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突破卷03文言文阅读专题
建议用时:60分钟
满分:80分实际得分:_______先
一.(2023•新高考I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襄子①国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日:"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
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
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日:仲尼不知善赏矣。
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
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
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日: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射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
遏奸孙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婚日:"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
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
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鳍日:"乃者赵、韩共并知氏,
赵襄子之行赏,先加丹申而后有功。的韭节百夫于J■之弓[必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丕似裁?然实诈也。何以明
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
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作意。
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
测渊,嚎大道而不悟,信号旗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
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鲍:即孔酎,孔子八世孙。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答案】CE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孔子赞赏赵襄子的做法,以此来强调“礼”的根本,然后在书中批驳孔子的
看法,难道不像是真的吗?
"韩非书云"的意思是"韩非在他的书中说",其后应跟"说"的具体内容;结合材料一《韩非子•难一》中
的"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可知,"夫子善之”是韩非书里记
载的内容,应作"云"的宾语,"韩非书云夫子善之"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
材料一中韩非先引用孔子的观点来说明"礼”的重要,这就是"引以张本";然后对孔子的话加以批驳,这
就是“然后难之",故"引以张本"后、"然后难之"后都应断开。同时,从固定结构上看,"岂.…哉"为反问句式,
其前应断开。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句意: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选拔。"围"和"举"都是实词的被动用法,二者用
法相同。正确。
B."不可以不劝爱人"句意:不能不鼓励关爱他人。此处的"劝"也是鼓励的意思,二者词义相同。
C.正确。
D.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是指捏造事实毁坏他人名誉的言论,和"诬说"词义不同,正确。
故选
Bo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
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
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
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船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船对此深感失
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世人〃"常通过引经据典......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好事而
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可知,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我修
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的人是"好事而穿凿者"而非"世
人”,选项的说法扩大范围。
故选C。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答案】(1)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
(2)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骄侮",高傲轻慢;"唯",副词,只有;"先",动词,以……为先、放在前面。
(2)"一隅",一小部分、一个方面;"审”,仔细考察;"信",真实。
5.子船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
【答案】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中的“韩非书云......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可知,子船批驳韩非书云"夫子善之"是欺诈之言,
由“何以明其然?"引出子酎批驳韩非"实诈"的事实依据。根据"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
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
知氏乃亡"这一时间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远”的总结可知,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
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子船便是用这一事实依据来批驳韩非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晋阳解围后,他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的首位。张孟谈说:“晋阳
的战事,高赫并没有大功,现在成了第一个受赏的,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的战事,让我的国
家宗庙都陷入了危机。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
赏他。”孔子听到后说:“这是懂得正确行赏啊,襄子!奖赏一个人而能使天下做臣子的没有敢失礼的了。”
有人说:孔子不懂得正确行赏的道理。善于赏罚的人,能使百官不敢越权,群臣不敢失礼。君主设立法令,
而臣下没有奸诈之心。这样的话,就可以算是善于赏罚了。襄子有君臣关系密切的恩泽,掌握着令行禁止
的法令,这样尚且还有骄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襄子不善于惩罚的原因。做臣子的人,谋事有功才应该奖赏。
现在高赫仅仅是不骄傲轻慢,而襄子却奖赏他,这是不善于奖赏。所以说,孔子不懂得正确行赏。
陈国有个武将,对子附说:“韩非子制定的法律,有太多和夫子的理论截然不同之处。我经常探索他
们的意图并比对他们的行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们在止恶劝善这方面,韩氏未必是错的,孔氏
也未必完全正确。像韩非这样的人,也是当世的圣人。”子射回答说:“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
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好事而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我修饰,援引圣贤的事
例来标榜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像诸子的著作,其中的义理都是这样。请允
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将答应了。子射说:“最近赵国和韩国一起
攻打知氏,赵襄子先奖赏臣子然后才有战果。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孔子赞赏赵襄子的做法,以此来强调
“礼”的根本,然后在书中批驳孔子的看法,难道不像是真的吗?然而这其实是欺骗。如何能够证明这一
点呢?早年我国先君在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直到哀公二十七年时荀瑶与韩国、赵国、魏国攻打郑
国,遇到了陈恒而返回,而这时夫子已经去世了十一年,而晋四卿都还活着。后来在悼公十四年,知氏才
灭亡。这两个事件之间相隔很久,韩非子竟然提到了它们,没有一点惭愧之意。所以世上有很多无事生非
的人,这都是韩非的罪过。因此我对这些旁门左道的道理保持沉默、不去听取诸子的言说已经很久了。而
你却使用以测日影的仪器来测量天空,用手指来测量深渊,失明于大道而不觉悟,相信谎言而怀疑圣人,
恐怕不是我所期望的。”
(2022•新高考I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本题共5小题,20分)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搴々谋,奈何?”孟尝君日:“有诸
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寿。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
借兵以救魏!"赵王日:“寡人不能。”孟尝君日:“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日:“可得闻乎?”
孟尝君日:“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
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欲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
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日:“今秦且攻魏,愿大王
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
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印[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日:
“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日:“大变可得闻乎?”曰:
“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
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
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日:“君
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二》)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欹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欹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献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
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
"魏献盟于秦”是状语后置句,"于秦"是"献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此……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中间不可断开,"之所以"是固定结构,
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与......‘王之蔽'的‘蔽‘相同"错误,"王之蔽"的"蔽"是"蒙蔽",这里指受蒙蔽,与"赵蔽"的"蔽"不同。
故选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
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
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
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
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孟尝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错误,由文中"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
孟尝君出使诸侯。故选A。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答案】(1)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
(2)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岁",年;"熟",有收成,丰收;"行〃,跋涉;"助",援助;"奈何",怎么办。
(2)"折节",屈服于别人;"以",把;"与",送给;"去",离开。
10.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1)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打动对方。
(2)对燕国,孟尝君则是晓以利害,以亡魏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分析孟尝君游说赵王和燕王的语言,分析其中所用的技巧。
如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意思是说我向您借兵是对您
的忠心,之后分析魏国存在对于赵国的价值,魏赵两国的军队势力没有太大悬殊,而现在魏国的处境却不
如赵国,是因为魏国是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一旦魏国灭掉,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
此可见魏国存在的价值,这是用存魏的好处来打动对方。
如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候说"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
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
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孟尝君用魏国灭亡之后给赵国带来的威胁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
魏国“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这是用亡魏的坏处"恫吓"燕王。
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
一下,怎么力'?”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
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马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赵国借些军队去救魏国。”赵
王说:“寡人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的原因,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
说给我听听吗?”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
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魏国的土地一年
一年受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面做了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
国,魏国同秦国欲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
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赵王答应了,为魏国发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北
上拜见了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
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
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他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
没有答应。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
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然
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
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
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会自己跋涉几千里去帮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那么对于
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
人听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前往魏国)。魏王大喜,说:“您借燕
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
封赏了孟尝君。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本题共5小题,20分)
问者目:“申不害、商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
应之日:“是不可举■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
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商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
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展法,而罚加乎干令者也。此
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萼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问者曰:“_,_,一?”
时日:“申不害,韩昭侯之佐也。韩者,晋之别国也。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
收,而后君之令又下。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故利在故法前令则道之,利在新法后令则
道之,利在故新相反,前后相悖,则申不害虽十使昭侯用术,而奸臣犹有所谪其辞矣。故把互乘之致甦土
乜生近丕至工霸主煮曩用丕士上法丕勤饰于宣之患也。商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
罪,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是以其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
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而张仪以秦殉韩、魏。惠王死,
武王即位,甘茂以秦殉周。武王死,昭襄王即位,穰侯越韩、魏而东攻齐,五年而秦不益尺土之地,乃城
其陶邑之封。应侯攻韩八年,成其汝南之封。自是以来,诸用秦者,皆应、穰之类也。故战胜,则大臣尊;
益地,则私封立:主无术以知奸也。商君虽十饰其法,人臣反用其资。”
(节选自《韩非子•定法》)
11.文本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故托万乘A之劲B韩C十七年D而不至于霸E王者F虽用术于上G法不勤H饰于官之患也。
【答案】CF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申不害虽然依托军力强大的韩国,经过十七年的努力仍然没有成就霸王之业,就是因为君
主虽然在上面用术,却没有免除由于在官吏中不用法进行整顿所带来的祸患。
"故托万乘之劲韩"中"劲韩"作宾语,故在"劲韩"后C处断开;
"者……也”表示判断,"者"后F处断开;
“虽用术于上"和"法不勤饰于官之患”是转折关系复句,且“虽用术于上"中"于上"为后置状语,故在G处
断开。
故选CFG。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是衡量、考核之意,与成语“计日程功"中的"程"意思相同。
B.慎,是遵循、依顺之意,与《孔雀东南飞》"戒之慎勿忘"中的"慎"意思不同。
C.弊,是蒙骗、蒙蔽之意,与《出师表》"益州疲弊"中的"弊"意思不同。
D.道,是取道之意,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中的"道"意思相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这是不好比较评价的。/工作进度或成效可以按日计算,有把握按时完成。
B.正确。"戒之慎勿忘"中的"慎"意思是务必、千万。句意:奖赏那些严格守法的人。/以此为鉴戒千万不
要把它忘。
C.正确。"益州疲弊"中的"弊"意思是人力缺乏,民生凋敝。句意:君主没有术就会在上面受蒙蔽。/益州
人力疲惫,民生凋敝。
D.错误。文中的"道"是遵行。句意:所以奸人看到旧法前令对自己有利就照旧法前令办事。/取道芷阳
秘密行军。
故选D。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申不害与商鞅一个提倡运用术,一个主张实行法。韩非认为术和法都是治国的工具,就如同穿衣、吃饭
都是维持生计的方式,缺一不可。
B.旧的法令还未废除,新的法令又颁布施行,导致很多人利用新旧法律的矛盾、前后政令的冲突牟利,也
难免让奸臣钻空子。
C.商鞅治理秦国,设立告奸和连坐制度,该厚赏的就一定厚赏,这使秦国国富民强,却也直接导致一些臣
子借强大的秦国谋私利。
D.稿侯魏冉越过魏国和韩国攻打齐国,并取得了胜利。他借此机会在自己的封地定陶筑起了城池,让自己
的实力得以增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直接导致"理解有误。由"商君虽十饰其法,人臣反用其资",应该是间接导致。
故选C。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
(2)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
【答案】(1)所谓"术",就是依据才能授予官职,按照名位去责求实绩,操控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能力。
(2)申不害不专一地推行新法,不统一韩国的法令,奸邪的事情就多起来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者,……也”,判断句;"任",才能;"课",考核。
(2)"擅",专一地推行;"一",统一;"奸”,奸邪的事情。
15.主客问答是古代的一种写作模式,本文即采用这种模式。请根据你对"对曰"一段的理解,写出"问者"
提出的问题。(3分)
【答案】徒术而无法,徒法而无术,其不可何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术者,......法者....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可知,上
文作者提出了"法"和"术"的概念和重要性;
第四段则回答本段提出的"法"和"术"关系的问题;
由第四段原文"故托万乘之劲韩,十七年而不至于霸王者,虽用术于上,法不勤饰于官之患也......主无术
以知奸也。商君虽十饰其法,人臣反用其资"可知,提出的问题是:徒术而无法,徒法而无术,其不可何哉。
参考译文:
有人问:“中不害、商鞅,这两家的言论哪一家对治理国家最为急需?”
回答说:“这是不好比较评价的。人不吃饭,十天就会饿死;大寒隆冬,不穿衣服就会冻死。说衣服
和食物哪一个更急需,应该说这两样都是不能缺少的,它们都是维持生命必须具备的东西。现在申不害主
张的是术而商鞅主张的是法。所谓‘术',就是依据才能授予官职,按照名位去责求实绩,操控生杀大权,
考核群臣的能力。这是君主所要掌握的。所谓'法’,就是法令由官府明确制定,刑罚在民众心中扎根,
奖赏那些严格守法的人,惩罚那些触犯禁令的人。这是臣下所要遵循的。君主没有术就会在上面受蒙蔽,
臣子没有法就会在下面闯乱子,术和法是一样也不能少的,都是帝王治理国家必须具备的东西。”
有人问:“只有术而没有法,或者只有法而没有术,这为什么不可以呢?”
回答说:“申不害是韩昭侯的相。韩国是从晋国分离出来的。晋国以前的旧法还没有废除,而韩国的
新法又产生了;晋国君主的命令还没有收回,而韩国君主的命令又颁布了。申不害不专一地推行新法,不
统一韩国的法令,奸邪的事情就多起来了。所以奸人看到旧法前令对自己有利就照旧法前令办事,看到新
法后令对自己有利就照新法后令办事,他们利用了新法、旧法和前令、后令的矛盾从中渔利,那么申不害
即使多次让韩昭侯用术,奸臣仍然有办法进行诡辩。所以申不害虽然依托军力强大的韩国,经过十七年的
努力仍然没有成就霸王之业,就是因为君主虽然在上面用术,却没有免除由于在官吏中不用法进行整顿所
带来的祸患。商鞅治理秦国,设立告奸和连坐的制度来落实犯罪的实情,使什伍之家互相监视、同受责罚,
该厚赏的一定厚赏,该重罚的一定重罚。因此秦国的民众努力耕作,劳累了也不休息,战时追赶敌人,冒
着危险也不退却,所以国富兵强;但是,君主没有术了解奸邪,只不过是用国家的富强帮助奸臣罢了。等
到秦孝公、商鞅死后,秦惠王即位,秦国的法治还未败坏,而张仪把秦国的力量牺牲在韩国和魏国来谋取
他的私利。秦惠王死后,秦武王即位,甘茂出兵打到周而消耗了秦国的实力。秦武王死后,秦昭襄王即位,
魏冉越过韩国、魏国而攻打东边的齐国,打了五年秦国没有增加尺寸土地,他却在定陶的封地上筑起了城
墙。范雎攻打韩国八年,成就了他在汝南的封地。从此以后,所有在秦国受到重用的,都是魏冉、范雎一
类人物。所以战争胜利了,大臣得到尊宠;扩大的版图,则成了他们私人的封地:君主没有术来知道大臣
的奸情。商鞅虽然多次整顿法令,臣下反而利用他变法的成果。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王天下者,其资有三:有以德得之,有以力并之,有以智取之。得之以德者,三代是也;并之以力者,
秦人是也;取之以智者,刘汉是也。盖以力则不若智之胜,以智则不若德之全。
德非羽之所得言者矣,其于智、力之资又皆两亡焉。而后世之议乃日:项羽其亦不幸遇敌于汉而遂失
之。嗟夫!虽徽汉高帝,而羽之于天下固将失之也。汉王之于智盖疏矣,以其能得真智之所在,此所以王;
项羽之于力尝强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
观其所赖以为资,盖有类乎力者矣。虽然,彼之所谓力者,内恃其身之勇,叱咤震怒足以威匹夫;外
恃其众之劲,搏捽决战足以吞敌人而已。至于阻河山,举形便,俯首东瞰,临制天下,保王业之固,遗后
世之强,所谓真力者,彼固莫或之知也。,必卷指关中公力之赞熠席屠戮逞其暴空举而遗之二二降虔反怀
区区之故差而甚,。其归乃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能知者?”此特浅丈夫之量,安足为志
天下者道哉!后之数羽之罪者,皆曰:夺汉王之关中,负信义于天下,此所以亡。嗟夫!使项氏无意于王,
而徒夺汉王之关中,则谓其得罪于鸟乌之信义可也。如其有意于王而夺之,是得计也。惟其知夺而不知其
有,此所以亡耳。
(节选自《何博士备论•楚汉论》)
材料二:
太史公目: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
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
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是以轻A指关中B天险之势C燔烧屠戮逞其暴D卒举E而遗之F二三降虏G反怀区区之故H楚而甚荣。
【答案】CD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他)轻率地(把锋芒)指向关中天险,烧杀屠戮以逞其凶暴,最后还(把关中)留给了
三个秦国的降将,反倒把怀念小小的故土楚地看做是最大的光荣。
"轻"是"指"的状语,"关中"是"天险之势”的定语,共同作"指"的宾语,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势"后面
断开,即在C处断开;
"逞"的宾语为"其暴",应在"暴"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
“遗"的宾语为"之二三降虏”,中间不应断开,应在“虏”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
故选CDG»
1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微,文中指没有,与李密《陈情表》中"听臣微志"的"微"意思不同。
B.据,文中指占据,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靖函之固"的"据"意思相同。
C.区区,文中指微不足道,与《孔雀东南飞》中“感君区区怀"的"区区"意思不同。
D.经营,文中指规划治理,与《阿房宫赋》中“韩魏之经营"的"经营"意思相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没有/微小的”;句意:即使没有汉高祖。/请答应我这微小的志愿。
B.正确。均为"占据";句意:占据有利战略位置。/秦孝公占据着懵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
C.正确。"微不足道/诚挚的”;句意:那么可以说他的过错只是背弃了小小的信义。/感谢你诚挚的关怀。
D."意思相同"错误。"规划治理/金玉珠宝";句意:想凭着武力征讨来谋夺、统制天下。/韩魏国家收藏
的金玉珍宝。
故选D。
1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得天下有三种资本可以凭借:德行、力量或智慧。项羽在德行、力量和智慧方面都没有优势,所以必定
失败。
B.项羽认为富贵后不回故乡,如同穿锦绣衣服在夜里行走没有人知道。这说明项羽没有雄心壮志,只图衣
锦还乡。
C.何博士不认可项羽灭亡的原因是背弃信义,夺取了汉王的关中;他认为项羽只知道夺取关中却不懂得保
全,这才是他灭亡的原因。
D.项羽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他有称霸的业绩,想凭借武力征伐来管理天下,
结果五年就亡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这说明项羽没有雄心壮志,只图衣锦还乡”错误。由原文"虽微汉高帝,而羽之于天下固将失之也”可
知,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并且自称为"霸王",说明项羽的也有雄心壮志。
故选Bo
1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项羽之于力尝强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
(2)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
【答案】(1)项羽在力量上曾经强盛一时,但因为他不了解真正的力量所在之处,这是他最终败亡的原因;
(2)项羽虽然没有一丁点封地(作根基),却趁着当时的形势从民间起兵,仅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义
军把秦灭亡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尝",曾经;"以",因为;"所以",......的原因。
(2)"尺寸",一点封地;"陇亩〃,民间;"将",率领。
20.阅读两则材料中关于项羽的描述,从"德""智""力"三个层面在原文中找出项羽缺失或不足的相关依据,
填写在下图表中。(3分)
评价维度原文依据(《何博士备论•楚汉论》)原文依据(《史记・项羽本纪》)
德的层面①②
智的层面“其于智、力之资又皆两亡焉""汉王之于智盖疏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力的层面"项羽之于力尝强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③
【答案】①“德非羽之所得言者矣”;
②“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
③“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德非羽之所得言者矣”可知,道德方面,项羽是谈不上的。所以,①处应填“德非羽之所得
言者矣”。
由原文“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可知,待到项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教育教学目标反思试题及答案
- 2024-2025公司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含解析答案
- 2025年项目安全培训考试试题(5A)
- 2025一般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考试试题精练
- 2025新入员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附答案(完整版)
- 医疗APP助力健康管理升级
- 区块链教育培养新一代的技术人才
- 区块链技术在知识产权评估中的价值研究
- 2025年中国船舶修理行业市场动态分析、发展方向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 虚拟现实交互设计-全面剖析
- 2025衡水市武强县辅警考试试卷真题
- 山西省太原市2025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 湖北省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考试数学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高三语作文模拟题分析+材料+范文:关心人本身应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
- 2025中考二轮专题复习:古诗文主题默写汇编(2)(含答案)
- 长城汽车2025人才测评答案
- 河道的管理和防护课件
- 绿化作业安全教育培训
- GB/T 45282-2025IPv6地址分配和编码规则总体要求
- 二便失禁病人的护理措施
- 浙江省金华义乌市稠州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独立作业英语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