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2_第1页
浙江省嘉兴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2_第2页
浙江省嘉兴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2_第3页
浙江省嘉兴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2_第4页
浙江省嘉兴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嘉兴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高二语文试题卷(2025.0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承认为真理,正是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毛主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原是工人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开始并不出名,反动派围攻它,资产阶级学者反对它,其他的社会主义流派攻击它,但是,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终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摘编自普通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材料二:“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的一句古诗(见《求是》杂志第13期)。这句诗出自林鸿的《饮酒》,其完整表述为:“儒生好奇古,出口谈唐虞。倘生羲皇前,所谈乃何如。古人既已死,古道存遗书。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我愿但饮酒,不复知其余。君看醉乡人,乃在天地初。”“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的原意是如果连一句话都不能付诸实践,纵然读万卷诗书也只是枉然。此句旨在阐述知与行的关系,强调读书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只会死读书而不能有效运用的人,学问再多也是纸上谈兵。显而易见,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的目的,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过程,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从而使主题教育取得扎实成效。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知行范畴的讨论主要围绕知行的难易、先后、轻重、分合等问题展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行观。重行传统肇始于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有“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等论述,提出君子应当言行一致、以行为本。荀子对于重行讲得更为透彻,“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用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将“行”置于最高层次,使“行”成为检验“知”的标准。从先秦到汉唐,中国哲学重行传统已经形成,但对知行关系的深入探究,则主要来自于宋明理学家的阐发。程颐首倡“知先行后”说,后朱熹修正这种观点,提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此为“知轻行重”说的核心观点。至明中叶,“天下事势,如沉疴积痿,所望以起死回生”,在此背景下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力图达到“知”与“行”、“心”与“物”融为一体的境界。知行合一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哲学智慧,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从而创造性地发展了“知行合一”学说。后来,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又提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把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结合起来的可贵品格。(摘编自2019年7月17日《光明日报》刘舒《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再也没有第二个标准。B.门捷列夫和哥白尼的研究实践从科学史角度进一步证明了理论建设的重要。C.“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知行合一,主动担当。D.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经历了从先秦到汉唐到宋明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特色。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客观真理的论断,决定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是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的实践。B.无论是哪一种真理,凡是被承认为真理的,必然是经过了长时间实践的检验与证实而得到公认的。C.朱熹所持有的“知行合一”观在知行观的发展上有重要意义,为“知轻行重”说的提出奠定了基础。D.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智慧的代表,“知行合一”说与辩证唯物论相结合之后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3.下列选项不符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的是()A.法国科学家提取海藻中的碘元素时,偶然发现了沉淀在母液背后的深褐色的溴的液体。B.中国天眼FAST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证实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预言。C.植物学家、病理学家、动物学家研究证明了“所有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细胞”的论断。D.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4.两则材料都大量使用了引用论证,简要分析其好处。5.结合材料,谈谈“知行合一”学说对高中生学习的启示。(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黄鹂——病期琐事孙犁(1)这种鸟儿,在我的家乡好像很少见。童年时,我很迷恋过一阵捕捉鸟儿的勾当。但是,无论春末夏初在麦苗地或油菜地里追逐红靛儿,或是天高气爽的秋季,奔跑在柳树下面网罗虎不拉儿的时候,都好像没有见过这种鸟儿。它既不在我那小小的村庄后边高大的白杨树上同黧鸡儿一同鸣叫,也不在村南边那片神秘的大苇塘里和苇咋儿一块筑窠。(2)初次见到它,是在阜平县的山村。那是抗日战争期间,在不断的炮火洗礼中,有时清晨起来,在茅屋后面或是山脚下的丛林里,我听到了黄鹂的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可是,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树枝树叶里忽隐忽现,常常是在我仰视的眼前一闪而过,金黄的羽毛上映照着阳光,美丽极了,想多看一眼都很困难。(3)因为职业的关系,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真是有些奇怪,有时简直近于一种狂热。在战争不暇的日子里,这种观察飞禽走兽的闲情逸致,不知对我的身心情感,起着什么性质的影响。(4)前几年,我病了。为了疗养,来到了多年向往的青岛。春天,我移居到离海边很近,只隔着一片杨树林洼地的一幢小楼房里。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一个人住在这里,清晨黄昏,我常常到那杨树林里散步。有一天,我发现有两只黄鹂飞来了。(5)这一次,它们好像喜爱这里的林木深密幽静,也好像是要在这里产卵孵雏,并不匆匆离开,大有在这里安家落户的意思。(6)每天,天一发亮,我听到它们的叫声,就轻轻打开窗帘,从楼上可以看见它们互相追逐,互相逗闹,有时候看得淋漓尽致,对我来说,这真是饱享眼福了。(7)观赏黄鹂,竟成了我的一种日课。一听到它们叫唤,心里就很高兴,视线也就转到杨树上,我很担心它们一旦要离此他去。这里是很安静的,甚至有些近于荒凉,它们也许会安心居住下去的。我在树林里徘徊着,仰望着,有时坐在小石凳上谛听着,但总找不到它们的窠巢所在,它们是怎样安排自己的住室和产房的呢?(8)一天清晨,我又到树林里散步,和我患同一种病症的史同志手里拿着一支猎枪,正在瞄准树上。(9)“打什么鸟儿?”我赶紧过去问。“打黄鹂!”老史兴致勃勃地说,“你看看我的枪法。”(10)这时候,我不想欣赏他的枪技,我但愿他的枪法不准。他瞄了一会儿,黄鹂发觉飞走了。乘此机会,我以老病友的资格,请他不要射击黄鹂,因为我很喜欢这种鸟儿。(11)我很感激老史同志对友谊的尊重。他立刻答应了我的要求,没有丝毫不平之气。并且说:(12)“养病么,喜欢什么就多看看,多听听。”(13)这是真诚的同病相怜。他玩猎枪,也是为了养病,能在兴头儿上照顾旁人,这种品质不是很难得吗?(14)有一次,在东海岸的长堤上,一位穿皮大衣戴皮帽的中年人,只是为了讨取身边女朋友的一笑,就开枪射死了一只回翔在天空的海鸥。一群海鸥受惊远飏。被射死的海鸥落在海面上,被怒涛拍击漂卷。胜利品无法取到,那位女人请在海面上操作的海带培养工人帮助打捞,工人们愤怒地掉头划船而去。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到房子里,无可奈何地写了几句诗,也终于没有完成,因为契诃夫在好几种作品里写到了这种人。我的笔墨又怎能更多地为他们的业绩生色?在他们的房间里,只挂着契诃夫为他们写的褒词就够了。(15)惋惜的是,我的朋友的高尚情谊,不能得到这两只惊弓之鸟的理解,它们竟一去不返。从此,清晨起来,白杨萧萧,再也听不到那种清脆的叫声。夏天来了,我忙着到浴场去游泳,渐渐把它们忘掉了。(16)有一天我去逛鸟市。那地方卖鸟儿的很少了,现在生产第一,游闲事物,相应减少,是很自然的。在一处转角地方,有一个卖鸟笼的儿,坐在一条板凳上,手里玩弄着一只黄鹂。黄鹂系在一根木棍上,一会儿悬空吊着,一会儿被拉上来。我站住了,我望着黄鹂,忽然觉得它的焦黄的羽毛,它的嘴眼和爪子,都带有一种凄惨的神气。(17)“你要吗?多好玩儿!”儿望望我问了。(18)“我不要。”我转身走开了。(19)我想,这种鸟儿是不能饲养的,它不久会被折磨得死去。这种鸟儿,即使在动物园里,也不能从容地生活下去吧,它需要的天地太宽阔了。(20)从此,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再想起黄鹂。第二年春季,我到了太湖,在江南,我才理解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两句文章的好处。(21)是的,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22)是的,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23)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24)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这就是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这就是景物一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吧。这正是在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选自《孙犁文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我”回忆童年时曾迷恋捕鸟却好像没有见过黄鹂,表达了对年少时不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悔恨。B.第二段视听结合,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抗战时期初见黄鹂的美好而深刻的印象。C.“我”观赏黄鹂和老史打黄鹂都是为了养病,为了愉悦自我,但两人对黄鹂的美的感受截然不同。D.“我”在太湖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后,对眼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发出了由衷的赞叹。7.对于第(14)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三句连用了两个“被”字,写出了海鸥遭到射杀、被剥夺生命的无辜和悲惨。B.中年人为博女友一笑而射杀海鸥的自私和工人的愤怒、“我”的无奈形成对比。C.最后两句采用反问和反语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对丑恶现象的抨击与贬斥。D.本段插叙海鸥被射杀的事件,是为了引出后文对黄鹂受惊吓后一去不返的叙述。8.作者的感情因黄鹂而产生了多次变化,请梳理概括。9.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两段所写内容和黄鹂没有直接关系,可以删去。你否认同?请说明理由。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材料二: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故有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是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而名著。若夫怀道以迷国,详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虽保黄耈,终寿百年,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而班固谓之“露才扬己,竞于群小之中,怨恨怀王,讥刺椒、兰①,苟欲求进,强非其人。不见容纳,忿恚自沉”,是亏其高明,而损其清洁者也。昔伯夷叔齐让国守志,不食周粟,遂饿而死。岂可复谓有求于世而恨怨哉?且诗人怨主刺上曰:“呜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②风谏之语,于斯为切。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③矣。(节选自王逸《〈楚辞章句〉序》)[注]①椒、兰:“椒”指大夫子椒,“兰”指令尹子兰。②这几句诗出自《诗经·大雅》,表达了一个功勋卓著的老臣对君王不听劝谏的忧愤。③厥中:这里指公允。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是以A伍子胥不恨B于浮江C比干D不悔于E剖心F然后忠立G而行成H荣显I而名著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短,诋毁的意思,和《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用法相同。B.颜色,指脸色,与文中“形容”“凝滞”“世俗”等词都属于古今异义词。C.祖,效法、继承,与《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斗”用法不同。D.让,指谦让,与《苏武传》“如惠语以让单于”中“让”意义不同。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不凝滞于物不拘于时B.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迩之事父C.遂自投汨罗以死而告以成功D.颠则不能扶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浊世,屈原认为真正的圣人应坚守自己的品行,而渔父则主张圣人的品行应随着世事的变迁而不断改变。B.王逸认为人臣的本分就是像伍子胥、比干这样为保全节义而殒身不恤,否则,即便有百岁之寿,也会被耻笑看轻。C.班固认为屈原投江的悲剧有其自身原因,比如喜欢炫耀自身的才华,经常与小人一争曲直,并且讽刺朝中官员。D.王逸虽然认可文学具有劝讽主上的功能,却也认为推崇屈原从容平和委婉和顺的劝讽言辞,大概是有失公允的。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2)故有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书愤五首(其二)[宋]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①嚼齿空。细雨春芜上林苑②,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注]①张巡:唐朝将领,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数月,督战时“嚼齿皆碎”,后被俘,不屈而死。②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当时都已被金人占据。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以“白发”“卧”交代了诗人年迈力衰、不受朝廷重用而只能偏居泽中的处境。B.颔联用典,诗人自比苏武、张巡,表明自己久处厄穷但依然保持着天地可鉴的孤忠情志。C.颈联先写上林苑的生机勃发,再写洛阳宫的凄清没落,通过对比表达了盛衰无常的感慨。D.全诗着力于自我表达,由己而人,再由人而景,最后又回归自己,笔力雄健,一气呵成。16.《书愤五首(其一)》的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与本诗的尾联在抒情方式与情感内涵上有何差异?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沉迷游戏的小王请李老师写一幅字,用来告诫自己要防微杜渐,不能玩物丧志。李老师欣然写下了《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漫步郊外,江水曲折地绕着原野流淌,月光如细密的冰珠,洒在开满鲜花的树林,此番美景让小张不禁吟出了《春江花月夜》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声写声”是古人描摹音乐的一种手法,在唐代诗歌中并不少见,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有形的实体,不可抚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A,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如愿套用一下古老的说法,可以说,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甲);道在器中,器不离道。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这种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的。因而,生活对于他们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式和方法,为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的意念,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不会形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纵或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有时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就是陷于孤芳自赏,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作后盾。①唯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熟悉、所孕育、所崇尚的心理,②就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