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邻水中学高2020级2021年秋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成系统的汉语言材料。甲骨文数量众多,刻有文字的甲骨约有16万片,不重复的单字字头有4000多个;内容宏富,涉及战争、祭祀、田猎等诸多方面,是研究我国殷商时期的语言、古史,乃至思想的第一手资料。甲骨文的考释,在甲骨学研究中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经过一代又一代学者的努力,现已有1000多个字头被成功识别。但是,由于甲骨残断、拓片不清以及对字词理解的不同等因素,还有相当一部分字词的考释在甲骨学界仍然存在分歧。甲骨文考释工作任重而道远,至少应在四个维度上同时展开。一是甲骨文的今字判定。甲骨文中的某字相当于今天的某字,这是针对甲骨文中的未识字而言的。目前已被学界所考释出的1000多个字头,均属此类。如甲骨文中的“一”“二”几乎与今字毫无二致;再如甲骨文中的“月”“雨”等独体字,象形意味明显;又如“休”“伐”等合体字,古今文字结构始终未变。对于熟谙金石学的学者来说,辩识出部分文字是比较容易的。在未被考释出的约三分之二的甲骨文字中,大部分是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它们大都是十分难啃的“硬骨头”。对这些未识甲骨文的今字判定,仍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甲骨文考释工作的首要内容。二是甲骨文的今字确释。甲骨文中的某字究竟是否相当于今天的某字,长期以来学界认识并不统一,经过深入研究后确认某一种观点可接受,这是对悬而未决之字的考释。如甲骨文中多次用在作乱方国名称前的一个字,旧无确释,绝大多数学者照摹原形作缺释处理,仅少数学者释“屯”。李学勤在《释新出现的一片征夷方卜辞》一文中释读作“禺(遇)”。蒋玉斌在《释甲骨金文的“蠢”兼论相关问题》一文中指出,运用“对照法”,经过细致的字形比对,该字可确认为“屯”,主要用为蠢动之“蠢”。蒋说已被学界普遍接受。三是甲骨文的今字改释。甲骨文中的某字,前人已考释出相当于今天的某字,但后人作出了另一种考释,这是针对甲骨文中的已识字而言的。如甲骨文中的“凡”是“盘”的象形初文,左右两个竖笔不对称,一个弯曲另一个不弯曲,且不等长。“同”,像木桶形,是“简”“桶”等字的象形初文,左右两竖笔对称等长。在敏锐观察到甲骨文中的“凡”“同”二字的细微差别后,王子杨在《甲骨文字形类组差异现象研究》中指出,旧释“凡”之字绝大多数当改释为“同”。四是甲骨文的用法考定。不管是已识字还是未识字,均有其在甲骨文中的某些用法不明,需要深入考辨、考定,这是针对所有甲骨文而言的。“未识字”在今天看来其中不少可能是死文字,即这些字只是在某个历史时期使用过,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被淘汰,现在我们自然已经无法为其找到相对应的文字。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后的文字考释工作除了要继续关注甲骨文等古文字中的某个字是后世或今天的某字外,对于实在无法对应者,弄清楚其在文字材料中的具体用法也很有必要。综上所述,正确的释文是通读甲骨文的关键,是利用甲骨文进行深入综合研究的基础。甲骨学者要继续坐稳“冷板凳”,充分利用大数据在搜集材料方面带来的便利,综合运用“对照法”“偏旁分析法”“历史考证法”等文字考释方法,发挥语法分析在疑难辞例疏通方面特有的优势,给目前运用传统手段研究陷于窘境的甲骨文字考释工作提供新思路,从而推动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深入发展。(摘编自齐航福《甲骨文考释的四个维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甲骨文的内容丰富且体系完备,这对学者研究殷商时期的语言和思想等均有极大帮助。B.辨析某甲骨文字是否相当于今天某字并取得一致意见,是甲骨文今字判定的重要工作。C.甲骨文中的部分独体字象形特征明显,从这些字中可以较容易地看出它们的构形意象。D.甲骨文中的“未识字”仅在特定历史时期使用,导致学者现在很难对其用法进行考定。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提及了甲骨文考释存在分歧的原因,指出考释工作任重道远,并提出自己的主张。B.文章总体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的脉络清晰。C.作者在论述时有自己的学术见解,并多次引用专家学者有关研究成果,增强了说服力。D.文末提出了“历史考证法”“对照法”等研究的新思路,体现了作者解决问题的态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约三分之二的甲骨文还未被考释出,找到其对应的今字,是之后考释工作的重要内容。B.虽然蒋玉斌的观点被学界普遍接受,但并不意味这个字的今字确释工作可以到此结束。C.学者如果想要充分利用甲骨文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就必须先要得到甲骨文的准确释文。D.甲骨文考释工作已陷入困境,需要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和新方法来代替传统研究手段【答案】1.C2.B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这对学者研究殷商时期的语言和思想等均有极大帮助”错,原文中“是研究我国殷商时期的语言、古史,乃至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可知,看出对“研究我国殷商时期的语言、古史”有很大帮助,对于“思想”则不一定。B项,“并取得一致意见”于文无据。原文为“对这些未识甲骨文的今字判定,仍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甲骨文考释工作的首要内容”。D项,“学者现在很难对其用法进行考定”错,原文是说“现在我们自然已经无法为其找到相对应的文字”,但“弄清楚其在文字材料中的具体用法也很有必要”,并且在文章末段指出了认定的方法和途径。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于文本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项,“文章总体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错,主体部分在论证时,首先提出“甲骨文考释工作任重而道远,至少应在四个维度上同时展开”的观点,接着从“甲骨文的今字判定”“甲骨文的今字确释”“甲骨文的今字改释”“甲骨文的用法考定”四个方面对观点展开分析。最后提出在考释甲骨文方面的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因此文章在总体上采用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甲骨文考释工作已陷入困境”错。原文是说“现在我们自然已经无法为其找到相对应的文字”,并非陷入困境,并且还说“今后的文字考释工作除了要继续关注甲骨文等古文字中的某个字是后世或今天的某字外,对于实在无法对应者,弄清楚其在文字材料中的具体用法也很有必要”。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嘉宾:张连起(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嘉宾:郭为(神州数码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主持人:冯华(《人民日报》主任记者)主持人:今年以来,我国以数字经济为支撑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特别快。请教一下两位老师,发展数字经济具有哪些现实意义?张连起:三次工业革命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加速生产要素的流动。原来是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本等,现在数据已成为了一个重要要素。在数字经济时代,可能所有的行业都需要重构、重置。尤其今年的疫情防控,我们可以看到,数字治理、数字要素嵌入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郭为:如何通过数据的优化,来重构我们的实体经济,这就是数字经济要发挥的作用。制造强国很重要的一点是技术,就是用大数据、“云”使得整个制造环节和流程实现智能化。生产的每个环节、每个部件,都实现成本、质量和时间的有效组合,实现一个系统性的有效配置。比如,一辆汽车有两万个零部件,一架飞机有两百万个零部件,这些零部件和系统的组装过程,如何通过数字化的仿真来指导现实的优化,这就是数字资产很重要的作用。主持人:数字经济是以数字技术作为支撑的,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我们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郭为:对于关键核心技术,大家有很多不同的认知。为什么我们要做颠覆性的技术呢?如果我们有一些全新的技术,这样在全球就存在着错位竞争,而不是大家都在一条线上去竞争。张连起:我们在数据治理方面,有天然的超大规模市场,有新的消费升级,还有四亿多中等收入群体,这些方面都催生了大量的需求,如用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技术创新等植入进去,可能就会形成我们的长板。主持人:还有哪些融合创新领域有待我们去突破?郭为:我们公司在金融领域探索的比较多,比如,一个种苹果的农民,扩大再生产的时候需要更多的土地,能不能有一个数字化的手段帮助他找到土地。然后这个土地又能拿到银行去做抵押贷款,这些都是我们要面向农业、实体经济提供的服务。而这些服务又可以和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结合在一起,既是技术上的突破,能够很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也是一种融合创新。全中国有那么多中小微企业贷款很困难,怎么样通过各方面的经济数据来为他们画像,帮助他们建立信用体系,让银行愿意给他们发放贷款。张连起:我们国家对“三农”确实投入很大,国家对脱贫攻坚力度空前。但也应该看到存在缺少数据的、科技的赋能短板,补上这个短板就是给“三农”发展安上“科技的翅膀”。主持人:最后,请问两位老师,在推进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数字经济和现代化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郭为:我们是一个人口大国,又非常重视教育。有着最丰富的人力资源。这些资源在数字经济时代。如果能够充分发挥作用。那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张连起:我们有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完全可以锻长板、补短板,百折不挠推进高质量发展,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摘编自《数字赋能共创未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字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众多领域。B.我国以数字经济为支撑的新业态、新模式在疫情期间发展态势良好,但目前数字经济仍存在短板,有待补齐。C.应用数字技术可以实现制造环节和流程的智能化,通过数字化仿真能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各领域的融合创新。D.我国许多中小微企业贷款较困难,叮利用相关经济数据帮助企业建立信用体系,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访谈主持人聚焦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结合现实与未来发展提问,将访谈引向深入。B.对主持人的每个问题。两位受访者都结合自己的身份和现实例子做出了明确的回答。C.此次访淡,不仅关注到了中国经济的现实问题,也展现出一定的历史眼光和国际视野。D.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能否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是访谈各方都关心的问题。6.面对主持人前三个提问,张、郭两位受访者回答的侧重点各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C5.B6.①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现实意义:张强调重构、重置所有行业;郭则聚焦于重构实体经济。②关于关键核心技术的短板:张认为可在数据治理方面培育优势,郭则主张通过错位竞争发展全新颠覆性的技术。③关于融合创新的突破:张重点谈及农业领域的融合创新,郭则重点谈及金融领域的融合创新。【解析】【分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实现各领域的融合创新”有误。原文“主持人:还有哪些融合创新领域有待我们去突破?”时,郭为回答“我们公司在金融领域探索的比较多……既是技术上的突破,能够很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也是一种融合创新”,可见“实现各领域的融合创新”不是“应用数字技术”的意义。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重要信息并分析运用的能力。B.“两位受访者都结合自己的身份和现实例子做出了明确的回答”有误。比如在回答一个问题“发展数字经济具有哪些现实意义?”时,张连起的回答并没有涉及自己的身份;在回答“我们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时,张连起说“我们在数据治理方面,有天然的超大规模市场……可能就会形成我们的长板”,并没有正面回答“短板”问题。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一问题是“发展数字经济具有哪些现实意义”。张连起说“在数字经济时代,可能所有的行业都需要重构、重置”,强调重构、重置所有行业;而郭为说“如何通过数据的优化,来重构我们的实体经济,这就是数字经济要发挥的作用”,聚焦于重构实体经济。第二个问题是“我们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郭为说“如果我们有一些全新的技术,这样在全球就存在着错位竞争,而不是大家都在一条线上去竞争”,认为可在数据治理方面培育优势;张连起说“如用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技术创新等植入进去,可能就会形成我们的长板”,主张通过错位竞争发展全新颠覆性的技术。第三个问题是“还有哪些融合创新领域有待我们去突破”。张连起说“但也应该看到存在缺少数据的、科技的赋能短板,补上这个短板就是给‘三农’发展安上‘科技的翅膀’”,重点谈及农业领域的融合创新;而郭为说“而这些服务又可以和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结合在一起,既是技术上的突破。能够很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也是一种融合创新”,重点谈及金融领域的融合创新。(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遭遇一九五零年的无名连西元戈壁滩上又起风了,除了沙尘,好像什么都不存在。连长把王大心拉到水泥袋垛子下,吐了口沙子,使劲喊道:“明天一早要来五火车皮水泥,你看怎么办?”王大心明白,已到了最紧迫的时刻,一个半月后,某个杀手锏武器就要在这里试验。他向远处望去,想了会儿喊道:“我带人去!”说这话时,王大心很有点悲壮的感觉,要知道,这五车皮水泥停在三百多公里外的荒废小站上,没水、没电、没人烟,连手机信号都没有。装卸搬运水泥是一个没半点技术含量却又最苦最累的活儿。连长露出很感激的神情,他补充道:“营长说了,就七天,你们在那里坚持七天,这边就能抽出人去支援。”王大心摆摆手道,别说这个了,咱们看看几个人能跟我走。俩人蹲下来,连长从裤兜里扯出皱巴巴的花名册,顺着一个个名字划下来。他喊道,你把威武带走吧!三闯给你!抗美你也带去!五四也给你!王大心向外摆了摆手喊道,就这几个吧,不要了!王大心曾偶然看到过一篇文章,讲在朝鲜战争的第一年冬天,整整一个连的志愿军战士,为伏击美国军队竟全部冻死在了阵地上,无一人逃走生还。王大心读到这个故事时非常震撼。这种震撼甚至让他有点迷惘,他试图去琢磨,在那个死亡的冬夜里,那个没留下番号的连队,他们都在想些什么?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整齐划一地接受了死亡?几个人到小站时,铁轨上停了五个车皮,整齐地堆着水泥袋子,五个人站在火车前,显得很渺小。小站只有一溜红砖平房,蒙着尘土,一大半玻璃都碎了。铁轨从远处伸过来,到此为止。从这里放眼望出去,是无边无际的戈壁滩。五个人把一个玻璃碎得最少的屋子收拾了出来,用报纸堵上破洞,在墙角把铺盖一溜排开。王大心把人叫过来说,从今天起,一人负责一个车皮,坚持七天,现在就开始干吧!戈壁滩上太阳暴晒,烧得浑身火烫。王大心感觉脑袋充血,周遭世界泛着红色,一大股血,一大股血从脑袋里的血管涌过,轰隆隆直响,每抬一袋都仿佛是苟延残喘。快到晚上八点,最后一辆载重卡车走了。王大心觉得浑身轻飘飘的,如果来阵大点的风,就能把自己吹跑。王大心看过一个关于朝鲜战争的纪录片,有一个叫朱克的老人说,真要是面对面拼刺刀,那美国兵就不行了,怕死得很!当王大心回忆着这个细节的时候总在想:到底是什么,给了老人还有他同时代的人们,那样强大的精神力量?第七天的时候,大家很有点欢天喜地的意思,只等着大部队开过来支援。第一辆载重卡车来了,王大心看见后车厢上空空的,就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司机递给王大心一张纸,纸上写着:兄弟,这边实在抽不出来人,你们在那边再坚持一段时间!大伙都有点发愣。王大心说,工期调整了,那边更抽不出人来。威武一下子坐在地上,叫道:“哎呀妈呀,这可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啊?”四个人面无表情,各自散去。威武自己手拄地站了起来,一人一车皮,天地间又恢复一片寂静。在一片浑浑噩噩的死寂中,突然传来嗷的一声叫,把王大心吓了一跳:威武轰地倒在车皮上,一股水泥灰腾空而起。王大心冲了过去,威武一手撑在腰上,用恳求的眼光看着王大心说:“指导员,我腰扭了,不能动了。”王大心一直没明白,当时威武的眼光里为什么是恳求,而且很强烈。直到后来他才琢磨透,威武是在恳求大伙……王大心在看朝鲜战争的纪录片时不断会想,在那个时刻,能够受伤被送到后方,应该是很幸福的事了。但是,很多人却终生无法面对那个拷问:为什么只有自己活下来了?威武委屈地看着地面,好像受了伤是件很见不得人的事。王大心让他坐连队的车回去,威武抓着他的手说:“指导员,我一定会回来的,相信我,我一定回来!”几天后,威武回来了,他是挺着腰杆回来的,一举一动仿佛都在告诉别人:你看,我可是回来了啊!王大心能理解这种心情,平时嘻嘻哈哈的没关系,但苦了累了的时候,千万别开溜,怎么也得熬过去。否则人家扎堆唠点什么,你想凑过去都觉得不好意思。一个月零三天的早晨,一辆吉普车驶到平房门前。基地刘副司令和政委依次下车。政委对刘副司令说:“这五个人,一个月,在这没水、没电、没人烟的地方,搬运了一万吨水泥。您刚才看见的那个工程主体,是这五个人一袋水泥一袋水泥背出来的,没有他们,工程就不可能提前完工。”刘副司令惊讶地点点头说:“那在打仗的时候,他们就是突击队,要立大功的呀!”这一刻王大心又想起了一九五零年冻死在雪夜里的无名连。他好像琢磨明白了,那背后有一大堆活生生的故事,那些故事,对大家来说其实并不陌生。王大心想象自己站在无名连的阵地上,镇定地与无名连一起等待天亮。(有删减)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善于通过细节来表现环境的恶劣,如连长说话前先“吐了口沙子”,两人面对面说话靠“喊”,足见戈壁滩风沙的猛烈。B.“无边无际的戈壁滩”和一个破败的小站,“堆满水泥的五个车皮”和仅有的五个军人,鲜明的对比突显了故事的悲壮感。C.“大股血从脑袋里的血管涌过,轰隆隆直响”以生动的描摹表现了人在极端炎热条件下劳作的复杂感受,使读者感同身受。D.威武倒在车皮上,流露出恳求的目光,表明他想离开这里回连队疗伤,而王大心认为他企图逃避困难,对此感到反感和不屑。8.有评论家把西元军旅小说中的人物称为“非传统英雄的英雄”请结合本文的军人群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9.小说中多次穿插关于朝鲜战争的记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7.D8.①小说中的军人坚韧顽强,以五个人之力搬运了一万吨水泥,有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壮举;②小说中的军人只是普通基层官兵,所做的只是搬运水泥的工作,没有传统英雄显赫的身份或伟大的功绩;③小说中的军人具有真实的人性,他们有接受任务时的犹豫,有盼望支援的“欢天喜地”和工期延后的短暂抱怨,不同于传统英雄的高大形象。9.①穿插关于朝鲜战争的记叙,表现王大心在困境面前不断反思和成长的心路历程;②将朝鲜战场上的事迹和士兵搬卸水泥的事件放在一起,暗示军人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的精神一脉相承。③历史与现实相互交织,扩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使主题意蕴更加深刻。【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表明他想离开这里回连队疗伤”错,结合“威武委屈地看着地面,好像受了伤是件很见不得人的事。王大心让他坐连队的车回去,威武抓着他的手说:‘指导员,我一定会回来的,相信我,我一定回来!’几天后,威武回来了,他是挺着腰杆回来的”,可见威武并非真的想离开连队疗伤,他对自己负伤感到愧疚;“认为他企图逃避困难,对此感到反感和不屑”错,文中只是说“王大心一直没明白,当时威武的眼光里为什么是恳求,而且很强烈。直到后来他才琢磨透,威武是在恳求大伙……”,表达了王大心对威武眼光里的恳求的不理解,并没有认为他企图逃避困难,也美哦与对此表现出反感和不屑。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理解“非传统英雄的英雄”的含义要抓住关键词“传统英雄”来理解。传统英雄一般是指在普通人中间有超出常人的能力的人,他们能够带领人们做出巨大的对人们有意义的事情,或者他们自己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传统英雄在性格上兼备无限的勇气与强烈的责任感,聪明睿智的头脑与战胜邪恶的强大能力使他们当危难来临之际常以身作则,义不容辞地迎难而上。这篇小说主要写指导员王大心带领四个战士从一个基地赶赴戈壁滩上的一个小火车站装卸工地用的水泥。一个指导员带领四个兵,一个月扛完一万吨水泥,这说不上惊天动地的故事,他们没有传统英雄显赫的身份或伟大的功绩,所以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指导员王大心带领四个战士卸工地用的水泥,先前说是七天,结果干了一个月。这个地方没水没电,什么都要从几百里外的基地往这里运,而且连住处也没有,只能在一个破旧的红砖房里将就一下。五个人每人每天要将一火车皮的水泥卸下来再装到从基地工地赶来的卡车上,劳动量之大可想而知。他们坚韧顽强的精神品质,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所以他们也有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壮举。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基层部队官兵,言行不崇高,私心杂念更是不少,如“装卸搬运水泥是一个没半点技术含量却又最苦最累的活儿”“第七天的时候,大家很有点欢天喜地的意思,只等着大部队开过来支援”,所以小说中的军人具有真实的人性,不同于传统英雄的高大形象。【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文中在第三、五、八、十一段中穿插关于朝鲜战争的记叙,分别记叙了一个连的志愿军战士为伏击美国军队全部冻死在阵地上,一个叫朱克的老人面对面和美国兵拼刺刀,朝鲜战争时很多受伤的士兵不愿被送到后方,一九五零年冻死在雪夜里的无名连,这些对朝鲜战场上事迹的记叙,表现了当时军人们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的精神。每次插入关于朝鲜战争的记叙都是在王大心遇到问题,进行反思的时候,如“这种震撼甚至让他有点迷惘,他试图去琢磨,在那个死亡的冬夜里,那个没留下番号的连队,他们都在想些什么?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整齐划一地接受了死亡?”“当王大心回忆着这个细节的时候总在想:到底是什么,给了老人还有他同时代的人们,那样强大的精神力量?”“王大心在看朝鲜战争的纪录片时不断会想,在那个时刻,能够受伤被送到后方,应该是很幸福的事了。但是,很多人却终生无法面对那个拷问;为什么只有自己活下来了?”穿插这些关于朝鲜战争的记叙,正好表现了王大心在困境面前不断反思和成长的心路历程。这篇小说主要写指导员王大心带领四个战士从一个基地赶赴戈壁滩上的一个小火车站装卸工地用的水泥,五个人每人每天要将一火车皮的水泥卸下来再装到从基地工地赶来的卡车上,一干就是一个月,表现了他们坚韧顽强的精神。作者将朝鲜战场上的事迹和士兵搬卸水泥的事件放在一起,暗示了无论是在什么年代,什么情况下,军人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插入关于朝鲜战争的记叙属于历史,而王大心带领四个战士卸工地用的水泥事情是现在发生的,历史与现实的穿插,能产生时空转换的效果,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来展示英雄形象,从而深化文章的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汪伟,字叔度,休宁人,寄籍上元。崇祯元年进士。十一年,由慈溪知县行取。帝以国家多故朝臣词苑起家儒缓不习吏事无以理纷御变改旧例择知推治行卓绝者入翰林伟擢检讨给假归还朝充东宫讲官。十六年,贼陷承天、荆、襄。伟以留都根本之地,上《江防绸缪疏》,言:“九江一郡,宜设重臣镇之。自是而上之至于武昌,下之至于太平、采石、浦口,命南京兵部大臣建牙分阔,以接声援,而金陵之门户固矣。”帝嘉纳之,乃设九江总督。又言:“兵额既亏,宜以卫所官舍余丁补伍操练,修治兵船,以资防御。额饷不足,暂借盐课、漕米给之。”所条奏皆切时务。明年三月,贼兵东犯。伟语阁臣:“事急矣,亟遣大僚守畿郡。都中城守,文自内阁,武自公侯伯以下,各率子弟画地守。庶民统以绅士,家自为守。而京军分番巡徽,以待勤王之师。”魏藻德笑曰:“大僚守畿辅,谁肯者?”伟曰:“此何等时,犹较尊卑、计安危耶?请以一剧郡见委。”藻德哂其早计。未几,真定游击谢加福杀巡抚徐标迎贼。伟泣曰:“事至此乎!”作书寄友人曰:“贼据真定,奸人满都城,外郡上供丝粟不至,诸臣无一可支危亡者,如圣主何!平时误国之人,终日言门户而不顾朝廷,今当何处伸狂喙耶!”贼薄都城,守兵乏饷,不得食,伟市饼饵以馈。已而城陷,伟归寓,语继室耿善抚幼子。耿泣曰:“我独不能从公死乎!”因以幼子属其弟,衣新衣,上下缝,引刀自刭不殊,复投缳遂绝,时年二十三。伟欣然曰:“是成吾志。”移其尸于堂,贻子观书,勉以忠孝,乃自经。赠少詹事,谥文烈。本朝赐谥文毅。(节选自《明史卷二百六十六列传一百五十四》)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帝以国家多故/朝臣词苑起家/儒缓不习吏事/无以理纷御变/改旧例/择知推治行卓绝者入翰林/伟擢检讨/给假归/还朝/充东宫讲官/B.帝以国家多故朝臣/词苑起家儒缓/不习吏事/无以理纷御变改旧例/择知推治行卓绝者入翰林/伟擢检讨/给假归/还朝充/东宫讲官/C.帝以国家多故/朝臣词苑起家儒缓/不习吏事/无以理纷御/变改旧例/择知推治行卓绝者入翰林/伟擢检讨/给假归/还朝充/东宫讲官/D.帝以国家多故朝臣/词苑起家/儒缓不习吏事/无以理纷御/变改旧例/择知推治行卓绝者入翰林/伟擢检讨/给假归/还朝/充东宫讲官/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寄籍,指人长期离开本籍,居住在外地,附于外地的籍贯,如汪伟就将籍贯附于上元。B.留都,古代王朝迁都后,旧都仍置官留守,称留都,明代迁都北京后,以南京为留都。C.总督,指朝廷派遣的巡视官员,他们虽不参与地方军政要务的管理但可行使监督之权。D.盐课,既可指以食盐为对象所征收的赋税,也可以指办理盐课事务,文中指的是前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汪伟颇有远见。当贼人攻陷承天等地后,汪伟意识到留都是朝廷的根本所在,并未雨绸缪,上疏陈述对防卫的看法。B.汪伟积极献言。在皇帝采纳其建议加强九江防御后,汪伟又向皇帝奏献解决军队员额亏缺与粮饷不足等问题的计策。C.汪伟心忧时局。贼人东侵时,汪伟希望阁臣动员城中力量积极防御;徐标被杀后,汪伟感叹都城中已无臣可支撑局面。D.汪伟舍生取义。贼人攻破城池后,汪伟将幼子托付给自己的弟弟,并用忠孝的道理来勉励儿子,然后上吊自杀身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何等时,犹较尊卑、计安危耶?请以一剧郡见委。(2)贼薄都城,守兵乏饷,不得食,伟市饼饵以馈。【答案】10.A11.C12.D13.(1)这是什么时候了,还计较(身份的)尊卑,考虑个人的安危吗?请把一个政务繁重的州郡交给我。(2)贼人逼近都城,防守的士兵缺少粮饷(粮饷短缺),无法获得食物,汪伟买了糕饼送给(他们)。【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本题是选择题,找准切入点,注意各选项间的不同之处。“朝臣”做主语,在它前面断开,排除B项、D项。同样“儒”也做主语,在它前面断开,排除C项。“无以理纷御变”中“变”是变乱的意思,做“御”的宾语,所以“御变”不宜分开。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皇帝因为国家多事,朝廷大臣从翰林起家,宽柔、柔弱不熟悉官吏事务,不能治理纷繁政事防御变乱,(于是)改革旧例,选择知府推官中政绩卓绝的人进入翰林院。汪伟提升为检讨。给假期回家。回到朝廷后,担任太子的讲学官。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他们虽不参与地方军政要务的管理但可行使监督之权”说法错误。他们可以掌握地方的军权和财政大权。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汪伟将幼子托付给自己的弟弟”错误,原文为“耿泣曰:‘我独不能从公死乎!’因以幼子属其弟”,将幼子托付给弟弟的应该是耿氏。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此何等时”,判断句,这是什么时候了;“何等”,什么;“剧郡”,政务繁重的州郡;“见”,动作偏指一方,这里可译为我。(2)“薄”,逼近;“乏饷”,缺少粮饷;“市”,买;“馈”,送给(他们)。参考译文:汪伟,字叔度,休宁人,寄籍于上元。崇祯元年的进士。崇祯十一年,由慈溪知县调入京城任职。皇帝因为国家多事,朝廷大臣从翰林起家,宽柔、柔弱不熟悉官吏事务,不能治理纷繁政事防御变乱,(于是)改革旧例,选择知府推官中政绩卓绝的人进入翰林院。汪伟提升为检讨。给假期回家。回到朝廷后,担任太子的讲学官。十六年,贼寇攻陷承天、荆、襄。汪伟认为留都是关键地区,上《江防绸缪疏》,说:“九江一府,应该派遣职权高的大臣镇守。从此往上到武昌,往下到太平、采石、浦口,命令南京兵部的大臣建立军营分设负责军事的官员,用来接应声援,那么金陵的门户就巩固了。”皇帝称赞并采纳了(这些建议),于是设立九江总督。汪伟又说:“军队的名额既已亏空,应当把卫所衙门剩余的壮丁补充进队伍操练,修理整治战船,用来增加防御。额定的粮饷不足,暂时借盐课、漕米发放。”他所分条上奏的都切合时务。次年三月,贼寇的部队向东侵犯。汪伟对内阁大臣说:“事情很紧急了,赶快派遣大臣守卫京郊的州府。首都的城防,文官自内阁以下,武将自公侯伯以下,各自率领子弟划分地区防守。百姓们由绅士统领,各家自为防守。而京军分批轮流巡逻,等到入京护卫朝廷的军队的到来。”魏藻德笑着说:“让大臣守卫京郊,谁肯呢?”汪伟说:“这是什么时候了,还计较(身份的)尊卑,考虑个人的安危吗?请把一个政务繁重的州郡交给我。”魏藻德嘲笑他算计得太早了。不久,真定的游击将军谢加福杀死巡抚徐标迎接贼寇。汪伟哭着说:“事情到这样了吗!”写信给朋友说:“贼寇占据真定,奸人布满都城,外边府县供应朝廷的丝粟不到,诸大臣中没有一个可以支撑危亡局面的人,让圣明的君主怎么办!平时误国的人,终日发表门派言论而不顾及朝廷,如今又当到什么地方去发表拒妄的议论啊!”贼人逼近都城,防守的士兵缺乏粮饷,无法获得食物,汪伟买了糕饼送给(他们)。不久城市陷落,汪伟回到寓所,告诉继室耿氏要好好抚养幼子。耿氏哭泣说:“我难道不能随你去死吗!”于是把幼子托付给她的弟弟,穿上新衣,上下都缝住,取刀自杀不死,再上吊于是气绝,当时年龄为二十三岁。汪伟高兴地说:“这是成全我的志向。”把她的尸体移到堂上,留下给儿子汪观的书信,用忠孝来勉励他,于是上吊自杀。赠官少詹事,谥号为文烈。本朝赐谥号文毅。(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晚自鸡头崖至天龙屯吴兆骞迢递回冈抱塞长,暮云归路剧羊肠。马嘶古碛塞沙白,鸦乱荒城夕照黄。病后关河空涕泪,战馀身世各苍茫。客游不异松花水,日夜滔滔下北荒。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开篇描写塞外风光,通过迂回的山冈,曲折的小路展现路途的艰险。B.首联“暮云”一词,既融情于景,又交代创作时间,还照应了诗歌标题。C.颔联运用视听结合、色彩对比、夸张等手法,极力渲染边塞的萧条肃杀。D.颈联既写战后山河的苍茫,又言个人病颓的身世,将个人与家国相融合。15.尾联“客游不异松花水,日夜滔滔下北荒”寄寓了诗人哪些情感?【答案】14.C15.①客游身在外,不免思念家乡;②江河不息,易感时光流逝;③江水下北荒,犹如人生游荡,前途渺茫。【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夸张等手法”错误,由原文译文“马在泛着白色寒霜的古老沙漠上嘶鸣,纷乱而飞的乌鸦给黄色夕阳笼罩着的荒芜城池增添了悲凉之色”分析可知:文中向我们展示出六种互不相联的意象,它们之间不存在因果等逻辑关系,也非主谓之间的主动或受动结构。它们自成一体,从不同角度在我们心灵中留下种种独立的意象。并且通过看到的“马”“乌鸦”听到的“马的嘶鸣声”,视听结合,以及“塞沙白”“夕照黄”等色彩对比描写,一幅悲凉、郁闷、破落的肃杀图景展现在我们面前。分析可得没有使用夸张手法。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尾联“客游不异松花水,日夜滔滔下北荒”描述了游子客居在外,面对滔滔的江水,和放归在外的处境,再加上前句渲染的悲伤肃杀的气氛,一个在外的游子面对这样的环境,内心难免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②写到滔滔的江水,寓意着时间匆匆流逝,一去不复返,此时孤身在外的作者,更是感叹世事,韶华易逝的心酸。③写道“下北荒”指游子少有才名,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号。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居二十三年。友人顾贞观求明珠子纳兰性德为之缓颊,旧日文友宋德宜、徐乾学集资纳赎,始得放归,所以此刻诗人内心的迷茫显现于此,前途未知的情感溢于言表。(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16.名篇名句默写。(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质问揭露了统治者奢靡而不知怜惜的行为。(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象密集、动静相间、声色相融、互相印衬,营造出美丽而萧瑟的意境。(3)柳永的《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称为“过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①.奈何取之尽锱铢②.用之如泥沙③.风急天高猿啸哀④.渚清沙白鸟飞回⑤.江山如画⑥.一时多少豪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锱铢”“猿”“啸”“哀”。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戏曲与西方的舞台表演理念迥异,中国戏曲遵循程式化和虚拟化的原则,讲究神韵,带有鲜明的东方美学特点。()我们要让经典作品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中国戏曲表演流派很多,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突出的风格。程派传人张火丁在美国的演出,有大段________的唱段,把程派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戏一格,在每部戏中所呈现的表演特色是不同的,演员可以尽情地在塑造角色时发挥自己的优势。如《邯郸记》中计镇华的表演潇洒自如,有出尘之感,梅葆玖的《贵妃醉酒》保持了梅派的大家风范。戏曲表演是综合艺术,将多种技艺结合在一起。在海外表演过分强调技艺是________,但如能和剧情完美结合,技艺便成了________。川剧《火焰山》里诸多绝技融合在表演中,如孙悟空借扇时的“变脸"、火焰山爆发时的“喷火"等都运用得________,为作品增色不少。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种差异带给海外观众陌生感,是文化碰撞和交流的前提B.这种差异带给海外观众陌生感,文化碰撞和交流以此为前提C.海外观众对这种差异产生陌生感,是文化碰撞和交流的前提D.海外观众对这种差异产生陌生感,文化碰撞和交流以此为前提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原汁原味得不偿失点睛之笔恰如其分B.不折不扣得不偿失神来之笔惟妙惟肖C.原汁原味本末倒置点睛之笔恰如其分D.不折不扣本末倒置神来之笔惟妙惟肖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戏一格,每部戏所呈现表演特色是不同的,演员可以尽情地在塑造角色时发挥自己的优势。B.一戏一格,每部戏所呈现的表演特色是不同的,演员在塑造角色时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优势。C.一戏一格,在每部戏中所呈现的表演特色是不同的,演员可以尽情地在塑造角色时发挥自己的优势。D.一戏一格,在每部戏中所呈现的表演特色是不同的,演员在塑造角色时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优势。【答案】17.A18.C19.B【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从前面来看,“中国戏曲与西方的舞台表演理念迥异,中国戏曲……”,这是说中西方的差异,所以以“这种差异”作为主语,与上文联系更紧密,这就排除CD。从选项本身来看,选项包含两个分句,如果第二个分句表述为“文化碰撞和交流以此为前提”,则另起主语,导致句内衔接不畅,且表述别扭,因此排除B。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原汁原味:食物原有的汤汁和味道,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和特征等。不折不扣: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彻底。此处形容唱段保持了原有风格,应使用“原汁原味”。②得不偿失:得到的抵不上失去的。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此处形容过分强调技艺的做法颠倒主次,应使用“本末倒置”。③点睛之笔: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所加上的精辟语句。神来之笔:指绝妙的文思或词句。此处用“点睛之笔”突出其效果更为恰切,“神来之笔”则太夸大。④恰如其分: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根据上文,这里说的是技艺与剧情恰当结合,而非强调逼真,因此选“恰如其分”。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在每部戏中所呈现的表演特色是不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ps综合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消防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教育类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构成设计笔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朝阳社工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联轴器对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农牧民群众实 用法律知识竞赛题库
- 2025年美术史论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门诊礼仪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瑞幸ai面试题目及答案
- 国际HS编码大类表(HS编码前两位)
- RB/T 040-2020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管理指南
- GB/T 17031.2-1997纺织品织物在低压下的干热效应第2部分:受干热的织物尺寸变化的测定
- 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技术架构与建设思路
- 2020学年“快乐活动日”实施方案
- FZ/T 73023-2006抗菌针织品
- QC中化二建减少储罐焊接不合理变形课件
- 旅行社派团单
- DB15T 1700.1-2019“蒙字标”认证通用要求 农业生产加工领域
- 营运系统麦当劳值班经理手册
- 项目投标安全经理答辩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