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12 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课时12 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课时12 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课时12 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课时12 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板块中国古代史第五单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前中期:1368—1840年)课时12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必备知识•构建通史体系关键能力•深化融通学习命题研析•聚焦高考动向[课标要求]1.必修:通过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2.选择性必修:(1)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化,认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了解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了解明朝官员选拔方式,知道明朝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2)知道明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了解明朝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明朝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3)了解明朝的赋税制度、户籍制度以及基层管理组织和社会救抚方面采取的措施。[时空坐标]必备知识•构建通史体系一、明朝的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一)行政制度中央制度废除宰相制度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宰相制度,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设立内阁(1)设立:明成祖时,形成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内阁”(2)职能: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选择性必修1·第1课)内阁大学士拥有“票拟”之权,皇帝的正式批复称为“批红”宦官专权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形成了宦官专权地方制度省制格局(1)明初废除行中书省,其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2)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选择性必修1·第1课)三级管理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选择性必修1·第1课)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科举制(1)形式: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2)内容:从四书五经中命题(选择性必修1·第5课)考核(1)考满: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考核结果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2)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选择性必修1·第5课)监察(1)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2)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选择性必修1·第5课)(二)社会治理法律与教化(选择性必修1·第8课)法律(1)律: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2)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乡约教化(1)内容: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2)实践:明朝儒学士人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赋役制度(选择性必修1·第16课)实物税到货币税(1)实物税: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2)货币税: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一条鞭法张居正改革,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是中国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户籍制度与基层治理(选择性必修1·第17课)户籍制度(1)“诸色户计”: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2)黄册制度: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基层组织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基层治理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加强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概念释意】1.锦衣卫:(1)性质: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下设镇抚司,有监狱和法庭。(2)职责:除负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宄之外,北镇抚司还掌管“诏狱”,各地重罪犯逮至京师,往往由该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3)作用:通过锦衣卫,皇帝进一步加强了对官吏和百姓的控制。2.内阁制:(1)形成:废宰相后,政务繁多,皇帝力不从心,明成祖时形成常设的秘书机构。(2)职责: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3)性质: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4)影响: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图解历史】1.明朝专制皇权的加强2.“一条鞭法”架构图【教考衔接】1.阅读选择性必修1第5课“历史纵横”内容。思考:明朝科举考试为什么要实行南北卷制度?有何意义?提示: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南北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统治者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的需要。意义:是根据各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状况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对巩固明朝政权、加强君主专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阅读选择性必修1第17课“徽州府祁门县汪寄佛户帖”图文内容思考:明朝推行户帖制度有何作用?提示:户帖制度的实行,有利于明朝抑制土地兼并,增加了朝廷的税收,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是一项富国强民的政策,是一项非常正确的决定。二、民族关系、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民族关系(1)内陆边疆管理机构中央礼部、鸿胪寺、四夷馆(选择性必修1·第11课)

地方(1)卫所制度: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2)土司制度:在西南设土司(3)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蒙古族长城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选择性必修1·第11课)和议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贸易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选择性必修1·第11课)藏族册封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行政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贸易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选择性必修1·第11课)女真族行政明朝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册封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2)明清易代建立政权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于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清朝建立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明朝灭亡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2.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郑和下西洋(1)概况: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2)影响: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戚继光抗倭(1)背景:日本海盗骚扰我国东部沿海;朝廷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2)概况: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重创倭寇(3)影响: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西方殖民入侵(1)背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2)过程: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今澳门)的租住权。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对外关系体制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选择性必修1·第11课)【概念释意】1.卫所制度:(1)性质:明太祖为加强专制集权统治而创立的一种军事制度。(2)内容:明朝军队的基层组织分为卫、所两级,因此叫做“卫所制度”。大致五千六百人为一卫,称为卫指挥使司,一卫辖有五个千户所,每千户所一千一百二十人,设千户一名。(3)实质:是一种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4)破坏:明中叶以后,军屯制被破坏,卫所败坏,遂改世兵制为募兵制。2.朝贡贸易:(1)性质: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2)特点: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3)评价: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3.朝贡体系:(1)性质:古代国际关系模式。(2)内涵:特指在古代东亚世界形成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定期向中国朝礼纳贡、中国予以回馈尊重的一种既带有等级制但又带有互惠共生特点的政治经济文化秩序。【教考衔接】1.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2课《郑和航海路线图》思考:结合图片信息和所学内容,分析郑和下西洋有何特点。提示:规模大、范围广、时间长、次数多;友好和平交往;地区性贸易;贡赐贸易为主。2.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2课“史料阅读”内容思考:你从史料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提示: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已经开始侵略中国东南沿海;当时荷兰的火器制造技术已经明显领先于中国。关键能力•深化融通学习主题一中央集权强化——明朝的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结构体系】【探究史料】1.政治体制的变革材料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初年在政治体制方面有哪些重要变革。简要评析明朝政治体制改革对国家治理的影响。点拨▶学业质量突出历史解释水平4:在探究明朝初年在政治体制上的变革时,要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关键能力·解读信息:改革前后,主要有两个变化:中央废除了中书省,地方变行省为三司。·运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废宰相、地方设三司的影响;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地看问题。核心价值世界观、方法论——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解答:变革:中央:废除宰相和中书省,皇帝直接领导六部;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地方:废除行中书省,其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评析:中央机构改革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内阁能够缓冲皇帝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的矛盾,协调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地方机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但也容易造成权力分散、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总体上看,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对国家治理有积极性,也有局限性。2.社会教化的创新材料朱元璋在洪武五年下诏斥责当时社会风俗落后,“自元氏废弃礼教,因循百年,而中国之礼变易几尽”“市井乡间尚然元俗”,百姓不受管理。本着“教化必本诸礼义”的方针,明初每年举行“乡饮酒礼”,届时,知县要亲率官员齐到县学的申明亭,当众宣谕,在宣讲圣谕后又接着讲解法律条文。朝廷用礼教改变蛮荒异俗,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的。故明代州县官员都比较重视教育,大力兴办官学。明代为使教化收到更好、更广泛的效果,也非常重视乡里社学,洪武初,诏有司立社学,延师儒以教民子弟。正统元年,令各处社学、提学及有司严督劝课,不许废驰,复民间子弟听入社学。而州县官亲自巡视乡社,考核社学学生,文章优异的,便推荐到州县学继续进学、参加科举,以示旌表。学校教育对平民百姓的教化也确实有很大影响,“二百年来民情今日始泄,二百年来民心今日始安”。——许燕婵《试论明代教化》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明代社会教化的创新”,建立史料与史论之间的联系。解答:史料史论当众宣谕,在宣讲圣谕后又接着讲解法律条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州县官员亲自督办参与教化举行“乡饮酒礼”……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的……州县官亲自巡视乡社,考核社学学生,文章优异的,便推荐到州县学继续进学、参加科举,以示旌表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礼义与法律及圣谕相结合,带有强制性,教化内容丰富知县要亲率官员齐到县学的申亭……州县官员都比较重视教育“乡饮酒礼”、旌表制度、学校管理等辅助制度多元化【阐释史论】1.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全面改革官制①中央: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时,设立秘书咨询机构——“内阁”,明宣宗时,内阁拥有“票拟”权;明英宗时,票拟制度化,成为阁臣的一项专职。②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加强了中央集权。(2)改革科举制①考试内容:考试命题专取“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只能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②行文格式:一律固定为“八股文”。(3)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明宪宗设立西厂,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4)法治和社会教化相结合,强化对基层民众思想文化控制。2.宰相制和内阁制的比较项目宰相制内阁制相同点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不同点地位“百官之首”,地位巩固仅是顾问侍从,权力源于皇帝个人信任职权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侍从咨询,无决策权,遵旨拟诏,不参与施行,无属官性质国家法定中央机构始终不是中央正式行政机构影响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对皇权无约束力,强化君权主题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明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结构体系】【探究史料】1.内陆边疆管理材料明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张的做法,继承汉唐“守中治边”的治边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同时,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守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在南方边疆地区,明朝以卫所驻守各地;在卫所以外的边远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官府对其“不过岁输贡赋,示以羁縻”。——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边疆治理的特点。解答:特点:借鉴汉唐边疆治理政策,以防守为主;重北轻南(着重防范北方游牧势力;怀柔南方,对南方边疆以羁縻政策为主);卫所与土司制度相结合;重塞防、轻海防。2.海上交通材料一郑和的出海确实是种奢侈的冒险,除了声势浩荡并带回奇谈异闻外,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商业利益。士大夫强烈反对,甚至在史书中也只是轻轻一笔带过。明朝政府对航海缺乏持久的兴趣,也未能抓住发展海上力量的机会。郑和的航海并未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而仅仅只是一种空前绝后的冒险创举。——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二嘉靖中期,距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已有半个世纪,西欧商人借助新航路的开辟,不断用掠夺的白银与其他国家的商人进行经济贸易。但对于这一国际形势变迁,明朝仍局限于传统视野中,并未改变原有的“海禁”政策,仍对民间海外贸易采取打压态度。——摘自赵现海《贫寒天子与内敛的明代中国》思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的原因。(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海禁”政策的认识。解答:(1)原因: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贸易性质是朝贡贸易,这种“厚往薄来”的贸易加重政府财政负担,难以为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是根本原因。(2)内涵:“海禁”政策是指对民间海外贸易严厉禁止,官方垄断海外贸易。原因:抵御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影响;统治者妄自尊大,海洋观念淡薄。影响:“海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明朝的统治,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阻碍了民间正常的对外贸易,使“倭患”更加严重;使中国与大航海时代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相背离,渐趋落后于世界潮流。【阐释史论】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项目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目的(1)宣扬国威(2)获得珍宝特产(3)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等(1)掠夺财富(2)扩张领土,占有市场(3)传播基督教等性质政治行为,封建制度下的朝贡贸易经济行为,资本主义的海外殖民背景君主专制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海禁和闭关锁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人文精神影响影响消极国力不堪重负,远洋航海业衰落造成亚、非、拉美的长期贫困落后积极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交流欧洲:开始崛起世界:走向会合命题研析•聚焦高考动向考点要求考题统计高频视角明朝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4年9考)2025年八省联考:河南卷·T5;四川卷·T5名帖制度、宗藩体制、科举制度、监察制度、基层治理2024年湖北卷·T5,黑吉辽卷·T17,江苏卷·T42023年全国乙卷·T27,湖北卷·T52022年湖北卷·T5,山东卷·T4民族关系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4年1考)2025年八省联考:内蒙古卷·T52024年未考2023年未考2022年未考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3年1考)2024年湖南卷·T62023年未考2022年未考研真题悟方法(2024·湖北卷·T5)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条:“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下列举措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定鼎前朝旧都 B.推行文化专制C.废除行政中枢 D.建立宗室藩屏【解题指导】练考题明方向考点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2024·江苏卷·T4)广东《博罗县志》记载,明嘉靖、隆庆年间,该县出现源自乡约的“约”字地名,如安山约、大连约等,一约辖一村或数村。知县往往“慎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一记载反映出该县(

)A.乡约与法律合流 B.注重对农民的军事训练C.保甲制形同虚设 D.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博罗县下辖的村里面很注重乡约的作用,地方长官也很慎重选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说明该县很重视乡约在基层的教化和治理的作用,D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法律的内容,无法得出乡约与法律合流,排除A;材料只提到“乡约之长”负责当地保卫事宜,不是对农民的军事训练,排除B;保甲制形同虚设,不符合史实,排除C。2.(2022·山东卷·T4)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朝廷在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的同时,还要求地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