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古代文献学题库_第1页
2024年中国古代文献学题库_第2页
2024年中国古代文献学题库_第3页
2024年中国古代文献学题库_第4页
2024年中国古代文献学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献學題库yms一、填空題(共20分,每空1分):1.宋元之际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是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2.由汉代刘歆综合群書《叙录》,编写而成的一部總的图書目录為《七略》。3.常見的史書体裁有三种: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4.由王钦若、杨亿编撰的,宋代最大的类書是《册府元龟》。5.《春秋》内、外传分别指:《左传》和《国語》。6.《老子》又名《道德經》,《庄子》又名《南华真經》。7.四部分类法是我国古典文献的基本分类措施,它来源于西晋荀勖编订的《晋中經新簿》。8.清代研究《說文解字》的四大家著作中,最著名的是段玉裁撰写的《說文解字注》。9.《儒學警悟》是最早的一部丛書。10.唐代杜佑撰写的《通典》是我国現存最早的专门论述典章制度的通史,被列為“政書”之首。11.《全宋文》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断代散文總集,由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主编,上海辞書出版社和安徽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12.明代祁理孙编写的《奕青藏書楼書目》,在經、史、子、集外又加“四部汇”一类,此為五部分类法之始。13.三国魏齐王正始年间(公元240-248)在洛阳太學立了一批石經,称“正始石經”。由于用古文、篆文、隶書三种字体書写,故又称“三体石經”。14.《四库全書》把集部書划分為楚辞、别集、總集、诗文评、詞曲五类。15.以版面中线為准,版心向裏對折;對折好的書面叠放在一起,在折线处粘合,用硬紙连背裹住作封面。請問以上描述的是紙质文献的哪种形态:蝴蝶装。16.清代陈元龙奉康熙皇帝之命编纂的《历代赋汇》一書,共184卷,收录先秦至明代赋4155篇,是研究清此前赋体文學的重要文献。17.清代鲍廷博毕生搜求古書,他辑刻的《知局限性斋丛書》,共收書207种,781卷,包括不少久已亡佚而又复出的宝贵文献,价值甚高,影响很大。18.195月,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仅用4块馬蹄银(约合200两银子),就從王道士手中骗走了数以萬件的敦煌写卷。1.“文献”一詞最早見于《论語·八佾篇》,這裏的“文”指典籍,“献”指贤人。2.赵明诚所著《金石录》,属于《四库全書》中的史部目录类。3.南宋袁枢撰写的《通鉴纪事本末》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書。4.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类書是魏文帝曹丕组织人编纂的《皇览》。5.宋朱熹曾為《大學》、《中庸》作章句,為《论語》、《孟子》作集注,後人合刊,称為《四書章句集注》。6.汇录一人的诗文等作品成為一書称為别集,如《陶渊明集》、《王右丞集》等。7.明代解缙主持编纂了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書,原名《文献大成》,後来更名為《永乐大典》。8.《隋書·經籍志》把集部分為楚辞、别集、總集三类。9.唐代四大类書《北堂書钞》、《艺文类聚》、《初學记》和《白氏六帖》。10.1972年山東临沂一号汉墓出土4942枝竹简,其中发現两部兵法,一部是《孙子兵法》,另一部是失传已久的《孙膑兵法》。11.清代辑佚大家中,辑录《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是严可均。12.明朝的范钦世代藏書,家有藏書楼,名叫天一阁。13.在版面构造中,版面正中對折处称版心,又称中缝,俗称書口。14.清代张之洞、缪荃孙《書目問答》一書,将古籍划分為經、史、子、集、丛五部。15.清代章學诚的《文史通义》是唐代刘知幾之後又一部史學理论名著。二、單项选择題(共10分,每題1分):1.易于書写,易于保留、携带,但价值昂贵,易于损毁的是(C)A.甲骨B.金C.绢帛D.竹木2.下列哪类典籍不属于《四库全書·經部》?(B)A易类B.类書类C.诗类D.小學类3.我国現存最早的一部诗文總集是(B)A.《诗經》B.《昭明文选》C.《古文观止》D.《文章流别集》4.現存类書中规模最大的一部是(B)A.《永乐大典》B.《古今图書集成》C.《太平广记》D.《太平御览》5.“三通”指(C)A.《通典》《通志》《通论》B.《通考》《通论》《通志》C.《通典》《通志》《文献通考》D.《续通典》《续通志》《续通考》6.1983—1986年间,文渊阁《四库全書》所有公布于世。影印這部大型丛書的單位是(C)A.北京中华書局B.上海古籍出版社C.台湾商务印書馆D.济南齐鲁書社7.《全宋詞》是(C)编纂的一部专体文學總集。A.张之洞B.饶宗颐C.唐圭璋D.黄畲8.如下不属于“拾三經”的是(D)A.《论語》B.《孟子》C.《诗經》D.《道德經》9.地理类文献在老式的四部分类法中属于(B)A.經部B.史部C.子部D.集部10.清末學部成立了(C),民国時期改称北平图書馆,解放後叫做北京图書馆和国家图書馆。A.文渊阁B.文溯阁C.京師图書馆D.南京图書馆1.哪部書不是孔颖达撰写的?(D)A.《毛诗注疏》B.《春秋左传注疏》C.《礼记注疏》D.《论語注疏》2.子部書由以先秦各派學說為主体的“九流拾家”构成。“九流”中不包括下列哪一项(A)A.佛家B.道家C.阴阳家D.纵横家3.下列四种中,哪一种属于包背装(D)A.明洪武刻《元史》B.明永乐刻《四史外戚传》C.清顺治内府刻《资政要览》D.明《永乐大典》4.南宋李焘撰写的(B)记载了自北宋建隆至靖康一百六拾八年间史事,是一部杰出的编年体史書。A.《资治通鉴》B.《续资治通鉴長编》C.《续资治通鉴》D.《三朝北盟會编》5.下列不属于纪传体的是(B)A.《史记》B.《战国策》C.《汉書》D.《三国志》6.“前四史”中成書年代最晚的作品是(C)A.《史记》B.《汉書》C.《後汉書》D.《三国志》7.下列属于《四库全書·子部》杂家类的是(B)A.《世說新語》B.《梦溪笔談》C.《齐民要术》D.《太平御览》8.要查算書之类的書籍,如《九章算术》,应查《四库全書·子部》中的(B)A.农家类B.天文算法类C.术数类D.艺术类9.如下选项中属于类書的是(D)A.《四部备要》B.《四库全書》C.《拾三經注疏》D.《永乐大典》10.如下不属于诗文评的是(A)A.《古文观止》B.《文心雕龙》C.《历代诗话》D.《诗品》三、判断題(共10分,每題1分):1.《资治通鉴》由宋欧阳修领衔编撰,神宗制序赐名,元胡三省注。(×)2.集部收录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著作,如散文、骈文、诗、詞、曲等的集子和文學评论等著作。(√)3.印刷术发明之前,我国紙质文献重要采用卷轴装。六朝至唐代流行,宋辽金仍有使用。(√)4..梵夹装不是中国典籍固有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人對從印度传進来的用梵文書写在贝多树叶上佛教經典装式的一种称呼。(√)5.纪昀等修《四库全書》時将古代典籍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可以說是集“四分法”之大成。(√)6.《全唐文》,清董浩等奉敕编。(√)7.以竹简作為書写材料、最早可追溯到战国。(×)8.唐代初年,魏徵修《中經新簿》,直接從經、史、子、集替代了甲、乙、丙、丁的称号。(×)9.诗话在我国古代文學批评著作中占相称数量,其中《历代诗话》启動了後世诗话之先河。(×)10.《农政全書》属于《四库全書》中史部當中的政書类。(×)1.在简牍盛行的時代,同步出現了帛書。帛書是我国初期图書文献的一种重要形式,盛行于殷商。(×)2.常見的史書有三种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其中编年体出現最早。(√)3.《唐诗三百首》是清蘅塘退士编的一部唐诗选本。(√)4.《春秋》是我国現存最早的一部断代编年史,開创了编年体史書的先河。(√)5.刘向等人将西汉此前的典籍划分為七大类,三拾八目,凡一萬三仟多卷,其子刘歆撰有《七略》。(×)6.唐開成二年(公元837)在石碑上刻了拾三部儒家典籍,立于長安太學内,今曰寄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史称“開成石經”。(×)7.《资治通鉴》是我国编年史中時间跨度最長的一部巨著。(√)8.明代范钦有天一阁,世代藏書;毛晋有汲古阁,藏書多宋元善本。(√)9.《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相传為公羊高所撰。(√)10.陕西師范大學辞書编纂研究所编纂,刘學林、迟铎主编的《拾三經辞典》,每個分卷之末都附有“開成石經”拓片。(√)四、写出版面构造图各部位的名称:该版面左右边,魚尾,口。五、出如下各部書的作者或编者:全唐詩:彭定求洛陽伽藍記:杨衒之北堂書钞:虞世南永乐大典:解缙四部丛刊:张元济战国策:刘向楚辞章句:王逸昭明文选:萧统艺文类聚:欧阳询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历代赋汇:陈元龙全唐文:董诰水經注:郦道元四库全書總目:纪昀毛诗正义:孔颖达资治通鉴:司馬光本草纲目:李時珍文心雕龙:刘勰文献通考:馬端临史记:司馬迁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拾三經索引:郭绍钧史通:刘知几农政全書:徐光启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隋書:魏徵玉台新咏:徐陵乐府诗集:郭茂倩六、写出下列文献學家的代表著作,并概述其重要奉献。1.刘歆——《七略》。与其父刘向校理典籍,首创《七略》分类法(六分法)。2.挚虞——《文章流别集》,這是我国最早的诗文總集。3.萧统——《文选》,現存最早的诗文總集。4.毛晋——《六拾种曲》、《拾三經注疏》等。為出版、传播古代典籍(尤其是戏曲)作出巨大奉献。5.纪昀——《四库全書》。對清此前所有古書進行大规模整顿、分类和總結。6.张之洞——《書目答問》。采用五部分类法,最早使用“丛書”之名。7.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录唐此前散文,功绩巨大。8.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文學大家,文献整顿、研究专家。9.张元济——《四部丛刊》。出版家,此為古籍善本丛書。10.欧阳询——《艺文类聚》。编纂类書,對唐此前文献有功绩。七、標點下面一段文字,然後解释加——的詞。昔仲尼①沒而微言絕,七拾子②喪而大義乖。故《春秋》分為五,《詩》分為四③,《易》有數家之傳。戰國從衡,真偽分爭,諸子之言紛然殽亂。至秦患之,乃燔滅文章,以愚黔首④。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迄孝武世,書缺簡脫,禮壞樂崩,聖上⑤喟然而稱曰:“朕甚閔焉!”於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祕府。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會向卒,哀帝復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歆於是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今刪其要,以備篇籍。(《汉書·艺文志》)1。孔子2.孔子弟子72人,举其成数,曰七拾子。3.齐鲁韩毛4.百姓5汉武帝八、名詞解释:1.甲骨文2.四库全書3.编年史4.周易5.毛诗正义6.史记7.资治通鉴8.道德經9.昭明文选10.碑刻學11.蝴蝶装12.类書13.汲古阁本14.诗文评15.丛書16.刘向17.纪昀18.文献19.续修四库全書20.四書五經21.開成石經22熹平石經23卷轴装24简牍25毛晋26四部丛刊27永乐大典28三礼29政書30前四史31墨家32道家33總集九、問答題:简述“文献”含义的历史演变。一、“文献”一詞最早見于《论語·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局限性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局限性征也。文献局限性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汉代郑玄注:“献,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局限性故也。”宋朱熹《论語集注》:“杞,夏之後。宋,殷之後。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局限性取认為证,以其文献局限性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根据郑玄、朱熹的研究,這裏的“文”指典籍,“献”指贤人,這是已知“文献”的最早含义。這种含义一直沿用到明清時期。明焦竑撰《国朝献征录》120卷,此处“献”指現代著名人物。清李桓撰《国朝耆献类征》720卷。耆,老也。献,人物。此書辑录清代前期230年间一萬多人的传记资料,分类编辑。二、宋元之际的馬端临著《文献通考》,是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该書《自序》對“文献”一詞作了更详细的解释:“凡叙事,则本之經史而参之以历代會要,以及百家传记之書,信而有证者從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這裏“文献”指的是對历史的记载与人們的种种议论。在《文献通考》中,馬氏對此加以区别,凡顶格写的,都是文字记载;凡低一格写的,都是文士议论。三、元杨维桢《送僧归曰本》末四句雲:“車轮曰出扶桑树,笠盖天倾北极星。我欲東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經。”此处“文献”指典籍,专指那批被徐福带到曰本,在中国早已佚失的經籍。後来,“文献”的概念有了变化,單指历史上的多种有价值的文字资料。如明代永乐年间编纂了一部大类書,初名《文献大成》,後更名《永乐大典》。四、文献的現代定义。今天,“文献”一詞的涵义已非常广泛。我国的現行国標GB3792.1—83《文献著录總则》作如此解释:“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即凡使用文字、图画、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的知识,包括图書、期刊、报紙,及多种视听资料,如胶片、录音带、录相带、幻灯片、影片、唱片、磁带、光盘等都可称之為“文献”。提供知识是文献的本质属性。因此,不管其物质载体怎样,记录知识的手段怎样,只要能提供知识,都可以称為文献。“文献”一詞的使用也非常宽泛,如:文献记录片;電子文献阅览室;科學技术文献出版社;国家图書馆《文献》杂志;北京大學古文献研究所;上海中醫大學中醫文献研究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简述古文献散佚的重要类型。简介紙质文献的几种重要装帧形式。简述《七略》分类法。先秦没有為图書進行過大规模分类,最早的图書分类应當在西汉時期。公元前26年,汉成帝下令征集图書,命谒者陈农前去各地搜求遗書。又“敕光禄大夫刘向校經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醫李柱国校方技。”聘任各方面专家,分工协作。這便是我国历史上對古籍的第一次大整顿,為我国古籍的流传、研究奠定了基础。刘向去世後,哀帝又令刘向的儿子刘歆继承父业,刘歆综合群書《叙录》,写成一部總的图書目录,叫做《七略》。《七略》原書已佚,班固撰修《汉書·艺文志》采纳了《七略》的分类法,這就是:辑略概說六艺略易、書、诗、礼、乐、春秋、论語、孝經、小學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說诗赋略赋一、赋二、赋三、杂赋、歌诗兵書略权谋、形势、阴阳、技巧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方技略醫經、經方、房中、神仙“辑略”概述學术源流,不是类别。刘向等人实际上将當時所能見到的書籍划分為6大类,38目,凡13000多卷。這是按典籍的學术性质或派别、体裁等来分类的,是我国最早最為系统的图書分类,對後世影响极大。後世的七分法、四部分类法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分合归并而成的。简述四部分类法的变迁。四部分类法是我国古典文献的基本分类措施,今人對古籍的分类仍然沿用這种措施。一、這种措施来源于魏晋之际。三国魏秘書郎郑默编定《魏中經簿》,晋秘書监荀勗又因《中經》编定《新簿》,即《晋中經新簿》,分典籍為甲、乙、丙、丁四部。甲部:六艺、小學等;乙部:古诸子百家、近世子家、兵書、数术等;丙部: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丁部:诗赋、图赞、汲冢書。荀勗所定甲、乙、丙、丁四部次序是經、子、史、集。二、東晋李充著《晋元帝四部書目》将乙、丙两部的次序加以调换,奠定了四分法的基础。三、唐代初年,魏徵等修《隋書·經籍志》,直接以經、史、子、集替代了甲、乙、丙、丁的称号,從此确立了以經、史、子、集為部称的四部在图書分类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隋書·經籍志》在四部後附有佛、道二录,但不著详细書目,因此实际上只是四类:經部(易、書、诗、礼、乐、春秋、孝經、论語、谶纬、小學);史部(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子部(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說、兵、天文、历数、五行、醫方);集部(楚辞、别集、總集)。最终附道經(經戒、饵服、房中、符录)和佛經(大乘經、小乘經、杂經、杂疑經、大乘律、小乘律、杂律、大乘论、小乘论、杂论、记)。四、唐後来無论史志、官簿、私人藏書目录都沿用這一分类法,如《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等。清代纪昀等修《四库全書》時也采用了這一分类法,可以說是集“四分法”之大成。其重要类目如下:經部史部子部集部1易类2書类3诗类4礼类5春秋类6孝經类7五經總义类8四書类9乐类10小學类1正史类2编年类3纪事本末类4别史类5杂史类6诏令奏议类7传记类8史钞类9记载类10時令类11地理类12职官类13政書类14目录类15史评类1儒家类2兵家类3法家类4农家类5醫家类6天文算法类7术数类8艺术类9谱录类10杂家类11类書类12小說家类13释家类14道家类1楚辞类2别集类一汉至五代3别集类二北宋建隆至靖康4别集类三南宋建炎至德祐5别集类四金至元6别集类五明洪武至崇祯7别集类六国朝8總集类9诗文评类10詞曲类将释家类、道家类至于子部之末,遂成定制。五、尽管四部分类法尚有某些缺陷,并不能囊括所有图書文献(如弹詞、戏曲、章回小說等),但它仍是最合用于中国古籍的一种分类措施。今人顾廷龙、傅璇琮等编纂大型丛書《续修四库全書》(规模遠遠超過《四库全書》),即沿用了經史子集分类法,可見其生命力之顽强。简述“拾三經”的形成過程。“拾三經”指哪些書?简介每部經書的内容和性质。“拾三經”指《周易》、《尚書》、《诗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語》、《孝經》、《尔雅》、《孟子》共13部書,都是儒家經典。《拾三經》的内容极為宽博:《周易》分為两部分,其中《易經》是占卜之書,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易传》阐发哲學思想,對後裔儒家、道家、阴阳家等多种思想均有影响。《尚書》是上古历史文献汇编,重要内容為夏商周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话记录。《诗經》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總集,内分“風”、“雅”、“颂”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谣,“雅”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為上层社會宗庙祭祀的乐歌。《周礼》原名《周官》,分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考工记)凡6部分,重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時期各国制度。《仪礼》也叫《礼經》,重要记载周代的的礼仪制度。《礼记》本是研究《仪礼》的论文集,产生于战国秦汉之际。因其系统论述了儒家思想,地位逐渐升高,影响仅次于《论語》。《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經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說,是史學著作;《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是思想史著作。《论語》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孝經》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是伦理學著作。《尔雅》训解詞义,诠释名物,經學家多据以解經。是語言學著作。《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儒家文化在封建時代居于主导地位,《拾三經》作為儒家文化的經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仅從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并且對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确实立、民風民俗的导向,無一不依從儒家經典。儒家經典施于社會的影响無時不在,無处不在。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社會,不能不阅讀《拾三經》。史書最常見的体例有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請举例加以阐明。常見的史書有三种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一、编年体:是以時间為經,以事件為纬记载历史事件的史書。相传孔子编的《春秋》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编年史,记载從鲁隐公元年(前7)至鲁哀公拾四年(前481年),计242年的历史,為《春秋》作传的《左传》也被视為编年体的代表作。但该書已進入拾三經之列,在此不赘。西晋太康元年在战国魏墓发現的纪年竹简,是魏国的编年体史書,被称為《竹書纪年》。汉代编年史今存荀悦《汉纪》(也称《前汉纪》,三拾卷),袁宏《後汉纪》。後裔的编年史著作以《资治通鉴》為代表。《资治通鉴》,宋司馬光领衔编撰。全書294卷,又《目录》30卷,《考异》30卷。记述從周威烈王二拾三年(前4)至後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止,共1362年间的史事。這是一部极有价值的编年史,也是我国编年史中時间跨度最長的一部巨著,共修了。参与者都是當時第一流的學者。修書的分工是:“汉”属刘攽,“三国”至“隋”属刘恕,“唐”迄“五代”属范祖禹。在此此前,司馬光已编成了從战国到秦的八卷编年史,名為《通志》。全書体例编次,多出刘恕之手。五代拾国史料差錯最多,亦經刘恕整顿,其功尤著。编年体的長处在于有助于讀者按事件发展的先後次序理解历史事件,便于理解历史事件间的互相联络。缺陷是不便于集中描写人物、事件。一种人物、事件分散在不一样的年代,讀者不易理解其全貌。二、纪传体:是以人為中心记载历史的著作。司馬迁《史记》创立了本纪、世家、列传体裁,突破了编年体的局限,開创了以人物為中心的纪传体史書先例。這种体例以人為中心,论述历史人物毕生所經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可以较全面、较集中地描写人物、刻画人物,因而對後世文學创作(如小說、故事等的创作)有很大影响。《史记》是纪传体史書的代表。记事從传說中的轩辕黄帝起,迄于汉武帝太初年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書体例,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作了系统归纳:“司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拾表以系時事,八書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後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總汇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史记》全書130篇,分為12本纪、10表、8書、30世家、70列传五大类,计526500多字。這种体裁被後裔统治者确定為正史体例,為後来的历史學家所采用。從《史记》算起计有“二拾四史”、“二拾五史”、“二拾六史”之說。三、纪事本末体:是一种以事為纲的史書体裁。這种体裁创始于南宋袁枢,他据《资治通鉴》编了一部《通鉴纪事本末》,把1300数年的历史归纳為230多种专題。如本書第一卷的三個专題是“三家分晋”、“秦并六国”、“豪杰亡秦”,叙事集中,眉目清晰。後裔有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等。這种体例的特點是:以历史事件為主线,将与某一事件有关的历史记载集中在一起,便于人們理解历史事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