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单元检测】(B卷•能力提升练)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
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
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
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
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
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小文在“劳动之美”环节中拟写了一段过渡语,其中有些字词拿不准,请帮他判断。
世间百态,劳动最美。每一位在各自岗位上勇挑重担、淳朴谦卑的奋斗者都有光芒照
亮世界。为科学发展和文明进步而li尽心血、至死不懈的科学家,在战场上刚强坚切、奋不
顾身的将士们,还有每一个向善务实、用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光亮的平凡人。也许他们的
事迹等为人知,也许很多人认为他们的工作微不足dAo,但是只要把真诚和善意注入工作和
生活,就是汇成人间英好的一道光。
(1)语段中三个加点字怎么读?请帮他作出选择。()
A.sunrenxianB.xunrenxian
C.xunrenxianD.sunrenxian
(2)语段中两处拼音分别对应哪个字?请工整书写。
li__尽心血微不足dao___
2.某中学在学校开展以“我爱祖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1)下面是七(1)班同学展示的自己搜集的材料。请你根据从材料中获得的启示,为如何传
播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出一条建议。
材料:
试卷第1页,共8页
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是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动漫作品,放在视频分享网站B
站后引发很多年轻人的追捧,其中的经典台词“每一个兔子都有大国梦''不胫而走。“幸福并
感激着”“此生无悔入华夏”“厉害了我的国”……弹幕上“泪目”刷屏。凭借弹幕这种看似“众声
喧哗”的方式,青年人在网络上大声表达正能量。
(2)在开展活动时,有同学准备了以下三幅图片作为活动的备选背景图,请你帮他选择一张
图片来烘托活动主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
•
龙
蛇
虢A
拘y
"播
AB
C
3.请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
诗歌用文字为我们打造了一场视听盛宴。看木兰“,”(《木兰诗》),远
行万里,投身战事,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听王维“,”(《竹里馆》),
隐居竹林,伴乐长吟,清幽宁静;听“,”(《春夜洛城闻笛》)悠扬渺
远,全城幽咽;听“,"(《逢入京使》)偶遇使者,传口信,报平安。
二、阅读(共50分)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客中初夏①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①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退居洛阳,潜心编撰《资治通鉴》。此诗便是当时所作。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试卷第2页,共8页
A.这是一首夏日即景诗。诗人抓住初夏特有的天气特征和景物,远景近景相结合,生动形
象地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快的夏日图景。
B.“四月清和雨乍晴”一句点明了时正初夏,雨后乍晴,四月的天气清和、明朗。这为整首
诗营造了一个宁静、和暖的氛围。
C.“南山当户转分明”一句紧承“雨乍晴”,写南山近景。诗人的住宅正对着南山,烟雨迷蒙
中望之,唯有一个模糊的轮廓;如今雨过天晴,再望之,才觉清晰明朗。
D.后两句“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诗人想要表达的是:“我”不学那随风飞扬、
摇摆不定的柳絮,“我”的一片忠贞爱国之心就如同那向日的葵花,永远不会改变。
5.结合本诗三、四句,说说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感情的。
(二)文言文阅读
【甲】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日:“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日:“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日:“尔
安敢轻吾射!"翁日:“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日:“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卖蒜叟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埸。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
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日:“叟能如是
乎?”叟日:“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目:“垂
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
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目:“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
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
姓氏。
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康肃笑而遵之
(2)旁腕而揶揄之
试卷第3页,共8页
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徐以杓酌油沥之以拳打砖墙
B.康肃笑而遣之老人鼓腹纵之
C.血钱不湿老人徐徐负蒜画归
D.乃取一葫芦置于地杨故取势于十步外
8.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10.甲乙两文通过故事阐述道理,你从这两个故事中获得什么不同启示?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奇的丝瓜
季羡林
①今年春天,孩子们在房前空地上,斩草挖土,开辟出来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
周围用竹竿扎了一个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下面随意种
上了几颗扁豆和两颗丝瓜。土壤并不肥沃,虽然也铺上了一层河泥,但估计不会起很大的作
用,大家不过是玩玩而已。
②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长大。这当然增加了我们的兴趣。
但是我们也并没有过高的期望。我自己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
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和亚运会招展的彩旗,顾而乐之,只不过顺便看一看丝
瓜罢了。
③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
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
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决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
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多能在一夜
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的墙上,
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穷活力与生机。
试卷第4页,共8页
④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的提高。每天早晨看丝瓜成了我的主要
任务,爬小山反而成为次要的了。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
很远、很远……
⑤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
越长越长,越长越长,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
点,直挺挺的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A我真替它担心,生怕他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
地从楼上坠下来落到地上。
⑥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
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一位一百零二岁的老太太的窗外窗台上,却长出来两个瓜。
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
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B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
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
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⑦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
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地悬在那里。C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
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瓜也坠了下来,一起坠到地
上,落叶归根,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⑧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
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份量都没有;上面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
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
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再退几步抬头看时,却看到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躺在抗震加
固时筑上的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
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凸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的,
决不会有人把瓜摆平的。
⑨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像达摩老祖一样,面壁参禅,我仿佛觉得这颗
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
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让
悬垒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我上面谈到的现象。但是,如
果真是这样的话,又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
动呢?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未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左考虑,右考虑:
试卷第5页,共8页
越考虑越糊涂。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
绿叶上照样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
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1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课文作者抓住“神奇”,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是展现丝瓜的生长过程,一是展现作者
心灵感受的轨迹,两条线索交错进行。
B.丝瓜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么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
是因为藤太细了。
C.第⑥段“发疯似的猛长”生动地写出了丝瓜生长迅速,也流露出作者的惊叹之情。
D.“我”认为丝瓜神奇是觉得它仿佛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
1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
这样细的一根秧章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
又肥又绿。
(2)请从修蒋手港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
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
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1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⑨段画线句“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的理解。
14.文章⑤⑥⑦段中ABC三处出现了“担心”,结合全文分析分别担心什么?这样写有何好
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梨花风起正清明
丁立梅
①祖母走后,祖父对家门口的两棵梨树,特别地上心起来,有事没事,他爱绕着它们
转,给它们松土、剪枝、施肥、捉虫子,对着它们喃喃说话。
②这两棵梨树,一棵结苹果梨,又甜又脆,水分极多。一棵结木梨,口感稍逊一些,
得等长熟了才能吃,我们总是等不得熟,就偷偷摘下来吃,吃得满嘴都是渣渣,不喜,全扔
To被祖母用苕帚追着打。“败家子啊,糟蹋啊,响雷要打头的啊!”祖母踩着小脚骂。
③我打小就熟悉这两棵梨树。它们生长在那里,从来不曾挪过窝。那年,我家老房子
试卷第6页,共8页
要推掉重建,父亲想挖掉它们,祖母没让,说要给我们留口吃的。结果,两棵梨树还是两棵
梨树,只是越长越高、越长越粗了。中学毕业时,我约同学去我家玩,是这么叮嘱他们的,
我家就是门口长着两棵梨树的那一家啊,两棵梨树俨然成了我家的象征。
④我家穷,但两棵梨树,很为我们赚回一些自尊。不消说果实成熟时,逗引得村里孩
子没日没夜地围着它们转,单单是清明前后,它们一头一身的洁白,如瑶池仙子落凡尘,就
足够吸入眼球。我们玩耍,掐菜花,掐桃花,掐蚕豆花,掐茶菜花,却从来不掐梨花,梨花
白得太圣洁了,真正是“雪作肌肤玉作容”的,连小孩也懂得敬畏。只是语气里,却有着霸道,
我家还有梨花的。——我家的!多骄傲。
⑤祖母会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那是要烧给婆老太的。她一边叠纸钱,一边仰
头看向梨树,嘴里念叨,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婆老太可有的吃了。婆老
太是在我五岁那年过世的。过世前,她要吃梨,父亲跑遍了整条老街,也没找到梨,后来,
我家屋前就多出两棵梨树来,是祖母用一只银镯换回栽下的。每年,梨子成熟时,祖母都挑
树上最好的梨,给婆老太供上,我们再馋,也不去动婆老太的梨。
⑥我有个头疼脑热的,祖母会拿三根筷子放水碗里,嘴里念念有词。等筷子在水碗里
终于站起来,祖母会很开心地说,没事了,是你婆老太疼你,摸了你一下。然后,就给婆老
太叠些纸钱烧去,说来也怪,隔日,我准又活蹦乱跳了。
⑦那时,对另一个世界,我是深信不疑的。觉得婆老太就在那个世界活着,缝补浆洗,
一如生前,有空了,她会跑来看看我,摸摸我的头,这么想着,并不害怕。特别是梨花风起,
清明上坟,更是当作欢喜事来做的。坟在菜花地里,被一波一波的菜花托着,天空明朗,风
送花香,我们兄妹几个,应付式地在坟前磕两个头,就跑开去了,嬉戏打闹着,扎了风筝,
在田度道上放,那风筝,也不过是块破塑料纸罢了;被纳鞋绳牵着,飘飘摇摇上了天,我们
仰头望去,那破塑料纸,竟也美得如大鸟。
⑥祖母走后,换成祖父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祖父手脚不利索了,他慢慢叠着,
一边仰头望向梨树。说,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奶奶肯定会欢喜的,语气
酷似祖母生前。
⑨我怔一怔,坐他身边,轻轻拍拍他的手背。我清楚地知道,有种消失,我无能为力。
祖父突然又说,你奶奶托梦给我,她在那边打纸牌,输了,缺钱呢,我听得惊异,因为夜里
我也做了同样的梦,梦见祖母笑嘻嘻地说,我每天都打纸牌呀。我信,亲人之间,定有种神
秘通道相连着,只是我们惘然无知。
⑩祖母走后三年,祖父也跟着去了。他们在梨花风起时,合葬到一起。他们躺在故土
试卷第7页,共8页
的怀抱中,再不分离。
15.第⑤段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分析。
16.根据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败家子啊,糟蹋啊,响雷要打头的啊!”祖母踩着小脚骂。(人物描写角度)
(2)它们一头一身的洁白,如瑶池仙子落凡尘,就足够吸入眼球。(修辞角度)
17.文中的梨树意蕴丰富,寄托了作者浓厚的情感,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18.文章以诗句“梨花风起正清明”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四)整本书阅读
19.根据阅读的名著完成下列小题。
(1)读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骆驼祥子》,指出A、B两处的人物是谁。
心里有数儿。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有祥子
在这儿,先不提别的,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净净。,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
祥子老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别的车夫,因为受尽苦楚,说话总是横着来;她一点不怕他
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所以,都留给祥子听。A.B.
(2)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曾说:“老舍的作品,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美与丑。”请
仿照示例,从《骆驼祥子》一书中再选择一位人物作介绍。
示例:小福子牺牲自己,承担养活全家的重任——她很无私。
三、作文(共50分)
20.有人说,生活是一次次的相遇,是一场场的别离。其实在成长的路上,总有些东
西一直陪伴着你,支撑着你,给你启迪,给你鼓励;也许是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眼
神;也许是一束温暖的阳光,一棵无名的小草……
请以“一一直都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
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①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④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试卷第8页,共8页
1-(1)C
⑵沥道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
谦逊(qi&nx€in):谦虚、不浮夸,不自大或不虚夸。
坚韧(jianren):坚固而柔韧,不易折断。
鲜为人知(xianweirenzhT):很少有人知道。
故选C。
(2)本题考查字形。
沥尽心血Clijinxlnxue):付出了全部精力。
微不足道(wei3ziidAo):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2.(1)示例:可以利用轻松活泼的方式,传播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⑵示例一:图A。长城是我国伟大的标志性建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以长城这幅图片为
背景,能表达我们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与歌颂之情,很好地烘托活动主题。
示例二:图B。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是汉字的源头,代表祖国的语言
文字和历史文化。以甲骨文这幅图片为背景,能表达我们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与歌颂之情,很
好地烘托活动主题。
示例三:图C。“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为之努力为之奋斗。以“中
国梦”这幅图片为背景,能表达我们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与歌颂之情,很好地烘托活动主题。
【详解】(1)本题考查意见和建议。
首先分析并概括材料,总结从其中获得的启示,然后据此针对如何“传播和弘扬爱国主义精
神”提出合理性的建议即可。材料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有:①运用新颖的形式。以动漫这种年
轻人喜爱的形式来呈现爱国主义题材,能更好地吸引他们的关注和兴趣;②引发情感共鸣。
作品中的经典台词和情节能让年轻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感受到爱国主义的力量;③借
助网络互动。弹幕等网络互动方式能让年轻人积极参与表达,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和认同感;
④传播正能量。通过积极向上的内容,让年轻人在网络环境中感受到正能量,自觉传播和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示例1.运用新颖的形式,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活动,如组织爱国主义方面的专题演讲会、讨论
会、辩论会,经常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爱国主义动漫、电影等。
示例2.利用网络互动,通过情感交流,让年轻人积极参与表达,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
(2)本题考查理解和表达能力。
答案第1页,共10页
首先明确指出选择哪一幅图片。结合所选图片的特点和与“我爱祖国”主题的相关性,具体阐
述其能够烘托活动主题的原因。可以从图片所代表的意义、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
示例1.图A“长城”。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建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它代表着坚韧、
力量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选择长城作为背景图,能
够直观地展现出祖国的壮丽山河和悠久历史,激发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与“我爱祖国”
的主题相契合。
示例2.图B“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古老文字的代表,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它体现了中
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以甲骨文为背景图,能够引导同学们追溯历史,感受祖国
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表达我们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与歌颂之情。
示例3.图片C“中国梦”。“中国梦”展现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追求。它能激发同学们的爱国
热情和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决心,使活动更具时代感和使命感,从而表达我们对伟大
祖国的赞美与歌颂之情。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谁家玉笛暗飞
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赴戎机、度、幽篁、啸、洛。
4.C5.示例:诗人托物言志,有意选择“柳絮”“葵花”作对比,他的情感是巧借当前景
色,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的,这就比直抒胸臆更耐人寻味。本诗三、四句表明诗人不愿做随
风摇摆的柳絮,而要做永远向着太阳的葵花,由此可见诗人对君王、对国家的赤胆忠心。
【解析】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有误,“南山当户转分明”意思是: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诗人的住宅正对着南山,
烟雨迷蒙中望之,唯有一个模糊的轮廓;如今雨过天晴,再望之,才觉清晰明朗。写的是南
山远景,而非近景;
故选C。
5.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意思是: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
阳开放。诗人有意选择“柳絮”,“葵花”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雨之中
我不会像称为“水性杨花”的败絮,我要做“永远向日”的葵花!可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借当前景色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对君王、对国家的赤胆忠心。
6.(1)打发(2)斜着眼睛看7.C8.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
9.(1)(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答案第2页,共10页
(2)老人慢慢地背起蒜回家,最终不肯告诉别人自己的姓名。10.示例:甲文以卖油
翁熟练的酌油技艺告诉我们熟能生巧的道理。乙文以卖蒜老人有神奇的能力告诉我们天外有
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也可说明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解析】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1)句意: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遣:打发。
(2)句意:在一旁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睨:斜着眼睛看。
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A.都是介词,用;
B.都是代词,他;
C.表转折的连词,去上但是/表顺承的连词,可不译;
D.都是介词,在;
故选C。
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结合“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分析,“垂死之年”是时间词,名词作动词,“将
死”,句子省略了主语“我”,故在“年”后断句;“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是动宾词组,“能以一
死”“成君之名”都是动宾短语,且是连续的动作,不能中断,故在“名”后断句;再结合句意“我
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用我的性命成全你的名声,死了也没什么可怨恨的”可断句为:
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
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一定要回到语境当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句中注意重点词语“发矢(射出的箭),十中八九(十支能中八九支),但(只是),颔
(点头)”要理解正确;
(2)句中注意重点词语“徐徐(慢慢),负(背),卒(最终)”要理解正确。
10.本题考查感悟启示。
结合【甲】文“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乃取一
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
手熟尔'”可知,文章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
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
结合【乙】文“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杨大怒,招叟至
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老人自缚
答案第3页,共10页
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
日”“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可知,杨二精通拳术,轻视卖蒜的老人,与老人比试拳脚,
最终落败哀求;杨二恃技骄横,轻视别人,最终自讨苦吃。据此得出启示:我们一个人就算
有一技之长,也要谦虚,不能骄傲自满,因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
一个人再有本事,也不能妄自尊大、目中无人。结合内容,围绕着“熟能生巧”“为人要谦虚,
不可骄傲自大”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甲文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下功夫、勤学苦练,时间长了、经验到了自然而
然的就会把事情做好。从乙文中老人的表现可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为人千万不能狂妄,
不能自高自大。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
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
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
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
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
却没有沾湿铜钱。于是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
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乙】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当他在演武场传授枪棒时,来围观的人
非常多,像一堵墙一样。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不停地咳嗽,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
笑他。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成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
后轻视地对老人说:“老头你能够像我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墙壁,却不能打
人。”杨二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怨恨我。老人笑着说:“我
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用我的性命成全你的名声,死了也没什么可怨恨的!老人把自己
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因此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他)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
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错了。
原来当杨二想拔出拳头,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
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背着他的
蒜走了,始终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答案第4页,共10页
11.B12.(1)竟是竟然、出乎意料的意思,生动的写出了丝瓜秧一夜之间把丝瓜叶供
养的又肥又绿,让作者感到惊讶,表达了对丝瓜神奇和旺盛生命里的赞美。
(2)示例一:运用比喻,把丝瓜比作绿色牛角,生动写出了长得粗大弯曲的特点,表达了
作者对丝瓜神奇旺盛的赞美。
示例二:运用拟人,把丝瓜人格化,生动写出了丝瓜把自己的躯体放在窗台上,表达了作者
对丝瓜神奇旺盛的赞美。13.这是一个奇迹在文中指的是“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
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
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这句话表达了对丝瓜
的神奇的惊讶和赞美。同时收束全文,升华主旨。14.A处是担心丝瓜经不住这一份重
量,会整个坠落地上。B处是担心那一根细秧无法承担五六斤重的丝瓜。C处是担心悬在空
中早晚会下坠。这里运用心理描写,通过自己的担心从反面衬托了丝瓜的神奇。使叙述曲折
生动,突出了对丝瓜的“神奇”的赞美。
【解析】1L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B.“是因为藤太细了”有误。结合第③段“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
处。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
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
尺,决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
到“,可知丝瓜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么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
肥又绿,是因为丝瓜的神奇和旺盛生命力。故选B。
1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1)要求从加点词的表达效果角度赏析。赏析时要先解词,“竟”的本义,有“出乎意料”“令
人吃惊”之意,然后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结合
第④段“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的提高”及句中“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
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可知“竟”生动的写出了丝瓜秧
一夜之间把丝瓜叶供养的又肥又绿,让作者感到惊讶,表达了对丝瓜神奇和旺盛生命力的赞
美。
(2)要求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从“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活像两个粗大变弯的绿色
牛角”,可以看出运用了拟人、比喻修辞,把把丝瓜人格化,比作绿色牛角,结合句中“活像
两个粗大变弯的绿色牛角”,可以看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得粗大弯曲的特点,结合第⑥段
“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可知表达了作者对丝瓜神奇旺盛生命力的赞美。
答案第5页,共10页
1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第⑨段“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像达摩老祖一样,面壁参禅,我仿佛觉得
这颗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
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
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可知这是一个“奇迹”在文中指的是“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
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
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结合第⑨段“如果不是这
样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我上面谈到的现象。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又实在令人难
以置信”,可以看出这句话表达了对丝瓜的神奇的惊讶和赞美。同时收束全文,升华主旨。
1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
结合第⑤段“瓜越长越长,越长越长,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
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的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替它担心,生怕他经不住这一
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下来落到地上”,可知A处是担心丝瓜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
个坠落地上;
结合第⑥段“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可知B处
是担心那一根细秧无法承担五六斤重的丝瓜;
结合第⑦段“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
的两个瓜也坠了下来,一起坠到地上,落叶归根,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可知C处是担
心瓜悬在空中早晚会下坠;
作用:从“担心”,可知这里运用了心理描写,结合第⑥段“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
是多余的”“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第⑧段“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
迹”,可知通过自己的担心从反面衬托了丝瓜的神奇。使叙述曲折生动,突出了对丝瓜的“神
奇”的赞美。
15.插叙交代两棵梨树的来历,为下文回忆与梨树相关的事件作铺垫。16.(1)动作描
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祖母对“我们”糟蹋还没成熟的木梨时,生气的情态,体现了
祖母对梨树的爱惜之情。(2)比喻,把花期的梨树比作落入凡尘的“瑶池仙子”,生动形象的
写出了梨树开花时的洁白、脱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梨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7.①
两株梨树和满树梨花,在作者眼里是亲情和爱的象征;②“梨花风起”是“我”童年美好的记忆,
蕴含着“我”对童年的怀念;③梨树寄托了“我”对祖母、祖父的深切怀念。18.①运用
诗句,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梨花风起”在文中多次出现,是文
答案第6页,共10页
章的线索,具有贯穿全文的作用;③点明了清明的节气,含蓄地表达了怀念亲人的主题。
【解析】15.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结合第⑤段“祖母会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那是要
烧给婆老太的。她一边叠纸钱,一边仰头看向梨树,嘴里念叨,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
不少梨了,你婆老太可有的吃了。婆老太是在我五岁那年过世的。过世前,她要吃梨,父亲
跑遍了整条老街,也没找到梨,后来,我家屋前就多出两棵梨树来,是祖母用一只银镯换回
栽下的。每年,梨子成熟时,祖母都挑树上最好的梨,给婆老太供上,我们再馋,也不去动
婆老太的梨”的内容可知,该段中“过世前,她要吃梨,父亲跑遍了整条老街,也没找到梨,
后来,我家屋前就多出两棵梨树来,是祖母用一只银镯换回栽下“插叙交代两棵梨树的来历,
为下文回忆与梨树相关的事件作铺垫。
16.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祖母用苕帚追着打”“跺着小脚骂”是对祖母进行的动作描写,“败家子啊,糟蹋啊,响
雷要打头的啊”是对祖母进行的语言描写,生动的人物描写表现了祖母对我们糟蹋没有成熟
的梨非常生气的情态,进而表现了祖母爱惜梨树以及对婆老太的怀念。
(2)从“它们一头一身的洁白,如瑶池仙子落凡尘”可以看出,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手法,把开满洁白梨花的梨树比作“瑶池仙子落凡尘”,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梨树开花后的圣洁
与美丽,表现了“我”对梨树发自肺腑的喜爱之情和真挚的歌颂、赞美。
17.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根据第⑧段中“祖母走后,换成祖父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祖父手脚不利索了,他慢慢
叠着,边仰头望向梨树,说,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奶奶肯定会欢喜的。
语气酷似祖母生前”可知,梨树寄托了祖父对祖母的深切怀念;
根据第③段中“我打小就熟悉这两棵梨树。它们生长在那里,从来不曾挪过窝。那年,我家
老房子要推掉重建,父亲想挖掉它们,祖母没让,说要给我们留口吃的“可知,梨树寄托了
祖母对“我”的疼爱;
根据第⑤段中“祖母会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那是要烧给婆老太的。她边叠纸钱,一
边仰头看向梨树,嘴里念叨,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婆老太可有得吃了。
婆老太是在我五岁那年过世的。过世前,她要吃梨,父亲跑遍了整条老街,也没找到梨。后
来,我家屋前就多出两棵梨树来,是祖母用一只银镯换回栽下的。每年,梨子成熟时,祖母
都挑树上最好的梨,给婆老太供上”可知,梨树曾记载着祖母对婆老太孝顺的故事,和祖母
对婆老太的深切怀念;
根据第④段中“家穷,但两棵梨树,很为我们赚回些自尊。不消说果实成熟时,逗引得村里
答案第7页,共10页
孩子没日没夜地围着它们转。单单是清明前后,它们一头一身的洁白,如瑶池仙子落凡尘,
就足够吸入眼球”“只是语气里,却有着霸道,我家还有梨花的。我家的!多骄傲”可知,“梨
花风起”曾给“我”家带来自尊,也给“我”童年留下美好的记忆,因此蕴含着“我”对童年的怀
念;
根据第⑩段中“祖母走后三年,祖父也跟着去了。他们在梨花风起时,合葬到一起。他们躺
在故土的怀抱中,再不分离”可知,梨树寄托了“我”对祖母、祖父的深切怀念;纵观全文,
无论是祖母对婆老太的怀念还是我们对祖父母的怀念以及作者对童年的怀念,都与梨树有着
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梨树和满树梨花成了绵绵不断的亲情和爱的象征。
18.本题考查标题的妙处。
本文讲述了作者家门前两棵梨树的故事,以及它们与作者家族成员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文
章通过描述祖母和祖父对梨树的照顾、梨树带来的欢乐与回忆、以及清明时节的祭祀活动,
展现了梨树在作者家庭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梨树不仅是家族成员的骄傲和自尊的象征,
也承载着祖母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家人的关爱。在祖母去世后,祖父继续照顾梨树,并在
梨花盛开时怀念祖母,表达了家族成员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和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最终,
祖父也随祖母而去,他们在梨花风起时合葬,象征着家族成员之间永不分离的情感。
结构上,文章围绕“梨花”展开,题目“梨花风起正清明”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表达上,
“梨花风起正清明”是一句诗,充满诗意,给人丰富的联想空间,以诗句作为题目,典雅,吸
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了怀念婆老太,祖母用一只银镯换来梨树苗,从此门前梨树成为家里
的骄傲,祖母走后,祖父照顾梨树,怀念祖母,最后两人在梨花风起的清明合葬到一起,所
以本题目含蓄地表现了怀念亲人这一主题。
19.(1)刘四爷虎妞
(2)示例:①孙侦探敲诈祥子积攒已久准备买车的钱——他阴险狡诈。
②祥子在烈日下辛苦拉车,用自己的劳动挣取三年的钱买车一他勤劳朴实。
【详解】(1)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
“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这是刘四爷的想法,
刘四爷是小说的女主人公虎妞的父亲,人和车厂的老板,他爱钱如命,祥子在他的车场拉车,
给他交份儿钱还能帮他干活,所以他才愿意让祥子在厂子里。故A为刘四爷。“更喜欢这个
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用心听着,不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度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练习题【真题汇编】附答案详解
- 2025年自考专业(汉语言文学)模拟题库及完整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租赁合同-地下停车位租赁合同2篇
- 无人机资格证经典例题含完整答案详解【必刷】
- 自考专业(计算机网络)模拟试题附参考答案详解【模拟题】
- 2024-2025学年冶金工业技能鉴定每日一练试卷含答案详解【培优】
- 2025邮政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每日一练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3年度银行岗位高分题库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4年注册电气工程师能力检测试卷含完整答案详解【必刷】
- 2024自考专业(建筑工程)考试黑钻押题含答案详解(综合卷)
- 《离散余弦变换》课件
- 万科万科-企业文化手册
- 会诊记录本完整版本
- 《鳞状上皮内病变》课件
- 《供应商开发》课件
- 扫黄打非宣传活动记录
- 污水处理设施运维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动漫欣赏课课件-低年级
- 短视频手机拍摄与剪辑
- 普通话课件(完整版)
- 2023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英语答题卡A4版word版可以编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