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构成的奥秘【考题猜想】解析版-2023-2024学年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考点复习_第1页
物质构成的奥秘【考题猜想】解析版-2023-2024学年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考点复习_第2页
物质构成的奥秘【考题猜想】解析版-2023-2024学年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考点复习_第3页
物质构成的奥秘【考题猜想】解析版-2023-2024学年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考点复习_第4页
物质构成的奥秘【考题猜想】解析版-2023-2024学年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考点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I

【题型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题型2]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考点1微粒的性质】

【题型3]探究分子之间有空隙的实验

【题型4】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现象

【题型11分子的概念与性质

【题型2]原子的概念与性质

【题型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考点2分子和原子】【题型4]从微观角度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题型5]从微观角度看纯净物和混合物

【题型6]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题型7]微粒图像的分析及应用

【题型11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

【题型2]原子的构成

【考点3原子结构】【题型3]原子中各微粒的数值关系

【题型4]原子结构相关信息分析及应用

【题型5】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及计算

【题型1]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知识

【题型2]原子结构示意图含义及应用

【题型3]离子的概念和形成

【考点4离子】【题型4】离子符号的书写和含义

【题型5]离子和原子的相互转化

【题型6】最外层电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题型7】分子、原子、离子之间区别与联系

【题型1]元素的概念

【题型2]元素分类

【题型3]元素符号书写及含义

【题型4]元素与原子、物质的区别与联系

【题型5】单质和化合物、氧化物的判断

【考点5元素与元素周期表】

【题型6]地壳中元素的含量

【题型7】元素与人体健康

【题型8]元素周期表信息

【题型9】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示意图

【题型10]元素周期表结构及简单规律

【题型1】化学式及含义

【题型2]化学式周围数字的意义

【考点6化学式及意义】

【题型3]化学式图示分析

【题型4】化学式书写与命名

【题型1】化合价表示方法

【题型2]常见元素、原子团化合价

【题型3】常用化合价规律

【考点7化合价】

【题型4】计算元素的化合价

【题型5】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题型6]判断化学式的正误

【题型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题型2】计算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

【考点8化学式计算】

【题型3】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题型4】化学式综合计算

【考点1微粒的性质】

■我0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例1】(2023北京西城区二模)下列物质含有氧分子的是()

A.水B.高锈酸钾C.氧气D.二氧化碳

【答案】C

【分析】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空气中含有氧气,含有氧分子的物质为氧气或空气;化合物中都不含氧

分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析】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错误。

B、高镒酸钾是由钾离子和高镒酸根离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错误。

C、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D、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错误。

故选:Co

【变式1-11(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2022-2023上学期期末)基于“宏观一微观一符号”建立联系是化学学

科重要的思维方法。下列物质含有氧分子的是

A.02B.H202C.H2S04D.N02

【答案】A

【解析】A、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该选项符合题意

B、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其中不含氧分子,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硫酸是由硫酸分子构成,其中不含氧分子,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氮是由二氧化氮分子构成,其中不含氧分子,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变式1-2](2023河南南阳市南召县二模)记录整理笔记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以下是小红同学的笔

记,其中有误的是()

A.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21%

B.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这些微粒是不停运动的

C.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

【答案】A

【解析】A、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约为21%,故选项A说法错误。

B、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这些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的,故选项B说法正确。

C、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选项C说法正确。

D、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一种物质,是纯净物,故选项D说法正确。

故选:Ao

【变式「3】(2023河南中考)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下列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A.汞B.水C.氢气D.硫酸铜

【答案】D

【解析】A、汞是一种金属单质,由汞原子直接构成,选项错误;

B、水由水分子构成,选项错误;

C、氢气由氢分子构成,选项错误;

D、硫酸铜是一种盐,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选项正确,故选D。

【变式「4】(2023内蒙古通辽市中考)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碳酸钾B.液氧

C.金刚石D.银

【答案】B

【解析】A、碳酸钾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碳酸钾是由钾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故选

项错误;B、液氧是液态的氧气,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C、金刚石

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D、银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银原子直接构成的,

故选项错误。故选B。

【变式「5】(202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考)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A.氯化钠B.过氧化氢

C.汞D.C6o

【答案】C

【解析】A、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B、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

故B不符合题意;C、汞是金属,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故C符合题意;D、Ce。是由Ce。分子构成的,故D

不符合题意。故选:C«

■我02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例2】(2023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如图所示:烧杯A中盛有10mL浓氨水;烧杯B中盛有20mL蒸储水,

并滴入2~3滴酚酥试液,得到无色溶液。几分钟后,观察到烧杯B中的溶液变红,其主要原因是:

(从微观角度解释),氨的水溶液显_______o

【答案】①.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②.碱性

【解析】几分钟后,观察到烧杯B中的溶液变红,其主要原因是: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

断运动,当运动到B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酸试液变红;

氨的水溶液显碱性,故能使无色酚酥试液变红。

【变式2-1](2023年山东烟台中考)实验设计的严谨性会直接影响实验结论的准确性。下列设计不能达

到实验目的的是

各加一粒相同大

小的品红颗粒

50mL热水50mL冷水

A.探究铁钉生锈需要氧气B.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锌粒

稀盐酸

/E

空气

红执

木炭

水―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探究木炭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

A.AB.BC.CD.D

【答案】C

【解析】A、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能与氧气、水充分接触,第二支试管中的铁钉只能与水接触,一段时间后,

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第二支试管中的铁钉没有生锈,可用于探究铁生锈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故A

不符合题意;

B、图中实验,除了温度不同外,其它条件均相同,可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故B不符合题意;

C、锌粒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反应过程中氢气逸出,反应后烧杯中的物质质量减少,不能直接用于验证

质量守恒定律,故C符合题意;

D、图中实验,木炭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的更剧烈,可探究木炭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o

【变式2-2](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月考)图1是教材中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装置,图2是化学

兴趣小组改进的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做五酚儆溶液的桃花团

蔺有浓翅木的蝴花团

•〃的敞溶液的储花团

图2

(1)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几分钟后,a烧杯中的溶液由无色变为色;

(2)与图1装置相比,图2装置的优点是(答出一点即可);

(3)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上方的棉花团先变色,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____0

【答案】(1)红(2)比较环保,节约药品

(3)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解析】

(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a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

能使无色酚麟试液变红,故几分钟后,a烧杯中的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2)与图1装置相比,图2装置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比较环保,且节约药品;

(3)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上方的棉花团先变色,是因为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氨气先聚集在上方。

【变式2-3](2023年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三中学中考模拟)如图所示,同时在双连试管中滴入2~3滴浓氨

水和浓盐酸,2~3秒钟后即观察到滴入浓盐酸的试管中产生白烟。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浓藏水浓盐酸

白纲

(NHX1)

Af.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氨气与氯化氢气体接触后有白色固体生成

C.氯化氢分子运动速率比氨气分子运动速率快

D.在相同条件下,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答案】C

【解析】A、很快可观察到管内有白烟产生,这是因为氨气分子和氯化氢分子都是不断运动的,当两种分子

相遇时,反应生成氯化镀,故A正确;

B、管内有白烟产生,因为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镀,白烟是白色固体,故B正确;

C、氨气分子运动的比氯化氢分子快,是因为产生的白烟位置在滴入浓盐酸的试管中,故C错误;

D、产生的白烟位置在滴入浓盐酸的试管中说明氨气分子运动的比氯化氢分子运动的快,氨气、氯化氢的相

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7、36.5,故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度越快,故D正确。

故选Co

【变式2-4](202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考)兴趣小组同学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进行了“无形变有形”

的创新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部分仪器省略)。

R充满氧气

(Y的塑料瓶

氧气传感器

图1图2

(1)图1中,打开塑料瓶瓶盖,同时打开氧气传感器开关,得到了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AB段

氧气体积分数逐渐降低,从微观角度解释其原因是,BC段氧气体积分数快速下降,BC段对应的实验

操作是(写一种)。

(2)图2中,打开弹簧夹,向试管I中加入一定量稀盐酸,关闭弹簧夹(保持导管口在液面以下)。观察

到试管I中有大量气泡产生且有液体流入试管H中,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0反应结束后,试管H中

的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且无沉淀生成,试管I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试管H的溶液中一定含

有的溶质是(除酚醐以外)。

【答案】(1)分子不断运动;用手捂住塑料瓶;(2)试管I中镁和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压强增大;

HCl+NaOH=NaCl+H2O;MgCk和NaCl

【解析】(1)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AB段氧气体积分数减小,说明氧气减少,从

瓶内逸出,微观解释为分子不断运动,氧气分子运动到塑料瓶外。BC段氧气体积分数快速下降,则说明氧

气逸出速度加快,即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则可能是用手捂住塑料瓶,使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2)

I中推入稀盐酸后,盐酸和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加入的稀盐酸没过导管,气体无法通过导管排出,

则试管内压强增大,将试管内液体沿导管压入H试管中。所以产生试管I中有大量气泡产生且有液体流入

试管II中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试管I中镁和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压强增大。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

则进入II中的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氯化镁可能有盐酸。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无

沉淀产生则说明没有发生该反应。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消耗完

了氢氧化钠,而没有发生氯化镁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则进入II中的溶液中溶质一定含有盐酸,II中发生了

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且盐酸将氢氧化钠全部消耗,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试管

II中溶液的溶质中一定含有不反应的氯化镁、生成的氯化钠,一定不含氢氧化钠,可能含有HC1。

【变式2-5](2023河南信阳市罗山县三模)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分子的运动,实验时将浓氨水滴入一处

酚酗溶液中,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浓氨水

A.现象:1和2处溶液都是红色

B.性质:浓氨水呈碱性且具有挥发性

C.结论:该实验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D.拓展:将浓氨水换成浓盐酸能观察到相同的现象

【答案】D

【分析】A、根据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在不断运动进行分析。

B、根据2处酚配溶液也变红进行分析。

C、根据1、2处的现象进行分析。

D、根据盐酸呈酸性,不能使无色酚醐溶液变红进行分析。

【解析】A、将呈碱性的浓氨水滴到1处,因为两种物质之间接触,使无色酸酥变为红色,由于浓氨水具有

挥发性,氨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2处,溶于水形成氨水使2处无色酚醐变红,故A正确;

B、2处酚醐溶液也变红,说明浓氨水呈碱性且具有挥发性,故B正确;

C、由1、2处的现象可得到结论:该实验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故C正确;

D、盐酸呈酸性,不能使无色酚酸溶液变红,将浓氨水换成浓盐酸不能观察到相同的现象,故D错误;

故选:Do

【变式2-6](2023海南模拟)氨气与氯化氢反应可以得到一种镂盐,该反应常用于探究微粒的运动性。

浓盐酸靠近浓氨水时,会出现大量的白烟。

【进行实验】将一根玻璃管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左右两端同时塞入分别滴有浓盐酸、浓氨水的脱脂棉,再

塞紧橡皮塞,稍后,在靠近浓盐酸的一端最先出现白烟,如图甲。

(1)浓盐酸与浓氨水未直接接触就产生白烟,是因为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0

(2)由图甲实验可知,相同条件下相对分子质量越小的气体,其微粒运动速率越o

此处最先

出现白烟

的脱脂棉的脱脂棉

图甲

【答案】(1)挥发性;

(2)快。

【分析】(1)根据浓盐酸与浓氨水未直接接触就产生白烟,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在靠近浓盐酸的一端最先出现白烟,进行分析解答。

【解析】(1)浓盐酸与浓氨水未直接接触就产生白烟,是因为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

氯化氢气体和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镂固体小颗粒,故产生白烟。

(2)将一根玻璃管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左右两端同时塞入分别滴有浓盐酸、浓氨水的脱脂棉,再塞紧橡皮

塞,稍后,在靠近浓盐酸的一端最先出现白烟,氯化氢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6.5,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

为17,说明相同条件下相对分子质量越小的气体,其微粒运动速率越快。

故答案为:

(1)挥发性;

⑵快。

【变式2-7](2023吉林松原市前郭县四模)做“分子运动现象”实验(如图甲)时气味刺激难闻。欣欣

同学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图乙)

【装置对比图】

【实验操作】

操作I:向各盛有5mL蒸储水的B、C试管分别滴入1〜2滴无色酚麟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操作II:将各盛有2mL浓氨水的A、D试管按图乙同时连接,观察。

【分析讨论】

(1)进行操作I并观察溶液颜色的目的是排除的干扰。

(2)进行操作H时观察到的现象是0

【答案】(1)水;

(2)试管C中的酚麟溶液比B中的先变红。

【分析】(1)根据向各盛有5mL蒸储水的B、C试管分别滴入1〜2滴无色酚麟溶液,振荡,溶液不变色进

行分析解答;

(2)将各盛有2mL浓氨水的A、D试管按图乙同时连接,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

当运动到B、C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酬试液变红,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运

动速率越快进行分析解答。

【解析】(1)向各盛有5mL蒸储水的B、C试管分别滴入1〜2滴无色酚醐溶液,振荡,溶液不变色,说明

水不能使无色酚酬试液变色,故是排除水的干扰,故答案为:水;

(2)将各盛有2mL浓氨水的A、D试管按图乙同时连接,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

当运动到B、C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酬试液变红,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运

动速率越快,故现象是:试管C中的酚醐溶液比B中的先变红,故答案为:试管C中的酚醐溶液比B中的

先变红。

【变式2-8](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2022-2023上学期期中)某兴趣小组探究分子的特性时做了以下三组实

验。

滤纸条棉花

[・•・1d)y

ABC

山■糖

图3图4

【实验一】已知:碱性溶液能使酚献试液变红,而氨水星碱性,打开盛浓氨水的试剂瓶时能够闻到强烈刺

激性气味。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甲同学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储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醐溶液,搅拌均匀,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

如图1所示,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是,通过上述实验,

得出的结论是o

(2)将烧杯中的酚酸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

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烧杯A、B发生现象分别

是,这一现象说明o

【实验二】

(3)乙同学将实验一进行改进(如图3所示)后进行有关分子性质的探究实验: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相间

滴有无色酚醐溶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试管中看到的现象是,由此得到的结论是:

如图所示,某同学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发现C处产生的白烟较多。

ABC

ip]o111orpi

浓氨水浓盐酸

查阅相关资料可知:①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浓盐酸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二者接触反应会产生白烟(即

氯化铉固体);②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7,氯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6.5。由此可知,分子的运动速率

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是o

【实验三】

(4)丙同学设计实验如图4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50nli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糖块,在容器外壁

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平线(选填“高”“低”“相平”),这一现象说明

了,同时还可以说明O

【答案】(1)①.溶液变为红色②.氨水能使酚献溶液变红

(2)①.A烧杯中溶液变红,B烧杯中溶液颜色不变②.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①.滤纸条上酚配溶液由试管口向试管底逐渐变红②.分子在不断的运动③.在相同条

件下,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运动的越慢(或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越快,答案合理即可)

(4)①.低②.分子间有间隔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解析】

(1)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酥溶液变红,所以观察溶液

颜色的变化是溶液变为红色,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氨水能使酚酥溶液变红。故填:溶液变为红色;

氨水能使酚醐溶液变红。

(2)烧杯A、B发生现象分别是A烧杯中溶液变红,B烧杯中溶液颜色不变,这一现象说明氨分子在不断地

运动。故填:A烧杯中溶液变红,B烧杯中溶液颜色不变;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试管中看到的现象是滤纸条上酚配溶液由试管口向试管底逐渐变红,由此得到的结论是:分子在不断

的运动;由此可知,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是:在相同条件下,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

运动的越慢。故填:滤纸条上酚酷溶液由试管口向试管底逐渐变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在相同条件下,

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运动的越慢(或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越快,答案合理即可)。

(4)由于微粒间有间隔,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平线低,这一现象说明了低,同时还可以说明分子是不

断运动的。故填:低;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整.03探究分子之间有空隙的实验

【例3】(2021秋四川内江期末)某同学为了探究分子的性质,做了如图的实验:

(1)向容积为250mL的细颈玻璃仪器A中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是整

瓶水都变红了,说明o

(2)继续向A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切,塞紧玻璃塞,将A中液体倒转摇匀,重复2次。

静置一段时间后,A中的液面位置(填“升高”、“降低”或“不变”),说明o

仪器A细颈部的作用是o

【答案】(1)分子在不断运动;

(2)降低;分子间有间隔;便于观察液面的变化。

【分析】(1)根据分子的特性进行分析;分子的特性是:总是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分子的质量和

体积都很小;

(2)根据分子的特性以及仪器A细颈部的作用进行分析。

【解析】(1)A中的现象是整瓶水都变红了,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静置一段时间后,A中的液面位置降低,说明分子间有间隔;仪器A细颈部的作用是:便于观察液面

的变化。

故答案为:(1)分子在不断运动;

(2)降低;分子间有间隔;便于观察液面的变化。

【变式3-1](2023湖南新化县三模)水烧开壶盖被顶起,是因为壶内水()

A.分子的体积增大B.分子间间隔增大

C.分子的质量增大D.分子的个数增多

【答案】B

【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回答,分子都很小,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运动;

【解析】水烧开壶盖被顶起,是因为壶内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分子的体积、质量和个数都不变。

故选:Bo

【变式3-2](2023湖南郴州中考)下列叙述能体现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是()

A.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B.墙内开花墙外香

C.1滴水中大约有1.67X1021个水分子D.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答案】A

【解析】A、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正确;

B、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人的鼻子使人闻到气味。错误;

C、1滴水在宏观上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但大约有1.67X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错

误;

D、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错误;

故选Ao

【变式3-3](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2021-2022上学期期末)用两个注射器分别吸取空气和红墨水,用手

指顶住末端注射孔,然后向内都用最大力气推活塞。记录数据如下:

初始刻度压缩后的刻度

空气10mL2mL

水10mL10mL

(1)实验可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隔,依据是o

(2)该实验还可以证明气态分子之间的间隔比液态分子之间的间隔大,依据是;设计此实验时需要

控制的变量有O

【答案】(1)空气能被压缩(或空气由10mL被压缩到了2mL)

(2)①.空气比水更容易被压缩(或在相同条件下,10mL空气被压缩到了2mL,10mL水的体积没变

化)②.空气和水的体积相同,推动活塞的力相同

【解析】

(1)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空气被压缩,能够向内推活塞,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2)盛有空气的注射器活塞比盛有红墨水的注射器活塞容易推动,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大,液体分

子之间的间隔较小;

根据控制变量法由于是两支注射器,故应控制空气和水体积相同,手推活塞时力气要相同。

【变式3-4]探究微粒的性质

(1)在“探究浓盐酸物理性质”实验过程中,打开瓶塞,会观察到瓶口有_______出现,这一现象能够体

现微粒具有的性质是。

(2)如下图所示,用甲乙两支大小相同的注射器,分别吸取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

小孔,用相同大小的力,将栓塞慢慢推入。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容易被压缩的注射器是(填甲或乙);

②通过对比上述两个实验,可以得出,在相同条件下,空气的微粒间的空隙比水的(填大或小)。

【答案】白雾微粒是不断运动的甲大

【解析】

(1)在“探究浓盐酸物理性质”实验过程中,打开瓶塞,会观察到瓶口有白雾出现,这一现象能够体现微

粒具有的性质是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如图C和图D所示,用甲乙两支大小相同的注射器,分别吸取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

末端的小孔,用相同大小的力,将栓塞慢慢推入,容易被压缩的注射器是甲;2通过对比上述两个实验,可

以得出,在相同条件下,空气的微粒间的空隙比水的大。

04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现象

[例4](2023平邑县二模)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火炬首次采用“绿氢”作为火炬燃料,其储存

采用了高压储气的方式。下列关于该储气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氢分子的体积变小B.氢分子的质量变小

C.氢分子的数目变少D.氢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答案】D

【分析】根据高压储气的过程进行分析。

【解析】高压储气,增大压强,氢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氢分子本身不变,氢分子数目、体积、质量都不

变。

故选:Do

【变式4-1](2023河南洛阳栾川县模拟)请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o

(2)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时,水银柱升高。

(3)C0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二者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o

【答案】(1)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2)汞原子间间隔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3)分子的构成不同。

【分析】根据分子(或原子)的基本特征:分子(或原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或原子)之间有间

隔;分子(或原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或原子)性质不

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解答。

【解析】(1)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是因为阳光下温度高,温度升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加

快。

(2)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时,水银柱升高,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

而改变。

(3)C0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二者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

化学性质不同。

故答案为:

(1)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2)汞原子间间隔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3)分子的构成不同。

【变式4-2](2023河南二模)从微观角度解释下列事实。

(1)夏天,汽车轮胎充气太足,在暴晒时容易爆胎。

(2)酒香不怕巷子深。

【答案】(1)分子之间存在间隔,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

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解析】(1)夏天,汽车轮胎充气太足,在暴晒时容易爆胎,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温度升高,分子

之间的间隔变大。

(2)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精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香。

故答案为:

(1)分子之间存在间隔,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变式4-3](2023湖南岳阳中考)下列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合理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一一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湿衣服被晾干一一水分子分解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C.6000氧气能被压缩装入40L的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

D.一滴水中大约有1.67义10勿个水分子一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答案】B

【解析】A.具有香味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运动到空气中,接触到了人的嗅觉细胞而闻到香味,说

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此选项正确;

B.湿衣服被晾干,是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去了,此选项错误;

C.6000氧气能被压缩装入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分子间隔较大容易压缩,此选项正

确;

D.宏观上一滴水很小,一滴水中大约有1.67X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此选项正确。

故选B。

【变式4-4](2023山东枣庄中考)“宏观拼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事实的微观解

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事实解释

A好酒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一滴水中约含10幻个水分子水分子很小

C注射器中的气体通过压缩体积会变小加压时气体分子变小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A.AB.BC.CD.D

【答案】c

【解析】A、好酒不怕巷子深,是带有酒香的分子运动到人的鼻子使人闻到气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解释正确;

B、一滴水宏观上很小,但其中约含10勿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很小,解释正确;

C、注射器中的气体通过压缩体积会变小,说明加压时气体分子间间隔变小,解释错误;

D、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一氧化碳和二氧

化碳分子构成不同,解释正确;

故选:Co

【考点2分子和原子】

Qi分子的概念与性质

【例1】(2023年四川省凉山州中考)2023年5月28日,我国自行研制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C919完成

了首次商业航班飞行。飞机上以氯酸钠为产氧剂提供氧气。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A.。2B.20

C.0D.02~

【答案】A

【解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所以能保持氧气化

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氧分子,化学符号0z。故选A。

【变式1-1](2023辽宁本溪模拟)保持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硫原子B.氧原子

C.氧分子D.二氧化硫分子

【答案】D

【分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变成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

【解析】二氧化硫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因此保持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氧化硫分子。

故选:Do

【变式1-2](2023黑龙江绥化肇东市校级模拟)“见著知微”是化学学科重要的特点之一、“端午时节

粽飘香”,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是()

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间间隔变大

C.分子的质量很小D.分子的体积变大

【答案】A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

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析】端午节能闻到粽子的香味,是因为粽子中的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缘故。

故选:Ao

【变式「3】(2023湖北襄阳模拟)新冠肺炎期间使用75%的酒精进行消毒,会闻到较浓的酒精气味,这是

因为()

A.分子质量很小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的体积很小D.分子之间有间隔

【答案】B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

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解析】闻到较浓的酒精气味,是因为酒精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气味。

故选:Bo

【变式「4】(2023云南德宏州模拟)科学家发现在负压和超低温条件下,水会像棉花糖一样,以蓬松轻

盈的形式稳定存在,被称为“气凝胶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凝胶冰”是纯净物

B.“气凝胶冰”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融化

C.“气凝胶冰”与水的分子构成不同

D.结成“气凝胶冰”后,分子停止运动

【答案】A

【分析】根据在负压和超低温条件下,水会像棉花糖一样,以蓬松轻盈的形式稳定存在,只是水分子的存

在状态的改变,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进行分析。

【解析】

A.“气凝胶冰”是由水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故A正确;

B.“气凝胶冰”在改变件下会融化,故B错误;

C.“气凝胶冰”与水的分子构成相同,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水分子本身不变,故C错误;

D.结成“气凝胶冰”后,分子不停止运动,故D错误。

故选:Ao

【变式「5】(2023河南洛阳宜阳县三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盛开季节,中国

国花园内满园飘香,从微观角度解释,这是因为()

A.分子间有间隔B.分子的体积变大

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的质量变小

【答案】C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

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物质的结构进行分

析判断即可。

【解析】牡丹盛开季节,中国国花园内满园飘香,从微观角度解释,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与分子间

间隔、分子的体积、质量无关。

故选:Co

【变式「6】(2023年湖南省益阳市中考)小明的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下列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这一变

化错误的是()

A.水分子的质量变小了B.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了

C.水分子在不断运动D.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快

【答案】A

【解析】A、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水分子质量不变,分子的观点解释错误;B、水变成水蒸气这一过程,

分子之间间隔变大了,分子的观点解释正确;C、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水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的观点

解释正确;D、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水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快,分子的观点解释

正确;答案:Ao

【变式「7】(2023吉林松原模拟)用微粒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

(2)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的原因是-

【答案】(1)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2)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

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解答

即可。

【解析】(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碘和碘蒸气都是由碘分子构成的,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所以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

(2)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物质,二者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二者的物理性质差异大。

故答案为:(1)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2)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变式「8】(2023辽宁大连模拟)从微观认识物质是化学独特的视角,用微粒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空气属于一种混合物的理由是o

(2)空气在低温高压下能变为液体空气,其原因是o

(3)在长期干涸的深井中会聚集较多二氧化碳气体,是由于二氧化碳分子质量(“大于”、“小于”或“等

于")氮分子、氧分子质量。

(4)空气和氧气都能支持可燃物燃烧,是由于、的缘故。

【答案】(1)空气由氮分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构成;

(2)在高压低温条件下,空气中的各种分子之间间隔变小;

(3)大于;

(4)都含有氧分子;氧分子能支持燃烧。

【分析】(1)根据空气的成分来分析;

(2)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3)根据实验现象来分析;

(4)根据氧气的性质以及物质的构成来分析。

【解析】(1)空气由氮分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构成,故空气属于混合物;

(2)在高压低温条件下,空气中的各种分子之间间隔变小,空气在低温高压下能变为液体空气;

(3)在长期干涸的深井中会聚集较多二氧化碳气体,是由于二氧化碳分子质量大于氮分子、氧分子质量;

(4)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由于氧分子能支持燃烧,故空气和氧气都能支持可燃物燃

烧;

【变式-9】(2023春张家港市校级月考)我国冬奥会速滑馆内,冰面下液态二氧化碳蒸发吸热实现制冷,

而气态的二氧化碳经过压缩机压缩变成具有巨大能量的超临界状态,通过冷凝过程释放能量。

(1)分子间间距:超临界C0?流体(填“>”或“=")通常的液态CO?。

(2)液态二氧化碳蒸发变成气态的CO,后,分子间空隙(填“增大”“减小”或“无法判断”)。

(3)液态C0?与超临界CO?流体化学性质相同的微观原因o

(2)增大;

(3)分子构成相同。

【分析】根据图中信息并结合物态变化所伴随的能量变化关系、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析】(1)由图可知,超临界C02流体是介于气态二氧化碳与液态二氧化碳之间的物质,则超临界C02

流体中分子间的间距>液态co?中的分子间间距;故答案为:>;

(2)液态二氧化碳蒸发时吸收热量,变成气态的CO,后,分子间空隙增大;故答案为:增大;

(3)液态CO,与超临界CO?流体都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化学性质相似,所以液态CO?与超临界(%流体的

化学性质相似;故答案为:分子构成相同。

■题型02原子的概念与性质

【例2】(2023年广西柳州市中考三模)下列有关元素、原子、分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B.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C.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答案】B

【解析】A、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说法错误;

B、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说法正确;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说法错误;

D、分子可以再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说法错误;

答案:Bo

【变式2-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群力经纬中学2022-2023下学期期中)对下列事实成现象的解释正

确的是

选项事实或现象解释

A二氧化碳气体是无色的二氧化碳分子无色

B水银体温计量体温原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变大

C上。2和H20性质不同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不同

D石墨和金刚石性质不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A.AB.BC.CD.D

【答案】D

【解析】A、二氧化碳气体是无色的,分子是微观粒子没有颜色等宏观属性,选项错误;

B、水银体温计量体温是由于汞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从而宏观上使其体积改变,原子本身不变,

选项错误C、过氧化氢分子和水分子都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但分子构成不同,因此二者性质不同,选

项错误;D、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碳单质,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选项正确

选:D

【变式2-2】(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2022-2023下学期期中)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①分子种类②原子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原子数目⑤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A.①③⑤B.①②⑤C.②④⑤D.②③⑤

【答案】C

【解析】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的分子分成原子,然后原子再重新组合,成为新的分子,反应前后分子

的种类改变,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都不变;所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选C

【变式2-3](2023年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中考一模)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一一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夏天汽车轮胎爆炸一一轮胎内气体分子变大

C.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不变一一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改变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一一分子种类不同,性质不同

【答案】B

【解析】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A正确;

B、夏天汽车轮胎爆炸,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子本身的大小不变,故B错误;

C、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不变,是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改变,故C正确;

D、C0和C02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