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自修】高二语文:必修下册预习+自助训练(第13天)_第1页
【寒假自修】高二语文:必修下册预习+自助训练(第13天)_第2页
【寒假自修】高二语文:必修下册预习+自助训练(第13天)_第3页
【寒假自修】高二语文:必修下册预习+自助训练(第13天)_第4页
【寒假自修】高二语文:必修下册预习+自助训练(第13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寒假自修:选必下册预习(第13天)————————————————诵读摘抄————————————————以史为鉴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地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史以史为鉴,有利于进一步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有利于进一步把握客观规律;以史为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品德修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以史为鉴,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是为了更美好的明天。以史为鉴———————————————成语积累————————————————(1)亭亭如盖:高高挺立,树冠像伞盖一样。亭亭,直立的样子。(2)如丧考妣:像死了父母一样,形容非常伤心和着急(含贬义)。(3)冥然兀坐:独自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冥然,幽静、安静的样子。兀坐,独自端坐。(4)万籁俱寂:一切声音都停息了,形容四周非常寂静。(5)雨泽下注:雨水往下流。(6)逾庖而宴:越过厨房去吃饭,指办事不合情理。(7)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爱护和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僵,枯死。(8)凶终隙末:彼此友谊不能始终保持,朋友变成了仇敌。凶,杀人;隙,嫌隙、仇恨;终、末,最后、结果。成语填空(1)漫步在林荫大道上,两旁的大树枝叶茂盛______________,洒下一片浓荫。(2)听到股票下跌的消息,这个股票商______________,眼泪唰地流了下来。(3)深夜,幽谷中______________,只有依稀的流水声,山泉蜿蜒行走,犹如水之精灵。————————————————折叠线—————————————————答案(1)亭亭如盖(2)如丧考妣(3)万籁俱寂——————————————古诗文预习———————————————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注:“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泻,倾,倒。“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吞声:声将发又止。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踯躅(zhízhú):徘徊不前。自宽:自我宽慰。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断绝:停止。【译诗】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人心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触?不敢出声,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鉴赏】这首诗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而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下来几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此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艺术手法1.比兴手法。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奇的气势。2.在音节上有独到之处。它采用长短相间的杂言体。本诗头上六句正是巧妙地运用了五言七言句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以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语感。而到了结尾处,则又改为连用七言长调,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闸门,形成了情感的高潮。高二语文寒假自修:自助训练(第13天)(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文本一:麦场①萧红王婆工作剩余的时间,尽是述说她无穷的命运。今夜院中一个讨厌的孩子也没有,王婆领着两个邻妇,坐在一条喂猪的槽子上,她们的故事便流水一般地在夜空里延展开。天空一些云忙走,月亮陷进云围时,云和烟样,和煤山样,快要燃烧似的。再过一会儿,月亮埋进云山,四面听不见蛙鸣;只是萤虫闪着。屋里,像是洞里,响起鼾声来,遍布了的声波旋走了满院。天边小的闪光不住地在闪合。王婆的故事对比着天空的云:“……一个孩子三岁了,我把她摔死了……那天早晨……我想一想!……是早晨,我把她坐在草堆上,我去喂牛;草堆是在房后。等我想起孩子来,我跑去抱她,我看见草堆上没有孩子;我看见草堆下有铁犁的时候,我知道,这是恶兆,偏偏孩子跌在铁犁一起,我以为她还活着呀!等我抱起来的时候……啊呀!”一条闪光裂开来,看得清王婆是一个兴奋的幽灵。全麦田,高粱地,菜圃,都在闪光下出现。妇人们被惶惑着,像是有什么冷的东西,扑向她们的脸去。闪光一过,王婆的话声又连续下去:“孩子死,不算一回事,你们以为我会暴跳着哭吧?我会嚎叫吧?起先我心也觉得发颤,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儿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都没淌下。以后麦子收成很好,麦子是我割倒的,在场上一粒一粒我把麦子拾起来,就是那年我整个秋天没有停脚,没讲闲话,像连口气也没得喘似的,冬天就来了!到冬天我和邻人比着麦粒,我的麦粒是那样大呀!到冬天我的背曲得有些厉害,在手里拿着大的麦粒。可是,邻人的孩子却长起来了!……到那时候,我好像忽然才想起我的小钟。”王婆推一推邻妇,荡一荡头:“我的孩子小名叫小钟呀!……我接连着熬苦了几夜没能睡,什么麦粒?从那时起,我连麦粒也不怎样看重了!就是如今,我也不把什么看重。那时我才二十几岁。”闪光相连起来,能言的幽灵默默坐在闪光中。邻妇互相望着,感到有些寒冷。狗在麦场张狂着咬过来,多云的夜什么也不能告诉人们。忽然来了一道闪光,大手的高大的赵三,从炕沿站起,用手掌擦着眼睛。他忽然响叫:“怕是要落雨吧!——坏啦!麦子还没打完,在场上堆着!”赵三感到养牛和种地不足,必须到城里去发展。他每日进城,他渐渐不注意麦子,他梦想着另一桩有望的事业。“老婆,怎不去看麦子?麦子一定要给水冲走呢?”赵三习惯的总以为她会坐在院心,闪光更来了!雷响,风声。一切翻动着黑夜的村庄。“我在这里呀!到草棚拿席子来,把麦子盖起来吧!”喊声在有闪光的麦场响出,声音像碰着什么似的,好像在水上响出,王婆又震动着喉咙:“快些,没有用的,睡觉睡昏啦!你是摸不到门啦!”赵三为未来的大雨所恐吓,没有同她拌嘴。高粱地像要倒折,地端的榆树吹啸起来,有点像金属的声音,闪的缘故,全庄忽然裸现,忽然又沉埋下去。全庄像是海上浮着的泡沫。邻家和距离远一点儿的邻家有孩子的哭声,大人在嚷吵,什么酱缸没有盖啦!驱赶着鸡雏啦!种麦田的人家嚷着麦子还没有打完啦!农家好比鸡笼,向着鸡笼投下火去,鸡们会翻腾着。黄狗在草堆开始做窝,用腿扒草,用嘴扯草。王婆一边颤动,一边手里拿着耙子:“该死的,麦子今天就应该打完,你进城就不见回来,麦子算是可惜啦!”早晨了,雨还没有落下。东边一道长虹悬起来;感到湿的气味的云掠过人头,东边高粱头上,太阳走在云后,那过于艳明,像红色的水晶,像红色的梦。远看高粱和小树林一般森严着;村家在早晨趁着气候的凉爽,各自在田间忙。种麦的人家,麦草堆得高涨起来了!福发家的草堆也涨过墙头。福发的女人吸起烟管。她是健壮而短小,烟管随意冒着烟;手中的耙子,不住地耙在平场。侄儿打着鞭子经行在前面的林荫,静静悄悄地他唱着寂寞的歌;她为歌声感动了!耙子快要停下来,歌声仍起在林端:“昨晨落着毛毛雨……小姑娘,披蓑衣……小姑娘……去打鱼。”(有删改)注①:节选自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在《生死场》故事中,作者描述了一些在黑土地上的女生卑微而无助的生活和死亡。文本二:

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节选自鲁迅《<生死场>序》)文本三: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女性的纤细的感觉也看到了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节选自胡风《<生死>业读后记》)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中多次将夜色中讲故事的老王婆称为“幽灵”,塑造了老王婆人性异化的形象,凸显了极富萧红个人特色的写作特点。“农家好比鸡笼,向着鸡笼投下火去,鸡们会翻腾着。”这句话深刻体现在这片土地上动物悲惨的命运与处境,卑微,无助。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通过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大雨即将到来时村庄里的忙乱景象,充分体现了鲁迅所说的“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结尾部分第二天早晨的长虹、凉爽的空气和高涨的草堆等,写出了闪电后村庄里的平静和忙碌景象,与闪电时村庄里的慌乱形成强烈反差。2.下列对文本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老王婆以两个疑问句,将人们的预想和自己的实际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一点儿”“一滴”两个数量词耐人寻味。文中连用三个“没”,生动地表现了老王婆在收获时节的忙碌辛劳,其实老王婆也正是借劳动来逃避丧子之痛。麦子的丰收,竟让一个母亲忽略了孩子的不幸,似乎感受不到一丝悲痛。因为在王婆当时的价值天平上,麦田的分量远重于人。丰收过后,当老王婆看到邻人的孩子长大时,又忽然想起自己的孩子,这说明老王婆仍然保有着基本的母性良知。3.如何理解“纤细”与“雄迈”并存的写作特点?试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分析。4.《祝福》中的祥林嫂和老王婆的故事有着相近的主题,但在叙述艺术上存在较大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其在叙述艺术上的差异。(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生活得自由而快乐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然而,如今有些人滥用了“自由”,他们将“自由”建立在了损害他人利益、破坏社会秩序、危及别人生命财产安全之上。不是吗?有的人为达到不可告人之目的,在网络上“自由”地胡说八道、造谣诽谤;有的人为图一时之快,在名胜古迹处“自由”地胡写乱画、肆意涂鸦;有的人为贪一己之好,在城市中“自由”地喂养明令禁养的犬只,以致咬伤咬死路人……显然,这些人的“自由”,违背了社会公德,甚至触犯了法律底线。在我们身边,相关的案例____①____。比如,有的游客将“到此一游”刻在埃及神庙的浮雕和湖北武当山景区石壁之上,受到了法律的惩罚。显而易见,任何____②____、损人利己的无度“自由”,都为文明社会所不容。诚然,欲使人们做到自由有“度”,就应广而告之,使人知晓其“度”。欲使人做到自由有“度”,还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其“度”。当今时代变化很快,新情况不断出现,新问题____③____。唯有使形势发展跟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才能让有关部门面对新问题有法可依,让社会大众面对新情况有法可循,也让别有用心者在严格的法律法规面前无空可钻。5.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屈原发愤而作《离骚》,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以“,”两句概括了《离骚》具有言近旨远的特点。(2)古人创作诗词好仿《诗经》以比的手法叙事抒情,如曹操在《短歌行》中就曾用“,”两句比喻贤才的求而不得,以此点明忧愁不断的原因。(3)黄河作为华夏民族的母亲河,是孕育中华文化的摇篮,更是诗人笔下的常客,请写出包含有“黄河”意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人生短暂,内心苦闷,而借酒抒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杜甫《登高》中,写诗人年老多病,独在异乡孤独惆怅,悲秋伤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表现得无比谦虚,“非曰能之,愿学焉”,他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愿意成为负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小相。自助核对1.【答案】B【解析】“这句话深刻体现在这片土地上动物悲惨的命运与处境,卑微,无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