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训练之题目解析及范文:“信息”与“智慧”_第1页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训练之题目解析及范文:“信息”与“智慧”_第2页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训练之题目解析及范文:“信息”与“智慧”_第3页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训练之题目解析及范文:“信息”与“智慧”_第4页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训练之题目解析及范文:“信息”与“智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题呈现】

信息如此庞杂,智慧却如此匮乏。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作文材料由两个短句组成,言简而意丰。第一句话,“信息如此庞杂”高

度概括了当下信息时代的特征,是事实判断。第二句话,“智慧却如此匮

乏”则基于前句所指出的社会生活情境,提出了一个问题。写作的方向就

是在材料提供的这个具体情境中,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对问题展开分析,

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

“信息如此庞杂”是情境,也是思考问题的前提,写作中无需多谈;文章

的重点应该是对“智慧却如此匮乏”的分析。当然,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必

须紧密联系信息庞杂的时代背景,具体阐述信息庞杂与智慧匮乏之间的逻

辑关系。考生也需要对“智慧”这个概念进行界定,或进行理论上的分析,

或基于生活经验进行描述,总要表达出自己对智慧的理解,不可泛泛而谈。

对核心问题进行分析时,可以基于因果关系的角度来考虑,认为是信息庞

杂导致了人们的智慧匮乏,比如大量信息的密集轰炸、信息获取的过于便

捷、信息呈现的碎片化、信息真伪混淆等因素造成了人们思考力的钝化、

无序化、浅薄化。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信息庞杂与智慧匮乏并非必然性

的关系,考生可以去思考,作为个体或群体的人,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面

对庞杂的信息。可以结合具体生活经验去分析,人们是如何被庞杂信息淹

没的;也可以进一步思考如何正确地面对庞杂的信息,比如通过主动收集、

辨析、筛选、整合、加工乃至创造等方式来增进智慧。只要是在“信息庞

杂”这个具体的情境中讨论智慧为何匮乏、如何避免智慧匮乏等问题,都

需要注意法是,材料中“智慧如此匮乏”并非严格的事实判断,而是个人

的主观的感慨,表达的是一种关切、忧思。这种感慨,大多数学生是感同

身受的,是认同的。但是,如果考生从反面进行质疑和批评,指出在信息

时代,人类的智慧达到了新的高度,不能一叶障目,也无需过于担忧。这

样的立意也是可以的,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物,正常评分。但是,如果

考生割裂了信息庞杂和智慧匮乏的关系,从其他的角度分析智慧匮乏的原

因,是不符合题意的;如果考生围绕“如何智慧地处理信息”进行写作,

而不是探讨信息一智慧的逻辑关系,不得在三类卷以上赋分。

在写作时,考生很可能依赖于习惯的路径,即围绕信息庞杂导致智慧匮乏

这个中心话题展开论述,简单地按照为什么、怎么办的套路丝滑无比地行

文,实际上空洞无物、套话堆砌。把对象明确化、把问题具体化,聚焦到

特定的群体、特定的领域,结合具体的社会生活现象展开论述,这是需要

我们提倡和鼓励的。

【优作点评】

1.得一物以摄之(57分)

葛延之一路寻至僧州,追问苏轼这万古文章该如何作。苏轼沉吟片刻,

悠然答道:“天下之事,都散在经史子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

此一物者,意是也。”

万古文章自与人世永恒的智慧相通,那么,对智慧的不懈追求也可在

“意是也”中得到启示。

时代步履匆匆,满是“经子史”的过往早已杳不可追。我们有更具现

代性的信息来替代它们。无论是否愿意,我们都已被自己创造的洪流裹挟,

因其体量大、涉猎广等显著优点,我们本期冀在信息时代中挖掘出更具创

新性的智慧,并有益于一个未来的世代,但其间的困顿、阻力是无穷的。

若以简单的线性模型划分,我们可暂将智慧分为过去与现在两个维度,

若一定要持悲观态度(即以为我们尚未创造或补充前人的精神遗产),那

过去的智慧的身影走向了何处?我们很清楚,它们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与道

德涵养尚未真正为人所用。在其本该发挥余热、造福后世之时,其生存空

间却被掠夺,分散在各色“关系”与“娱乐”之中。我们提倡空间正义,

探向其内核时却从未践行这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已有不少先行者敲响时

代的警钟,尽己所能制作优质内容,望借互联网进行传播。这本是义举,

却无力与流量机制寻资本运作抗衡,于此,“过去的智慧”尚且没有自己

的一片天地,而今的智慧又如何起头?不消说智慧的匮乏,智慧的将死亦

有可能。

上述谈智慧的生存环境,此处便谈智慧的生产。我们谈科学主义的创

新性,这是我们正在践行的、广为提倡的行动。然而,智慧的生产需要心

理品质、足够的知识存量等复杂背景,可叹的是我们正逐渐流失这些创造

的源头。或许信息时代的消费品已然向消费者承诺文化价值,并带来一定

的美学体验,都并不能扎根实际,仅仅作为空中楼阁,最大程度地发挥观

赏功能,“成为一种智慧”沦为空想。信息作为当前时代的特征物,我们

不可摒弃它,也不能仅以警惕心对待它。在慨叹信息剥夺智慧的生存权利

的同时,我们可曾致力于将信息转化为不竭的智慧?这便需要我们静下心

来思索,使流失的心性复归。

《华氏451》的尾章之中,格兰杰对蒙塔格说:“我们所要做的是建一

座镜子工厂,然后对镜好好审视自己”,在揽镜自照之时,我们恍然察觉

到“意”的存在。撇去信息的繁杂惊悚,真正“得一物以摄之”,我们才

能触摸到智慧的底层力量,它本源于我们切实的生活体验,却被放逐于精

神之外。它应是我们忘却一切知识型信息后真正留存于脑海与灵魂中的东

西,是历经风雨后我们仍然忠心照料、安帖珍藏之物,这与“意”遥遥相

通。我们所能做的,是洗尽信息的流沙,踏出单一的线性模型,使智慧作

为一个整体呈现于大众视野之中,再于内部积蓄力量,在时序轮替之中不

断重塑智慧的金身。

斑驳嘈杂的信息之中,我们以“意”摄之,终可化浊为清,使智慧向

上发展。

2.信息滋养智慧,智慧引领正轨(57分)

尼采曾将人们的眼界比作监狱,而目力所及最远处,即是监狱的墙壁。

百年已逝,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早已不复,取而代之的则是如今信息狂潮

的互联网时代。这般丰厚的条件,似为打破那监牢的封锁提供了温床,但

为何人们的智慧却显得如此匮之呢?

事实上,信息庞杂的确如此,但智慧不见得能用“匮乏”形容。

其实,信息得以指数性爆炸般增长的背后,是人类的物质条件愈发完

备。古时哲人的诞生,是以无数底层人民连生活都难以担负的形势为根基

的,他们智慧的丰富在于生活无需自己供养,于是乎慧得以滋养于大把的

空闲时间。现如今,当然鲜有这样的供养模式,顶尖能力虽然得到了压制,

但大众普遍思想水平却得以提升。现实中的你、我愈发独立,愈发以个人

的角度来思考与探索,使“个人的智慧”存在可能。而近些年,数字时代

的降临更加速了信息传播,极大程度上富足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尽管有时

容易泯灭个体的意志,但大多数情况下,信息是个体智慧的工具,而非主

人。

此外,智慧不只局限于思想的深度,自然科学的蓬动发展中,智慧的

丰富可见一斑。这是一个月新月异的时代,或许你我身处其中不自知。但

当我们跳出个体审视整个人类的历史长河,这段信息爆发带来的科技成果

数不胜数。如今的我们,“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也不为过;5G的诞

生更是与信息本身正反馈调节。此间种种,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还能说

这是个智慧匮乏的时代吗?

然而,互联网上的“饭圈”文化也确确实实在扩张,我们会为了争个

名头吵得面红耳赤,也会在某处舆论的影响下怂恿恶的滋生。这些都真实

地存在着,存在于庞杂的信息中。这样的情形或将演化为“不智慧的信息

时代”的开端,但是“无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同样的道理,我们

能够揭发这样的现象并加以检讨,也正是“智慧”的反衬与昭示。当我们

以信息中诞生的智慧去匡正信息带来的祸端,智慧将不再匮乏,信息也能

辩证地为我所用。

信息愈丰,智慧渐成。目力愈远,墙壁渐退。

3.面对信息泛滥更应保持独立的思考

与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相伴而生的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便利与自

由,给知识传播、信息交流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泥沙俱下、真假难辨的庞

杂信息同样考验着“受众”的思考力、判断力、自信力。

这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好时代”。信息传播突破了传统媒介的时空限制,打

破了传统的“一言堂”,让公众有更多发表与阅读的自主性,庞大的信息源也能

让我们得到更广泛、更全面、多角度的参考资料。当人人都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发

声,可以自由地表达自我、张扬自我的时候,沟通交流变得非常便捷。

这又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坏时代”。网络的隐匿性给网民创造了“随心所欲”

“随性而为”的自由空间,自媒体鱼珠混杂的碎片化信息,让虚假的、夸张的,

甚至耸人听闻的声音被放大。借助网络传播,“兴风作浪”者有了空间,失守道

德底线者有了平台。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能够保持独立的思考与判断,成为一种弥足可贵的能力。

人的大脑行为反应模式可分为两种:感性模式和理性模式。感性模式通常是快速

的、不费脑力的,多依赖情感进行决策判断;理性模式则是大脑有意识地进行一

种冷静严谨的思考,需要投入更多的脑力“劳动”。感性判断是普遍的,理性判

断是有限的。遗憾的是,不少人把记忆力、判断力交给了手机,听风是雨,闻风

而动。虚假信息的肆意是“后真相”现象的缩影,折射出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与

共识机制的脆弱,也提醒我们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坚守理性决策

的难能可贵。

作为自媒体时代潮流中的个体,面对汹涌如潮的网络信息,不随便上传未经

证实的消息,不转发耸人听闻、混淆视听、含沙射影的段子,不受虚假信息的诱

惑,不被虚假信息裹挟,要保持冷静独立的思考,学会辩证分析,弘扬正能量,

为营造全社会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4.信息时代的“少”与“多”

叮叮咚咚的推送信息,密密麻麻的未读标志,手机不离手,走路不抬头……

信息时代,利器变成枷锁,人成为奴隶。这源于很多人不明白:信息不在多而杂,

而在少而真。“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是一种值得赞赏的人生态度,也可以

拿来作为我们的信息观。因为,少则得,多则惑。

何谓“多则惑”?信息轰炸导致信息疲劳,信息过载带来智力负担,就是典

型的多则惑。海量庞杂的信息使人无所适从、变得困惑。面对免费诱惑不能自持,

本来是为获取更多信息,当信息过载,反而时间被绑架,思维被牵引;生怕错过

重要信息,本来是为紧跟时代潮流,当信息过杂,反而带来焦灼感、心理负担;

我们刷朋友圈、刷信息流,本来是为了找存在感、打发时间,当信息过量,反而

迷失自我、不堪重负。更可怕的是,我们会陷入这种“想要”与“满足”的循环,

欲望越大困惑越多。须知,这种浅满足是排斥深度思考、深层次阅读的,让我们

的思维浅尝辄止、浮于表面并且支离破碎。感知的信息太多、太散、太浅,难以

被大脑“提取”、消化、串联,过目即忘。久而久之,让我们的大脑变得浅薄,

带来更多认知歧义和困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何谓“少则得”?信息是不是原罪?信息多是不是一定困惑、迷失?其实,

世事无绝对,多和少是相对的。每个人的信息管理能力是不同的,每个人的信息

承载阈值也是不同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适当减少信息,远比盲目贪多要有益。

当我们放下手机,把目光转向名山大川,转向亲朋好友,哪怕转向周围陌生人,

也会觉得舒心,心灵得到滋润。信息时代,有舍才有得,能断舍离才能换得心灵

的自由与充盈。比如微信本身秉持“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轻盈的体量、简洁

的功能,让我们感觉到沟通的便利,心情的愉悦,所得颇多;然而,随着朋友圈

的膨胀,公众号的爆发,广告也多了,鸡肋信息也多了,收获反而少了。因为少,

所以精;因为克制,所以从容。信息发布门槛降低,如果利用得当,取舍得宜,

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自媒体,可以自由发声,增进群体

智慧。

何以如此?究其原因,是人的信息管理能力、承载阈值有限。人类在很长一

段时间都处于信息贫瘠状态,更多的信息代表更多的资源、控制力、安全感。信

息不对称,导致贫富差距、两极分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诸多不公平。而一旦

信息免费共享,我们就好像饿极的人饥不择食,暴富的人疯狂购物。当我们还没

学会理性地应对信息增多时,信息就爆发式疯长了,每个人都面临百倍、千倍于

自身所需的信息量。于是,每个人都饿虎扑食、不堪其重。人类陷入了整体性的

不安全感,作家王蒙形象地称之为“心智灾难”。

如何应对?主管部门要加强信息管控。很多年轻人应该深有体会,家族群基

本是谣言集散地,虚假信息重灾区,由此引发的电信诈骗也屡见不鲜。随着技术

的发展,诈骗手段也在“与时俱进”,进化演变。不但老年人无法辨识真伪,很

多大学生、教授也会上当。轰动一时的徐玉玉案,就给国人的信息安全意识敲响

了一记警钟,也给我国的信息安全管理打上了大大的问号。对此,主管部门应积

极作为,完善管控机制,加大打击力度;引导、规范平台审核,利用技术手段筛

选信息,审核来源。尤其对于青少年还有老人,我们要做好护航、关切,帮助这

些群体屏蔽有害信息、诈骗信息,过滤无效信息、垃圾信息。

每个人也要树立正确信息观。钱钟书先生说过,废话一吨不及微言一克。就

像国人的自助餐陋习一样,抱着不拿白不拿的心态,而不是饱腹即可的心态;抱

着占便宜的心态,而不是享受美味大餐的心态。最终,浪费多,受用少。对于信

息,也应当作如是观。握紧拳头,一心想占有,反而所得有限、万千困惑缠身;

摊开手掌,从心之所欲,反而满载而归、万物皆备于我。其实,这不仅取决于技

术、产品,更取决于用户自身,也就是我们自己。在信息洪流中,三千只取一瓢,

保持主观能动性;在信息丛林中,百万只栖一枝,保持独立思考力。避免数据轰

炸、技术绑架,做信息的主人,而绝不能变成信息的奴隶,让信息真正为我所用、

对我有用。这就需要建立自主的信息过滤机制,掌握一些必要技巧,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过犹不及,博观约取。因为,信息不在多,而在真、在精。

庄子有“偃鼠饮河”的寓言,民间也有‘'猴子掰玉米”的故事。''偃鼠饮河,

不过满腹”,却自得其乐;猴子掰玉米,欲壑难填,却一无所获。信息时代,是

做一只快乐的霰鼠,还是一只贪婪的猴子?选择多还是少?我想,答案是不言而

喻的。归根结底还是老子那句话:“少则得,多则惑。”

5.“信息大爆炸”时代,如何确保你的认知不被污染、你的行动不被时代裹挟?

100多年前,被誉为“永远的现代人”的韦伯,曾对人类命运做出了悲观的

预言:“上帝死后”,人类理性的膨胀,将压倒曾经的价值与信仰,将人变成“非

人”。

然而,遗憾的是,这个问题放在今天,不仅没被消解,反而更加严峻。今天

的社会,“非人”的危机,早已不仅是“道德与信仰的缺失”,更造成了现代人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三大撕裂:

◎“信息夺舍”一一信息时代,一方面“信息大爆炸”,一方面却因为“算

法投喂”与信息的碎片化,越来越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信息茧房”,人们接

收的信息变得越来越单一、浅薄,对世界的理解和态度也变得越来越扭曲与撕裂,

成了一个“永远叫不醒的人”。人在茧房的时间越长,沉没成本就越大,即便哪

天事实摆在眼前,也不愿意承认和醒来。

◎“认知污染”一一被“污染”的认知对人产生了两大影响:要么形成“不

见是非,只论立场”的弱肉强食逻辑,要么因“崇拜逻辑,忽略人性”,而陷入

盲从和自欺。结果是偏见盛行,盲目自信。认知被“污染”的人,谈历史,用的

是“成王败寇”;谈现实,凡事“存在即合理”;谈国家,但从不思考何为国家。

在自由、平等、正义等现代文明价值面前,将谎言视为真相,将妥协视为阴谋,

将顺从视为智慧,将守正视为愚蠢。

◎“价值虚无”一一技术迭代,是人类文明演化的底层动力之一,但技术在

赋权提供了更多“绽放自我”的可能的同时,也在使人“劣质化”与“非人化”,

动摇人的价值根基,甚至有可能催生出“大数据独裁”这种新型统治工具一一把

人变成机器和螺丝钉,通过“脑芯片”等新技术控制人、甚至直接消解人的自由

意志。最终人们因愚昧无知而被残害,因意志消退而被毁灭,在技术和算法面前,

所有人都“自愿”地奔向奴役。

这三大撕裂现象的背后,究其根本在于,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启蒙仍未

完成,一方面技术发展带来的全新问题又被严重忽视。“轴心时代”“启蒙时代”

的“价值空缺”与后现代技术文明所带来的“价值虚无”,前所未有地交织在一

起。

正如徐贲老师所说:“先知预言可怕的未来,是为了让人们现在就有所行动”。

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对“信息夺舍”、“认知污染”、“价值虚无”这三个现

象的思考背后,其实正是在回答当下究竟该如何求知、如何思考、如何不被时代

裹挟这三个问题,这既是我们每个人时刻面临的问题,更是每个有公共关怀的知

识分子思考与写作的起点。

走出“信息夺舍”:如何求知

◎抵御“信息茧房”的不是“通识”教育,而是“人文通识”教育

现今,绝大多数人都认可凯斯•桑斯坦的“信息茧房”理论:人们在选择信

息时,会习惯性地被自身的兴趣所引导,形成认知上的“作茧自缚”。

因而,现在人们不仅有意地接受了各种类型的新知识,就连社会也在大力提

倡“通才教育”。

然而,在徐贲看来,信息茧房的形成并非知识的缺乏,愚昧也不仅仅是没文

化的草包,究其根本是教育对知识的传授压倒了“人文精神”一一也就是人类文

明经典的传递。所谓的通识教育,只是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组成了“知识拼盘”,

每个参与其中的人,灌输的依然是狭隘的专业知识。

在《阅读经典》中,徐贲特别指出,不该将通识教育作为必修,人文教育作

为选修;恰恰相反,人文教育应该被视为必修,而通识教育,则应该让学生们根

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因此,比“通识”教育更重要的,其实是“人文通识”

教育。

◎碎片化绝非阅读的敌人,思想才能抵御浅薄

在一个碎片化的时代,信息太多、太杂,大众的认知,往往在数量上越来越

渊博,在质量上却越来越浅薄。因此现实中,很多人将无法深度阅读的原因归罪

给时代。

汉娜•阿伦特曾将阅读视为一种“思想操练”,她要求人们仅仅将碎片化的

信息作为材质。换而言之,阅读,绝不是为了照搬书中观点,而是为了思考当下

问题,事实上,阅读的碎片化恰恰在于对当下的问题丧失了关注,因此只能接受

信息,而无法整合信息。

因此阅读既要有深度,关心经典中人类的永恒问题,又要有广度,带着时代

的问题意识去阅读经典之外的书籍。

《经典之外的阅读》中选择的,正是古典世界关注较少、但却给现代人带来

无与伦比灾难的“恶的问题”。通过“人性、梦魇、暴力、挣脱”四条线索、徐

贲以一己之力对阿伦特、奥威尔、赫胥黎等人的多部著作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反

思,更致力于唤醒当代人对严肃道德问题的冷淡和漠视。

打造一份“认知污染”的黑名单:如何思考

◎会说话,并不代表会说理

为什么每当出现热点事件,人们就开始互相争吵甚至割席断交?为什么网络

上“真相一反转”,人们马上就转移战线?为什么很多人总是将吵架当成是说理?

霸道、含混、反逻辑、反理性,俨然已经成为公共空间发言的常态。然而,

这不仅仅体现在公共生活领域,更体现在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

日常交往中,国人往往不需要孩子会说理,只需要他“会说话”,说话的最

高标准是合时宜,是让自己被人喜欢。至于说话内容的真假,对听者有没有帮助,

都是无关紧要的。徐贲在《明亮的对话》中强调,现代国人最缺乏的,正是这样

一种说理传统。书中阐述的,不仅包含“公共说理”的各种“逻辑谬误”,还包

括“政治说理”、“宣传危害”等话语陷阱。

说理,要求我们对身边的事物形成一种相对复杂、精致的观察和思考,一个

人能够好好说理,不仅能帮助自己在各项事务中捍卫切身权利,而且也能促使自

己学会辨别真伪,防止被他人煽动和蛊惑。

◎骗子能成功,并不是因为骗术很强大

通常,人们将上当受骗归结为两种原因:要么当事者太单纯,要么骗子太狡

猾。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看似成熟、聪明的人,依然也有“被骗的经验”,

因此很多人便认为,是骗子的逻辑太强大,以至于让被骗者看不清现实。

但是,在徐贲看来,这种看法不仅是对逻辑的乐观,更是对人性的乐观。

罗素说过:“人是轻信的动物,必须相信一些什么。现实中,骗子能成功,

并不是骗术多高超,而是人的本性之中,就预装了认知偏见、捷径思维、私利羁

绊、情绪昏智等思维陷阱。

在人际关系高度传媒化的今天,谎言、欺诈和骗局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容易,

电子邮件、移动电话、网络群体、社交网站,让人际交流和说服机制变得更为间

接。我们无法阻止别人说谎,但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弱点更为清醒,从而变得比较

不轻信和易骗。

在《批判性思考的认知和伦理》中,徐贲进一步提出,比“轻信”更可怕的,

是人的“自欺”。生活中,人并非只要明白了,就不会再糊里糊涂地过日子;并

非体验过自由,就不愿再回到奴役的状态。

康德说,“人性这根曲木,绝然造不出任何笔直的东西”。知道并承认人性

的曲木无直材,才能让我们真正学会批判性思考、应对人性的弱点、认知的局限。

“价值虚无”的陷阱:如何不被时代裹挟

◎启蒙并未过时,只是需要与时俱进

对现代国人而言,最可怕的现象不是忘却了启蒙,而是认为不再需要启蒙。

如今,启蒙的意义,在三类人的侧目下彻底被消解:

狂热的民族主义者们认为,启蒙带来了西方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因而他

们极力反对启蒙时代建立起来的一切;

在黑暗中看见了一点点现代文明亮光的大众,盲目乐观的认为启蒙已经成功,

不再需要“画蛇添足”;

犬儒主义者们早已不再考虑人们需不需要启蒙,而是将思考的重点转向了如

何在这个时代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徐贲指出,这三类人都需要启蒙。民族主义者们需要正视现代启蒙所带来的

正面价值,比如自由、民主、人权;大众需要拎清启蒙的实践,与启蒙的口号之

间的区别;犬儒主义者则更应该在启蒙中超越“以虚伪应对伪善、以假装对付谎

言、以假面迎合伪装”的扭曲姿态。

在《与时俱进的启蒙》中,徐贲通过美、法、德、英四国的传统,揭示了曾

经的启蒙对于今日中国的影响,更以此作为思辨的前提,申引到当下需要何种启

蒙,以及到底应该如何启蒙。

◎互联网未必会带来奴役,但很可能带来放纵

互联网时代,人们对网络最大的恐惧,莫过于网络会彻底奴役人类,把人变

成不能思考,没有自我的“僵尸”。然而,在徐贲看来,现实中,互联网的真正

危机不在于“人与机器的对抗”,而是人性的对抗。

在《人文与互联网》中,他提到,互联网本身不是一个邪恶的“发明”,但

是,它却极易因获取信息的便捷性,让人行为上变得懒惰;因其对娱乐的包容性,

让人思维上渐渐退化;更因其被彻底管制的可行性,被用作全员洗脑的工具。

任何技术危机的实质,都是人的价值危机。《人文的互联网》正是以人,而

不是技术,作为思考数码时代所有问题的核心。一切与互联网、数码技术、人工

智能有关的问题都不单纯是技术问题,而是关于人自己的问题。

今天,我们不应将互联网归为“伤害人类、奴役人类”的替罪羊,而应该像

书中所揭示的那样,思考怎样利用互联网,实现自由与解放,最终推动“人性向

善”。

4.信息时代我们该如何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海量的信息所包围。这些信息来

自各种不同的源头,形式各异,质量却参差不齐。相较于过去,如今我们一天内

获取的信息量远超过去一个人一辈子的信息获取量。如果把信息比作水,那么在

信息时代之前的人们就像生活在小水洼中的鱼。幸运的是,我们现在面对的是广

阔无垠的信息海洋!

然而,信息的快速变化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进化出能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

许多人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仍然会感到眼花缭乱和无所适从。在这个时代,

保持理智和清醒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必要的生存技能。

如何应对汹涌而来的信息洪流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以下是我的八点

建议:

明确我们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他的行为和选择。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指导我们的行为

和决策,让我们在面对各种选择和挑战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在信息爆炸的时

代,我们如同航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上,周围是无数充满鲜明个人主观性的声

音与表达。互联网的便利让我们能够更快更频繁地接触到这些信息,但同时,也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

哪种人生目标才是我们想要的,什么价值观才是正确的,我认为这是我们必

须首先明确的。若未明确自己的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便如同在茫茫大海中

失去方向。冒然接受大量互联网信息、,我们很容易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自我,使

心智受到污染。而正确的价值观,恰似一道坚固的防火墙,帮助我们在互联网的

浪潮中筛选信息,抵御那些可能对我们造成伤害的负面内容。明确人生目标和价

值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更安全的享受互联网。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对着海量的信息,其中虚假信息、恶意谣言和误

导性内容层出不穷。新闻报道中的“实锤”、“反转”、“又反转”等现象屡见

不鲜,让我们不禁困惑:到底应该相信什么?在这个时代,批判性思维显得尤为

重要。它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评估信息的

真实性与可信度。

在信息的洪流中,我们需要学会筛选与过滤。将真正有价值、真实可靠的信

息留下来,而将那些无意义、虚假的内容排除在外。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我们可以更加敏锐地辨别信息的真伪,避免被不实之词误导。批判性思维教会我

们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它促使我们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

思考方式,从而更加明智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同时,批判性思维还教会我

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做出更加全面、合理的决策。

在这个信息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只有具备了优秀的批判性思维,我们才能更

好地筛选出真实可靠的信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为自己的人

生航程指引正确的方向。

保持情绪不被轻易调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仿佛置身于汹涌的信息洪流之中。人们很容易被其

左右,失去深度思考和慢思考的能力。我们变得越来越容易受到各种信息的刺激,

被情绪所驱使,从而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决策。在这个背景下,内心的平静和冷静

显得尤为重要,它们是我们保持理智和清醒的基础。

当新闻、资讯、个人言论等各类信息试图调动我们的情绪时,保持冷静才能

让我们以更加理智的状态去思考。只有当我们真正开始思考时,才更有可能接近

事实的真相。情绪的力量无疑是强大的,但只有在理智的驾驭下,它才能发挥出

积极的作用。否则,盲目地被情绪所驱使,只会不断地消耗我们的心力,使个体、

集体和社会变得冷漠与猜疑。

冲动的情绪宣泄往往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和引导,这样的例子已经不胜

枚举。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保持理智和冷静并不容易,甚至可能会遭受他

人的非议。然而,只有在我们平静的内心支撑下,我们才能进行深入的分析,挖

掘事件背后的真相。谣言止于智者,即使我们不能分辨谣言,也不应该成为谣言

传播的帮凶。

培养主动辨别信息的意识与能力

在信息时代,辨别信息的真伪和可信度已经成为一项必须掌握的技能。真理

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来接近真理。在面对重大信息时,

我们要养成先质疑的习惯,不轻易相信信息的真实性。

我们需要学会质疑与求证,通过多种方式辨别信息的真伪。例如,我们可以

查证信息的来源、比较不同的观点、寻求专家的意见等。同时,关注可靠的媒体

和专业信息来源,掌握一定的信息溯源技能,也是辨别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的关

键。

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避免被他人的观点和舆

论左右自己的判断。要知道,许多信息如果不去主动溯源,很难确定其真实性与

可信度。只有通过主动获取最根源、第一手的信息,我们才能更接近事实真相,

做出明智的决策。

学会适度地接触和使用信息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随时随地都能获取到海量的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

我们需要无休止地吸收和消化这些信息。事实上,科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精力

都是有限的,因此,一个人在一天内能够处理和接收的信息也是有限的。适度是

一种智慧的表现,我们需要学会在信息海洋中寻找那些更有价值、与自己兴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