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荀子《劝学》教案
荀子《劝学》教案1
教学要求
L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只有
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获得良好教养
的途径。
2.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掌握积累课文中文言虚实词、古今字和通假字。
教学重点
探究词义,学习比喻论证等的方法
教学难点
第1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
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
验论的立场,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
解。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同学们,也许我们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也
许我们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坦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
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荀子的《劝学》,
它将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
态度,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2.解题
(1)《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
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
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
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为什么要劝学?
(2)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
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
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
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
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
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
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
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
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
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人性恶之说,是作者劝学之因,学而知之,完善自我。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论述了学习的意
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
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获得良好教养的
途径。
3.整体感知
课前同学们通过自读、查找相关资料、研讨和交流等途径,
已经基本理解了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我们来大声齐读课文,整
体感知文章内容。
朗读要求: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感情充沛。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评价。
4.质疑,讨论,分析
从朗读这个角度看,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的内容有了一定程度
的理解。当然,尽管如此,我们还不能说我们已经读懂了荀子的
这篇文章。可能我们还有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下面请各小组把
你们讨论交流后把难以解决的字、词、句方面的问题提出来。我
们一起来解决。
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实词:劝、已、中、就、励、疾、彰、假、致、绝、
兴、功、舍、一、躁;虚词:于、而、焉
(2)通假字:揉、知、暴、有、生
(3)词类活用:日、水、上、下、高
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
黄泉
名词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形容词作名词:登高而招
(4)古今译义:博学、用心、爪牙、寄托
(5)句式:
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扶使之然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倒装句: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介宾短语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问题探究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
2)荀子在文章中是从哪几个方面阐明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
点的?
明确:
①从学习的意义方面。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人如果要知
明而行无过,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第
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
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C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
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
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
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
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
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
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
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运中心论点的。
②从学习的作用方面。荀子用了5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弥
补后天不足,并得到结论:君子的天赋本性和其他人并无异样,
而君子只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假于物,善于利用学习
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
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
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
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
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处
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
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
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
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C
③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方面。荀子用了十个比喻从正反两方
面论证学习要平时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用心专一。
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
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
不积蹉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
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
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鹫
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
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
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
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
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
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达,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
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3)《劝学》全篇人文性很浓,从开篇到结尾始终讲述人要怎
样。对此你怎么认识?
明确:全篇写了两种人:一种是君子,一种是吾。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善假于物,结果知明而行无过。
吾:吾尝终日而思,践而望得出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
见,得出假物的好处,两者相比,君子比吾高一个境界C
4)《劝学》这部古代作品为什么到今天还能有生命力。
明确:《劝学》是两千多年前的著述,至今读起来,仍觉得
很有道理。虽然时代变了,学习的条件和环境都大大地变了,可
是我们可以看出,荀子论述的基本规律,对今天的学习仍然有指
导意义。而正因为它已经为两千多年的实践所验证,所以更具有
权威性。
5)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
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是
什么?
明确:
A.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
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
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
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
令人心悦诚服。
B.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糅木为轮、金就砺则
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鹫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
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C
③反复设喻,如践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
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C.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
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
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
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腔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
证。
6)同学们学过了这篇哲理性很强的文章后,你对文章中哪些
观点比较认同,你不赞同哪些,谈一谈感想。
7.课堂小结
同学们,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在《劝学》全文中就精辟论述了
学习的重要性,论述了环境能够影响人的道理。我们大家要进一
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分清善恶,选择环境,以
利于自身发展。但是,我们还必须有超越荀子的想法和胆量,也
就是通过学习,还要改变环境。荀子《劝学》教案2
【教学目标】
一、了解《荀子》写作特点与编写体例
二、掌握文本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
三、掌握几个文言句式
四、把握全文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五、学习荀子以大量比喻说理的艺术,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文本语言,掌握文言词汇及句式是本课的重点
二、体会荀子有关学习方法与道德品质之间的关系是本文学
习的难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家作品简介
荀子(约前298—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
们尊称他为苟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宜帝刘洵讳,称为孙卿。曾两
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祭酒(学宫领袖),还到
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
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苟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
中对立的两派C
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
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
觉器一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
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
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
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
汲取。
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
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
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一教育功能的重要。
苟于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
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
为《荀子》,其中除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外,小部分是他门
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
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
是其中的第一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全文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掌
握重点词句
K正音U
.(r6u)省(_ing)臾(y(1)舆(y(1)楫(ji)蹉(ku1)骥
(j&igra-ve;)弩(nil)锲(qi&egra-ve;)镂(l&ogra一ve;u)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包含两方面的意思:
1、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不能停止;
2、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
第2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
己。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一定变化过程,
可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直木“糅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客
观事物经人工改造,可改变原来状况。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
人只有经过“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
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也起着决定作用。
苟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
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0
木要改造成为“中规”的轮,就要“糅”;
金要利,就要“就砺”,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
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
己”。
K词语1糅槁暴砺省知
第3段,论述学习的作用。
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跤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
接着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喻: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
这些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
河。
这种效果的获得,并非人的本身固有条件有什么不同:臂非
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而是因为登高、顺风、假舆
马、假舟楫的缘故,也就是“善假于物”,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
才取得的。
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论:
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圻以能
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C
K词语X须臾践加舆彰疾致水绝生---性假
第4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十个比喻论证一一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
志。
1、学习要逐步积累
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可以生
蛟龙。所以有这样的功效,全赖于“积”。同样,人如果能积善
成德,就能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
接着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河。
正反对照,说明“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
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
发展、由不知到知、由少到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从“舍”与“不舍”一一论述学习持之以恒。
先用骐骥与弩马对比,骐骥本身条件虽好,如果止于一跃,
还达不到十步。弩马本身条件虽差,如果能前进“不舍”,也可
以跑得很远。
接着用朽木与金石对比一一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
在于“舍”与“不舍”。
人们学习,如果一暴十寒,时学时辍,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
会:如果能持之以恒,即使是再艰深的知识也可学会C
3、用蚯蚓的用心专一,获得成功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
对比一一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K词语X备蹉步弩马锲镂爪牙跪螯
三、朗读,练习背诵,方法指导。
四、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讨论课后联系二,落实词句知识,完成知识迁移
K多义词1
疾
①强,猛。例:”声非加疾也。”(《劝学》)
②快,迅速。例,“疾雷不及掩耳。”({三国志》)
③疾病。例:“君有疾在媵理。"(《扁鹊见蔡桓公》)
④厌恶,憎恨。例:“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张衡
传》)
⑤妒忌。例:“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子
吴起列传》)
⑥痛苦。例:“问之民所疾苦c”(《史记•滑稽列传》)
致
①送达,表达。例:“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战》)
②到,到达。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劝学》)
③意志,情趣。例:“树草栽木,颇有野致。”(《魏
书•茹皓传》)
④精致,细密。例:“案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汉
书•酷吏传》)
假
①借,借助。例:“假舟楫者。”(《劝学))
②如果,假如。例:“假有斯事,亦庶钟期不失听
也。”(《与王修书》)
③不真实。例:"乃悟前狼假寐。"({聊斋志异•狼三
则》)
绝
①断绝。例:“而绝秦赵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极,非常。例:“绝有力而甚舍人焉。”(《黑说》)
③横渡,横穿。例:“而绝江河。“(《劝学》)
K通假字1
⑴虽有槁暴(有一又)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一智)
(3)君子生非异也(生一一,性)
(4)鞍以为轮(鞍一螟)
K词类话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名词作状语,对上,对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用心一也
一”,数词有用作形容词,专一。
K古今异义X
参一一古义:检查,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己。”今义;加入,疾一一古义:强,宏大。例:“声非加疾
也。”今义:疾病,快。
假一一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今义:与
“真”相对。
跪一一古义;腿或脚。例:“蟹六跪而二螯。”今义:跪
下C
金一一古义:金属制品。例:“金就砺则利。”今义:黄
金。
K虚词U
于:
①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②介词:比
苛政猛于虎而青于蓝
③介词:向
告之于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者
①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
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有蒋氏者
②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虽有槁暴,不复挺
者,糅使之然也
而
①连词:并列关系
君将哀而生之乎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连词:修饰关系
潭西南而望吾尝终日而思矣
③连词:转折关系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④连词:顺接关系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
三、拓展创新,思考讨论
1、本文在设喻上有何特点?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
生动,深一入一浅一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
八占、、O
①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
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
的制造以及水寒于冰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
“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
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②设喻方式多样:
a.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鞋木为
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C
b.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弩马”、
“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
说得更具体明白。
c.反复设喻,如“肢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
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
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③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A、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
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B、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先连用五个比喻,
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C、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比喻深入论证,如三段第
一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
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胜步”、“不积细流”两个比喻从反面
深入论证。
2、说说本文语言上多用偶句的作用
(1)文中的比喻大都采取对偶、排比的句式,整齐和谐,增
强了文章的气势,也使文章琅琅上口,便于诵读。
(2)多用偶句兼用散句,既整齐对称,又参差错落,增强了
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还用了一些排比句,读起来语气畅达,
有气势。
四、背诵课文,练习默写
五、作业
1、《导学》能力训练
【教学反思】
(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
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
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
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一直,这是因为人工
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一具在
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
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
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
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
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
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
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
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
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
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
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
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
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
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
而没有蛇鳗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荀子
《劝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做到古为今用,
学以致用。
(2)掌握朗读、背诵的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荀子的劝学,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
学的风气和良好的品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
的积极性,从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教学重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注重本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
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学情分析】
基础版第五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散文欣赏,学生通过初中对文
言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对这一类散文已并不陌生。本课运用了
大量的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这些论证方法对学生学习写议论文
有很大的帮助。
【学法指导】
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结合注解理解文意,把握全文的内
容,并注意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
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作者、作品简介,释题:
2,正音,找出通假字;
3.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让学生找
出文中采用了论证方法。
【课时重难点】
梳理文章结构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整天冥思
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
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
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也曾是雄心勃勃,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
总是有些无奈。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
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说的是任何渊博的知识、精深
的学问,无不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与荀子《劝学》中的一
些观点不谋而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
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
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课文: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2.学习
的.意义:提高和改变自己。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4.学
习的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有关《荀子》(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
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苟卿”,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
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
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
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
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
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三)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
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
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正音
(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字音,上讲台写出答案)
木直中,(zhng)绳糅.(r6u)以为轮
虽有.(yu)槁,(g?o)暴,(p£i)
金就砺.(li)则利参省..(san)(_Ing)
知.(zhi)明而行无过
须臾・.(_0)(yu)践.(qi)彰.(zhdng)
舆,(y力)马生.(_ing)非异
珪,(kui)步骐骥・.(q1)(ji)弩.马(nil)
锲.(qia)而不舍朽木不折.(zh?)
镂.(lu)螯.(d)蛇鳍.(shan)
(五)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再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4.木直中绳,糅以为轮。
“糅”通"燥”,使弯曲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剖析文章
结构。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论据: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学
习的作用(拓展自己)
论证: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注重积累,贵在坚持,用心专
一)
四、根据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明确: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第一段:论证了学习的意义。从论证方法来看,属于比喻论
证。
第二段:是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论达学习的作用。
第三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且中心论点一直贯穿
其中。
课堂小结:
本文论点鲜明,论证层次清晰,正反两个方面比喻的论证方
法灵活生动,结构非常明了。另外本文的语句整散结合,语势铿
锵有力,逻辑严密,雄辩而富有说服力。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注释,做相关练习,弃对文中的文言知识进行归
纳(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字,特殊文言句式)荀子《劝
学》教案4
学习目标:
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文章、
课前准备:
学生读两遍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①解决字音问题,②完
成初步翻译,写在纸上,上课备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标
中国的教育源远流长,从孔孟到老师,都是教育的实践者、
先贤的风范与成就我们只有敬仰,但是我想,作为教育者,我们
都有着共同的心愿,就是劝勉学习、鼓舞精神、也就是我们今天
要学习的课文《劝学》所倡导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上目标:
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文章、
二、理思路、背诵
1、要完成目标,我们从朗读开始、请大家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纠正字音,强调通假字和音随意转、)
2、请大家再读第一二段、
我仔细看了大家的翻译,总体很好,有一些小问题我们需要
再注意些、比如第二段的“于”(强调一词多义)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第一段的.作用是一一提出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第二段进一步论述,提出了第一个分论点:学习的
意义、为了论述清楚,作者列举了哪些事物?
(板书学不可以已{青f蓝冰f水博学木、金参省)
这几个事物都是正面的事例,它们共同论证了学习是成为君
子的必要条件、本来是空泛的道理,作者以五个身边常见的事物
为喻,生动形象的把道理讲得既透彻又深刻,这种论证方法叫做
——比喻论证、(幻灯出示)这也是《劝学》这篇文章最显著的
特点、
请大家试背第一二段,两分钟时间、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
3、很好,我们来看第三段、先来读一遍、
(提问“彰”“水”“绝”的意思、)
这一段论述的是学习的作用、作者又用了哪些事物来做比
呢?
(板书
思不如学{(望不如登高)一一反
登高顺风正假于物
舆马舟楫)
这几个事例正反结合,论证了要成为君子,要善于借助外
物,而这个外物,是学习、紧扣题目和中心论点,笔力老到,论
证谨严、
请大家试背第三段,两分钟时间、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
4、很流畅,我们来看第四段、先读一遍、
(强调固定结构“无以”和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之强”、)这一段的分论点大家能看出来吗?(学习的态度和方
法)
我们来找找这一段的事例、
积土、积水、积善一一积;蹉步、小流一一不积;这组事例
先正后反,论述了学习要注意积累、骐骥一一舍;督马一一不
舍;朽木一一舍;金石一一不舍;这组事例先反后正,论述了学
习要持之以恒、蚓-----;蟹一一躁,这两个事例先正后反,论
述了学习要专一、)三个段落的比喻论证都是正反对比结合,而
且模式不一,灵活多变、
(板书积f不积不舍一舍正一反一-^躁)
请大家试背第四段,两分钟时间、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
5、背诵全文
非常好,我们已经依次背会了这四段,下面我们来尝试背诵
一下全文、给大家三分钟准备、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现在我要擦去一部分板书,我们再来试一遍、
太棒了,大家都觉得文言文不好学,特别是不好背,可是这
篇文章我们一节课就背会了,大家发现什么小窍门了吗?
理解文意理清思路选关键词循序渐进
这样文言背诵其实也不难、
三、小结
我们还发现,这篇文章的比喻虽多,却毫无板滞生硬之感、
原因是什么?
(并列设喻,反复论证、对比设喻,对照鲜明、层层深入,
详尽严谨、整散结合,文气流畅、)
四、结语作业
高中的语文学习,文言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学好文言的
关键在于积累,积累的关键在于背诵、我们只有背诵了一定数量
的优秀文言文,才能厚积薄发,学以致用、比如这篇《劝学》,
既有论辩色彩,又具有文学韵味,形象清新、脍炙人口,渎背这
类文章,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文言知识,还有写作方法的借鉴,
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启迪、精神的鼓舞、
请大家学习借鉴本文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仿写一
篇《劝背》、荀子《劝学》教案5
课前准备:
学生读两遍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①解决字音问题,②完成初步翻诒,写在纸上,上课备用。
学习目标:
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标
中国的教育源远流长,从孔孟到老师,都是教育的实践者。
先贤的风范与成就我们只有敬仰,但是我想,作为教育者,我们
都有着共同的心愿,就是劝勉学习、鼓舞精神。也就是我们今天
要学习的课文《劝学》所倡导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上目标:
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文章。
二、理思路、背诵
1.要完成目标,我们从朗读开始。请大家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纠正字音,强调通假字和音随意转。)
2.请大家再读第一二段。
我仔细看了大家的‘翻译,总体很好,有一些小问题我们需
要再注意些。比如第二段的“于”(强调一词多义)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第一段的作用是一一提出中心论点:学
不可以已。第二段进一步论述,提出了第一个分论点:学习的意
义。为了论述清楚,作者列举了哪些事物?
(板书学不可以已{青f蓝冰f水博学木、金参省)
这几个事物都是正面的事例,它们共同论证了学习是成为君
子的必要条件。本来是空泛的道理,作者以五个身边常见的事物
为喻,生动形象的把道理讲得既透彻又深刻,这种论证方法叫做
——比喻论证。(幻灯出示)这也是《劝学》这篇文章最显著的
特点。
请大家试背第一二段,两分钟时间。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
3.很好,我们来看第三段。先来读一遍。
(提问“彰”“水”“绝”的意思。)
这一段论述的是学习的作用。作者又用了哪些事物来做比
呢?
(板书思不如学{(望不如登高)一一反登高顺风正假于物
舆马舟楫)
这几个事例正反结合,论证了要成为君子,要善于借助外
物,而这个外物,是学习。紧扣题目和中心论点,笔力老到,论
证谨严。
请大家试背第三段,两分钟时间。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
4.很流畅,我们来看第四段。先读一遍。
(强调固定结构“无以”和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之强”o)这一段的分论点大家能看出来吗?(学习的态度和方
法)
我们来找找这一段的事例。
积土、积水、积善——积;蹂步、小流——不积:这组事例
先正后反,论述了学习要注意积累。骐骥一一舍;弩马一一不
舍;朽木一一舍;金石一一不舍;这组事例先反后正,论述了学
习要持之以恒。蚓-----;蟹一一躁,这两个事例先正后反,论
述了学习要专一。)三个段落的比喻论证都是正反对比结合,而
且模式不一,灵活多变。
(板书积一不积不舍一舍正f反一->躁)
请大家试背第四段,两分钟时间。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
5.背诵全文
非常好,我们已经依次背会了这四段,下面我们来尝试背诵
一下全文。给大家三分钟准备。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现在我要擦去一部分板书,我们再来试一遍。
太棒了,大家都觉得文言文不好学,特别是不好背,可是这
篇文章我们一节课就背会了,大家发现什么小窍门了吗?
理解文意理清思路选关键词循序渐进
这样文言背诵其实也不难。
三、小结
我们还发现,这篇文章的比喻虽多,却毫无板滞生硬之感。
原因是什么?
(并列设喻,反复论证。对比设喻,对照鲜明。层层深入,
详尽严谨。整散结合,文气流畅。)
四、结语作业
高中的语文学习,文言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学好文言的
关键在于积累,积累的关键在于背诵。我们只有背诵了一定数量
的优秀文言文,才能厚积薄发,学以致用。比如这篇《劝学》,
既有论辩色彩,又具有文学韵味,形象清新、脍炙人口,读背这
类文章,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文言知识,还有写作方法的借鉴,
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启迪、精神的鼓舞。
请大家学习借鉴本文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仿写一
篇《劝背》。
这节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荀子《劝学》教案6
教学目的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
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
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糅(燥)、知
(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人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2、介绍作者、解题;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5、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
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
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
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
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
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
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糅r6u通糅
有y3u通又
知zhi是“智”的古字
暴ptl已是“曝”的古字
生_ing通性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
意义和用法。
3.结合“思考和练习”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
“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姓句,教师点拨指正。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
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
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熟读课文,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
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2、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3、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运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
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
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
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
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
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跛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
“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
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
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
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
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
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
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
“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
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弩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
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
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
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的。
2.讨论第三题: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②正反设喻、③反复设
喻,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三、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一;补充练习。
2背诵全文。
3、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
喻
板书设计荀子《劝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
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
一”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
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
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
学”的。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
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
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
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
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
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
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
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
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
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陛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践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
明确:(1)kuI(2)qi(3)1du(4)zhdng(5)you
通“又”;pu通)zhi通“智”(7)_ing<“性”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
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
“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
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
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一一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
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
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
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
'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
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
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
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
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
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
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
“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结合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
结构
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1.检查背诵
2.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列出要归纳的项目,小组为相互
交流、补充,教师投影提示强调,其中难句理解、特殊句式等应
让学生动手翻译,以训练其翻译技能。
A.字词解释
(1)通假字(结合“思考和练习“二)
糅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
(2)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一词多义(结合“思考和练习”二)
B.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1)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敕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
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
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
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
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
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
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荀子《劝学》教案
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以诵读培养语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
力
3、德育目标:认识“学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
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
力。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
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
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
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
诵。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应
该知道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
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
文的能力很有帮助。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
(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能力升华)。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树立为发展学生能力、智力而教学的观
念,坚持诵读教学。
教学难点是: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
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
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教学方法
本文采用诵读教法、讨论交流法。
诵读要多次进行,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
明,读得顺畅;
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
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
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
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
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
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
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
全文。
3、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诵读课文、探究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整理、归纳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
句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刚才,很偶然的想到一个很实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遍
地都是正确的答案。我很想听听同学们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回答
这个问题的。
1、从小学到现在,也算是十年寒窗了,你是否思考过这样
的一个问题:学习的意义在哪里?
2、第二个问题:这些年来,你在学习上有哪些好的方法?
这几位同学的回答都很深刻,相信大家也很想知道两千多
年前的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一
篇散文的指引,穿越时光隧道去聆听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大师荀况
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这篇散文的.题目是《劝学》(课件板书)
“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
生:勉励之意。
师:那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
章。它虽然是文言文,但其内容浅易,行文思路清晰。同学们一
起来读一遍。
二、第一环节:诵读课文
训练方法:分段读、分男女生读、全文读、听课文录音
(一)齐读课文(学生读后,教师指导正音、停顿)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声音很响亮。但也有些瑕眦,例如某
个字音不准,某个句子的停顿,还有情感处理不太够。这样好象
有些对不起这样的名篇,大家请看大屏幕。
注意下列字音:
有y6u槁gdo砺li践qi舆yU蛟jiGo蹉kui
骐qi
骥ji号nU锲qi。镂16u鳍shdn生—ing臾yU
注意一些句子的停顿处理:
1、学/不可以已
2、糅/使之然也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
心/一也。
9、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
(二)欣赏课文诵读(播放课文录音)(注意朗读名家对诵读节
奏和情感的处理)
(三)自由诵读,品味语言(教师下去指导,邀请学生个人诵
读)
(四)齐读、个人读。
三、第二环节:探究课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也一样,对课文
都有了各自得体会或感悟c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探究一下。首
先,大家在字词句这个层面上有没有困难?
(一)课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师生交流讨论文言实词、文言虚
词、文言句式)
1、文言实词
2、文言虚词
(1)“于”的三种用法:
①相当于“从”,如“取之于蓝”的“于”;
②表示比较,如“青于蓝”的“于”;
③表示动作方向,如“善假于物”的“于”。
(2)“者”的两种用法:
①相当于“……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
②指代结果,以示将有所解释,如“不复挺者”的“者”。
(3)“而”的四种作用:
①并列(“知明而行无过"》②表修饰(“终日而思”);
③表转折(“而致千里”九④表顺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
得”)。
3、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4、课文中哪些说法你觉得不够严谨的?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则知明而
行无大过矣)
(2)蚓和蟹的比喻不太恰当,这些只是它们的生活习性,和
“用心专一、用心浮躁”关系不大。
(二)课文行文思路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疑点,请大家讨论。这是一篇议论性散
文,那么
1、就议论这点而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第一段提出论点
“学不可以已”)
2、这个论点是两千多年前的看法,就今天看来是否还有生
命力?(学习改变命运、终身学习)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自己的论点的?(学习的意义、
作用、方法和态度)
4、荀子看来,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学习有什么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是什么)(善于积累)
学习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坚持、专一)
5、就散文这点而言,它的文学性体现在哪里?(作者通过二
十个比喻来说明道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6、谁来总结一下本文的行文思路?
从学习的意义上论证(5个比喻)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从学习的作用上论证(5个比喻)
从学习的态度上论证(10个比喻)荀子《劝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学习方
法、态度的重要性。
2、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作者论述中心论点的几个角度。
2、理解文中的比喻意义及每组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诵读式、串解式、讨论式、点评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
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
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
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
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
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
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作者作品
1、荀子生平:
(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
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
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
的学生。
2、荀子思想
(1)性恶论:人生而好利,嫉妒,喜声色。他认为可以“明
礼义而化之”,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
变人的本性。
(2)反对“生而知之”天赋观念。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
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
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3)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人定胜天。他反对迷信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信息保护合同范例
- 专项抵押合同样本
- 全国销售权合同范例
- 乙醇购销合同范例
- 企业eap合同范例
- 企业物业合同范例
- 与家具厂家定货合同范例
- 企业数字化进程中的供应链管理与区块链融合研究
- 产权房赠与合同范例
- 临床转化研究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与前景
- 解锁演出经纪人证考试成功的试题与答案
- 2025贵州省安全员-C证考试(专职安全员)题库及答案
- 科技公司如何通过知识产权增强竞争力
- 六年级语文下册《(一)字词积累》期末复习课件
- 装修材料的购销合同
- 2025年江西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台达DELTA变频器VFD-EL系列使用说明书和手册(完整中文版)VFD007EL23A
- 湖南省长沙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新高考适应性考试数学试题 含答案
- 课题申报书:“四新”建设背景下教育创新与课程数字化实践研究
- 年加工2万吨再生铝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议书
- 2025年公司各部门管理规章制度(4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