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8讲基础+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鉴赏+写作(解析版)★赠从弟(其二)东汉末·刘桢原文译文赏析亭亭①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内容理解: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炼字:“亭亭”表示松的傲岸姿态;“瑟瑟”模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以“谷中”映衬“山上”,突出青松的傲骨。风声一何②盛,松枝一何劲!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写作手法: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用谷中风的迅疾凶猛映衬青松的雄健挺拔,表达对松柏的赞美之情。炼字:两个“一何”,前者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后者突出松柏的雄健挺拔。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写作手法:对比,由前两句风势猛烈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岂不罹③凝寒④?松柏有本性。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受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写作手法:以设问作结。诗人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柏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课下重点注释】①亭亭:挺拔的样子。②一何:多么。③罹(lí):遭受。④凝寒:严寒。【主旨】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松柏傲雪凌霜、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表达了诗人坚贞的品格和对从弟的劝勉之意。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lüè),脏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B.同时伴随着旋(xuàn)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急如流星,又潇洒自如。C.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zànɡ)六腑似乎都要碎了。D.我不敢冒然提供(ɡònɡ)有关教养的“处(chǔ)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答案】C【解析】A.“脏物”应写作“赃物”;B.“急如流星”应写作“疾如流星”;D.“冒然”应写作“贸然”,“提供”的“供”应读“ɡōnɡ”。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B.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C.仔细看,才知道那是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剔。D.我曾去看过终南山下的夹竹桃花,也去领略过马嵬坡前的蜜水桃花。【答案】C【解析】“挑剔”应改为“挑逗”。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大自然,不仅给予我们许许多多人生的启示,而且孕育了我们的生命。B.她的歌声清亮、甜美、质朴、亲切,焕发着泥土的芳香。C.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D.这个敏感的精灵,——它将要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答案】C【解析】A.语序不当,应该是“不仅孕育了我们的生命,而且给予我们许许多多人生的启示”;B.搭配不当,“焕发”和“芳香”不搭配,可把“焕发”改为“散发”;D.前后矛盾,“将要”和“早就”相矛盾,可把“将要”去掉。4.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他说,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很高兴来到山东代表团,看望各位代表和同志们。B.停止中小学评选三好生的原因有二:一是少年阶段人为分出优劣,不利学生成长;二是家长学生纷纷送礼,滋生教育腐败。C.用张宇的《雨一直下》来形容当下杭州的天气,一点都不为过。市民想出游也不方便,让人感到“雨一直下,气氛不算融洽。”D.最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生活质量的变化、提高,城市和乡村的垃圾不断增加,垃圾处理已成困扰全球的严重问题之一。【答案】B【解析】A.书名号改为双引号;C.“雨一直下,气氛不算融洽”属于间接引用,句号应在引号外;D“生活质量的变化、提高”中的顿号改为“和”。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铭、说、记、表”等都是文体的标志,无论叙事、抒情、写景,都是为了表达观点。B.“风骚”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C.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上联尾字用仄音。下联尾字用平声是最基本的定则。D.中国传统戏曲脸谱的各种颜色有不同的代表意义,如关公的红色脸谱代表忠义。【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其中A项有误,其中“都是为了表达观点”应理解为“都是为了表情达意,不仅为了表达观点”。故选A。(一)母亲的秘密张军霞①那年,当她背着母亲缝的花书包,走在上学的路上时,最怕听到别人指着她这样说:“这是谁家丫头?”“她呀,就是老街十字路口修鞋女人家的……”②不知怎么回事,“修鞋女人”几个字,让她感觉那么刺耳。于是,每天放学,宁肯多绕两条街,也绝不肯路过母亲的修鞋摊。③有一次,下了很厚的雪,路滑,她只好走老街。母亲看到她,笑眯眯地摸出几枚硬币说:“丫头,快去买个烤红薯!”她看看母亲那双手,干裂,黝黑,手指上还缠着层层胶布。心里蓦然一疼,就将那温热的硬币,又放回了地上那个破旧的钱箱。④母亲忽然又发现,她的雪地靴开线了,赶快拿出工具说:“来,妈帮你缝一缝。”说着,就要动手为她脱掉靴子。就在这时,有几个同学远远地走过来,她慌忙推开母亲说:“我自己会缝,不用你管!”转身跑掉了。⑤晚上,她坐在灯下,笨拙地拿着针线,尝试着把裂开的靴子缝起来,几次扎疼了手指,却还是缝不成。母亲默默地坐在一边,一句话也没说。第二天早晨,她起床时看到地上摆了一双崭新的靴子,橘黄色,那么温暖。⑥小学毕业前夕,学校要开家长会。她找到老师,谎称自己感冒,请了病假。回到家里,却看到母亲正蹲在地上,将双手泡在脸盆里,用肥皂反复搓着。看到她回来,母亲笑着说:“瞧我这双手,每天擦鞋油,怎么也洗不干净了!”说着,母亲又指着阳台说,“我听别人说,明天要开家长会。我穿这条裙子,你看行不行?”⑦她知道,尽管那条裙子款式老旧,却是母亲最好的一件衣服,平时很少舍得穿。她咬咬牙,慢吞吞地说:“我请了假,明天不用去了……”趁母亲发愣,她借口要写作业,赶快逃回了自己的房间。因为,那已经被母亲用掉了小半块的肥皂,那白花花的肥皂沫,让她感觉那么刺眼。⑧上中学了,学校离家不远,她本来可以回家吃饭,母亲却催着她办了饭卡,让她中午在学校吃饭,还说自己找了份工作,路远,不能按时回来。她听了,忽然如释重负。⑨那年的冬天,母亲总是早出晚归,人也瘦了很多。彼时的她,正忙着熟悉新的环境,认识新的同学,对母亲的变化,竟丝毫没有察觉。直到那天,学校临时放假,她提前回家。打开家门,听到母亲的卧室里传出剧烈的咳嗽声。接着,是姨妈那熟悉的声音:“老姐,你在老街干得好好的,干吗要换那么远的地方去修鞋?可怜我姐夫去得早,指望谁来心疼你?”⑩她蓦然愣住:原来,所谓新的工作,仅仅是一个谎言,母亲只不过是跑到更远的地方去修鞋了,自己小小的虚荣心,竟造成了这样严重的后果!⑪五岁那年父亲病逝,好好的家仿佛塌了天。因为没文化,更因为没有本钱,为了生存,母亲选择修鞋这个行当,也实在是无奈之举。怕母亲难堪,她不想拆穿这个秘密,躲回自己的小屋,无声地抽泣起来。⑫初二那年暑假,学习成绩优异的她,天天为一群小学生补课。拿到报酬的那天,她跑去买了一辆崭新的人力三轮车,有了它,就可以装下母亲修鞋所用的全部家当,再也不用把工具箱捆在那辆破旧的自行车上。她知道,拥有一辆这样的三轮车,一直是母亲的梦想。⑬她把车子骑回家,笑着对母亲说:“以后这可就是您的专车了!还有,别再走那么远,还是回到老街来修鞋吧……”话说了一半,她就哽咽得说不下去。母亲愣了愣,忽然也泪流满面……(选自《小说月刊》)1.阅读文章,请填写下面的表格。情节“我”的感情变化走在上学的路上①____________________地上摆了一双崭新的靴子那么温暖②____________________她感觉那么刺眼她中午在学校吃饭,母亲找了份工作③____________________听到姨妈话语④____________________为母亲买人力三轮车哽咽得说不下去【答案】(①“修鞋女人”几个字,让她感觉那么刺耳②学校要开家长会,母亲用肥皂反复洗双手③如释重负④无声地抽泣起来【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文章首先写她走在上学路上每当听到别人的议论时,“感觉那么刺耳”;当母亲要给她缝那双雪地靴时,碍于同学的目光,她拒绝了,没想到第二天早晨“她起床时看到地上摆了一双崭新的靴子,橘黄色,那么温暖”;小学毕业前夕,“学校要开家长会。她找到老师,谎称自己感冒,请了病假”,回到家,看到“那已经被母亲用掉了小半块的肥皂,那白花花的肥皂沫,让她感觉那么刺眼。”;后来,她上了中学,妈妈让她在学校吃饭,“说自己找了份工作,路远,不能按时回来”,此时的她“忽然如释重负”;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了真相,她“躲回自己的小屋,无声地抽泣起来。”,最后,她用做家教的钱为母亲买了三轮车,真正理解了母亲“哽咽得说不下去”。据此理解作答。2.请结合全文,分析母亲的形象。【答案】母亲是一个含辛茹苦、善解人意、勤劳坚强的人。(意思相近的词语即可。)【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从文中找出对该人物的描写,然后结合这些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即可。文中“母亲那双手,干裂,黝黑,手指上还缠着层层胶布”可以看出母亲的勤劳,“丫头,快去买个烤红薯”“母亲默默地坐在一边,一句话也没说”“将双手泡在脸盆里,用肥皂反复搓着。”“明天要开家长会。我穿这条裙子,你看行不行”体现了母亲的善解人意;“说自己找了份工作,路远,不能按时回来”“总是早出晚归,人也瘦了很多”“因为没文化,更因为没有本钱,为了生存,母亲选择修鞋这个行当,也实在是无奈之举”体现了母亲的含辛茹苦。据此理解作答。3.文中第③段画横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请说说它的作用。【答案】环境描写。它暗示着故事发展,由于雪厚,路滑,所以靴子容易坏,为下文作了铺垫。同时,“我”不让母亲缝,硬要自己干,揭示了“我”的个性倔强。【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通常的答题模式是:运用了环境描写+写出的内容+烘托的人物的心情。“下了很厚的雪,路滑,”此处的环境描写,渲染了环境的恶劣,突出了母亲劳动的艰辛,同时面对母亲帮他缝鞋的要求,她却不同意,写出了她的倔强。据此理解作答。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题。【答案】小说通过记叙“我”与母亲之间的一个纠纷,刻画了“我”与母亲鲜明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虚荣心对亲情有极大危害的观点。【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题的概括。解答此类试题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为:通过写什么内容,表现(表达)了什么精神(感情)。这篇文章通过写有强烈虚荣心的“我”与母亲之间的纠纷,刻画了“我”与母亲鲜明的人物形象,揭示了虚荣心的危害。据此理解作答。(二)没有哪一种发明和发现对人类的贡献明显地高于火。除了人类,没有其他任何一种动物可以利用火,更不要说掌握制造火的技能。说人类是使用火的动物,要比说人类是使用工具的动物更合理。何况火对人类的改变,很可能还远远没有被我们充分认识。学者们至今不能确定,人类何时开始利用火。不容置疑的是,火对远古时代人类温饱的无与伦比的贡献。它可以清除某些植物的毒素,软化某些植物的纤维,从而拓宽了人类的食谱,并改善了人类的消化。又因为烧烤后的食物便于储存,从而以摆脱迅速腐败的方式,增加了人类的食物。它让人类前所未有地体会到美味。它还助长了人类饮食方式的分化。火在“温”上对人类的影响,很可能比它对“饱”的影响更复杂。它拓宽了人类的生存地,很可能人类从热带走向温带是依赖火的帮助。它帮助人类深度休息和松弛身心。因为火对人类的影响深刻巨大,对于一直不曾利用火的人来说,没有也罢,但是享受过了火的人,就再也不能忍受没有火的生存。人工取火是难度极高的门槛。跨过这一门槛前的漫长岁月里,保存火种,以及丢失了火种后如何从拥有火种的人群那里重新获取,成为至关重要的事情。持久地、日复一日地维持火种,所需燃料是巨量的。灌木、草不能带来持久燃烧的火。那时的人类还没有刀斧,不能砍伐乔木,只能捡拾干枯的落木。而随着消耗,捡拾的距离将越来越远,负担越来越大。因此,维持火种的单位只能是部落。考古发掘中,洞穴是发现原始人使用火的遗迹的主要地点。于是有人认为,洞穴居住是当时人类的生存方式。学者雄辩地反驳了这种认识。原因其实很简单:洞穴是物质环境中极具随机性的地貌。食物源和新鲜水源是生存的第一要素,却未必在洞穴附近。在绝大多数动物的生存策略中,都看不到牺牲第一要素去迁就洞穴的习惯性选择。地下动物的洞穴往往是自挖的。北极熊在冰雪上为自己挖洞过冬。其他熊的洞穴选择也是随机的,利用树洞、山洞等等。何况那是冬眠,不是日日觅食的温暖季节。原始人要跟着食物源跋涉、迁徙,不会定居于附近缺水少食的山洞。那为什么山洞中屡屡发现火的遗迹?只能有一个解释,那里是他们保存火种的专门场所。在不避风雨的露天场所保存火种太过冒险,且更消耗木材。这是人类使用火不久就可以完成的认识。于是,当保存火种的山洞距离食物源、水源较近时,山洞尚可兼作部落聚会的场所,当山洞距离食物源、水源较远时,山洞就只能充当火种保存地。而为了降低因看管人能力低下而导致火种熄灭的概率,乃至一次次失败经验的吸取,都会导致专职保存火种者的产生。很可能是这桩当时最紧要的事情,造就了人类社会中的第一次专业分工。火的恩泽无边。享受过又失去了火种的部落的唯此为大的事情,就是寻找火种。等待天火的概率小到难以期待。在跨过人工取火的门槛之前,到其他部落找火,几乎是唯一的选择。找到了有火的部落,如何获得火种呢?一开始,人们唯一的手段就是抢夺。火种的保卫与抢夺,一定是部落间演绎了千万年的曲目。精心和殊死的保护,使得抢夺的门槛大大提升。而求火的欲望愈强,遂只好跌跌撞撞地摸索另外的途径。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人类可以利用火,掌握制造火的技能。B.人类何时开始利用火。学者们不可能确定。C.跨过人工取火这一门槛前的岁月非常漫长。D.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是食物源和新鲜水源。【答案】B【解析】原文是“学者们至今不能确定,人类何时开始利用火”,而不是说“不可能确定”。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说人类是使用工具的动物是没有道理的,说人类是使用火的动物则有充分理由。B.虽然火不能增加人类的食物,但通过烧烤可以使食物摆脱迅速腐败,便于储存。C.考古发掘中,原始人用火遗迹都在洞穴中,因为穴居是当时人类的生存方式。D.掌握人工取火技术之前,失去火种的部落唯一的选择就是到其他部落找火。【答案】C【解析】A.原句是“说人类是使用火的动物,要比说人类是使用工具的动物更合理”。B.原文谈火的作用:“它可以清除某些植物的毒素,软化某些植物的纤维,从而拓宽了人类的食谱,并改善了人类的消化。又因为烧烤后的食物便于储存,从而以摆脱迅速腐败的方式,增加了人类的食物。它让人类前所未有地体会到美味。它还助长了人类饮食方式的分化。”所以选项“不能增加人类的食物”错。D.原句是“在跨过人工取火的门槛之前,到其他部落找火,几乎是唯一的选择”。而不是选项所谓的“唯一的选择”。3.文章结尾说:“遂只好跌跌撞撞地摸索另外的途径。”根据原文推断,假如你是失去了火种的部落的酋长,你会怎么做?并说明理由。【答案】我会试验各种可能的方法人工取火。因为抢夺火种同样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无数的流血牺牲。这样还不一定能够成功,所以还不如另想办法,也许有所收获。【解析】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推理或扩展的能力。首先要读懂原文的内容,在原文内容的基础之上进行推断。原文是说“到其他部落找火”的方式是“抢夺”,进而“精心和殊死的保护,使得抢夺的门槛大大提升”,所以作为“失去了火种的部落的酋长”肯定会另谋出路。如各种可能的方法人工取火。或许能找到诸如“钻木取火”“击石取火”“藤条取火”等人工取火方式。苏轼私识范仲淹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⑤,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⑤举进士:考中进士。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鲁人石守道作/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柳宗元《小石潭记》)B.先生奇轼言/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魏学洢《核舟记》)C.则已私识之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D.既葬,而墓碑出/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答案】D【解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选项中“以”分别为“拿,用”和“因为”;B.选项中的“奇”的意思分别为“认为……奇”和“余数”;C.选项中的“私”分别是“私自”和“偏爱”;D.选项中的“既”都是“已经”的意思。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童子何用知之?【答案】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句中的“童子(小孩子)、何(什么)、知(知道)”几个词是赋分点。3.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简要说说你的理由。【答案】钦佩、仰慕;从他读范仲淹墓碑“至流涕”和对自己不能认识范仲淹十分遗憾等可以看出。【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体味作者的情感。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从“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和“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可以看出,苏轼从小就对范仲淹钦佩和仰慕,为自己不能认识范仲淹而感到遗憾。据此理解作答。【译文】庆历三年,苏轼正是十二三岁的年龄,进入乡下的私塾学习,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私塾的老师看。苏轼在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苏轼问先生其中赞颂的那十一个人都是谁,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苏轼说:“(如果)他们是神仙,(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集团广告发布合同协议
- 2025货物买卖授权委托书标准合同范本
- 防汛铜锣销售合同协议
- 集体综合楼买卖合同协议
- 非机动车棚承包合同协议
- 隔层钢管租赁合同协议
- 鞋子采购合同协议模板
- 长期合同转第三方协议
- 阻燃板合同协议书范本
- 门窗运输安装合同协议
- 2024秋国家开放大学《四史通讲》形考作业、期末大作业试卷ABC参考答案
- 工会法律知识竞赛考试题库200题(含答案)
- 辽宁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健康照护赛项)理论参考试题及答案
- 舰艇损害管制与舰艇损害管制训练
- 围墙拆除重建施工方案
- 2024贵州中考物理二轮中考题型研究 题型八 新情景探究实验专项训练 (含答案)
- 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新高考福建卷试题含答案解析
- 四川省绵阳市东辰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卷
- DZ/T 0430-2023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范(正式版)
- 禁止编入列车的机车车辆讲解
- 过期妊娠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