倡议国以共同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平等互利为原则,以务实合作为导向,强调共商共建共享,不干涉他国内政;马歇尔计划是一项政治与安全战略,美国通过附加条件的援助,与苏联进行“冷战”。【小问2详解】内涵:据材料二“不再‘以苏划线’……尤其是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中国实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可知,中国实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以苏划线”,反对一切霸权主义,推动全方位外交,改善与美苏关系,站在和平力量一边。影响:据材料二“经受住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冲击,坚守住了社会主义阵地,取得了内外工作的重大胜利。“并结合所学可知,经受住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冲击,坚守住了社会主义阵地,取得了内外工作的重大胜利”并结合所学可知,成功应对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冲击,坚守了社会主义阵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小问3详解】原因:据材料三“维护欧洲的和平”“为免遭战祸而联合起来,成立欧洲合众国”可知,历史教训:避免战争悲剧重演(两次世界大战);据材料三“共同的地域使欧洲国家一直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可知,文化认同: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据材料三“作为现代国家和文明之母的欧洲将再现辉煌。“可知,政治需求:恢复欧洲的国际地位;据材料三“欧洲共同体成立”成立的背景可知,经济考量:促进经济复兴(马歇尔计划推动);安全考虑:应对美苏争霸的压力。积极影响:据所学欧洲联合的意义可知,推动了欧洲经济腾飞,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促进了世界多极化发展,成为区域一体化的成功范例。消极影响:据材料三“英国公投脱欧”并结合所学可知,内部存在发展不平衡,面临主权让渡的争议(如英国脱欧),在外交防务一体化上进展缓慢。18.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内容。材料一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七年,鉴于国际国内的需要,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不得不主要模仿苏联的现代化模式,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实施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效。苏共二十大后,随着苏联自身问题的暴露,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致力于摆脱苏联模式,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体系》材料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央视网中共二十大报道(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图上四个探索史实分别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建国初期在经济、政治建设活动中我国模仿苏联模式取得的效果。在模仿苏联模式的基础上,我国在制度和政策方面有何创新之举?(3)中共二十大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之对应的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大多以非和平方式伴随,请以美、英为例予以说明。【答案】(1)意义: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动统治,宣告了中国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它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2)效果:经济方面,实行一五计划,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政治方面,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这种体制在资源匮乏时期,集中力量完成了“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新:制度方面,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政策方面,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3)说明:英国的现代化:首先为殖民掠夺,英国通过16—19世纪的殖民战争(如英荷战争、七年战争),建立“日不落帝国”,掠夺印度、非洲等地的资源,其工业化资本中约30%来自对殖民地的压榨;其次为奴隶贸易,英国参与大西洋奴隶贸易,将约1200万非洲黑人贩卖至美洲,三角贸易利润直接推动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工业城市崛起;之后为鸦片战争,为打开中国市场,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以武力迫使中国纳入其殖民经济体系。美国的现代化,首先为对原住民的文化灭绝,通过“西进运动”屠杀、驱逐印第安人,掠夺土地资源。1830年《印第安人迁移法》导致“血泪之路”,原住民人口从15世纪末的500万锐减至20世纪初的25万。其次为南北战争与内部殖民,南北战争(1861—1865)本质是北方工业资本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利益冲突,战争造成75万人死亡,但废除了奴隶制,为全国统一市场扫清障碍;两次世界大战时期,通过参战重塑国际秩序,确立经济霸权(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冷战时期,在朝鲜、越南、中东等地制造冲突,维护全球霸权。【解析】【小问1详解】意义: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如结合所学洋务运动的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结合所学戊戌变法的知识可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动统治,宣告了中国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它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小问2详解】效果:经济方面,据材料二“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实施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可知,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实施了一五计划,结合所学一五计划的知识可知,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政治方面,结合所学计划经济体制的知识可知,参照苏联中央集权模式,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这种体制在资源匮乏时期,集中力量完成了“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新:结合所学回答这一时期的政治和政策变化等,如制度方面,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策方面,结合所学三大改造的知识可知,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小问3详解】说明:以美、英为例予以说明,强调英国和美国现代化道路的非和平性,如殖民扩张、霸权主义等,结合所学回答即可,如英国的现代化,结合所学英国的知识可知,首先为殖民掠夺,英国通过16—19世纪的殖民战争(如英荷战争、七年战争),建立“日不落帝国”,掠夺印度、非洲等地的资源,其工业化资本中约30%来自对殖民地的压榨;其次为奴隶贸易,英国参与大西洋奴隶贸易,将约1200万非洲黑人贩卖至美洲,三角贸易利润直接推动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工业城市崛起;之后为鸦片战争,为打开中国市场,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以武力迫使中国纳入其殖民经济体系。美国的现代化,结合所学美国的知识可知,首先为对原住民的文化灭绝,通过“西进运动”屠杀、驱逐印第安人,掠夺土地资源。1830年《印第安人迁移法》导致“血泪之路”,原住民人口从15世纪末的500万锐减至20世纪初的25万。其次为南北战争与内部殖民,南北战争(1861—1865)本质是北方工业资本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利益冲突,战争造成75万人死亡,但废除了奴隶制,为全国统一市场扫清障碍;两次世界大战时期,通过参战重塑国际秩序,确立经济霸权(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冷战时期,在朝鲜、越南、中东等地制造冲突,维护全球霸权。19.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李老师以“文明交流”为主题设计了下面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任务一:解读文献·感受文明碰撞】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任务二:分析史料·了解文明交流】一战后,法国建立了共产党,印发大量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翻译多种革命报刊书籍,吸引了周恩来、邓小平等大批先进青年赴法勤工俭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船舶用纺织品考核试卷
- 呼伦贝尔民族风情园旅游策划及概念性规划
- 狂犬病预防知识课件
- 耕地保护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初级车工考试试题及答案
- 阜阳叉车考试试题及答案
- 电工证书考试试题及答案
- 干部宪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 父亲班会课件
- 二级司炉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综合练习(二)-2025届中职高考一轮复习高教版(2023版)
- 武夷山市社区工作者招聘真题2024
- 2025河南郑州航空港科创投资集团社会招聘4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苏州市室内设计合同范本
- 《经络穴位的理论与实践》
- 工程合同挂靠协议书范本
- 沈阳市东北大学非教师岗位招聘考试真题2024
- 高校宿管培训
- 建筑施工行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
- 2025年护士执业资格真题答案解析
- 2025年0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公开招聘人才派遣1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