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武汉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武汉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武汉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武汉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题)

1.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和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狐假虎威,威风凛凛

C.破釜沉舟,百折不挠

D.风驰电掣,电闪雷鸣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

B.通过这次考试,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决心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C.他虽然年纪小,但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

D.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3.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星星像眼睛,月亮像弯弓。

B.蜜蜂在花丛中忙碌地采蜜。

C.雪花飘飘,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D.河水潺潺,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

4.下列诗句中,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景色的赞美的一项是:

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下列词语中,属于成语的一项是:

A.花好月圆

B.桃李满天下

C.一帆风顺

D.桃花潭水深千尺

6.下列句子中,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落叶在风中翩翩起舞。

B.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

C.河水潺潺,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

D.星星像眼睛,月亮像弯弓。

7.下列诗句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的一项是:

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蜜蜂在花丛中忙碌地采蜜。

8.下列词语中,属于反义词的一项是:

A.高山流水

B.精卫填海

C.破釜沉舟

D.知足常乐

9.下列句子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星星像眼睛,月亮像弯弓。

B.落叶在风中翩翩起舞。

C.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

D.河水潺潺,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

10.下列诗句中,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的一项是:

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蜜蜂在花丛中忙碌地采蜜。

11.下列词语中,属于形容词的一项是:

A.桃花潭水深千尺

B.一帆风顺

C.知足常乐

D.破釜沉舟

12.下列句子中,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星星像眼睛,月亮像弯弓。

B.落叶在风中翩翩起舞。

C.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

D.河水潺潺,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

13.下列诗句中,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的一项是:

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蜜蜂在花丛中忙碌地采蜜。

14.下列词语中,属于动词的一项是:

A.桃花潭水深千尺

B.一帆风顺

C.知足常乐

D.破釜沉舟

15.下列句子中,运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星星像眼睛,月亮像弯弓。

B.落叶在风中翩翩起舞。

C.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

D.河水潺潺,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

16.下列诗句中,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的一项是:

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蜜蜂在花丛中忙碌地采蜜。

17.下列词语中,属于名词的一项是:

A.桃花潭水深千尺

B.一帆风顺

C.知足常乐

D.破釜沉舟

18.下列句子中,运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星星像眼睛,月亮像弯弓。

B.落叶在风中翩翩起舞。

C.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

D.河水潺潺,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

19.下列诗句中,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之情的一项是:

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蜜蜂在花丛中忙碌地采蜜。

20.下列词语中,属于副词的一项是:

A.桃花潭水深千尺

B.一帆风顺

C.知足常乐

D.破釜沉舟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题)

1.古代汉语中,“之”字既可以作代词,也可以作助词,但意义和用法不同。()

2.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3.古诗《静夜思》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4.成语“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

5.《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家的争霸故事。()

6.诗歌《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描绘了春天清晨的美丽景色。()

7.“一帆风顺”这个成语比喻事情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8.《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共有108位,其中宋江是梁山泊的领袖。()

9.《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一只石猴,他拥有七十二变和火眼金睛的本领。()

10.《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衰落。()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4题)

1.请简述《庐山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并举例说明其在句子中的运用:“风驰电掣”。

3.分析《登高》这首诗的修辞手法及其在表达诗人情感中的作用。

4.简述《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并谈谈你对这个理想社会的理解。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题)

1.论述诗歌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诗歌如何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作者情感。

2.阐述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并举例说明小说如何通过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主题表达等方面来反映社会生活。

试卷答案如下:

一、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题)

1.A

解析思路:分析各选项,确认A选项中的“窈窕淑女”和“君子好逑”均为正确用法。

2.B

解析思路:检查各选项语法,确认B选项没有语病。

3.D

解析思路:分析各选项修辞手法,确认D选项中的比喻运用正确。

4.A

解析思路:分析各选项诗句,确认A选项描绘了春天景色。

5.C

解析思路:识别成语,确认C选项是成语。

6.B

解析思路:分析各选项修辞手法,确认B选项中的拟人运用正确。

7.B

解析思路:分析各选项诗句,确认B选项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8.C

解析思路:分析各选项词语,确认C选项是反义词。

9.D

解析思路:分析各选项修辞手法,确认D选项中的比喻运用正确。

10.D

解析思路:分析各选项诗句,确认D选项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11.B

解析思路:分析各选项词语,确认B选项是形容词。

12.D

解析思路:分析各选项修辞手法,确认D选项中的排比运用正确。

13.A

解析思路:分析各选项诗句,确认A选项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

14.A

解析思路:分析各选项词语,确认A选项是动词。

15.A

解析思路:分析各选项修辞手法,确认A选项中的夸张运用正确。

16.B

解析思路:分析各选项诗句,确认B选项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7.C

解析思路:分析各选项词语,确认C选项是名词。

18.A

解析思路:分析各选项修辞手法,确认A选项中的设问运用正确。

19.B

解析思路:分析各选项诗句,确认B选项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

20.B

解析思路:分析各选项词语,确认B选项是副词。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题)

1.正确

2.错误

3.正确

4.正确

5.正确

6.正确

7.正确

8.正确

9.正确

10.正确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4题)

1.《庐山谣》主要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自然的赞美,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超脱尘世的理想。

2.“风驰电掣”意为速度极快,如:“他驾驶汽车,风驰电掣般地穿过城市。”

3.《登高》运用了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和表达诗人的孤独、忧伤,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4.《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作者通过对这个理想社会的描绘,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题)

1.诗歌在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文学创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