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点03运用观点概括类试题(文言文文本阅读)
工物点解读
命题特点:
1.选材类型多样化,侧重议论与叙事结合
测试材料以史传文为主(如人物传记),但近年逐渐加入议论性散文(如《论衡》《后汉书》选段),内
容涉及治国理念、人物评价、历史事件评析等。文本结构多采用“叙议结合”模式,作者观点隐含在叙事
或对比中。例如《王畅传》中通过人物言行与旁人的谏言对比,体现施政理念的转变。
2.题型设置灵活,注重综合能力
常见题型包括选择题,如“对原文内容概括分析正确的一项”和简答题,如“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
3.考查核心:语境分析与逻辑推断
题目常围绕作者态度、人物行为动机、事件因果联系设计,需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深层含义。例如分析
“张敞谏言的核心思想”(《王畅传》)或“韩非子主张被批驳的原因”(《论衡》)。
4.强调辩证思维与文化理解
材料常涉及古代政治、伦理观念,如礼义教化、仁政思想,需考生结合历史背景和儒家经典如《论语》
进行解读。
设问形式:
①简要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不同点。
②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观点不同之处。。
考查形式多为简答题,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准确理解文章观点并迁移运用的能力,审题难度较大,要求
学生能够概括文本材料的核心内容,或者能够对文本两种观点进行比较。
解题方法:
1.整体阅读,把握文脉
先读题目,圈定范围:快速浏览问题,尤其是选项或题干关键词,明确需关注的人物、事件或观点。
分层梳理:按时间、事件、论点将文本划分为若干层次,标注核心句,如议论句、总结句。
2.关键信息提取与比对
关注高频词与关联词**:如“然”“故”“是以”等逻辑词,揭示作者观点倾向;反复出现的概念,如“仁”
“法”常为核心论点。
利用对称句式:排比、对偶句中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语义相关,可辅助推断观点。例如“忧
劳兴国,逸豫亡身”中“忧劳”与“逸豫”的对比。
3.语境推断与逻辑分析
结合人物言行:通过人物对话、行为,如王畅“布衣皮褥”矫正奢靡风气,推断其立场。
辨析论证逻辑:议论文中,作者常通过举例、类比,如引用历史典故阐明观点。需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
系,例如《非韩》篇以商汤、周武王为例反驳韩非主张。
4.排除干扰,验证选项
比对细节:选择题中,错误选项常通过偷换概念,如混淆“黔首”与“士人”、曲解因果,如将“被迫
害”误为“主动施压”,设置陷阱。
代入检验:将选项内容代入原文,检查是否与整体文意及具体语境相符。
限时提升练8(建议用时:50分钟)
6逛却迪
一、(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1)景公出游吉公阜,北面望睹齐国,目:“呜呼!使古而无死,何如?"晏子曰:“昔者上帝乌
人之殁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若使古而无死,丁公太公心将有齐国,桓、襄、文、武将皆相之,君
将戴笠衣褐,执跳耨②以蹲行吠亩之中,孰暇患死!”公忿然作色,不说。
无几何,梁丘据御六马西来,公日:“是谁也?”晏子曰:“据也。”公曰:“何如?”日:“大暑
而渗驰,甚者马死,薄者马伤,非据孰敢为'!”公曰:“据与我和者夫!”晏子曰:“此所谓同也。所
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今据也甘君亦甘,所谓同也,安得为和!”公忿然作色,不说。
无几何,日暮,公西面望睹彗星,召使禳③去之。晏子曰:“不可!今君嗜酒而并于乐,政不饰而宽
中小人,近谗好优,恶文而疏圣贤人,何暇在彗!”公忿然作色,不说。
及晏子卒,公出屏而泣目:“呜呼!昔者从夫子而游公阜,夫子一日而三责我,今谁责寡人哉!”
(取材于《晏子春秋》)
(2)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迷台,子④犹驰两造焉。公日:“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日:“据亦同
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目:“异。和如羹焉。宰夫杷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
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
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了,民无争心。先王本济五味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今据不然。君
所谓可,据亦日可;君所谓否,据亦日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
也如是。”
(取材于《左传》)
【注】①丁公太公:丁公太公以及下文的桓、襄、文、武,集中指齐景公之前历代齐国国君。②桃耨:两
种耕田农具。③禳:迷信的人向鬼神祈求消除灾殃。④子:指梁丘据,齐景公近臣。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桓、襄、文、武将皆相之相:辅佐。
B.大暑而疾驰疾:快速。
C.宰夫和之和:调和。
D.是以政平而不干干:追求。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景公出游于公阜政不饰而宽于小人
B.昔者上帝以人之殁为善以泄其过
C.梁丘据御六马加来子犹驰地造焉
D.非据孰敢为之先王之济五味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使古而无死,何如?
假使将来我们不是消亡而是回到古代,会怎样呢?
B.夫子一日而三责我,今谁责寡人哉!
先生一天内就多次指摘我的过失,现在还有谁能这样呢!
C.据亦同也,焉得为和?
梁丘据不过是与您保持一致,哪里称得上是与您相和呢?
D.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如果只是用清水去调和清水,谁还会去饮用它呢?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景公北望齐国心有所动,想引发大家议论,没想到晏子借机讽谏。
B.为了能讨得齐景公的欢心,梁丘据顶着酷热大张旗鼓地追随齐景公。
C.臣下坚持违抗国君的命令提出自己的不同政见,才能实现君臣相和。
D.国君认为一些措施不可行,臣下也应就其中的可行因素向国君陈述。
10.结合以上两则文言文,简要概括晏子所说的"和"与"同"的区别。(6分)
【答案】
6.D7.C8.A9.C
10.同:关注获得个人好处,往往一味随声附和,对国事贻害无穷。和:注重谋求国家利益,能够调和不
同见解,有利于国家治理。
【解析】
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言文的根本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提升文言阅读的素养。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
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
析。
D项,错误。干:违背情理。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虚词的学习重在从词性、在句中
充当的功能等角度进行积累。在具体阅读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
A项,不同。第一个“于”:介词,至U;第二个“于”:介词,对。
B项,不同。第一个“以”:介词,把;第二个“以":连词,来。
C项,相同。两个“而”:连词,表修饰,无意义。
D项,不同。第一个“之”:代词,这件事;第二个“之”:助词,的。
故选Co
8.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
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不能翻译的助词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加以补充,
平时训练时注意抓取赋分点,并一一落实。
A项,错误。应为:“假如自古以来人们就没有死亡,会怎么样呢?”
故选Ao
9.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
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
文不符合之处。
C项,“臣下坚持违抗国君的命令提出自己的不同政见”错。从原文“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
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可以看出,国君认为可行的方
案中如果有不可行的因素,臣下指出来就可以促成它;国君认为不可行的方案中如果包含有可行的理由,
臣下就指出它可行的理由想法去除它不可行的因素。因此就会政令通畅而不会违背情理,百姓就不会有对
抗的想法。这样才能做到相和。
故选Co
10.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此题,首先会翻译文本,然后还需要寻找信息源提取
文中信息,并筛选整合,与选项细致对照,以便发现问题,找出答案来。
从第一则文言文看,“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今据也甘君亦甘,所谓同也,安得为和“,指
的是相和的情形,应该是国君说甜,臣子说酸;国君说淡,臣子说咸。现在梁丘据说甜国君您也说甜,这
是保持一致而已,怎么能称得上相和呢?“今君嗜酒而并于乐,政不饰而宽于小人,近谗好优,恶文而疏
圣贤人,何暇在彗”可以看出,假如君王酷爱饮酒而又沉迷于游乐,不勤力修治国政而又宽容奸邪之人,
亲近谗佞和优伶,厌恶礼乐而又疏远圣贤之人,怎么只是去关注彗星就可以呢!综上,只关注个人得失,
一味迎合君主,对国家没好处,这就是同。
从材料二“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
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先王之济五味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今据不然。君
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先王之济五味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可以得知,君子吃这
样的食物,来平和自己的内心。君臣之间关系的处理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行的方案中如果有不可行的因
素,臣下指出来就可以促成它;国君认为不可行的方案中如果包含有可行的理由,臣下就指出它可行的理
由想法去除它不可行的因素。因此就会政令通畅而不会违背情理,百姓就不会有对抗的想法。故去的国君
讲求调和五味,来平和人心,成就国家政事。从中可以得知,要注重国家利益,不要一味迎合国君说法,
要调和不同意见,这样才能有利于国家治理和发展。
参考译文:
(1)齐景公出宫去到公阜,向北远远地望着齐国的都城,感叹道:“唉!假如自古以来人们就没有死
亡,会怎么样呢?”晏子说:“过去天帝认为人故去是好事,因为好人因此得到安息,坏人因此得以降服。
如果古代的人们没有死亡,那么丁公、太公将永久是齐国的国君,桓公、襄公、文公、武公都会尽心尽力
辅佐他们,而您将会头戴斗笠,身穿粗布短衣,拿着大锄头,蹲行在田野之中辛苦劳作,哪里有闲暇去担
忧死亡啊!”景公气得变了脸色,不高兴。
过了不久,梁丘据驾着六匹马拉的车子赶过来。景公问:“来的人是谁?”晏子说:“是梁丘据。”景公
问:“怎么样呢?”晏子说:“在这样的大热天驾车快速奔跑,严重的话马会累死,就算不严重马也会累伤,
如果不是梁丘据,还有谁敢做这样的事!”景公说:“梁丘据是与我相和的人啊!”晏子说:“这是保持一致。
相和的情形,应该是国君说甜,臣子说酸;国君说淡,臣子说咸。现在梁丘据说甜国君您也说甜,这是保
持一致而已,怎么能称得上相和呢?”景公气得变了脸色,不高兴。
过了不久,夜幕降临,景公向西眺望,看到了彗星,就召见人派他向鬼神祈求消除灾殃。晏子说:“不
能这么做!假如君王酷爱饮酒而又沉迷于游乐,不勤力修治国政而又宽容奸邪之人,亲近谗佞和优伶,厌
恶礼乐而又疏远圣贤之人,怎么只是去关注彗星就可以呢!”景公气得变了脸色,不高兴。
到晏子去世时,景公凭吊之后从屏风里面走了出来,哭着说:“从前我和先生一起去公阜游玩,先生一
天内就多次指摘我的过失,现在还有谁能这样呢!”
(2)齐景公从猎场赶来,晏子在遇台陪侍,这时梁丘据骑马赶到了。齐景公说:“梁丘据与我相和啊!”
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不过是与您保持一致,哪里称得上是与您相和呢?”齐景公说:“和与同有什么差别
吗?”晏子回答说:“当然有差别。和就好比做羹。厨师(用各种佐料)调和它,用合适的口味标准来调制,
补充那味道不足的,冲淡那口味过重的。君子吃这样的食物,来平和自己的内心。君臣之间关系的处理也
是这样。国君认为可行的方案中如果有不可行的因素,臣下指出来就可以促成它;国君认为不可行的方案
中如果包含有可行的理由,臣下就指出它可行的理由想法去除它不可行的因素。因此就会政令通畅而不会
违背情理,百姓就不会有对抗的想法。故去的国君讲求调和五味,来平和人心,成就国家政事。现在梁丘
据不是这样。国君您认为可行的梁丘据也认为可行,国君您认为不可行的梁丘据也认为不可行。如果只是
用清水去调和清水,谁还会去饮用它呢?如果琴瑟总是弹奏同样一个音调,谁会去听它呢?保持一致不能
与彼此相和相提并论,正和这个道理一'样
二、(北京市东城区第五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
小题。
书褒城驿壁
唐•孙樵
褒城驿号天下第一。及得寓目,视其沼则浅混而茅,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房甚残,乌睹
其所谓宏丽者?讯于驿吏,则日:"忠穆公⑴尝牧梁州,以褒城控二节度治所,龙节虎旗,驰驿奔貂,弓去
以来,毂交蹄靡L由是崇侈其驿,以示雄大。盖当时视他驿为壮。且一岁宾至者,不下数百辈。苟夕得其
庇,饥得其饱,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至如棹舟,则必折篙、破舷、碎鹊而后止;渔钓,则必枯泉、
汨泥、尽鱼而后止。至有饲马于轩,宿隼于堂,凡所以污败室庐、糜毁器用。官小者,其下虽气猛,可制;
官大者,苦下益暴横,难禁。由是日益破碎,不与蓑类。某曹八九辈,虽以供馈之隙,一二力治之,茜能
补数十百人残暴乎?”
语未既,有老咤笑于旁。且曰:“举今州县,皆驿也。吾闻开元中,天下富蕃,号为理平。踵千里者
不裹粮,f子孙者不知兵。今多天下无金革之声,而户口日益破。疆埸无侵削之层,西垦田日益寡,生民
日益困,财力日益竭,其故何哉?凡与天子共治天下者,刺史、县令而已。«其耳目接于民,而政令速于
行也。今朝廷命官,既已轻任刺史、县令,而又促数于更易。且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
更。故州县之政,苟有不利于民,可以出意革去其甚者。在刺史日:'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在县令
亦日:'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当愁醉醴,当饥饱鲜,囊帛一金,笑与秩终。"
呜呼!州县者,真驿耶!知⑵更代之隙,黠吏因缘,恣为奸欺,以卖州县者乎?如此西欲望生民不
困,财力不竭,户口不破,垦田不寡,难哉!予既揖退老此,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注释:【1】忠穆公:指严震,唐德宗时为梁州刺史。【2】知:何况。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卿的一项是()(3分)
A.不与鬟类曩:从前,往日
B.3子孙者不知兵长:抚养
C.疆埸无侵削之虞虞:欺瞒
D.条其言条:整理,逐条记下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去以来/以其耳目接于民B.官小有,其下虽气猛/今春天下无金革之声
C.基下益暴横/基能补数十百人残暴乎D.而垦田日益寡/如此则欲望生民不困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理的一项是()(3分)
A.龙节虎旗,驰驿奔辂
打着龙节虎旗的各州使者,驿马飞跑,轻车奔驰
B.凡所以污败室庐、糜毁器用
这些都是房屋污损、器物毁坏的原因
C.而又促数于更易
而又仓促频繁地更换
D.囊帛梗金,笑与秩终
囊中装满丝绸,柜里装满金银,欢喜地终身享受俸禄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F理的一项是()(3分)
A.褒城驿是交通要冲,使节来往频繁,所以忠穆公扩大其建制,以示雄伟壮观。
B.八九驿吏中仅有一二人负责修葺驿站,因此不能补救众人毁坏而造成的损失。
C.在新旧官员交替之际,州县上的胥吏不顾及地方利益,借机行奸恶欺诈之事。
D.本文"前幅似主而实宾,后幅似宾而实主”的结构与《种树郭橐驼传》相似。
10.有评论认为,本文在揭示驿站破败和天下凋敝的原因上"事异而理同"。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理同"之处。
(6分)
【答案】
6.C7.D8.D9.B
10.①使用者或管理者更易频繁,无顾惜之心。②使用者或管理者重私利轻公义。③破坏者众多而补救
者少。
【导语】《书褒城驿壁》通过描写褒城驿的破败,揭示了官员更替频繁、治理不善导致的社会问题。文章以
驿站为喻,批评地方官员因任期短暂而不负责任,导致民生困苦、财力枯竭。作者通过对比开元盛世与当
下的衰败,表达对官员贪婪、治理失当的忧虑。文章结构巧妙,前后呼应,借驿站之事影射州县治理,揭
示“事异而理同”的深刻道理。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句意:不如从前了。
B.句意:抚育子孙的人不知道战争。
C.虞:担心、忧虑。句意:边疆没有被侵占的忧虑。
D.句意:整理了他的话。
故选Co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音节助词。句意:来来往往。
连词,因为。句意:因为他们的耳目接触百姓。
B.助词,……的(人)。句意:官位低的,他的手下人虽然气势凶猛。
助词,时间词语后表停顿,不译,句意:如今天下没有金戈马革的战伐之声。
C.人称代词,他的。句意:他的手下人愈发蛮横。
与"乎"连用表反问,难道、怎么、哪里、岂。句意:又怎能补救那因几十上百人的糟蹋而造成的损失呢?
D.转折连词,可是、但是、然而。句意:可开垦的土地却一天比一天减少。
转折连词,去限句意:像这种情况,却想要指望百姓不困苦。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D."秩终",任职期满、结束职任。句意:袋子里装满丝绸,柜子里装满金银,欢喜地直到任满离职。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八九驿吏中仅有一二人负责修葺驿站"错误。曲解"一二"的意思,应该是形容用力少,稍稍、一点儿。"虽
以供馈之隙,一二力治之,其能补数十百人残暴乎?”大意是:我们这八九个人,虽然在供给客人膳食的空
余时间里,稍稍费力修理修理,又怎能补救那因几十上百人的糟蹋而造成的损失呢?。
故选Bo
10.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第一段驿吏所言"且一岁宾至者,不下数百辈”以及老农所言"且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
更"可见使用者和管理者更换频繁,使用者则“至如棹舟,则必折篙、破舷、碎鹊而后止;渔钓,则必枯泉、
汨泥、尽鱼而后止。至有饲马于轩,宿隼于堂,凡所以污败室庐、糜毁器用"无顾惜之心,任职管理都以“明
日我即去,何用如此?"为借口不加管理。
由原文"苟夕得其庇,饥得其饱,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在刺史日:‘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在县
令亦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当愁醉醴,当饥饱鲜,囊帛枝金,笑与秩终〃等内容可见:使用者或管
理者重私利轻公义。
由"官小者,其下虽气猛,可制;官大者,其下益暴横,难禁。由是日益破碎,不与曩类。某曹八九辈,虽
以供馈之隙,一二力治之,其能补数十百人残暴乎?”可见:破坏者众多而补救者少。
参考译文:
书褒城驿壁
褒城驿的规模设施号称天下第一。及至亲眼看到,见那池塘,却又浅又浑而且长满荒草;见那船只,
却破裂败坏而且搁浅着;庭院里台阶上十分荒芜,堂屋里走廊上都很破旧,哪里能看到它那宏伟壮丽的模
样?向驿吏询问原因,他就说:“忠穆公曾经做过梁州刺史,因为褒城控制着两个节度使治所,打着龙节虎
旗的各州使者,驿马飞跑,轻车奔驰,来来往往,车轮交错,马蹄相磨,因此把这里驿站扩建得豪华富丽,
以显示它的雄伟壮大。大概当时褒城驿比别的驿站气势要大。再说,一年之中到来的住客不下几百人,他
们只求晚上有个住宿的地方,饿了能够吃饱,都是傍晚抵达而清晨离去,哪里会有顾念爱惜之心呢?至于
划船,就必定要撑断竹篙、弄破船身、撞碎船头才罢休;捕鱼,就必定要把水弄干,把泥揽浑,把鱼打尽
才算完。甚至在走廊喂马,让猎鹰在堂屋过夜,这些都是房屋污损、器物毁坏的原因。官位低的,他的手
下人虽然气势凶猛,但还可以管束得住,官位高的,他的手下人愈发蛮横,就难以禁止了。因此驿站一天
比一天破败,不如从前了。我们这八九个人,虽然在供给客人膳食的空余时间里,稍稍费力修理修理,又
怎能补救那因几十上百人的糟蹋而造成的损失呢?”
话还没说完,有位老农在旁边笑了,并且说:“现在所有的州县全都是驿站啊!我听说开元年间,天
下富庶繁荣,号称是太平盛世。出门千里的人不用携带粮食,抚育子孙的人不知道战争。如今天下没有金
戈马革的战伐之声,可人口却一天比一天减少;边疆没有被侵占的忧虑,可开垦的土地却一天比一天减少。
百姓一天比一天穷困,财力一天比一天枯竭,这是什么缘故呢?大凡与天子共同治理天下的,不过是刺史
县令罢了,因为他们的耳目接触百姓,而政令能迅速地推行。现在朝廷任命官员,既已轻率地任命刺史县
令,而又仓促频繁地更换。再说,刺史县令任期长的三年一变动,任期短的一两年内就更换两次。所以州
县的政事,如果有对老百姓不利,能够拿出主意革除其中十分严重的弊端,在刺史任上就会说:‘明天我就
调离,何必这样做?'在县令任上也会说:‘明天我就调离,何必这样做?’他们在愁闷时,醉饮美酒,在
饥饿时,饱食美味,袋子里装满丝绸,柜子里装满金银,欢喜地直到任满离职。”
唉!州县果真是驿站吗?何况在新旧官员交替的间隙里,奸猾的小吏趁机肆无忌惮地做奸恶欺诈之事,
用来出卖州县呢?像这种情况,却想要指望百姓不困苦,财力不枯竭,人口不减少,垦田不减少,真是太
难了!我拱手送别老农之后,整理了他的话,写在褒城驿房屋的墙壁上。
*重2
一、(北京市大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仲弓问古之刑教与今之刑教。孔子日:“古之刑省,今之刑繁。其为教,古有礼,然后有刑,是以刑
省;今无礼以教,而齐之以刑,刑是以繁。”
孔子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日:“吾闻鲁公父氏不能盯狱,信乎?”孔子答目:“不知其不能也。夫公
父氏之听狱,有罪者惧,无罪者耻。”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无罪者耻,何乎?”
孔子日:“齐本以礼,贝I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文子曰:“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
孔子曰:“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
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文子曰:“右手执辔,左手运策,不亦速乎?若徒辔无策,马何惧哉?”孔
子日:“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骏如舞,非策之助也。”
材料二
《书》曰“哀敬折狱”。仲弓问曰:“勺谓也?”孔子曰:“古之争讼者,察贫贱,哀孤独及鳏寡老弱
不肖而无告者,虽得其情,必哀矜之。死者不可生,断者不可因。故宥过赦小罪,老弱不受刑,先王之道
也。《书》日'大辟疑赦‘,又日‘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书》曰“若保赤子”。子张问曰:“听讼可以若此乎?”孔子曰:“可哉。古之听讼者,恶其意,不
恶其人。求所以生冬,不得其所以生,乃刑之。君必与众共焉,爱民而重弃之也。今之听讼者,不恶其意
而恶其人,求所以杀,是反古之道也。”
材料三
孟氏之臣叛,武伯问孔子曰:“如之何?”答曰:“臣人而叛,天下所不容也,其将自反,子姑待之。”
三旬,果自归孟氏。武伯将执之,访于夫子。夫子曰:“无也。子之吉臣,礼意不至,是以去子。今其自
反,罪以反除,又勺执焉?子修礼以待之,则臣去子将安往?”武伯乃止。
(取材于《孔丛子•刑论》)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听:审理B.是听之察察:明晰
C.断者不可属属:连接D.罪以反除反:反叛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齐石以礼求所以生之
B.则辔也则马失道矣
C.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子之于臣
D.何谓也又巧执焉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罪者惧,无罪者耻
有罪的人感到害怕,无罪的人感到羞耻
B.执辔如组,两骏如舞
手执缰绳像握着丝带一样(自如),马跑起来像跳舞一样(轻快)
C.虽得其情,必哀矜之
即使查明了这些人犯罪属实,也一定会怜悯他们
D.爱民而重弃之也
爱护百姓,却又一次次地抛弃他们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子认为,刑罚尚不能制止不法行为,礼义教化则更无用。
B.孔子以驾车为喻,意在说明"礼"和"开U"应该相互配合。
C.孔子认为听讼者为人求生路,体现了"若保赤子”的理念。
D.孔子料到孟氏之臣会回归,并为武伯分析了其叛逃的原因。
10.请概括材料一、二中孔子关于刑罚的观点,并阐释这些观点在材料三的故事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答案】
6.D7.A8.D9.B
10.⑴简刑重礼。孔子认为武伯若对臣子以礼相待,就不用因臣子叛逃而施以刑罚。(或:孔子建议武伯对
臣子以礼相待,臣子就不会再叛逃了。)(2)慎刑宥民。孔子认为武伯的臣子既已返回,就不必再惩罚。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反",通"返",返回。句意:他的叛逃之罪也就因返回抵消了。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均为“代词";句意:如果以礼义为标准来要求百姓。/想办法让罪犯活下来。
B."副词,就;/连词,那么";句意:就好比使用缰绳来驾车。/那么马车就会翻车。
C."介词,在;/介词,对待”;句意:手握缰绳控制马的行动。/你对待家臣。
D."什么;/为什么”;句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还要逮捕他呢?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重弃",看重抛弃,不能随便抛弃。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说明,礼,和于『应该相互配合”错误。由原文"孔子曰:‘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修如舞,非策之助
也。’"可知,孔子以驾车为喻,意在说明"礼”的重要性。
故选Bo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观点的把握能力。
由原文"孔子曰:‘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骏如舞,非策之助也。’"可知,材料一的观点是简刑重礼。
由原文"夫子曰:‘无也。子之于臣,礼意不至,是以去子""可知,孔子认为武伯若对臣子以礼相待,就不用
因臣子叛逃而施以刑罚。
由原文"故宥过赦小罪,老弱不受刑,先王之道也"可知,孔子认为宽恕过错赦免小罪,不对老人和弱小者施
以刑罚,才是先王之道。由原文"君必与众共焉,爱民而重弃之也”可知,孔子认为君主与百姓本是一家,要
爱护百姓而不能随便抛弃民众。所以材料二的观点为慎刑宥民。由原文"今其自反,罪以反除,又何执焉?"
可知,孔子认为武伯的臣子既已返回,就不必再惩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仲弓向孔子请教古今的刑罚与教化有什么区别。孔子说:“古代的刑罚简略,今天的刑罚繁杂。对于
百姓的教化,古代着重以礼仪来引导民众,其次才是以刑罚来约束,所以刑罚简略;今天却并不用礼义来
引导教化百姓,而单单依靠刑罚来强制约束民众,所以刑罚必然名目繁多。”
孔子到了卫国。卫国将军文子向孔子问道:“我听说鲁国的公父氏不会审理案件,是真的吗?”孔子
回答说:“我不知道他不会。公父氏审理案件,有罪的人非常害怕,无罪的人感到羞耻。”文子说:“有
罪的人害怕,是因为审案人能明察细情,量刑得当;但无罪的人感到羞耻,是怎么回事呢?”孔子说:“如
果以礼义为标准来要求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如果仅仅用刑罚来禁止犯罪,百姓就只是畏惧严刑峻
法。”文子说:“现在用严刑峻法来整治百姓,尚且惩罚不过来,用礼义教化怎么能管用呢?”孔子说:
“用礼义教化来引导百姓,如果用驾车打比方的话,就好比使用缰绳来驾车。而用严刑峻法来强制约束百
姓,如果也用驾车打比方的话,就好比用马鞭来驾车。手握缰绳控制马的行动,才是驾车的高手。不用缰
绳而仅靠鞭打的话,那马车就会翻车。”文子说:“如果右手握缰绳,左手挥鞭子,马车跑得不是更快吗?
如果只用缰绳不动鞭子的话,还有什么能让马惧怕呢?”孔子说:“据我所知,古代的驾车高手,手执缰
绳像握着丝带一样自如,马跑起来像跳舞一样轻快,这可不是鞭子的作用。”
材料二
《尚书》中说:“审案断狱要有同情心并慎用刑罚。”仲弓问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
“古时审案断狱的人,能体谅贫贱之人,怜悯那些孤独无依、年老体弱、愚蠢无知而又没人帮助打官司的
人,即使查明了这些人犯罪属实,也一定会怜悯他们。人一旦处死不能复生,割断的肢体也不可能重新连
接。所以宽恕过错赦免小罪,不对老人和弱小者施以刑罚,才是先王之道。《尚书》中说:'判处死罪时如
果案情有疑点,应该从轻处治。'又说:'与其错杀无罪之人,宁可甘冒枉法之失'。”
《尚书》中说:“(爱护百姓)像爱护婴儿一样。”子张问道:“审案断狱可以这样吗?”孔子说:
"可以啊。古时审案断狱的人,痛恨的是犯罪的恶念,而不是憎恶罪犯其人。想办法让罪犯活下来,确实
没有让他活下来的办法时,才处以刑罚。君主与百姓本是一家,要爱护百姓而不能随便抛弃民众。然而今
天审案断狱的人,不是痛恨犯罪的恶念而是憎恶罪犯其人,总是想方设法杀了他,这是违反先王的宗旨的。”
材料三
孟武伯的家臣叛逃了,孟武伯问孔子:“这事儿该怎么办?”孔子回答说:“身为人臣竟然叛逃,
天下谁也不会收留他,他自己会回来的,你暂且等待就是了。”三十天后,家臣果然返回归附孟氏。孟武
伯准备逮捕他,又去请教孔子。孔子说:“别逮捕他了。你对待家臣没有以礼相待,所以他才离开你。现
在既然他自己主动回来,他的叛逃之罪也就因此抵消了,为什么还要逮捕他呢?(如果)你能对家臣待之
以礼,那么他还能离开你去哪里呢?”孟武伯于是不再惩处家臣。
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与徐贻孙书
[清]方苞
苞白:去年五月中,得吾兄手书,出欲作书相报,违隔久远,所怀蕴积,措笔不知号从。日延月滞,
以至于今。
苞尝叹近世人为交,虽号以道义性命相自信者,察其隐私,亦止借为名声形势。其确然以道相亥“砥,
见有利,止之勿趋,见有害,勉之勿避,谅其人之必从而后无悔心者,无有也。咽念朋好中,独吾子能行
此于苞,独苞可行此于吾子耳。
苞与吾子性各僻隘,才用不宜于时,苟逮众人汲汲取名致官,串幸获之,适足以来时患。私计所得为
而不争于众者,独发愤于古人立言之道,以庶几后世之传。然所争愈大,则其成也愈难。自有载籍以来,
志节功业光显耿著之人,累累相望,而文章之传愈久而彰者,数十百年中往往而绝也。岂其为之者之不众欤?
亦所积者薄而精气不足以自存也。
苞近者自悔向所学,皆登枝而学其本,背源而涉其流。欲抱经穷山,以求古圣贤人之意,而日为事物
凌杂?困。吾兄居远州部,夙少人事,宜聚古圣贤人之书,沉潜翻覆,穷探力索以藕其径途,然后行之不
息,以待其久而至焉。人生少壮而老,事境参差百出,其得从容无为、委身于问学者,常无几时,失而不
为,则终不可复。且聪明智虑,当其时浚而导之,时过而昏,不能复为我用,虽欲不与世愚无知人混混以
没世,岂可得哉!
又凡骨肉天属,祟古圣人、贤人不可奈何,竭吾心而正其道可也;而悲忧穷蹙以苦其生,则君子亦无
取焉。忆在京师,吾子为我叙述平生遭遇,扼腕欷虚攵,若无所乐其生。时时如此,恐致疾病他患,意绪日
以鬼敝,且将不能复发愤于《诗》《书》以自强。吾子勉之!
苞以朝夕不能自赡,仍将北游托所知者,旬日间必发,恐吾兄不晓,故留此以报。贱贫屯塞,各竭蹶
以谋其身,非以事故,适然会合,不能特赁舟车以相存。一朝解手,终不知继见之期,惟各淬厉,毋自同于
众人,其义乃不相负。苞白。
(有删节)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无确的一项是()(3分)
A.”欲作书相报比:先前
B.顾念朋好中顾:关心
C.皆登枝而般其本捐:舍弃
D.苞以朝夕不能自赡赡:供给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措笔不知用从而日为事物凌杂后困
B.虽号以道义性命相然信者适然会合
C.里幸获之里古圣人、贤人不可奈何
D.则其成也愈难数十百年中往往而绝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亚颂的一项是()(3分)
A.谅其人之必从而后无悔心
相信对方一定听从自己的意见而且此后也不后悔
B.亦所积者薄而精气不足以自存也
也不过是积累浅薄因而文气不足不能够长存罢了
C.欲抱经穷山
想到深山中读书
D.且聪明智虑,当其时浚而导之
况且就算是那些聪明有智慧的人,也应该时时刻刻指导他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3分)
不能特赁舟车以相存
10.文章三到五段写到了作者对朋友的劝勉,请具体说明这些劝勉的内容是如何逐层展开的。(6分)
【答案】
6.B7.C8.D
9.不能特地租赁车船前去探望对方
10.①首先鼓励朋友立志于创作文章以留传后世。②接着写创作文章的关键是自身积累深厚,因此勉励朋
友要深入学习圣贤之书。③最后写如何才能好好读书。要珍惜少壮时光:不要因生活中的不如意而意志消
沉,从而影响发愤读书。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顾念朋好中,但想想我的朋友中。顾,但,只是。解释错误。
故选Bo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所〃,助词,所字结构;/助词,表被动;
B."然",承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C."虽",都表假设,即使;
D."也",助词,表句中停顿,舒缓语气;/句末语气助词。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当其时"为"适时",不是"时时刻刻";"浚",发掘,句中没有译出。句意为"况且聪明智慧,要适时发掘、
引导"。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重点词语:特,特地;赁,赁租;存,探望。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作者从做什么、怎么做、努力做等方面逐层递进劝勉朋友。
第三段,由"私计所得为而不争于众者,独发愤于古人立言之道,以庶几后世之传”可知,作者认为致力于古
人所说的著书立说,这样也许可以传之后世。即首先鼓励朋友立志于创作文章以留传后世。
结合第三、四段"亦所积者薄而精气不足以自存也”"宜聚古圣贤人之书,沉潜翻覆,穷探力索以情其径途,
然后行之不息,以待其久而至焉"可知,作者认为不能凭文章流传久远是因为积累浅薄而文气不足;所以要
汇集古代圣贤的著作,深入钻研反复阅读,努力探索以找到理解的途径,然后坚持不懈,终能到达目标。
即进一步写创作文章的关键是自身积累深厚,因此勉励朋友要深入学习圣贤之书。
第四、五段中,由“人生少壮而老,事境参差百出,其得从容无为、委身于问学者,常无几时,失而不为,
则终不可复,,“悲忧穷蹙以苦其生,则君子亦无取焉......吾子为我叙述平生遭遇,扼腕欷献:,若无所乐其生。
时时如此,恐致疾病他患,意绪日以麋敝,且将不能复发愤于《诗》《书》以自强。吾子勉之"可知,作者
认为,即使是古代的圣人、贤人也对生活的困苦无可奈何,经常沉浸于困苦,就会精神萎靡,就不能致力
于钻研学问来提高自己,应该振作起来珍惜时光,发奋读书。即就如何才能好好读书,谈要珍惜少壮时光;
不要因生活中的不如意而意志消沉,从而影响发愤读书。
参考译文:
方苞告白于足下:去年五月中,收到您的手书,先前就想写信回复您,分别太久,心中有很多话要说,
提笔却不知如何下笔。一天天一月月地拖延,直到今天。
我曾经感叹近年来人们的交往,虽然号称用道义性命相互承诺,但如果察其私心,也不过利用对方获
取声名势力罢了。那些真正以道义来相互鼓励,朋友遇到(有违道义的)可图之利,阻止他、让他不要追求,
朋友遇到(有利于追求道义却)不利于自身之事,则鼓励他不要逃避,相信对方一定听从自己的意见而且此
后也不后悔的朋友,世间少有。但想想我的朋友中,只有您能这样对待我,也只有我可以这样对待您。
我和您的个性都比较少见,才能也都不适合这个时代,如果要和其他人一样急切地获取名望和官位,
即使侥幸得到了,恰恰是以后的祸患。我认为我们能够做到且不用与人相争的,唯有致力于古人所说的立
言之道(著书立说),这样也许可以传之后世。但所要争取的目标越大,越是难以成功。自有典籍以来,(所
记载的)凭志向、节操和功业闻名于世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但凭文章流传越久越有声名的,每过几十上百
年往往就断绝了。难道是致力于写文章的人不多吗?只不过是积累浅薄因而文气不足不能够长存罢了。
我近来后悔以前所学,都是舍本逐末。想到深山中读书,来探求古代圣贤的意旨,但每天为生活琐事
所困扰。您居住在僻远的地方,向来少有烦心的人事,应该汇集古代圣贤的著作,深入钻研反复阅读,努
力探索以找到理解的途径,然后坚持不懈,终能到达目标。人生从少壮到衰老,各种人事相互纠缠层出不
穷,能够从容不迫用来致力于学习的时间非常少。大好时光被错过,就不可能重来。况且聪明智慧,要适
时发掘、引导,时机错过就会变得昏乱,不能再为我所用,即使不想和世上愚昧无知的人一样浑浑噩噩地死
去,又怎能实现呢?
再有,人的身体属于上天,(非人力可为,难免遭遇困苦,)即使是古代的圣人、贤人也无可奈何,只
要用心尽力追求正道就可以(忽略这些困苦)了。(为这些困苦)悲伤恍虑而让自己痛苦,君子们不会这么做。
想起在京城时,您对我倾诉平生的遭遇,扼腕叹息,好像人生没有乐趣可言。经常这样,恐怕会生病成有
其他的问题,精神日渐萎靡,就不能致力于钻研《诗》《书》来提高自己。您要振作啊!
我因为不能养家糊口,仍要到北方去投靠朋友,十天左右一定会出发,担心您不知道此事,所以写这
封信告诉您。我们俩生活艰难,都需要竭力谋求生计,如果不是因为有特别的事情,恰好相遇,则不可能
特地租赁车船前去探望对方。一旦分手,就不知道何时再见,只能各自磨砺自己.不要让自己与众人一样,
这样才可以不违背道义。方苞敬上。
--------------------------------h
拓展培优练
(北京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讳殊,字同叔,姓晏氏。公生七岁,知学问,为文章,乡里号为神童。故丞相张文节安抚江西,得
以公闻。真宗召见,既赐出身①。后二日,又召试诗赋论,公徐启曰:“臣尝私习此赋,不敢隐。”真宗益
嗟异之,目赐以他题。今天子为皇太子,公以户部员外郎充太子舍人,公既以道德文章佐佑东宫,真宗每
所谄访,多以方寸小纸细书问之,由是参与机密,凡所对,必以其稿进,示不泄。其后余悉阅真宗阁中遗
书,得公所进稿,藏之禁中,人莫之见也。
初,真宗遗诏:章献明肃太后权军军国事。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
公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乾兴元年,拜右谏议大夫,上疏论张耆不可为
枢密使,由是忤太后旨。罢留守南京,大兴学校,以教诸生。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明年,
迁尚书左丞。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公,公以《周官》后服对。
赵元昊②反,师出陕西,天下弊才兵。公数苇利害,请罢监军®,无?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
及制财用为出入之要,皆有法。天子悉为施行。自宫禁先,以半天下,而财赋之职悉归有司。卒能以谋臣
元昊,使听约束,乃还其王号。
公为人刚简,遇人必以诚,虽处富贵,如寒士蹲酒相对,欢如也。得一善,称之如己出,当世知名之
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等,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范仲淹、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
时之贤。天子既厌西兵,闵天下困弊,奋然有意,遂欲目群材以更治,数诏大臣多天下事。方施行,而小
人权彳幸皆不便。明年秋,会公以事罢,而仲淹等相次亦皆去,事遂已。
其为政敏,而务以简便其民。其丁家严,未尝为子弟求恩泽。其在陈州,上问宰相日:晏某居外,未
尝有所请,其亦有所欲邪?宰相%告公。公自为表,问起居而已。
公既乐善而称为知人,士之显于朝者,多公所荐达,可谓贤也已。
(取材于《欧阳修集》)
【注释】①赐出身:赐同进士出身。②赵元昊:即李元昊,宋赐赵姓,封他为夏国王。③监军:宋代
以宦官监督主帅的军政制度。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E旗的一项是()(3分)
A.太后权听军国事听:处理
B.公数建利害建:陈述
C.以率天下率:率领
D.数诏大臣条天下事条:分析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国赐以他题遂欲国群材以更治
B.无敢决其议者士之显于朝有
C.无以阵图授诸将宰相以告公
D.天下弊于兵其于家严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思颂的一项是()(3分)
A.又召试诗赋论又召他来试着谈论诗赋
B.卒能以谋臣元昊最终得以用计谋使元昊臣服
C.会公以事罢正赶上晏公因事被罢官
D.而务以简便其民致力于用简明的政令方便百姓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卿的一项是()(3分)
A.晏殊少年神童,后被丞相张文节推荐入朝,得皇帝赏识。
B.晏殊辅佐东宫太子,因为有功,得以参与朝中机密大事。
C.晏殊建议垂帘听政之举,对稳定朝中局势起到了作用。
D.晏殊处理政事得当,深受天子信赖,其建议多被采纳。
10.欧阳修在文章结尾评价晏殊“可谓贤也已"。除了知人荐才,晏殊的"贤"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
用自己的话加以概述。(6分)
【答案】
6.C7.C8.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船舶行业竞争格局考核试卷
- 肉类产品加工过程中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考核试卷
- 生态保护工程生态保护宣传教育考核试卷
- 葡萄酒酿造过程中的产区特色产品开发与品牌推广考核试卷
- 轮胎行业市场细分与竞争策略考核试卷
- 通信设备在高铁通信系统的稳定性考核试卷
- 茶馆客户体验设计与反馈机制考核试卷
- 赋能创新生态引领企业可持续发展考核试卷
- 初中物理回声测距离
- 抖音平台短视频内容制作技术保密及推广合作协议
- 神经鞘瘤MRI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课件
-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例释-高考语文考前复习速记清单
- T-CEPPEA 5002-2019 电力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
- GA 1812.2-2024银行系统反恐怖防范要求第2部分:数据中心
- 2025年端午节撞上儿童节活动方案
- 法治护航成长路-四年级法制教育专题
- 电工技能培训课件下载
- 卫生管理医疗战略考题及答案
- 冷链物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措施
- 25春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下)》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2025年荆州监利市畅惠交通投资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