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文化》主观题归纳_第1页
《哲学与文化》主观题归纳_第2页
《哲学与文化》主观题归纳_第3页
《哲学与文化》主观题归纳_第4页
《哲学与文化》主观题归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哲学与文化》主观题归纳

哲学部分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

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发

挥正确意识(或科学理论)的促进作用。

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

和能动创造性,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2.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1)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2)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

(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

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

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

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

从实际出发,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在运动变化中利用规

律。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

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相关知识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

和能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

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作用。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

树立正确的意识。

(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发挥

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重要条件,要求把尊重客观规律和

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5.唯物辩证法联系观(或联系客观性原理或整体与部分关系

原理)

(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

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

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

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

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

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

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的作用。

(5)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

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6.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

(1)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

的功能,我们应当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

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3)部分是整体的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

功能,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7.联系的观点

(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坚持联系观点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根据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

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

统筹规划同时必须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有序性和

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8.联系的多样性

(1)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

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要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也不能忽视那

些长远的间接的和本质的联系。

(3)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

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

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9.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

(2)联系根据与实践的关系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

的联系,它们都是客观的。

(3)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5)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

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10.系统优化方法

(1)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取向,要求我

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3)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4)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11.唯物辩证法发展观

(1)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

事物的灭亡。

(3)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

发展的状态)。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

坚持适度原则。

(4)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

趋势)。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

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

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12.事物发展的状态有关原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质量互变

规律,渐进性和飞跃性)

(1)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

的统一。

(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脚踏实地,重视量的积累。

(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抓住时机,促成质的飞跃。

(4)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要使事物在新质基础上开

始新的量变。

13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发展的趋势)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

持和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3)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

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14.矛盾基本属性

注意步骤:

综述关系+同一性+斗争性+既对立又统一

(1)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2)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连结,相互贯通,能在一定条件

下相互转换的属性;

(3)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属性;

(4)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

发展。

1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

(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3)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

要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16.矛盾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

(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

有其特殊性。

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7.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矛盾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在矛盾

普遍性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

方法。

(2)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的

关键。要具体分析不同事物不同的矛盾。

(4)要具体分析同一事物发展不同过程和阶段上的不同矛盾。

(5)要具体分析把握同一事物中不同矛盾的各自特殊性。

18.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问题的精髓)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

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2)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

(3)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

(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

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

要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一定条件下

可以相互转化。要求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3)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要求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0.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

(1)矛盾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

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要求我们看问题分清主流和支流,

要把握矛盾主要方面,抓住主流。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依赖、相互排斥,一定

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又要求我们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3)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

统一。

21.对立统一规律

(1)原理内容(对立统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具体关系(具体表述二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

影响)。

(3)如何做(两者并重,既要……又要……)。

22.矛盾分析法(即矛盾观内容所有的方法论)

(1)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坚持一分为二

地看问题。

(2)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

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在认识事物时要遵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顺序,

在处理问题时要坚持〃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

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的工作方法。

(5)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

(6)既要把握主流、识大体、顾大局,又不能忽视支流。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反对均衡论和一点论。

23.认识论的知识分析问题的原因(意义)或措施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促

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

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4.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能够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

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

(3)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

(4)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2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6.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

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会促进实践的发展,

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3)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实践决定

认识的方法论)

(4)同时还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

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具有反作用的方法论)

27.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为什么追求真理是一

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

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

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

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

自身。

(4)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

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8.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唯物史

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

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

极的推动作用。

(2)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

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

29.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决定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不同性质的

社会意识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3)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先于或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

3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

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要求尊重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发展生产力。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

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

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不断调整

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

3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

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

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要求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

律,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使上层建

筑适合先进的经济基础。

32.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的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

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分析。

(2)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相信人民群众自己

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

民群众学习;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

中去。

33.人生价值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我们应该积极为社会作贡献。

(2)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我

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

本立场上、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4)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①弘扬劳动精神,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

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

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

34.从价值观的角度,说明在文化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新时代

中国青年应如何担当作为。

(1)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文化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新时代中

国青年应当坚定理想信念,,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规划人生道路。

(2)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做

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在社会实践中书写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新篇章。

(3)弘扬志愿精神,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为全社会形成团

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风尚作贡献,在劳动和奉献中实

现人生价值。

(4)弘扬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用扎实的学识和过硬的技术,

为提升中国的发展动力和国际竞争力贡献青春华章,在砥砺自我中

走向成功。

文化部分

1.文化功能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

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

定的经济、政治,先进健康的文化为经济、政治的发展提供强大的

精神动力。

(2)文化的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

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3)引领风尚: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

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4)教育人民: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服务社会: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

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6)推动发展: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

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7)文化塑造人: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

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

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8)民族国家: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文化价值:

①继承创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

挖掘…文化的深刻内涵,注入时代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

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②国家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助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蹭强

民族文化认同和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③人民: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吏人民感受传统文化

独特魅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强文化获得感。

④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

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

力和影响力。

⑤对外:促进文化交流、借鉴、融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向

世界,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2)教育功能: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

帮助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

人。

(3)经济价值: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旅游业、文化产

业、商业贸易等,变文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4)政治价值为党治国理政提供智慧和经验,提高公民的政

治素养;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3.如何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继承: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要批判继承,继承优秀

传统文化。保护好…文化的物质载体;选择……的优秀传统文化稔掘

深刻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时代价值)。

(2)创新:立足实践,注入时代精神,在内容、形式、体制

机制、传播手段上进行创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3)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

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弘扬伟大创造精神、

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4)传播:

①途径手段:通过商业费易、教育和人员往来等促进秀传统文

化交流传播。通过大众传媒等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借鉴: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既要

学习借鉴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又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保持民族特色。

③走出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化的传播,

推动其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5)人民: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调动人民广泛参与,发展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优秀文化。

(6)科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信息技术),创新传播手

段和形式,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传播。

(7)方向: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社会主义心价值

观,坚定文化自信,反对文化虚无主义。

4.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弘扬及如何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基本内涵:

①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

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

体现着爰国主义这个主题。无论什么时候,爰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

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

的精神支柱。

(2)原因:

①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

力。

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

求。(对人)

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

求。(对综合国力)

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对

政治)

5.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巧计妙解:

一个〃主心骨〃、一个价值观、三个必须、一个实践

(1)最主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

作用。

(2)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正确对待

外来思想文化;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4)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5.弘扬新时代中国…精神的文化价值

(1)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厚植爱国情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

力,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凝心

聚气的强大精神动力;

(3)培育爱国、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全民族综

合素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6.为什么要进行中外文化交流?

(1)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推动了不同国家和民族在经济、政治

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加强不同国家和民族人民之间的友谊

和互相了解。

(2)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

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

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3)走出去: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

世界,向世界展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提高文化软实

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4)文化创新: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文化交流推动

中华文化创新,推动双方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促进世界文化

共同繁荣。

7.如何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1)态度: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

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2)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

个性、和睦相处、共同繁荣。

(3)借鉴: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

合,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同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保持文化民族特色。

(4)途径: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通过商业贸易、教育、文化

产业合作等途径加强文化交流。

(5)手段:立足实践,依靠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弘扬和传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走出去: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7)方向: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