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二语文选修下册同步讲义 综合检测试卷_第1页
2025年高二语文选修下册同步讲义 综合检测试卷_第2页
2025年高二语文选修下册同步讲义 综合检测试卷_第3页
2025年高二语文选修下册同步讲义 综合检测试卷_第4页
2025年高二语文选修下册同步讲义 综合检测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检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2020・新高考全国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巴巴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害怕。它不怕把它团团围住的兴奋的小孩,而是十分镇定地接受

着加州夏日烈阳的炙烤。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是能说得通的,因为它就生活在既安全又轻松

的环境中。巴巴是一只肚皮雪白的穿山甲,这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约莫一只小猫那么大。它脸

颊边缘的一圈毛好似山羊胡,粉色的脸颊下方是一截尖尖的、没有牙齿的口鼻——十分适合

吸食蚂蚁和白蚁。它最具特色的是覆满头、身、四肢和尾巴的鳞片,这些浅橙色的鳞片层层

叠叠,形成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外套。构成这些鳞片的成分和你的指甲一样,都是角蛋白。

巴巴是圣迭戈动物园的形象大使,它性格温顺,训练得当,能参与各类公众活动。动物园的

工作人员常常把巴巴带到福利院、儿童医院等地方,为患病的孩子带去快乐,并向他们普及

关于各类珍稀动物的科学知识。

此时,罗布・奈特正用棉签轻轻擦拭它的脸部边缘,奈特是一名研究微观生命的学者,他

研究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特别着迷存在于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微生物。开展研究前,他首先得

收集它们,收集蝴蝶的人会用网兜和罐子,奈特的工具则是棉签。他把棉签伸进巴巴的鼻孔,

仅仅转上几秒钟,就足以让白色棉签头上沾满来自穿山甲体内的微生物。巴巴不仅是一只穿

山甲,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

道内,还有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唯一的例外,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极其小心地培育出

来的极少数动物。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展品统称为微生物组。它们

生活在我们的皮肤表面、身体内部,甚至是细胞内部。其中大部分是细菌,也有一些是其他

的微小生命体,例如真菌(比如酵母菌)和古菌——后者的身份至今保持神秘,还有数量多到

难以估量的病毒。

海绵是结构很简单的动物,其静态的身体从来不超过几个细胞那么厚,即使如此,它们

的周围也寄宿着活跃的微生物。有时候,通过显微镜都几乎看不到海绵的本体,因为它的上

面覆满了微生物。北极熊漫步在北极的冰原之上,举目四周除了冰块别无其他,可实际上,

它们身上仍紧紧簇拥着微生物。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

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奥逊・威尔斯曾经说过:"我们孤独地出生,

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这句话并不正确。纵使我们“孑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

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时就被微生物占据并在其

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

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

我们观察白蚁、海绵时,也相当于在观察自身。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

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珊瑚礁里的微生物因为经历污染和过度捕捞而变得杀气腾腾,人

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食物或抗生素的侵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腹泻。老鼠肠道中的

微生物会左右它们的行为,而我们自己肠道内的伙伴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大脑。没

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微生

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

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

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

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

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

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我辽阔博大,我

包罗万象。”(摘编自埃德•扬《我包罗万象》,郑李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层层叠叠的鳞片是巴巴的明显特征,这种由角蛋白构成的鳞片让它拥有了一件防御力极

强的浅橙色“外套”。

B.除了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培育出的极少数动物,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体表、体内,

甚至细胞内部都聚集着微生物。

C.我们肉眼很难直接看见细菌,却可以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影响,比如当你腹泻时,可能就

是你肠道菌群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

D.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是微生

物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答案D

解析A项由第一段“它最具特色的是覆满头、身、四肢和尾巴的鳞片,这些浅橙色的鳞片

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外套。构成这些鳞片的成分和你的指甲一样,都是角蛋

白”可知,该项表述正确。B项由第二段“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

道内……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唯一的例外,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极其小心

地培育出来的极少数动物”可知,该项表述正确。C项由第三段“其(海绵)静态的身体从来

不超过几个细胞那么厚”和“有时候,通过显微镜都几乎看不到海绵的本体”可知,“我们

肉眼很难直接看见细菌”正确;由第四段“人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食物或抗生素的侵

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腹泻”可知,该项后半句也是正确的。D项由倒数第二段“我们在

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可知,前半

句话属实,但原文中并没有后半句的相关信息。倒数第三段确有“老鼠肠道中的微生物会左

右它们的行为,而我们自己肠道内的伙伴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大脑”一句,但是“影

响”可大可小,作者并没有举例说明有什么相关研究能够推翻目前大众对于“个体”这一概

念的认知。因此D项不正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用可爱的动物园形象大使巴巴开篇,这种行文方式有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达

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B.为了说明自然界中的动物身上都寄宿着微生物这一观点,作者使用了结构简单的海绵和

结构复杂的北极熊这两个例证。

C.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

全新的观点:人类与微生物是共同生活的。

D.“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人体都

自成一个动物园”,这三句话在本文中都表达了同一种观点。

答案C

解析A项第一段采用拟人手法,以讲故事的方式用加州圣迭戈动物园的形象大使巴巴开篇,

语言生动有趣,极易抓住读者的兴趣,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因此该项正确。B项第三段运

用了海绵、北极熊以及尼尔・阿姆斯特朗、巴兹・奥尔德林三个例证,都是为了说明“自然界动

物(包括人类)身上都存在微生物”这一观点,因此该项正确。C项“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

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搜索信息可知,原文并未出现“疾病”这一概念,唯一与“疾病”

有关的信息是“人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食物或抗生素的侵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腹

泻”,但此句及前后文均无“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的相关论述;

“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这个观点是不是“全新”,原文并

没有说明,因此,从总体上看该项表述有误。D项的三句话,它们在本文中都表达了文章第

三段“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的观点,由上下文可知这“许多生命体”就是微

生物,因此该项正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这说明在人类登上月

球之前,月球上可能还没有地球上的微生物。

B.“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当我们出生时,微生物会伴随我们而

生,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

C.我们观察动物时,会发现某些动物身上的微生物与人类身上的微生物遵循着相同的生存

规律,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

D.微生物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不断迁移时,会影响人体各

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

答案A

解析A项作者化用尼尔.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时所说的名言:“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但

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本意就是借这句话引出微生物与尼尔・阿姆斯特朗都是第一次登上

月球的观点,因此该项正确。B项“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来自原文,

“当我们出生时,微生物会伴随我们而生”是对这句话的解释,表达无误;“同理”一词后

的内容为命题人的推断,但与上句并不存在类比推断关系,“出生”和“死亡”属于发生在

不同时间有不同规律的事项,不能做同理推断,且与原文“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的内

容不符,因此该项错误。C项前半句来自原文第四段:“我们观察白蚁、海绵时,也相当于

在观察自身。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而后半句

的内容是命题人的推理结论,原文“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虽未表明微生物种

类一定不同,但也存在不同的可能性,且“相同的生存规律”与是否为“同一种微生物”无

关,故本推理不成立,因此该项不正确。D项前半句的表述来自第四段最后一句话,作者这

里的写作意图是要告诉读者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进而得出“它们使我们

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的结论,但人类与微生物往来、互动的过程中,是否会“影

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这是无法确定的,需要分具体情况而定,

文中并未对此展开分析,因此该项推断不准确。

4.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第三、四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分)

A.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曾经说过:“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

的蛋糕本体。”

B.生物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表示:“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

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C.微生物学家们开展过“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的思维实验,并得出结论:“地

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

D.生物学家勒内・杜博写道:“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

电影,但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

答案B

解析根据原文内容分析概括可知,“纵使我们‘孑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我们与许多

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是第三段中心句;“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

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是第四段中心句。两段统一考量,中心论点应当

是:所有生命都与许多微生物生活在一起,并持久往来、互动。A项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

强调微生物的主体地位,认为在生命演化过程中动物远不如微生物重要,此观点与本文内容

没有太大关联,且不相符。B项“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与中心论点表述近似,且

“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与第四段“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

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的表述也类似,因此该项正确。C项学者们开展思维

实验的结论说明了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的生物非常重要,但这与第三、四段的中心论点无关。

D项生物学家勒内.杜博表述的核心思想是某些细菌对人体有益,并希望微生物能够引起更多

人的关注,同样与第三、四段的中心论点无关。

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借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与奥逊・威尔斯“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

地死去”这句话遥相呼应,既使文章结构严谨,又再一次强调了本文的核心观点一所有的

生命都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人类也不例外,突出了文本主题;同时,作者引用

两句观点对立的名言,旨在用轻松诙谐的方式表达观点、总结全文,让读者获得愉悦的阅读

体验。

解析要想知道画线句的作用,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含意。“奥逊・威尔斯”这个名字和他所

说的“孤独”相关内容在第三段出现过,作者以此句作为批评的靶子,引出“我们与许多生

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的观点,两个意思相反的句子在此遥相呼应。其次,由原文“事实上,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一句可知,这里的“我”指

代所有人类,而纵览全文可知这里的“包罗万象”喻指包含丰富的微生物,作者借沃尔特・惠

特曼的诗句表达的就是本文反复强调的核心观点: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

物的聚合体,人类也不例外。同时我们应该清楚,作者引用奥逊・威尔斯和沃尔特・惠特曼的两

句话的原意其实与微生物并无关联,引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也并非想证明奥逊•威尔斯的观

点是错误的,此处作者只是借用这两句话的引申含意,有意地制造出二者观点的对立,作者

如此行文的目的就是想用诙谐幽默的方式收束全文,这样的表达方式也更能为读者所喜闻乐

见。

(二)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急管繁弦

彭程

一种感受的降临,一种觉悟的到来,和植物的开花结果一样,是有着自己特定的时间的。

就像田墩上的一棵树,随着日头升到不同的高度,投在地面上的树影的形状、大小、长短等

等,也都在不断变化。生命行进到中途,好像一首曲子,由轻拢慢拨,转入急管繁弦。

几年前读美国作家厄普代克的一个短篇,看到这样的一个句子——“这些三十五六岁、

生活中已经没有多少可能性的人们”。我好像被一根小棒杵了一下,有一些钝痛,一些忐忑。

但或许因为乐观和自信那时尚有足够的储备吧,那一缕不安很快就散去了,觉得这个说

法未免颓唐了些。

然而,那种种不切实际的念头,总有一天会被证明是浮浅且盲目的。液态的水,可以汽

化,也可以变成固体的冰,因为分别到达了两个不同的临界点,一百度和零度。自然界的规

律也可以写照人生。只要到了合适的时间,生命面孔上那些伪饰虚假的成分也会剥落殆尽,

像一堵风侵雨蚀褪掉了彩绘的墙壁,显露出原本的颜色。

总之,秋风拂面的感觉,此刻是鲜活酣畅地体会到了。

失去了完整和恢弘,时间的流淌自然会让人觉得快了。日子与日子之间,面目模糊,大

同小异,相互重叠交叉,好像一条没有落差、体现不出跌宕之势的河流。一家人围坐着吃年

夜饭时,还记得去年此时饭桌上的情形,一些细节,某个戏谑的说法出自谁的口中,而中间

却分明已经隔开了三百六十个日子。现在再来读朱自清的《匆匆》,感慨甚至比作者本人还要

深切。他写这篇文章时,还只有二十多岁,少年的轻愁,毕竟难比中年的悲凉。

时间真是铁面判官,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用最昂贵的化妆品、保健品,都无法贿赂它,

不但得不到赦免,想缓刑都很难。

“你还年轻么?不要紧,很快就老了。”这个时节,忽然就理解了张爱玲的这句话。过

去,最欣赏的是它的机智俏皮,属于修辞的艺术。此刻再念起来,却对其间蕴含的那种沉痛

和无奈有一种切肤之感。是的,"很快",就两个字,却有千钧之重。古人们的感慨就更有

力度,因为除了浸透了心血而格外凝重外,还添加进去了他们身后的漫长时光的分量。理解

了三闾大夫的惘然,“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理解了古诗十九首的哀伤,“人

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理解了李白的气急败坏,“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系此西飞之白

日!”

急管繁弦,嘈嘈切切,总之都是难免的了。

从一列疾驰的火车上,看到的都是什么样的风景?

足音已逝的青年时代,看待事物的方式,大多不是按照它的实际样子,而是按照自己愿

意见到的样子,去挑选视野里的目标。年轻的美好可贵,正表现在这里:他可以有意识地遗

漏掉不喜欢的东西,同时又把那些可心如意的加倍放大,这样做时,他神色坦然,丝毫未觉

得有什么不妥。这都是基于生命力的旺盛。而前行若干里路,到了云雾缭绕处的老年阶段,

随着生命力的衰减,生命的自我保护机制被启动,使得一切选择都具有一种趋利避害的意味,

记忆中大量痛苦、尴尬的内容被筛选掉了,只留下温馨蔼然的部分,因为这个年龄负荷和容

纳全部的真实是一桩困难的事情——一定会是这样的,但这却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虚假。只

有中年,既消失了不着边际的幻想,又尚有足够的生命力来承受令他倍感失望的现实情形,

因此他看到的是本真,是原貌,是对立迥异的存在:田野,墓地,花园,垃圾站,污水沟,

少女,乞丐,简陋的铁皮屋和豪华的别墅。

外面景色是这样了,这时候,他会更多把眼光回返自身,来观察自己生命中迄今业已成

形的那一片风景。它是按照他希望的样子呈现的吗?多少人会感到无憾呢?有,但肯定会是

一个很小的数字。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体验是强烈的:曾经幻想过的事情一件也没有做成,

而且眼看就做不成。失败的恐慌,于是有了真实的形状,沉甸甸的分量。

西方神话中西绪弗斯的故事:他因触犯天条而遭天谴,被罚推巨石上山,快到山顶巨石

滚下,于是回到山脚,重新开始,没有尽头。这当然是对于人难以达到自己的目标的一种极

端化的比喻,是对人类的根本处境的本体意义上的观照和把握。推石上山,哪怕它一次次滚

落——在对这种境况的平静的认可和接受中,人显示了自己的尊严和力量。中年的人生,相

当的一部分,甚至是多数,对人对事,都已经是无可无不可了,但仍然有一些人,秉持自己

的原则,不想就此舍弃,愿意竭尽全力,拼最后一把。

当暮年的沉沉阴影降临时,回忆便成为精神生活的主要方式。那时,倘若回眸中年岁月

而感到欣慰的,一定是这样的一些人。(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写投在地面上的树影变化,形象地说明人在生命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感受、觉

悟,从而引出人在中年的生命体味这一话题。

B.对作家厄普代克短篇里的一句话,作者心里先是一丝忐忑不安,接着是不太确定的自信

乐观,到后来终转为中年真切的秋意。

C.作者引用朱自清的《匆匆》以及张爱玲的话语,都结合了自己的个体生命体验,在过去

和现在的比较当中,抒发更切己、更深重的中年之感。

D.文章比较了青年时代与老年阶段看待事物的方式,认为它们都存在一定的虚假性,比如

都存在选择性失明与选择性放大的特征。

答案D

解析“都存在选择性失明与选择性放大的特征”理解有误。“选择性放大”不是二者的共

同点。原文说青年阶段会把可心如意的加倍放大,老年阶段只是把记忆中大量痛苦、尴尬的

内容筛选掉,留下温馨蔼然的部分;这并不意味着老年阶段放大了美好。后文提到中年阶段

尚有足够的生命力来承受令他倍感失望的现实情形,因此他能看到本真、原貌、对立迥异的

存在,而不需要放大美好,进一步证明了此点。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层次勾连,气脉中贯。“急管繁弦,嘈嘈切切,总之都是难免的了”承上收结,“从

一列疾驰的火车上,看到的都是什么样的风景?”开启下文。

B.文章情感丰富,自然真切。本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对生活的叙述、

情感的抒写、人生哲理的阐发,都渗透着作者的真实体验。

C.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富有表现力。除比喻和对比外,作者还引用屈原、李白等人的

诗句,以增强文章的“阐释性”,主要是为了凸显文章的“诗性”特征。

D.文章铺排“田野,墓地,花园,垃圾站,污水沟,少女,乞丐,简陋的铁皮屋和豪华的

别墅”等对比性形象,形象地写出了中年人生直面生命本真的一面。

答案C

解析“主要是为了凸显文章的‘诗性‘特征”分析错误。文章引用屈原、李白等人诗句,

主要是为了阐释“古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更有力度”。

8.“急管繁弦”在宋代晏殊的词中用以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情景。文中画线处的

“轻拢慢拨”“急管繁弦”分别是什么意思?请分别解释其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轻拢慢拨”,是运用演奏曲子的指法来比喻中年之前(青年阶段)悠闲、舒缓的人

生状态。

(2)“急管繁弦”,是运用曲子演奏的紧凑、繁复来比喻进入中年阶段紧张、繁杂的心理感受。

9.本文流露出来的中年之感,不乏让年轻的“后浪”们清醒、振作的一面。这些启示主要体

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作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丢掉幻想,直面现实。用足够的生命力来承受现实的失望、无奈。

②把握人生意义。能平静认可和接受生命境况,显示自己的尊严和力量。

③竭力拼搏。秉持自己的原则,不就此舍弃,竭尽全力,拼最后一把。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

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中,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

为怨仇所擒,祖父汉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日蒙,少

日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

等结怨,举家徒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

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

母未尝非,闾里未尝牛。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小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

门,援笔而众堂。所读文书,亦日博多。「遹瓯丕曲苞推.口金而丕空谈对韭其人终日不言。

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

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

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

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

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

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选自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改)

相关链接

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莺,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莺飞之,可

也;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莺,以象莺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

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机关为须臾间,不

能远过三日。必失实者矣!(选自王充《论衡・儒增》,有删改)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岁均,横道伤杀凶:凶险

B.闾里未尝让让:责备

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识千字讽:背诵

D.援笔而众奇奇:认为……奇特

答案A

解析“凶”结合“岁”分析,应译为“年岁不好,遭遇灾年”。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答案C

解析“苟作”是“尚”的宾语,中间不应该断开,排除A、B两项。“好”是“喜欢”的

意思,宾语是“谈对”,且句式和“才高而不尚苟作”对称,所以“好”和“谈对”中间不

应该断开,排除D项。故选C。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他为人清高自重,被人诬陷,也不加辩白。

B.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C.王充做官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被国君和将领召见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

D.《自纪篇》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事,多采用对偶句式,既使人

物形象鲜明,又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

答案B

解析“他追求好名声”错。原文第二段说他“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即王充“不

图在社会上出名,不为个人的利害去求见长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淫读古文,甘闻异言。(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正好赶上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

(2)他的论说初听似乎与大家的看法相违背,但听到最后,大家就会认为他的观点是正确的。

(3)沉迷于阅读古文,乐于听闻不同的言论。

解析(1)会:恰逢,正赶上。为……所:表被动。(2)其:代词,他的。于:介词,和。“其

论说始若诡于众”,状语后置句。是:意动用法,认为……是正确的。(3)淫:沉溺,沉迷。

甘:乐于。

14.文言文阅读材料和相关链接中体现出王充哪些治学态度?(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养成良好的学风、严谨、实事求是。

解析结合“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充书日进,又无

过失”“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等分析,体现出了王充养成良好的学风

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相关链接结尾处“必失实者矣”体现出王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参考译文】

王充,会稽郡上虞县人,字仲任。他的先人曾从军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

才一年因变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那里落了户,以种地养蚕为业。曾祖父王勇好

意气用事,结果跟很多人都合不来。灾荒年头,拦路杀伤过人,因此仇人众多。正好赶上社

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于是祖父王汉领着全家肩挑车载家当,准备到会稽郡

城去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王蒙,次子叫

王诵,王诵就是王充的父亲。王家祖祖辈辈意气用事,到了王蒙、王诵就更厉害了,所以王

蒙、王诵在钱唐县又仗恃自己的勇力欺凌别人。后来,又与土豪丁伯等人结下了怨仇,全家

只好又搬到上虞县居住。

建武三年,王充出生。王充小时候,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伙伴们都

喜欢捉鸟、捕蝉、猜钱、爬树,只有王充不愿玩这些。王诵对此感到很惊奇。王充六岁时,

家里就教他认字写字,王充谦恭谨慎,友爱孝顺,很懂礼貌,庄重寡言,有为人臣的志向。

父亲没有打过他,母亲没有责备过他,乡邻没有指责过他。八岁进书馆学习,书馆里的小孩

子有一百多人,都因为有过失而脱去衣服受责打,或者因为字写得难看而被鞭打。只有王充

的书法日见进步,又没有什么过失。学完了识字书写课程,就离开了教写字的老师,去学习

《论语》和《尚书》,每天能背诵一千字。读通了经书,品德也修养好了,就又辞别经师自己

去专门研究,王充一写出文章,就得到许多人的好评。所读的书也一天比一天广,一天比一

天多。王充才能虽高但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爱好与人谈论对答。不是志同道合

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说话。他的论说初听似乎与大家的看法相违背,但听到最后,大家就会

认为他的观点是正确的。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行事为人和侍奉尊长也是如此。王充不图在

社会上出名,不为个人的利害去求见长官。经常说别人的长处,很少说别人的缺点。能够原

谅别人的大错,也惋惜别人细小的过失。喜欢隐蔽自己的才能,不喜欢自我炫耀。尽力把修

养操行作为做人的根本,而羞于靠才能来沽名钓誉。众人聚会坐在一起,不问到自己便不说

话;被长官接见时,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受到污蔑中伤也不愿自我辩解,官位不升迁也不

怀恨。穷得连庇身的一亩农田都没有,但心情比王公大人还要舒畅;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

没有,而心情却与(拿)万钟俸禄的人差不多。做了官不格外高兴,丢了官也不特别悔恨。处

在逸乐中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处在贫苦的境地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沉迷于阅读古文,乐于

听闻不同的言论。当时流行的书籍和世俗传说,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于是王充就深居简出,

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

王充为人清高稳重,结交朋友必定注意选择,不喜欢随便与人结交。结识的人地位虽卑

微,年纪虽轻,但只要他的品行不同于世俗,王充就一定和他交朋友。王充好结交一些杰出

高雅的人,不喜欢滥交一些庸俗之辈。因此,有些庸俗之辈,就抓住王充一些微小的过失,

匿名攻击陷害他,但王充始终不去辩白,也并不因此而怨恨那些人。

相关链接

儒者的书上称赞:“鲁般和墨子技艺高超,把木头雕刻成老鹰,飞了三天不会落下来。”

说他们用木头做成的老鹰会飞,是可能的;说它飞了三天不下来,就是夸大。把木头雕刻成

老鹰,就因为仅仅像老鹰的样子,怎么能飞上天就不下来了呢?既然会飞翔,怎么能达到三

天之久呢?如果真有机关,飞上天就一直翱翔,不会再落下来,那么该说能一直翱翔,不该

说三天不落下来。机关只能在很短时间内起作用,不会超过三天。这件事一定不符合真实情

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卖花词

[明]高启

绿盆小树枝枝好,花比人家别开早。

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

移去莫愁花不活,卖与还传种花诀。

余香满路日暮归,犹有蜂蝶相随飞。

买花朱门几回改,不如担上花长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从养花说起,卖花人虽然觉得自家花开得较晚,但自信所养之花好卖。

B.卖花时“美人出帘”,卖花后“蜂蝶相随”,两处侧面描写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C.卖花人的篇末自白,从买花人角度抒写心曲,未尝没有寄托作者的一些思想。

D.本诗词浅意深,趣味盎然,充满现实生活气息,与新乐府一类的诗歌相似。

答案A

解析“卖花人虽然觉得自家花开得较晚”理解错误,诗句中的“别”字是“另外”“别

样”的意思。该句是说自家的花开得更早。

16.本诗塑造了职业卖花人的形象,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对待职业、他人和人生的哪些优

秀品质?请结合诗意简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敬业爱业,态度自信:养花人勤于养花、精于养花,相信花长得好开得早,不愁花

不活。②待人热情,处事周到:所养之花已卖,还向买花人传递信心、传授种花的秘诀。③

积极乐观,恬淡知足:肩挑重担却步伐欢快,深知富贵终有盈亏、守业知足常乐之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陈情表》中,李密用“,”两句,向晋武帝表示心愿达成后,

将为国献身,报君大恩。

(2)姜夔《扬州慢》中“,”两句,与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

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茂来写城池的荒凉衰败。

(3)有人将书斋取名为“寄傲斋”“容安馆”,出处应为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

“,”两句。

答案(1)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2)过春风十里尽算麦青青(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

之易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平顺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是,她贫困得异常富有。

平顺富有的恰是从前造成贫困的那些奇绝之山。从前,美是不能当饭吃的,也不能换钱。

当年湖南张家界就曾是个美得绝伦却穷得吃不上饭的例证。那时,张家界的穷和美也都是因

为山。那土建太奇绝了,但跳路,少攵,区丕熊种根食,那奇绝之美就只有藏在深闺人未识

了。

到了平顺才明白,八百里太行山从中原大地拔地而起,就是起自山西的平顺。乘汽车一

进平顺的大山,车在弯弯转转的山路上逐渐上升,但见计程器数字不断增加,却不见前进的

距离怎么长。当车顺山路拐了几个山谷,奇异的景象便接连出现了:那连绵的几乎发乌的山,

渐渐地变成了鱼鳞状,遍体均匀地长出无数白色鱼鳞似的——那是秃山上等距离凿出的石坑

垒成了石堰,再从很远处担来泥土填进坑里,栽上小树苗。

平顺许多山都是这样绿起来的。与南方的山比,那绿看上去简直微不足道,但那可是挥

铁锤钢钎,一下下凿山石注血汗,把一座一座石头山染绿的啊!

在石头上植满树,可不光是为了好看养眼,更是为了省出土地来种谷子。听听民间艺人

演唱的《谷子好》吧,词儿是去世多年的大作家赵树理写的,他在平顺三里湾村深入生活十

多年,用的全是农民话:“……谷子好,谷子好,又有糠,又有草,喂猪喂驴喂骡马,好多

社里离不了……谷子好,谷子好,可惜近来种得少,不说咱们不重视,还说谷子产量小……”

18.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B.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C.“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呢?”老尼姑两眼通红的说。

D.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

答案D

解析A项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B项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C项省略号表示语言中断

和话题转移。D项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原文中的省略号也表示引文的省略,故选D。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句中把栽种小树的石坑比作白色鱼鳞,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形状相似。远望时

石坑在形状上颇似鱼鳞。③数量相似。山上的石坑数量颇多,颇似鱼身上密密麻麻的鱼鳞。

④颜色相似。开挖的石坑,远眺时颜色泛白,与白色鱼鳞甚是相似。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那缺路少矿又不能种庄稼的山是太奇绝了。”从语

义上看二者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