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碱的通性探究题专题练
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备考
一、科学探究题
1.中和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反应,某小组以“探究中和反应”为主题展开研究性学习。
【任务一】中和反应的应用
(1)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过程中参与反应的离子是―(填化学符
号)
【任务二】探究酸和碱之间能否反应
通过pH传感器完成以下实验:向40mL质量分数为0.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测定溶
液的pH随滴入稀盐酸体积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溶
12一'
液
的\
10、
PH值
8
B
6
4
2\.C
0246810121416
加入稀盐酸的体积/mL
图1
(2)如图1,向A点对应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酥溶液,溶液呈____色。
(3)由图1得出酸和碱之间发生了反应的依据是—o
【任务三】探究中和反应过程中的异常现象
(4)小组同学进行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酗溶液,溶液变为
红色,一段时间后,未等滴加稀盐酸便发现溶液红色褪去,同学们认为溶液红色根去可能和NaOH溶
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有关。为了进一步探究NaOH溶液的浓度对实验的影响,取等体积、不同浓度的
NaOH溶液,分别滴入5滴0.5%酚酰溶液,观察现象。得到NaOH溶液的浓度与酚酸溶液褪色时间
的关系如图2所示。你能从变化曲线中总结出的规律是—o
溶液的浓度/%
N0aOH
9
8
7
6
5
4
3
2
1
0
0.52.55.58.510
酚酸溶液褪色时间/min
图2
【任务四】应用中和反应
(5)小组同学用0.5%的NaOH溶液来测定一定质量盐酸的质量分数,设计如下方案。当溶液恰好变红
色时,记录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再进行计算。
盐酸(无色)溶液(无色)加N蠹容液>溶液(恰好变红色)
有同学认为该实验方案不合理,他的理由是—。请你帮助他们改进实验方案―。
2.某兴趣小组同学以“探究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1)探究一:小明同学将CO2通入NaOH溶液发现无明显现象,向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酰,发现变红,
他认为CO2没有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小组同学讨论后一致认为小明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小华向上述混合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现象,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⑵探究二:小强同学用如图装置进行数字化实验,测定瓶中CO2浓度变化如图所示,也证明了CO2
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若将注射器中溶液换成足量的澄清石灰水,请在图甲的曲线图中画出CO2
浓度变化的大概情况。
等体积水—1
数据采集器
或NaOHF
溶液工
CO?浓度
传感器
co2
甲
(3)探究三:小兰同学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①已知两种指示剂的pH变色范围:
指示
紫甘蓝汁酚麟
剂
紫蓝深黄无浅红深红
颜色黄绿
色色绿色色色色
>
PH4-88-99-1111-12<88-10>10
12
②饱和碳酸钠溶液pH=10.5,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pH=8.3
【进行实验】打开分液漏斗瓶塞,旋开活塞,慢慢滴下稀硫酸,向上述滴入紫甘蓝汁、pH=13的氢氧
化钠稀溶液中持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用pH传感器测得溶液pH随时间变化如图:
pH
【交流讨论】选择稀硫酸而不用盐酸的原因是o实验中,溶液颜色由黄色最终变为,从而
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中,选紫甘蓝汁指示反应的进行过程而不选酚酷的原因是O
(4)AB段溶液pH无明显变化的原因是。
(5)BC段溶液pH明显变小的主要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6)CD段P点溶液中的溶质有(填化学式)。
3.化学兴趣小组以自制“自热火锅发热剂”为项目进行学习,请你一起参与:
【任务一】“解密原理”——研究发热原理
资料:
①某品牌自热火锅发热剂主要成分氧化钙、铝粒、碳酸钠;
②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NaOH+2H2O+2Al=2NaAlO2+3H2T;
③碳酸钠与氢氧化钙溶液作用是吸热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
④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物,能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气体。
问题1:生石灰与水作用是放热反应,为什么在该发热剂中还要放铝粒呢?
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如下:取某品牌自热火锅包装为实验容器,其结构如图1,外锅放入50g发热
包,并加200mL水至水位线,食材锅内加300mL水,测量食材锅内水温变化(锅盖始终盖着)。然
后换成50g生石灰,重做一遍。测定时间范围是0-36min,实验数据如图2。
00
80
60
40——发热剂
----生石灰
2o
O
357911131517192123252729313335时间/min
图2水温变化示意图
(1)写出发热包加水后,有碳酸钠参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结合图2分析可知:发热剂中加入铝粉的作用是。
【任务二】“计算配比”——计算原料配比
问题2:如何测定碳酸钠的质量呢?
兴趣小组利用图3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称取5.0g发热粉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干燥管1增重0.33g。
(4)计算5.0g发热粉中碳酸钠的质量______(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在老师的帮助下,计算确定发热粉中氧化钙、铝粒、碳酸钠三种物质的质量比约为1:1:2。
【任务三】“制发热包”一制作产品标签
(5)兴趣小组同学按照氧化钙、铝粒、碳酸钠三种物质的质量比1:1:2配制发热粉,并在发热包外包装
袋上贴上产品标签,请你将标签信息补充完整:
【品名】食品专用发热包
【主要成分】氧化钙、铝粒、碳酸钠
【净含量】50克
【使用方法】撕开塑料袋后加常温水发热
【贮存条件】存放于阴凉干燥处
【注意事项】
(6)能否将上述实验中的稀硫酸换成稀盐酸,并说明理由
(7)干燥管2中碱石灰的作用是o
(8)餐后,外锅内残余物能否直接丢弃,并说明原因_____0
4.色彩斑斓的气球装点着生活,市面上有一种自动充气气球,充气时不需要用嘴吹,也不需要打气
筒,可以自动充气。同学们针对该自动充气气球展开了项目式探究。
任务一:自动充气气球的原理
(1)同学们触摸气球发现气球中有一个“小液包”与一小块白色固体。捏破“小液包”,气球慢慢鼓起,并
发出嘶嘶声,气球温度变凉并逐渐下沉。同学们用剪刀在已充气的气球上剪小口,插入导管,导管另
一瑞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到溶液变浑浊,证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任务二:小块白色固体成分探究
(2)同学们剪开“小液包”,将无色液体倒入烧杯中,将pH计插入液体中,读取pH为1。则说明无色
液体呈一性。
【查阅资料】同学们在查阅相关生产说明后了解到白色固体为碳酸盐。
(3)同学们猜测白色固体可能为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多种,为验证白色固体的成分,
同学们进行如下实验:
第1步:取少量白色固体研碎放于烧杯中,加入足量蒸储水,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观察样品全部溶解,
说明样品中不含。
第2步:同学们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观察到,说明白色固体为碳酸钠
或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几种。
(4)同学们查看包装得知所用的溶液是柠檬酸而不是稀盐酸和稀硫酸,请分析选用柠檬酸的原因可能
是0
【拓展探究】
(5)同学们认为通过上述实验无法证明样品中是否含有碳酸钠,需要进一步进行探究。同学们设计图1
装置分别测定等质量的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白色固体与等体积、等浓度盐酸反应时集气瓶内的压强变
压强传感器一一Na2c。3
—NaHCO3
---白色固体
①分析图像,可得出白色固体一定仅含碳酸氢钠的理由是
②结合实验数据猜测,自动充气气球选择碳酸氢钠而不是碳酸钠的原因是
(6)老师指出还可以采用更简单的方法得出与上述实验(5)相同的结论,实验方案为
5.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水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微观实质的实验探究。
【相关信息】①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能反应离子浓度大小。
②相同温度下同种溶液电导率越大,离子浓度越大。
【实验一】:恒温条件下,向100mL一定浓度的稀Ba(OH)?溶液中滴加2~3滴无色酚醐试液,插入
电导率传感器(如图1,第三栏上边),然后滴加稀硫酸,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2中甲曲线所示。
图1图2
(1)氢氧化领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M点时电导率几乎为零的原因是0
(3)通过对甲曲线的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①M点前曲线下滑的过程中,H+和OT结合成HQ,Ba”和S。:结合成Bas。,
②M点后溶液电导率逐渐增大,是由于BaSO,进一步解离出Ba”和S。:
【实验二】:恒温条件下,向100mL同浓度的稀Ba(OH)2溶液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酷试液,插入电导
率传感器,然后滴加稀Na2sO’溶液,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2中乙曲线所示。
(4)对比两曲线的最低点,N点比M点明显高的原因是:硫酸钠与氢氧化钢反应的产物中含有NaOH,
它(填性质)。
【结论】
(5)通过比较分析,结合已学知识可知,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参与反应的离子结合生成了沉淀、
气体或水,导致其浓度(选填“增大”或“减小”)。
【拓展与反思】
(6)向一定量饱和澄清石灰水中持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溶液先变浑浊后浑浊逐渐消失。推测
此过程的溶液中Ca2+的浓度变化情况是0
(7)已知:稀硫酸的电导率为5923〃S/cm,氢氧化钠溶液的电导率为6316〃S/cm。若用这两个物质反
应来测定电导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请推测溶液的变化曲线可能是甲、乙中的哪一个?并说明理
由:o
6.我国提出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筑梦”活动
小组以“助力碳中和”为主题,设计并开展了如下项目式探究活动。
【项目一】探究二氧化碳可引起温室效应
(1)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如图1所示,他们选用体积大小相等的两个塑料瓶,分别盛满同条件下的空气、二氧化碳与空气的混
合物(体积比1:D,并用一个小塑料管连接(在塑料管中间有一滴红墨水),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后
红墨水滴会(选填“向右”“向左”或“不”)移动。
【项目二】调查碳循环
火山喷发
呼
呼光
吸
吸合
作
作作
用
用
微生物的
分解作用
I地下的煤和石油
动植物的遗骸及动物的排出物
图2
(2)观察图2,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写一条即可)。
(3)基于“碳循环”视角,实现“碳中和”可以从两方面进行:①减少碳排放;②o
(4)调查发现,我国的碳排放80%以上来自能源使用。要减少能源使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
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填字母)。
A.严禁使用化石燃料
B.改进技术,提高能效
c.捕集能源使用过程中生成的二氧化碳,集中再利用
【项目三】探究碳“捕捉”一使用不同物质吸收co2的可行性
【进行实验洞学们分别使用等体积的H2O、Ca(OH)2饱和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NaOH溶液,
利用图3装置分别进行3次实验,测得瓶内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4所示:
【分析讨论】
(5)CC)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结合图4数据分析,实验使用的三种物质中,对CO2吸收效果最好的是o
(7)有同学提出,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也会导致压强变化。于是,小组同学将压强传感器更换为温度传
感器,重新进行了部分实验,实验数据如图5所示。结合图5数据综合分析,图4中NaOH溶液对应
曲线在100s~300s内压强变化的原因是。
【得出结论】吸收CO2时,要多角度考虑其方案的可行性。
7.新出炉的面包松软醇香,老师说面包制作过程中添加了膨松剂(已知某品牌膨松剂的成分是碳酸氢
钠、碳酸氢核中的一种或两种),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对“食品中的膨松剂”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碳酸氢钠(NaHCCh)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受热不分解;碳酸
氢镂受热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②碱石灰是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不与氨气反应。
③氨气易溶于水并能与水反应生成氨水。
【进行实验】为确定膨松剂的成分,按如图所示连接好装置(夹持仪器略去)。
膨松剂
(1)连接仪器,,装入药品o
(2)点燃酒精灯,打开Ki,关闭K2,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装置的试管中白色固体减少,B装置的试管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分解产物中有二氧化碳,写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3)打开K2,关闭KI,观察到D装置的烧杯中无色酚醐溶液,说明分解产物中有氨气。
(4)继续充分加热,试管中仍有固体剩余,说明该膨松剂的成分是o
【反思交流】
(5)C装置中碱石灰的作用是=
【拓展延伸】
(6)碳酸氢钠及其分解产物碳酸钠在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两种物质在部分温度下的溶解度如表所示:
温度/℃10203040
溶Na2cCh12.521.539.749.0
解
NaHCO
度
8.19.611.112.7
3
/g
请结合上述探究及表中信息,从不同角度设计两种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方法(写出实验操作、现
象及结论):
①;
②0
参考答案
+
1.(1)HC1+NaOH=NaCl+H2OOT、H
⑵红
(3)溶液pH逐渐减小至小于7
(4)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在2%〜9%时,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越大,褪色需要时间越短
(5)当溶液恰好变红时,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已过量,导致计算出的盐酸质量分数偏大向盐
酸中逐滴滴加NaOH溶液,边滴加边测定溶液pH,当溶液pH=7时,记录滴加NaOH溶液的质量(合
理即可)
(1)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中和
反应的微观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故该反应过程中参与反应的离子是氢离子和氢氧
+
根离子,故填:HCl+NaOH=NaCl+H2O;OH,H;
(2)由图1可知,A点溶液呈碱性,即向A点对应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酰溶液,溶液呈红色,故填:
红
(3)由图1可知,随着盐酸的加入,溶液pH逐渐减小至小于7,说明酸和碱之间发生了反应,故填:
溶液pH逐渐减小至小于7;
(4)由图2可知,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在2%〜9%时,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越大,褪色需要时间越短;
(5)碱能使酚麟溶液变红,当溶液恰好变红时,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已过量,导致计算出的盐酸质量
分数偏大,故填:当溶液恰好变红时,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已过量,导致计算出的盐酸质量分数偏大;
可设计的实验方案为:向盐酸中逐滴滴加NaOH溶液,边滴加边测定溶液pH,当溶液pH=7时,记
录滴加NaOH溶液的质量。当pH=7时,氢氧化钠与盐酸刚好完全反应,通过氢氧化钠的质量可计算
反应消耗盐酸的质量,故算出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故填:向盐酸中逐滴滴加NaOH溶液,边滴加边
测定溶液pH,当溶液pH=7时,记录滴加NaOH溶液的质量(合理即可)。
2.(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碳酸钠,也显碱性,也能使酚酥试液变红色有气泡
⑶盐酸具有挥发性,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气体混有HC1,干扰实验蓝色氢氧化钠
反应生成碳酸钠过程中溶液一直呈碱性,酚麟作为指示剂无变色现象,而紫甘蓝汁作为指示剂有明显
变色过程,便于对实验的观察分析
(4)刚开始通入溶液的是装置中的空气
(5)2NaOH+CO2=Na2CO3+H2O
(6)Na2co3和NaHCCh
(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碳酸钠,也显碱性,也能使酚酬试液变红色;由结论可知,二
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由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加入足量的稀盐酸,碳
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
发生了反应。故填: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碳酸钠,也显碱性,也能使酚酬试液变红色;
②有气泡产生。
(2)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澄清石
灰水微溶于水,溶解度小,其溶液的浓度小,等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大于澄清石灰水的浓度,相
同条件下,氢氧化钠吸收的二氧化碳比澄清石灰水吸收的二氧化碳气体多,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水与
二氧化碳的溶解比例为1:1,故在图甲的曲线图中画出CCh浓度变化的大概情况为
8
浓
度
饰
NaOH
'溶液
°t时间左
(3)选择稀硫酸而不用盐酸的原因是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会有氯化氢混入气体中,然后进入氢氧
化钠溶液后,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不会有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的发
生,因此不会出现溶液变色的实验现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由于二氧化碳足量,
二氧化碳再与碳酸钠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最终得到碳酸氢钠溶液,此时溶液pH=8.3,从题目中
信息可知,在8-9的范围内,此时紫甘蓝汁溶液显蓝色;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pH=8.3,紫甘蓝汁会
由深绿变为蓝色,现象明显,无色酚献会由深红色逐渐变为浅红,现象不明显。故填:①盐酸具有挥
发性,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气体混有HCL干扰实验;②蓝色;③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过程中
溶液一直呈碱性,酚醐作为指示剂无变色现象,而紫甘蓝汁作为指示剂有明显变色过程,便于对实验
的观察分析。
(4)刚开始通入溶液的是装置中的空气,所以AB段溶液pH无明显变化,故填:刚开始通入溶液的
是装置中的空气。
(5)BC段溶液pH明显变小的主要原因是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
是:2NaOH+CO2=Na2CO3+H2O□故填:2NaOH+CO2=Na2CO3+H2O0
(6)CD段P点,反应没有完毕,即发生了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再与
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由于P点碳酸钠还没有全部转化为碳酸氢钠,所以溶质是Na2cCh
和NaHCCh。
3.(1)Ca(OH)2+Na2CO3=CaCO3J+2NaOH
⑵提高温度(合理即可)
(3)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干燥管1吸收
(4)干燥管1增加的质量为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0.33g
解:设5.0g发热粉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2HC1=2NaCl+H2O+CO2T
10644
x0.33g
答:5.0g发热粉中碳酸钠的质量为0.795g
(5)使用时要远离明火,严禁在密闭场所中使用
(6)不能,因为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也能被碱石灰吸收,会影响实验结果
(7)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进入干燥管1
(8)不能,外锅内残余物中可能含氢氧化钠等碱性物质,会污染环境
(1)发热包加水后,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
故有碳酸钠参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2)由图可知,相同条件下,生石灰产生的温度较低,无法起到加热的作用,而发热剂产生的温度
较高,故发热剂中加入铝粉的作用是:提高温度;
(3)待锥形瓶内无气泡产生时,通入氮气的目的是: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干燥管1吸收;
(4)见答案;
(5)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铝、氢氧化钠
和水反应生成NaAlCh和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
注意事项为:使用时要远离明火,严禁在密闭场所中使用;
(6)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也能被碱石灰吸收,故上述实验中的稀硫酸不能换成稀盐酸,
防止影响实验;
(7)干燥管2中碱石灰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进入干燥管1,影响实验结果;
(8)餐后,外锅内残余物中可能含氢氧化钠等碱性物质,故不能直接丢弃,防止污染环境。
4.(l)CO2+Ca(OH)2=CaCO31+H2O
⑵酸
(3)碳酸钙/CaC03有气泡产生
(4)酸碳酸钙柠檬酸可用作食品添加剂,适量使用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合理即可)
(5)等量的白色固体和碳酸氢钠产生气体的体积相等等质量的碳酸氢钠和碳酸钠与酸反应
时,碳酸氢钠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多(碳酸钠的碱性比碳酸氢钠的强,合理即可)
(6)取少量样品,加入适量水使样品溶解,再加入氯化钙溶液,无明显现象,该固体是碳酸氢钠
(1)将气球内的物质混合后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
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2)无色液体的pH为1.0,因此说明无色液体呈酸性;
(3)白色固体可能为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多种,为验证白色固体的成分,取少量
白色固体研碎放于烧杯中,加入足量蒸储水,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观察样品全部溶解,说明样品中不
含碳酸钙,因为碳酸钙难溶于水;
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由于碳酸钠或碳酸氢钠都可以和稀
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由此说明白色固体为碳酸钠或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几种;
(4)由于柠檬酸可用作食品添加剂,适量使用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稀盐酸和稀硫酸会对人体造成
影响;
(5)①分析图像信息可知,等质量的碳酸氢钠和白色固体与等体积、等浓度盐酸反应时压强变化相
同,说明等量的白色固体和碳酸氢钠产生气体的体积相等,因此白色固体一定仅含碳酸氢钠;
②等质量的碳酸氢钠和碳酸钠与酸反应时,碳酸氢钠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多,因此自动充气气球选择
碳酸氢钠而不是碳酸钠;
(6)还可以采用更简单的方法得出与上述实验(5)相同的结论,碳酸氢钠和氯化钙不反应,碳酸钠和
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则可设计实验方案为:取少量样品,加入适量水使样品溶解,
再加入氯化钙溶液,无明显现象,该固体是碳酸氢钠。
5.(l)Ba(OH)2+H2SO4=BaSO4;+2H2O
(2)Ba(OH)2与H2s04恰好完全反应硫酸钢沉淀和水,离子浓度几乎为零(合理即可)
⑶①
(4)易溶于水
(5)减小
(6)先减小后增大
(7)乙;两者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硫酸钠,离子浓度较大,所以电导率较大
(1)Ba(OH)2与H2sO4反应生成硫酸钢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
2+H2SO4=BaSO4i+2H2O;
(2)M点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硫酸钢沉淀和水,溶液呈中性,离子浓度几乎为零,所以电导率几乎
为零;
(3)①Ba(OH)2与H2so4反应生成硫酸钢沉淀和水,所以M点前曲线下滑的过程中,可和OIT结
合成HQ,Ba?+和SO:结合成BaS。,,故说法正确;
②M点后是继续加入稀硫酸,溶液电导率逐渐增大,不仅由于溶液中H+在逐渐增大,硫酸根离子也
在增大,故说法错误;
故选①;
(4)硫酸钠和氢氧化钢反应后的产物除了难溶性的硫酸钢以外,还有易溶于水的氢氧化钠,所以N
点处离子的浓度明显大于M点;
(5)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参与反应的离子,结合生成了沉淀、气体或水,离子个数减少,导
致其浓度减小;
(6)向一定量饱和澄清石灰水中持续通入过量的CO2气体,溶液先变浑浊,钙离子个数减少,此过
程中钙离子浓度逐渐减小,浑浊逐渐消失的过程中钙离子个数又增多,钙离子的浓度逐渐增大;
(7)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当两者恰好完全时,溶液中含有硫酸钠,此时溶液中
含有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离子浓度较大,所以电导率较大,故乙曲线符合。
6.(1)向左
⑵光合作用(合理即可)
(3)增加二氧化碳消耗
⑷A
(5)2NaOH+CO2=Na2CO3+H2O
(6)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NaOH溶液
(7)NaOH吸收CCh减小的压强大于NaOH与CC>2反应放热增大的压强
(1)二氧化碳吸收热量较多,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则一段时间后红墨水滴会向左移动;
(2)观察图1,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光合作用、海水吸收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习2025年创业扶持政策与市场趋势的结合试题及答案
- 教育精准扶贫项目实施与农村教育人才引进报告
- 水禽水神测试题及答案
- 航空货运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创新与市场拓展实践:2025年市场格局与发展策略报告
- 管理通史测试题及答案
- 水文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 商丘师范学院《专题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安全文明 的试题及答案
- 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六盘山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物理试题试卷含解析
- 葡萄酒行业产区特色品牌打造:2025年国际化发展路径报告
- 读后续写-制作稻草人(T8联考)课件-高考英语作文复习专项
- 研发成果商业化转化(资料)
- 高速铁路关键技术
- 丁丽娟《数值计算方法》五章课后实验题答案(源程序很详细-且运行无误)
- 情境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 血糖监测操作流程及考核标准(100分)
-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奇妙的大自然大单元整体作业设计
- 2023年住院医师考试-康复医学住院医师考试题库(含答案)
- 高中音乐鉴赏 《黄河大合唱》
- 2022年贵州贵阳市中考英语真题
- FZ/T 32001-2018亚麻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