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4春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新课标2024春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新课标2024春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新课标2024春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新课标2024春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5其次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汉初统治者在坚持“法治”的前提下接受“德治”,达到“清静无为”的目的。其“清静无为”实质上是(A)A.巩固统治的手段 B.向诸子百家的妥协C.社会倒退的表现 D.压制各学派的发展[解析]“无为而治”是汉初统治者为缓和社会冲突、巩固统治而实行的重要手段。故选A项。2.西汉时期主父偃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问题是(B)A.土地兼并非常严峻 B.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C.边疆少数民族威逼 D.阶级冲突与民族冲突交织[解析]依据“诸侯”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再依据“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王国坐大问题出现,严峻威逼中心集权。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正确。3.汉代政策从“无为”转变到“有为”的缘由是(C)A.“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B.“约法省禁”“废除烦苛”“减田租,十五税一”C.“汉兴七十余年间……非遇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D.“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解析]汉代政策的转变主要是因为经济复原,社会发展。汉初,由于斗争破坏,经济残缺,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即实行“无为”政策;汉武帝时期,社会发展,经济旺盛,西汉面临加强中心集权的任务,所以从“无为”转变到“有为”。故答案为C项。4.(2024·南通高二期末)“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这一主见(C)A.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以后思想文化再无发展B.是文化专制的体现,充分体现当时君主专制已达到顶峰C.在当时发挥了主动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巩固统一D.不利于好用性学问的发展,使中国古代科技落后于世界[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反映的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见。这一主见被汉武帝接受,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结束了学术思想同等竞争的局面,但思想文化再无发展的说法错误,A项错误;“独尊儒术”的实质是文化专制的体现,而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记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置,B项错误;“独尊儒术”适应了汉代“大一统”的须要,通过统一思想,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在当时以主动作用为主,C项正确;儒家思想对科学的发展应辩证地看,中国古代科技在明清时期才渐渐落后于世界,D项错误。5.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相识和做法体现了(C)A.“独尊儒术” B.“大一统”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解析]A、B两项材料均无体现,依据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假如皇帝做了有违天意的事情,上天就会降灾难或出现怪异现象以示警告,材料的内容显示,当发生日食时,皇帝下诏内省,这正是“天人感应”的内容,故C项正确;“君权神授”强调君主统治的合理性,而“天人感应”在强调君主统治合理性的同时,也对君主有肯定的限制,材料体现的正是对君权的限制,故D项错误。6.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核心作用在于(C)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完善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为中心集权政治的巩固供应依据D.解除王国对中心的威逼[解析]董仲舒改造儒学的主要目的是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须要,其改造的主要作用也是为当时的君主专制供应理论依据,故选C项。7.(2024·漳州高二期末)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成功。”“这也是法家的一个成功”指的是(A)A.“独尊儒术”也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地汲取[解析]“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表明儒家思想成为西汉武帝及以后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维护统治、实行思想专制的工具。虽然独尊的不是法家学说,但本身“独尊”就是法家思想专制原则的体现,A项正确;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思想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B项错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含有肯定的民本思想,C项错误;“全面地汲取”说法错误,D项错误。8.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缘由是(C)A.权臣豪强对中心集权的畏惧 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C.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复原[解析]西汉末年的王莽敢于代汉独立,而反观东汉末年的豪强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结合所学我们不难知道,东汉一朝的中心集权并没有太多加强,故A项错误;两汉社会自汉武帝之后对“君权神授”都较为推崇,这无法说明东汉末年的巨大改变,故B项错误;进入东汉时期,随着儒学“三纲五常”思想的进一步理论化,才出现材料中权臣豪强对皇位看法的剧烈反差,故C项正确;儒家“经世致用”思想最早萌生于明清之际而非两汉之间,故D项错误。9.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术重在“尊”,这主要表现在(B)A.提高儒学地位,禁绝其他思想学派B.将儒家经术贯穿于学校教化和入仕途径之中C.把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育和选拔人才的唯一内容D.接受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解析]汉代重在“尊”,将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育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将其贯穿于学校教化和入仕途径之中,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选B项。10.假如你是汉代的一名学生,若想进入全国高等学府接受教化,你应当去(A)A.长安、太学 B.洛阳、书院C.南京、国子监 D.曲阜、孔庙[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敏捷运用基础学问的实力。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心设立太学。同时,下令在各郡县设立学校。若想进入高等学府接受教化,只能去长安的太学。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董仲舒看来,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因为民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民得之于天的未善的性,要接受君王的教化才能变善,君王的天职就是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曹影《“性三品”:董仲舒社会教化的理论依据》材料二(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奇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行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化及其特点》材料三原始儒学在孔子之后就有性善性恶之争,董仲舒憧憬的是一个完善和谐的大一统官学体系,当然不能容忍这种争端的接着存在……领先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说。他认为,性善与王道教化有着不相容的冲突……对于荀子主见的……圣人性恶论,他认为这必定会破坏君主专制赖以成立的重要支柱,即圣人代天立道和行道的灵符。所以他舍弃孟子和荀子的说法,他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屠承先、陈增岳《论董仲舒对原始儒学的改造和发展》(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的基本主见及理由。为此,汉朝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措施?(8分)[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一“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得出社会教化;其次小问,据材料一“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得出人民有善质而未实现,君主有教化人民的责任;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设立太学和郡国学。[答案]主见:社会教化。理由:人民有善质而未实现,君主有教化人民的责任。措施:设立太学和郡国学。(2)依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8分)[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奇的天人感应论”可知,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是兼采各家思想并带有神奇色调;其次小问,依据材料二“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有利于加强君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答案]特点:兼采各家思想;带有神奇色调。影响:有利于加强君权;有利于国家统一。(3)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对前贤人性论思想的看法及其理由。结合所学学问,说明董仲舒对儒学的补充和发展。(14分)[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领先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说”得出批判;其次小问,依据材料三“性善与王道教化有着不相容的冲突”得出原始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学问,答出董仲舒的思想主见即可。[答案]看法:批判。理由:原始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如依据材料答详细缘由亦可)补充和发展: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刚起先)萌芽,而天出灾难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灾祸)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西汉)由地方学即郡国学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来本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化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钱穆《中国教化制度与教化思想》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该思想有何进步性?有人说:在天人关系上董仲舒否定了孔子思想。结合董仲舒所处的时代背景说说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18分)[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可归纳;其次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信息可知其进步意义在用天意来限制君权;第三小问从二者思想的本质、关系以及董仲舒思想的目的等角度分析作答。[答案]思想:“天人感应”。进步:用天意来限制君权,用灾异来警示君主。看法:没有否定。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并不反对鬼神、天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