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古诗文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集萃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密-------------------------封----------------------------线--------------------------1.请首先在试卷的标封处填写您的姓名,身份证号和地址名称。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在规定的位置填写您的答案。一、选择题1.诗歌作者及出处
A.杜甫《春望》
B.王之涣《登鹳雀楼》
C.李白《静夜思》
D.白居易《琵琶行》
2.诗句字词解释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解释:溅泪,形容因伤感而泪珠飞溅。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解释:穷,达到极点,此处指看得更远。
3.诗句内容理解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理解:诗句表达了诗人在夜晚看到月光时,误以为是霜降的景象。
4.诗句意境把握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意境:描绘了一幅春日田园美景,黄鹂鸣叫,白鹭飞翔,生机勃勃。
5.诗句情感理解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无论相隔多远,好友间的情谊依旧。
6.诗句修辞手法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修辞手法:夸张,通过夸张手法形容瀑布的壮观。
7.诗句背景知识
A.“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背景:诗人在重阳节时思念远在山东的兄弟。
8.诗句影响与评价
A.“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杜甫《登高》)
影响:这首诗被誉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案及解题思路:
答案:
1.A
2.A.溅泪,形容因伤感而泪珠飞溅。B.穷,达到极点,此处指看得更远。
3.A.诗句表达了诗人在夜晚看到月光时,误以为是霜降的景象。
4.A.描绘了一幅春日田园美景,黄鹂鸣叫,白鹭飞翔,生机勃勃。
5.A.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无论相隔多远,好友间的情谊依旧。
6.A.夸张,通过夸张手法形容瀑布的壮观。
7.A.诗人在重阳节时思念远在山东的兄弟。
8.A.这首诗被誉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题思路:
针对每个问题,首先确定诗句的作者和出处。
解释诗句中的字词,保证理解其含义。
理解诗句的内容,把握其表达的主题。
把握诗句的意境,感受其艺术效果。
理解诗句中的情感,体会诗人的心境。
识别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了解诗句的背景知识,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评价诗句的影响,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二、填空题1.诗句默写
(1)默写《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
(2)默写《静夜思》中“______,______。”这句诗。
2.作者生平简介
(1)请简要介绍《登高》的作者杜甫,包括其字号、时代背景和主要成就。
(2)请简要介绍《静夜思》的作者李白,包括其字号、时代背景和主要成就。
3.诗句翻译
(1)将《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翻译成现代汉语。
(2)将《静夜思》中的“______,______。”翻译成现代汉语。
4.诗句背景故事
(1)请简述《登高》的背景故事。
(2)请简述《静夜思》的背景故事。
5.诗句主题归纳
(1)请归纳《登高》的主题。
(2)请归纳《静夜思》的主题。
6.诗句风格特征
(1)请分析《登高》的风格特征。
(2)请分析《静夜思》的风格特征。
7.诗句对后世影响
(1)请简述《登高》对后世的影响。
(2)请简述《静夜思》对后世的影响。
8.诗句在文中的地位的
(1)请分析《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在文中的地位。
(2)请分析《静夜思》中“______,______。”这句诗在文中的地位。
答案及解题思路:
1.诗句默写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作者生平简介
(1)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有“诗圣”之称。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2)李白,字太白,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生活在盛唐时期,以豪放、奔放的诗歌风格著称。
3.诗句翻译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翻译为:无边的树叶纷纷落下,长江滚滚的水势永无尽头,我在这悲凉的秋天里长久地漂泊。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翻译为:床前的月光很亮,好像地上的霜。
4.诗句背景故事
(1)《登高》是杜甫在唐朝安史之乱后所作,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2)《静夜思》是李白在唐代所作,表达了作者在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感。
5.诗句主题归纳
(1)《登高》的主题是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2)《静夜思》的主题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诗句风格特征
(1)《登高》的风格特征是深沉、凝重,富有哲理。
(2)《静夜思》的风格特征是清新、自然,富有诗意。
7.诗句对后世影响
(1)《登高》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后人传颂,被誉为“千古绝唱”。
(2)《静夜思》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广泛传唱,成为千古绝唱。
8.诗句在文中的地位的
(1)《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这句诗是整首诗的核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2)《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是整首诗的开篇,通过描绘月光下的景象,引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三、判断题1.诗句与作者生平
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一句,反映了作者在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感。()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描绘了诗人对战乱后景象的感慨。()
2.诗句内容理解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壮阔自然景象的赞美。()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把酒问青天”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月亮的无限思念。()
3.诗句情感把握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句,传达了诗人对节日热闹景象的喜爱。()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4.诗句修辞手法
杜牧的《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一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岳飞的《满江红》中“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一句,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
5.诗句背景知识
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句,与黄河的地理特征有关。()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句,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
6.诗句主题归纳
刘禹锡的《望洞庭》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主题是自然美景的和谐。()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一句,主题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7.诗句风格特征
李商隐的《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风格婉约。()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风格豪放。()
8.诗句对后世影响
王维的《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一句,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柳宗元的《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一句,被后人广泛引用。()
答案及解题思路:
答案:
1.×;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反映了诗人对战乱后景象的感慨。
2.×;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把酒问青天”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月亮的无限思念。
3.×;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句,传达了诗人对节日热闹景象的喜爱。
4.×;杜牧的《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5.×;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句,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
6.×;刘禹锡的《望洞庭》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主题是自然美景的和谐。
7.×;李商隐的《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风格豪放。
8.×;王维的《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一句,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题思路:
对于每一道判断题,首先根据题目中的诗句,结合作者生平、诗句内容、情感、修辞手法、背景知识、主题、风格特征和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根据诗句的实际含义和作者的创作背景,判断题目的正误。在解答过程中,要注意诗句的细节和作者的情感表达,以保证答案的准确性。四、简答题1.诗歌主题分析
题目:请分析《登高》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答案:《登高》这首诗主题思想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岁月易逝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深刻忧虑。解题思路: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诗人的生平背景,归纳出诗歌的主题思想。
2.诗句意境分析
题目:请分析《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的意境。
答案:这句诗通过“明月光”和“地上霜”两个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夜深人静时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解题思路:从意象的选择和组合上分析诗句的意境。
3.诗句情感分析
题目:请分析《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诗的情感色彩。
答案: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不断追求真理的决心和毅力,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情感色彩。解题思路: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和上下文,分析诗人的情感状态。
4.诗句修辞手法分析
题目:请分析《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句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这句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千山”和“万径”夸张地描绘了江雪的寒冷和荒凉,增强了诗句的视觉效果。解题思路:识别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效果。
5.诗句作者背景分析
题目:请简述杜甫《春望》的作者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答案: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在《春望》这首诗中,杜甫以个人遭遇反映了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时代背景。解题思路: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6.诗句对后世影响分析
题目:请分析《桃花源记》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这句诗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答案:这句诗以清新脱俗的意境,启发了许多后世作家追求理想、向往美好生活的创作灵感。解题思路:从诗句的文学价值和影响范围来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7.诗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题目:请简述《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答案:这句诗以其豪放、奔放的气势和深刻的哲理,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名句,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题思路:从诗句的文学价值、艺术成就和影响范围来分析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8.诗句的审美价值
题目:请分析《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句诗的审美价值。
答案:这句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生命的循环往复,具有深刻的哲理和优美的意境,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追求。解题思路:从诗句的意境、情感和哲理角度来分析其审美价值。
答案及解题思路:
1.答案:《登高》主题思想是人生无常、岁月易逝和国家命运的忧虑。解题思路: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归纳主题。
2.答案:《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营造了宁静、清冷的意境。解题思路:从意象组合分析意境。
3.答案:《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情感。解题思路:结合关键词和上下文分析情感。
4.答案:《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解题思路:识别并解释修辞手法的效果。
5.答案:《春望》反映了杜甫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的创作背景。解题思路:结合诗人背景分析诗歌主题。
6.答案:《桃花源记》中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启发了后世作家追求理想。解题思路:从文学价值分析影响。
7.答案:《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解题思路:从文学价值和影响分析地位。
8.答案:《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追求。解题思路:从意境、情感和哲理分析审美价值。五、论述题1.诗歌创作背景分析
结合具体诗歌作品,探讨其创作背景,包括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如何影响了诗歌的内容与风格。
2.诗歌艺术特色探讨
分析一首诗歌在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结合诗歌的具体例子进行详细阐述。
3.诗歌情感表达研究
通过具体诗歌作品,研究其情感表达方式,探讨作者如何运用各种技巧传达情感,以及这些情感在作品中的重要性。
4.诗歌主题内涵分析
解读一首诗歌的主题和内涵,分析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探讨诗歌对时代和文化的反映。
5.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探讨某位诗人或某首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分析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和贡献。
6.诗歌对后世创作的启示
分析某位诗人或某首诗歌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启示,包括艺术手法、情感表达、主题选取等方面的借鉴意义。
7.诗歌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探讨诗歌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分析其在文化传承、情感共鸣、审美教育等方面的作用。
8.诗歌与时代精神的关联
结合具体诗歌作品,探讨诗歌与时代精神之间的关联,分析诗歌如何反映和引领时代的思想潮流。
答案及解题思路:
答案:
1.诗歌创作背景分析:例如《离骚》的创作背景与屈原的生平、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密切相关,反映了作者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对国家未来的关切。
2.诗歌艺术特色探讨:例如《静夜思》通过简短的韵律、深刻的意象和含蓄的修辞手法,展现了李白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3.诗歌情感表达研究:例如《登高》通过诗人对秋景的描绘,表达了晚年孤独、凄凉的情感,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4.诗歌主题内涵分析:例如《春江花月夜》以春江景色为背景,揭示了人生短暂、光阴易逝的主题,具有深厚的哲学内涵。
5.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例如杜甫的诗歌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诗圣”。
6.诗歌对后世创作的启示:例如白居易的诗歌提倡“诗言志”,强调诗歌的抒发情感和社会功能,对后世诗歌创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7.诗歌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例如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当代社会仍具有很高的价值,它能够传递正能量,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8.诗歌与时代精神的关联:例如近现代诗歌在反映时代变迁、表达民族情感方面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对当代社会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解题思路:
结合诗歌作品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创作背景、艺术特色、情感表达、主题内涵等。
引用相关理论或批评观点,对诗歌进行深入解读。
结合时代背景和文学史发展,探讨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分析诗歌对后世创作的启示和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结合具体诗歌作品,探讨诗歌与时代精神的关联。六、阅读题1.诗歌内容理解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请简要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诗句意境分析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请分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的意境。
(2)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诗句情感把握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请把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情感。
(2)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4.诗句修辞手法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请分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2)这句诗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5.诗句作者背景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请简述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作者王维的背景。
(2)王维的诗作风格有何特点?
6.诗句对后世影响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请谈谈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后世的影响。
(2)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家国情怀?
7.诗句风格特征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请分析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风格特征。
(2)这首诗的整体风格有何特点?
8.诗句审美价值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请阐述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审美价值。
(2)这首诗在审美上有哪些值得欣赏的地方?
答案及解题思路:
1.(1)诗歌主要内容:描写了江边孤舟蓑笠翁独自钓鱼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清高孤独的情感。
(2)诗人心境:清高、孤独。
2.(1)意境分析:诗句通过对比明月光与地上霜,营造出宁静、清冷的夜晚景象。
(2)情感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1)情感把握: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破败、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之情。
(2)心境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无奈。
4.(1)修辞手法: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2)修辞手法的作用: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5.(1)作者背景: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
(2)风格特点:清新淡雅,意境深远。
6.(1)影响: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牵挂,成为后世传颂的佳句。
(2)家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
7.(1)风格特征:诗句简洁、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2)整体风格:清新自然,富有诗意。
8.(1)审美价值:诗句简洁优美,富有意境,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2)欣赏点:诗句简洁、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七、比较题1.诗歌创作手法比较
比较李白的《将进酒》与杜甫的《春望》在创作手法上的异同。
2.诗歌情感表达比较
比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
3.诗歌主题内涵比较
比较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在主题内涵上的差异。
4.诗歌风格特征比较
比较李清照的《如梦令》与李煜的《虞美人》在风格特征上的区别。
5.诗歌作者生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腈纶扁平丝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铝材购销合同
- 2025共同经营合同范本
- 2025年智能儿童成长仪项目建议书
- 2025咨询服务合同变更协议书
- 2025年商业专用设备:条码设备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玻纤网项目建议书
- 2025年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草坪栅栏施工方案
- 2025年不孕不育医院项目合作计划书
- GB/T 17872-1999江海直达货船船型系列
- GB/T 12027-2004塑料薄膜和薄片加热尺寸变化率试验方法
- 中医手诊培训资料课件
- 消防主机运行记录表(标准范本)
- DB2110T 0004-2020 辽阳地区主要树种一元、二元立木材积表
- 应急处置措施交底
- 基于深度学习的问题链讲座课件(44张PPT)
- Q∕GDW 12154-2021 电力安全工器具试验检测中心建设规范
- 第四章 金融监管(商业银行管理-复旦大学)
- 中波发射台搬迁建设及地网铺设、机房设备的安装与调整实践
- 影像诊断学-—-总论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