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期中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_第1页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期中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_第2页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期中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_第3页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期中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_第4页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期中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中综合素质评价限时:150分钟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1.[2025安徽阜阳期中]班级举办“诗话秋景”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填空。(10分)小语说:“秋景萧瑟触伤情,明月千里寄相思。我先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以秋‘草’入诗,即景生情,惆怅伤感。”小文立刻说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以秋‘霜’入诗,纯然写景,不说辛苦愁思,而意味自在其中。”小皖脱口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有‘露’有‘月’,露增悲凉之感,月寄思亲之情,应情应景。”小安自信地说:“论应景,谁的作品能比得过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呢?这首词中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哲思,又有对天下离散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好祝愿。”2.[2025安徽亳州期中]为纪念艾青诞辰115周年,学校举行《艾青诗选》专题研讨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3分)(1)【我是阅读者】请你梳理关于艾青的诗歌的阅读方法,补充下面的表格。(5分)阅读方法具体阅读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抗战时期,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①_________________。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他也因此被称为②“______________”的歌手。体味诗歌的情感如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诗人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如《鱼化石》,诗人由鱼化石的经历引发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2)【我是鉴赏者】请欣赏艾青的《秋》,完成练习。(8分)秋雾的季节来了——无厌止的雨又徘徊在收割后的田野上……那里,翻耕过的田亩的泥黑与遗落的谷粒所长出的新苗的绿色缀成了广大,阴暗,多变化的平面;而深秋的访问者——无厌止的雨就徘徊在它的上面……人们都开始zhé伏到那些浓黑的屋yán里去了;只有两匹鬃毛已淋湿的褐色的马,慢慢地走向地平线搜索着田野的最后的绿色……①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缀成() 鬃毛() zhé()伏 屋yán()②擅长绘画的艾青,其诗歌具有鲜明的色调,请对此诗中出现的“绿色”进行赏析。(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是创作者】请根据诗歌的意境,补充诗句。(2分)世界要是没有光/也就没有杨花飞絮的春天/也就没有百花争妍的夏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025安徽淮南月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凤台四中举办“大美中华·强国有我”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12分)【活动一:设计文化墙】(1)校学生会为活动拟写了一则通知,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练习。(6分)通知各位同学:爱国是成才之基,是新时代每一位学生必须具备的人生底色。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为了更好地推进爱国教育,学校特开展“爱国”主题文化墙设计。比赛时间:8月20日—9月20日比赛对象:凤台四中九年级各班比赛要求:a作品要紧扣主题,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积极向上。b各班级文化墙须在9月10日前完成设计制作,过时不候。9月30日将根据投票情况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请各班级积极参加!校学生会2024年8月10日①通知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通知中有一处语言表述不当,请你提出修改意见。(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班长准备在班级文化墙上设计“经典爱国故事”板块,下面是他搜集到的故事,其中不合适的一项是()(2分)A.岳母刺字 B.商鞅立木 C.屈原投江 D.苏武牧羊【活动二:探访大国科技】(2)为了使同学们感受祖国日益强大的科技实力,校报记者小徽前往汇集各大科学研究所的合肥科学岛进行采访。下面是他列出的通讯稿写作要点,请你帮他修改。(填序号)(6分)写作要点:①交代清楚时间、地点、受访人;②参观“人造太阳”、混合磁体等高科技装置,了解其建造过程和阶段性成果;③体验科学岛三面环水、绿树成荫的美景,在科学岛大桥观赏落日;④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科研人员为优化育种,采集脆秆水稻材料;⑤科学岛各研究所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和受教育情况;⑥感受:为科研人员不懈追求科技强国梦而感动,为祖国科技高速发展而感到自豪。提出建议:应删除_____________,应详写_____________,应略写_____________。二、阅读(55分)(一)[2025安徽芜湖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22分)边关的树张佳①那天,彭文磊发来信息,六号点种的树居然发芽了。照片里,几株枯木立在土黄色的、尘沙弥漫的山谷中,其中一株的枝头露出几颗嫩芽。此时已经入夏,中国的大部分地方暑意渐浓。②彭文磊是新疆阿克苏温宿边境管理大队的一位戍边民警,他说的“六号点”是夏特古道边境警务站,位于夏特古道深处、中天山木扎尔特冰川脚下。③记得今年四月初,我去那里采访,“80后”彭文磊带着几位来自安徽、山东、云南等地的“90后”民警守在警务站。那时,山外草木蔓发,春意盎然,山中却依然是一片萧瑟景象,看不到丁点绿色。一年中大部分时间,这儿都是荒芜苍凉的。每年直到5月,冰雪才消融结束;一到9月,严冬又如期而至。采访时,除了这群年轻人向我讲述的他们在艰苦环境中不断坚持的戍边生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树。为了让戍边生活中有些绿意,民警们每年都会在警务站种树。不过由于持续低温,加上土层下都是砂砾,种下的树还没有撑过冬天的。即便这样,大家仍然坚持种树。在警务站门口,我看到两排树苗,如瘦骨嶙峋的孩子般的树苗,在寒风中晃悠着干瘦的胳膊和脑袋,瑟瑟地挺立着。在这荒凉的古道深处,这些树能成活长大吗?见我疑惑,彭文磊他们笑着对我说:“只要种下去,就有希望。”④在新疆边境,戍边人对于种树有着一种“执念”。2022年年初,我去喀什卡拉苏边境警务站采访。这里高寒缺氧,水的盐碱度超过正常值的十多倍,即使是生命力顽强的高原红柳也无法在这里生存。一年四季,民警们只能看到两种颜色:慕士塔格峰的雪白和戈壁的土黄。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戍边人种树的尝试也从未停止。每年开春,戍边民警孙中川和战友们都会挖开坚硬的盐碱戈壁,铺上从山下拉来的土壤和羊粪,试着在上面栽树、撒草种。2021年,他们种下的十几棵树好不容易有两棵发了芽,但很快就枯萎了;草种则一颗都没有发芽。⑤恶劣的环境不但让植物无法生存,也给戍边民警的身体带来了无法逆转的伤害。警务站的每个人都嘴唇乌紫,皮肤皴裂,头发脱落,看上去比同龄人苍老。不过没有人退缩,大家的想法如此一致:边境总要有人来守,不管树能不能成活,他们都会在这里扎下根,坚持下去。⑥当然也有成功的。在霍尔果斯铁路口岸,霍尔果斯边检站的民警,经过几代人接续努力,硬是在原本寸草不生的土地上种上了沙枣、白杨和硬叶榆,还开辟出一片菜地。⑦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大同乡位于帕米尔高原深处,几乎与世隔绝。2023年,上级为大同边境派出所建起一座玻璃阳光暖房。从此,民警们总会利用休假的机会从家乡带回特色植物种在阳光暖房里。今年4月,民警李光禧辗转五千多千米,从家乡背回三棵砂糖橘树、三棵菠萝蜜树和两棵荔枝树。回到派出所已是凌晨两点多,他顾不上劳累,跟战友们连夜把树种在阳光暖房里。⑧我不禁想起初到边境工作时,听到的一则关于高原戍边的故事。早年间,一名高原戍边人在山上连续执勤数月,不知山下已经换了季节,下山后,抱着路边枝繁叶茂的杨树久久不愿松手。我初听时并不在意,直到实地走过边境,才理解了戍边人对树的情感。对于守卫在边关的民警来说,树是一种信念的寄托,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⑨从夏特古道边境警务站离开的那天,朔风骤起,山谷中尘沙弥漫。彭文磊和战友们在门口跟我们告别,恰好与种下的树站成一排。车开出老远,我还能看到他们站在风沙中朝我们挥手。(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6月8日,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的主人公是以彭文磊、孙中川、李光禧为代表的扎根环境恶劣的边境的戍边民警。B.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手法,强调了春季山中景象萧瑟,突出戍边民警生活环境的艰苦。C.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引出对戍边民警战胜恶劣环境、成功种树的叙写。D.第⑧段中的高原戍边人抱着杨树不松手,是因为树对他来说是信念的寄托、精神的象征。5.第④段中说“在新疆边境,戍边人对于种树有着一种‘执念’”,其实对所有戍边人来说,种树都是一种“执念”。这“执念”体现在哪里?请结合第③~⑦段的内容简要概括。(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章线索明晰,前后呼应,请结合全文分别加以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作者通过写“边关的树”,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2025安徽蚌埠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17分)【材料一】终身学习,方止焦虑①“日新月异”是这个时代的生动写照,据统计,近50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这给人们带来了获取各类知识、学习各项技能的便捷,同时也加重了一些人唯恐被时代淘汰的焦虑感。如何摆脱这种焦虑?②首先要立志于学,立下终身学习的坚定志向,与各种干扰和诱惑做斗争,珍惜每一次的学习机会,学理论、学科技、学文化、学法规,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其次要带着思考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持续学习和不断思考是一体两面。在学习中不能囫囵吞枣,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要思考并理清经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科技、军事等各方面的知识背后的理论逻辑和现实意义,给它们做好自己的注解并寻找知识体系的突破点,知其所以然,方可得新知。最后要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要通过学以致用,把持续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并通过在实践中多听、多问、多想,检验、反馈、巩固所学成果,提高学习能力和层次,使自己跟上时代步伐。总之,终身学习,方止焦虑。(有删改)【材料二】“轻”阅读的分量并不轻①数字时代,信息如海,不知不觉间,人们开始觉得,读书变“轻”了。其实不然。“轻”阅读,指的是追求开卷之轻便,体验之轻灵。形式的“轻”与内容的“重”,二者并无矛盾,不必人为对立。轻便的阅读渠道,更有助于读者触及有分量的优质内容。②人们常说,阅读能滋润精神世界,涵养品格气质,挣脱欲望束缚,使人生变得轻盈。这是阅读的魅力。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而如人所言,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从这个角度而言,如今的“轻”阅读,其实分量并不轻,能为人生“增重”,能为心灵赋彩,也能为衡量成功的标尺添加更多刻度。或许,这就是阅读的“轻重”辩证法。③一个人的成长底色,由所读之书来铺陈,而读书的多寡,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心灵家园的广袤或贫瘠。所以,只要能打开更广阔的人生视野,遇见更诗意的精神世界,并最终“认识你自己”,不管是“轻”还是“重”,不管是读“著于竹帛”之书还是读电子触屏之书,什么方式都好,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节选自《中国青年网》,有删改)【材料三】从书香中汲取奋进力量①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我们站在新起点上,从读书中砥砺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②培养兴趣,突出重点。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更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养的重要途径。不同类别的书籍,涉及不同的领域,阅读乐趣也各不相同。读文学经典,可感悟人间悲喜冷暖,获取知识、经验和智慧;读历史典籍,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立起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的胸怀和担当。③学思结合,深化认识。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深化。数学家华罗庚有句名言——读书一般经历先“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的过程。就是说,读书要善于运用统摄的才能,舍弃书的枝蔓,掌握书的“基本线索”和“精华”。只有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方能有的放矢、学有所获。④联系实际,知行合一。我们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心怀“国之大者”,坚持“行胜于言”,使学习成效转化为发扬优良传统、矢志精武强能的思想共识和实际行动。(节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9.从以上材料看,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们要带着思考去学习,在学习中寻找知识体系的突破点,知其所以然,方可得新知。B.读书,不仅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也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C.人们可以通过学以致用,把持续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来摆脱焦虑。D.我们可以在阅读中培养兴趣,深化认识,进而从书香中汲取奋进力量。10.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下面的这段文字摘自【材料二】第③段,请仿照其中的画线句,补写论据,并说说这段文字在材料中的作用。(4分)先贤言,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不读书,或许就不懂得“柳条折尽花飞尽”的别绪离愁,不懂得“今人不见古时月”的岁月沧桑,也不懂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补写)。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材料三】第③段中的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2025安徽芜湖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16分)【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纯仁①凡荐引人材,必以天下公议,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②。或曰:“为宰相岂可不牢笼③天下士使知出于门下?”纯仁曰:“但朝廷进用不失正人,何必知出于我邪?”哲宗既召章惇④为相,纯仁坚请去,遂以观文殿大学士加右正议大夫知颍昌府。入辞,哲宗曰:“卿不肯为朕留,虽在外,于时政有见,宜悉以闻,毋事形迹⑤。”(节选自《宋史》,有改动)【注释】①纯仁:范纯仁,范仲淹的儿子。②出:这里指举荐。③牢笼:笼络。④章惇:与范纯仁是同僚、朋友,但政见不同。⑤形迹:这里指表面的东西。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或异二者之为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纯仁坚请去 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宜悉以闻 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2分)为宰相岂可不牢笼天下士使知出于门下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但朝廷进用不失正人,何必知出于我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身上往往留着父母精神品格的烙印。从【甲】【乙】两文看,范纯仁身上也留下了父亲范仲淹精神品格的烙印,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写作(55分)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5分)共情是一种能力。与亲人朋友共情,理解他们的感受,尊重他们的意愿,可以促进关系和谐;与仁人志士共情,体会他们的境遇,感悟他们的品格,可以获得精神滋养;与祖国母亲共情,铭记她曾经的屈辱,见证她今日的荣光,可以激发我们的报国豪情……学校文学社举行以《我与_________共情》为题的征文活动,请你写一篇文章参与。要求:(1)自选角度,补全题目,可记叙,可抒情,也可议论;(2)不少于600字;(3)不得抄袭和套作;(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信息。

答案一、语文积累与运用1.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1)①“土地”和“太阳”②太阳与火把③对大堰河的怀念和赞美之情④体会诗歌的理性美(2)①zhuìzōng蛰檐②示例:“绿色”,是希望,带给人无限的遐想,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3)示例:也就没有金果满园的秋天也就没有大雪纷飞的冬天3.(1)①示例:在“设计”后加上“活动”。②将“过时不候”改为“以免错过比赛”。③B(2)③⑤②④①⑥【点拨】回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此通讯稿的写作目的,即“使同学们感受祖国日益强大的科技实力”。据此可知,此通讯稿应着力讲述关于中国的科技发展的内容。然后分析给出的6个写作要点。要点②④重在了解科学岛上的高科技装置和科研人员的工作情况,能体现写作目的,应详写;要点③⑤重在展现科学岛上的风景和介绍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与写作目的没有太大关系,应删除;要点①是新闻的必备要素,但此部分简单介绍即可,无须详写;要点⑥是对主要写作内容的进一步阐发,与写作目的有关,但属于次要内容,也无须详写。据此可作出判断。二、阅读(一)4.C(3分)5.示例:①虽然环境恶劣,但夏特古道边境警务站的民警每年都会在警务站种树;②喀什卡拉苏边境警务站的民警每年开春都会挖开坚硬的盐碱戈壁,铺上从山下拉来的土壤和羊粪,试着在上面栽树、撒草种;③在霍尔果斯边检站,几代民警接续努力,在寸草不生的土地上种上了沙枣、白杨和硬叶榆,还开辟出一片菜地;④大同边境派出所的民警利用休假的机会从家乡带回特色植物种在阳光暖房里。(每点1分)6.示例: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把树苗比喻为瘦骨嶙峋的孩子,把树枝、树梢比喻为胳膊、脑袋,同时赋予树苗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苗干瘦、生命力不旺盛的状态,表现出此地环境的恶劣,从侧面表现了戍边民警在恶劣的环境中坚守的可贵精神品质。(3分)7.示例:文章以“边关的树”为线索贯串全文。文章围绕“边关的树”,依次写夏特古道边境警务站的树、喀什卡拉苏边境警务站的树、霍尔果斯边检站的树、大同边境派出所的树等,内容井然有序,层次分明。(3分)文章开头“几株枯木立在土黄色的、尘沙弥漫的山谷中”和结尾“从夏特古道边境警务站离开的那天,朔风骤起,山谷中尘沙弥漫”“我还能看到他们站在风沙中朝我们挥手”相呼应,第③段中的“记得今年四月初,我去那里采访,‘80后’彭文磊带着几位来自安徽、山东、云南等地的‘90后’民警守在警务站”和文章结尾的“彭文磊和战友们在门口跟我们告别……”等内容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3分)8.示例:作者通过写边关的树,表达了对在恶劣环境中坚强生长的边关的树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像边关的树一样,不惧恶劣环境,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具有坚定信念的戍边民警的赞美之情。(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5分,意思对即可)(二)9.B(3分)【点拨】由【材料二】第②段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可知,读书并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B项中“读书,不仅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的理解有误。10.首先由“日新月异”的时代加重了人们的焦虑感引出论题;(2分)接着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立志于学,带着思考学,学以致用、知行合一;(2分)最后得出结论:终身学习,方止焦虑。(2分)11.示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恬淡豁达(2分)作用:作为道理论据,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多读书。(2分)12.道理论证。(1分)引用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读书一般经历先‘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的过程”,论证了“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深化”,进而论证了“学思结合,深化认识”才能学有所获的道理,使论证更有说服力。(3分)(三)13.(1)探求(2)表现(3)离开,离去(4)应当,应该14.为宰相/岂可不牢笼天下士/使知出于门下15.(1)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2)只要朝廷选拔任用的是未丧失正直的人,何必(让他们)知道(他们的任用)是出于我(的举荐)呢?16.示例:范纯仁身上留下了范仲淹心怀天下、公而忘私的精神品格的烙印。从【乙】文中的“凡荐引人材,必以天下公议”“但朝廷进用不失正人,何必知出于我邪”可知,范纯仁以国事为重,为国举荐人才公正无私。这正是【甲】文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国家、百姓的利益摆在首位,为国家的前途、百姓的命运忧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和精神品质的传承,是其心怀天下、公而忘私的精神品格留下的烙印。【乙文参考译文】范纯仁凡是举荐人才,一定以天下公议为凭据,所举荐的人也不知是由纯仁所举荐。有人说:“当宰相,怎能不笼络天下士子,使他们知道出于自己门下?”范纯仁说:“只要朝廷选拔任用的是未丧失正直的人,何必(让他们)知道(他们的任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