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题库(诗词审美价值试题)_第1页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题库(诗词审美价值试题)_第2页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题库(诗词审美价值试题)_第3页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题库(诗词审美价值试题)_第4页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题库(诗词审美价值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题库(诗词审美价值试题)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选择题要求: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答案填入题中的括号内。1.下列诗句中,不属于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是: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C.水天一色,秋水共长天一色。D.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2.下列诗句中,不属于宋代诗人苏轼《赤壁赋》的是: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D.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3.下列诗句中,不属于唐代诗人杜甫《春望》的是: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4.下列诗句中,不属于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是:A.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D.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5.下列诗句中,不属于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飞来峰》的是: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D.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6.下列诗句中,不属于唐代诗人李白《将进酒》的是: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7.下列诗句中,不属于唐代诗人杜甫《月夜忆舍弟》的是:A.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D.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8.下列诗句中,不属于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是: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C.水天一色,秋水共长天一色。D.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9.下列诗句中,不属于宋代诗人苏轼《赤壁赋》的是: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D.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10.下列诗句中,不属于唐代诗人杜甫《春望》的是: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二、填空题要求:根据诗句内容,在下列各题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1.《登鹳雀楼》中“______”一句描绘了壮阔的黄河景象。2.《赤壁赋》中“______”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3.《春望》中“______”一句描绘了战乱后的荒凉景象。4.《赋得古原草送别》中“______”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5.《登飞来峰》中“______”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远大理想的追求。6.《将进酒》中“______”一句描绘了壮丽的黄河景象。7.《月夜忆舍弟》中“______”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8.《登鹳雀楼》中“______”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远大理想的追求。9.《赤壁赋》中“______”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10.《春望》中“______”一句描绘了战乱后的荒凉景象。四、简答题要求: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请简述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的意境及其表达效果。2.请分析苏轼《赤壁赋》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的修辞手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3.请解释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的用词精妙之处。五、论述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在作品中的运用。1.论述古诗词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及其在古诗词创作中的应用。2.论述古诗词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及其在古诗词创作中的作用。六、阅读题要求:阅读下列古诗词,回答问题。(一)阅读宋代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请分析《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句的意境及其表达效果。2.请解释《青玉案·元夕》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的用意及其在诗中的作用。本次试卷答案如下:一、选择题1.C解析:选项A、B、D均为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诗句,而选项C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2.B解析:选项A、C、D均为苏轼《赤壁赋》中的诗句,而选项B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3.D解析:选项A、B、C均为杜甫《春望》中的诗句,而选项D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4.D解析:选项A、B、C均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而选项D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飞来峰》。5.C解析:选项A、B、D均为王之涣《登飞来峰》中的诗句,而选项C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6.C解析:选项A、B、D均为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而选项C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7.D解析:选项A、B、C均为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而选项D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8.C解析:选项A、B、D均为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诗句,而选项C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9.B解析:选项A、C、D均为苏轼《赤壁赋》中的诗句,而选项B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10.D解析:选项A、B、C均为杜甫《春望》中的诗句,而选项D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二、填空题1.黄河入海流解析:《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描绘了壮阔的黄河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慨。2.千古风流人物解析:《赤壁赋》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英雄人物的赞颂。3.烽火连三月解析:《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描绘了战乱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4.野火烧不尽解析:《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以及对生命力的赞美。5.会当凌绝顶解析:《登飞来峰》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境界的追求。6.黄河之水天上来解析:《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句描绘了壮丽的黄河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7.露从今夜白解析:《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故乡的眷恋。8.更上一层楼解析:《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境界的追求。9.人生如梦解析:《赤壁赋》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感慨。10.烽火连三月解析:《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描绘了战乱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四、简答题1.《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的意境及其表达效果:这句诗通过描绘白日西下、黄河入海的景象,展现了壮阔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短暂、壮志未酬的思考。2.《赤壁赋》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的修辞手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这句诗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历史的长河比作大江东去,将历史人物的风流业绩比作浪淘尽,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赞颂。3.《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的用词精妙之处:这句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战火连绵不断的时间比作三个月,将家书的珍贵比作万金,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五、论述题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及其在古诗词创作中的应用:借景抒情是指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古诗词创作中,借景抒情的手法可以增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2.“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及其在古诗词创作中的作用: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某一具体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抱负。在古诗词创作中,托物言志的手法可以使诗歌更具象征意义,增强诗歌的深度和内涵。六、阅读题1.《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