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西青区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天津市西青区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天津市西青区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天津市西青区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天津市西青区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市西青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恐吓(he)埋怨(mai)慰藉(jf)青青子芽(jin)

B.隽永(juan)本卯(ym)擎脚(bie)羽扇飨巾dan)

C.忸幄(m)笨拙(zhuo)檄文(xi)残羹冷年(zhi)

D.包扎(zha)严峻(jun)熨帖(ytin)猝然离世(cu)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埋怨”的“埋”应读“man”,“慰藉”的“藉”应读“jiG”。

B.“蹩脚”的“蹩”应读“bi6”,“羽扇纶巾”的“纶”应读“guan”。

D.“包扎”的“扎”应读"z「‘,”熨帖”的“熨”应读“yQ”。

故选C。

2.下列词语中,学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无籁婉转反驳和言悦色

B.蠕动竣工纠葛礼尚往来

C.枯躁苍茫釉稻装腔作势

D.帐篷张皇卷帙汪洋兴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无籁”的“籁”应写作“赖”,“和言悦色”的“言”应写作“颜”;

C.“枯躁”的“躁”应写作“燥”;

D.“汪洋兴叹”的“汪”应写作“望”。

故选Bo

3.下面所列作品相关信息,对应不亚随的一项是()

选项作品作者时代体裁有关内容

《归园田古体

A陶潜东晋诗意栖居

居》诗

议论

B《师说》韩昌黎唐贵师重傅

C《虞美人》李煜南唐词物是人非

《荷塘月

D朱自清当代散文月色清淡

色》

A.AB.BC.CD.D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D.“当代”错误,朱自清是我国现代作家。

故选D。

4.下列选项中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恰m的一项是()

A.《国风•周南•米甘》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曲劳动

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茶首(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B.《琵琶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句子中“出官”

是指京官贬黜往地方任职,“迁谪”是指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

C.《登泰山记》中“是月丁未”的“丁未”是古代干支纪日,“戊申晦”中的“晦”指的

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止匕外,古代农历每月十五称为“望”,十六是“既望”。

D.《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

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晦'指的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错误,“晦”指的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故选C。

5.恰当地嵌入书名、地名、人名是写对联的技巧之一。孙伏园悼念鲁迅先生的挽联,就巧

妙地嵌入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名称和主编的刊物名称,意中有意,感人至深。在下面对联的

横线处,依次填写作品名称或刊物名称,与原联相符的一项是()

踏,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______;

痛,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o

A.毁灭彷徨莽原呐喊B.毁灭呐喊莽原彷徨

C.莽原彷徨毁灭呐喊D.莽原呐喊毁灭彷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史记文学常识和补写对联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平时多积累作家作品、

人名地名等,还要注意对联的要求:仄起平收、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字数相同,对仗改正、

氛围协调一致的特点,依据上下文的提示,注意用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准确性。

这是悼念鲁迅先生的挽联,嵌入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名称和主编的刊物名称,来赞美鲁迅的

成就和精神,痛悼鲁迅的逝世,考生始终围绕内容、情感和词性搭配来解题。

依据“踏”的意思,该选地点名词,故选“莽原”,故排除AB;

依据“热风奔流”,强调鲁迅先生为革命而做的努力,故用“呐喊”体现主动积极的行

动;故排除AC;

依据“痛”和“叹而已”,表示对鲁迅逝世的沉痛哀悼,故选“毁灭",排除AB;

依据“十月噩耗,万众”表示人们惊闻鲁迅逝世后的内心情感,而“彷徨”可突出内心的

迷茫苦痛,故选“彷徨",排除AC。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看树

高林瑜

在乡村学校,十多年了,我总喜欢看树。在四季的轮回中,树像这幽静的村庄,呈现着

它自己的色彩。面对一棵树,我所追寻的只是树与天空构成的一种最纯朴的风景,然而这一

切给人的感觉,却像心灵散发的一阵阵光芒。

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过一棵树。那是一个已被水珠打湿的傍晚,我轻轻地抚摸着一棵

枝干像盘龙一样的榕树,它的庞大的树身盖住了一大片庄稼。和煦的风从耳边掠过,心霎时

像一泓明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这时,风是最美的问候。

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展展的,似乎把人的每一缕思绪都变得那么纯粹而葱

茏了。从此,每当春天,我的心就成了温柔的绿色。

在夏天的山道上,我推着满装学生课本的三轮车,看过树。阳光火一般灿烂,山道上是

一棵棵苦楝树。它们尽力伸着腰肢,向我展示着一种青春的动感与奔放,碧绿的叶子润润地

生长着。那树阴给我的心遮上了一把清凉的伞。于是,我用歌声开始装点这长长的山路,用

昂扬的心情把不经意间掉进心里的那一点点孤独赶走。这时,最好掬一捧山道旁清澈的泉水,

让那一阵阵清凉去廓清那迷茫的视野。然后再摘几片大大的叶子,把阳光全装在心底。

在秋天的乡村,我带着学生们,看过树。我对他们说,秋天的每一棵树,都负载着一颗

成熟的心灵。一棵树也许滋润不了万物,但它能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养熟自己的每一个

果子。他们脸上荡满欢笑,如一个个红透的果。然后他们一个个把心贴紧树,紧紧地去拥抱

那些树。这时我突然觉得,对于他们,面对一棵树,竟是一种最美的完善。

在老家冬天的高原上,我曾和父亲赶路,我看过树。那是一排白杨,它们和我们一样,

在朔风中感受一种寒冷。它们是钻天杨,很高大,但脚下却牢牢地抓住一方泥土,头顶一片

苍天,在风与雪中挺直着躯干,就像一杆杆坚强的旗帜。我知道,这是一种与脆弱无关的美

丽。那一刻,我们只是和树一样在凛冽的冰雪中遥望自己的远方。那是一排挂满冰霜的树,

然而它们却至今虔诚地站着,在我记忆的春天。

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人的一生就像一条长路,许多人走不到向往的尽头,而树的

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我不曾想这

是为什么,但我明白,树的四季都在承受烈日和风雨,它坦然地以一种坚毅面对一树同样的

叶子。这让我想起了一位哲人的话:“永远不要哀叹,像树叶一样用一生绿着,最后成熟一

个金色的梦。”这是关于一片叶子的名言。我想,这也是关于每一棵树的名言。很多时候,

我在想,不管谁怎么说,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其中“树的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

一句用了比喻和比拟的方法。

B.“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前面写树转到后面写

人。

C.文中提到树“能够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委婉地

传达出一位乡村教师对学生深沉的爱。

D.全文处处写树,也是处处写人生。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描述树的特征表达对

人生的感悟。

7.请赏析“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展展的”这句话。

8.请你用自己的话表述作者在四季看树时内心受到的影响和启迪。从(1)〜(4)处中,

自选3处作答,每处10字以内。

(1)春天看树:

(2)夏天看树:

(3)秋天看树:

(4)冬天看树:

9.你怎样理解“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6.B

7.把风拟人化,把情感具象化(或“具体生动”),反映出作者抛却烦恼后的平和心境。

8.(1)心灵得到净化(2)心情昂扬振奋(3)得到自我完善的启迪(4)激励自

己坚毅执著

9.人无论境遇如何,都要从容面对,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解析】

【导语】文章以树为线索,通过对树在四季中的变化如春天的生机、夏天的青春、秋天的

成熟、冬天的坚韧,作者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借托物言志的方式,传达了作者希

冀人们如树般从容面对生命中的磨难与挑战,并以坚毅和坦然书写人生旅程的心愿。文章

结构清晰且富有诗意,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6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由前面写树转到后面写人”说法错误。“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这句话确实在结

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前文描述作者对树的观察和思考,后文则进一步引申到对人

生的思考。所以后面不是“写人”而是体悟人生。

故选B。

[7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赏析要从内容、手法两个方面进行。

作者说“风”是问候,能抚平“褶皱的情感”,是拟人手法;作者的情感由“褶皱”到

“平展展”,是把不可见的感情具体化、物象化。

联系上文的“心霎时像一泓明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

和下文的“每当春天,我的心就成了温柔的绿色”,可以理解作者那种沉浸自然、抛却烦

恼后的平和心境。

【8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心理感受的能力。

考生应理解在不同季节中树寄托的作者不同的情感。在仔细阅读作者对于不同季节看树

的描述的基础上,注意用“净化”“昂扬”“完善”和“坚韧”等关键词表述,捕捉字里

行间所透露出的作者情感的细微变化。

春天“心霎时像一泓明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每当

春天,我的心就成了温柔的绿色”,可见,春天的树寄托着作者沉醉自然、忘却烦恼、心

灵得到净化的平和,概括出“心灵得到净化”;

夏天“它们尽力伸着腰肢,向我展示着一种青春的动感与奔放,碧绿的叶子润润地生长

着”,可见,夏天的树暗含着作者战胜孤独、昂扬向上的心境,概括出“心情昂扬振

奋”;

秋天“秋天的每一棵树,都负载着一颗成熟的心灵”“面对一棵树,竟是一种最美的完

善”,可见秋天的树暗示着作者努力完善自我的美好愿望,概括出“得到自我完善的启

迪”;

冬天“在风与雪中挺直着躯干,就像一杆杆坚强的旗帜。我知道,这是一种与脆弱无关的

美丽”,可见冬天的树寄寓着作者战胜困难挫折的坚毅执著精神,概括出“激励自己坚毅

执著”。

【9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对于本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全文的理解之上的。全文处处写树,也是处处写人生。树从容

面对春夏的繁华和秋冬的凋败,最终完善了自我。作者希望自己的一生无论成败,都要从

容面对。

所以对这句话的分析应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像树一样活着,追求自我完善;二是坦然正视

自己的一生,从容面对一切。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嗟乎!西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

问焉;今之余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基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

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

焉,或不焉,小学加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

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哲,今其智乃反不能

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郑子、仁弘、师襄、老聃。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

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己。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中,未见可师者。

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万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

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具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

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

挈阿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是作者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元和

十四年进士。未中进士时,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

教。后来柳宗元不断对他进行帮助。

10.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思卿的一项是()

A;小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学习道理。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一般人。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自。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

D.以为狂人。以为:把……看作。

1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基皆出于此乎?环顾耳中

B.小学则大遗又挈挈加东

C.则群聚而笑之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D.今其智不反不能及万幸见取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B.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C.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D.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强的一项是()

A.《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

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B.《师说》选文第一段连用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

师”的陋习。

C.柳文用谐谑之语,举韩愈之例,否定师道,内里隐含无比的悲凄和沉痛,也隐含着对韩

愈的同情理解以及对浮薄世风的愤懑。

D.柳宗元在文中,说自身条件很差,够不上资格当老师。他那些自谦之词,是对韦中立的

“欲相师”婉言谢绝。

14.把下列课内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稍见云中白若樗播数十立者,山也。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答案】10.A11.D12.B13.C

14.(1)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

(2)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的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

(3)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远达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

横渡长江黄河。

【解析】

【导语】两篇文章结合探讨“师道”,揭示古今学风变化及其影响。韩愈《师说》强调从

师的必要性,批评当时社会的耻于从师之风,提倡不拘年龄身份、专攻术业的重要性。柳

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则借回应之词,进一步表达对韩愈主张的认同,反映韩愈在

保守世风中的孤独与坚毅,以及对当时轻视师道现象的反感。两者都旨在振兴师道,推崇

学问传承。

【10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句意: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B.正确。句意: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比圣人差得很远。

C.正确。句意: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看不起他们。

D.正确。句意:把他看作狂人。

故选Ao

【11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副词,表推测,大概/代词,自己。句意: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从各方面审察自

己。

B.连词,表转折,去"连词,表修饰,地。句意: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

C.代词,他们/结构助词,的。句意: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讥笑人家。/人们的毛病,在于喜

欢充当别人的老师。

D.都是副词,竟,竟然。句意: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竟幸运地被您取

法。

故选D。

【12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

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

“固无取”是“自卜”的宾语,不断开,排除A;

“不敢为人师”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C;

“不敢为人师”中的“人”修饰“师”,作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D。

故选Bo

【13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柳文用谐谑之语,举韩愈之例,否定师道”错误,由原文“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

哗笑之,以为狂人”可知,作者是批评当世不事师的现象,用语严肃,同时并非否定师

道。

故选C

【14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故”,因此;“必”,一定;“贤”,超过。

(2)“稍”,逐渐;“白若樗播数十立者”,定语后置句,应为“数十白若樗蒲立者”;

“……者,……也”,判断句。

(3)“假”,借助;“水”,游泳;“绝”,横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很难了!古代的圣人,他

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并向他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比圣人差得很

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

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

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的老师,是教孩子书本的文

字,学习断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解答疑难问题。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

(指“句读之不知”)向老师学习,有的(指“惑之不解”)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

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拜别人

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成群地聚在一起

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

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觉得近乎谄媚。”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能

恢复,(从这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与之同列,现在他们

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郑子、在弘、师襄、老聃为师。郑子这些人,他们的

才德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

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领会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专长,如此

罢了。

材料二:

二十一日,宗元写: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

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

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

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

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

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

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

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

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

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6分。

15.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作答。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貌虎②噪,千

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③,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

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

魏虎,貌和虎。亦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卿的一项是()

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相照应。

B.本词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了赤壁大战的场面。

C.结尾词人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向道旁杨柳的发问之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D.本词的风格豪放、劲健,语言朴素、自然,不失为怀古词中的一篇佳作。

(2)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B

(2)①苏词意在表现青年周瑜才能卓越、年少立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

是为伤己;②戴词意在表现战争场面宏大激烈,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怀古

是为讽今。

【解析】

【导语】这首词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壮烈场面和历史变迁,表现了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感

慨。上阕描写景象豪放壮丽,对历史胜者周郎的赞颂与赞叹交织。下阕则流露出对南宋局

势的感慨,借景抒情,表达了历史无常与个人无奈的复杂情感。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都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了赤壁大战的场面”错,苏词没有对赤壁大战的场面进行浓墨重

彩的描绘,对赤壁大战的描绘,苏词仅有“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一句。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内容和情节作用的能力。

①苏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

描绘周瑜年少有为,建立在赤壁之战这样的丰功伟绩,而诗人“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在对比昔年英雄周瑜年少成名,自己将老仍

无所建树时,油然生出的人生短暂,光阴虚掷的慨叹,是为了怀古伤己。

②戴词“万骑临江魏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这些句子

用墨浓厚,形象再现了当年的豪迈的英雄气势,显出一种雄伟的自然之气,突出战争的宏

伟场面,将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展现的淋漓尽致,看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通

过周郎破曹时建立的丰功伟绩,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是为了怀古

讽今。

五、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的两句是: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夸张、对比手法形容天姥山之高的两句是:

(3)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并向往大江永恒的名句是:,o

【答案】(1)周公吐哺天下归心(2)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

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六、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

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回真的老

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_____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

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在现代

交通之下,全世界的经济已_____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

自由竞争的理想,反对用人为的“计划”和“统制”来维持经济秩序,而认为在自由竞争下,

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不论在社会、

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人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

是等于“混乱”,就是一种“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是“无治而

治”的社会。

(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所顾忌鸡犬相闻平安无事休戚相关

B.无所顾忌鸡犬桑麻相安无事休戚相关

C.无法无天鸡犬桑麻平安无事密切相关

D.无法无天鸡犬相闻相安无事密切相关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

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B.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就是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

序,一种“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C.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就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

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D.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自动的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

序,一种“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答案】17,D18.A

【解析】

【17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无法无天:旧指不顾国法和天理,任意干坏事。现多形容违法乱纪,不受管束。

无所顾忌:没有什么顾虑和惧怕。此处与后面的“无需规律”连用,使用“无法无天”恰

当。

第二处,鸡犬相闻:指人烟稠密。鸡犬桑麻:乡村的安静生活。此处强调的是范围之小,

用“鸡犬相闻”恰当。

第三处,相安无事:指彼此相处平安和睦,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平安无事:平平安安,

没出什么事故。此处强调的是双方的关系,用“相安无事”恰当。

第四处,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密切相关:彼此间关系亲近。此处强调全

世界的经济彼此间关系亲近到成为一体时,故填“密切相关”较合语境。

故选D。

【18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存在两个错误:

一是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此处句子的关系应是并列的,“不是……就是”表选择,应将

“就是”改为“而是”;

第二处是语序不当,按照逻辑顺序排列,强调“无政府”是一种“秩序”,接下来应强调

其“不需规律”,然后是“自动”的,“不需规律”应放在“自动”前面。

只有A项修改正确。

故选Ao

19.小明准备通过走访社区居民了解祖国变化。下面是他拟写的访谈提钢,①②两处提有不

妥之处,请你帮忙改正过来。

采访对象:社区居民。

访谈主题: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水平。

访谈提纲:

①你现在的住房情况是不是还很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