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6社会生产(食物生产和生产工具)
(时空观念+考点速查+考点梳理+易错点拨+重难考点辨析)
0—F.
r时空观念3
采集、原始农
渔猎f耕畜牧都江堰
美洲的玉
菲律
美国
等
葡
萄米、马铃墨西
宾
培
育
培
中
传
到薯等外传;哥培
育
出
杂
出
樱
国.
,育出
玉
杂
小麦、水交
交
传
桃
等
水
小麦稻
稻等传入米
马
到
罗美洲新品种
t
远古约1万约9000约7000约6000公元前2世纪15世纪末至20世纪193019411945年20世纪20世纪1996
时期年前年前年前年前一公元2世纪16世纪初20年代年年之后50年代60年代年
联合国中国发
粮食及布《中
农业组
国的粮
食问题》
召开世
界粮食白皮书1
安全首
[脑会议J
瓦罐、瓦盆-------------►潴播------------,丽
丽-I陶纺轮卜T纺车、提花机
匣
因小锤、铿、堪堪、范W
约3万约7000约6000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0-公元前202—200-420-618-1271-17651地纪1946195719692012
年前年前年前一前771年前221年公元220年280年589年127碑1368年年中后期年年年年
I集体劳作卜个体农耕手工工场kHFi国
.—・
个隹速查g
社会生产(食物生产和生产工具)
教材目录考点
选必2第1课一第6课
史纲(上)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第2课(铁犁牛耕、小农经济)、第4课(汉代田庄)、
第6课(曲辕犁)、第11课(宋元经济)、第14课(明清经济)、第28课(改
革开放成就)、第30课(新时代伟大成就)
史纲(下)第1课(古代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第3课(中古西欧庄园)、第7课(全球
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10课(工业革命)、第11课(欧洲三大
工人运动)、第19课(第三次科技革命、社会运动)、第22课(经济全球化与社
会信息化)
选必1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选必3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
化交流的扩展)
.考点输理w
知识点1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人类1.采集渔猎
早期(1)时间:远古时期。
的生(2)表现: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在一定的地域范围
产与内过着迁徙的生活。
生活2.原始农业
(1)时间: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
(2)表现
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
东亚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8500年前贾湖居民已经饲养猪,7000
长江中下游最早种植水稻年前河姆渡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
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是小麦、大麦的9000年前,饲养绵羊和山羊
原产地
美洲玉米、甘薯的原产地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3.农业出现的意义
(1)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⑵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徒过渡到定居,从临时窝棚到长期住所,
并逐渐形成聚落。开始出现手工业劳动,文化艺术获得发展。
⑶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学科逐渐发展。
地区农作物和牲畜社会生活
不同
①王室和神庙拥有很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
地区
古巴比小麦、大麦;绵羊、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的食
伦山羊、牛②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物生
①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产与
古埃及②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
社会
命运。
生活
古代中水稻、粟、猪、狗①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
国业区
②小农经济;精耕细作;重农抑商;兴修水利
古希腊小麦、大麦、葡萄、公民:拥有土地、奴隶劳动
橄榄斯巴达:将征服的希洛人全部变为奴隶,让他们承担
谷物与蔬菜轮作所有的农业劳动。
古罗马谷物、橄榄、葡萄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
而小农却逐渐破产。
中美洲玉米、甘薯、马铃阿斯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
(阿兹薯、骆马(南美洲村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
特克文印第安人)并终身使用。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作的土地
明)将被村社收回。“浮动园地”
认识:中外各地区物质文明的发展不是同步和统一的,由于地理条件、历史因素、
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经济和社会活动各具特色。
1.男女地位的变化: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主要从事
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生产2.私有财产的出现
关系(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
的变(2)表现:氏族部落的首领利用自己的权力,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私有财
化产。
(3)影响: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3.产生阶级差别:在氏族社会中,因战争而出现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
4.国家的产生: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
【易错点拨01】文明的产生
(1)文明的标志:阶级、国家、文字、城市
(2)文明产生前提: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
(3)文明产生的根因: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动力
知识点2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角度说明古代不同地区以农耕为基础的统一
性和多样性
1、统一性:
(1)地区分布:有利于灌溉的河谷地带或靠近水源地区,灌溉农业发达。
(2)政府管理:通过政府税收或贡赋将社会剩余产品集中在分配。
(3)目的:地区稳定和经济发展,常常通过对外扩张扩大势力范围。
(4)社会阶层分化: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主要耕种者,劳动力)。
(5)文明:创造成熟的文字、科技、天文历法等。
2、多样性:
(1)形成三大谷类种植区:东亚东南亚(稻米区);美洲(玉米区);中东中亚中国黄河流
于(小麦区)
(2)农业耕作技术差异:精耕细作与休闲耕作制
(3)种植与畜牧的比重差异:主谷式农业与谷草式农业
(4)食物结构差异:中国(素食为主);西方(肉奶为主)
(5)土地经营方式的差异:个体经营、集体经营、租佃经营等。
知识点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经济布局南稻北粟(后为南稻北麦)。
经济结构以农业种植为主,家庭畜牧业为辅。
耕作模式不断变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模式日益完善。
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私有为主,土地兼并盛行。
区域特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区域之间的多样性、不平衡性、互补性明显。
一方面国家通过兴修水利、赈灾和救灾,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农业
国家干预
赋税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知识点4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背景:①新航路的开辟;②早期殖民扩张;③世界市场逐步形成;④作物自身
美的优势,如玉米产量高,环境适应能力强。
洲(2)表现:
物项目欧洲亚洲(中国)
种①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中,供人们观①明朝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
的赏为观赏植物;②16世纪中叶,在南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从菲
外玉米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粮食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②清朝前期,在
传和饲料;③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时大规
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模推广;③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①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中,供人们观
马铃薯赏为观赏植物;②16世纪末,马铃薯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甘薯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①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最初也是作为
①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当
观赏植物;②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
番茄作观赏和药用植物。②清朝光绪年间,
用栽培;③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
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①辣椒原产于拉丁美洲的秘鲁和墨西
明朝时,传入中国,称为“番椒”
辣椒哥一带,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②16
世纪,辣椒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他类别物种概况
地①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1,最初仅供富人享
区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
物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物;②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
种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在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美蔬菜类黄瓜、豌豆欧亚作物传入美洲
洲经济类甘蔗等
的
禽畜类鸡、牛、驴、马、猪、羊等极大改变了美洲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推
广
食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1)对非洲1:玉米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
物了可靠的食物来源。(2)对中国:玉米、甘薯丰富了粮食种类。(3)对欧洲:马铃薯
物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种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物种
交(1)马铃薯改变了欧洲人的食物结构。(2)小麦丰富北美人民的饮食种类。
(3)玉米、甘薯丰富了中国的粮食种类。(4)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
流
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带
来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的(1)北美:水稻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影(2)中国:粮食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响4.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影响
(1)对美洲:①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②殖
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破坏。
(2)对中国:①使得以前不适应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
积。②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
(3)对世界:生态失衡(一些物种在没有天敌的新环境下泛滥成灾)。
5、认识: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世界
各地区间的联系和交往,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知识点5世界物种交流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为东、西半球带来了多样的作物,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饮食口味。
②美洲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加。
③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欧洲人把灌溉、种植等技术引进美洲,终结了美洲刀耕火种的原始
农作状态,推动了当地原有社会结构的解体。
④推动欧洲财富增加,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准备条件。
⑤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经济联系加强,推动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和世界格局重大变化。
⑵消极影响:
随着物种大交换的进行,传染性疾病也冲破了地域限制,传播到了以前没
疾病的传播
有接触过此种疾病的地区,对当地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生产产生了巨大冲击
文明的破坏欧洲殖民者大肆屠杀美洲土著居民,使当地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
奴隶贩子从欧洲出发,到达非洲,掳掠黑人之后运往美洲卖给种植园主,
贩卖黑奴
再把美洲的工业原料和金银等运回欧洲,开始了罪恶的“三角贸易”
知识点6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1.现代农业
(1)背景: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
变。②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现代农业。
(2)实现:①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②以高科
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及禽畜的生产量大
幅增长。③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2.农业机械化
食物生产的
(1)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现代化
(2)前提:汽油、柴油拖拉机相继批量生产。
(3)特点: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不同:①美国:以大型为主;②
法国:以中型为主;③日本:以小型为主;④中国:大、中、小型相结合。
(4)影响:①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②农业科技推动农作物播种、收割与加
工从人工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
3.杂交育种技术古代已有温室种植技术
(1)1930年,美国培育出杂交玉米新品种。
(2)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
(3)1960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成立。
(4)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一一南优二号。
(5)2013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创世界纪录。
历史意义: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4.养殖技术的发展
(1)畜牧业的现代化:A.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
节,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B.生产规模大型化:大型养鸡场可饲养1000
万到2000万只肉鸡,或100万只蛋鸡;大型养猪场可饲养1万到10万头猪。
(2)渔业的现代化:A.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
化。B.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C.养殖种类从淡水养殖
向海水养殖发展。
1.粮食仓储技术:
(1)原始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
(2)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广泛应用。
(3)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食物储备技(4)21世纪以来: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运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
化水平不断提高。
术的进步
2.食物冷藏技术:
(1)古代:腌制、风干、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
(2)20世纪20年代起:冷冻食品工业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起来。
1.起因:人口激增;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
2.解决:各国政府的重视,作为首要任务;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协调。
3.中国的举措:
(1)1996年,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消除饥饿与(2)用占世界7畀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畀的人口,取得巨大成就,这是对世界
食品安全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
4.食品安全
(1)表现: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抗生素的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过度使
用等。
(2)解决:高度重视,制定标准,加强监管,加强惩罚,加强问责。
5.认知:全球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尽管国际社
会多次承诺尽早消除饥饿和贫困现象,但全球有多个贫困国家仍面临着严重的
饥荒,这种情况反映出对脆弱的世界粮食系统进行改革的紧迫性。
知识点7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1、农业工具的变化
(1)材质:主要有骨、竹、石、木、蚌、铜、铁等。
(2)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钻孔。
耕作工具(3)青铜冶炼技术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新石器晚期,中国出现小件
青铜器,但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4)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中国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广
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南北朝时期,出现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经历刀耕、锄耕到犁耕三个阶段。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逐渐推广,
汉朝之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唐代出现曲辕犁,推动了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耕作方式【易错点拨02】中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2)夏商周时期:石器锄耕
(3)春秋战国以来:铁犁牛耕(最基本的耕作方式)——发展演变:①春秋战国,
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②汉朝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时期,江东地区
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灌溉工具(1)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2)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3)中国东汉末年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改进后在民间得到广泛使用。
(4)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畜牧业工具古人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
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是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不断发明、改进
认识农业生产工具,使农业工具专业化、精细化,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促
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扩大了农耕区域,加速了对土地的开发与利用。
2、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就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纺织工具汉朝: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西方古代: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制陶工具最初人们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制作陶器,新石器晚期,人们使用坯车制坯。
南朝时工匠将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唐宋时期,出现支钉。
锻打工具:用来熔化金属原料的土炉、对金属原料进行打击的锤、磨平金属
冶金工具的锂等。
铸造工具:把金属熔化成液体的用堪、使液态金属成型的范等。
3、劳作方式的发展
集体劳原始社会以及夏商西周时期,集体劳作(井田制)
作
(1)原因:①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②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
农家庭式(2)概况:①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
业劳作耕女织生产模式。②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
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易错点拨03】中国式小农经济
(1)出现时间:春秋战国。
(2)背景: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
(3)特点:a.以一^家一户为单位;b.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自给自足。
(4)影响:a.积极:保证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精耕细
作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发展,为国家提供赋税。b.消极: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难以产生技术突破,在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突出。
(1)特点: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生产力低下。
庄园式(2)概况:①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②中古时期的西
劳作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③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
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易错点拨04】中国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庄园经济
(1)原因:①豪强地主占有大量土地②中央集权弱,地方势力强大;③大量依附
的劳动力
(2)特点:①自给自足;②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强;③聚族而居,有一定宗法
色彩;④武装性,拥有家兵、筑有坞堡。⑤发展模式具有规模化、综合性和独立
性。
(3)影响:影响国家赋役征收,易形成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1)生产模式:①手工业家庭: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②手工业作坊:拥有某种手
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
手(2)特点:家庭内部传承,具有保守性(传男不传女,具有独占性世代传承,或父子
工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业(3)原因: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束缚;官府的干涉和控制;手工业内部竞争激烈;落后
的宗法观念。
(4)影响:这种传承有利于保证工艺水平,但影响技术的推广与交流,从长远来看,
妨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点8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工具的特点与评价
1.特点
(1)制作材料: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
金属材料的变化。
(2)制作方法:经历了由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
(3)依靠的动力: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多种动力形式长期并存。
(4)农具种类: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
时间工具变化主要表现
原始社会由打制工具向磨制工具转变石刀、石斧、石镰、石相、石铲等
奴隶社会(商周时
出现青铜农具,但数量有限木制的耒相、石锄、石犁是主要工具
期)
春秋战国以后铁制农具广泛使用铁犁、曲辕犁等
2.评价
⑴传统农业工具是中国古代从事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手段,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
平的重要标志。
⑵传统农业工具不断适应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要求,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知识点9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1、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机器大生(1)工业革命前,英国手工工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产(2)18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革命引发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巨大变革
(1)为保证机器的昼夜运行,工人实行倒班制;
工厂制度(2)制定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对工人进行管理;
(3)生产流水线广泛应用,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进行标准化生产;
(4)原料由工厂统一分发,合理调配
近代中国(1)官方:19世纪中后期,洋务派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生产方式(2)民间:19世纪末,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中国民族工业
变化初步发展起来。
(1)近代以来机器化大生产,促进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一工厂成为工业生
产的主要组织形式;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
认识减少,工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2)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
(3)资产阶级调整内外政策,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
争和自由贸易。
2、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伦敦、巴黎等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但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生活环
城市化境相当恶劣。
发展(2)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
的居住环境。
(1)发展:①工业革命对煤等矿石的需求刺激了运河的开凿。②铁路运输以
交通运其速度快、成本低而受人青睐,迅速发展。
输发展(2)影响: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
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1)以英国为代表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大农场,农业现代
乡村发化水平大大提高。
展(2)大量人口从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开阔了眼界。
(1)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出现以后,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
时间观了现代生活的准则。
念增强(2)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往往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
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
(1)原因:①社会发展: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
素,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②政府政策:1802年英国颁
布第一部《工厂法》后,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并加大政府
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教育发
(2)表现:①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格兰5-12岁儿童的入学率已达
展
80%o②自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以来,中国出现了大量小学堂
和中学堂,这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1)原因: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
社会问危害产业工人健康。
题(2)斗争: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
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改善:经过一系列斗争,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最长工时受到限制,
最低工资得到一定保障。
知识点10工厂制的特点、作用和弊端
1.特点
(1)资本高度集中,生产资料集中使用。
⑵雇用工人集中劳动,生产规模大。
⑶使用机器流水线生产,分工细致、协作高效。
⑷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生产管理规范化与制度化。
⑸生产和销售实行专业化分工,注重产品的市场销售。
(6)企业主既是资本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2.作用
⑴促进了经济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人类由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
⑵企业组织发生了重大变化,合伙制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主要的组织形式,企业从业主制转
向合伙制。
3.弊端:加重了人们劳动的负担,影响了工人的身心健康。
知识点11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1)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新科技革命(2)概况:①发达国家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
的兴起生物、新材料等技术迅速发展。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这些尖端科技领域也
取得了巨大成就。
(3)意义:尖端科技的发展,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科技领域主要成就意义(影响)
①1946年,“埃尼阿克”的问世,开启了电子计
计算机算机时代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计
和互联网②1969年美国计算机局部互联;后来演化为互联算机网络进入各个领域。
网,并于20世纪90年代实现商业化。
人工智能已涵盖机器人制造、语音及图像识别、出现“无人工厂”“无人仓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到库”等,应用到各个领域,
技术
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极大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
①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②俄美法中等发射大量航天器;对现代国防和经济发展
航天技术
③美国实现登月创举;产生了巨大影响
④人类在太空中建立了细密的地球测控网。
①美国最先研究,发现深海生物群落,首潜马里
亚纳海沟;(中国深海载人技术达到
海洋技术
②2012年中国“蛟龙号”是世界同类载人潜水器世界先进水平)
的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
原子能技术原子动力已用于多个领域推动国防和经济的发展
DNA技术、微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细胞学等生物一个个“生命之谜”被科学
生物技术
学分支突飞猛进家从分子水平予以解释
新材料技术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新材料被广泛
用材料等应用到生产生活中
2、现代科技进步的意义
(1)原因: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劳作方式由
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
生产方式(2)特点:依靠技术革新实现利润增长。
(3)结果: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现代企
业管理制度逐步发展起来。
(1)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迅猛发展,使人们可
以轻松了解社会动态,与外界沟通更加方便。
生活方式(2)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促进了人们的通信交流,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
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3)全媒体不断发展,能够最大程度汇集各种渠道信息,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
了不同的视角。
开阔视野(1)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地球成为“地球村”,网络的普及促进了信息
的交流,进而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现代科技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知识点12科技革命兴起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⑴国际原因:二战和冷战的推动。
⑵政治原因: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
⑶教育原因: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普及。
(4)经济原因:竞争性市场经济的促进。
⑸个人原因:科学家和企业家的不断努力。
(6)直接原因:现代科学自身的机制(自由讨论、理性质疑、实验验证)的推动。
2.特点
(1)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呈现知识爆炸的现象。
⑵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
⑶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
⑷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⑸绿色、生态、可持续是科技革命的重要主题。
(6)科技水平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⑺科技的副作用凸显。
3.影响
(1)进步性:
①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
常生活发生变革。
③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一一各地联系更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
(2)局限性: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
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备
(3)受关注的全球问题。
知识点13生产工具的进步影响劳作方式的改变
1.古代
⑴生产工具:石器一木器一铁器,铁器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⑵劳作方式:集体耕种一农业家庭式劳作。
⑶影响:劳动工具的多样化和精细化,使人们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人口数量也随之增加。
在农耕时代,人们借助畜力、机械力或自然力来提高生产力。
2.近代
⑴生产工具:工业革命中的机器大生产。
⑵劳作方式:工厂制度。
⑶影响:
①机器大生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劳动分工得到极大发展。
②工厂制度普遍实施,人们开始了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③社会日益形成两大对立的阶级一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④工业化在提高社会生活水
平的同时,也造成严重贫富差距。
3.现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⑴生产工具:新科技革命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⑵影响:
①网上看病、网上授课、网上会议、网上购物、网上娱乐等成为人们新型的生活方式。
②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减轻了人类的体力劳动,还极大地降低了人类脑力劳动的强度,并可以辅
助人类进行数据分析或事务决策。
③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都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世界各国围绕
互联网的竞争日益加剧,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互联网创造的虚拟社会,使部分人,特别是
未成年人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
广口重难考点标
-一.一二二一----
®®01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主要区别
【阐释】
项目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手工和畜力工具;人力、畜力、
农具动力机械化工具为主;石油和电力等。
自然力等
生产技术直接经验现代科技
生产目的自给自足商品化
使用肥料天然有机肥料化学肥料、大量使用农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丰眼窝的临床护理
- 热带痉挛性轻截瘫的临床护理
- 小儿肾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
- 2025年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公司信贷真题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
- 2025年初级银行从业资格之初级风险管理每日一练试卷A卷含答案
- 手机上网综合征的临床护理
- 心肌梗死后心包炎的临床护理
- 点燃新质生产力新引擎
- 新生儿窦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
- 什么是全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 水工维护初级工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江苏省粮食集团招聘笔试题库2024
- 运维项目进度计划
- 商场中央空调租赁协议模板
- 十八项核心制度
-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测试数学试卷(人教版)
- 国家开放大学《Python语言基础》实验4:条件分支结构基本应用参考答案
- OTA代运营协议文档
- 内分泌科常见急危重症抢救流程
- 污染源权重分析报告
- 后勤人员保密知识讲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