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老山界》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6课《老山界》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6课《老山界》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6课《老山界》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4页
第6课《老山界》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营以上干部牺牲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25000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毛泽东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老山界”1.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2.品味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3.学习红军不怕困难、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习目标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陆定一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起他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途中他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79年起,历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作者介绍

1934年12月,红军强渡湘江后进入越城岭山区,国民党判断出红军北去湘西的意图,于是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构筑封锁线,打算阻拦红军北上。在毛泽东的倡议下,红军暂时改变了去湘西的计划,决定西进,为此需要翻越老山界:一是因为它是红军去湘西的必经之路;二是因为当时形势紧急,没有更多的时间绕行;三是因为翻越老山界是国民党始料未及的。本文叙述的就是此次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背景链接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圈画出文中的重难点生字词,做好积累。(注意:还要阅读课后思考探究部分,初步思考相关问题)速读课文惊惶()军阀()缴租()蜷身()点缀()搀扶()呜咽()咀嚼()澎湃()骨碌()酣然入梦()huángfá

jiǎo

quánzhuìchān

yèjǔjuépéngpàihāngūlu呜咽:攀谈:酣然入梦:苛捐杂税:不可捉摸:低声哭泣或形容凄切的水声或琴声。闲谈。甜美、畅快入睡。酣然,喝酒畅快的样子。指繁重的捐税。捐,赋税。不能够猜测、预料。自读课文,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还记得概括故事梗概的答题技巧吗?红军翻越老山界成功归纳:红军成功翻越老山界速读检测2.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叙述的?速读检测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以及人物的活动,并结合作业本P34,绘制一幅红军的老山界行军路线图。整体感知行军路线下午动身沿山沟往上天色晚了地势渐陡转弯地方与瑶民母女攀谈天黑到山脚点火把爬山半夜山腰露宿黎明出发过雷公岩快到山顶听到枪声下午两点多到达山顶一路跑下山宿营地线索:时间变换,地点转移线索人物:我(做宣传工作、打前站)简易版路线地点:山脚时间:天黑了活动:努力登山地点:山沟时间:下午活动:上山,在瑶民家里歇脚地点:半山腰时间:半夜里活动:露宿冻醒地点:上山路上时间:黎明活动:吃饭登山地点:山顶时间:下午两点多活动:休息下山地点:宿营地活动:一口气跑下山用文中的话来说,老山界是一座怎样的山?重点探究“难翻的老山界”“难走的山”

红军翻越老山界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再次默读课文,结合作业本P35导学二,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或字词,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重点探究·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还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1.行路难山路险峻危险重重路途遥远时间紧迫·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2.睡觉难天气寒冷地势险峻路窄石硬环境恶劣·她问我们饿了没有。这一问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为确是饿了。·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3.吃饭难粮食短缺条件艰难饥饿难耐时间紧迫·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4.处境难条件艰苦追兵不断武力压制

面对这重重困难,红军战士们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打趣逗笑,奋勇登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大家还能笑出来,表现了红军战士顽强不屈的斗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1.行路难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酣然入梦,观赏夜景“缀”字在这里指装饰,生动传神而又有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了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2.睡觉难面对这重重困难,红军战士们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睡觉难行路难吃饭难处境难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起勇气,继续前行英勇无畏,不知疲倦顽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乐观的态度

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生动的描写。找出你认为生动的描写,批注并分享。重点探究

提示: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

1.夜晚翻山的部分。(第12段“满天都是星光”一段,第18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一段。)

2.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第22段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3.下山部分。(第31段从“浓密的树林里”到“清得透底”。)星夜翻山图夜宿山腰图下山风景图第12段: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写出了星光与火把相接的壮观景象,准确而形象地写出了山势之高,而“之”字形的火把一直连到天上,体现了山路的曲折和迂回,更是突出了老山界的险峻,“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红军战士火热的革命情怀跃然纸上。“奇观”不仅指向眼前之景,更指向长征这一壮举,指向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红军队伍第22段: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象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半夜醒来观赏夜景的所见所闻,“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闻”到了什么?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比喻、拟人(山泉呜咽)2.睡觉难第22段: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的次数非常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半夜山风之大,同时暗示寒风刺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了山泉的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说明寒风猛烈。排比,通过环境的恶劣、艰苦,突出红军的精神品质思考探究下山路上的景物描写,意在表现什么?第31段: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景色明朗、清新,作者以生动的景物描写,表达了战士们克服困难后欢畅、轻松的心情,营造了一种前景光明的美好意境。1.行路难2.睡觉难3.吃饭难4.处境难

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我们这样

的队伍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湖。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颂“老山界”之精神这是毛泽东写的《十六字令三首》,描写了长征路上红军征服高山的英雄气概。其中第一首是毛泽东翻越老山界,登上老山界主峰猫儿山的山顶时写下的。

作者描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最终的目的是赞美红军的精神。作者的讴歌和赞美在文中并未直接表达,而是通过事件叙述、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间接表现出来的。这种在叙述、描写或议论中含蓄委婉地渗透人物情感的手法,就是间接抒情。

本课采用间接抒情中“因事缘情”“借景抒情”等写作方式,使得作品的抒情更形象、更含蓄、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体悟。本文真实、生动地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主旨探究

文章写翻越老山界,却用了大量笔墨写与瑶民攀谈,是否离题?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请到里边坐。”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照着习惯”“躲”“惊惶的神情”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欺压,每有部队经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而不得不躲起来的残酷现实,写出了他们对军队到来的恐惧心理,为写红军受到人民的欢迎作铺垫。主旨探究文章写翻越老山界,却用了大量笔墨写与瑶民攀谈,是否离题?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她说她现在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碎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老百姓。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反映了红军为了人民利益而战斗的宗旨以及善于宣传、发动群众的特点,与前文“躲”形成对比,说明红军深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间接叙述和直接叙述相结合,话语中表达了瑶民渴望摆脱军阀统治的强烈愿望,两个“特别”写出了广西军阀欺压人民的程度之深。

文章写翻越老山界,却用了大量笔墨写与瑶民攀谈,是否离题?不离题,作者叙述与瑶民攀谈的事情,一方面突出了山路的难行,表明这是真实叙事;另一方面,通过写红军与瑶民的相处,表现了红军对人民的关怀,充分显示了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必然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这是红军取得胜利、一往无前的根本原因,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课堂小结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