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烟台市德州市2025届高三高考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一模)烟台市德州市2025届高三高考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一模)烟台市德州市2025届高三高考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一模)烟台市德州市2025届高三高考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一模)烟台市德州市2025届高三高考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烟台市德州市2025年高考诊断性测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学理论为文学的普遍原理,在种种关系中抽象其共同性,如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

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与传统的关系,文学与读者的关系,文学与作家的关系,文学与形

式的关系,文学与叙述的关系,等等,其普遍的原理类似于数学中之最大公约数。这一切

对于解读文本来说,虽然不排除有一定向导作用,但要达到李欧梵先生所期待的那种文学

文本的彻底攻克,则无疑南辕北辙。即便毫无偏颇的文学原理,也产生于普遍性的抽象,

而抽象则以牺牲具体、特殊性(不仅仅是感性)为代价。特殊性大于普遍性,正如苹果

的属性多于水果的属性一样。故形象总是大于理念,普遍原理即使深刻,也并不包含特殊。

具体文学文本的特殊性,不可能存在于普遍性原理之中。就是那些强调文学特殊性的理论,

也不直接包含具体文本的特殊感性,因而仅仅以普遍原理为演绎之大前提,不可能真正揭

示出具体文本的特殊性。

文学文本解读,如果仅仅着眼于其与理论的统一性,则失去特殊性,变成毫无血肉

的、抽象的骨架,这无异于文学解读任务的取消。文学理论即使完全正确,也只能是文学

的一种片面的局限于某角度的概括。由于语言符号和概念不能穷尽事物属性,判断推理、形

式逻辑乃至辩证法均有局限,故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全面的理论。

语文第1页(共8页)

切实的文学解读和文学创作一样,都是灵魂的冒险,因为它不可能排除普遍原理的向导,

同时也不可能排除其误导。因而,不管运用什么原理,都要十分警惕其两个方面的遮蔽

性。第一,理论本身的遮蔽性,不管多么深刻,也是片面的。第二,理论所抽象掉了的感

性基础上的属性,往往是文学性的生命。因而,文学文本的解读,必须警惕成为理论的奴隶,

而要做理论的主人。就是经典理论,被动死读也可能陷入迷误,正确的态度是批判性阅读,

也就是为我所用、为我驱使,文学解读的有效性不在于被动的图解,而在于运用具体文本的

特殊性,制约普遍理论的狭隘、僵化,冲击其盲点,纠正其片面性,甚至颠覆其荒谬性。解

读的焦点应该是为理论所遗漏、所扭曲了的特殊性内涵。

这个矛盾之所以显得特别突出,原因之一,在于文学解读的对象与文学理论的不同,

文学理论研究的是所有的文学作品,而文学文本解读学则以个案分析为基础。这在某种程度

上有点像理论物理学与实验物理学的区别。牺牲个案的特征,恰恰是文学理论之所以能够成

为理论的必要代价。文本个案的特殊性,在文本中,而不在理论中。原因之二,在于个案的特

殊性,在文学阅读过程中是以直觉形态呈现的。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中把思维分为两种,

一种是直觉思维,一种是逻辑思维。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属于直觉思维,是没有逻辑的。

“艺术即是直觉”,克氏在《美学纲要》中对直觉的阐释是:“见那个事物,心中领会那事物的形

象或意象,不假思索,不生分别,不审意义。”这个说法,其偏颇之处是显然的。审美的感情和审

智的理论在文学艺术中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统一的水乳交融的一面。但是,他的说法却也揭示了形

象的直觉和逻辑的语言间的矛盾,虽然他把矛盾绝对化了,但也提示了文学解读用逻辑语言概括形

象直觉的巨大难度。正是因为面对这样的难度,文学解读才要把全部直

语文第2页(共8页)

觉尽可能语词化,特别是对被文学理论在概括化抽象化过程中舍弃掉了的、逻辑化的语

言。在这个过程中,最好的文学理论,一方面是固化框架,等待充实,一方面是保持预期

开放的视野。原因之三,把直觉转化为语言,遭遇到的矛盾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直

觉是丰富的、全面的,但又是感性的,而语言概念是抽象的、不完全的。其次,直觉是无序

的,语言表述则是逻辑化的、有序的。再次,直觉可能是错误的,是需要理论对其加以梳理净

化的。此外,直觉可能是肤浅的、片面的,而语言表述则是要深化的,又是不能不参照理论

的。这是一个直觉和语言、有序和无序、特殊和普遍、歪曲和深化的反复搏斗的过程,其中

既有心领神会的审美享受,也有难以言传的困惑。对于读者来说,要从直觉中概括出语言来,

其难度正如在水果的普遍性向导下把香蕉、荔枝的特殊性意会转化为有序的语言。所有这一切,

都是文学理论中没有的,要把文本个案的特殊性总结出来,和理论的演绎不同,是直接面对经

验进行的归纳和概括,从根本上说,这是需要原创性的。而这种原创性,要达到对于文本直觉

唯一性的认知的深邃和全面,具有极高的难度,如果可以打一个比方的话,有点像一个小偷的

目睹者用语言向警方描述其面貌的唯一性。不管语言多么精确,适合那种描述的人往往是大量的,

如果警察仅仅以其语言为据,肯定会造成扩大化,制造成千上万的冤假错案。再精确的逻辑语言

也是抽象的,总是不及直觉(如一张破旧的照片)那样丰富,那样指向唯一性,能使警方

据之逮捕到那唯一的罪犯。正是因为这样,运用文学理论解读文本,既有澄明、深化的机

遇,也有被理论窒息、误导的可能。盲目迷信,风险是很大的,主要的风险就是扩大化,容

易造成一人坐盗,众人入狱。

语文第3页(共8页)

正是因为这样,经典个案的解读往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登上历代解读的祭坛,每

个时代都不由自主地把最高的智慧奉献给对它的解读,这就是为什么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说不尽的《红楼梦》,说不尽的鲁迅,甚至还说不尽的《背影》《再别康桥》的原因。

(摘编自孙绍振《理论的普遍性,并不直接包含文本的特殊性》)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理论面向所有文学作品,文学解读研究具体文学文本,文本有特殊性,理论因从

文学中抽象共同性而有普遍性。

R强调文学特殊性的理论同样具有普遍性特征,而真正的文学解读任务必须着眼于理论

所抽象掉的感性基础上的属性。

C精准解读文本的前提是选择能够为我所用并与文本特殊性相适应的文学理论,使理论

普遍性与文本特殊性水乳交融。

D.文末一段连用四个“说不尽”,强调意味显著,说明经典个案解读是超越时代和跨越时

代的,需要无数人贡献智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解读某一具体的文学作品时,一定程度上讲,越是严格以文学理论的普遍原理为向

导来进行分析,越是远离文本本身的特殊性。

R文学文本的特殊性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以直觉形态呈现,为了提高文学解读的有效性,

防止误读,我们应该批判性地运用经典理论。

C“可以意会不可言传”这句话说明了用逻辑语言概括形象直觉的难度之大,也揭示了

文学解读中将直觉尽可能精确表达的必要性。

D.将直觉转化为语言的文学解读,是一个有序与无序、特殊与普遍等反复搏斗的过程,

其难度要远大于文学理论抽象共同性的过程。

3.下列选项,不适合用来支撑本文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若脱离了人的感知、人的情感的顿悟,用反映论,用俄国人的陌生化,用美国人的悖论、

反讽、张力、暗喻来“细读”,都无异于用擀面杖吹火。

B粗略地解读文本,一望而知的往往是表层,是文本之间的普遍性与共同性,如果被抽

掉了特殊性和具体性,也就只剩下形式的框架和空洞的思想。

C同样是写“空”,“孤帆远影碧空尽”,妙在帆影消失时的一杀哪疑tt;“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妙在马蹄印留在视野中的心灵冲击。

D.同一小说中出现同类的事件,如果相同或者相近,叫做“犯”;如果同中有异,也就

是不犯,叫做“避”。作文须得同中有异,“犯”而善“避”。

4.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简要说明“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原因。(4分)

5.本文观点对你在语文学习中解读文学文本有何启示?(6分)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猫不拿耗子

语文第4页(共8页)

李国文

王教授抓科研,王处长管行政。两家比邻而居,王教授住五。三,王处长住五。四,无论

大人,无论孩子,彼此来往都很亲切。王教授虚怀若谷,王处长平易近人。

王处长管的事多,管的人也多。王教授只管一项科技攻关专题,领导两名助手,虽然也带

几名研究生,上大课时阶梯教室坐满了学生,但并不归他管。王处长则不同了,从盖教学楼和

家属楼的施工队,到教工食堂和学生食堂的炊事人员;从文书收发、教材印刷,到园艺绿化、

门卫传达;从招待所到留学生宿舍,无不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很忙,非常忙。

王处长当然很羡慕王教授,王教授也相当同情王处长。王处长不但在办公室里坐不住,

回到五。四号家里,也很少有清闲的时候。一顿饭不来上三两通电话,是饶不了他的。王教授

家也有电话,那是亏了王处长的帮忙才装上的,外号却叫“沉默的人”,那是一部外国影片的片

名,因为电话很少响铃。同样,两家安的音乐门铃,也是一个热闹,一个冷清。王处长家的门铃

旋律,是贝多芬的《欢乐颂》,几乎一天到晚,欢乐不断。而教授家门铃乐声,是人人都熟悉的

《祝你生日快乐》,但响的机会不多。细琢磨也有其道理,一个人一年只有一次生日,哪能天天过生

日呢!所以教授家的门铃,便成为“沉默的人”,①而且沉默得很

有道理,很有分寸。

于是王教授就比王处长多一些闲情逸致:譬如养君子兰啊,这玩意儿如今行情一落千丈,

过去价俏的时候,倒是有人送给隔壁王处长家的,现在教授家阳台上也有好几盆;譬如养小金

鱼,当然在公园农贸市场,很看中那些热带鱼,花花绿绿,煞是好看,但一次性投资太多了些,

太太不批准预算,而且那些小生灵,娇生惯养,也太“布尔乔亚”了。结果,花数元人民币,购

鱼缸一口,小金鱼数尾,放在书桌上,看那摇头摆尾、悠然自得的神态,教授便

语文第5页(共8页)

想起庄子《秋水》篇里有段有名的濠上对话。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日: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就很觉得怡神悦性的了。

王处长有时也来串串门,对教授的雅兴和闲心,面有羡色。但未谈上几句话,屁股还未

坐热椅子,他家孩子就过来叫他回家,又有客人来找他了。教授叹了口气,真是打心里可怜他:

“为人莫当差,当差不自在呵!”教授夫人什么话也没说,只是一笑。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的,或许去年,或许前年,教授的兴趣从花草虫鱼,发展到养猫上面来

了。如果说,养花养鱼,还是属于教授个人自得其乐的事情。那么,一只大狸花猫和它下的几

只小猫咪,几乎成为全家人的开心节目。第一,猫通人性;第二,猫有实用价值,可以灭鼠。

王处长后来才晓得教授喜欢养猫。你怎么不早说,他埋怨教授,②我随便一张嘴,还愁

搞不到纯种波斯猫?

他谢谢邻居的好意,连忙说,够了,够了,如果再养波斯猫的话,我这教授,就该越教越

瘦,该破产了。他太了解这种名贵的猫了,和热带鱼一样,都不够“普罗”化。倒不是敝帚自珍,

他挺钟爱他的猫。有一出戏,叫《狸猫换太子》,说明它谱系的久远。何况不挑食,给什么,吃

什么,挺能跟主人同甘共苦。最让人满意的,是这只大狸花猫和它的儿女,非常尽责,为患已

久的鼠灾,总算被它们平靖了。那一天,教授发现他的狸花猫在阳台上,同它的儿女们,大嚼特

嚼一只硕鼠,显然像享受一顿美餐那样啮嗡地叫着、跳着、撕扯着、抢吃着。教授高兴极了,喊

他老伴来看,喊他孩子来看。拍手的,叫好的,把阳台连阳台的王处长家也惊动了,连忙跑出来

看。

语文第6页(共8页)

“猫抓耗子!”

“太棒了,多大?”

“尾巴有半尺长!”

“乖乖——”“太可恶了,

把书都咬了!”

“别提了,”王处长站在那边阳台上感触颇深地说,“我们家也是五鼠闹东京呢!”突然,他

忽发奇想,“教授,干脆,就像外国足球俱乐部租借运动员那样,弄一只猫到我们家来镇压镇压,

怎么样?”

这里教授全家开了个会,决定把大狸猫的头生子,叫黄黄的二大猫派过隔壁去,它不但

能爬墙上树,甚至有飞檐走壁的绝技,而且它一直有翻到那边阳台的企图。教授相信,王处长

家阳台上的耗子,不但多,还要大,黄黄此去,保证不辱使命。

过了半个月,教授问处长:“怎么样?黄黄立功没有?”

王处长摇头,一脸失望的样子。教授觉得挺丢人,这个不争气的黄黄。当天,就调防了,把

大狸猫送去换回黄黄。这可是一枚重磅炸弹,教授向王处长保证,不出半月,静候佳音,

肯定是一场歼灭战,不获全胜,决不会罢休的。大狸猫堪称灭鼠圣手。

黄黄回到教授家,也没什么觉得惭愧的样子,和小猫打成一团,开心得很。而且,没过几

天,它居然在厨房碗柜下捉住一只小耗子,再小也是可以洗刷它无能名声的证据,教授从它口

中将耗子抢出来,拎着尾巴,③兴冲冲地到隔壁去请邻居看这份成果。

王处长半天没有反应,显然在思考一个什么问题。

语文第7页(共8页)

“怎么回事?”

王处长当然不愿意让教授伤心,更不好意思说大狸猫的坏话,只是万分纳闷地说:“不

知为什么,在我们家,猫不拿耗子了呢?”

王教授随王处长走进客厅,那只大狸猫卧在沙发上,懒洋洋地,似睡非睡。它当然认识

教授,只是把头略微抬了抬,算是打了招呼。几天不见,它显得丰满,毛色也鲜亮了。教授走

近沙发,把小耗子在它脸前抖了抖,它看看,丝毫不感兴趣。要在过去,早鱼跃而起,得小心

别让它把手抓破。他把这一口就可吞了的耗子,放在它嘴边,谁知它闻了闻以后,不但不吃,

而且厌恶地跳下沙发,迈着四方步,走了。

④真怪,猫不拿耗子!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从王教授业余生活相对清闲,写到有了养花养鱼的闲情逸致,进而牵涉出养猫捕

鼠一事,在情节安排上层层铺垫,自然巧妙。

R王教授看中了热带鱼却受经济条件所限不能得偿所愿,对王处长的富足生活心生艳羡

却又羡而不得,于是借助濠上对话自我宽慰。

C观看狸花猫们撕扯抢吃硕鼠部分,小说并未具体点明对话人,这种写法有利于营造七

嘴八舌的活跃场面,表现出人们的惊奇兴奋。

D.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来构建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同时以小窗口见大社会,在富

有生活气息的叙述中蕴含着深刻的讽刺意味。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①以物写人,借门铃反映出教授的工作性质、身份地位、性格特点和处世风格。

B.句②看似想为教授兴趣爱好助一臂之力,实则流露出处长对自己权势的卖弄炫耀。

C.句③既是为黄黄不拿耗子正名,也暗含对因黄黄寸功未立而失望的王处长的不满。

D.句④未明确点出猫不拿耗子的真正原因,留白手法更益引发思考,增强艺术张力。

8.去王处长家灭鼠,教授先派二大猫而不是先派狸花猫,小说为何这样设计情节?(6分)

9.小说是如何借“猫不拿耗子”来层层揭示主题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语文第8页(共8页)

审势(节选)

苏洵

政之弱,非若势弱之难治也。若夫弱政,则用威而已矣,可以朝改而夕定也。夫齐,古之强

国也,而威王又齐之贤王也。当其即位,委政不治,诸侯并侵,而人不知其国之为强国

也。一旦发怒,裂万家,赵、魏、卫尽走请和,而齐国人人震惧,不敢饰非者,彼诚知其政之弱,

而能用其威以济其弱也。况今以天子之尊,言脱于口而四方响应,其所以用威之资固

已完具。今诚能一留意于用威,一赏罚,一号令,一举动,无不一切出于威,严用刑法而不

赦有罪,用不测之刑,用不测之赏,而使天下之人视之如风雨雷电。朝廷如此,然后平民益务检

慎,而奸民猾吏亦常恐恐然惧刑法之及其身而敛其手足,不敢辄犯法,此之谓强政。政强矣,

为之数年,而天下之势可以复强。

或日:“当今之势,事诚无便于尚威者。然孰知夫万世之间其政之不变,而必曰威耶?”

愚应之曰:“威者,君之所恃以为君也,一日而无威,是无君也,久而政弊,变其小节,而参之以

惠,使不至若秦与甚可也。举而弃之,过矣。”或者又目:“王者任德不任刑。任刑,

霸者之事,非所宜言。”此又非所谓知理者也。夫汤、武皆王也,桓、文皆霸也。武王乘纣之暴,

出民于炮烙斩刖之地,苟又遂多杀人、多刑人以为治,则民之心去矣,故其治一出于礼义。彼汤

则不然,桀之恶固无以异纣,然其刑不若纣暴之甚也。而天下之民化其风,淫惰

不事法度,于是诛锄其强梗怠惰不法之人,以定纷乱。至于桓、文之事,则又非皆任刑也。

桓公用管仲,管仲之书好言刑,故桓公之治常任刑。文公长者,其佐狐、赵、先、魏①皆不说

以刑法,其沧亦未尝以刑为本而号亦为霸而谓涉韭王而文韭霸也得乎?故用刑丕於霸,而

语文第9页(共8页)

用德不必王,各观其势之何所宜用而已。然则今之势,何为不可用刑?用刑何为不日王道?

彼不先审天下之势,而欲应天下之务,难矣!

【注】①狐、赵、先、魏:指追随、辅佐晋文公的大臣狐偃、赵衰、先轸、魏壁。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其治亦未尝以刑©为日本日而号时亦为霸[而谓]汤非王而文同非霸也同得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济,帮助、扶助,与杜甫《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的“济”意思相同。B.

一,完全、一概,与后文“一赏罚,一号令,一举动”中的“一”意思相同。C.“使

不至若秦之甚可也”与《论语•阳货》“迩之事父”中“之”用法不同。D.“不说以

刑法”与《齐桓晋文之事》“挟太山以超北海”中“以"用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政弱易治、势弱难医,并用齐威王的成功事例来证明施威强政的可行性。

B.朝廷严用刑法,可使百姓检点谨慎、奸民猾吏不敢轻易犯法,强政然后方能强势。

C.作者指出,威权是强政的手段,施恩是尚威的基础,恩威并施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D.任德任刑并非区分王道霸道的标准,鉴于当前形势,作者提出用刑行王道的主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况今以天子之尊,言脱于口而四方响应,其所以用威之资固已完具。(4分)

⑵而天下之民化其风,淫惰不事法度,于是诛锄其强梗怠惰不法之人,以定纷乱。(4

分)

14.苏洵倡导“用威”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夏日杨长宁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①

杜甫

醉酒扬雄宅,升堂子贱②琴。

不堪垂老鬓,还对欲分襟。

天地西江远,星辰北斗深。

语文第10页(共8页)

乌台俯麟阁③,长夏白头吟。

【注】①此诗为大历三年(768年),杜甫离开夔州辗转江陵时作。杨长宁:当指江陵府长宁县令杨辙。

②子贱:孔子学生宓子贱,曾任单父县令,善于用人,终日弹琴而县治。③乌台、麟阁:分别指崔、常二

人入京任职之所。俯:此处有“亲近”之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化用典故,借扬雄的文才与宓子贱的善治称赞主人杨辙才、能兼备。

B.“垂老鬓”描写诗人暮年衰老之态,“欲分襟”则交代与朋友即将分别。C.

颈联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借空间旷远表现心胸之豁达。D.尾

联上句借任职之所写崔侍御、常正字入京之后同城为官,可朝夕共处。

16.崔、常二人入京任职,引发了诗人怎样的苦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鸟是古诗词当中常见的意象,为古诗词增添了韵味,如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

O中,“①”一句以鸟鸣声来渲染词人的深沉愁思;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中,“②”一句描画出鸟雀探头探脑、活泼可爱的形象。

⑵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③,④”两句告诫世人要防微杜渐,不要

沉湎于所爱之人、之物。

⑶苏轼《赤壁赋》中的“生”一句化用《诗经•卫风》语句,借船在江上的自由漂

荡体现作者的洒脱心境;而“⑥”一句则借船上之人酒后的举止仪态表现作者的率

性。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今天,老舍这个名字早已和北京话以及深具审美风格、为广大读者(A)的《骆驼

祥子》《月牙儿》《四世同堂》《茶馆》等作品连接在一起了。老舍以他的作品为北京话建造了文学

的城.擎。这里的北京话洪亮、清脆、好听,有迷人的节奏感,①同时也有强烈的平民特征和

民间气息。为什么话剧《茶馆》演出(B)、热度不减?为什么《四世同堂》《骆驼祥子》

《月牙儿》读者众多、好评如潮?因为它们表现了平民的内在精神,(甲),让人们一想

到北京话,就会想到老舍,想到他笔下的祥子、虎妞、小福子、祁老太爷等现代文学长廊里的

人物,就会想到独属于他们的声音和腔调。换言之,老舍及其京味作品的魅力在

语文第11页(共8页)

于,②他发掘出一种百姓语言与广阔的平民生活紧密相连;他使北京话深具文学意义与文学光泽。新文学史上的老

舍所使用的语言平实、质朴和乐观,他建立起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撞桥。

说起北京人,我们还会想到刘恒《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小说写的是北京四合院里最普通的百姓生活,

乐适,__自在包旦。刘恒挖掘出北京人生活中的"贫",这是速度和密度都极高的对话。刘恒加快了北京话的速度,

重现了一种“贫”,张大民的“贫”具有逗乐、质朴、诚恳和实在劲儿,而正是在通篇的“耍贫”中,③张大民和他

的家人们战胜了生活中的一个个困难而不断向前奔。“贫嘴”是张大民的生活方式,也是他的生活态度。他以“贫

嘴”为乐;也以“贫嘴”表达爱恨;(乙),从而度过人生困境。《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之所以成为当

代文学史中重要的中篇小说,④是因为它挖掘出了张大民身上独有的属于民间百姓的精气神儿的原因。

8请在文中A、B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文段中加点的“城堡”“地标”两个词语,分别表达什么内容?(4分)

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2请在文中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分)

2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

四、写作(60分)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日,AI工具DeepSeek掀起了一股热潮,越来越多的人言必称DeepSeek,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

每每借DeepSeek寻找依据,求得答案,我们总是听到这样的话:

"DeepSeek是这样说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第12页(共8页)

2025年高考诊断性测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C(对“前提”理解有误。)

2.(3分)D(“其难度要远大于文学理论抽象共同性的过程”错。)

3.(3分)D

4.(4分)①读者在认知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时,用到的是感性的直觉思维,而不同读者的直觉并不相同;②读

者在描绘自己眼中的哈姆莱特时,又难以解决直觉的丰富性、全面性与语言的抽象性、不完全性之间的矛盾,描

绘出的哈姆莱特形象也不是唯一的。(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6分)①对所学文学理论融会贯通,批判性应用,既发挥其正面导向作用,又不能生搬硬套来图解文本;②关

注文本的个性化和特殊性内涵,有效突破文学理论的局限性和遮蔽性;③重视直觉性思维,但不能满足于停留在

片面、无序、肤浅的层面,要深刻体验和领悟,用理论来梳理净化,选择恰当的语言精确表达。(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6.(3分)B(“对王处长的富足生活心生艳羡”错。)

7.(3分)C(”暗含对因黄黄寸功未立而失望的王处长的不满”错。)

8.(6分)①先派二大猫却事与愿违,掀起波澜,可为狸花猫出场提供契机,推动情节发展;②然后狸花猫亲自登

场,再次无功而返又起悬念,引人思考,揭示小说主题;③若先派狸花猫,情节难以为继,相对单一,讽刺力量

大大减弱。(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①拿耗子是猫的天职,猫不拿耗子有违常理,身在其位、不谋其事;②同样的猫,在王教授家拿耗子,

在王处长家却不拿耗子,寓示了使猫改变习性的是养尊处优的人为环境;③以猫喻人,映射社会现实,讽刺批判

了沉湎安逸、忘掉本职工作、不能恪守职责的人。(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体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CEH

11.(3分)B

最盛,戒页)

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