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之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之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之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之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之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3页(共23页)2025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之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5•湖南模拟)辛亥革命领导人孙中山主张“凡能发明新理、创制新器者,当予保护;他人仿行,罪而罚之”他认为科学技术“虽公共之财富,实亦人类之福祉”,应当大力发展和推广。孙中山的这些主张()A.旨在促进政治的建设 B.体现了民主革命精神 C.利于推动科技的进步 D.反映了民生主义思想2.(2025•惠山区校级模拟)1915年5月,湖南一师的师生集资刊印《明耻篇》,青年毛泽东愤然题诗言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各地青年学生尤为悲愤,有的愤而自杀,有的断指写血书,有的要求入伍,请缨杀敌。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一战时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新文化运动唤醒青年救国 C.宋教仁遇刺民主之路受阻 D.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称帝3.(2025•河北区校级一模)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国家制度层面的政治权力以“公共性”色彩,“坚持公共权力的多元共享,公共事务的多元共治,公共活动的多元共赢”。这说明,辛亥革命()A.保障子国民的民主权力 B.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平等 C.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生态 D.满足了民众的政治诉求4.(2025•惠东县模拟)1920年9月陈独秀在《答费哲民》中指出“因为照现在的经济制度,妇人底地位一面脱离了家庭的奴隶,一面便得去做定东家的奴隶……青年向何处去寻新生活和世外桃源?即于劳动问题,更可以说除阶级战争外都是枝枝节节的问题。”据此可知陈独秀()A.运用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导妇女运动 B.认识女性受剥削的根源在于封建礼教 C.尝试运用唯物史观考察妇女解放问题 D.号召学习西方民主科学启迪广大青年5.(2025•南京模拟)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最初无不服膺天演论。但到1919年,李大钊发文指出:“生物的进化,不是靠着竞争,乃是靠着互助。人类若是想求生存,想享幸福,应该互相友爱”;陈独秀“将互助视为人性善的本能”。这一变化()A.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说明知识分子思想趋于保守 C.否定了进化论的科学价值 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方向6.(2025•江门一模)1916年2月,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吾国专制日久,惟官令是从。人民除纳税、诉讼外,与政府无交涉;国家何物,政治何事,所不知也……而一般商民,犹以为干预政治非分内之事,国政变迁悉委诸政府及党人之手,自身取中立态度……欧美国民多知之,此其所以莫敢侮之也。是为吾人政治的觉悟之第一步。”这反映出陈独秀()A.维护民主共和,武力反抗军阀 B.推动思想解放,相约共同建党 C.否定专制独裁,促进民众觉醒 D.宣传民主科学,倡导国共合作7.(2025•延庆区一模)漫画《官民之争持》创作于1911年,该漫画的内容反映出()①清政府的卖国行径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③保路运动历史背景④广州黄花岗起义的爆发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8.(2025•武汉二模)1906年,武昌文华书院国文教习张纯一创作了《学生军军歌》,号召学生“向前向前,奋勇争先!向前向前,伸我自主权!抖擞精神,唤起国魂,思独立,心如百炼金坚”,这首歌很快在新军和市民中流行起来。这体现出()A.维新运动的基础扩大 B..挽救民族危亡的时代诉求 C..武昌起义的条件具备 D..宣扬民主科学的历史潮流9.(2025•顺德区模拟)江苏南通地租剥削率以1905年为100,到1914年钱租为207,谷租为155。农民除交纳高额地租外,再加以各种苛捐杂税,无法生活,只好求救于高利贷,高利贷者又乘机提高利率。这种状况()A.促使辛亥革命发生 B.使平均地权成为可能 C.加剧社会局势动荡 D.推动工农联盟的建立10.(2025•湖北一模)如表所示为1912年孙中山等人发出的部分通电。这些通电都()1孙中山称:清室“宣告退位,从此中华民国完全统一,邦人诸友,享自由之幸福,永永无已”2有人在《民立报》上发表社论称:“清帝辞退”,“政治修明之期,依于民主立宪之成立,革命既成,共和自现。周道如砥,足以供万国之观瞻”3旅英华侨通电说:“今帝位去,旗籍除,一切积弊,不待立法即可推廓”A.坚守民国政治运行的规则 B.强调建立共和政体的必要性 C.承认辛亥革命运动的局限 D.未认识到社会改造的艰巨性11.(2025•昆明模拟)1920年,郑次川翻译的《科学的社会主义》在上海出版。该书采用独立成册的出版形式,更有利于传播、收藏和保存,思想观点的连贯表达为读者理解系统性、整体性的著作降低了难度。该书9月5日发售,10月14日即将售罄。该书发行火爆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出版契合了社会思潮 B.科学社会主义改造中国成为共识 C.成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需要 D.进步知识分子宣传活动深入群众12.(2025•华安县模拟)1912年1月,北京部政总办帛黎(法国人)在清代蟠龙邮票上加盖“临时中立”字样,并在福州率先发行。这批邮票购买者不多,贴用与集藏的为数更少。南京临时政府明确提出邮票必须加盖“中华民国”字样。在各方压力下,北京邮政总局不得不通知“暂缓发售”。这反映了()A.西方列强支持清政府 B.民国初期政治形势的复杂 C.辛亥革命成果被窃取 D.中国邮票发行权开始丧失13.(2025•西安二模)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曾强调:“明清小说里原有好的文学作品,而且又是国语运动以前的国语著作,特别觉得有价值,然而它们毕竟只是我们所需要的国语的资料,不能作为标准……荒谬的思想与晦涩的古文,几乎已融合为一,不能分离。”由此可见,当时的文学革命()A.旨在倡导白话文的推广 B.割裂了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C.表达了思想启蒙的诉求 D.试图荡涤旧文学的影响14.(2025•二模拟)1918年11月,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指出,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其“政治的结果”是“‘大……主义’(专制)失败,民主主义战胜”,“社会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失败,劳工主义战胜”,而二者都是“庶民的胜利”。据此可知,李大钊()A.赞扬了协约国胜利的伟大意义 B.指明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新方向 C.分析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 D.阐明了建立工农联盟的重要性15.(2025•无极县校级一模)1914年,《中国学会报》发文称:“革命乃吾中国最寻常之事。革一朝之命可也,奈之何举中国数千年之命而亦革之乎?今也教化革命,纪纲革命,道揆革命,法守革命,礼俗革命,人心革命,国魂革命……如大火焚室,空空无依”。该史料可以用来说明()A.革命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辛亥革命基本失败 C.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必然 D.帝制复辟危险加剧16.(2024•湖南二模)护法运动期间,孙中山多次向美、日、英、法、德等国寻求援助,希望列强承认并支持南方政府,但各国均只承认北京政府,视孙中山为叛乱者。这()A.表明瓜分中国的同盟再次形成 B.促使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转变 C.体现列强维护中国统一的决心 D.成为护法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17.(2023•山东模拟)如图为民国六年,大总统黎元洪签署的委任何应钦为贵州某地军事长官的委任状,后有时任总理段祺瑞的签字。这一委任状可以说明,当时政府()A.积极筹划国民革命运动 B.名义上仍实行责任内阁制 C.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冲击 D.派系斗争得到有效缓解18.(2024•广信区校级模拟)20世纪初,孙中山派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是为革命报纸之滥觞”;留日学生耳濡目染自由平等学说,鼓吹革命排满者日众,“渐入于革命书报全盛时期”。革命书报的发展()A.表明民主革命成为社会共识 B.说明报刊媒体发展空前繁荣 C.得益于留日学生的积极努力 D.推动了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19.(2024•山东模拟)如表为辛亥革命时期改良派和革命派对华侨的期许。这表明()派别对华侨的期许改良派能履行君宪国民之责,改良政治,应主动承担国民之责,对政府“匡之直之,辅之翼之,改良之,监督之,纠察之”革命派应支持革命,建国民政府,做共和国民。澄清“国”“君”“民”的关系,履行国民责任,当“联合大群,团集大力”A.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彰显 B.革命思潮获得广泛支持 C.西学东渐的影响日益深入 D.华侨民族民主意识觉醒20.(2025•石家庄一模)“一战”前,欧美各国在中闯低价倾销各类机器,华商机器工业仅能为进口机器进行修配。“一战”时期,由于欧美各国严禁机器出口,华商机器工业开始由修配进入到仿造阶段。1920年,上海已有华商机器厂222家,国产机器及零配件已可成批供应市场。这说明()A.实业救国成为社会共识 B.西方改变侵华手段 C.工业落后面貌得以改变 D.社会改造力量增强二.材料题(共3小题)21.(2025•南京模拟)在近代社会巨变的历史背景下,社会上涌现出了很多文化派别,如新世纪派、国粹派等,他们针对文字变革提出了不同的主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派别主张出处新世纪派“欲求万国弭兵,必先使万国新语通行各国,盖万国新语,实求世界和平之先导也,亦即大同主义实行之张本也”。《万国新语》(载于《新世纪》1907年第6号)国粹派“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国学讲习会序》(章太炎作,1906年)(1)根据材料指出两派在文字变革主张上的不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派别主张进行总体评析。22.(2024•赤峰一模)[历史一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孙中山指出:“自欧战告终,世界局面一变,潮流所趋,都注重民族自决。在随后的三民主义系列演讲中,他改变了以往的单一民族国家的构想,而主张汉、满、蒙、回、藏紧密结合为“大中华民族”,并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内容……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也让陈独秀欢欣鼓舞,他感慨道:“欧洲停战以来,各国的属地,受了民族自决主义的影响,狠狠发展他们民族运动的光荣。所以爱尔兰、朝鲜、印度、埃及均已经发生过革命的事情。近来菲律宾也极力想早日脱离美国的关系,自己去组织一个菲律宾独立国家。”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陈独秀认为民族自决应包括对内与对外两方面的任务,式即反对国内的专制政府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陈独秀的民族自决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民主革命纲领的形成。——郑大华等《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派对“一战”后民族自决思潮的回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民族自决思想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自决思想对中国产生的影响。23.(2023•恩施市校级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三北航业集团由宁波买办商人虞洽卿在1914年创办。1916年,三北经营往来于上海、宁波以及浙江沿海小镇之间的轮船航运。1918年和1919年,他利用外国轮船减少和运费高涨的机会扩大公司经营。他募集新股,购置一批大船(超过1000吨位),将三北业务扩展到长江、南北沿海以及东南亚和日本的航线。他巩固了对鸿安轮船公司的控制权,开始在中国旗帜下经营船只。鸿安此前是一家悬挂英国旗帜的公司,1884﹣1909年,曾是长江航线上的公会附属公司。……“一战”后,外国航运势力返回中国,接着运价下跌,……三北只好放弃海外业务,但保留了南北沿海航线以及与鸿安组成的长江联合航运,在余下的民国时期里,成为这些主要国内航线上的持续竞争者。——选自(美)罗安妮著《大船航向:近代中国的航运、主权和民族建构(1860—1937)》材料二近代轮船航运在中国的出现,作为一种明显高于农业文明时代生产力的体现,作为一种大量机制产品进入中国内地的载体和外部世界信息进入的媒介,它的出现本身,就是对古老中国的强大震撼和冲击,这种影响和作用,绝非仅仅停留在商业的变化、城市的兴衰更替和交通运输功能改善本身,而是会波及和扩散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中华大地的各个方面。——摘编自朱荫贵《中国近代轮船航运业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北公司在1914至1919年发展迅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025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之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CDCCACABCDA题号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CBCBBDAD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5•湖南模拟)辛亥革命领导人孙中山主张“凡能发明新理、创制新器者,当予保护;他人仿行,罪而罚之”他认为科学技术“虽公共之财富,实亦人类之福祉”,应当大力发展和推广。孙中山的这些主张()A.旨在促进政治的建设 B.体现了民主革命精神 C.利于推动科技的进步 D.反映了民生主义思想【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题干中孙中山的言论主要是关于对科学技术发明的保护和推广,没有直接涉及促进政治的意图,A错误;“民主革命理念”在题干中并没有体现,题干重点在于对科学技术发明的态度,而非民主革命相关内容,B错误;孙中山提出对发明新理、制造奇器者给予保护,他人仿行要惩罚,并且认为科学技术是公共财富,应当大力发展和推广,这有利于推动科技的进步,C正确;民生主义主要是关于土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思想,与对科技发明的保护和推广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2.(2025•惠山区校级模拟)1915年5月,湖南一师的师生集资刊印《明耻篇》,青年毛泽东愤然题诗言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各地青年学生尤为悲愤,有的愤而自杀,有的断指写血书,有的要求入伍,请缨杀敌。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一战时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新文化运动唤醒青年救国 C.宋教仁遇刺民主之路受阻 D.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称帝【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关键信息是“各地青年学生尤为悲愤,有的愤而自杀,有的断指写血书,有的要求入伍,请缨杀敌”。【解答】A.一战时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排除;B.材料现象与新文化运动不相符,排除;C.宋教仁遇刺是在1913年,排除;D.根据“各地青年学生尤为悲愤,有的愤而自杀,有的断指写血书,有的要求入伍,请缨杀敌”等及所学可知,袁世凯此时为了取得日本支持,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全国人民群情激奋,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文化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3.(2025•河北区校级一模)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国家制度层面的政治权力以“公共性”色彩,“坚持公共权力的多元共享,公共事务的多元共治,公共活动的多元共赢”。这说明,辛亥革命()A.保障子国民的民主权力 B.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平等 C.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生态 D.满足了民众的政治诉求【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分析。【解答】中国封建政治是没有“公共权力参与的皇权专制,“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王:公共性”说明中国政治生态得到了改变,C项正确;赋予政治权力“公共性”,不等于保障了国民的民主权力,排除A项;政治权力的“公共性”,不等于社会阶层的平等,排除B项;赋予国家制度以政治权力的“公共性”,虽顺应了民众的政治诉求,但不等于“满足了”其政治诉求,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以辛亥革命对国家制度层面影响为背景材料,考查辛亥革命,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4.(2025•惠东县模拟)1920年9月陈独秀在《答费哲民》中指出“因为照现在的经济制度,妇人底地位一面脱离了家庭的奴隶,一面便得去做定东家的奴隶……青年向何处去寻新生活和世外桃源?即于劳动问题,更可以说除阶级战争外都是枝枝节节的问题。”据此可知陈独秀()A.运用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导妇女运动 B.认识女性受剥削的根源在于封建礼教 C.尝试运用唯物史观考察妇女解放问题 D.号召学习西方民主科学启迪广大青年【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回答。【解答】据材料“因为照现在的经济制度,妇人底地位一面脱离了家庭的奴隶,一面便得去做定东家的奴隶”“即于劳动问题,更可以说除阶级战争外都是枝枝节节的问题”及所学唯物史观知识可知,陈独秀在考察妇女解放地位的时候应用了唯物史观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理论等,反映了陈独秀尝试通过唯物史观考察妇女解放问题,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制定于1922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因为照现在的经济制度,妇人底地位一面脱离了家庭的奴隶,一面便得去做定东家的奴隶”可知,陈独秀认为女性受剥削的根源在于经济制度,排除B项;据材料“更可以说除阶级战争外都是枝枝节节的问题”可知,陈独秀强调用阶级斗争理论启迪青年,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5.(2025•南京模拟)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最初无不服膺天演论。但到1919年,李大钊发文指出:“生物的进化,不是靠着竞争,乃是靠着互助。人类若是想求生存,想享幸福,应该互相友爱”;陈独秀“将互助视为人性善的本能”。这一变化()A.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说明知识分子思想趋于保守 C.否定了进化论的科学价值 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方向【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关键信息是“生物的进化,不是靠着竞争,乃是靠着互助。人类若是想求生存,想享幸福,应该互相友爱”“将互助视为人性善的本能”。【解答】A.材料强调人类想求生存,应该互助,受马克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影响,结合1919年新文化运动后期内容的变化,正确;B.仅仅从互助看不出知识分子趋于保守,排除;C.这一变化并未否定进化论的科学价值,排除;D.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五四运动后,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文化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6.(2025•江门一模)1916年2月,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吾国专制日久,惟官令是从。人民除纳税、诉讼外,与政府无交涉;国家何物,政治何事,所不知也……而一般商民,犹以为干预政治非分内之事,国政变迁悉委诸政府及党人之手,自身取中立态度……欧美国民多知之,此其所以莫敢侮之也。是为吾人政治的觉悟之第一步。”这反映出陈独秀()A.维护民主共和,武力反抗军阀 B.推动思想解放,相约共同建党 C.否定专制独裁,促进民众觉醒 D.宣传民主科学,倡导国共合作【分析】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吾国专制日久,惟官令是从”等信息分析。【解答】“武力反抗军阀”与陈独秀的主张不符,A项错误;根据“1916年”与材料“吾国专制日久,惟官令是从”“欧美国民多知之,此其所以莫敢侮之也。是为吾人政治的觉悟之第一步”可知,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进一步否定专制独裁,意在解放思想、唤醒民众,C项正确;依据时间信息“1916年2月”分析,“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在五四运动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是在中国共产党三大确定的基本方针,B、D两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7.(2025•延庆区一模)漫画《官民之争持》创作于1911年,该漫画的内容反映出()①清政府的卖国行径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③保路运动历史背景④广州黄花岗起义的爆发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辛亥革命,解题关键信息是“官民之争持”。【解答】①根据材料图片中“官民之争持”可知,暗示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冲突,画中清政府与洋人一起与人民抢夺,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对外国列强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正确;②错在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与漫画的时间不符,排除;③“矿、权”二字出现在漫画中这涉及了中国矿权、路权等国家主权,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四川等地爆发了保路运动,民众强烈反对清政府将铁路筑路权出卖给外国公司,正确;④错在广州黄花岗起义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与清政府的斗争,不是民众与政府之间争夺利权的冲突,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辛亥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8.(2025•武汉二模)1906年,武昌文华书院国文教习张纯一创作了《学生军军歌》,号召学生“向前向前,奋勇争先!向前向前,伸我自主权!抖擞精神,唤起国魂,思独立,心如百炼金坚”,这首歌很快在新军和市民中流行起来。这体现出()A.维新运动的基础扩大 B..挽救民族危亡的时代诉求 C..武昌起义的条件具备 D..宣扬民主科学的历史潮流【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辛亥革命,解题关键信息是“向前向前,奋勇争先!向前向前,伸我自主权!抖擞精神,唤起国魂,思独立,心如百炼金坚”。【解答】A.维新变法此时已经失败,排除;B.根据“向前向前,奋勇争先!向前向前,伸我自主权!抖擞精神,唤起国魂,思独立,心如百炼金坚”可知,材料体现了反侵略求独立的时代诉求,正确;C.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材料反映了民族意识的觉醒,能够成为有利条件,但是“具备”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D.民主与科学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辛亥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9.(2025•顺德区模拟)江苏南通地租剥削率以1905年为100,到1914年钱租为207,谷租为155。农民除交纳高额地租外,再加以各种苛捐杂税,无法生活,只好求救于高利贷,高利贷者又乘机提高利率。这种状况()A.促使辛亥革命发生 B.使平均地权成为可能 C.加剧社会局势动荡 D.推动工农联盟的建立【分析】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民族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等,题干中农民面临的地租剥削等情况并非辛亥革命发生的直接和主要推动因素,A错误;平均地权是一种理想的土地改革设想,其实现需要一系列政治、经济等条件,题干中农民遭受的剥削现状并没有为平均地权创造条件,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逻辑联系,B错误;农民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他们因高额地租、杂税及高利贷而无法生活时,必然会对现有的社会秩序产生不满和反抗情绪,这种广泛的不满情绪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进而加剧社会局势的动荡,C正确;工农联盟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领导农民运动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1914年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当时的历史条件和革命形势还未发展到推动工农联盟建立的阶段,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0.(2025•湖北一模)如表所示为1912年孙中山等人发出的部分通电。这些通电都()1孙中山称:清室“宣告退位,从此中华民国完全统一,邦人诸友,享自由之幸福,永永无已”2有人在《民立报》上发表社论称:“清帝辞退”,“政治修明之期,依于民主立宪之成立,革命既成,共和自现。周道如砥,足以供万国之观瞻”3旅英华侨通电说:“今帝位去,旗籍除,一切积弊,不待立法即可推廓”A.坚守民国政治运行的规则 B.强调建立共和政体的必要性 C.承认辛亥革命运动的局限 D.未认识到社会改造的艰巨性【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辛亥革命,解题关键信息是“享自由之福”“革命既成,共和自现”“一切积弊,不待立法即可推廓”。【解答】A.南京临时政府即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运行原则,材料表达了对新政权建立后国家政治生活的美好期待,“坚守民国政治运行的原则”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据材料“清室宣告退位,从此中华民国完全统一”可知,此时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已经建立起民主共和政体,“强调建立共和政体的必要性”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据材料信息可知,孙中山等人的通电表达了对辛亥革命和共和政体的溢美之词,承认辛亥革命运动的局限与1912年的资产阶级的立场不符,排除;D.据表格信息“享自由之福”“革命既成,共和自现”“一切积弊,不待立法即可推廓”可知,孙中山等人的通电表达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国家统一实现的思想,未看到当时的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依然存在,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因此这些通电都未认识到社会改造的艰巨性,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辛亥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1.(2025•昆明模拟)1920年,郑次川翻译的《科学的社会主义》在上海出版。该书采用独立成册的出版形式,更有利于传播、收藏和保存,思想观点的连贯表达为读者理解系统性、整体性的著作降低了难度。该书9月5日发售,10月14日即将售罄。该书发行火爆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出版契合了社会思潮 B.科学社会主义改造中国成为共识 C.成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需要 D.进步知识分子宣传活动深入群众【分析】本题侧重于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题关键信息是“《科学的社会主义》”。【解答】A.根据“1920年”及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因此《科学的社会主义》销售火爆,这说明商业出版契合了社会思潮,正确;B.成为共识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材料现象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相关,此时中共党尚未成立,排除;D.材料只涉及书籍的销售,不涉及知识分子的宣传活动深入群众,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侧重于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2.(2025•华安县模拟)1912年1月,北京部政总办帛黎(法国人)在清代蟠龙邮票上加盖“临时中立”字样,并在福州率先发行。这批邮票购买者不多,贴用与集藏的为数更少。南京临时政府明确提出邮票必须加盖“中华民国”字样。在各方压力下,北京邮政总局不得不通知“暂缓发售”。这反映了()A.西方列强支持清政府 B.民国初期政治形势的复杂 C.辛亥革命成果被窃取 D.中国邮票发行权开始丧失【分析】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A.西方列强并不支持清政府,此说法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B.根据材料“1912年1月,北京部政总办帛黎(法国人)在清代蟠龙邮票上加盖‘临时中立’字样,并在福州率先发行。这批邮票购买者不多,贴用与集藏的为数更少。南京临时政府明确提出邮票必须加盖“中华民国”字样。在各方压力下,北京邮政总局不得不通知‘暂缓发售’。”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初期,邮票上的加盖字样频繁变化,这反映出民国初期军阀混战,政治形势复杂,故B项正确;C.材料未涉及辛亥革命成果被窃取的内容,故C项错误;D.材料未体现中国邮政发行权开始丧失,故D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以辛亥革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3.(2025•西安二模)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曾强调:“明清小说里原有好的文学作品,而且又是国语运动以前的国语著作,特别觉得有价值,然而它们毕竟只是我们所需要的国语的资料,不能作为标准……荒谬的思想与晦涩的古文,几乎已融合为一,不能分离。”由此可见,当时的文学革命()A.旨在倡导白话文的推广 B.割裂了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C.表达了思想启蒙的诉求 D.试图荡涤旧文学的影响【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然而它们毕竟只是我们所需要的国语的资料,不能作为标准……荒谬的思想与晦涩的古文,几乎已融合为一,不能分离”进行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材料表明了胡适对明清小说的态度和观点,并未涉及倡导白话文,排除A项;根据材料“它们毕竟只是我们所需要的国语的资料”可知,传统文化与当时的文学革命还存在联系,“割裂了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材料“然而它们毕竟只是我们所需要的国语的资料,不能作为标准……荒谬的思想与晦涩的古文,几乎已融合为一,不能分离”可知,胡适认为明清小说充满“荒谬的思想与晦涩的古文”,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要进行文学革命以启蒙思想,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胡适的观点表明当时的文学革命割裂了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试图荡涤旧文学的影响”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未提及,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的能力。14.(2025•二模拟)1918年11月,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指出,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其“政治的结果”是“‘大……主义’(专制)失败,民主主义战胜”,“社会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失败,劳工主义战胜”,而二者都是“庶民的胜利”。据此可知,李大钊()A.赞扬了协约国胜利的伟大意义 B.指明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新方向 C.分析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 D.阐明了建立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1918年11月、12月,李大钊相继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深刻揭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质,热情歌颂了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社会变革指出了新方向,B项正确;据材料“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可知,李大钊认为取得这次战争胜利的不是协约国的武力,而是人类世界的新精神,排除A项;在1919年出版的《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上,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且材料未涉及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建立工农联盟等问题的探究,排除C、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5.(2025•无极县校级一模)1914年,《中国学会报》发文称:“革命乃吾中国最寻常之事。革一朝之命可也,奈之何举中国数千年之命而亦革之乎?今也教化革命,纪纲革命,道揆革命,法守革命,礼俗革命,人心革命,国魂革命……如大火焚室,空空无依”。该史料可以用来说明()A.革命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辛亥革命基本失败 C.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必然 D.帝制复辟危险加剧【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分析材料”“革一朝之命可也,奈之何举中国数千年之命而亦革之乎?今也教化革命,纪纲革命,道揆革命,法守革命,礼俗革命,人心革命,国魂革命……如大火焚室,空空无依”,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解答。【解答】依据材料“1914年”“革一朝之命可也,奈之何举中国数千年之命而亦革之乎?今也教化革命,纪纲革命,道揆革命,法守革命,礼俗革命,人心革命,国魂革命……如大火焚室,空空无依”可知,该作者希望利用传统文化来稳定秩序,体现了当时传统文化在一些国人思想上仍然根深蒂固,这说明新文化运动爆发具有必然性,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恰恰表明革命共和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有成功之处,不能说基本失败,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说明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并不代表要帝制复辟,故D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6.(2024•湖南二模)护法运动期间,孙中山多次向美、日、英、法、德等国寻求援助,希望列强承认并支持南方政府,但各国均只承认北京政府,视孙中山为叛乱者。这()A.表明瓜分中国的同盟再次形成 B.促使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转变 C.体现列强维护中国统一的决心 D.成为护法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分析】本题考查了袁世凯复辟制度与护国斗争,解答本题需结合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史实进行分析。【解答】瓜分中国同盟再次形成是在华盛顿会议后,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列强拒绝承认并援助孙中山,使孙中山逐渐认清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实质,转而寻求与苏俄合作,推动国共合作,故B项正确;列强拒绝援助孙中山是基于维护在华利益考虑,而非维护中国统一,排除C项;护法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袁世凯复辟制度与护国斗争,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17.(2023•山东模拟)如图为民国六年,大总统黎元洪签署的委任何应钦为贵州某地军事长官的委任状,后有时任总理段祺瑞的签字。这一委任状可以说明,当时政府()A.积极筹划国民革命运动 B.名义上仍实行责任内阁制 C.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冲击 D.派系斗争得到有效缓解【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北洋军阀统治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大总统黎元洪签署的委任何应钦为贵州某地军事长官的委任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材料“总统黎元洪签署的委任何应钦为贵州某地军事长官的委任状,后有时任总理段祺瑞的签字”说明当时政府名义上仍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理起到制约总统的作用,故B正确;材料涉及时间是1917年,与国民革命运动无关,排故除A;从委任状看不出当时政府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冲击,故排除C;派系斗争从材料体现不出,故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北洋军阀统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18.(2024•广信区校级模拟)20世纪初,孙中山派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是为革命报纸之滥觞”;留日学生耳濡目染自由平等学说,鼓吹革命排满者日众,“渐入于革命书报全盛时期”。革命书报的发展()A.表明民主革命成为社会共识 B.说明报刊媒体发展空前繁荣 C.得益于留日学生的积极努力 D.推动了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分析】本题考查了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材料“留日学生耳濡目染自由平等学说,鼓吹革命排满者日众”可知,革命书报的发展,推动了自由平等学说的传播,进而推动了革命的发展,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民主革命尚未成为社会共识,排除A项;革命报刊的发展不能反映整体报刊媒体的空前繁荣,排除B项;革命报刊的发展推动了自由平等思想在留学生中的传播,而非得益于留日学生的努力,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9.(2024•山东模拟)如表为辛亥革命时期改良派和革命派对华侨的期许。这表明()派别对华侨的期许改良派能履行君宪国民之责,改良政治,应主动承担国民之责,对政府“匡之直之,辅之翼之,改良之,监督之,纠察之”革命派应支持革命,建国民政府,做共和国民。澄清“国”“君”“民”的关系,履行国民责任,当“联合大群,团集大力”A.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彰显 B.革命思潮获得广泛支持 C.西学东渐的影响日益深入 D.华侨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依据材料可知:不论是改良派还是革命派,都强调华侨应承担国民责任、改良社会或建立新政府,以挽救国家,说明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得到彰显,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革命思潮获得广泛支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西方思想学习的深入发展,未体现演变过程,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改良派和革命派对华侨的期许,未涉及华侨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20.(2025•石家庄一模)“一战”前,欧美各国在中闯低价倾销各类机器,华商机器工业仅能为进口机器进行修配。“一战”时期,由于欧美各国严禁机器出口,华商机器工业开始由修配进入到仿造阶段。1920年,上海已有华商机器厂222家,国产机器及零配件已可成批供应市场。这说明()A.实业救国成为社会共识 B.西方改变侵华手段 C.工业落后面貌得以改变 D.社会改造力量增强【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实业救国成为社会共识”相关内容,主要围绕的是华商机器工业的发展变化,而非社会对实业救国的态度,所以A选项错误;题干重点强调的是华商机器工业自身的发展历程,没有体现西方改变侵华手段,所以B选项错误;虽然华商机器工业有发展,但仅从上海的华商机器厂数量及供应情况,不能得出整个中国工业落后面貌得以改变的结论,当时中国工业整体仍然较为落后,所以C选项错误;华商机器工业从修配到制造,能成批供应市场,这反映了中国自身工业制造能力增强,也就意味着社会改造力量增强,D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二.材料题(共3小题)21.(2025•南京模拟)在近代社会巨变的历史背景下,社会上涌现出了很多文化派别,如新世纪派、国粹派等,他们针对文字变革提出了不同的主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派别主张出处新世纪派“欲求万国弭兵,必先使万国新语通行各国,盖万国新语,实求世界和平之先导也,亦即大同主义实行之张本也”。《万国新语》(载于《新世纪》1907年第6号)国粹派“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国学讲习会序》(章太炎作,1906年)(1)根据材料指出两派在文字变革主张上的不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派别主张进行总体评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戊戌变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1)根据材料“欲求万国弭兵,必先使万国新语通行各国,盖万国新语,实求世界和平之先导也,亦即大同主义实行之张本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不同:新世纪派推崇万国新语,视世界语为实现世界和平与大同的重要工具;国粹派主张维护本国语言文字,在国际竞争中国家得以立足。(2)评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文字变革将影响到民族危亡。这些主张虽有不同,但都出于强烈的爱国动机,有一定现实意义;利于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对推行白话文及推动文艺走向大众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主张也为后来文字发展提供了借鉴。但他们的一些方案不具有可行性,带有时代局限性和空想性。故答案为:(1)不同:新世纪派推崇万国新语,视世界语为实现世界和平与大同的重要工具;国粹派主张维护本国语言文字,在国际竞争中国家得以立足。(2)评析: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文字变革将影响到民族危亡。这些主张虽有不同,但都出于强烈的爱国动机,有一定现实意义;利于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对推行白话文及推动文艺走向大众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主张也为后来文字发展提供了借鉴。但他们的一些方案不具有可行性,带有时代局限性和空想性。【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2.(2024•赤峰一模)[历史一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孙中山指出:“自欧战告终,世界局面一变,潮流所趋,都注重民族自决。在随后的三民主义系列演讲中,他改变了以往的单一民族国家的构想,而主张汉、满、蒙、回、藏紧密结合为“大中华民族”,并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内容……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也让陈独秀欢欣鼓舞,他感慨道:“欧洲停战以来,各国的属地,受了民族自决主义的影响,狠狠发展他们民族运动的光荣。所以爱尔兰、朝鲜、印度、埃及均已经发生过革命的事情。近来菲律宾也极力想早日脱离美国的关系,自己去组织一个菲律宾独立国家。”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陈独秀认为民族自决应包括对内与对外两方面的任务,式即反对国内的专制政府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陈独秀的民族自决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民主革命纲领的形成。——郑大华等《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派对“一战”后民族自决思潮的回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民族自决思想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自决思想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分析】(1)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2)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