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襄阳四中2024级高一年级2月月考语文试卷命题人:周娟木荣温知鑫审题人:王娟考试时间:2025年2月25日09:00~11:30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礼俗与法律有何不同?孟德斯鸠《法意》上说:盖法律者,有其立之,而民守之者也;礼俗者,无其立之,而民成之者也。礼俗起于同风,法律本于定制。这是指出二者所由来之方式不同。其实这一不同,亦还为其本质有着分别:礼俗示人以理想所尚,人因而知所自勉,以企及于那样;法律示人以事实确定那样,国家从而督行之,不得有所出入。虽二者之间有时不免相滥,然大较如是。最显明的,一些缺乏客观标准的要求,即难以订入法律;而凡有待于人之自勉者,都只能以风教礼俗出之。法律不责人以道德;以道德责人,乃属法律以外之事,然礼俗却正是期望人以道德;道德而通俗化,亦即成了礼俗。——明乎此,则基于情义的组织关系,如中国伦理者,其所以只可演为礼俗而不能成法律,便亦明白。张东荪先生在《理性与民主》上说,自古希腊罗马以来,彼邦组织与秩序即著见于其法律。惟中国不然。中国自古所谓法律,不过是刑律;凡所规定都必与刑罚有关。它却没有规定社会组织之功用,而只有防止人破坏已成秩序之功用。社会组织与秩序大部分存在于“礼”中,以习惯法行之,而不见于成文法。不过为什么,一则走向法律,一则走向礼俗,张先生却没有论到。我以为,推原其故,就决定于开初一步。性的,愈明确愈好,所以走向法律,只求事实确定,而理想生活自在其中。中国自始就重在家人父子间的关系,而映于心目者无非彼此之情与义,其分际关系似为软性的,愈救厚愈好,所以走向礼俗,明示其理想所尚,而组织秩序即从以奠定。儒家之伦理名分,自是意在一些习俗观念之养成。在这些观念上,明示其人格理想;而同时一种组织秩序,亦即安排出来。因为不同的名分,正不外乎不同的职位,配合拢来,便构成一社会。孔子著《春秋》以道名分,实无异乎外国一部法典之厘定。为文化中心的是非取舍,价值判断,于此昭示;给文化作骨干的社会结构,于此备具;真是重要极了。然而却不是法典,而是礼。它只从彼此相对关系上说话,只从应有之情与义上说话,而期望各人之自觉自勉。这好像铺出路轨,引向道德;同时,使礼乐揖让乃得有所施。第1页/共23页于是道德在人,可能成了很自然的事情。除了社会上循名责实而外,不像法典有待一高高在上的强大权力为之督行。不过像《春秋》所设想的那套秩序,却从未曾实现。此即我曾说过的:“孔子对当时封建秩序,作修正功夫,要使它理想化,结果是白费。”其所贻于后世者,只有那伦理秩序的大轮廓。材料二:礼法关系,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最难辨析清楚的关系。迄今为止,学术界并无确论成说。实际上,按照近现代法律观念,传统中不少“礼”的范畴,都可以归入法之列,而传统中不少“法”的范畴,在现代未必会被视为法。而且,礼法关系本身在传统中也是流动的,大致可表述为三种情形:一是将礼与法相对应,如贾谊云:“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在这个意义上,礼为道德教条,法为禁止性规则。二是将礼与刑相对应,如荀子所云的“治之经,礼与刑”,又如东汉陈宠所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很显然,礼与刑在此均表示一定的规则,只是礼为第一性规则,而“德礼”和“刑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此时“德礼”可简化为“礼”,而“刑罚”亦可简化为“刑”,依旧是礼与刑的关系。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对于“礼”与“法”的关系,基本上是在“礼”与“刑”这个意义上阐释的,此时的法的词性是缩小了的,与当今所理解的法差别巨大。我们在谈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法结合”,实质上就是“礼刑结合”。如果将法的内涵限制在“刑”这一意义上,则礼法关系主要表现为:其一,礼是法的基础或渊源,“失礼则入刑”即指此义。其二,礼与法作用不同,上文贾谊“将然”“已然”即指此义。其三,礼与法适用原则不同,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和法均为治理的重要手段,上述“治之经,礼与刑”以及“德刑二柄”即指此义。如果不将法律局限于惩罚性的“刑”或者“罚”,而理解为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总和的话,那么礼法关系可以一言以蔽之,就是部分的礼实质上就是法。但不管“法”作广义的“规则”解,还是作狭义的“刑罚”解,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就是中国传统法文化呈现出道德(礼)和法律(法)的“混同”色彩,这就是所谓的“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礼法结合”的立法模式为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的正宗,同时也构成了中华法系最具特色的一面。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法律不责人以道德,而礼俗期望人以道德,这是两者的显著区别,也是中国伦理只可演为礼俗不能成法律的重要原因。第2页/共23页B.与西洋不同,中国社会的组织与秩序,大部分不会出现在法律之中,因而中国社会更加重视家人父子之间的情义关系。C.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在对“礼”与“法”的关系进行阐释时,对“法”的理解与当今不同,其内涵往往限制在“刑”上。D.“礼法结合”这一立法模式构成了中华法系最具特色的一面,它的形成与传统法文化中礼法“混同”的特点密不可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由传统的伦理名分安排出理想的秩序,这套秩序虽然未曾实现过,但对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秩序的影响仍十分深远。B.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法关系尚无确论,由此可见,即使以现代法律观点来看,礼法关系也是很难辨析的。C.也不愿打官司。D.统法律的体系。3.下列对材料中引用论证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引用孟德斯鸠《法意》中的话语,用权威的观点直接回答了前面的问题,并为后文的讨论张本。B.材料一转述张东荪《理性与民主》一书中的看法,能够帮助读者迅速了解西洋法律与中国法律的区别。C.材料一中作者引用自己关于《春秋》所设想的那套秩序无法实现的论断,足以看出他对传统伦理文化的深刻思考。D.材料二引用贾谊、荀子、陈宠等人的话语时,往往先辨明“礼”“法”的概念内涵,再从两者关系入手展开分析。4.请根据材料二第二段的内容,在横线处补写出下面文字的空缺部分。“礼法结合”在今天仍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首先,礼与法还是重要的_______划为无人机禁飞区,对于违规游客,园方进行规劝,而对不听规劝致使大熊猫受到伤害的,警方立案处理。其次,礼与法依旧承担着不同的作用,如我们既广泛宣传诚信美德,营造遵信守诺的社会风气,也对那些_______在断案时引用《礼记》中“礼,其政之本欤”来阐释婚姻之于国家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这就是_______的生动体现。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礼与法也在不断变化,现代社会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传统礼与法第3页/共23页的_______已发生改变,即使“王子犯法”,也必“与庶民同罪”。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国传统中礼与法的关系,二者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B2.A3.D4.①.治理手段②.恶意③.礼与法适用原则不同④.适用原则5.①材料一侧重从礼俗与法律不同(由来方式、本质区别等)出发,阐述中国社会因重视情义关系走向礼俗而西洋走向法律的原因,还谈及儒家伦理名分与礼、秩序的关联及《春秋》所设想秩序的情况等,以此展现中国传统中礼与法关系的特点形成缘由及相关表现。②材料二则侧重于梳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礼法关系的不同情形,辨析“礼”“法”在传统中的复杂关系,指出传统“礼法结合”实质是“礼刑结合”及其主要表现,强调传统法文化中礼法“混同”色彩以及“礼法结合”立法模式对中华法系的意义。【解析】【导语】材料一从文化源头和历史发展角度分析了中国“礼”与“法”的根本区别,强调以道德为基础的礼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其无法转变为法律的原因。材料二则从法律文化的视角探讨了传统法律中的礼法关系,强调礼与刑的结合及其对法律本质的影响,两者共同阐述了礼法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复杂角色。【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因而中国社会更加重视家人父子之间的情义关系”错误。由材料一“中国自始就重在家人父子间的关系,……所以走向礼俗,明示其理想所尚,而组织秩序即从以奠定”可知,选项中因果倒置。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B.“即使以现代法律观点来看,礼法关系也是很难辨析的”错误。由材料二“实际上,按照近现代法律观念,传统中不少‘礼’的范畴,都可以归入法之列,而传统中不少‘法’的范畴,在现代未必会被视为法”可知,以现代法律观点来看,礼法关系是可以辨析的。C.的制约范围,则进入刑的惩罚范围,与“也不愿打官司”自相矛盾,于文无据。D.“两者相辅相承,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法律的体系”错误。材料一指出《春秋》不是法典,而是礼,它是从彼此相对关系、应有之情与义上说话,期望各人自觉自勉,和法典有本质区别;材料二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并不是构成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互补关系,它们的性质和作第4页/共23页用不同。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D.“往往先辨明‘礼’‘法’的概念内涵,再从两者关系入手展开分析”错误。材料二引用贾谊、荀子、陈宠等人的话语,主要是为了说明在传统中礼与法关系存在的不同情形,是先呈现不同的表述情况,而后再去分析礼与法在这些不同情形下的关系,并非是先辨明“礼”“法”的概念内涵再展开分析。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第一空:材料二第二段提到“礼和法均为治理的重要手段”,这是在阐述传统礼法关系时的一个要点。在补写内容的情境中,对于大熊猫基地的管理,先通过礼(规劝)的方式,对于不听规劝造成严重后果的则第二空:前文提到“礼与法依旧承担着不同的作用”,其中礼用于广泛宣传诚信美德,营造社会风气,而地表达出这种主观上故意、恶劣的失信行为状态,与依法惩处的措施相匹配,所以此处应填“恶意”。第三空:材料二第二段指出“礼与法适用原则不同”是传统礼法关系的一种表现,在补写内容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断案时引用中国古籍中关于“礼”的内容来阐释婚姻的重要性,这体现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礼”在观念层面发挥作用,与法律在具体案件中的适用有所不同,是“礼与法适用原则不同”在现代跨文化司法场景中的一个具体体现,所以此处应填“礼与法适用原则不同”。第四空:原文提到“礼与法适用原则不同”是传统礼法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现代社会,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与传统“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适用原则形成鲜明对比,表明传统礼与法的适用原则发生了改变,所以此处应填“适用原则”。【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①材料一开篇便通过引用孟德斯鸠的观点,区分礼俗和法律的由来方式,强调礼俗自然形成、法律国家定制的不同。随后深入剖析本质区别,礼俗引导人自勉达到理想状态,法律则是国家强制确定事实。中国社会重视家人父子间的情义关系,这种软性的分际关系使得社会走向礼俗,而西洋注重团体与个人关系,倾向明确权力与权益,所以走向法律。这部分内容解释了中国传统礼俗主导的社会文化背景。再者,材料一详细阐述儒家伦理名分与礼、秩序的紧密联系。儒家通过伦理名分培养习俗观念,明确人格理想,从而构第5页/共23页建社会秩序。以孔子著《春秋》为例,指出其类似法典却非法律而是礼,通过引导人们自觉自勉来维护秩序,展现中国传统礼与法关系特点的具体表现和发展情况。②材料二首先指出传统法律文化中礼法关系难以辨析的现状。接着梳理了传统中礼法关系的三种主要情形,如礼与法相对应、礼与刑相对应、德礼和刑罚相对应,通过引用众多观点展示礼与法(刑)复杂的对应关系。在梳理的基础上,材料二点明传统“礼法结合”实质是“礼刑结合”,并从礼是法的基础、作用不同、适用原则不同、都是治理手段等方面详细阐述其主要表现。此外,还着重强调传统法文化中礼法“混同”的色彩,即“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最后突出“礼法结合”立法模式对中华法系的重要意义,从法律文化体系角度阐述传统礼法关系的重要性。故概括为:材料二则侧重于梳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礼法关系的不同情形,辨析“礼”“法”在传统中的复杂关系,指出传统“礼法结合”实质是“礼刑结合”及其主要表现,强调传统法文化中礼法“混同”色彩以及“礼法结合”立法模式对中华法系的意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仲尼之将丧冯至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没有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树皮上的,错错乱乱地在他的房里堆积着,向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来过问。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的,现在挂在壁上,不但着了许多灰尘,并且结上许多蜘蛛网了。他每每在黄昏时节,倚着窗子望落日,领略着自然间的音乐,正在忘机物我、融会一切之际,房子里便会发出来一种苍茫的音调,使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可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凄凄婉婉地。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犹如白衣的第6页/共23页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内了。——樵夫啊,你是世间的至圣!当我们在泰山的幽径里相遇时,你哭得是恁般地苦闷,岩石为之堕泪,鸟兽为之惊心。我这愚蠢的人啊,我那时不但不能领会,还要问你为什么哭。樵夫啊,你说,你自伤,所以这般哀泣茫茫天空,恢恢地轮万物的无着无落,是这样锐敏地感动了你深入了人生的真髓、宇宙的奥秘;我直到今日,才能了解你!他的头脑眩昏,目光放出许多火花——泰山也似乎旋动起来,地在震动,远方的河水在沸腾他颤着——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两手托着颐。——赐呀,你来了?来得怎么这么晚呢?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子贡见他先生的神色、言语,都与往日不同,木鸡般愕然地立着了!使他忘记了种种的繁文,善于辞令的子贡,一个字,都不知怎样说才好。——先生——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上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先生,可是病——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堕的那一天吗?——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先生,是一只雄鸡。——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第7页/共23页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生遍了鬼棘向我苦笑。防山侧父母的坟茔已经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怎样地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身边,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地悠扬,怎样地美丽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想用旁的话把先生的话路岔开,却找不出适当的词句。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悄使人听着了万籁中极细微的呼吸正是傍午的时分。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有删减)【注】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三人都是孔子弟子。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B.泰山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与孔子形象相通,这一形象的设置可以让孔子在抒发自己的情感时更有依托。C.高踞树巅的雄鸡唤起了孔子对仲由的回忆,他为其命运悲叹,为自己没有给仲由带来什么好处而痛心。D.小说在现实中插入孔子困于陈蔡、流离楚卫等回忆性片段,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人物内心世界。7.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的心理描写写出了孔子对生命将尽的感叹,及对许多未完成之事的担忧,同时也表达了无人过问的孤独。B.文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内容几乎相同,但前者是孔子的想象,表现了对子贡到来的期盼,后者则是现实,第8页/共23页有埋怨之意。C.“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可以看出子贡重利的特点,与文中仲由的形象形成对比。D.孔子后悔回到故乡,主要是因为不肯“先我死”的颜回和勇健的仲由都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8.文中“古琴”意象有怎样的意蕴?请简要分析。9.融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答案】6.A7.D8.①古琴是孔子人生的写照,是孔子为实现理想积极奔走却以失败告终的见证。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他身边。②古琴是他理想受挫失落时的慰藉。故人们不在身边,只剩下这张琴。③古琴的寂寞无语暗示孔子的孤独和理想的受挫。苍茫的音调使他目光懒懒,让他伤感。9.①历史真实:暮年的孔子及其所经历的事和著述。艺术真实:暮年孔子的所思所想,所见的具体场景及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②运用心理描写,把人物曾经经历的事和正在经历的事通过心理活动融合在一起。用现在所见的意象引出回忆,通过回忆把经历过的事和现在的感想相结合,如孔子由见到的雄鸡想到仲由;由曾经所见的场景,想象现在见到的情景,如孔子由曾经登临泰山,想象现在登临泰山的心情。③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细节描写生动刻画历史中的孔子理想受挫回到鲁国的情景。【解析】与孔子的心境相呼应,古琴则成为其孤独的象征。小说通过回忆与现实交织,深刻揭示了孔子对未竟事业的遗憾、对弟子的思念以及对生命将尽的无奈。作者巧妙结合历史与艺术,既保留了历史真实,又通过文学手法增强了情感深度,使读者在历史与文学的交融中感受到孔子的复杂内心世界。【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孔子正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与现在孔子的处境形成对比”错,结合原文“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笔的时候,孔子意味阑珊,情绪萧索。也没有“与现在孔子的处境形成对比”。故选A。第9页/共23页【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主要是因为……”错,孔子后悔回到故乡,主要是因为理想的受挫,对自己及当时现实的失望,以至于希望自己死在匡人或陈蔡人手里。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意蕴的能力。①原文提到“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孔子一生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学说,奔走于齐鲁、卫楚陈蔡等地,古琴始终伴随其左右,它就像一个默默的旁观者,见证了孔子在追求理想道路上的种种经历,从满怀热忱地想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乱世,到最终“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不得不怀着惆怅回到故乡,理想最终未能实现,古琴见证了这一漫长而坎坷的过程,是孔子人生的写照。这样的描述,当孔子身边的故人们或死或离,他处于一种孤独、失落的状态时,古琴成为了他身边仅存的陪伴。在他感慨世态、情绪萧索,理想无法实现而内心苦闷时,古琴是他可以寄托情感的对象,是他在这艰难处境中的一种慰藉,让他在孤独中还能有一丝精神上的依靠。③“他每每在黄昏时节……房子里便会发出来一种苍茫的音调,使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以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无语的状态,其实是孔子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在投射。它暗示了孔子在现实中无人理解、无人问津他的理想,身边没有志同道合的人陪伴的孤独处境,同时也象征着他的理想如同这张寂寞的古琴一样,无人欣赏、无人响应,遭受了挫折,只能在孤独和落寞中发出无奈的“声音”。【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表现手法的作用的能力。相符,展现了历史的真实性。艺术真实:作者对暮年孔子的所思所想进行了细腻的描绘,如“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第10页/共23页象更加丰满、鲜活,这属于艺术创作的范畴,达到了艺术真实。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孔子由眼前看到的雄鸡,联想到曾经一直陪伴在身边的仲由,通过这种心理活动,把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再如“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可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凄凄婉婉地”,孔子由曾经登临泰山时“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的情景,想象现在登临泰山时的心情,通过回忆和想象,将过去的经历与现在的感想相结合,使读者更能体会到孔子心境的变化,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层次。③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情景: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生动刻画了孔子理想受挫后回到鲁国生动地刻画了孔子此时的悲伤和痛苦。这些细节描写让历史中的孔子形象更加立体、真实可感,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第11页/共23页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文本二:楚王死,太子在齐质。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苏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与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谓楚王曰:“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因献下东国。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王闻之,可以益入地。”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注】①薛公:田文,即孟尝君,战国时齐国贵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与我下A东国B吾为王C杀太子D不然E吾将与F三国共G立之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道主,文中指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现泛指接待或宴请宾客的主人。B.C.D.典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在被举荐之初推辞,在郑伯向烛之武道歉并阐述亡郑的利害关系后,答应去劝说秦国。第12页/共23页B.苏秦建议孟尝君扣留太子,以获得下东国之地,孟尝君担心这样做会让自己落得不义之名。C.苏秦建议孟尝君亲自去楚国,劝楚王尽快割让下东国之地,孟尝君采纳了苏秦的建议。D.苏秦让楚太子用更多的土地贿赂齐国,以获得齐国的支持。最终楚王割让更多的土地。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14.烛之武和苏秦游说成功的秘诀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概括。【答案】10.BDEB12.C13.(1)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2)请让我把内情告诉太子,使他前来见您,您假意表示支持他回国执政。14.①站在对方立场,陈述对对方有利的事,引起对方好感;②抓住对方的心理,陈述利害关系。【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了《烛之武退秦师》和《战国策·齐策三》中的两个经典片段,展现了古代策士的智慧和谋略。文本一通过烛之武的说辞,体现了他对秦晋关系的深刻洞察,以及巧妙利用利害关系说服秦伯的智慧;文本二则通过苏秦与薛公的对话,展示了苏秦善于把握时机、利用矛盾达成目的的策略。两则文本都突出了古代策士的辩才和谋略,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形势。文章结构清晰,语言凝练,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楚能割下东国之地与齐,我就为大王杀掉太子这个第一政敌,否则我将联合秦、韩、魏三国共拥太子为君。“东国”作“下”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句,宾语后断句,故B处断句;D处断句;第二个“吾”作主语,主语前断句,故E处断句。故选BDE。【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第13页/共23页B.错误。含义不同。依靠/于是。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于是献出下东国之地。C.正确。为什么/什么。句意:阁下为什么不扣留楚太子。/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秦替孟尝君去楚国。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①烛之武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对秦伯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思是如果秦国放弃攻打郑国,让郑国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为秦国使者提供物资,对秦国是有好处的,从秦国利益角度出发,引起秦伯好感。在《战国策·齐策三》中,苏秦对楚王说“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站在楚王的立场,指出如果不赶紧献出下东国,太子会用加倍的割地来让齐国支持自己,暗示楚王献出下东国是对自己有利的,能保住王位等利益。②烛之武对秦伯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以及“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抓住秦伯担心晋国强大、害怕晋国损害秦国利益的心理,指出灭亡郑国只会让晋国得利,对秦国不利,而留下郑国才符合秦国利益。苏秦对薛公说“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抓住薛公想要得到下东国又不想背负不义之名的心理,指出不尽快得到下东国将会面临的不利局面,促使薛公听从他的建议。参考译文:文本一:晋文公和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晋军驻扎在第14页/共23页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没能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拴着烛之武从城楼上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用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他答应给您焦、瑕这两个地方。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大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到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文本二:楚怀王死在秦国时,太子还在齐国充当人质。苏秦就对担任齐相的孟尝君田文说:“阁下为什么不扣留楚太子,用他与楚国交换下东国之地呢?”孟尝君说:“不能这样做,假如我扣留楚太子,而楚国另立新君,人质便失去了挟持的价值,反而落得不义之名。”苏秦说:“不对,楚国一旦另立新君,阁下大可以挟太子以逼新主:‘如果楚能割下东国之地与齐,我就为大王杀掉太子这个第一政敌,否则我将联合秦、韩、魏三”苏秦对孟尝君说:“我听说,计谋泄露不会成功,遇事不决难以成名。如今阁下扣留太子,是为了得到下东国之地,如果不尽快行动,恐怕楚人会另有算计,阁下便会处于空有人质而身负不义之名的尴尬处境。”孟尝君:“先生说得很对,但是我该怎么办?”苏秦回答说:“我愿意为您出使楚国,游说它尽快割让下东国之地。一旦得地,阁下便成功了。”孟尝君说:“好主意。”对新立的楚王说:“齐人欲奉太子为王,我看孟尝君是图谋用太子交换贵国的下东国之地。现今大王如果不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太子便会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土地换取齐人对自己的支持。”楚王赶紧恭敬的回答:“寡人一切遵命照办!”于是献出下东国之地。第15页/共23页苏秦回来对孟尝君说:“”孟尝君问:“有何办法?”苏秦答道:“请让我把内情告诉太子,使他前来见您,您假意表示支持他回国执政,然后故意让楚王知道,就可以更多地得到土地。”对太子说:“齐国拥立太子为楚王,可是新立的楚王却以土地贿赂齐国以扣留太子,齐国嫌得到土地太小,太子何不以更多倍数的土地许诺于齐呢?若能如此,齐人一定会支持您。”太子说:“好主意。”就把比楚王割让的多出一倍的土地许诺给齐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甚是惊慌,便割让更多的土地,还诚惶诚恐,害怕事情不能成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卖花声·题岳阳楼(北宋)张舜民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注】本词是作者在宋神宗元丰六年因讥议边事被贬南方,途经岳阳时所作。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秋天景象,渲染了浩渺凄迷的意境。B.楼内词人正在把酒,因即将离别远行,侍酒的女子满斟酒杯,显出庄重的颜容。C.词人安慰友人不必吟唱《阳关曲》来送别自己,表现了词人对离别的洒脱态度。D.词人凭栏远望,遥想南行的艰辛,字里行间也蕴含了人生之路充满艰危的感慨。16.这两地分别寄托了什么思想感情。15.C16.愤,和对京都的思念、对朝廷的期待之情。②关山北指北方边境,是当时战火燃烧之地。诗人借遥望北方,表达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安西》一诗,告诉友人不必如古人那样吟唱《阳关曲》来送别自己。因为自己是南下,并非西行,且元二第16页/共23页是出使,而自己则是被贬,此处有自嘲的意味。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卖花声》中的“长安”是汉唐古都,这里借指北宋京城汴京。词人被贬南方,前途可畏,故频频回首,遥望京城,内心矛盾,虽然对自己蒙冤遭贬心有怨愤,可还是期待皇帝能早日召还自己,有对朝廷的一片眷恋和期待。《登岳阳楼》中的“关山北”指北方边境,当时吐蕃入侵,战争不息,国家不安宁。诗人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看不到战火,但心中已呈现出外族入侵、国家危难的情景,禁不住老泪纵横,表达对国家时局的担忧和报国无门的哀伤。(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曾皙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回答中曾皙说和其他三人的志向不同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杜甫《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垠的磅礴气势。(”是古代诗文中的典型意象,古人常借以表情达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舍瑟而作②.异乎三子者之撰③.吴楚东南坼④.乾坤日夜浮⑤.风急天高猿啸哀⑥.渚清沙白鸟飞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欢度春节,要贴春联。大红的纸,黑亮的字,分贴门旁,的确增加喜气。写的又都是赞美春天或鼓舞士气的话语,更非全无意义。这个形式为汉语所独有,一个字对一个字,不能此长彼短;两腿一样长,站得(A只靴子一只鞋。如此说来,练习一番便了。第17页/共23页第一联是说今年春节在月份牌上的特点:旧除夕正赶上立春,双重喜气,理当祝贺。除夕立春同日双节随时进步一刻千金第二联是写给我的儿女的:劳逸妥安排健康多福油盐休浪费勤俭持家我愿意看到他们都干劲冲天,可也希望他们会(B赠青年艺术剧院一联:破浪乘风前途无量降龙伏虎干劲冲天这一联未免过猛一些,而又不许下小注,怎么办呢?对了,以“轻松愉快”当横批,不就行了吗?最后,还得给自己写一联:付出(C)力不作七拼八凑文作文章最忌七拼八凑。欲免此弊,必须卖尽力气,不怕改了再改;实在无法再改,可是还不通畅,那就从头另写,甚至写好几回。我不能经常这样,有时候一忙,就勉强交卷,以后应当改正。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对联,虽对仗不工但别有意趣。请谈谈你的理解。20.文中画横线部分的问句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答案】18.A:稳稳当当;B:劳逸结合;C:九牛二虎之力19.新春的喜庆和积极向上的愿望。20.法,使文章叙述生动有趣,增强节奏感,体现作者创作思考过程。【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第18页/共23页B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赏析能力。动词性短语的组合,二者结构上并不对应,对仗不够工整。但在这里,作者更着重通过对联来传达特定的意思,以一种相对灵活、随性的形式,把对特殊节日的庆祝以及对人们不断进步的美好祝愿展现出来,突破了严格对仗的限制,反而展现出独特的韵味,让人在新春之际读到,能深切感受到别样的祝福意味与生活气息。上联“除夕立春同日双节”精准抓住了当年春节独特的时间现象,除夕与立春恰逢同一天,这种巧合本就是极为喜庆之事,对联以此为内容,直接点明了特殊的时令特点,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与双重的喜悦之情。下联“随时进步一刻千金”则巧妙地由这个特殊日子引发联想,劝勉人们珍惜时光,时刻保持进步的状态,将节日的喜庆与对生活积极进取的期许相融合,过渡自然流畅,使整副对联既契合春节情境,又富有积极向上的生活寓意,别具一番意趣。【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文中画横线部分问句,实际上是对自己提出的“这一联未免过猛一些,而又不许下小注,怎么办呢?”松愉快’当横批,不就行了吗?”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一问一答之间,使行文过渡得自然流畅,让读者能够清晰地跟上作者的思维脉络,了解作者创作对联以及构思横批时的思考过程。使用问句打破了平铺直叙的语言叙述方式,让文字显得更加生动活泼,避免了单调和枯燥,增强了节奏感。(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4年月17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东广州正式入列。作为支撑海洋强国建设的核心利器,这艘船设计之初就是奔着“打穿莫霍面、进入上地幔”的梦想去的。向地球深部挺进有多难?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与地球约6371千米的半径相比微不足道。A“蛋壳”第19页/共23页——占地球体积的4/5、质量的3/4的地幔,是地球最大的“化学储库”,充满未解之谜。而作为地壳和地幔分界面的“莫霍面”30至406至7B更容易达到和突破“莫霍面”。为此,①“梦想”号配备了兼具油气勘探和岩心钻取功能的全球首台液压举升钻机,②顶驱的举力达到907吨,③具备4种钻探模式和3种取心方式,④可满足大洋钻探取心和深海大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不同作业,⑤综合钻探效率、硬岩钻进能力得以大幅提升,⑥钻采系统国际领先。21.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变原意。【答案】21.A:把地球比喻成鸡蛋B:从深海向下钻探22.序号④修改为:可满足大洋钻探取心和深海大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不同作业需求。【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象地说明地壳相对于整个地球的厚度是多么微不足道;根据上文“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与地球约6371地球比喻成鸡蛋”形容是非常贴切的。这种比喻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地壳的相对厚度,以及人类对地球内部探索的初级阶段,故填入“把地球比喻成鸡蛋”。B30至406至7霍面”,自然是在地壳较薄的深海下进行钻探,故应填入“从深海向下钻探”。【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齐齐哈尔市人民医院治疗性作业活动考核
- 哈尔滨市人民医院肾动脉支架植入术操作考核
- 上海市人民医院皮肤完整性保护考核
- 晋中市人民医院超声医学伦理考核
- 长治市人民医院针灸推拿科主治医师晋升考核
- 中国涂料分散剂项目创业计划书
- 中国皮革保护剂项目投资计划书
- 土壤修复技术方案
- 中国镍镉电池项目投资计划书
- 巴零摩托(无锡)有限公司介绍企业发展分析报告模板
- 海南省邮政业安全保障中心招聘事业编制人员考试真题2024
- 医院药事管理培训课件
- 2025年陪诊师考试技术能力试题及答案
- 建筑工程监理工作流程及重点要点
- 人教版(2024)体育一年级全一册1 我们爱运动 课件(内嵌音视频)
- 煤棚安全操作培训课件
-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
- 金融领域职业生涯规划书3000字范文
- GB/T 4699.2-2025铬铁、硅铬合金、氮化铬铁和高氮铬铁铬含量的测定过硫酸铵氧化滴定法和电位滴定法
- 2025红十字救护员理论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秋统编版(2024)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全册)课时练习及答案(附目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