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古代诗文阅读
第05讲文言字词
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A课标要求
A考查形式
A命题趋势
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考点一文言实词
考点二文言虚词
04题型精研•考向洞悉
题型一文言字词选择题
A考向01一词多义辨析
A考向02文言虚词
A考向03词类活用
题型二文言字词填空题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一、课标要求
1.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要求初中学生积累、掌握150个左右常用文言实词,并能结合具体语境准确说
出它们的意思。
2.掌握文言虚词: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然、贝IJ、乃、以、于”等的意义和作用,能够辨
别它们在不同语句中的用法。
3.熟悉通假字、分辨古今异义、理解一词多义、把握词类活用,能结合语境理解,并能理解字词在表达
文章思想情感、描绘人物形象、阐述观点等方面的作用。
4.注重迁移运用:要求学生能够将课内文言字词知识迁移到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中,具备借助已学知识和
方法读懂浅显课外文言文的能力,考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理解能力.
二、考查形式与内容
考直形式考直内容
给出四个选项,要求选出对文言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
选择题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或选出加点文言实词用。
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不同的一项。
常见的文言虚词如"之、其、而、以、
直接写出文言字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
填空题文言虚词于、为、也、乎、夫、焉”等的意义和
义,或补充句子中缺失的文言虚词。
用法是考查重点。
三、命题趋势
趋势命题要点
注重基础知识与既考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积累和记忆,又注重考查其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分析和运用
能力综合考查能力,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字词含义,并能将其与对文言文整体内容的理解相结合。
课内外文言文的越来越多的地区采用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的形式进行考查,要求学生能够将课内所学
融合的文言字词知识迁移到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中,具备举一反二的能力。
选材的多样化和课外文言文的选材范围不断扩大,注重选取具有教育意义、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的文段。
时代性
文三字词的考查可能会与文言文的朗读节奏划分、内容概括、主旨理解、人物形象分析
多考点的整合
等其他考点相结合。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r考法一词语解释填空一如: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三大考法考法二比较加点字的异同一如: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1-考法三文言虚词的解释如: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厂首先,平时应注意整理、归纳、积累一词多义。
_其次,对文中的一词多义要联系上下文来仔细理解,认真分析,切忌只
一词多义—
见树木不见森林。
L第三,要善于进行联想迁移。
-1.理解古今异义的关键。
文
-古今异义—-2.认真阅读原文。
言
-3.解答选择题,要学会排除法,由易到难,逐步确定。
字
知r-
词1.培养语感,多读文言文原者和古诗词等作品
识
—2.积累词汇,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常用短语
点通假字—
3.注重归纳,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4.多做练习,通过做练习题和实践应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
1.名词作状语,2.名词用作动词,3.动词用作名词,4.动词的使动用法5.
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名词,6.形容词用作动词,7.形容词的使动用法,8.形容词的
意动用法
⑴题干给出例句,要求从选项中找出与题干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r-或不同的选项;(2)选择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J文言虚词-
(3)翻译划线句子时虚词占有采分点;(4)词语解释填空题。
J掌握中考语文八个常见虚词用法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考点一文言实词
类型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又叫多义词,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别的意义。当然,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即上下文)一个词一般只有一个意义。一词多义是文言文阅读中的考点之一,在课
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中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一、复习策略
首先,平时应注意整理、归纳、积累一词多义。
因为储存的词汇丰富了,才能在运用中熟能生巧,而做读书卡片就是一种很好的积累方法。
其次,对文中的一词多义要联系上下文来仔细理解,认真分析,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词成句,联句成篇,字、词、句、章,都处在一定的有规律的关系之中。
句在篇中和词在句中一样,都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局部要受到整体制约,构成整体的各个局部之间(词
与词、句与句、段与段)又是互相制约、互相补充、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因而我们可以参照上下文对
词义的制约和词在句中对上下文的依存关系来确定词义。
第三,要善于进行联想迁移。
中考对一词多义的考查,往往是阅读材料来自课外,而考点来自课内的,只要沉着冷静,认真回忆课
堂上所学的内容,进行知识的迁移,是能够答出来的。
类型二:古今异义
一、五种情况
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
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
2.词义缩小。某些词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缩小。
3.词义的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所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
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
4.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义发生变化的现象叫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5.形同义异。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是一个双音节词,其意义不完全一样。
二、答题思路
1.理解古今异义的关键。是掌握教材中的古今异义词,因为许多省市中考对古今异义词的考查都是来
自课内的。所以,在平时一定要多读多背教材的文言文,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要背得滚瓜烂熟。如果你
平时没有注意积累它,到考场上定会束手无策。
2.认真阅读原文。特别是课外文言文,要根据试卷所提供的注释把原文读懂。然后,仔细审视被考查
的古今异义词所在的语境,调动知识储备,根据上下文意,寻求隐含的信息,推断出词义。最后,把解释
的意思代入原文,联系具体语境辨析确认。
3.活用排除法。解答选择题,要学会排除法,由易到难,逐步确定。
类型三: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现象是中考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
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如“一狼洞其中”的“洞”本为名词,表示“洞穴”,
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充当谓语,表示“挖洞”。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一、常见类型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作状语,在句中起修
饰作用。如:“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中的“斗”与“蛇”。
2.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
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用法。
(二)动词的活用
L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有时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
名词的特点。
2.动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使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
作行为,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
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如: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坚固的铠甲;锐:锐利的兵器)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有时候形容词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
形容词使动用法。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
或特征。
二、答题思路
1.识别词类活用类型
首先要能通过自己的积累,准确识别类型。
2.结合语境确定含义
词类活用后的含义需要紧密结合上下文来确定。通过对整个句子以及前后文的理解,来明确这个活用
的词在句子中具体的语义。
3.准确翻译表述
在翻译时,要把词类活用的情况准确地翻译出来。如果是名词作动词,就要翻译出相应的动词意思;
如果是名词作状语,要把表示修饰的状语意思翻译出来,等等。
针对训练
(2024•江苏淮安•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去城东十五里,望之绵亘而蜿蜒者,即黄河故道也。河北徙堤存焉。堤之两翼,居人数十家,
庐舍相比,酒帘摇荡,多以染织为业。堤之南一里许,苍荫茂密如雨盖,数百柄簇拥攒挤,初疑其为松荫
状,询土人则樱桃园也。堤之西,方塘百顷,菱芙交翻,芙集万本,渔人弄篱,童子戏水。往来堤上者,
红白缭目,香风扑人,多为之小憩而不忍去。堤之后有古寺,寺之后有敞亭,亭之栋有小额日"晋刘伶先生
墓①”。
亭中央供泥像二,左伯伦,右杜康②,二君时地不同,萍藻一室,其殆以酒作合乎!伯伦衣绿衣,著
晋人巾,手执酒杯,侧视杜微笑,若有品论其术之妙者然。嗟夫!古今来多怪先生以酒死,吾谓先生非酒
则一日不能生。盖魏晋之际,达人君子,无方寸容身之地……而建威之罢③,人始指之曰无用,曰无实。惟
无用无实而遂得以自全。予故日:“先生非酒则一日不能生。”
(选自清•阮晋《刘伶台记》,有删改)
【注释】①刘伶先生墓:清代淮安郡有刘伶台,祭祀西晋名士刘伶。刘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性
嗜酒。②杜康:善酿酒,后世尊其为酒神。③建威之罢:刘伶曾任建威参军,追求无为而治,被人视为无
用无实而罢免。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先天下之忧而忧
(3)堤之南一里许
(4)多为之小憩而不忍去
考点二文言虚词
结合近年中考题型看,文言虚词的考查方向明确,主要从“意义”和“用法”两个角度考查,此前考
纲中要求掌握的也就是“之”“其”“以”“于而”“何”6个,(之后可能会拓展考察更多哦〜)目
前题型比较稳定,
一、常见题型
1.题干给出例句,要求从选项中找出与题干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选项;
2.选择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3.翻译划线句子时虚词占有采分点;
4.词语解释填空题。
一、常见虚词用法整理
(-)之
1.代词: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可以代人、物、事,可译为“他(们)、它(们)、这件事”;指示
代词常见用“这、这样”。
2.助词:
①结构助词:的(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例句:妾妇之道也(《富贵不能》)
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句:予独爱莲芝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助词.起补充音节和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义;例句: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军细柳》)
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句:何陋之有?《陋室铭》
3.动词:“去、往、至。例句:往之女家(《富贵不能淫》)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而
连词:①表修饰,可不译;例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②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也可不译;例句: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③表转折,“但是、可是、去1...”;例句: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④表并列,可译为“和”或不译;例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⑤表因果,“因而”。例句: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
(三)以
1.介词:
①表所用的工具、方法等,可译为“用、拿……”;例句: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北冥有鱼》)
②介词,把;例句:投以骨(《狼》)
③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按照、凭、凭借、因为……”;
例句: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宾有鱼》)以:凭借。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以:因为。
2.连词:
①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例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表修饰,相当于连词“而”;例句:卷石底以出(《小石漳记》)
3.动词:
认为、以为、觉得。例句: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四)其
1.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们)/他(们)的,它(们)/它(们)的";例句: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例句: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代词,那
代词,可译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代词,其中的。
2.语气助词:
加强反问诘问、揣测、祈使等语气;例句: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3.连词:
表选择。例句: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其:或者,还是。
4.名词:
其中。例句: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五)为
1.动词:
读(w4i)①可译为“成为、担任、当、修筑、认为、叫作、作为、做、雕刻、接受……”;
例句: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周亚夫军细柳》)动词,做、担任。
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动词,雕刻。
②判断动词“是”例句: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判断动词,是。
2.介词:
读(w©i)①可译为“替、给、为了、在、因为、对……;
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介词,对,向。
②读(w6i)表被动,有时和“所”连用,可译为“被”。例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名词:
心理活动、表现。例句: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两种心情)
(六)于
介词: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从、至厂;
例句: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介词,从。
②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给、对于……;
例句:朱宋君令人同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介词,向。
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介词,对,对于。
③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胜过”;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介词,比。
(七)者
1.代词:
用在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后,相当……的人(事),-的东西,-的事情,-的样子等等。例句:
同予者何人(《爱莲说》)代词,相当于..…的人。
2.助词:
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有时和“也”一起表判断;
例句: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助词,和“也”一起表判断。
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可译为:……的原因,……的条件等。
例句:然而不胜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代词......的原因。
北山愚公者(《愚公移山》)助词,用于主语后,引出因、解释等。
(八)所
①名词:
处所,地方,位置,适宜,适当的处所或位置;例句:优劣得所(《出师表》)位置
②代词:
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代指人、事物或处所;
例句: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十二章)代指事物。
问所从来。(《桃花源记》)代指人。
③……的原因。例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针对训I练
(2024•内蒙古•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联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
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目:“吾孰与徐公美?”妾目:“徐
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
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
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
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
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
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翟璜应对文侯
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①,克之,以封其子击②。文侯问于群臣日:“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日:
“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日:
“何以知之?”对日:“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
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注]①中山:中山国,战国时小国。②击:魏击,魏文侯之子,后继承为君,即魏武侯。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臣之妻私臣私: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
(3)克之克:
(4)臣是以知之是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窥镜而自视学而不思则罔
B.谓其妻曰其真不知马也
C.臣之妾畏臣乃记之而去
D.皆以美于徐公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题型精研•考向洞悉
题型一文言字词选择题
A考向01一词多义辨析
【最新中考真题】(2024•西藏•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
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
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
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部,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
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
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仆①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记;后有
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②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
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③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月氐④。盖以苦学力文
所致,又自悲矣。
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⑤。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
(节选自《与元九书》,有删改)
【注】①仆:我。②谙:熟悉,知道。③遑:闲暇。④胭:老茧。⑤乡赋:地方举行的乡贡考试。
下列各项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B.杂然相许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C.汝之不惠小惠未遍
D.始批十五六始知有进士
【最新中考真题】(2024•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感受了古诗文的精神力量,东东再邀你一起阅读两篇文言
文,学习古人的劝勉智慧。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
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念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筐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软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
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烽然若神人;余则缰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
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①,久而乐之,不知其
疾之在体也。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
缓者舒然以和。喜怒哀乐,动人必深。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写②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③,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为尉于剑浦④,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
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
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进琴以为别。
(节选自《送杨真序》)
【注释】①宫声数引:古代的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文中泛指各种曲调。引,曲调的一种
体制。②写:同“泻”,倾吐,宣泄。③杨君:即杨真(zhi),作者的朋友。④剑浦:县名。
请你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余则编袍敝衣处其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C.缓者舒然以和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D.亦有至者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A考向02文言虚词
【最新中考真题1(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瑾字附璘。性温恭,有器量,博涉经史,雅好属文。年十七.周文闻其名,因召拜尚书员外郎、相
府记室参军事。军书羽檄,瑾多掌之。从破沙苑,战河桥,并有功,累迁尚书右丞、吏部郎中。于时魏室
播迁,庶务草创,朝章国典,瑾并参之。时燕公于谨勋高望重,朝野所属。白文帝,言瑾学行兼修,愿与
之同姓,结为兄弟。
于谨南伐江陵,以瑾为元帅府长史。军中谋略,多出瑾焉。江陵既平,衣冠仕伍,并没为仆隶。瑾察
其才行,有片善者,辄议免之,赖瑾获济者甚众。及军还,诸将多因虏掠,大获财物。瑾一无所取,唯得
书两车,载之以归。或白文帝曰:“唐瑾大有辎重①,悉是梁朝珍玩。”文帝初不信之,密遣使检阅之,唯见
坟籍②而已。乃叹目:“孤知此人二十许年,明其不以利干义。向若不令检视.恐常人有投杼③之疑,所以益
明之耳。凡受人委任,当如此也。”
瑾性方重,有风格。退朝休假,恒着衣冠以对妻子。又好施与,家无余财,所得禄赐,常散之宗族。
其尤贫者,又割膏腴田宇以赈之。朝野以此称之。
(节选自《周书》卷三十二,有删改)
[注]①辎重:出门携带的物资,常指军用物资。②坟籍:古代典籍。③投杼:杼,织布的梭。投杼,表
示多谤能动摇信念。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谨南伐江陵”中的“南”,与“手自笔录”中“手”的用法不同。
B.“辄议免之”与成语“浅尝辄止”中“辄”的意思相同,意为“就”。
C."或白文帝曰”中的“或”,与"或遇其叱咄”中“或”的意思不同。
D.“恒着衣冠以对妻子”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词,意为“妻子儿女”。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时魏室播迁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愿与之同姓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C.其尤贫者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D.朝野以此称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新考法】(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芙蕖
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日草芙蓉,产于陆
者日早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①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
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
点缀绿波,及其劲叶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
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落蓄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②秋,此时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
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
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闲情偶寄》,有删改)
【注释】①成说:通行的说法。②徂(cu):至IJ。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濯清涟而不妖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B.①中通外直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C.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②此之谓失其本心
D.①请备述之②前人之述备矣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①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②杂然而前陈者
D.①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蔓”,名词作动词)
B.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该句是判断句)
C.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芬”,这里是使动用法)
D.【乙】文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了芙蕖“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的特点。
题型二文言字词填空题
【最新中考真题】(2024•甘肃临夏•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
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懋第①衰经②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请祭告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则陈太牢③于旅所,哭而奠之。
即以是月二十有八日遣还出都。弘范乃请身赴江南招诸将刘泽清等降附,而留懋第等勿遣。于是自沧州追
还懋第,改馆太医院。顺治二年六月,闻南京失守,恸哭。其从弟懋泰先为吏部员外郎,降贼,后归本朝
授官矣,来谒懋第。懋第日:“此非吾弟也。”叱出之。至闰月十二日,与从行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④王
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降诛。
(节选自《明史・左懋第传》,有改动)
【注释】①懋(mA。)第:指左懋第,字萝石,明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富有民族气节,宁死不肯降清,
被誉为“明末文天祥”,专谥“忠贞”。②衰经(cuidie):名词用作动词,穿孝服。③太牢:祭品。④游击:
武职官名。
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乡为身死而不受
(3)来谒懋第
(4)俱以不降诛
【易错易混题】(2024•陕西西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
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
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
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裱降于天,与臣而将
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缩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
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
秦王饮酒酣,口:“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①!”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目:“某年月日,秦王
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日:“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鼠②秦王,以相娱乐。”秦王
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氤,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氤。相如目:“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
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③。于是秦王不怪④,为一击舐。相如顾召赵御史书目:“某
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瓠。”秦之群臣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日:“请以秦之咸阳为
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①瑟:古乐器名。②债,同“缶”(f6u),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歌时习惯击缶为节拍。③靡:后退,
避开。④蟀:高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休程降于天()(2)长跪而谢之日()
(3)秦御史前书曰()(4)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以”与“赵亦盛设兵以待秦”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B.徒以有先生也
C.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D.以光先帝遗德
专题二古代诗文阅读
第05讲文言字词
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A课标要求
A考查形式
A命题趋势
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考点一文言实词
考点二文言虚词
04题型精研•考向洞悉
题型一文言字词选择题
A考向01一词多义辨析
A考向02文言虚词
A考向03词类活用
题型二文言字词填空题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一、课标要求
L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要求初中学生积累、掌握150个左右常用文言实词,并能结合具体语境准确说
出它们的意思。
2.掌握文言虚词: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然、贝h乃、以、于”等的意义和作用,能够辨别
它们在不同语句中的用法。
3.熟悉通假字、分辨古今异义、理解一词多义、把握词类活用,能结合语境理解,并能理解字词在表
达文章思想情感、描绘人物形象、阐述观点等方面的作用。
4.注重迁移运用:要求学生能够将课内文言字词知识迁移到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中,具备借助已学知识
和方法读懂浅显课外文言文的能力,考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理解能力.
二、考查形式与内容
考有形式考查内容
给出四个选项,要求选出对文言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
选择题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或选出加点文言实词用。
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不同的一项。
常见的文言虚词如"之、其、而、以、
直接写出文言字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
填空题文言虚词于、为、也、乎、夫、焉"等的意义和
义,或补充句子中缺失的文言虚词。
用法是考查重点。
三、命题趋势
趋势命题要点
注重基础知识与既考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积累和记忆,又注重考查其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分析和运用
能力综合考查能力,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字词含义,并能将其与对文言文整体内容的理解相结合。
课内外文言文的越来越多的地区采用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的形式进行考查,要求学生能够将课内所学
融合的文言字词知识迁移到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中,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
选材的多样化和课外文言文的选材范围不断扩大,注重选取具有教育意义、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的文段。
时代性
文吉字词的考查可能会与文言文的朗读节奏划分、内容概括、主旨理解、人物形象分析
多考点的整合
等其他考点相结合。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r考法一词语解释填空-如: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三大考法考法二比较加点字的异同——如: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考法三文言虚词的解释——如: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L首先,平时应注意整理、归纳、积累一词多义。
_其次,对文中的一词多义要联系上下文来仔细理解,认真分析,切忌只
一词多义—
见树木不见森林。
-第三,要善于进行联想迁移。
p1.理解古今异义的关键。
文
古今异义--2.认真阅读原文。
言L3.解答选择题,要学会排除法,由易到难,逐步确定。
字
知
词1.培养语感,多读文言文原著和古诗词等作品
识
2.积累词汇,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常用短语
点通假字
3.注重归纳,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匚4.多做练习,通过做练习题和实践应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
1.名词作状语,2.名词用作动词,3.动词用作名词,4.动词的使动用法5.
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名词,6.形容词用作动词,7.形容词的使动用法,8.形容词的
意动用法
(1)题干给出例句,要求从选项中找出与题干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或不同的选项;(2)选择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文言虚词一(3)翻译划线句子时虚词占有采分点;(4)词语解释填空题。
掌握中考语文八个常见虚词用法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考点一文言实词
类型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又叫多义词,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别的意义。当然,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即上下文)一个词一般只有一个意义。一词多义是文言文阅读中的考点之一,在课
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中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一、复习策略
首先,平时应注意整理、归纳、积累一词多义。
因为储存的词汇丰富了,才能在运用中熟能生巧,而做读书卡片就是一种很好的积累方法。
其次,对文中的一词多义要联系上下文来仔细理解,认真分析,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词成句,联句成篇,字、词、句、章,都处在一定的有规律的关系之中。
句在篇中和词在句中一样,都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局部要受到整体制约,构成整体的各个局部之间(词
与词、句与句、段与段)又是互相制约、互相补充、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因而我们可以参照上下文对
词义的制约和词在句中对上下文的依存关系来确定词义。
第三,要善于进行联想迁移。
中考对一词多义的考查,往往是阅读材料来自课外,而考点来自课内的,只要沉着冷静,认真回忆课
堂上所学的内容,进行知识的迁移,是能够答出来的。
类型二:古今异义
一、五种情况
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
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
2.词义缩小。某些词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缩小。
3.词义的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所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
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
4.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义发生变化的现象叫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5.形同义异。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是一个双音节词,其意义不完全一样。
二、答题思路
1.理解古今异义的关键。是掌握教材中的古今异义词,因为许多省市中考对古今异义词的考查都是来
自课内的。所以,在平时一定要多读多背教材的文言文,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要背得滚瓜烂熟。如果你
平时没有注意积累它,到考场上定会束手无策。
2.认真阅读原文。特别是课外文言文,要根据试卷所提供的注释把原文读懂。然后,仔细审视被考查
的古今异义词所在的语境,调动知识储备,根据上下文意,寻求隐含的信息,推断出词义。最后,把解释
的意思代入原文,联系具体语境辨析确认。
3.活用排除法。解答选择题,要学会排除法,由易到难,逐步确定。
类型三: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现象是中考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
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如“一狼洞其中”的“洞”本为名词,表示“洞穴”,这里临时
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充当谓语,表示“挖洞”。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一、常见类型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作状语,在句中起修
饰作用。如:“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中的“斗”与“蛇”。
2.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
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用法。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有时用作句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于人工智能的2025年智慧交通流量预测技术发展动态报告
- 建筑施工安全监测方法试题及答案
- 城市交通拥堵治理2025年公交优先战略的实施效果分析报告
- 汇和银行笔试题库及答案
- 黄岩区面试真题及答案
- 黄河委面试真题及答案
- 安全工程师考试常识题目试题及答案
- 工业互联网背景下量子通信技术2025年应用前景分析报告
- 物理学中的混沌现象研究试题及答案
-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与节能降耗在体育场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报告
- 广东省珠海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英语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北京2025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招聘(第二批)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美国加征关税从多个角度全方位解读关税课件
- “皖南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译林版)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安宫牛黄丸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防洪防汛安全教育知识培训
- 安宁疗护人文关怀护理课件
- 2025年广东广州中物储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商场物业人员缺失的补充措施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部分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 《寻常型银屑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