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2025年山东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_第1页
词语解释-2025年山东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_第2页
词语解释-2025年山东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_第3页
词语解释-2025年山东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_第4页
词语解释-2025年山东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

考点1词语解释(2-4分)

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考点要求

>备考策略

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03考点突破•考向洞悉

考点词语解释

>考题回放一一真题再现,温故知新

>方法指导一一方法点拨,技巧导航

知识点一一词多义

考向分析/方法提炼

知识点二古今异义

考向分析/方法提炼

知识点三通假字

考向分析/方法提炼

知识点四词类活用

考向分析/方法提炼

知识点五文言虚词

考向分析/方法提炼

•►针对训练一一精准练习,强化技能

04分层训练•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素养•创新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考点要求

考点要求课标要求考有频次命题预测

整体上看,山东各地选择题和非选择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题占比不尽相同。但有些地区比较特殊,

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

比比如泰安卷没有选择题,而济南卷选择

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

题数量和分值远大于非选择题。非选择题

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

更能够体现学生自主阅读的真实感悟与能

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2024年

文言文阅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12卷12考力,对学生更公平,预估选择题比重较大

读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的地区,将来非选择题比重会增大。

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一些考区把古诗和文言文放在同一板

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

块内。古诗和文言文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

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

文化基础,语言、修辞、主题、思想情感

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

有相通之处,二者融合有基础,将是未来

己的情感。

的一个趋势。

>»备考策略

1.文言文阅读整体上难度提高,考查的文段容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从选材上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内外比较阅读近年一路飘红。

3.从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查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4.从题型上看,客观题的比例大幅度减少,主观题成为主要考查形式,特别是开放题备受命题者的青

睐。

本讲主要题型:

①文言文阅读词语解释填空题。

②文言文阅读比较加点字意思的异同选择题。

③文言文阅读翻译中考查重点实词、虚词。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三考法一词语解释填空——如: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考考法二比较加点字的异同-----如: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考法三文言虚词的解释——如: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L首先,平时应注意整理、归纳、积累一词多义。

5、口占、=1々”其次,对文中的一词多义要联系上下文来仔细理解,认真分析,切

知识点--■乂-一忌只碱木不见森林。

J第三,要善于进行联想迁移。

词L1.理解古今异义的关键。

语知识点二古今异义——2.认真阅读原文。

五J3.解答哪题,要学会排除法,由易到难,逐步确定。

1.培养语感,多读文言文原著和古诗词等作品

识2.积累词汇,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常用短语

点知识点三通假字一

3.注重归纳,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4.多做练习,通过做练习题和实践应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

1.名词作状语,2.名词用作动词,3.动词用作名词,4.动词的使动用法5.形容

知识点四词类活用-----

词用作名词,6.形容词用作动词,7.形容词的使动用法,8.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题干给出例句,要求从选项中找出与题干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或不同的选项;(2)选择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知识点五文言虚词—(3)翻译划线句子时虚词占有采分点;(4)词语解释填空题。

掌握中考语文八个常见虚词用法

考点突破•考向洞悉

[考点词语解释]

考题回放

(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瑾字附璘。性温恭,有器量,博涉经史,雅好属文。年十七,周文闻其名,因召拜尚书员外郎、相

府记室参军事。军书羽檄,瑾多掌之。从破沙苑,战河桥,并有功,累迁尚书右丞、吏部郎中。于时魏室

播迁,庶务草创,朝章国典,瑾并参之。时燕公于谨勋高望重,朝野所属。白文帝,言瑾学行兼修,愿与

之同姓,结为兄弟。

于谨南伐江陵,以瑾为元帅府长史。军中谋略,多出瑾焉。江陵既平,衣冠仕伍,并没为仆隶。瑾察

其才行,有片善者,辄议免之,赖瑾获济者甚众。及军还,诸将多因虏掠,大获财物。瑾一无所取,唯得

书两车,载之以归。尊白文帝曰:“唐瑾大有辎重①,悉是梁朝珍玩。”文帝初不信之,密遣使检阅之,唯

见坟籍②而已。乃叹曰:“孤知此人二十许年,明其不以利干义。向若不令检视,恐常人有投杼⑥之疑,所

以益明之耳。凡受人委任,当如此也。”

瑾性方重,有风格。退朝休假,恒着衣冠以对妻干。又好施与,家无余财,所得禄赐,常散之宗族。

甚尤贫者,又割膏腴田宇以赈之。朝野以此称之。

(节选自《周书》卷三十二,有删改)

[注]①辎重:出门携带的物资,常指军用物资。②坟籍:古代典籍。③投杼:杼,织布的梭。投杼,表

示多谤能动摇信念。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谨南伐江陵”中的“南”,与“手自笔录”中“手”的用法不同。

B.“辄议免之”与成语“浅尝辄止”中“辄”的意思相同,意为“就”。

C."或白文帝曰”中的“或”,与"或遇其叱咄”中“或”的意思不同。

D.“恒着衣冠以对妻子”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词,意为“妻子儿女”。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时魏室播迁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愿与之同姓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C.其尤贫者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D.朝野以此称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答案】

1.A2.B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翻译。A.有误。于谨南伐江陵:于谨向南讨伐江陵。南:向南,名词做状语。手自

笔录:亲自用笔抄录。手:亲自,名词做状语。二者用法相同。A项说法有误。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A.介词,表示某个时间或情况下/介词,给,对于;B.相同,都是介词,

和;C.指示代词,指那些特别贫困的人/副词,表示推测、大概、也许的意思;D.介词,因为/介词,按照;

故选Bo

参考译文:

唐瑾字附璘。唐瑾性格温和恭顺,很有度量,广泛地涉猎经籍史书,平素喜好撰写文章。十七岁时,

周文听到他的名声,于是召入任尚书员外郎、相府记室参军事。军事文书,多由唐瑾掌管。跟随攻破沙苑,

在河桥作战,都有功劳,封为姑臧县子。屡经升迁为尚书右丞、吏部郎中。当时魏室流离迁徙,各种事务

刚刚创立,朝廷章程,国家典则,唐瑾都参与制定。当时燕公于谨功高望重,为朝野所瞩目。他禀告文帝,

说唐瑾学问品行修养都好,愿意与他同姓,结拜为兄弟。

于谨向南讨伐江陵,以唐瑾为元帅府长史。军队中的谋划策略,很多都出自唐瑾。江陵己经平定,世

族、士人、兵士,一起沦没为仆人奴隶。唐瑾细察他们的才能品行,有一点可取的,就商议赦免他们,依

赖唐瑾获得救助的人很多。到大军归还,诸位将领多乘机抢劫,得到大量财物。唐瑾对钱财一无所取,只

得到两车书,载着归还。有人禀告文帝说:“唐瑾有很多包裹箱笼,全是梁朝珍宝和玩赏的物品。”文帝

本不相信,但是想了解他的实际情况,秘密派出使者检查察看,只见到古书罢了。就叹息说:“我知道这

个人来到已有二十多年,明白他不会以私利干犯道义。如果不派人查看,恐怕普通人受谣言蛊惑而猜疑,

这就是使他更加清白的方法了。凡是被人任用的人,应当这样。”

唐瑾性格端方持重,很有风度品格。退朝休假,经常穿朝服戴官帽来面对妻子儿女。又喜好施舍给予,

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所得到的俸禄赏赐,经常散发给宗族之人。对那些特别贫困的人,又割让肥沃的田

地来救济他们。他遗留给子孙的都是贫瘠的田地。朝野都因此而称许他。

方法指导

知识点一一词多义

【考向分析】

一词多义又叫多义词,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别的意义。当然,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即上下文)一个词一般只有一个意义。一词多义是文言文阅读中的考点之一,在课

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中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方法提炼】

如何应对一词多义试题?

首先,平时应注意整理、归纳、积累一词多义。

因为储存的词汇丰富了,才能在运用中熟能生巧,而做读书卡片就是一种很好的积累方法。

其次,对文中的一词多义要联系上下文来仔细理解,认真分析,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词成句,联句成篇,字、词、句、章,都处在一定的有规律的关系之中。

句在篇中和词在句中一样,都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局部要受到整体制约,构成整体的各个局部之间(词

与词、句与句、段与段)又是互相制约、互相补充、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因而我们可以参照上下文对

词义的制约和词在句中对上下文的依存关系来确定词义。

第三,要善于进行联想迁移。

中考对一词多义的考查,往往是阅读材料来自课外,而考点来自课内的,只要沉着冷静,认真回忆课

堂上所学的内容,进行知识的迁移,是能够答出来的。

知识点二古今异义

【方法提炼】

古今异义有哪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

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

2.词义缩小。某些词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缩小。

3.词义的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所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

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

4.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义发生变化的现象叫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5.形同义异。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是一个双音节词,其意义不完全一样。

解答古今异义的试题的注意点

1.理解古今异义的关键。是掌握教材中的古今异义词,因为许多省市中考对古今异义词的考查都是来

自课内的。所以,在平时一定要多读多背教材的文言文,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要背得滚瓜烂熟。如果你

平时没有注意积累它,到考场上定会束手无策。

2.认真阅读原文。特别是课外文言文,要根据试卷所提供的注释把原文读懂。然后,仔细审视被考查

的古今异义词所在的语境,调动知识储备,根据上下文意,寻求隐含的信息,推断出词义。最后,把解释

的意思代入原文,联系具体语境辨析确认。

3.解答选择题,要学会排除法,由易到难,逐步确定。

知识点三通假字

【考向分析】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

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我们在理解时,一定得找出其本

字。通假字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我们可逐课进行整理,先摘出原句,之后找出通假字,再写出本字,以便

归纳记忆。

【方法提炼】

考生常见失误分析

一是以今代古,望文生义。不少考生阅读理解差,又缺乏历史眼光和古汉语知识,解题时往往以今代

古,随意答题。“夫战,勇气也”中“夫”当作“大丈夫”解,就是证明。

二是脱离语境,断章取义。文言实词的古音通假、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等现象,没有具体语境,都无

法断定落实,如“食”在“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通“饲”作“喂养”解。可见,脱离语境去

死记硬背词语,既不科学,又难免出错。须知''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才是学好文言文的传统良方。

如何更好地学习文言文通假字?

1.培养语感:多读文言文原著和古诗词等作品,让自己对古代汉语的发音和语感更加熟悉。这样可以

更好地理解通假字的含义和用法。

2.积累词汇: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常用短语,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通假字的含义和用法。

同时也要注意积累现代汉语中与古代汉语通假字相关的词汇和短语。

3.注重归纳: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记

忆和理解这些知识点。

4.多做练习:通过做练习题和实践应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可以找到相关的习题进行练习或参加相关

的学习课程来提升自己的水平。

知识点四词类活用

【考向分析】

词类活用现象是中考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

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如“一狼洞其中”的“洞”本为名词,表示“洞穴”,

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充当谓语,表示“挖洞”。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方法提炼】

词类活用的常见类型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

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作状语,在句中起修

饰作用。如:“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中的“斗”与“蛇”。

2.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

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用法。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有时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

名词的特点。

2.动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使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

作行为,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

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如: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坚固的铠甲;锐:锐利的兵器)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有时候形容词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

形容词使动用法。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

或特征。

知识点五文言虚词

【考向分析】

结合近年中考题型看,文言虚词的考查方向明确,主要从“意义”和“用法”两个角度考查,此前考

纲中要求掌握的也就是“之”“其”“以”“于”“而”“何”6个,(之后可能会拓展考察更多哦~)目

前题型比较稳定,常见的题型有:(1)题干给出例句,要求从选项中找出与题干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或不同的选项;(2)选择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3)翻译划线句子时虚词占有采

分点;(4)词语解释填空题。

【方法提炼】

中考语文八个常见虚词用法总结

一、之

1.代词: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可以代人、物、事,可译为“他(们)、它(们)、这件事”;指示

代词常见用“这、这样”。

2.助词:

①结构助词:的(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例句:妾妇之道也(《富贵不能》)

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句:予独爱莲芝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助词.起补充音节和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义;例句: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军细柳》)

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句:何陋之有?《陋室铭》

3.动词:“去、往、至。例句:往之女家(《富贵不能淫》)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而

连词:①表修饰,可不译;例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②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也可不译;例句: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③表转折,“但是、可是、去1...”;例句: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④表并列,可译为“和”或不译;例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⑤表因果,“因而”。例句: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

三、以

1.介词:

①表所用的工具、方法等,可译为“用、拿……”;例句: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北冥有鱼》)

②介词,把;例句:投以骨(《狼》)

③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按照、凭、凭借、因为……”;

例句: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宾有鱼》)以:凭借。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以:因为。

2.连词:

①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例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表修饰,相当于连词“而”;例句:卷石底以出(《小石漳记》)

3.动词:

认为、以为、觉得。例句: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四、其

1.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们)/他(们)的,它(们)/它(们)的”;例句: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例句: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代词,那

代词,可译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代词,其中的。

2.语气助词:

加强反问诘问、揣测、祈使等语气;例句: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3.连词:

表选择。例句: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其:或者,还是。

4.名词:

其中。例句: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五、为

1.动词:

读(wei)①可译为“成为、担任、当、修筑、认为、叫作、作为、做、雕刻、接受……”;

例句: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周亚夫军细柳》)动词,做、担任。

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动词,雕刻。

②判断动词“是”例句: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判断动词,是。

2.介词:

读(w©i)①可译为“替、给、为了、在、因为、对……;

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介词,对,向。

②读(w6i)表被动,有时和“所”连用,可译为“被”。例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名词:

心理活动、表现。例句: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两种心情)

六、于

介词: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从、至;

例句: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介词,从。

②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给、对于……;

例句:朱宋君令人同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介词,向。

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介词,对,对于。

③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胜过”;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介词,比。

七、者

1.代词:

用在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后,相当……的人(事),--的东西,--的事情,-一的样子等等。例

句:同予者何人(《爱莲说》)代词,相当于....的人。

2.助词:

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有时和“也”一起表判断;

例句: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助词,和“也”一起表判断。

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可译为:……的原因,……的条件等。

例句:然而不胜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代词.....的原因。

北山愚公者(《愚公移山》)助词,用于主语后,引出因、解释等。

八、所

①名词:

处所,地方,位置,适宜,适当的处所或位置;例句:优劣得所(《出师表》)位置

②代词:

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代指人、事物或处所;

例句: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十二章)代指事物。

问所从来。(《桃花源记》)代指人。

③……的原因。例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

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

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丙】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

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听之信之,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蹴尔而与之蹴:

(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

(3)一鼓作气,再而衰再: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呼尔而与之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唐雎不辱使命》)

B.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战于长勺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D.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余则堀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三篇文章都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选文内容,各举一例并说明其作用。

分层训练•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A

(2024•山东泰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侠,河东解①人也,除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民如子,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吏民衰不怀之。

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又有丁三十人,

供郡守役使,侠亦不以人私,并收庸直②,为官小马。岁月既积,马遂成群。去职之日,一无所取。民歌之

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侠尝与诸牧守④俱谒太祖久太祖命侠别立,谓诸

牧守日:“裴侠清慎奉公为天下之最今众中如有侠者可与之俱立。“众皆默然,无敢应者。太祖乃厚赐侠。

朝野叹服,号为“独立君”。

(节选自令狐德菜《周书》,有删改)

【注】①河东解:即河东解县,今山西境内。②庸直:指劳务收入。③贞惠:指廉洁。④牧守:州与郡的

长官。⑤太祖:指北周开国皇帝宇文觉之父宇文泰。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3处。

裴侠清慎奉公为天下之最今众中如有侠者可与之俱立。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吏民莫不怀之莫:

(2)为官市马市:

去职之日去:

(4)谓诸牧守日谓: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侠躬履俭素,爱民如子,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

(2)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

4.太祖令裴侠“别立”,意在为百官树立为官楷模,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原因。

(2024•山东泰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

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天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橘倾楫摧,薄暮

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展予作文以记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展

B.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D.基喜洋洋者矣不得志,独行茶道

6.下列句子全都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②衔远山,吞长江③日星隐曜,山岳潜形④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⑤浮光跃金,静影沉璧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

A.②③⑤⑦B.①②③⑤C.①④⑤⑦D.③④⑥⑦

7.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A.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B.我尝试探求古代迁客骚人的内心世界,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C.我曾经求证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人或许不同于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D.我尝试求证古代迁客骚人的内心世界,或许有人会不认同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约,为重修岳阳楼所作的记。内容上,略写楼,详写湖;写法上,概括写

景,重在言志抒情。这也开启了宋代写景散文偏于议论的风气。

B.范仲淹借写楼记之机,规劝滕子京在现实世界中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作者看来,感物而动,

是常人之情;不为物动,是“仁人”情怀。

C.选文语言极具文采。记叙多用散句,写景多用偶句。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

合。富集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语言具有音韵之美。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

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

〈能力•提升A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小题。

【甲】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

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

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成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

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

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

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

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铜鹿。战少利,陈

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

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②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

冠诸侯。诸侯军救银鹿卞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

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

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庐舍:房屋,住宅,此指行军帐篷之类。②涉间:秦末将军。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等死,死国可乎公筝遇雨

B.吴广以为名虽然,受地于先王

C.遣当阳君、蒲将军净卒二万渡河乃令符离人葛婴猫兵徇新以东

D.诸侯皆展焉忠之后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辍耕本垄上王书蔽甚矣

B.佣者笑画应曰望之蔚然加深秀者

C.扶苏以数谏故不以物喜

D.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久而乃和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12.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C.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3.甲乙两文中的陈涉、项羽都没能统一天下,司马迁为什么要把他们分别列入《史记》的“世家”和“本

纪”?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富贵不能淫》)

【乙】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己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毂弓弩,

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

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

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岂不跳大丈夫哉()

(2)往之女家()

(3)已而之细柳军()

(4)居无四()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丈夫之冠也甚矣,汝之不惠

B.上自劳军自三峡七百里中

C.天子为动号为张楚

D.成礼西去然后知生于忧患耐死于安乐也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17.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直接反驳景春的观点,表达出对张仪、公孙衍的不屑。

B.甲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与古代读书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理想

一致。

C.乙文虚构了周亚夫这一人物,并以生动的故事将“真将军”的形象立体展现出来。

D.乙文运用了正、侧面描写和对比等写法。

18.按甲文中孟子的标准,乙文中的周亚夫能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简述理由。

<素养•创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游福山记

[清]涂瑞

吾邑佳山水以福山为最,距城南四十里,延袤绵亘,若屏障然。

初入谷四山交崎涧水环流循涧至寺门①。一路松阴交翠,飞流溅沫,境幽矣,未旷也;由寺门至语石

岩,望城市一面如指掌,旷矣,犹未大也;是时仰企箫峰②,尚在天际,乃命樵夫数人伐山开道,支第©冒

险至草堂故址。环坐基下,流连不忍去。起视前途,径益隐仄,从者皆有退志,予褰裳而前,直跻其巅,

徘徊四望,一目千里。于是从游诸子相顾乐甚。

乃别寻樵径,纤道返寺。寺僧为予言:兹山峰最高者为箫曲洞,最邃者为雁腋石,最奇者为玉笋窝、

一线天,岩最险者为梅花岩,泉最香冽者为语石泉。诸境皆在语石以上。顾近数年来,荆榛道塞,游人强

半语石而止,过此能搜一二岩洞者难矣。

相与一笑而别归,/谓第野©。筑野曰:“顾天下美境,非险艰无由得。而履险艰者非强有力或且垂

成自止。斯游足以鉴矣。”予退而为之记。

(有删节)

[注]①寺门:指福山寺门。②箫峰:福山主峰。③支筑(qiong):拄着拐杖。④筑野:作者涂瑞族兄涂登,

号筑野。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环坐其下”与《马说》中“其真无马邪”,两个“其”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B.“径益险仄”与《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的“险”,均译为“险峻”。

C.“于是从游诸子相顾乐甚”与“三顾茅庐”的“顾”,两者都是“看”的意思。

D.“以语筑野”即“以之语筑野”,与《陋室铭》“何陋之有”句式相同。

2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F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介绍了福山在家乡美景中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以及它的山势特点。

B.第二段按照游踪呈现了游览福山的过程,描写景物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感受。

C.回到寺中,寺僧向作者介绍景色之“最”,作者为没能看到最美的景色而深感遗憾。

D.同为游记,《小石潭记》绘景摹物细腻逼真,而本文重在“记游”,写景较为简练。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答题卡上。

初A入谷B四山C交峙D涧水E环流F循涧G至寺门

2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别寻樵径,纤道返寺。

23.文末筑野说,得观天下美境,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克服艰难险阻,否则会功败垂成。文中哪些内容能

体现这一说法,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

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

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

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

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