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云南弥勒市高中毕业班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云南弥勒市高中毕业班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云南弥勒市高中毕业班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云南弥勒市高中毕业班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云南弥勒市高中毕业班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云南弥勒市高中毕业班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A.晕船/头晕混浊/混水摸鱼累及无辜/日积月累B.书卷/证券号召/昭告天下瑕不掩瑜/不言而喻C.处理/好处潜伏/潜移默化发扬光大/间不容发D.憎恶/增加丧礼/垂头丧气引经据典/前倨后恭2.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线字读音全对的一项()A.陨落(rǔn)扶掖(yè)秕谷(bǐ)心无旁骛(wù)B.亵渎(dú)拮据(jù)恣睢(suī)恪尽职守(kè)C.愕然(è)煞白(shà)辗转(zhǎn)涕泗横流(sì)D.忐忑(tǎn)谀词(yú)抽噎(yè)一抔黄土(pōu)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奢侈(chí)器皿(mǐn)匿笑(nì)苛捐杂税(kē)B.尴尬(gà)慰藉(jí)寂寥(liáo)爱憎分明(zèng)C.瞭望(liào)勾兑(duì)气氛(fèn)兢兢业业(jīn)D.哀悼(dào)誊写(téng)字帖(tiè)谆谆教诲(huì)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涡行驾驭不屑置辨文采藻饰B.笼统诘难雕梁画栋哗众取宠C.坎肩皲裂铢两悉称无精打彩D.惆怅隐匿两胁插刀味同嚼蜡5.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项是()A.宽宥游弋顷家荡产黯然失色B.惊骇劫掠言简意赅人迹罕至C.漫延惺忪矫揉造作眼花瞭乱D.殒落缄默富丽堂皇好意难确6.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开展“和安全同行·与平安结伴”的综合实践活动,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应任务。材料一:某同学对全校七到九年级各100名学生的安全意识作了抽样调查,制成了下表。某校学生安全意识调查统计表项目学生七年级(人数)八年级(人数)九年级(人数)食品安全(不吃过期食品)658090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576888校园安全(不追逐打闹)435275用电安全(了解用电知识)254060材料二:下列文字是九(2)班围绕“和安全同行·与平安结伴”主题召开的班委会会议记录。九(2)班“和安全同行·与平安结伴”班委会会议记录时间:2019年4月16日出席人:罗晓峰、李枫、张刚、林春芳、方强、徐红记录:徐红内容:讨论本班开展的“和安全同行·与平安结伴”活动,切实推进该项工作罗晓峰:为了切实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处理安全事故的技能,我班拟扎实开展“和安全同行·与平安结伴”的专项教育活动。现召开班委会,请大家畅所欲言。李枫:(略)张刚:(略)林春芳:(略)方强:(略)徐红:(略)决议:1.出一期宣传安全知识的黑板报;2.;3.。散会主持人罗晓峰(签名)记录人徐红(签名)⑴根据材料一,写出你的两点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根据材料一,拟写一条宣传标语:_____________________⑶材料二的会议记录在格式上缺少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⑷请仿照材料二中的决议,再补写两条决议___________;_________。7.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岳阳楼记》中体现范仲淹远大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持节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8.从哲学角度讲,偶然性存在于必然性之中。下列两种观点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请结合名著内容,任选一种观点,加以分析。观点一:如果没有打死镇关西,那么鲁达就能安稳地做他的提辖官,就不会上梁山。观点二:如果祥子攒的钱没被敲诈去,那么他就能自力更生,继续他的人生理想。二、阅读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南湖早春①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①南湖:彭蠡湖,即鄱阳湖。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当时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呈现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阳光返照早春的鄱阳湖岸。B.颔联描绘了一幅杏花漫野、湖水阔远、水苹茂盛的美丽图景。C.颈联描写大雁低飞,略显慵懒、笨拙,黄鹂出展歌喉,舌涩口拙,尚不能婉转高歌之态。D.尾联间接抒情,点明诗人心情消沉郁闷的根本原因是衰老多病。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颔联中色彩对比鲜明,红绿相映,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B.前三联都是写景,先动后静,动静相生,使全诗视觉与听觉。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C.诗歌着重选取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鹂这些颇具江南风情的意象,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D.诗歌以乐景衬哀情,用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南湖早春美景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深切悲哀。10.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不躬不亲齐桓公谓管仲曰:“吾国甚小,而财用甚少,而群臣衣服舆马①甚汰②吾欲禁之,可乎?”管仲曰:“臣闻之,君尝之,臣食之;君好之,臣服之。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衣练紫之衣,狐白之裘。此群臣之所奢汰也。《诗》云:‘不躬不亲,庶民不信。’君欲禁之,胡不自亲乎?”桓公曰:“善。”于是更制练帛③之衣,大白之冠,朝一年而齐国俭也。①舆马:车马。②汰:同“泰”,骄泰、奢侈。③练帛:大帛,白色丝织品。1.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而群臣衣服舆马甚汰吾欲禁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君欲禁之,胡不自亲乎?3.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从文章中得到了什么启示。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拉面王行云老梅的面馆开在蝉街东头。每天一早,老梅围了围裙,案前一站,手里眼里全是活儿。他出手如电,“唰”,揪出一把醒好的面,“啪”,丢案板上,一拉一搓,成蛇样长条。一捏一甩,“啪”,拍在面案上,一抻一合,扭成大闺女辫儿,叫人眼花缭乱。没回过神,一大海碗面,盛着牛肉丁,撒着芫荽、萝卜片,浮着满天星辣椒油花儿,红是红、白是白、绿是绿,香喷喷、热腾腾便撂在了你面前。麻溜儿!传说老梅有绝活——面穿针孔,抻出细过发丝的面从针孔穿过去。多少根?说法不一。但都只听说,没见过。有人撺掇老梅露两手。老梅浅浅一笑:“雕虫小技,有啥看头?”雪天。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小伙儿哆嗦着站在面馆前。老梅二话没说,捞出一碗面端给他。热汤面下肚,小伙儿像换了个人,精精神神跪地上给老梅磕了头。老梅收徒了!徒弟叫红子——被一碗汤面救活的小伙。寒来暑往,红子跟老梅学艺三年了。那夜,师徒俩有一场对话。“这两天心神不宁,想啥呢?”“师父,我……”“行了,我知道你想啥,想单干?”“嗯……”“说实话,你那面活儿不坏。但能再跟我一年不?就一年。”红子没吭声。老梅叹口气:“好吧。这里有笔钱,你拿去开店。记住,可别丢我的脸。”红子给老梅磕了仨响头,当夜走了。半月后,蝉街上新开了一家“红子面馆”,店里有个新媳妇在打下手。蝉街人念旧,还是觉得老梅的面地道,大都上他那去。后来听说,红子媳妇成天在家闹,嫌男人没出息。某天,老梅的面馆关门歇业了。蝉街人一片惋惜声。红子面馆生意好起来了。面馆前竟挂起了“拉面王”的牌子。蝉街人叨叨:你号称拉面王,老梅搁哪呢?这一天,红子当众给大伙表演了面穿针孔的绝活。老梅的绝活只是传说,而红子却当众让大家开了眼。乖乖,十根比发丝还细的拉面,顺顺当当就从小小的针眼里穿了过去,赛比魔术。这以后,大伙再没话了。红子每天给顾客演一场面穿针孔的绝活,人气越来越旺。可细心的人发现,面馆里盛面的大海碗,不知不觉间换成了中不溜的平底碗。这天,生意口上,有个人走进红子的拉面馆。是老梅。吃面的人纷纷起立问候。红子一愣,立马堆起笑脸,迎上去叫了声:“师父您来了!”“红子,有出息啊。”老梅笑说。红子回笑:“师父见笑,都是闹着玩儿的。”老梅径直走向水池。净了手,朝大伙说:“红子天天给大伙儿演绝活,今儿,我来替一回,算给徒儿捧个场。”老梅一出手,馆里一下静了。他手一张,揪下一块面,一下,两下,扯过来,拉过去。面条摆得稳、准、狠;胳膊抡得圆、柔、韧。身子在一处,精神却贯穿到了四面八方。大伙看得目瞪口呆。突然,老梅身手骤定,好似满院欢腾的雀儿忽地归了巢。细看,老梅手擎一根绣花针,针眼里穿着根线。哪是线?分明是面!只见他捏着这根“线”轻轻一抖,哗一下抖出无数银丝。大家伙挤上前一数,我的个娘哎,不多不少,整整二十根,全在针眼里!“神!”一片喝彩。红子羞红了脸,“扑通”跪在了老梅的面前。第二天,红子面馆不见了“拉面王”招牌。平底碗又换回了大海碗。而老梅,真正的拉面王,早已飘然而去。1.根据小说情节填空。序幕:众人神往绝活,老梅浅笑推辞;第一幕:红子(1),老梅仗义收徒;第二幕:红子执意单干,老梅(2);第三幕:红子(3),老梅歇业隐退;第四幕:红子挂牌换碗,老梅献演绝活;尾声:(4),老梅飘然离开。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2.请为文中画波浪线句写一段赏析性批注。“老梅一出手,馆里一下静了。他手一张,揪下一块面,一下,两下,扯过来,拉过去。面条摆得稳、准、狠;胳膊抡得圆、柔、韧。身子在一处,精神却贯穿到了四面八方。”3.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老梅是“真正的拉面王”。4.结合语境,分别说说红子两次下跪所体现的心理。小伙儿像换了个人,精精神神跪地上给老梅磕了头。红子羞红了脸,“扑通”跪在了老梅的面前。5.阅读选文节选及链接材料,说说作者用了哪些方法使人物鲜活、更具传奇色彩。选文节选:突然,老梅身手骤定,好似满院欢腾的雀儿忽地归了巢。细看,老梅手擎一根绣花针,针眼里穿着根线。哪是线?分明是面!只见他捏着这根“线”轻轻一抖,哗一下抖出无数银丝。大家伙挤上前一数,我的个娘哎,不多不少,整整二十根,全在针眼里!链接材料: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12.阅读陈起兴的《学以养德》,完成小题。①中国自古就有“以德立身,以诚信得天下”之说。所谓“源静则流清,本固则丰茂”,唯有提高自我道德修养,培养合乎社会发展的优秀品格,砥砺顽强的意志,铸造积极健康的进取精神,才不枉担负国家社稷之重任。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并把德才关系分成四类:一是德才兼备,为上等之人,称之为“圣人”;二是德胜才者,谓之“君子”;三是无德无才,称为“愚人”;四是无德有才,那便是“小人”。若要在此四种人中选择,他主张:“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皆因“小人挟才以为恶”“恶亦无不至矣”。小人足智多谋,其“智足以遂其奸”,其“勇足以决其暴”,犹如虎之添翼,对社会之危害将更大。这是他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英国19世纪著名的社会改革家塞缪尔·斯迈尔斯也有同样的认识,他说人类文明中那些历久弥坚的优秀道德传统,如“诚实公正、耐心仁慈、勤奋节俭”等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不会过时,人生的成功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遵循了这些古老的优秀道德品行,人们才能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功和获得幸福。③学习之要贵在养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大人之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但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只有“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孰先孰后?程子解释说:“明德为本,新民为末。”故《大学》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当然还要“正其心,诚其意,致其知”,这些均为修身之道。并进一步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意即无论高低贵贱,皆应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如若本末倒置,治国平天下便无从谈起。④中外人士谈及周恩来总理时,多强调儒家文化对他的影响。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指出:周恩来的教养,“来自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和‘上等人’应具有的品德、智慧、尊严、宽厚、仁慈、决心和刚毅”。周恩来对名利得失的超然与淡泊,使他“虽有荣观”之高位,依然能够做到“见素抱朴”和“燕处超然”,不受功名利禄所累,不改自然朴素本性。他低调谦逊,格外能够忍受劳苦。深厚的道德修养,造就了周恩来兼具温文尔雅、谨言慎行、诚实厚道、彬彬有礼的君子人格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形象。⑤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伟大人物,但是道德修养却是人人必须谨守的为学为人之本。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学以养德,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选自《思维与智慧》2017年第18期)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司马光认为“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为什么说“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5.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作简要说明。你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的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修身立德走好人生路①在人生不同阶段,德育伴随始终,是青年成长的必修课。②“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勉励新时代中国青年锤炼品德修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③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传承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大义,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抑或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修身立德强调的从来不只是在私人领域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做到“独善其身”,更要立志报效祖国、用实际行动服务人民、追求“宽仁大义”。从五四运动中“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爱国青年,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垦荒青年,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的航天科研团队,可以说,广大青年立什么样的德,既是个人选择问题,更彰显着一代人的胸怀与境界,决定了整个国家和民族选择怎样的道路、坚守怎样的价值、成就怎样的事业。④修身立德本质上是对精神世界的塑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古今中外,种种案例启示我们,一个人失去正确价值观锚定的“德”,就会陷入精神的虚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念,莫衷一是、行无依归,就不可能进步。广大青年不断锤炼品德修为,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精神层面获得更持久、更深沉的力量,坚定地前行。⑤“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修身立德没有捷径。广大青年坚持“吾日三省吾身”,做到“见贤思齐”,在提高自我修养方面下一番苦功夫,才能有所收获。中共早期领导人恽代英,把记载自己缺点的日志晒出来,公示己过,在众人监督下完善自己;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去世后,人们在其病床的枕头下发现两本书,一本是《选集》,一本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些榜样矗立起一座座精神丰碑,也为广大青年点亮了人生航向。不断反思自己、不断加强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我,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一番事业。⑥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总书记指出,“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被称为“雷锋传人”的郭明义积极帮助他人、奉献爱心,感染、收获、带动了一大批“粉丝”;立志“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先后14批133名志愿者一棒接一棒,在贵州山区3所乡村小学支教16年,滋润了山区孩子们的心灵。修身立德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当中。也只有在劳动实践、辛勤创造中,才能进一步磨练本领、砥砺品格,绽放人生的光芒。⑦青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最活跃、最富朝气,拥有开风气之先的力量。广大青年坚持修身立德,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第一步台阶,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影响着一个时代的底色和基调。1.你认为本文作者态度是什么?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段借习主席的话提出青年人要锤炼品德修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B.第③段利用“无论是……还是……抑或是”这样的句式,摆出几组人生观价值观,告诉我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追求“宽仁大义”,更要立志报效祖国、用实际行动服务人民。C.文章第④⑤⑥段从立德修身是对精神世界的塑造;要在提高自我修养方面下苦功夫;要于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三个方面论述如何能做到修身立德。3.结合读过的作品,举例说说你对第④段观点的理解。三、语言表述14.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______(记述记叙记载)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生命永远游走在得失之间,花开可以是一首隽永的诗,花落不必是一首凄婉的歌。昨日______(五颜六色姹紫嫣红五彩纷呈)开遍,今天云淡风轻依然,既然回首留不住岁月,凝目牵不住光阴,那只有学会珍惜。四、写作1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关于重复,众说纷纭:学生说:日子就跟复印机复印的一样,除了学习,就是学习,看不到意义。诗人说:没有变化,再好的歌也会叫人厌烦的。书法家说:先选一个字,然后重复练习,直到高度熟练,练出力透纸背的境界,自然也能写好其它的字。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除诗歌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注意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B【解析】

A.晕船(yùn)/头晕(yūn)、混浊(hùn)/混水摸鱼(hún)、累及无辜(lěi)/日积月累(lěi);B.书卷(juàn)/证券(quàn)、号召(zhào)/昭告天下(zhāo)、瑕不掩瑜(yú)/不言而喻(yù);C.处理(chǔ)/好处(chù)、潜伏(qián)/潜移默化(qián)、发扬光大(fā)/间不容发(fà);D.憎恶(zēng)/增加(zēng)、丧礼(sāng)/垂头丧气(sàng)、引经据典(jù)/前倨后恭(jù)。B项,读音都不同。2、C【解析】

C词语中加线字读音全对。A陨落(yǔn)。B拮据(jū)。D抽噎(yē),一抔黄土(póu)。3、D【解析】

A项的注音有误,应为奢侈(chǐ);B项有误,应为慰藉(jiè),爱憎分明(zēng);C项有误,应为气氛(fēn),兢兢业业(jīng)。故选D。4、B【解析】

A:涡行——蜗行,不屑置辨——不屑置辩。C:无精打彩——无精打采。D:两胁插刀——两肋插刀。故选B。5、B【解析】

试题分析:A.顷家荡产-倾家荡产;B.正确;C.漫延-蔓延、眼花瞭乱-眼花缭乱;D.好意难确-好意难却。据此,答案为B。6、(1)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越来越强;学生用电安全意识最差;(2)示例1:安全在我心中,生命在我手中;(3)主持人、地点(4)示例:①举行一次安全知识的主题班会;②举行一次安全知识竞赛活动;③举办一次关于“安全知识”的手抄报比赛等。【解析】

(1)此题属于分析统计图表的题目,分析统计表注意统计表的名称,表头列出的项目,表格中的极值和表现出来的趋势等。通过表格中的数字和所给的题干要求得到判断,如此题以“某校学生安全意识调查统计表”为陈述对象。找到“安全”和“学生”项目,通过对数字的比较可分析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越来越强和学生用电安全意识最差这两条结论。(2)宣传标语,感情要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字数要适中,内容要积极,用语要通俗,句式要整齐,修辞要显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是主题要鲜明,一定不能脱离“消除安全隐患”的主题。如可针对“学生用电安全意识最差”写宣传语:爬电杆晃拉线,这样玩耍不安全;放风筝躲电线,避免搭挂出危险。隐患如刀,刀刀都危险;安全是天,天天保平安。(3)会议记录。在会议过程中,由记录人员把会议的组织情况和具体内容记录下来,就形成了会议记录。“记”有详记与略记之别。略记是记会议大要,会议上的重要或主要言论。详记则要求记录的项目必须完备,记录的言论必须详细完整。一般会议记录的格式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会议的组织情况,要求写明会议名称、时间、地点、出席人数、缺席人数、列席人数、主持人、记录人等。另一部分是会议的内容,要求写明发言、决议、问题。此会议记录在格式上明显缺少了会议的主持人和会议地点。(4)要求仿照材料二中的决议,再补写两条决议。活动方案的主题“和安全同行·与平安结伴”已经给定,我们只要围绕给定的主题设计两条决议即可。切忌偏离主题。从内容上看,要与给定的材料密切相关,不可脱离材料设计活动主题。内容要有可操作性,不是空喊的口号。从形式上看,要做到简洁明快,具有启发性、鼓动性和号召力,特别是要仿照例句的格式。语言应简练、概括性强。如“举行一次安全知识的讲演比赛”“举办一次安全知识的故事会”等。7、(1)其不善者而改之(2)凭君传语报平安(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何日遣冯唐【解析】

默写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解题时一定要在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诗默写要重点注意“忧、遣”这些字词不要写错。点睛:古诗文的背诵、默写。能熟练的背诵并准确的默写,不出现错别字。对于一些理解性的背诵默写的诗句要理解原句,还要知道句子的象征意义,延伸意义,知道用于哪种意境之中。8、示例1:我选观点一。鲁达打死镇关西,看似偶然。但依照鲁达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的个性,才会做出诸如“醉打山门”等事件,因此,鲁达上梁山是其性格造成的必然结果。示例2:我选观点二。祥子攒的钱被敲诈去,看似偶然。但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车夫,必然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欺压,走向像老马一样的悲剧,因此,在那个社会祥子必定走向堕落。【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与识记能力。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观点一:鲁达一出场的问话即露豪爽之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更见侠义之心,拳打镇关西则显好汉之本,疾恶如仇、扶危济困、重义轻财、粗中有细,鲁达的性格才是决定其最终上梁山的关键因素。观点二: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证明了好胜心强的人最终也会被吃人的社会所吞没,社会底层的地位造成了祥子凄惨的悲剧。围绕“偶然性存在于必然性之中”的观点,结合作品中的相关情节,言之有理即可。二、阅读9、1.D2.B【解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ABC三项正确。D项错误。应为:直接抒情。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ACD三项正确。B项错误。应改为:前三联都是写景,首联先动后静,动静相生。颔联是静景,颈联是动景。全诗视觉与听觉。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具体分析为:首联“风回云断雨初晴”描绘了春风吹散阴云的动景,“返照湖边暖复明”描绘了风回云断雨初晴的静景,动静结合描绘南湖雨后阳光翻找的优美景色;颔联诗人运用“红”借代红花,“绿”借代水苹的绿叶,描绘南湖早春万物萌发生机的优美景象。是静景;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白”、“黄”色彩对比鲜明,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是动景。10、1.而群臣衣服舆马甚汰/吾欲禁之2.君王您想要禁止他们的奢侈行为,为什么不从自身做起呢?3.示例:治理国家需要统治者以身作则,以身示范,避免上行下效。【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而群臣衣服舆马甚汰/吾欲禁之。译为:但群臣的衣服车马都很奢侈,我想下令禁止。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两个意思划开。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禁”:禁止。“胡”:为什么。“自亲”:亲自(做)。3.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也可抓住关键句分析。如从“于是更制练帛之衣,大白之冠,朝一年而齐国俭也”等句分析,治理国家者应率先垂范,避免上行下效,这样才能长治久安。译文:齐桓公对管仲说:“我国地方不大,物产不丰,但群臣的衣服车马都很奢侈,我想下令禁止,可以吗?”管仲说:“我听说,君王吃过的食物,臣下就会常吃,君王喜欢的服饰,臣下就会经常穿戴。而如今,君王您吃的是桂浆,穿的是纯紫的大衣,狐狸皮的白裘,这是群臣过分奢侈的原因啊。《诗经》上说:‘不亲自去做,就不能取信于百姓。’君王您要禁止他们奢侈,为什么不从自身做起呢?”齐桓公说:“对!”于是重新制作了白色的衣服,大白的帽子,这样上朝一年,齐国整个风气都变得简朴了。11、1.落魄求助赠钱赠言(告诫)生意清淡(被妻嫌弃)红子痛改前非2.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老梅表演绝活的精彩,突出师傅技高一筹,暗示作者赞美之情。3.示例:(1)老梅崇尚诚信。(听说红子面馆的大海碗变成了中平碗之后,出现在面馆表演绝技,以此震慑红子。)(2)他谦逊稳重、深藏不露。(老梅不愿纯粹为了炫耀手艺而表演绝活。(3)老梅善解人意、豁达大度。红子学艺未成就要另立门户,老梅劝说后还是尊重红子的决定)(红子挂出“拉面王”招牌后老梅并没有因此出面阻止)(4)老梅心地善良仗义。(一碗热汤面救了乞丐红子,赠钱帮红子开店。)(5)老梅技艺高超。(文中详细描写老梅日常拉面和最后展示绝技。)(6)老梅教徒有方。(红子三年就学到了不少真功夫,又在徒弟有违手艺人的诚信之德时用表演绝活的方式委婉劝诫。)(7)不贪名利。(当红子面馆生意不好的时候自己歇业,展示绝活获得喝彩后飘然离去。)4.(1)表达了红子对救命恩人的感激之情;(2)表达了红子对自己行为的悔悟之情和对师傅一片教诲之心的感激之情。5.示例:(1)作者都重视通过场面(人物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风貌;(2)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现人物的高超能力;(3)都善于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角度描写人物;(4)都善于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5)长短句结合,文章语言极富节奏感。【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和事件的概括能力。答题时,注意通读全文,根据命题者提供的内容划分情节的起止点,然后再依据已有的格式,分别以“红子”和“老梅”为主语进行填空。序

幕:众人神往绝活,老梅浅笑推辞;第一幕:红子哆嗦着站在面馆前,老梅仗义收徒;第二幕:红子执意单干,老梅叹口气:“好吧。这里有笔钱,你拿去开店;第三幕:红子媳妇成天在家闹,嫌男人没出息,老梅歇业隐退;第四幕:红子挂牌换碗,老梅献演绝活;尾

声:红子面馆不见了“拉面王”招牌,老梅飘然离开。前三句要是四字短语;最后一句应是六字,必须是主谓短语,必须以“红子”为主语。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老梅表演绝活的精彩,突出师傅技高一筹,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从听说红子面馆的大海碗变成了中平碗之后,出现在面馆表演绝技,以此震慑红子这一情节,尅看出老梅崇尚诚信;从老梅不愿纯粹为了炫耀手艺而表演绝活可以看出,他谦逊稳重、深藏不露。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过多,多为体现人物的心理服务,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的情节具体分析。句(1)运用心理描写,写出了红子对救命恩人的感激之情;句(2)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了红子的悔悟之情和对师傅的感激之情。5.本题考查学生审读文本、鉴赏文本的能力。对人物塑造、展开情节、深化主旨等方面的分析和鉴赏,除了对人物的正面描写,还有侧面的烘托和描写,修辞手法的运用等。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人物描写手法、感官等角度分析,可以看出都重视通过场面描写来表现人物风貌;都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现人物的高超能力;都善于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角度描写人物;都善于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都运用了长短句结合,文章语言富有节奏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12、1.学习之要贵在养德。(或:学以养德。)2.因为小人有才,足智多谋,如果用小人,其“智足以遂其奸”,其“勇足以决其暴”,犹如虎之添翼,对社会之危害将更大。3.举例论证。列举周恩来因为儒家文化使他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造就了周恩来兼具温文尔雅、谨言慎行、诚实厚道、彬彬有礼的君子人格,突出了“学以养德”的重要性,论证了中心论点。4.文章开头引用古语“以德立身,以诚信得天下”引出本文的话题,然后再引用司马光的话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进行分析后,用周恩来的例子进行论证;最后得出“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学以养德,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结论。5.示例:思考:“学以养德”应当更好地运用于当今社会。说明: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更需要合乎社会发展的优秀品格,砥砺顽强的意志,铸造积极健康的进取精神,这样才能担负起国家社稷之重任。【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其实是对作品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中心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能表示简明判断的完整的句子来表达。仔细阅读文章可知,题目“学以养德”即是文章的论点。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提炼能力。仔细阅读第(2)段,司马光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得不到德才兼备那样的圣人或品德胜过才干的君子,与其选择才干胜过品德的小人,不如选择才干和品德都没有的愚人。司马光认为,君子会用才干干好事,小人会用才干干坏事。用才干干好事会干到极致,用才干干坏事也会干到极致。提炼“小人足智多谋,其‘智足以遂其奸’,其‘勇足以决其暴’,犹如虎之添翼,对社会之危害将更大”作答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结合文章内容和论点套用格式即可。第④段列举了周恩来因学习儒家文化而兼具温文尔雅、谨言慎行等高贵君子人格和大丈夫形象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学以养德”的论点。4.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仔细阅读文章,理解每一段的论述内容作答。首先引用古语引出话题;然后引用司马光的话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分析论述;接着列举周恩来的事例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学以养德,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点的把握和实际运用的能力。文章论述的观点是“学以养德”,即学习之要贵在养德。可以结合中学生学习生活、为人处世来提出思考,并阐明理由。如:“学以养德”应作用于每一个中学生的自身素养中。因为中学是学习知识和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技能,更应该培养优秀的德行,德才兼备才能造福于社会。13、1.示例:青年人要修身立德走好人生路。2.C3.答案示例:我读过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诸葛亮在未出草庐之前,不断修炼自己的精神世界,专心读书,躬耕南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不求闻达,树立为国尽忠的理想志向。正因他对精神世界的不断修炼,才有后来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所以,精神世界的修炼是修身立德的本质。【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提炼或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有的文章题目就是论点;有的则含在第一段中或最后一段中;少量的在文中;还有的论点则需要结合论题、论据等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时,要在理解文章的论证层次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题目(或论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进行分析和提炼。依据文章的标题“修身立德走好人生路”和开头段“在人生不同阶段,德育伴随始终,是青年成长的必修课”表明了作者的观点——青年人要修身立德走好人生路。据此概括作答。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文章第⑥段是从“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要在劳动实践、辛勤创造中,才能进一步磨练本领、砥砺品格”方面论述如何能做到修身立德。据此,答案为C。3.试题分析:考查论点(观点)与论据的关系。论点(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论据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