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之隋唐时期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之隋唐时期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之隋唐时期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之隋唐时期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之隋唐时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5页(共25页)2025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之隋唐时期一.选择题(共22小题)1.(2025•市中区校级一模)陈寅恪认为,安史之乱后,藩镇林立的唐王朝仍延续国祚一百余年,东南八道财赋的供给是重要原因;黄巢起义断绝了汴路运河的交通,导致大唐帝国的土崩瓦解。该材料强调的是()A.江南日渐成为经济重心 B.交通建设促进国家运作 C.中央专制集权仍需加强 D.藩镇割据维护政权稳定2.(2025•河南模拟)631年,朝廷诏令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作镇藩部,贻厥子孙”;637年,又下诏荆王李元景等二十一王所任刺史,令子孙世袭……以功臣长孙无忌等十四人为刺史,亦令世袭。这些诏令的颁布()A.加速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B.意在维护王朝的长治久安 C.体现安史之乱影响政令制定 D.推动地方制度的逐步完善3.(2025•江门一模)如表是关于唐朝经济的部分史料。这些史料共同印证了唐朝()出处史料《因话录》有士需产于外,得钱数百缗,惧川途之难赍也,祈所知纳于公藏,而持牒以归,世所谓“便换”者,置之衣囊《新唐书》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中国通史》“开元”,即开国的意思;“通宝”,即流通的宝货。开元通宝不包含货币的重量,与半两钱、五铢钱比较,显然是改变了以重量为币名的传统A.金属货币的衰落 B.信用关系的发展 C.印刷技术的提升 D.币制改革的进步4.(2025•黔南州二模)如表是史书中西晋、南朝宋、隋江南地区户口数情况。据此可推知,隋初()出处统计范围户数《晋书•地理志》吴郡吴兴宣城新安东阳会稽临海鄱阳143600户《宋书•州郡志》吴郡吴兴宣城新安东阳会稽临海鄱阳永嘉207578户《隋书•地理志》吴郡吴兴宣城新安东阳会稽临海鄱阳永嘉127963户A.人口大量向外迁徙 B.人口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C.社会经济极为凋敝 D.户口登记可能存在隐漏5.(2025•湖南模拟)隋文帝开皇年间,陆法言编订《切韵》一书,据陆法言所说,《切韵》之目的在于创建一个可以广泛应用的音韵之规范。他还指出,当时各地的文人发音都非雅音,所以非常需要如此韵书。《切韵》的编订()A.便利了文化交流 B.扩大了选官基础 C.实现了思想统一 D.推动了方言传播6.(2025•乌鲁木齐一模)观察如表,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隋代前后期各类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统计表灾种灾次阶段水灾旱灾地震山崩疾疫火灾蝗灾大风大风雪雨土合计文帝时期(581年﹣604年)86531111127炀帝时期(605年﹣618年)33121000010合计119652111137A.文帝时期的统治加剧了自然环境的恶化 B.炀帝时期统计数据可能存在不准确情况 C.文帝时期仓库制度有效缓解了饥荒问题 D.炀帝时期自然灾害减少与政治局势相关7.(2025•陕西模拟)吐鲁番出土的文书中有一份盖有唐代官印的交河郡物价表,记载了米面行、铛釜行、帛练行等各种行铺所售商品,商品按品质分为上、次、下三等,依等标价。《唐六典•两京诸市署》记载:“京都诸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以三贾均市。(原注:精为上贾,次为中贾,粗为下贾。)”这两条史料互证,可知唐代吐鲁番()A.行铺林立商品多样 B.推行了羁縻府州管理体制 C.商品价格同于内地 D.实施中央制定的市场制度8.(2024•铅山县校级模拟)唐武德六年(623年),按资产定户为三等,武德九年改为九等,以户等征收户税,商贾等级即被列为上等户。唐玄宗天宝敕令中,把商人和“贫乏之人”加以区别,防止其改易户等,逃避户课。据此可知,唐代()A.商税成为了政府收入的基本来源 B.工商业者内部分化严重 C.政策调整助推商人社会地位变动 D.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异变9.(2025•重庆模拟)有学者指出,古代官员选拔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贯彻“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大业年间,隋炀帝始设进士科,考试的内容突破传统经学的限制,主要是面向一般文士的时务策。由此可见,隋炀帝设进士科意在()A.维护庶族地主利益 B.实现取士公平公正 C.扩大应举者的范围 D.优化传统考试程序10.(2025•华安县模拟)786年,唐德宗实行财政改革,试图将财政大权还职尚书户部,遭到江淮转运使韩滉反对。最终德宗终止改革,后来还加授韩滉度支、诸道盐铁转运等使,执掌全国财政大权。这反映出当时()A.经济格局影响政府决策 B.租庸调制难以继续施行 C.藩镇割据危及中央统治 D.三省六部制度已经瓦解11.(2025•江苏模拟)两税法以田地、杂税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税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在其所属五县,“自立条制,自田地、奴婢,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税钱,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4千9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这说明两税法()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强化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赋予官员加征权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12.(2025•长安区校级一模)时间诏令内容至德元年(756年)“诸道得召人纳钱,给空名告身,授官勋邑号”广德二年(764年)“天下州县,各量定酷酒户,随月纳税”建中四年(783年)“凡屋两架为一间……上价间出钱二千,中价一千,下价五百”下表所示反映了当时政府()A.力图解决财政困难 B.积极应对安史之乱 C.严守重农抑商政策 D.已开始实施两税法13.(2025•威远县校级一模)“墨敕斜封”是唐代特有的一种政治现象。唐中宗时,常不经两省而径直拜封官职。但中宗究竟难为情,故他装置诏敕的封带,不用常规形式,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墨敕斜封”的出现反映了()A.专制皇权的强化 B.三省制约的失效 C.政治腐败的加剧 D.行政效率的提高14.(2025•惠东县模拟)唐朝初年,尚书仆射官居从二品,高于中书令、门下侍中,在政事堂议事时,尚书仆射的意见往往会成为主流意见。唐高宗时,尚书仆射如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衔,则不得参与议政。从此政事堂内三省长官平列,无高低之分。上述调整()A.带来中央行政决策的民主化 B.导致朝廷冗官问题出现 C.有助于封建官僚政治的完善 D.意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15.(2024秋•东湖区校级期末)两税法建立起“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同时严行禁止税外“科配”。然而,中央在采用“以支定收”的方法确定两税地方留额时,未能涵盖地方政府的基本财政支出项目,导致直到唐末,地方官员在两税外的“科配”仍禁而不止。据此可知,导致两税外“科配”的主要原因是()A.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 B.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 C.唐朝末期政治腐败日益严重 D.两税法增加了民众的负担16.(2025•郑州模拟)自贞观时期开始,政治体制朝着使职化的方向发展,官职与权责对应的传统日趋瓦解。《旧唐书•职官志》载:“其时以他官预议国政者,云与宰相参议朝政,或云平章国计,或云专典机密,或参议政事。”这表明当时()A.选官制度发生变化 B.分化事权导致冗官现象 C.专制集权逐渐强化 D.三省一体化的趋势增强17.(2025•深圳二模)如表是根据《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整理的唐朝721年敦煌百姓授田情况统计表(节选)。这可以折射出()姓名应授田实授田永业田口分田授田完成率杨法子1311514111.5%邯寿6%郭玄肪2012020010.0%赵玄义1012520524.8%阴承光2624940918.7%A.安史之乱加剧授田不足问题 B.租庸调制的实施面临困境 C.土地兼并破坏西北农业生产 D.两税法实行加速人口增长18.(2025•延边州一模)唐朝前期税收由国家统收统支。安史之乱后,政府税收形成两大类目,一类为中央直接收益税,另一类属于中央与地方分享税。780年规定,税收以州为单位划分为留州(留作本州用度)、送使(输送于节度使、观察使府)、上供(上交给中央政府)三部分。唐朝赋税制的变化()A.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表明中央集权逐步弱化 C.反映了财政体制逐步完善 D.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19.(2024•荣昌区校级模拟)据《隋书》记述:文帝时左藏(国库之一)所贮为钱帛、什彩,大抵是从天下赋调中取得;而右藏(亦国库之一)所贮的金玉、珠宝等物,有的是在市场交易中取得,更多的则是来自地方官员从民间征收的贡纳。这种做法到炀帝时变本加厉。由此可知,隋朝()A.租调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B.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松弛 C.基层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D.民众承担的法外赋税沉重20.(2024•青岛模拟)唐代散官番上制度是指获得文武散官者,需按固定分组和时间,到吏部、兵部为国家服役,服役期满后可参加吏部、兵部考试,合格后才有资格参加铨选,从而正式迈入仕途。这一制度()A.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B.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标准 C.缘于科举制度的僵化 D.有利于后备人才的培养21.(2024•广东模拟)唐开元年间,朝廷所需丝织品多取自河南、河北,当时河南的丝织业水平首屈一指,其次为河北,淮南、江南的丝织品难以与之匹敌。到了唐后期,朝廷所需丝织品转而取自淮、浙等地。这种转变源于()A.长途贩运得到发展 B.中央政府实力萎缩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22.(2024•信州区校级模拟)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采用高颎的建议,实行“输籍定样”法。该法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重新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所定税额低于世家大族对其佃客(浮客)的剥削。“输籍定样”法的实施()A.巩固了豪强世族的势力 B.减少了地方官吏舞弊的可能 C.降低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D.为百姓逃避赋税提供了便利二.材料题(共3小题)23.(2024•乐山三模)材料白居易(772~846),太原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二十八岁考中进士,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因政治抱负不得实现,毕生精力倾注在诗文方面。胡适说:“白居易与元稹都是有意作文学革新运动的人。他们的根本主张,翻成现代的术语,可说是为人生而作文学!文学是救济社会,改善人生的利器;最上要能‘补察时政’,至少也须能‘泄导人情’;凡不能这样的,都‘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陈寅恪说:“唐诗有很多材料,可补充唐史料的缺乏。唐诗有种特性:与作者的社会阶级及政治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元(稹)白(居易)诗证史即是利用中国诗之特点来研究历史的方法”。——据钱穆《中国文学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居易诗歌创作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胡适与陈寅恪研究唐诗的意义。24.(2025•石家庄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代规定:“应属诸军诸使司等在村乡及坊市店铺经纪者,宜与百姓一例差科,不得妄有影占。”唐诗描述了当时的景象:“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朱熹认为“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唐代妇女敢于从事商业活动,唐诗中有“商贾女郎辈,不曾道生死”的诗句。“唐汴州西有板桥店,店娃三娘子者……寡居,年三十余,无男女,亦无亲属……以鬻餐为业。”广陵茶姥“每旦,将一器茶卖于市,市人争买”。长安西市的阿婆清所售之酒是名扬全国的好酒。在众多的餐饮业中,最具特色的当属胡女开设在市中的酒肆,“胡姬招素手,醉客延金樽”。广州何二娘,年约二十,与母亲同住,“以织鞋子为业”。长安胜业坊北门的孤母寡女“以纫针为业,居室甚贫,与母同卧土榻,烟囊(cuàn)不动者,往往经于累日”。当时还有以制作成衣出售的女商贩,如天宝年间长安城中,“有鬻衣之妇曰张十五娘者”。《太平广记》中记载一男子“游市,见一女子美丽,卖胡粉”。余干县厨王立调选,途中遇一位寡居商妇,“乃贾人之妻也。夫亡十年,旗亭之内,尚有旧业。朝肆暮家,日赢钱三百,则可支矣”。——摘编自孙军辉《唐代女商人略考》(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女商人群体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女商人群体出现的历史背景。25.(2024•潍坊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唐朝关中本位政策材料一关中本位政策为宇文泰来用苏绰建议所创建,分为物质和文化两个层面,目的在于让关陇地区的胡汉民族合力,以对抗北齐和江左萧氏。隋朝及唐高宗之前仍实行关中本位政策,武则天时期逐渐破坏,至唐玄宗时期完全破坏无道。——据吴海军《浅析唐前期关中本位政策》材料二李唐皇室者,唐代三百年统治之中心也,自高祖、太宗创业至高宗统御之前期,其将相文武大臣大抵承西魏、北周及隋以来世业,即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下阶结集团体之后裔也……李唐承数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全国重心本在西北一隔,而吐蕃盛强延及二百年之久。故当唐代中国极盛之时,已不能不于东北方面采维持现状之消极政略,而竭全国之武力财力积极进取,以开拓西方边境,统治中央亚细亚,籍保关陇之安全为国策也。——据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材料三唐前期军力分布情况道名关中河东河南陇右其他合计军府数288164743794657占军府%43.82511.35.614.3100结合材料,对唐朝关中本位政策进行解读。

2025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之隋唐时期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2小题)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BBBDABDCCAA题号1213141516171819202122答案AACACBBDDBB一.选择题(共22小题)1.(2025•市中区校级一模)陈寅恪认为,安史之乱后,藩镇林立的唐王朝仍延续国祚一百余年,东南八道财赋的供给是重要原因;黄巢起义断绝了汴路运河的交通,导致大唐帝国的土崩瓦解。该材料强调的是()A.江南日渐成为经济重心 B.交通建设促进国家运作 C.中央专制集权仍需加强 D.藩镇割据维护政权稳定【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建设对唐朝统治的影响,解题关键是分析财赋、交通以及王朝兴衰之间的关系。【解答】材料指出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因东南八道财赋供给(依赖交通运输)得以延续国祚,而黄巢起义断绝汴路运河交通后大唐帝国瓦解。汴路运河是交通要道,这表明交通对于国家物资运输、财政供给等国家运作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强调了交通建设促进国家运作,B项正确;江南成为经济重心是在南宋时期,材料未涉及这一发展趋势,排除A项;材料主要围绕经济财赋的运输(与交通相关)对唐王朝统治的影响展开,没有提及中央专制集权加强与否的相关内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藩镇割据实际上削弱了唐朝中央集权统治,虽然材料提到唐王朝在藩镇林立时还延续了国祚,但这不是强调藩镇割据维护政权稳定,而是强调东南财赋通过交通对政权稳定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建设对唐朝统治的影响,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阅读史料、历史解释能力。2.(2025•河南模拟)631年,朝廷诏令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作镇藩部,贻厥子孙”;637年,又下诏荆王李元景等二十一王所任刺史,令子孙世袭……以功臣长孙无忌等十四人为刺史,亦令世袭。这些诏令的颁布()A.加速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B.意在维护王朝的长治久安 C.体现安史之乱影响政令制定 D.推动地方制度的逐步完善【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权,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唐朝的中央集权。【解答】据题干“朝廷诏令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作镇藩部,贻厥子孙”,结合所学可知,唐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吸取历史上郡县制的弊端,分封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以为藩卫”,B项正确;安史之乱(755年)后即唐朝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局面,时空与本题不一致,排除A项;755年安史之乱,时空与本题不一致,排除C项;唐初“作镇藩部”为唐后期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并非地方制度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权,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3.(2025•江门一模)如表是关于唐朝经济的部分史料。这些史料共同印证了唐朝()出处史料《因话录》有士需产于外,得钱数百缗,惧川途之难赍也,祈所知纳于公藏,而持牒以归,世所谓“便换”者,置之衣囊《新唐书》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中国通史》“开元”,即开国的意思;“通宝”,即流通的宝货。开元通宝不包含货币的重量,与半两钱、五铢钱比较,显然是改变了以重量为币名的传统A.金属货币的衰落 B.信用关系的发展 C.印刷技术的提升 D.币制改革的进步【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隋朝商业的发展,解题关键信息是“便换”“飞钱”。【解答】A.“开元通宝”的变革反映了金属货币的新发展,并未衰落,A项错误,排除;B.根据表格可知,唐朝的“便换”“飞钱”都是类似纸币的存在,起到汇兑的作用,反映了信用关系的发展,而“开元通宝”改变以重量命名的传统,也反映了信用关系的发展,正确;C.“开元通宝”不能反映印刷技术的发展,C项错误,排除;D.“便换”“飞钱”并不是货币,D项错误,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隋朝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4.(2025•黔南州二模)如表是史书中西晋、南朝宋、隋江南地区户口数情况。据此可推知,隋初()出处统计范围户数《晋书•地理志》吴郡吴兴宣城新安东阳会稽临海鄱阳143600户《宋书•州郡志》吴郡吴兴宣城新安东阳会稽临海鄱阳永嘉207578户《隋书•地理志》吴郡吴兴宣城新安东阳会稽临海鄱阳永嘉127963户A.人口大量向外迁徙 B.人口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C.社会经济极为凋敝 D.户口登记可能存在隐漏【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隋朝的建立,解题关键信息是材料表格。【解答】A.材料只能看出人口变少,不能看出人口外迁,排除;B.材料中的人口减少了,并非增长缓慢,排除;C.材料只涉及人口问题,不能看出经济发展状况,排除;D.根据材料数据分析可知,隋朝建立后江南地区人口反而呈现减少趋势,结合所学可能是户口登记时候存在隐漏,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隋朝的建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5.(2025•湖南模拟)隋文帝开皇年间,陆法言编订《切韵》一书,据陆法言所说,《切韵》之目的在于创建一个可以广泛应用的音韵之规范。他还指出,当时各地的文人发音都非雅音,所以非常需要如此韵书。《切韵》的编订()A.便利了文化交流 B.扩大了选官基础 C.实现了思想统一 D.推动了方言传播【分析】本题考查了隋朝的建立,解答本题关键是对《切韵》编定的背景及意义进行分析解读。【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各地方言流行,不利于交流,《切韵》规范了大家的语言发音,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扩大选官基础的是科举制,材料不涉及,排除B项;《切韵》只是规范语言,而非统一思想,排除C项;切韵起到了规范语言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方言传播的,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隋朝的建立,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6.(2025•乌鲁木齐一模)观察如表,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隋代前后期各类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统计表灾种灾次阶段水灾旱灾地震山崩疾疫火灾蝗灾大风大风雪雨土合计文帝时期(581年﹣604年)86531111127炀帝时期(605年﹣618年)33121000010合计119652111137A.文帝时期的统治加剧了自然环境的恶化 B.炀帝时期统计数据可能存在不准确情况 C.文帝时期仓库制度有效缓解了饥荒问题 D.炀帝时期自然灾害减少与政治局势相关【分析】本题考查隋朝的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图文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时期,政治相对清明,故A说法片面,排除;隋炀帝时期,出现“0”的记载,这有可能不准确,故B符合题意;C题干不能体现,排除;隋炀帝时期政治相对腐败,故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隋朝的统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7.(2025•陕西模拟)吐鲁番出土的文书中有一份盖有唐代官印的交河郡物价表,记载了米面行、铛釜行、帛练行等各种行铺所售商品,商品按品质分为上、次、下三等,依等标价。《唐六典•两京诸市署》记载:“京都诸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以三贾均市。(原注:精为上贾,次为中贾,粗为下贾。)”这两条史料互证,可知唐代吐鲁番()A.行铺林立商品多样 B.推行了羁縻府州管理体制 C.商品价格同于内地 D.实施中央制定的市场制度【分析】本题考查了隋唐商业,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A.行铺林立商品多样:虽然文书和史书记载了多种商品和行铺,但这一选项只反映了商品种类的多样性,并未涉及市场制度的核心内容,因此不是最佳答案。B.推行了羁縻府州管理体制:题目中的信息并未提及羁縻府州的管理体制,这一选项与题目信息无直接关联,可以排除。C.商品价格同于内地:题目中的信息仅反映了吐鲁番地区的商品分级标价,并未提及与内地价格的比较,因此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D.实施中央制定的市场制度:根据《唐六典》的记载,京都诸市令负责管理交易,并以三贾均市,这表明存在中央制定的市场管理制度。吐鲁番出土的文书中的物价表也体现了这种分级标价的制度,从而可以推断吐鲁番实施了中央制定的市场制度。这一选项直接回应了题目中史料的核心意义。故选D。【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8.(2024•铅山县校级模拟)唐武德六年(623年),按资产定户为三等,武德九年改为九等,以户等征收户税,商贾等级即被列为上等户。唐玄宗天宝敕令中,把商人和“贫乏之人”加以区别,防止其改易户等,逃避户课。据此可知,唐代()A.商税成为了政府收入的基本来源 B.工商业者内部分化严重 C.政策调整助推商人社会地位变动 D.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异变【分析】本题考查了隋唐商业,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商人脱离贱籍,甚至政府将商贾等级列为上等户,唐玄宗时期把商人和“贫乏之人”加以区别,这说明唐代政策调整助推商人社会地位变动,C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商税成为了政府收入的基本来源,排除A项;材料没有工商业者内部分化严重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有“重农”和“抑商”两个方面,材料不能说明其发生异变,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9.(2025•重庆模拟)有学者指出,古代官员选拔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贯彻“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大业年间,隋炀帝始设进士科,考试的内容突破传统经学的限制,主要是面向一般文士的时务策。由此可见,隋炀帝设进士科意在()A.维护庶族地主利益 B.实现取士公平公正 C.扩大应举者的范围 D.优化传统考试程序【分析】本题考查了科举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题干“考试内容突破传统经学限制,主要考时务策,面向一般文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进士科通过考试内容和对象的调整(突破经学束缚、面向普通文士),旨在打破世家大族对选官权的垄断,吸引更广泛阶层参与科举,C项正确;题干未直接体现维护特定阶层的意图,且“时务策”更侧重选拔实用人才,排除A项;题干强调“突破传统经学”和“面向一般文士”,核心意图是扩大选拔范围而非单纯追求公平,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程序改进,仅涉及考试内容革新,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0.(2025•华安县模拟)786年,唐德宗实行财政改革,试图将财政大权还职尚书户部,遭到江淮转运使韩滉反对。最终德宗终止改革,后来还加授韩滉度支、诸道盐铁转运等使,执掌全国财政大权。这反映出当时()A.经济格局影响政府决策 B.租庸调制难以继续施行 C.藩镇割据危及中央统治 D.三省六部制度已经瓦解【分析】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786年唐朝皇帝的财政改革遭到主管南方经济的江淮转运使韩滉反对,最终皇帝终止改革,据所学,唐朝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本题表象是786年唐朝改革因主管南方经济的大臣反对而终止,本质上反映出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影响到政府的决策,A项正确;题干涉及时间786年,据所学,780年唐朝已经放弃租庸调制,实行两税法,B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B项;本题中江淮转运使不是藩镇节度使,排除C项;据所学,三省六部制在唐朝确立,此时三省六部制并未瓦解,D项不符史实,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1.(2025•江苏模拟)两税法以田地、杂税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税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在其所属五县,“自立条制,自田地、奴婢,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税钱,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4千9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这说明两税法()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强化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赋予官员加征权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分析】本题考查两税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两税法以田地、杂税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税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在其所属五县,“自立条制,自田地、奴婢,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税钱,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4千9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可知,两税法改革对于杂税没有明确规定,这导致地方官无所适从,于是地方官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征税且最终被朝廷贬官,这说明两税法在征税税种方面存在问题,有一定的制度缺陷,A项正确;两税法,不以丁身为本,一定程度上放松了人身控制,排除B项;朝廷没有赋予官员加征权,排除C项;两税法虽然增加了财政收入,但是并未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两税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2.(2025•长安区校级一模)时间诏令内容至德元年(756年)“诸道得召人纳钱,给空名告身,授官勋邑号”广德二年(764年)“天下州县,各量定酷酒户,随月纳税”建中四年(783年)“凡屋两架为一间……上价间出钱二千,中价一千,下价五百”下表所示反映了当时政府()A.力图解决财政困难 B.积极应对安史之乱 C.严守重农抑商政策 D.已开始实施两税法【分析】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结合题干“诸道得召人纳钱,给空名告身,授官勋邑号”“天下州县,各量定酷酒户,随月纳税”“上价间出钱二千,中价一千,下价五百”及唐代赋税制度的变化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材料“诸道得召人纳钱,给空名告身,授官勋邑号”“天下州县,各量定酷酒户,随月纳税”“上价间出钱二千,中价一千,下价五百”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政府通过以资财捐官、增加收税名目等方式扩大财政收入,A项正确;安史之乱结束于763年,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重农政策,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两税法内容,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13.(2025•威远县校级一模)“墨敕斜封”是唐代特有的一种政治现象。唐中宗时,常不经两省而径直拜封官职。但中宗究竟难为情,故他装置诏敕的封带,不用常规形式,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墨敕斜封”的出现反映了()A.专制皇权的强化 B.三省制约的失效 C.政治腐败的加剧 D.行政效率的提高【分析】本题考查了隋唐三省六部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墨敕斜封”“唐中宗时,常不经两省而径直拜封官职”及所学可知,在唐代正常的官员任命制度下,任免官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这是一套三省六部制下相互制约的程序。墨敕斜封打破了三省体制对皇权的限制,增强了皇权在官员任用上的专制性,从而加强了君主专制,A项正确;据材料“中宗究竟难为情……不敢用照常式封发……也不敢用朱笔”可知,三省体制对专制皇权的制约还存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治腐败日益加剧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墨敕斜封”是一种违反正常官员任命程序的现象,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4.(2025•惠东县模拟)唐朝初年,尚书仆射官居从二品,高于中书令、门下侍中,在政事堂议事时,尚书仆射的意见往往会成为主流意见。唐高宗时,尚书仆射如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衔,则不得参与议政。从此政事堂内三省长官平列,无高低之分。上述调整()A.带来中央行政决策的民主化 B.导致朝廷冗官问题出现 C.有助于封建官僚政治的完善 D.意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分析】本题考查了隋唐三省六部制,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材料唐高宗时尚书仆射的地位与权力变化进行分析。【解答】三省六部制是程序上的民主而非决策上的民主,其本质仍是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尚书仆射的地位与权力遭到削弱,三省相互制衡,无法得出出现了冗官问题,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唐朝初年,尚书仆射官居从二品,高于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仆射的意见往往会成为主流意见。唐高宗时,尚书射如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衔,不得参与议政,三省长官平列无高低之分”可知,相较于唐初,唐高宗时尚书仆射的地位与权力遭到削弱,这有利于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相互制衡,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加强皇权,C项正确;材料中的调整其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并非最主要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隋唐三省六部制,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15.(2024秋•东湖区校级期末)两税法建立起“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同时严行禁止税外“科配”。然而,中央在采用“以支定收”的方法确定两税地方留额时,未能涵盖地方政府的基本财政支出项目,导致直到唐末,地方官员在两税外的“科配”仍禁而不止。据此可知,导致两税外“科配”的主要原因是()A.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 B.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 C.唐朝末期政治腐败日益严重 D.两税法增加了民众的负担【分析】本题考查赋税制度(汉﹣唐),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据材料,唐朝实行两税法,中央在采用“以支定收”的方法确定两税地方留额时,未能涵盖地方政府的基本财政支出项目,也即某些由地方政府承担的事务,却没有相应的财政资金配套,也即有事权无财权,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导致地方政府为了满足财政支出需要,不得不在两税外增加“科配”,A项正确;地方官员在两税外的“科配”主要是因为地方财政紧张,而中央不见得收入不足,“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没有对中央财政状况和地方财政状况具体分析,排除B项;根据材料,地方官员在两税外的“科配”主要是因为两税地方留额不足,而非因为贪污腐败,排除C项;增加了民众的负担是“科配”的影响,而非原因,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赋税制度(汉﹣唐),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6.(2025•郑州模拟)自贞观时期开始,政治体制朝着使职化的方向发展,官职与权责对应的传统日趋瓦解。《旧唐书•职官志》载:“其时以他官预议国政者,云与宰相参议朝政,或云平章国计,或云专典机密,或参议政事。”这表明当时()A.选官制度发生变化 B.分化事权导致冗官现象 C.专制集权逐渐强化 D.三省一体化的趋势增强【分析】本题考查唐朝政治制度,要求依据材料“其时以他官预议国政者,云与宰相参议朝政,或云平章国计,或云专典机密,或参议政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题干“其时以他官预议国政者,云与宰相参议朝政,或云平章国计,或云专典机密,或参议政事”等信息显示宰相的权力进一步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君主专制,故C正确;题干没有涉及选官制度,故排除A;B不能涵盖题干主旨,排除;题干并没有涉及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故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政治制度的演变,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17.(2025•深圳二模)如表是根据《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整理的唐朝721年敦煌百姓授田情况统计表(节选)。这可以折射出()姓名应授田实授田永业田口分田授田完成率杨法子1311514111.5%邯寿6%郭玄肪2012020010.0%赵玄义1012520524.8%阴承光2624940918.7%A.安史之乱加剧授田不足问题 B.租庸调制的实施面临困境 C.土地兼并破坏西北农业生产 D.两税法实行加速人口增长【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需要考生掌握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的关系。【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从表中可知,均田制的授田率偏低,说明其对应的租庸调制的实施面临困境,B项正确;安史之乱是755﹣763年,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的信息,排除C项;两税法实施于780年,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8.(2025•延边州一模)唐朝前期税收由国家统收统支。安史之乱后,政府税收形成两大类目,一类为中央直接收益税,另一类属于中央与地方分享税。780年规定,税收以州为单位划分为留州(留作本州用度)、送使(输送于节度使、观察使府)、上供(上交给中央政府)三部分。唐朝赋税制的变化()A.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表明中央集权逐步弱化 C.反映了财政体制逐步完善 D.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赋税制度,解题关键信息是“税收以州为单位划分为留州(留作本州用度)、送使(输送于节度使、观察使府)、上供(上交给中央政府)三部分”。【解答】A.材料强调的是地方税权的扩大,与农民的人身控制无关,排除;B.由材料可知,唐朝税收本由国家统收统支,地方政府只依法征税、纳税、输税,而安史之乱后,地方政府逐步获得部分支配税收的权力,这表明地方权力扩大,中央集权逐步弱化,这符合安史之乱后的史实,正确;C.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弱化,是对地方势力的让步,而不是财政体制逐步完善,排除;D.“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赋税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2024•荣昌区校级模拟)据《隋书》记述:文帝时左藏(国库之一)所贮为钱帛、什彩,大抵是从天下赋调中取得;而右藏(亦国库之一)所贮的金玉、珠宝等物,有的是在市场交易中取得,更多的则是来自地方官员从民间征收的贡纳。这种做法到炀帝时变本加厉。由此可知,隋朝()A.租调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B.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松弛 C.基层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D.民众承担的法外赋税沉重【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左藏”中的“天下赋调”是民众负担的法定赋税,而“右藏”中的物品,一部分是从市场交易中获得,更多的是来自地方官员从民间征收的贡纳,这是法外的负担,而且到隋炀帝时期“变本加厉”,说明隋朝民众承担的法外赋税沉重,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赋税制度遭到破坏,是增加了新的剥削,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政策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基层治理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0.(2024•青岛模拟)唐代散官番上制度是指获得文武散官者,需按固定分组和时间,到吏部、兵部为国家服役,服役期满后可参加吏部、兵部考试,合格后才有资格参加铨选,从而正式迈入仕途。这一制度()A.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B.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标准 C.缘于科举制度的僵化 D.有利于后备人才的培养【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科举制。【解答】根据材料“文武散官者,需按固定分组和时间,到吏部、兵部为国家服役,服役期满后可参加吏部、兵部考试,合格后才有资格参加铨选,从而正式迈入仕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散官番上制度强调文武散官者为国家服役后铨选人才,为国家培养后备人才的开辟新途径,有利于后备人才的培养,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武散官”与军队的联系,无法得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排除A项;本题主旨“唐代散官”,而“选拔人才的标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唐朝的科举制度处于发展阶段,科举制度的僵化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21.(2024•广东模拟)唐开元年间,朝廷所需丝织品多取自河南、河北,当时河南的丝织业水平首屈一指,其次为河北,淮南、江南的丝织品难以与之匹敌。到了唐后期,朝廷所需丝织品转而取自淮、浙等地。这种转变源于()A.长途贩运得到发展 B.中央政府实力萎缩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权,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唐朝的中央集权。【解答】唐朝前期,丝织品主要来源于黄河流域,但是唐后期,由于安史之乱的冲击,北方经济受到重创,中央实力下降,北方多为强藩,因此丝织品来源转为长江流域,B项正确;朝廷所需的丝织品主要是来自于赋税,而非市场,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不能证明当时南方的经济超过了北方,排除C项;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是在汉代,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权,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22.(2024•信州区校级模拟)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采用高颎的建议,实行“输籍定样”法。该法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重新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所定税额低于世家大族对其佃客(浮客)的剥削。“输籍定样”法的实施()A.巩固了豪强世族的势力 B.减少了地方官吏舞弊的可能 C.降低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D.为百姓逃避赋税提供了便利【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输籍定样”法规定县令出查,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重新制定税额,并写成定簿,这一做法使赋税征收有了明确标准,减少了地方官吏舞弊的可能,B项正确;该法所定税额低于世家大族对其佃客的剥削,这削弱了豪强世族的势力,排除A项;这一做法并非降低国家的赋税收入,而是为了更加合理地征收赋税,排除C项;“输籍定样”法实际上是为了规范赋税征收,而非为百姓逃避赋税提供便利,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二.材料题(共3小题)23.(2024•乐山三模)材料白居易(772~846),太原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二十八岁考中进士,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因政治抱负不得实现,毕生精力倾注在诗文方面。胡适说:“白居易与元稹都是有意作文学革新运动的人。他们的根本主张,翻成现代的术语,可说是为人生而作文学!文学是救济社会,改善人生的利器;最上要能‘补察时政’,至少也须能‘泄导人情’;凡不能这样的,都‘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陈寅恪说:“唐诗有很多材料,可补充唐史料的缺乏。唐诗有种特性:与作者的社会阶级及政治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元(稹)白(居易)诗证史即是利用中国诗之特点来研究历史的方法”。——据钱穆《中国文学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居易诗歌创作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胡适与陈寅恪研究唐诗的意义。【分析】本题考查了唐诗,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但因政治抱负不得实现”得出安史之乱后国家衰落,政治黑暗。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唐朝诗歌的繁荣;唐朝开放宽容的文化政策;科举制的推广。。(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问,根据材料“白居易与元稹都是有意作文学革新运动的人”得出有利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推动新文学的发展。根据材料“文学是救济社会”得出有利于救亡图存。第二问,根据材料“唐诗有很多材料,可补充唐史料的缺乏。唐诗有种特性:与作者的社会阶级及政治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得出反映社会现实,有助于研究历史。故答案为:(1)安史之乱后国家衰落,政治黑暗;唐朝诗歌的繁荣;唐朝开放宽容的文化政策;科举制的推广。(2)胡适:有利于救亡图存;有利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推动新文学的发展。陈寅恪:反映社会现实,有助于研究历史。【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24.(2025•石家庄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代规定:“应属诸军诸使司等在村乡及坊市店铺经纪者,宜与百姓一例差科,不得妄有影占。”唐诗描述了当时的景象:“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朱熹认为“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唐代妇女敢于从事商业活动,唐诗中有“商贾女郎辈,不曾道生死”的诗句。“唐汴州西有板桥店,店娃三娘子者……寡居,年三十余,无男女,亦无亲属……以鬻餐为业。”广陵茶姥“每旦,将一器茶卖于市,市人争买”。长安西市的阿婆清所售之酒是名扬全国的好酒。在众多的餐饮业中,最具特色的当属胡女开设在市中的酒肆,“胡姬招素手,醉客延金樽”。广州何二娘,年约二十,与母亲同住,“以织鞋子为业”。长安胜业坊北门的孤母寡女“以纫针为业,居室甚贫,与母同卧土榻,烟囊(cuàn)不动者,往往经于累日”。当时还有以制作成衣出售的女商贩,如天宝年间长安城中,“有鬻衣之妇曰张十五娘者”。《太平广记》中记载一男子“游市,见一女子美丽,卖胡粉”。余干县厨王立调选,途中遇一位寡居商妇,“乃贾人之妻也。夫亡十年,旗亭之内,尚有旧业。朝肆暮家,日赢钱三百,则可支矣”。——摘编自孙军辉《唐代女商人略考》(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女商人群体的特点。(2)根据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