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7页(共47页)2025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论语》一.文言文阅读(共18小题)1.(2024•东城区二模)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注】哉?人焉廋哉?”(《为政》)②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③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注】廋:隐藏。(1)请将画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①观其所由②以德报怨(2)以上三则材料,对你树立正确的交际观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2.(2024•丰台区一模)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②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宪问》)③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宪问》)④孔子卒,原宪遂亡在草泽中。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过谢【1】原宪。宪摄【2】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3】。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注释:【1】过谢:探望。【2】摄:整理。【3】病:困窘。(1)请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①危邦不入②危言危行(2)上述①﹣③则材料中,孔子认为在“邦无道”时应该怎样做,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你对材料④中原宪“甘贫”的做法是否认同,请结合上述几则材料或《论语》相关内容简要回答。3.(2024•大兴区校级三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子曰:“君子不器。”《论语•学而》②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论语•公冶长》③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④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链接材料】[1]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2]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礼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朱熹《四书章句集注》)[3]器者,有用之成材。夏曰瑚,商曰琏,周曰塑簋,皆宗庙盛黍稷之器而饰以玉,器之贵重而华美者也。子贡见孔子以君子许子贱,故以己为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1)请阅读链接材料[1][2],解释“君子不器”的意思。(2)请阅读链接材料[3],解释孔子以“瑚琏”评价子贡的意味。(3)请结合以上论语语句及链接材料,谈谈为什么孔子认为“君子不器”。4.(2024•通州区模拟)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②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蒋【1】犹犬羊之将。”(《论语•颜渊》)③文灭质,博溺心【2】,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庄子•缮性》)注释:【1】椁(kuò):去毛的鲁皮。【2】博溺心:广博的俗学拖益了天然的心性。(1)请解释材料①中“文”“质”的意思。(2)用自己的话分别写出棘子成、子贡和庄子对文与质二者关系的不同认识。(3)请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从棘子成、子贡和庄子的“文质”观中任选一种谈谈你的认识。5.(2024•顺义区二模)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②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③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1)用自己的话写出①中“有教无类”的大意。(2)对②中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愤不启愤:发奋B.不悱不发发:启发C.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隅:角落(方面)D.则不复也复:重复(地教)(3)孔庙中常挂有“万世师表”匾,意为孔子是值得世代永远学习的榜样和表率。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及链接材料,阐释“万世师表”的具体表现。链接材料:昔仲尼当衰周之末,教化乎鲁、卫之间,因鲁史而制春秋,就太师而正雅颂,俾【1】千载之后,莫不宗其文以述作,仰其圣以成谋。可谓亿载之师表者也。(取材于《三国志•文帝纪》)注释:【1】俾:使,让。6.(2024•朝阳区一模)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②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③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礼记•檀弓上》)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李充的解读是“爱之不能不劳心”,苏轼的解读是“爱而勿劳,禽犊之爱也……爱而知劳之,则其为爱也深矣”。(1)分别说明李、苏两种解读对①中“劳”的词义的理解。(2)在李、苏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3)下面材料中,触龙的观点与李、苏哪种解读相符?请加以解说。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1]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左师触龙说曰:“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取材于《战国策》)注释:【1】长安君:赵太后幼子。7.(2024•海淀区一模)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及链接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②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链接材料:[1]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孔安国语)[2]为人者,凭誉以显扬;为己者,因心以会道。(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后汉书》)[3]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颜之推《颜氏家训》)[4]孔门不薄为人之学,惟必以为己之学树其本,未有不能为己而能为人者。(钱穆《论语新解》)(1)根据链接材料中的[1][2],用自己的话解释①中“为己”和“为人”的意思。(2)有些学者对“为人”作出了新的诠释,认为“为人”与“为己”未必截然对立。请根据②和链接材料中的[3][4],谈谈你对二者关系的理解。8.(2024•平谷区模拟)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②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③子贡曰:“有关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罕》)④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公冶长》)(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患所以立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而达人B.不易得也贤贤易色C.有美玉于斯先王之道,斯为美D.求善贾而沽诸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3)漆雕开对出仕没有信心,孔子对此却感到高兴。结合选文内容,说明原因。9.(2023•海淀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②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③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④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⑤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1)对于第①则的“里”,有人认为其意为“居住”,有人认为其意为“居住在……的地方”。请根据这两种不同理解,分别解释“里仁为美”的意思。(2)请简要分析第④则中“仁者”的表现。(3)请根据第①②③⑤四则,概括孔子对仁者和知者的看法。10.(2023•海淀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雍【1】也可使南面。”(《论语•雍也》)②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2】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论语•雍也》)③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注释:【1】雍:冉雍,字仲弓。【2】居:居心,存心。(1)翻译上述语录中的加点词语。①使:②临:③事:(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仲弓是怎样的人。11.(2023•海淀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②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1】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2】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③子曰:“为命【3】,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4】。”(《论语•宪问》)注释:【1】说:通“悦”。【2】器:使用。【3】命:指外交辞令。【4】裨谌、世叔、子羽均为郑国大夫。行人,官名,古代外交官。子产,郑国的卿。(1)解释第①则中画横线的句子。(2)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在使用人才方面有着怎样的见解?请任选两则简要说明。12.(2023•西城区一模)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③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④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⑤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1)对①中“是知也”的“知”,有读一声和四声两种处理。请根据语境,就两种不同的处理分别解释“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2)如果用“学习”话题来统率上面各句,这些文字论及了关于“学习”的哪些方面?请作简要概括,并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论语》谈谈你的认识。13.(2023•丰台区二模)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②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③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④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1)对第①则中的“已”有两种解释,一是句末语气词,无义;二是停止之意。你认可哪一种解释?请解释第①则的意思。(2)第②﹣④则中,孔子认为对与自己思想不同的人应持怎样的态度,请简要概括。并从②﹣④则中任选一则,联系现实谈谈孔子的这种态度给我们的启示。14.(2023•房山区一模)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②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③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④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⑤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1)下列对选文中加点词及其所在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恶,厌恶;仁者厌恶不仁,其心仍本于爱人。B.耻,感到耻辱;士志于行道,不会在意衣食。C.游,研习;研习六艺,可以成才,也能进德。D.夺,掠夺;匹夫有勇力,所以不能掠夺其志。(2)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写出对选文中画线句的理解,并结合生活体验举一例说明。(3)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孔子对“志”的看法,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其当代价值。15.(2023•顺义区二模)请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②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泰伯》)③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④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1】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2】以为知者,恶不孙【3】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阳货》)注释:【1】窒,固执。【2】徼,抄袭。【3】孙,同“逊”。(1)解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2)结合上述语段,概括孔子、子贡对“勇”的认识。(3)《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回目是《俏平儿情掩虾须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述你对晴雯病补雀金裘之“勇”的理解。16.(2023•门头沟区一模)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②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③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④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⑤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⑥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论语•子路》)(1)翻译选段中的划线句子。①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②子帅以正,孰敢不正。(2)请结合以上选段,简要概括孔子“德政”思想的内涵。17.(2023•东城区一模)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子贡曰:“有美玉于斯,温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罕》)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公冶长》)(1)请结合上面的材料,概述孔子对出仕的看法。(2)请结合孔子对出仕的看法,谈谈下面材料中漆雕开表示对出仕没有信心,为什么孔子却感到高兴。18.(2023•延庆区一模)请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②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③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④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1)根据上面内容,说说孔子对“勇”有着怎样的理解和思考?(2)你认同孔子关于“勇”的认识吗?请简述理由。
2025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论语》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文言文阅读(共18小题)1.(2024•东城区二模)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注】哉?人焉廋哉?”(《为政》)②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③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注】廋:隐藏。(1)请将画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①观其所由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②以德报怨拿恩惠来回答怨恨。(2)以上三则材料,对你树立正确的交际观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①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②拿恩惠来回答怨恨。(2)①与人交往一定要观察这个人的行为。②与人交往要公正、直率、光明磊落。③与人交往要正派、合群但不组成小利益集团。【分析】(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实在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理解句子含义,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①重点词语:观,观察;所由,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句意: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②重点词语:德,恩惠;报,回报;怨,怨恨。句意:拿恩惠来回答怨恨。(2)孔子强调了在交往中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意味着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应该全面了解对方的言行举止,从而更准确地判断其为人。这样的做法有助于我们在交际中更加谨慎,避免因为表面的假象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孔子提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表明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应该以正直和公正的态度对待别人的恶意,同时用恩惠回报别人的善意。这种做法不仅能够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原则,还能够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这是提醒我们在交际中要保持自尊和独立,不与人争执,同时要积极参与群体活动,但不要陷入党派之争。这样的态度有助于我们在交际中保持平衡,既不失个性,又不破坏团队的和谐。答案:(1)①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②拿恩惠来回答怨恨。(2)①与人交往一定要观察这个人的行为。②与人交往要公正、直率、光明磊落。③与人交往要正派、合群但不组成小利益集团。2.(2024•丰台区一模)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②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宪问》)③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宪问》)④孔子卒,原宪遂亡在草泽中。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过谢【1】原宪。宪摄【2】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3】。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注释:【1】过谢:探望。【2】摄:整理。【3】病:困窘。(1)请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①危邦不入危险②危言危行正直(2)上述①﹣③则材料中,孔子认为在“邦无道”时应该怎样做,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你对材料④中原宪“甘贫”的做法是否认同,请结合上述几则材料或《论语》相关内容简要回答。【答案】(1)①危险②正直(2)①归隐;②以做官领俸禄为耻;③行为正直,言语谦逊谨慎。(3)我认同原宪“甘贫”的做法。原宪秉持老师孔子的教导,坚持“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处世原则,在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时代,原宪因天下“无道”而隐,不做官领俸禄,虽“贫”但不违“仁道”,也不失志,“贫而无怨”,本质上还是在“学仁道而行”。【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可以借助语境推断。可以借助语义分析等。(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内容概括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概括要点。(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评价能力。解答时要理解文本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解答】(1)危邦不入:危险的国家不进入。危,危险。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危,正直。(2)根据“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可知在“邦无道”时要归隐。根据“邦无道,谷,耻也”可知以做官领俸禄为耻。根据“邦无道,危行言孙”可知行为正直,言语谦逊谨慎。(3)认同。从材料①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一个人应当坚守信仰,努力学习,并且在不利的环境中也要保持节操。材料②和③中孔子解释了在不同政治环境下如何保持“耻”的态度,即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应当出仕为国家效力,而在政治黑暗时则应当隐居不仕,保持自己的清白。材料④中原宪虽然贫穷但并不以此为病,表明他坚守正道,即使生活困窘也不失为人的尊严。这些都说明原宪的做法是符合孔子“耻”的观念的,他安贫乐道,不因贫穷而感到耻辱,反而保持了高尚的品德。答案:(1)①危险②正直(2)①归隐;②以做官领俸禄为耻;③行为正直,言语谦逊谨慎。(3)我认同原宪“甘贫”的做法。原宪秉持老师孔子的教导,坚持“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处世原则,在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时代,原宪因天下“无道”而隐,不做官领俸禄,虽“贫”但不违“仁道”,也不失志,“贫而无怨”,本质上还是在“学仁道而行”。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坚定信仰,勤奋学习,坚守正道直至死亡。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国家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政治黑暗就隐居不出。国家政治清明,却贫穷且地位低下,这是可耻的;国家政治黑暗,却富裕且地位高贵,这也是可耻的。”(《论语•泰伯》)②宪问什么是可耻的。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你就接受俸禄;国家政治黑暗,你还接受俸禄,这就是可耻的。”(《论语•宪问》)③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就要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国家政治黑暗,就要做正直的事,但说话要谦逊。”(《论语•宪问》)④孔子去世后,原宪于是隐居在草泽之中。子贡做了卫国的丞相,乘坐着华丽的马车,吃着精美的食物,穿过陋巷,去探望原宪。原宪整理了一下自己破旧的衣服和帽子,出来见子贡。子贡感到羞愧,说:“先生难道贫困到这个地步吗?”原宪说:“我听说,没有钱财叫做贫困,学习了道理却不能实践叫做困窘。像我原宪这样,是贫困,而不是困窘。”子贡感到惭愧,不高兴地离开了,终身为自己的话感到羞愧。(《史记•仲尼弟子列传》)3.(2024•大兴区校级三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子曰:“君子不器。”《论语•学而》②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论语•公冶长》③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④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链接材料】[1]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2]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礼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朱熹《四书章句集注》)[3]器者,有用之成材。夏曰瑚,商曰琏,周曰塑簋,皆宗庙盛黍稷之器而饰以玉,器之贵重而华美者也。子贡见孔子以君子许子贱,故以己为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1)请阅读链接材料[1][2],解释“君子不器”的意思。(2)请阅读链接材料[3],解释孔子以“瑚琏”评价子贡的意味。(3)请结合以上论语语句及链接材料,谈谈为什么孔子认为“君子不器”。【答案】(1)君子应以道德为追求,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特定的用途。(2)认可子贡人品才华贵重的同时,认为他有所局限未能达到君子的境界(或勉励他继续修身立德以达到君子的境界)。(3)示例一:君子代表完善的人格,应以天下为己任,看重的是广泛的道义,而并不应该拘泥于某种单一的才能。“不器”意味着胸怀万象、灵活变通,如果“器”则会陷入某一方面的局限,忽视对大道完备的追求。正如论语所言君子对于天下没有一定要怎样或不要怎样,只看重是否合乎义,即体现了“不器”的灵活,又如朱熹所说道德完备的人通晓全部的礼制,并不只懂得一种才艺。示例二:君子在儒家典籍中的本意指治理天下的高位之人,等同于君主,故而需要具备全面的大局观,把握治国的根本,不能在末技上有所偏私。“君子不器”即形容这一广博的胸襟器量,君主只有做到“不器”才能通晓大道,完备地掌握国家制度,驾驭才干各异的群臣,使其发挥不同的作用,即所谓“使人也器之”。【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分析作答。(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再结合语境分析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观点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句子的含义,再分析作答。【解答】(1)“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瑚琏也”意思是宗庙祭祀时所用的瑚琏。故“君子不器”强调君子应以道德为追求,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特定的用途。(2)从《论语•为政》中来看,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应是多才多艺;再看孔子对子贡的评价,孔子认为子贡“女,器也”,认为子贡是“瑚琏”,“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孔子以瑚琏比子贡,是说子贡对于国家社稷,乃是大器、具有超才、足堪重用、贮可裕养,容重厚德,但前面孔子又说过“君子不器”,可见孔子把子贡比作“瑚琏”的言外之意是说子贡还不是君子,子贡的修养还有所欠缺,没有达到“君子之器”。故孔子以“瑚琏”评价子贡意味着认可子贡人品才华贵重的同时,认为他有所局限未能达到君子的境界(或勉励他继续修身立德以达到君子的境界)。(3)孔子认为“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君子离开仁德,怎能配得上君子之名?君子连吃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违背仁德,急遽紧迫之时一定要这样,颠沛流离之际一定要这样”,这是强调“仁德”对于君子的重要性,作为君子,任何时候都不能舍弃仁德;“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应是多才多艺”,这说明君子应该拥有多种才能,这就是孔子的“君子观”,明确了这些内容之后,还要对此做出评价,分析该“君子观”对于现代人的意义。如:君子代表完善的人格,应以天下为己任,看重的是广泛的道义,而并不应该拘泥于某种单一的才能。“不器”意味着胸怀万象、灵活变通,如果“器”则会陷入某一方面的局限,忽视对大道完备的追求。正如论语所言君子对于天下没有一定要怎样或不要怎样,只看重是否合乎义,即体现了“不器”的灵活,又如朱熹所说道德完备的人通晓全部的礼制,并不只懂得一种才艺。或:君子在儒家典籍中的本意指治理天下的高位之人,等同于君主,故而需要具备全面的大局观,把握治国的根本,不能在末技上有所偏私。“君子不器”即形容这一广博的胸襟器量,君主只有做到“不器”才能通晓大道,完备地掌握国家制度,驾驭才干各异的群臣,使其发挥不同的作用,即所谓“使人也器之”。答案:(1)君子应以道德为追求,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特定的用途。(2)认可子贡人品才华贵重的同时,认为他有所局限未能达到君子的境界(或勉励他继续修身立德以达到君子的境界)。(3)示例一:君子代表完善的人格,应以天下为己任,看重的是广泛的道义,而并不应该拘泥于某种单一的才能。“不器”意味着胸怀万象、灵活变通,如果“器”则会陷入某一方面的局限,忽视对大道完备的追求。正如论语所言君子对于天下没有一定要怎样或不要怎样,只看重是否合乎义,即体现了“不器”的灵活,又如朱熹所说道德完备的人通晓全部的礼制,并不只懂得一种才艺。示例二:君子在儒家典籍中的本意指治理天下的高位之人,等同于君主,故而需要具备全面的大局观,把握治国的根本,不能在末技上有所偏私。“君子不器”即形容这一广博的胸襟器量,君主只有做到“不器”才能通晓大道,完备地掌握国家制度,驾驭才干各异的群臣,使其发挥不同的作用,即所谓“使人也器之”。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②子贡问:“您觉得我端木赐怎么样呢?”孔子说:“你就好比是一个器皿。”子贡又问:“是什么样的器皿呢?”孔子说:“宗庙祭祀时所用的瑚琏。”③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而只考虑怎样做才合适恰当,就行了。”④孔子说:“君子易于共事而难以取悦于他,用不正当的方式去取悦于他,他不会高兴;等到用人的时候,他会量才适用。小人难以共事却容易取悦,用不正当的方式去取悦他,他也会高兴的;等到用人的时候,他却会对人求全责备。”4.(2024•通州区模拟)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②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蒋【1】犹犬羊之将。”(《论语•颜渊》)③文灭质,博溺心【2】,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庄子•缮性》)注释:【1】椁(kuò):去毛的鲁皮。【2】博溺心:广博的俗学拖益了天然的心性。(1)请解释材料①中“文”“质”的意思。(2)用自己的话分别写出棘子成、子贡和庄子对文与质二者关系的不同认识。(3)请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从棘子成、子贡和庄子的“文质”观中任选一种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文:外在修饰(华美、文采、形式、仪节等)。质:内在本质,质朴。(2)棘子成重质轻文;子贡认为文与质是皮与毛的关系,文是质的表象,质是文的内涵,文和质同等重要;庄子认为文会损害到质。(3)示例:我赞同子贡的观点。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注重仪容、举止、礼节等外在的修养。当代人,还是要注重内外兼修,不然纵有满腹才情,也可能会在人际沟通等方面出现问题,很难完全实现人生价值。【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掌握能力。解答时,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也可以借助语境、语法知识来推断。(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思想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再阐述理由。【解答】(1)句意: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文:外在修饰(华美、文采、形式、仪节等)。质:内在本质,质朴。(2)由“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可知,棘子成重质轻文;由“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蒋犹犬羊之将”可知,子贡认为文与质是皮与毛的关系,文是质的表象,质是文的内涵,文和质同等重要;由“文灭质”可知,庄子认为文会损害到质。(3)此题为选择性题目,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或成长经历简述观点和理由,学生解答该问题,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再阐述理由。比如同意子贡的观点,就要阐明“文”即外在的表现和“质”即内在的品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现实生活或自身成长的影响。比如文中所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人的内在与外表是相辅相成的,当代人,要注重内外兼修,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答案:(1)文:外在修饰(华美、文采、形式、仪节等)。质:内在本质,质朴。(2)棘子成重质轻文;子贡认为文与质是皮与毛的关系,文是质的表象,质是文的内涵,文和质同等重要;庄子认为文会损害到质。(3)示例:我赞同子贡的观点。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注重仪容、举止、礼节等外在的修养。当代人,还是要注重内外兼修,不然纵有满腹才情,也可能会在人际沟通等方面出现问题,很难完全实现人生价值。参考译文:①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②棘子成说:“君子有好本质就行啦,要文采做什么呢?”子贡说:“可惜呀!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文采,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假如去掉虎豹和犬羊的有文采的皮毛,那这两样皮革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③文饰浮华毁坏了质朴之风,广博的俗学掩没了纯真的心灵,然后人民才开始迷惑和纷乱,没有什么办法返归本真而回复原始的情状。5.(2024•顺义区二模)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②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③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1)用自己的话写出①中“有教无类”的大意。(2)对②中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不愤不启愤:发奋B.不悱不发发:启发C.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隅:角落(方面)D.则不复也复:重复(地教)(3)孔庙中常挂有“万世师表”匾,意为孔子是值得世代永远学习的榜样和表率。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及链接材料,阐释“万世师表”的具体表现。链接材料:昔仲尼当衰周之末,教化乎鲁、卫之间,因鲁史而制春秋,就太师而正雅颂,俾【1】千载之后,莫不宗其文以述作,仰其圣以成谋。可谓亿载之师表者也。(取材于《三国志•文帝纪》)注释:【1】俾:使,让。【答案】(1)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等)区别。”(2)A(3)①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为平民接受教育开辟了一条道路。②孔子提出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愤启悱发、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循循善诱。③孔子具有渊博的学识和崇高的人格,在育人方面最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强调正道直行。④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坚持以德育人;同时为古代典籍整理、流传作出杰出贡献。【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的判断能力。要结合原文的语境进行翻译,注意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准确翻译,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相关内容的筛选与整合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整合。【解答】(1)“教”,教育;“类”,类别,区别,指出身、贫富、地域、资质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译句: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等)区别。”(2)A.错误。“愤”,思考问题时有疑难想不通。句意: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B.正确。句意: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C.正确。句意: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D.正确。句意:那么就不再教他了。故选A。(3)①依据“有教无类”,可知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教育弟子,不分出身、贫富、地域、资质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为平民接受教育开辟了一条道路。②依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愤启悱发、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循循善诱。这一教学方法是以培养“人”为宗旨,永不过时。③依据颜渊的话,可知孔子具有渊博的学识和崇高的人格,并且在育人方面最为注重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强调正道直行。④依据“链接材料”,可知孔子在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的大背景下,坚持以德育人;同时为古代典籍整理、流传作出杰出贡献。答案:(1)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等)区别。”(2)A(3)①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为平民接受教育开辟了一条道路。②孔子提出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愤启悱发、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循循善诱。③孔子具有渊博的学识和崇高的人格,在育人方面最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强调正道直行。④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坚持以德育人;同时为古代典籍整理、流传作出杰出贡献。参考译文:①孔子说:“人人都教,没有高低贵贱的等级差别。”②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③颜渊感叹着说:“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虽然这样高深和不容易捉摸,可是)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我的才力,似乎能够独立地工作。要想再向前迈进一步,又不知怎样着手了。”6.(2024•朝阳区一模)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②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③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礼记•檀弓上》)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李充的解读是“爱之不能不劳心”,苏轼的解读是“爱而勿劳,禽犊之爱也……爱而知劳之,则其为爱也深矣”。(1)分别说明李、苏两种解读对①中“劳”的词义的理解。(2)在李、苏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3)下面材料中,触龙的观点与李、苏哪种解读相符?请加以解说。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1]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左师触龙说曰:“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取材于《战国策》)注释:【1】长安君:赵太后幼子。【答案】(1)李解读的理解:忧心、忧劳。苏解读的理解:让……劳苦、操劳(2)参考答案一:李解读合理性的证据是材料②,孔子谈孝道时说,子女见父母有过错时要委婉劝谏,若父母不听从还当照常恭敬不违逆,且看机会再劝谏,如此操心忧劳也不怨恨,可见儒家提倡的真正的孝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爱。李解读说爱一个人不能不为他操心,正体现了这一点。参考答案二:苏解读合理性的证据是材料③,这句话出自同为儒家经典的《礼记》,意思是君子用成全别人美德的方式去爱他,小人用无原则地迁就别人的方式去爱他,表明儒家认为真正爱别人就要用道德的标准去要求、督促他,帮助他变得更好。苏解读说爱别人却不让他操劳、磨炼,就像鸟兽对幼崽一样,是一种低层次的爱,真正爱别人就应该懂得让他操劳、磨炼,从而进步,正体现了这一理念。(3)触龙认为,赵太后溺爱长安君,不让他为国家做贡献,会让他将来无法在赵国立足,所以赵太后真正爱长安君的话,就应该让他到齐国做人质。这与苏轼“真正爱别人就应该让他操劳、磨炼”的解说相符。【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解释。(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论点及论证依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段落,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比较观点的能力。在明确题干要求下,把握两篇文段基本思想和依据。【解答】(1)根据题干“李充的解读是‘爱之不能不劳心’“,可知“劳”是“忧心、忧劳”。根据题干“苏轼的解读是‘爱而勿劳,禽犊之爱也……爱而知劳之,则其为爱也深矣’”,可知“劳”是“让……劳苦、操劳”之意。(2)参考答案一:李解读合理性的证据是材料②,孔子谈孝道时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意思是“子女见父母有过错时要委婉劝谏,若父母不听从还当照常恭敬不违逆,且看机会再劝谏,如此操心忧劳也不怨恨”,可见儒家提倡的真正的孝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爱。李解读说爱一个人不能不为他操心,正体现了这一点。参考答案二:苏解读合理性的证据是材料③,“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这句话出自同为儒家经典的《礼记》,意思是“君子用成全别人美德的方式去爱他,小人用无原则地迁就别人的方式去爱他”,表明儒家认为真正爱别人就要用道德的标准去要求、督促他,帮助他变得更好。苏解读说爱别人却不让他操劳、磨炼,就像鸟兽对幼崽一样,是一种低层次的爱,真正爱别人就应该懂得让他操劳、磨炼,从而进步,正体现了这一理念。(3)原文触龙和赵太后的对话“左师触龙说曰:‘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触龙认为,赵太后溺爱长安君,不让他为国家做贡献,会让他将来无法在赵国立足,所以赵太后真正爱长安君的话,就应该让他到齐国做人质。赵太后最终接受了这一观点。可见这与苏轼“真正爱别人就应该让他操劳、磨炼”的解说相符。答案:(1)李解读:忧心、忧劳。苏解读:让……劳苦、操劳(2)参考答案一:李解读合理性的证据是材料②,孔子谈孝道时说,子女见父母有过错时要委婉劝谏,若父母不听从还当照常恭敬不违逆,且看机会再劝谏,如此操心忧劳也不怨恨,可见儒家提倡的真正的孝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爱。李解读说爱一个人不能不为他操心,正体现了这一点。参考答案二:苏解读合理性的证据是材料③,这句话出自同为儒家经典的《礼记》,意思是君子用成全别人美德的方式去爱他,小人用无原则地迁就别人的方式去爱他,表明儒家认为真正爱别人就要用道德的标准去要求、督促他,帮助他变得更好。苏解读说爱别人却不让他操劳、磨炼,就像鸟兽对幼崽一样,是一种低层次的爱,真正爱别人就应该懂得让他操劳、磨炼,从而进步,正体现了这一理念。(3)触龙认为,赵太后溺爱长安君,不让他为国家做贡献,会让他将来无法在赵国立足,所以赵太后真正爱长安君的话,就应该让他到齐国做人质。这与苏轼“真正爱别人就应该让他操劳、磨炼”的解说相符。参考译文:①孔子说:“爱他,能不以勤劳相劝勉吗?忠于他,能不以善言来教诲他吗?”(《论语•宪问》)②孔子说:“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论语•里仁》)③君子是按道德的要求去爱护人;小人是用无原则的宽容去爱护人。(《礼记•檀弓上》)(3)材料: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猛烈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说:“必须将长安君送来作人质,我们才能出兵。”赵太后不答应。左师触龙说:“现在您使长安君地位尊贵,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赐给他很多宝物,可是不如乘现在使他有功于国,有朝日您不在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太后答道:“行了,任凭您把他派到哪儿去。“7.(2024•海淀区一模)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及链接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②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链接材料:[1]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孔安国语)[2]为人者,凭誉以显扬;为己者,因心以会道。(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后汉书》)[3]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颜之推《颜氏家训》)[4]孔门不薄为人之学,惟必以为己之学树其本,未有不能为己而能为人者。(钱穆《论语新解》)(1)根据链接材料中的[1][2],用自己的话解释①中“为己”和“为人”的意思。(2)有些学者对“为人”作出了新的诠释,认为“为人”与“为己”未必截然对立。请根据②和链接材料中的[3][4],谈谈你对二者关系的理解。【答案】(1)为己:用心领会道义(道理),并付诸实践。为人:只空谈道理不能践行,学习是为了追求名声。(2)“为己”是自我修身,提高修养,“为人”是践行道义,造福社会(让百姓安乐)。提升修养让自己恭敬谨慎,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让百姓安乐。“为己”是根本,先做到“为己”而后才能“为人”。【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可以借助语境推断。可以借助语义分析等。(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合句子含义进行分析。【解答】(1)根据链接材料[1]和[2]的描述,我们可以理解《论语》中“为己”和“为人”的意思。“为己”指的是为了实践自己的道德和理念,将学到的知识付诸行动,即使这些行动不被人知道或赞赏。而“为人”则是指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誉和名声而学习,更注重知识的传播和显扬,而不一定注重实际的行动和效果。(2)在《论语》的语境以及链接材料[3]和[4]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人”和“为己”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孔子在回答子路的提问时,首先提到“修己以敬”,这是指个人修养和道德的提升。然后他逐步提升要求,提到“修己以安人”和“修己以安百姓”,这表明了个人修养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提升,而是要服务于他人和社会。从钱穆的解释来看,他认为先要“为己”,即个人修身,才能更好地“为人”,即服务于社会。而颜之推的解释则认为古代的学者是为了利世而行道,现代的学者则是为了个人的提升而修身。结合这些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为人”和“为己”是相互关联的,个人修养是基础,而服务于社会是个人修养的提升和归宿。只有通过个人的修身,才能更好地利他,而利他也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个人的修养。答案:(1)为己:用心领会道义(道理),并付诸实践。为人:只空谈道理不能践行,学习是为了追求名声。(2)“为己”是自我修身,提高修养,“为人”是践行道义,造福社会(让百姓安乐)。提升修养让自己恭敬谨慎,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让百姓安乐。“为己”是根本,先做到“为己”而后才能“为人”。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古代的学者是为了充实自己,现在的学者是为了给别人看。”(《宪问》)②子路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的品德,保持敬慎。”子路问:“就这样而已吗?”孔子说:“修养自己的品德,使人们安乐。”子路又问:“就这样而已吗?”孔子说:“修养自己的品德,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的品德,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恐怕都感到困难呢!”(《宪问》)链接材料:[1]为自己学习,是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为别人学习,只是空谈理论。(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孔安国语)[2]为别人的人,依靠别人的赞誉来显扬自己;为自己的人,根据自己的心性来领悟道理。(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后汉书》)[3]古代的学者为别人,通过实践道德来造福社会;现在的学者为自己,通过修养个人来追求进步。(颜之推《颜氏家训》)[4]孔子门下不轻视为别人的学问,只是必定要以为自己的学问树立根本,没有不能为自己而能替别人做的。(钱穆《论语新解》)8.(2024•平谷区模拟)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②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③子贡曰:“有关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罕》)④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公冶长》)(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CA.患所以立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而达人B.不易得也贤贤易色C.有美玉于斯先王之道,斯为美D.求善贾而沽诸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3)漆雕开对出仕没有信心,孔子对此却感到高兴。结合选文内容,说明原因。【答案】(1)C(2)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好了。(3)示例1:漆雕开表示没有信心,是对出仕能力没有信心。孔子认为做官最应该担心的是自己没有足以胜任职务的能力,他因漆雕开对自身从政的素质高要求和严于律己感到高兴。示例2:漆雕开表示没有信心,是委婉地表示不急于出仕。孔子认为学业有成却不急于出仕做官,难能可贵,他为漆雕开以修身为要和笃志求学的精神感到高兴。【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A.“立”和“位”古通用;动词使动用法,使……站得住;B.形容词,容易;动词,交换(轻视);C.指示代词,这;D.形容词,好的;动词,善于。故选:C。(2)莫:没有人;莫己知:宾语前置句,应是“莫知己”;没有人知道自己。译文: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好了。(3)在第一则材料中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意思是“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在第四则材料中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因担心自己没有能力胜任官职而表示对为官这件事情没有信心,说明他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孔子高兴的是对自身从政的素质高要求和拥有严于律己的精神。答案:(1)C(2)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好了。(3)示例1:漆雕开表示没有信心,是对出仕能力没有信心。孔子认为做官最应该担心的是自己没有足以胜任职务的能力,他因漆雕开对自身从政的素质高要求和严于律己感到高兴。示例2:漆雕开表示没有信心,是委婉地表示不急于出仕。孔子认为学业有成却不急于出仕做官,难能可贵,他为漆雕开以修身为要和笃志求学的精神感到高兴。参考译文: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孔子说:“读书三年,没想到去做官得俸禄,这是难得的。”子贡说:“这儿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匣子里珍藏起来呢,还是找位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它吧!卖掉它吧!我在等待识货的商人啊!”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他回答说:“我对这事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9.(2023•海淀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②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③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④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⑤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1)对于第①则的“里”,有人认为其意为“居住”,有人认为其意为“居住在……的地方”。请根据这两种不同理解,分别解释“里仁为美”的意思。(2)请简要分析第④则中“仁者”的表现。(3)请根据第①②③⑤四则,概括孔子对仁者和知者的看法。【答案】(1)①以仁为人心的安居之地是好事。②居住在有仁厚之风的地方是好事。(2)要点:①仁者有爱心,因为他听说井中有人后,会前去了解情况;如果井中真的有人需要援救,他会尽力去救。②仁者有智慧,因为他听说井中有人后,会受到欺骗,但能辨别真伪,不会糊里糊涂地让自己被陷害。(3)要点:①仁者以仁德为立身的根本,知者以仁德为立身的选择。②仁者因具备仁德而安心,知者因追求仁德而得利。③仁者像山,厚重而宽容,沉稳而宁静,其美德长留于人心;知者像水,通达事理,敏捷灵活,常有安乐的心态。④仁者关爱他人,不会为私利而忧虑不安;知者通晓道义,不会被迷惑。【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观点态度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段落,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里仁为美”中,如果认为“里”是“居住”的意思,那么“仁”就作“里”的宾语,直译就是居住在“仁”里是好事。意译为:以仁为人心的安居之地是好事。如果认为“里”是“居住在……的地方”的意思,那么“仁”作定语,直译为:居住在仁的地方是美好的。意译为:居住在有仁厚之风的地方是好事。(2)第④则语录的意思是:宰我询问孔子:“有仁德的人,告诉他说:‘井里有人。’他会跟着跳到井里吗?”孔子说:“为什么他要这样呢?君子可以前往救人,不会自己跳到井里;君子可以被人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欺骗,但是不会糊里糊涂地让自己被陷害。”这则语录通过宰我的问题和孔子的回答解答了君子对于“仁”的表现。孔子认为,听到有人说井里掉进了人,君子并不愚蠢地跳进井里去,而是会积极地对落井人施以援救。这说明仁者有爱心,因为他听说井中有人后,会前去了解情况;如果井中真的有人需要援救,他会尽力去救。同时,孔子又说,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也就是君子是有智慧的,不是盲目地采取行动,他听说井中有人后,会受到欺骗,但能辨别真伪,不会糊里糊涂地让自己被陷害。所以,通过这则语录可以看出,君子既有爱心,又有智慧。(3)第一则“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强调了人心中要充满仁,无论是仁者还是知者,都应该以仁德为立身的选择和根本。从第二则中“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可知,仁者因以仁为立身的根本,所以具备仁德之心,而正是因为心中有了“仁”,其有了立身的根本而安心;知者能够看到“仁”所带来的好处,会因追求仁德而得利。第三则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将知者类比为水,将仁者类比为山。仁者像山,“仁者静”是说仁者厚重而宽容,沉稳而宁静,“仁者寿”是说仁者美德长留于人心;知者像水,“知者动”表明知者通达事理,敏捷灵活,“知者乐”表明知者常有安乐的心态。第五则中“仁者不忧,知者不惑”表明,仁者因为胸怀世人,关爱世人,他的追求已经超越了自己的私利,所以不会为自己的私利而忧虑;而知者则因为拥有智慧,已经了解道义的真谛,所以不会被迷惑。答案:(1)①以仁为人心的安居之地是好事。②居住在有仁厚之风的地方是好事。(2)要点:①仁者有爱心,因为他听说井中有人后,会前去了解情况;如果井中真的有人需要援救,他会尽力去救。②仁者有智慧,因为他听说井中有人后,会受到欺骗,但能辨别真伪,不会糊里糊涂地让自己被陷害。(3)要点:①仁者以仁德为立身的根本,知者以仁德为立身的选择。②仁者因具备仁德而安心,知者因追求仁德而得利。③仁者像山,厚重而宽容,沉稳而宁静,其美德长留于人心;知者像水,通达事理,敏捷灵活,常有安乐的心态。④仁者关爱他人,不会为私利而忧虑不安;知者通晓道义,不会被迷惑。10.(2023•海淀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雍【1】也可使南面。”(《论语•雍也》)②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2】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论语•雍也》)③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注释:【1】雍:冉雍,字仲弓。【2】居:居心,存心。(1)翻译上述语录中的加点词语。①使:让②临:治理③事:实践、做(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仲弓是怎样的人。【答案】(1)①让;②治理;③实践、做。(2)①有为官才德;②敬业而善于处理政务;③勤学好问。要点四:追求自我完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进行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充分把握文章的主要人物及事件,通过关键句子,体会、概括人物形象。【解答】(1)①使:让。句意:冉雍可以让他去做官。②临:面临、面对,引申为治理。句意: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③事:实践、做。句意: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2)首先找到文中有关仲弓的描写,根据“雍也可使南面”概括出有为官的才德;根据“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概括出敬业而善于处理政务;根据“仲弓问子桑伯子”“仲弓问仁”概括出勤学好问;根据“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概括出追求自我完善。答案:(1)①让;②治理;③实践、做。(2)①有为官才德;②敬业而善于处理政务;③勤学好问。要点四:追求自我完善。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冉雍可以让他去做官。”②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③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11.(2023•海淀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②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1】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2】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③子曰:“为命【3】,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4】。”(《论语•宪问》)注释:【1】说:通“悦”。【2】器:使用。【3】命:指外交辞令。【4】裨谌、世叔、子羽均为郑国大夫。行人,官名,古代外交官。子产,郑国的卿。(1)解释第①则中画横线的句子。(2)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在使用人才方面有着怎样的见解?请任选两则简要说明。【答案】(1)端木赐通情达理,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2)第①则: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第②则:按各人的才德适当使用,不可求全责备。第③则:各尽所长,博采众长,实现人才最佳组合。【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达:通情达理;何有:宾语前置,应是“有何”,有什么困难。译文:端木赐通情达理,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2)第①则材料中季康子分别询问是否可以让子路、端木赐、冉求参与政事,孔子分别说出了他们的优点,认为他们可以参与政事,说明他认为使用人才应该用其所长。第②则材料中说到了君子是很容易与之共事的但是难以取悦于他,需要用正当的方式取悦他才会高兴,用人时才可以良才适用。小人正好相反。说明按各人的才德适当使用,不可求全责备。第③则材料中对于一份外交文件,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的一个流程,主要是考虑到每个人的长处不同,说明孔子主张各尽所长,博采众长,实现人才最佳组合。答案:(1)端木赐通情达理,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2)第①则: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第②则:按各人的才德适当使用,不可求全责备。第③则:各尽所长,博采众长,实现人才最佳组合。参考译文:季康子问:“子路可以让他参与政事吗?”孔子说:“子路果断,对于参与政事有什么呢?”又问:“端木赐可以让他参与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对于参与政事有什么呢?”又问:“冉求可以让他参与政事吗?”孔子说:“冉求多才多艺,对于参与政事有什么呢?”(《论语•雍也》)孔子说:“君子易于共事而难以取悦于他,用不正当的方式去取悦于他,他不会高兴;等到用人的时候,他会量才适用。小人难以共事却容易取悦,用不正当的方式去取悦他,他也会高兴的;等到用人的时候,他却会对人求全责备。”(《论语•子路》)孔子说:“郑国制订外交文件,由裨谌起草,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修改,东里子产作加工润色。”(《论语•宪问》)12.(2023•西城区一模)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③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④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⑤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1)对①中“是知也”的“知”,有读一声和四声两种处理。请根据语境,就两种不同的处理分别解释“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2)如果用“学习”话题来统率上面各句,这些文字论及了关于“学习”的哪些方面?请作简要概括,并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论语》谈谈你的认识。【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中相关实词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段,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语境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及个性化解读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并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解读。【解答】(1)①“知”读一声时,意思是知道。句意:这是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啊。(这是真正的知道啊)②“知”读四声(读“知”为“智”)时,意思是智慧。句意:这是聪明智慧啊。(这是智慧啊)(2)第一问:第一条谈到是学习基础,第二条谈的是学习方法,第三条谈的是学习态度,第四条谈的是学习意义(价值),第五条谈的是学习目标。第二问:这道题开放性较强,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示例:“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这里讲的是古今学者学习的目的。古之学者勤学苦修是真诚地为了提高自己,寻求个人道德境界的超越。而后来的学者只是为了装点门面给人看,将学问作为邀名买利的工具。这启发我们学习不应功利化,而是提高我们自身知识和修养的方式。答案:(1)①“知”读一声时的句意:这是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啊。(这是真正的知道啊)②“知”读四声时的句意:这是聪明智慧啊。(这是智慧啊)(2)第一问:论及了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意义(价值)、学习目标等方面。第二问示例:“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这里讲的是古今学者学习的目的。古之学者勤学苦修是真诚地为了提高自己,寻求个人道德境界的超越。而后来的学者只是为了装点门面给人看,将学问作为邀名买利的工具。这启发我们学习不应功利化,而是提高我们自身知识和修养的方式。参考译文:①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②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③孔子说:“就是在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守信的人,只是赶不上我这样好学罢了。”④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恰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⑤孔子说:“古代学者学习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装饰给别人看。”13.(2023•丰台区二模)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②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③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④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1)对第①则中的“已”有两种解释,一是句末语气词,无义;二是停止之意。你认可哪一种解释?请解释第①则的意思。(2)第②﹣④则中,孔子认为对与自己思想不同的人应持怎样的态度,请简要概括。并从②﹣④则中任选一则,联系现实谈谈孔子的这种态度给我们的启示。【答案】(1)示例一:更认可“已”为停止之意。已:止,停止。攻:攻击。批判。孔子说:“批判异端(过或不及),祸害就消灭了。”或者:已:止,停止。攻:研究。孔子说:“研究异端,祸害就消灭了。”事例二:更认可“已”为句末语气词,无义。已:语气词。攻:攻击,批判。孔子说:“批判异端,那就是祸害啊!”或者:已:语气词。攻:研究,学习。孔子说:“学习歪理邪说,那就是祸害啊!”或者:已:语气词。攻:从事,做。孔子说:“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2)第②则孔子认为对不同思想的人应持尊重与包容的态度。第③则孔子认为对待与已思想不同的人,应互不干扰,各走各道。第④则孔子认为应以宽容、平等、客观、理性、开放的眼光去看待与自己思想不同的人。如第④则给我们的启示:所有关于事物的判断,都要有所依据。这样,就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是负责任的态度;事情总是在变,而且是时时刻刻在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所以有些事情并不像预期的那样会是“必然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好的设想或计划,但并非没有像你想的那样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汉语阅读教程》课件-23汉语阅读教程2上课件L23
- 2025年建筑行业企业农民工劳动合同协议书模板
- 原藻病的临床护理
- 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临床护理
- 2025劳动合同范本全文
- 2025公司违约解除合同赔偿
- 2025照明工程项目合同范本
- 2025年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模拟试卷B卷含答案
- 2025年健康管理师之健康管理师三级全真模拟考试试卷B卷含答案
- 《教学管理解析》课件
- SL631-637-2012-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
- 胸腔穿刺术课件
- 门诊办运用PDCA提高门诊预约挂号率品管圈成果汇报
- 市场开拓委托合同书
- 跟骨牵引 跟骨牵引图片
- 简易呼吸器操作流程及考核评分表
- 人行天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工程设计管理规定
- 宝安区地图深圳市宝安区乡镇街道地图高清矢量可填充编辑地图PPT模板
- 信息通信网络线务员
- 安徽筑格桥梁构件有限公司高端工程金属橡胶产品(公路桥梁伸缩装置、板式橡胶支座、盆式橡胶支座、QZ球形支座、橡胶止水带等)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